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1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我国现在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国性、整体性演变。环境问题不再是边缘问题,而是成为制约发展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障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生态现代化的“第三次理论”,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而且国际上,生态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公众的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如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推广“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其经验是“我们吸取的最重要意见是人民的参与。尽管有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框架,如果没有公民的参与,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是效率低下的”。可以说,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大挑战。

那么,中国公众生态意识如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今年公布了“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其中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得分分别为36.6分、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简称CEAP)2007年12月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总体来看,公众对于环境科学知识的实际知晓率偏低,目前人们对于环境科学的认知广度较低”这无疑给中国公众生态意识行为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两份调查报告的分析都表明了中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总体较低的原因在于生态意识教育和培养的薄弱,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是时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切的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国宣传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除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还可以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教育的最佳现实途径。它将使生态文明教育获得了全社会最广泛和系统的宣传教育资源和对象范围,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宣传和教育途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在坚持原来的基本原则下,适当地加入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的教育内容:

(一)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其次是主体意识。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局外人,“今天你环保了吗”应当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的那样:“每个公民都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汇细流以成江海,积小善以成大德,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最后是生态审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把道德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包括应该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首先是生态善恶。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是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再次是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最后是生态义务。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引导。近年来,我国生态立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注重保护生态,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渐上升为重要的立法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再者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从而提高生态立法的质量和执法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要求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律并吸收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宣传和教育。这在具体方法上,主要体现为“贴近,互动,统筹”的要求:

(一)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贴近大众的实际。环保没有局外人,但不同的群众的教育重点却有明显的差异。基层政府官员侧重于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青年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和社会建设的特殊地位以及教育系统可覆盖和深入强,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为关键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认知,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履行生态法治权利和义务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大众应以培育绿色、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提高公众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同群体的不同侧重点的宣传教育,贴近大众的实际,有利于提高生态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其次是贴近大众的利益。根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公众的具有功利性环保意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角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可以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这样可以去除人民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对的观念,从而在生态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的观念。最后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问题很大多数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也极大多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实实践“今天你环保了吗”的响应。

(二)互动

进行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互动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首先是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应完善政府引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政府的环保、宣传、教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绿色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都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这样通过宣传教育的多元主体互动参与,实现了主体力量的强化而加大了宣传力度,将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公众互动参与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公众处于被动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安排,如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式比例,让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人们可以更多地掌握生态知识,更彻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响应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情,从而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也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是宣传教育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提高社会活动效益的重要措施和保障,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应该以政府主导并鼓励各组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基础调查与舆情信息态势分析,建立生态宣传教育的基础数据库,整合宣传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环境信息的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统筹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2

近年来,我县已经建立了以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八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支撑,以村社区学习点为阵地的覆盖全县农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资源

以社区培训学院为平台,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库。我们把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一是重视学院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参加进修,鼓励深造,达到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二是在社区培训学院指导下,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和当地中小学加强沟通和联系,按要求筛选和聘请当地中小学2-3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进入师资库。三是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和县环保局、农林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聘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四是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后,把他们纳入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2010年4月,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环保局联合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后,经过考核筛选,聘请了95名村官担任环保教育教师。

师资资源的整合,可以满足全县开展各类生态环境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各村镇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师资库中选用老师,同时,师资库中的老师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也方便了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来自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村官做生态环境教育老师,他们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农民近距离接触,可以随时用开放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农民解决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资源

我县生态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来开展。如前所述,我县建立了县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级体系,依托这个体系,在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个层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活动资源。

在社区培训学院层面,一是横向和县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开展面向全县的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开展的“百姓学堂·魅力高淳”活动,在培训学院开展生态家园讲座;结合推进生态县建设,和县环保局在培训学院共同举办农村环保监督员培训班;结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启动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村官师资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有关部门开展“让环保走进生活,让生活更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环保教育活动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二是培训学院还积极发挥对乡镇、村社区教育机构的辐射功能,指导和配合乡镇、村开展环保教育。如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审定;开展活动时由镇、村组织人员,提供场地,培训学院提供师资及设施设备,共同举办活动,优势互补。

在各镇、村社区教育机构层面,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基工程”工程建设及“五无、八有”创建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和镇有关部门、村委会互动,把镇、村的人力、物力、可利用的政策优势和社区教育机构师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同时,各地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发挥与当地学校的内在关系,注重把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环境专题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吸引家长邻里关注环保。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文明素养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参与环保教育活动也是宣传者,教育者,还是将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中坚力量。这样社区教育机构依托学校阵地整合教育活动资源,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过程中,注意整合教育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形式呆板的做法,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在整合教育内容方面,以社区培训学院牵头,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有关部门、村委共同研讨确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突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题。整合后的内容包括:

1.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农民减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教育。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环保法制教育。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加强对农民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农村广大群众,唤起农民环境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在整合教育方式方面,改变过去单一的讲座报告会形式,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活动日”,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由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农民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保护母亲湖行动”等系列科普、纪念与实践活动,让农民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参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让农民在对比中增强切身体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地保护环境。

整合生态环境教育阵地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3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广场;科学管理

1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均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园林绿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自然资源的环境效益,并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往观赏的良好空间。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可避免土壤侵蚀,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温度等作用,减少声、光、水、土壤污染。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在绿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予以美化,更好地体现城市的自然美和文化美,在促进居民身体健康的同时缓解其精神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

2 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管理的现状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城市的生态美与文化美,是园林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管理是关乎环境保护、百姓民生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要做好栽种、灌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广场的作用。

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重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园林绿化等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对于城市广场的绿化建设与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城市广场功能的发挥。首先,园林绿化意识仍就不高,虽然城市政府、居民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给予了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然而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状况,对广场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管理体制不够先进,存在工作效率低、职能不清等问题,管理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管理经费短缺,现行的广场绿化管理定额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导致管理经费难以支持绿化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广场管理质量的提高。最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广场管理人员对绿化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社会对绿化广场的建设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

3 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管理的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的科学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统一管理、共同维护。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场管理人员和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城市广场的绿化管理是与每位城市居民自身利益相关的重要工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协同社会机构加强绿化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号召广大市民加入到城市绿化建设之中,以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城市广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从人文、生态、社会等角度展开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手段上可以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依靠网络工具来扩大宣传教育范围。

3.2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广场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和改革,注重管理实效,创新管理途径。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施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工作绩效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推行定额养护管理,科学调整管理经费,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对影响广场绿化建设的行为,要依据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进行处罚,以打击这一不良现象。

3.3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丰富社会文化活动

要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商业等活动,以促进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广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借助城市广场组织、团结、教育群众,使广场成为城市品牌,在改善人们文化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广场的管理与建设。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4

关键词:垃圾处理;生态环境;重要性

1 川崎市的垃圾处理

来到川崎市就不得不说到川崎市的垃圾处理,通过近距离地了解川崎市垃圾处理的历史,就会知道为什么川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会达到近乎百分之百。

1.1 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

可以说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在川崎市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整个城市看不到垃圾桶,人们都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并且对垃圾进行详细的分类、回收。下面是川崎市垃圾回收分类表,里面详细的对不同的垃圾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而且这些分类知识在孩子们的幼儿时期就由家长、学校、社会进行灌输。

川崎市家庭垃圾收集种类(现行)

1.2 一般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

川崎市目前有四处垃圾处理设施,五处生活环境事业所,一处填埋处理场。由于填埋中心位于南部的临海区,所以用铁路将北部焚烧后的垃圾运送到南部进行填埋,为防止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染环境,采用专门的铁路线运输。政府只负责收集与处理一般废弃物垃圾,不含有工业废物及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理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定期检查、指导。

在川崎,垃圾由居民在家里进行细致的分类后,由环境保护部门在一周的固定时间对特定的垃圾进行收集,通过再一次的分类打包后,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再送往相关垃圾处理、回收公司进行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3 川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基本计划

目前日本针对废弃物处理,相继颁发了环境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

川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基本计划时间跨度为2005年度-2015年度。基本理念是以创建有益于地球的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城市为目标。计划目标:(1)抑制垃圾的产生,市民每人每天的垃圾排放量减少180g;(2)推进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全市资源化垃圾的数量增加到20万吨(垃圾的资源化率增至35%);(3)焚烧量的削减,以2005年为基准,将全市垃圾的焚烧量削减13万吨。通过三项计划目标,可以延长填埋处理场的使用寿命,并且可将处理中心减少至三处。

通过这次对川崎市垃圾处理的学习和考察,感到沈阳市在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沈阳市的垃圾基本不经过分类,直接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甚至不进行搜集直接丢弃,造成了沈阳市地下水、地表水、土壤以及农村面临污染的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沈阳市周边有广阔的土地,但随着垃圾量的逐渐增多,目前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垃圾填埋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果再不加以解决,其对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垃圾有效分类处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在日本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取得现在的成绩,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已经势在必行。

2 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宣传教育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来到川崎之后更是深刻体会到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川崎市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在环境管理中,将环境宣传教育、污染治理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开展,2008年设立了川崎环保会议,每年举行二次,而且活动时市长会亲自参加,体现政府行政部门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川崎市将环境宣传教育从孩子抓起,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包括绘制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画册,发送到幼儿园、学校,在小学、中学开展一系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等免费参观学习,并有专职的企业讲解人员耐心的为学生们讲解环境保护知识,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川崎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分为两大块,一是普及环境教育,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二是环境信息公开化,引导社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川崎市的环境教育的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少年、青年以及全社会的各类群体,其环境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建设人与环境共生的川崎,一是坚持从幼做起,建立完善的环境普及教育体系,幼儿园、中小学均有环境教育课,而且配有成熟的学生、教师用课本。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环境活动,对大学生组织每年多次的环境讲座;派老师在学校、企业、社区传授环保知识等。

针对沈阳市的环境保护来说,最主要的并不是关闭几个排污企业,建设几座环保设施,最应该开展的就是基础性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只有让人们认识环保、了解环保,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将环境保护工作顺利的开展,虽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的工作,但它却是所有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敲门砖,政府应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加强沈阳市特别是沈阳市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工作。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5

一、本人观点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县环保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到位,促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每年“六五”世界环保日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都要作重要的电视讲话,号召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学校、厂矿集中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号召学法用法,通过开展群众咨询服务、环保知识讲座等,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面逐年得到扩大,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二是抓责任落实,企业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三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大监察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四是抓环境执法,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厂貌也得到长足的提升,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五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保护区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构建生态××的目标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推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县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局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三、建议

1、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2、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范文6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生态旅游管理是为了丰富人们的业务生活,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自然、感受自,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放松和陶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基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管理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环保工作得以落实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二是促进生态保护体系的建设、促进是规划建设和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可以减少规划和建设旅游项目中的盲目性,减少对景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强化现有的保护手段,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满足游客对景区景观的需求,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重视经济效益

旅虽然许多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作为主题,但是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重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思想依旧存在,不可避免的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问题。致使景区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没有将自然、历史人文和现代人文经管协调起来,导致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引起景区环境恶化,景区当地并没有从生态旅游中获利。

(二)环保意识担保,旅游环境问题严重

我国许多民众没有真正的形成生态意识,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自然的层面,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文化保护教育上的作用。另外,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生态旅游市场,尤其是对外旅游市场,国外游客旅游目的多是了解中国文化,而非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开发缺少系统性

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主题明确和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个性和统原则,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统一。然而,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和实施中并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保护观点,不同地方的旅游规划缺少统一性。许多开发主体仅从自身利益角度去制定开发规划,而且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盲目性大的问题,导致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三、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与实施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要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用政策方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完善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而且政府部门要自下而上的做好宣传工作,协调和统一管理行动。在宣传教育上,政府不仅要让人认识带生态旅游的意义,更要用实际行动或者他人成功的经验和事实刺激人们,真正地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

(二)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才能依据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要求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上,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估系统,科学评估开发旅游资源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要时刻贯彻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与实施。

(三)研究游客临界容量

任何景区都有一个游客临界容量,当游客数量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范围,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开发游资源时,不仅需要加强管理,还需要研究游客临界容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承载范围内,以免超过环境承载力,而破坏生态环境,让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