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1

关键词:科研院所转制;现代化财务管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成本控制;预算控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21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107

1990年以来,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科研机构纷纷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影响下,我国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也纷纷向现代化财务管理体制走去,为科研院所所的持续健康发展奉献了不小的力量。但是由于科研院所所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当转制为企业后,许多科研院所所表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院所的健康持续发展,许多科研院所转制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后多数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许多科研院所由于太过追求利润,造成了对科技的研发和创新的忽略,这样直接导致了科研院所在同行的竞争中丢失了以往的优势地位,在以后的发展中缺乏后续动力。在改制过程中大多数科研院所所还在继承着以往财务方面的管理体制,导致内部财务系统的职责比较混淆,内部监督较为松散,核算方式不是十分精确,会计报告虚假等缺陷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院所资产流失的后果。

1 科研院所所转制后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弊端

1.1 从理论上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1.1.1 传统的资本理论,忽略无形资产。人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动力的源泉、科技创新的基础,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营救一个企业。但是在传统的资本理论中,对这些忽略严重,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进而危害了科研院所的利益。

1.1.2 传统的剩余理论分配缺陷,不能更好地分配资本和劳动者的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它认为劳动者创造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动者所有,该理论忽略了资对创造剩余价值的贡献;另外一些理论又强调了资本的价值,从而导致不能更好公平地对劳动者和资本投入者的价值分配。

1.2 从资金的投融方面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1.2.1 融资方面存在的弊端:(1)认为融资比用资重要,认为资金筹集得越多越好。(2)筹资的最好方式是发行股票,却不知这样的方式让科研院所负债越来高,一方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经营的成本用于归还贷款利息,用于营运资本如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的资本较少,从而失去了技术上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改制后上市融资成为了研究所不计负债后果拼命追逐的目标,使研究所付出了极高的债务代价,不利于研究所得组织结构优化。

1.2.2 投资方面存在的弊端:(1)认为资本扩张的越多越好,改制后,许多科研院所纷纷开始对小企业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收购、兼并或者对其他企业转赠和送股,出现了经营与资本无法实现同步增长,许多收购兼并的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包袱,经营的结果不理想,引起了科研院所财务状况的恶化;(2)许多科研院所认为实物资产比企业现金重要,于是把科研院所的大量现金用来购买实物Y产,忽视了科研院所对现金流的需求。

1.3 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看科研机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就科研院所的内部财务控制管理来说,主要是分为成本的控制、预算的控制、信息化的控制、内部会计的控制等。

1.3.1 成本的控制。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模式,依赖着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觉悟,弱化了内部的程序控管,导致企业成本负担一直很大,无法更多地投入其他的建设方面去。

1.3.2 预算的控制。在改制以来,许多科研院所都有着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大量的收入大量支出的弊端,这个弊端让科研院所的预算行为变得形式化了起来,一般对下年的经营以及收支情况都是靠上一年的收支情况去估计,这样的预算方式相当的不精确,在制定之前缺乏精心的测算,制定后也没有监督控制执行,年尾还不进行考评测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无法对企业来年的预算形成指导作用,更别谈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基础的依据,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

1.3.3 信息化的控制。当今,信息化的浪潮已经遍布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许多企业利用电脑代替人工进行会计记账、财务报表等工作,大大地让会计的工作量减少,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把繁琐的工作经过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促进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管理效率。但是许多改制后的科研院所要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不没有能够利用信息化处理财务工作的人才,导致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在同行企业中远远落后。

1.3.4 内部会计的控制。自从科研院所转制以来,由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科研院所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常常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方面非常混乱,责任不清,监管制度不严密,使科研院所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解决措施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2

__县新华书店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今年三月份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作出了这一重大决策,在全国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新华书店作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同样面临着改制的问题,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新华书店要不要改制,如何尽快形成我们新华书店的优势,使新华书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等问题,略抒管见。

一、 改制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

国有书店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同其它国有企业一样,现已进入攻坚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新华书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至今仍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植,特别是课本教材的发行处于垄断地位,使书店仍未脱离对计划经济的依赖。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教材发行进行试点招标,但仍然没有改变新华书店教材发行的垄断地位,只是有惊无险,教材发行的利润明显下降。在此情况下,大部分新华书店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各种矛盾和问题暴露得也不很明显。虽然,我们目前许多国有书店还没有面临亏损发不出工资,但存在不少弊端、问题和危机。现在国有书店也感受到危机四起,“狼”真正来了,改革势在必行。

二、 国有书店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我认为当前阻碍国有书店的改革和发展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绝大多数国有书店对教材发行的依赖性太大,改革创新的步伐缓慢,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经营理念较陈旧,有的国有书店至今没有认识到新华书店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的重要性,有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所作为,消极观望;有的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此外,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是经营机制不适应。座店等客,按部就班的经营方式,政企不分、缺乏企业自的管理机制,落后的经营手段已无法刺激和调动积极性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

三是企业制度不适应。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书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

四是队伍不适应。几十年来的老企业,队伍老化,包袱负担过重,素质较差,职工队伍培训教育不到位,不系统。

五是经营设备不适应为。科技含量较低,大部分书店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处于手工操作,信息化计算机管理的开发和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3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转制;积极促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38-0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关键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方面。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率低下,缺乏自主能力和活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推动企业进行改革,转变经营的方式,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经营制度。我国国有企业也需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针对企业中的金融配套措施进行改革,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国有资产的战略调整

国有企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它与民营企业不同。民营企业不具有公益性质,不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问题,所以应当允许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内进行自由竞争,而国有企业应当主动退出这些领域,将这些行业交由民营经济和合作经济来经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中相互竞争,不能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优势,也难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国有资产应当从这些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要退出这些领域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拍卖、出售的方式将经营不佳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改变企业的所有权关系和企业性质,这不是单纯的产权关系调整,在改革过程中要结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在国有股出售前要成立独立于政府的私有化立法与政策委员会,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国有企业还可以将自身拥有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客户群转让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需要的价格要低得多。

经营较好的优质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职工集体筹资形式将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使企业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的性质仍然是公有性质,但是产权发生了转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应当通过企业转制的方式将企业转变为合作经济或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2 企业转制的必要性

企业转制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从政府手中让位出来,实现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听命于政府的命令,不能适应于市场的需求。企业转制能够促使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能力。企业转制重新界定了企业的产权范围,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的不同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式,使投资者共同享有企业经营成果。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与政府划清界限,减少上级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涉,防止领导的错误指挥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3 企业转制需要有关金融管理措施的配合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运营出现了比较多的弊端,且依靠自身体制已经难以使境况得到改善,致使许多企业权责不明,经营效率比较低下,企业内部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经营资金通常都是通过银行解决的,导致很多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配合。所以,企业要想成功实现转制则离不开有关金融措施的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机制不能完全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

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运作效率通常不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自身运作效率较低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难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转制前的企业通常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权责不清问题,企业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并且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一般情况下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渠道,致使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以往的企业需要改变其不合理的资金运行方式,从而为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做好铺垫。

3.2 转制前的企业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一方面依赖本企业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这使得转制前的企业过分的依赖于银行贷款。其消极后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运作的自主性,企业稳定的资金流难以实现,这样下去必然会阻碍日后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同时,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调控所带来的风险,致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3 转制前的企业资本结构不甚合理

转制前大多数的企业的资本结构都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此外,转制前企业的新增资金贷款许多都是通过非正常的占用方式流失的。其危害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出现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在银行的呆账、坏账比例,给发放贷款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4 能够促进企业转制的金融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依照市场要求来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资金运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企业之所以转制的目的正是要革新以往落后的企业运作模式,建立起一个权责明确,经营运作效率高,有着高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管理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金融杠杆、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金融信贷和管理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转制。

金融管理手段对企业转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4.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上市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限制要相对少许多,如果企业选择上市融资,对于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是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式。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资金问题,企业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有价值的项目中去。革新旧的融资方式需要金融管理的大力支持,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将会大大地促进企业转制的进行。

4.2 革新计划经济体制下落后的金融调控方式

以往的金融调控方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配套使用的,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要探索并确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调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调控部门的任务主要是为市场运行提供完善、公正、透明的金融环境,其角色并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市场守夜人。

4.3 间接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摊机制

以往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其信贷方式所受限制多,在相对复杂得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贷款银行需要放松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过多限制,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若仍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加以不必要的束缚,则难免大大地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风险的难度。

4.4 综合多种融资方式

企业改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十分重大,企业改制可以借鉴已经经过检验的其他有效方式,包含现代企业通过BOT、TOT、BT等经常运用到的资金运作方式,发挥金融管理对企业改制的促进作用。

4.5 建立配套服务

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金融措施的转变,还需要到位的配套服务,金融部门不仅需要转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给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讯服务、资产评估服务和方便的资金结算服务等,使企业成功实现转型,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5 结 论

企业转制能够让政府出让或部分出让企业的所有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转制是企业市场化的行为,国有企业能够通过金融管理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调整,释放企业的活力,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也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新宁.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观察,2014(5):52-53.

[2]尉敏.解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4):85-86.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4

1.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

中小型国企的绩效考核方法通常是上对下单方向的考核,缺乏同级和下级评价的立体构成。因为缺失其他考评依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在考评结果中所占的分量就相当重,从而造成员工和领导之间话语权和议价权的严重偏衡,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在笔者参加过的考核过程中,上级领导要修改员工的绩效系数和考核标准,是很轻松的事,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力,即使这些考核系数和标准是年初就公开定下的。这种考核方法掺杂了太多的个人因素,容易因领导的个人主观好恶影响一个员工的工作业绩。这不仅损坏员工的公平感,甚至容易滋生作风和腐败现象,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致使整个企业工作效率低下。

2.中小型国企薪酬改革的建议措施

2.1主动与市场对接

中小型国企不应局限于听从上级的文件,遵循上级的意见,应该积极主动和市场对接,顺应市场的变化。员工的薪酬水平应该保值与市场的均衡数值相一致,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改变以前以工龄、资历划分薪酬等级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入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使贡献突出,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获得相应更高的回报。这是中小型国企顺应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2.2建立合理的职位价值评估体系

薪酬制度的改革应该避免只“以级定薪”。如前文所述,目前中小型国企内部薪酬主要还是以行政级别来划分,严重忽视岗位价值。薪酬改革应在调查研究,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职位价值评估体系,充分考虑技术岗位和行政级别的差别和联系,使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对应的价值标准。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专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更大的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当然也是企业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2.3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5

【论文关键词】反倾销经济因素替代国制度

一、反倾销决策的相关经济因素

反倾销涉及两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反倾销需要确认存在倾销行为,但反倾销的发起通常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1.反倾销的本意是规范国际贸易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也有保护幼稚工业的意图。

反倾销也因此和反补贴、保障措施成了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情况的好坏影响到其发起反倾销的频度和规模。如果其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充分,投资和需求旺盛,那么其就更愿意依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因而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就较小;否则,即使并非单由倾销所致的销售额下降、失业等“产业损害”也会归咎于进口产品,而发起反倾销诉讼。

2.反倾销针对某特定产业的产品,关系到两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损害的确认首先要界定与涉案产品相似的产业范围,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对有限市场的争夺和同质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若进口方与出口方的产业结构相同,产品差异性较小,则使得竞争加剧,进口方为保护国内生产企业,会倾向于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3.反倾销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包括被反倾销商品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国或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该产品的进口商和出口商等等。所以,唯有对反倾销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才能全面地对倾销和反倾销的成因、对反倾销的福利影响进行分析。

二、反倾销制度的经济分析

反倾销制度是反倾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倾销发起国正是通过运用各种反倾销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就必须对相关制度作深入分析,以下主要以替代国制度为主要阐述。

(一)替代国制度的含义

替代国制度是反倾销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在西方反倾销体系中,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NORMALVALUE)的认定是带有歧视性的。出口价格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是确定倾销行为存在的首要因素。WTO《反倾销协议》中只规定了出口国国内价格、出口第三国价格和结构(推算)价格三种正常价值确定方式。但美、欧等国国内法中却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其正常价值不以该国国内销售价格为准,而要寻找一个与其经济水平相近、有可比性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以“替代国”产品价格确定正常价值,一旦我国商品售价低于替代国内市场价,就可被认为倾销成立。他们的理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是中央计划的产物,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二)替代国制度的歧视性

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个国家完全承认中国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也是外国对华反倾销逆向选择和歧视的表现之一。因为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的裁决就可以不直接引用我国市场价或成本价,而是选用替代国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据外经贸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曾被选用做替代计算的有美国、欧盟国家、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特区、韩国、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南非、丹麦、智利、中国台湾、土耳其、新加坡、阿根廷、挪威、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乌拉圭、斯里兰卡、南斯拉夫、奥地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盟对华案为例,曾被选用作为替代计算的有美国(9次)、日本(3次)、欧盟(4次)、韩国(4次)、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区(共5次)、澳大利亚(1次),占欧盟案35%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开发方式、成本构成和经济水平与我国实际相差甚远,其成本是中国内地企业的若干倍,这样计算出的倾销幅度往往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墨西哥对我国鞋类征税1105%、秘鲁903.92%(鞋)、巴西760%(普通锁)等,通过随意选择替代国别说1100%,就是2000%的税率也照样可以办到。但是这种做法却严重违背了WTO规则,也无视我国改革进程和成就。这种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法规,给西方国家打击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提供了锋利的武器,无怪乎中国产品频频遭难。

(三)替代国制度的弊端

1.替代国方法缺乏可预测性

在进行价格比较时,国外反倾销法允许市场经济国家以其产品在本国市场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因此,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在向国外出口商品时,通过与国内市场价格的比较,能清楚地知道其卖到国外市场的价格是否构成倾销,或倾销幅度是多大,可以实现做好防范准备。但是,对我国出口商而言,国外机关会牵强地为我国出口商品寻找“正常价值”,在找到这个替代国前,连国自己也不知道“正常价值”是多少,更何况我国出口企业。

2.替代国制度抹杀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

不同的国家不仅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人口状况从而在劳动力价格上有很大差异,而且还因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产品的加工条件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不同在产品成本配置的其它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比较成本优势不仅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之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0,管理费用以及大多数原材料价格比起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也低得多。然而,在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诉讼中,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或者根本不予考虑,或者是随意抹杀。

3.结构价格缺乏合理性

在采用结构价格时,国一般会先到出口国调查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然后到生产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去计算使用这些土地,厂房等的费用,加上运费,10%的企业管理费和8%的合理费用即构成结构价格。于是,国外反倾销当局有时就采用从不同国家分别使用生产要素的费用来联合计算成本,有时甚至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来计算我国的生产成本,这就更不合理了,国外用结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很容易得出我国倾销的结论。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范文6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弊端;原因;改进措施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是以价格为导向的竞争经济。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已不再是短期内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优势,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例如邯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

(四)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五)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1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2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3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的成本管理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成本管理是企业

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产品买方市场的建立;二是指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变革。二者使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

目前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如果再单纯地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将会使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该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电子技术的革命是以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为主要特征,计算机的运用为现代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并且具有储存功能,信息反馈速度快,可以增强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了。

(二)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善

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而不再是以政府的指令计划为导向,而有些管理者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他们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要”思想,使成本管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企业领导、吞占国家财产,企业人心涣散,无法加强成本管理。

(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他们对企业的承包期短,使企业行为明显出现阶段性,为突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他们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现象,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指标或达到其它目的,只得继续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

(四)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去调动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五)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一直降低,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改进产品成本,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但是一些国有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不高,原因是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期,也就是说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六)企业成本核算存在问题

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企业会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成本核算只是由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其他变化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强化,成本核算中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相适应。

(七)成本资料缺乏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