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内容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前中职教育推行“学校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学生对接职业”办学模式,阐述了“以健康教育为本”岗位体能锻炼为核心的职业体能培养理念及拓展元素,拟定了“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的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而融入各专业之中。其教育目标是贯彻健康教育、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品德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职业工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现有的教育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集中表现在:一是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营养结构的改变,学生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中职生就业因体能不足不能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而转岗的现象有增无减。二是学生个性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不能和谐相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承载力较弱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令人担忧。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优化提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而增强学生体质,以促进中职生以强健的体魄直接投身岗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及拓展元素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因基础课而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出发点是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并施以品德教育,其课程作用辐射范围局限于使学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这种始终围绕教育、学校和学生为一体的课程观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学为教育服务,忽略了教学为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其实质就是一种狭隘的课程观。而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职业观模式则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职业体能准备的和谐”。因而课程锻炼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能为核心,按社会及企业岗位对人才体能的具体化要求,实施岗位体能需要训练、团队团结合作需要训练、创新能力需要训练、服从服务与生存需要训练、心理适应性需要训练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切实提升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工作应对的能力”。这种职业观培养模式与课程观培养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拓展了教育、职业、企业、社会间的视角。融入了社会发展及企业文化元素、职业岗位体能应对元素、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使得课程培养元素呈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促使课程效能最大化,使之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谐相偕之目的。

2.“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需要拓展的元素

(1)企业文化元素的拓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性质决定了本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当企业文化或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与劳动者认识与观念不能和谐相偕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自然令人担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教育和企业而言,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拓展教育、职业、企业、社会互惠视角,以利和谐发展就显非常必要。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要实现培养元素多元化,按企业文化需要引入团队团结合作、创新能力、服从服务与生存、心理适应性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对未来职业和岗位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就显的非常重要。

(2)职业岗位体能需要元素的拓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社会己见端倪,创新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及先进的科技。同时,现代化劳动环境及条件也促使了人的本能退化、适应能力降低、体质弱化等现实问题。在日本,科技部门针对果农上肢手臂因长时间高举喷雾器打农药而导致上肢及身体不适专门设计了人体手臂支撑器以此减轻果农劳动负担。这些人性化科技和举措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真实反映了人体体能素质机能退化与职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现实。因此,关注人力资源体能素质不仅是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也将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3)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需要的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并引领当今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思想却出现了一些偏差,集中表现在“无病即健康”被视为健康的真谛,而忽略了健康整体观和健康体能锻炼。实践证明,现实中学生营养结构及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的相向现象,毕业生体能无法从容应对未来职业岗位工作的事实告诫我们体育人,正确认识健康教育,拓展健康教育内涵中健康体能和整体元素是增强学生体质根本办法,也是我们课程改革必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对接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群”可行性分析

在职业岗位群体中互相联系的分支群体所构成的职业系统中。在实施“体能锻炼与职业对接”方案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健康教育和职业岗位体能锻炼两大主题,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长发育规律的。

2.产业链中“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分类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链中学生就业较集中的各职业岗位群中工作方式的调研,我们把各职业岗位群工作方式相近职业进行归类得出四种类型职业岗位群,形成了“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的有效路径。

(1)“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包含电会、文秘、制图、化验、计算机、电子、仪表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长时间含胸、低头、弯腰、以坐位方式伏案工作或静坐在流水性生产线上,由于工作精确度要求高。导致心理紧张性增高。具体参与“坐位型职业”工作的身体部位是头胫部、上肢、腰背部。

(2)“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机电、汽营、医护、烹调、工模具、营销、农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因长时间站立且含胸工作。导致人体协调机能、大脑思维活动负担重、压力增大。参与“直立型职业”工作身体部位是上、下肢、腰背部。

(3)“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旅游、幼师、汽修、物管、保安、数控、家电维修、建筑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工作方式体能动作较多且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艰苦复杂。导致体能消耗大、运动系统,心肺功能负担过重。客观环境条件对身体不良影响多。因而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体能耐久能力。 转贴于

(4)“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水下、地矿、地质、森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劳动环境差、有一定的危险性。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

三、“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众所周知,具体的岗位工作是在人体相关机体部位协助参与下完成的。加强各具体岗位参与完成具体工作的相关身体体能素质是“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及职业岗位群须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的核心依据。

1.“坐位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协调性素质练习;发展静力性素质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练习;发展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训练的练习。

2.“坐位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散步、慢跑,武术、医疗康复体操、健身体操、徒手及持轻器材体操等活动促使颈肩、伸展筋骨放松肌肉等,消除颈肩部疲劳;通过篮球、排球,快速推举轻杠铃、哑铃、增加肩、臂肌肉及腰背力量;通过手指卧撑、负重引体向上、增强手指、手腕、手臂力量及灵活性、准确性;通过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接力跑、游泳、保龄球、飞镖等运动,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增强心血管和运动器官的机能。

3.“直立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4.“直立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慢跑、篮、排球、游泳、跳绳等项目的锻炼,增强学生心血管和呼吸、运动器官的功能;通过器械体操,健美操、负重搬运等锻炼增强学生上肢肌肉力量;通过武术、太极拳、医疗保健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立定跳远、连续蛙跳等下肢活动性练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通过体育游戏或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及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消除肌肉紧张,促进机能恢复。

5.“动作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柔韧素质的练习;发展支撑、攀爬、悬垂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素质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6.“动作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负重搬运、持器械体操、负重引体向上、增强学生力量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

7.“特殊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巧素质、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腿部力量素质练习;发展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8.“特殊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进行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通过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双杠、支撑跳跃练习,培养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结语

当代中职教育是以彰显职业能力开发及职业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教育。通过“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教学实践,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科学有序修正学生健康状态的需要。也是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和增强职业岗位体能素质的需要。更是为就业,为生存,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职成司,职教所.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2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3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广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继续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一规定、四办法”为主线,结合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和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全力抓好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活动,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用人单位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落实职业病防治各项措施,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推动《职业病防治法》和《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行业领域。要突出抓好矿山(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生产、储存)、建材(陶瓷、石材加工等)等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以及开展了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业领域的执法检查。

(二)突出重点检查内容。对辖区内用人单位的执法检查内容主要参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职业卫生业务文件ZW—JB—2013—002)执行。

煤矿职业卫生监察执法可参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重点检查内容见附件3。

(三)突出查处重点违法行为。在全面检查用人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1.没有建立职业卫生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档案的;

2.没有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

3.建设项目没有开展职业卫生“三同时”的;

4.工作场所没有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没有在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设置警示标识的;

5.没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的;

6.没有为劳动者提供合格个体防护用品的,特别是劳务派遣用工单位没有为劳务派遣工发放合格个体防护用品的;

7.没有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的,没有按规定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四、方法步骤

(一)检查方式

本次活动采取县市安监部门全面排查,县市区交叉检查,市级抽查方式进行。要坚持明查和暗访相结合,以采取“四不两直”、暗查暗访为主的形式进行。

(二)时间安排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自2014年6月开始,至2014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为3个阶段:

1.调查摸底、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6月)。各地要根据执法检查的重点行业领域,搞好调查摸底,明确检查用人单位名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执法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执法检查方案及执法计划于6月底前报市局。

2.全面执法、整改治理阶段(2014年7月至10月底)。按照重点检查内容,对用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责令限期改正;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罚;问题严重的,依法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3.认真总结、巩固成效阶段(2014年11月至12月底)。各地执法检查任务要在2014年11月10日前完成,对开展活动情况要认真进行书面总结,并如实填写《职业卫生执法检查台账记录表》(附件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执法情况统计表》(附件2),做好执法信息的汇总分析,产煤地区要另行填报《煤矿职业卫生监管执法情况统计表》(附件3)。各地将总结报告及三张表格于11月15日前报送市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次活动市局成立“市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陈秀全副局长任组长,由职业健康科具体负责。各地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确定执法检查专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执法检查计划,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效。

(二)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各地要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与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动。要做好与各职能科室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4

从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职业有害的人群超过2亿[2]。因此,培养职业卫生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以应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融汇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具有的实验和现场调查的性质,也具有临床医学的临床实践性质,因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地结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应是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系统性地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某工厂职业有害因素现场调查为主线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第一次课讲授现场调查基础知识并设计调查表;第二次课去工厂现场调查,采集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业有害因素及其防护;第三次课完成现场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比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总浓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课围绕现场调查发现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参观职业病防治院,让学生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比如尘肺病的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等,体现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第五次课汇总资料完成调查实践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切实实践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室分析、作业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和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至今,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医学理论教学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还尚未开展。以开放式实验理念和以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学习理念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外发放实验教学的材料,分组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最终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时间利用效率,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在课堂上实现实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学软硬件的进步,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互动性的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拟一些难以接触的作业环境,比如地下煤矿开采。

3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知识,也应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精彩、精确、深入透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新教师是应届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新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践能力,但对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真实工作往往尚缺乏实践。因而对于新教师应加强实践培训,让新教师参与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交流学习

与国内其它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以启迪思维,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不足。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设性的意见。

5课程外提高学生的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

除了注重对课程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重课程外对授课对象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由于其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往往设置在较高年级。让学生课程外早接触并参与一些职业卫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并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对大一新生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本科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课题设计、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中,拓展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支持建立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以职业卫生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和调查,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要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赵鹏.职业病顽疾呼唤制度革新———我国职业病现状及监管体制机制观察[J].劳动保护,2011(10):13~15.

[3]李京东,陶银华,肖素荣.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华.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107~112.

[5]谭晓虹,杜心涛.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77~78.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5

教学模式《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我国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得并不完善,所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传统《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偏重于菜谱式教学,即只是教导学生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样品的采集处理方法等,这种验证性的菜谱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其贯通连接性不强,影响学生对相关综合知识的把握。

再次,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教师单向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机械的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简单乏味、缺乏创造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人才的素质,培养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主要围绕职业人群及其工作环境的检测进行。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重,通过实验教学课程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该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胜任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并能从事相关的医学研究工作。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一)实验教学观念的改革

任何课程的改革,首先都需要先进行相关的教学观念的改革,相关的观念改变了,才能相应的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根据实际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迎合时代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只是在于把既定的知识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套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新课程理念的出现,对这一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进行了批判继承,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实验教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及能力为新的教学观念。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出可以独立思考、探索进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把教学内容肢解为多个部分,进而分别展开教学。比如,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把测定粉尘浓度、测定空气铅浓度等内容分别进行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把握。对于内容的改革可以尝试在分别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观测,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考虑相关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并且要求学生写出综合性评价。这样的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经验可以将学生所学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合起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三)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医学检查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所以要挖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应该改变以前的菜谱式、验证式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提问式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效果。

(四)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对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评价大都通过试卷考试获得的,仅仅从试卷上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的,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来说,卷面成绩远远不足以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会使得学生放松甚至放弃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学习,仅仅只是学习机械化的理论,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平时在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的表现,综合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来考擦学生,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需要,预防医学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时展还需要我们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掌握相关的医学科技的使用。具体来说,便是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变革,要求我们相关的医学院校采用新型的适合时代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加虎,陶芳标,胡传来.扩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1-12.

[2]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8):65-66.

[3]韩知峡,甘仲霖,张青碧.PBL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信息,2009,(04):22-23.

[4]黄云,胡建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07):33.

[5]刘晓勇,吴劲松,伍津.职业卫生教学基地实习生带教管理经验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11,(02):08-09.

职业卫生内容范文6

一、组织领导

成立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二、项目目标与内容

(一)项目目标

根据卫生部2012年医改重大专项卫生人员培训项目重点实施内容,对市县(市)、区两级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监督人员综合执法水平和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快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1.卫生监督人员培训。覆盖市及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市级28人次,县(区)级15人次。时间为每人次15天。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国家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卫生监督基础理论知识、卫生监督综合业务知识及执法技巧,卫生监督队伍管理与执法稽查、现场监测与管理、行风建设等。

2.职业病防治人员培训。市级培训58人次,县(市)区级29人次。时间为每人次5天。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预防监测预警控制等相关知识。

3.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人员培训。市本级培训48人次,县(市)、区各19人次,培训时间为每人5天。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置、餐饮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文书制作、食品安全法自由裁量标准解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重大活动保障、保健食品监管工作重点等内容。

三、项目组织实施及要求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拟定总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及材料报送工作;组织对该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稽查。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按照省厅要求并结合我局今年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各有关业务科室负责各专项培训的实施(负责发放培训通知、安排培训课程、培训讲义、培训签到、培训师资及考核、效果评估、拍摄资料照片等),于3月25日前将整套培训资料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综合卫生监督科,整套培训资料包括:

(一)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二)举办培训班通知;

(三)参加培训人员签名册(包括:姓名、所在卫生监督机构、科室、职务、培训日期、时间及本人签名);

(四)培训班课程表(注明:时间、内容、课时、授课人);

(五)培训结束后的考试卷(样张);

(六)考试成绩一览表;

(七)培训照片电子版;

(八)培训效果考核评估结果。

市所综合卫生监督科于3月31日前将项目实施总体工作总结及以上材料报我局审核后,上报省卫生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处。

四、项目监督评估

(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管理、监督,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与管理,落实专人负责,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