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1

现代农业建设不是农户、大户或生产合作社等生产者的简单联合合并;也不是科技装备、生产技术和现代营销技能和经营理念等生产经营要素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生产、加工、经营等过程的简单加减,应当是对农业生产组织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包装储运、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全程高度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过程。

如果说现代农业组织是一顶皇冠,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生产技术、现念及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编制成皇冠的金线;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设计和编织皇冠的设计师,是现代农业组织的灵魂。

近年来,我省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较快,但多限于从事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此外,虽然出现了一些“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或由种植大户联合的生产组织,但其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组织标准(规模、技术、装备、管理、营销、理念和人员素质以及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等),特别是跨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深谙农产品生产经营之道的商业精英和管理高手或团队。

目前,我省有水田约3000万亩,农户约600万户,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约200户,万亩以上的不足10户,生产合作社约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大户和合作社仅限于从事水稻的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稻米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其主要人员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中学,经营理念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化、品牌化意识淡漠,生产效率低,竞争能力差。

根据江西农业现状,欲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

一是鼓励引导社会商业精英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办、领办和参加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是鼓励引进国外省外现代农业先进企业或组织,来赣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技能及现代生产技术的培训。

其次是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的产销高度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一是加强对生产环节扶持,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2

(一)美国:大农场高效益

1.以大中型农场为主美国的家庭农场

从产权制度上被认定为个体经营的市场主体,传统上按耕地面积、产值等标准,将美国农场规模划分为中小型、大型和超大型。从数量上看,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依靠的农民数量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大,2004--2010年,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面积都在165hm以上。美国农场的发展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和混合制农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农场渐渐替代了混合制农场,成为主要推动力。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平均面积4hm。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5~20hm的农场接近62个,21~72hm的农场63多万个,大于808hm的农场有8万多个,中型农场占非常大的比例。经营规模与经营效益相关,从一些美国农场实际发展的情况中可以看出,美国家庭农场的总数在不断减少,其中,小型农场数量有所减少,中型农场有所增加,大型的农场总数没有明显的变化。小型农场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在追求农业效益的路程上,将家庭农场的中大型比例不断地扩大,缩小小型农场数量的举措,可以帮助美国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

2.追求经济效益

2007年,美国家庭农场为220万个,年销售总收入297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8.5,年增长率为2.8Il1]。从年销售收入的角度出发,美国家庭农场可以分为表2中的7种类型,老弱户为老年夫妇和体弱农户经营的小型农场,兼业户多是因为自有土地不足,以农场经营为主,还经营其他副业的家庭农场。在农场个数方面,美国的兼业户和小型农场居多,分别为45.1和19。8,但是从经济效益和产值贡献来看,个数仅占美国5的特大型农场,年产值贡献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3.7,这体现了美国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大、效益高的特征。据美国农业部门统计,在2007年美国220万个农场中,种植型家庭农场占43,其中谷物农场占14.2%、经济作物农场占22.2、水果农场占6.3;养殖型家庭农场占57,其中肉牛牧场占30.2、奶牛牧场占2.7、猪场占1.3、家禽养殖场占1.8、其他养殖类型农场占21.3。家庭农场类型种类繁多,以经济作物和肉牛养殖为主。

(二)英国:职业经理人英国16世纪的圈地运动使农民手中的土地多数被富农以租赁或购买的形式占有,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这些富农就将自己占有的土地合并起来,形成了较大的农场,这就是最初形式的英国家庭农场。发展至今,英国家庭农场约为35.8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55万人。农业经营管理部的职能体现在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组织农学专家为农业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两个方面,这是英国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的早期举措,即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通过联合分析市场供需情况,掌握有用的市场信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与其农场主交流管理经验,来达到及时应对市场风险,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英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重视专业人才的政策。他们支持高等教育学院中含有农学专业的学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并帮助符合相应条件且毕业后自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学生到相关的科研机构接受更加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指导机制、加大对农学教育培训的投入,可以推动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持续发展。

(三)日本:小农场大品牌日本的农场发展投入大量的机械化,小型家庭农场成为日本农场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201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业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共有耕地面积454.9万hm,农业人口约为260万,人均耕地0.035hm。。由于这种小农场的生产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日本政府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协作经营,以避开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带来的障碍。以农田租赁协作,带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农场主收集市场信息,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农场的生产也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在日本的家庭农场经营中,管理者都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农产品的深加工。“一场一品”和“一区一品”已经成为日本农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北到南每个区域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有的特点,这点类同于中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日本兵库县主要生产神户牛排、夕张甜瓜产于北海道区域、京都南部地区生产宇治茶等,它们的市场售价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同类产品,但却更受消费者的信赖,究其原因就是品牌的影响深入人心。在日布芝麻被称为胡麻,属于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位于名古屋市阿比久町板山地区的一个家庭农场就是把芝麻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农场主龟山周央先生除了种植以外,还非常注意金芝麻品牌的深加工:金芝麻盐、金芝麻酱、金芝麻油等。龟山先生还从事“教育农场推进事业”的农业观光,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体验金芝麻栽培,培养孩子们对农业的兴趣。日本NHK电视台、名古屋地区的最一13(】一大报纸《H中新闻》对龟山先生的教育农场推进事业均有大量报道,这无疑又对金芝麻的品牌起到了宣传作用。

(四)美国、法国、加拿大:专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区域有10个,每个区域的农产品一个或者两个,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化生产,专业性和区域性成为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粮食作物专业种植区、畜牧业专业养殖区、水果蔬菜专业培育区。美国的小麦分布在北部平原,玉米作物分布在中部平原,水果、蔬菜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牛、羊饲养分布在南部和西北部,区域化的布局决定了生产专业化的布局。法国的家庭农场主要是中型家庭农场,根据法国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目前法国农场总数为100多万个,5Ohms的大型农场只有17万个,5Ohm。以下的中小型农场有80多万个,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法国统计年鉴,2011)。法国是家庭农场专业化代表国家,可以根据经营的内容分为谷物农场、畜牧农场、水果蔬菜农场等。目前法国的家庭农场总数约为66万个,其中经营种植的占60,种植花卉的占l1,平均土地规模在42hm左右。加拿大的家庭农场发展也是进行区域化和专业化分工而进行,与美国、法国相同,主要将农场类型分为谷物农场和畜牧农场,根据自身的国情,还有特种作物和农牧业混合农场。在这4类家庭农场中,经营谷物、特种作物和肉牛、奶牛为主的家庭农场约占全国农场总数的6O,有1O生产奶制品和禽蛋类,3Yo饲养生猪,混合经营的农场比重较小。正因为加拿大极高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才使得其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位,它的面积大致与美国一样,但是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1/10,如果按照人均粮食产量,加拿大可以位居世界各国的首位。

(五)美国、加拿大:服务体系专业管理随着美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主要集中于对农场的直接管理,农业服务机构承担对家庭农场的间接管理,例如加工流通环节。加拿大的家庭农场一样只对农场进行生产的直接管理,农产品的供应、加工运输和流通会有专业协会进行产后管理。加拿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既有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也有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贯穿于农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加拿大,家庭农场主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或者组建新的服务组织。

二、推动国外家庭农场生产

(一)政府引导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前提

1947年,英国制定了第一部《农业法》,其中规定了规模小和产能低的农场必须进行合并经营,拥有80~10Ohm-''的土地规模是可以作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最低要求,政府会按照农场的种植规模、销售情况和技术投入情况来给农场主进行补贴,规模越大的农场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这使得家庭农场的兼并趋势越来越明显,1970—1979年,英国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减少了529/6,而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增加了18j。2O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使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设立乡村设施和农业治理协会,主要负责土地整合。通过国家的基金支持,利用高价收购农民自有的零散土地,重新划分使它们成为可以规模经营的土地资源,最后将这些土地出售给较大的农场主。二是设置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从土地私有者手中购买土地,它不同于之前的治理协会,是在对土地进行必要的设施投入之后低价出售给农场主。

(二)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基础

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是稳定而且有保障的。1776年7月,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1820年建立了家庭农场的经济制度,即将公有土地低价出售给有需要的农民;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免费赠送给符合条件的农民进行生产活动。这些制度和改革都为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8~19世纪,英国废除了敞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土地私有对农民进行生产经营产生了激励的作用,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租赁合同保障了土地租赁制的推广,加大缺少私有土地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土地使用权的持有,通过对合同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农场主可以有效地经营家庭农场。英国以土地租赁制度为基础发展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说明了规模经营的起步并不一定以私有产权作为必要条件,土地租赁也可以作为经营家庭农场的基础。

(三)法制体系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保障

法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美国国会每5年就要修改一次农业法。时至今日,美国制定了31个农业法律法规,内容广泛,主要涉及税收、土地所有权、信贷、供应、融资、产品运输和加工等不同方面。这些法律制度明确了农场主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的法律体系给美国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秩序,保障了农场主们的权利。为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日本国会除了完善《农业协同组织法》,还制定了12项附属法令。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本国会相继出台了《山区振兴法》、《农业保险法》、《农业损失赔偿法》、《农地法》、《新粮食法》、《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等法规,达到保障农民的权益、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安全的目的。

(四)政府补贴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后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对肉牛、羊、猪、牛奶、谷物等农作物都进行了价格限制政策。由于欧共体制定的农产品下限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和英国实行差价补贴所规定的保护价格,因此英国农业生产者按欧共体制定的保护价格出售农产品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进入21世纪后,英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逐渐变大,很好地激励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j。1990年之前,法国政府主要是通过间接补贴来鼓励农业生产。1994年后,法国调整了农业补贴政策E。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数量和额度,更加侧重对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补贴的额度,由于农业补贴直接关系到农场主经营效益。若是层层发放将会出现实际到达农场主手中的补贴少之又少,法国政府采用的是通过银行直接划到农户账户上的做法,这将会很好地规避补贴发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五)科技现代化推动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

在德国所有的家庭农场都建立了正规的会计制度并配备了电脑和其他传媒工具,对于采购、销售收入和产出等明细都人账记载,以进行经济核算,走向现代化管理。德国的现代化家庭农场体现在:利用现代设备和科技装备农场,采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场,培育现代化职业农场主,提高农场主的知识文化水平,发展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193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要将机械化投入农业发展,对购买农机的农场主可以享有优惠的政策。1944年,英国拥有联合收割机2500台、农用拖拉机l7.34万台。2O世纪9O年代,收割机和拖拉机的数量激增到4.7万台和50多万台,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可拥有0.5合收割机和1台拖拉机。目前,英国家庭农场中广泛应用了配套的农业机械,播种机和割草机等农业机械贯穿于农场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六)社会化服务支撑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

在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土地私有制占有基础地位,但是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必然与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相联系,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消灭中小农户,例如日本大部分为小型家庭农场,但是经济效益可观。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管理模式去发展现代农业。在生产方面,农民合作社将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分散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或者统一加工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各个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量检测管理,鼓励大家采用良种,统一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家庭农场经营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经济经营形式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身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农场除满足基本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新型特征:投入技术性研究工作,根据市场形式变化而调整农场计划,加强会计电算化和风险管理,完善家庭农场之间的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循环为依据,发展“从农庄到餐桌”的高效生产链。国外的家庭农场发展历史悠久、成果显著,对中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借鉴,借鉴并不是拿来主义,仍然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三、对中国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启示

(一)主观方面

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观方面就是指农场主的学习和管理水平,要提高中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率和规范性,就应该先从农场主的自身素质抓起。

1.四大原则

传统农业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的经营组织,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者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可以允许存在比家庭成员少的雇工。只有农场的家庭成员端正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态度,从主观出发,才能积极学习到新技术;家庭农场的经营意味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作为农场的主人,所有的家庭成员不分年龄和性别,都应该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如一家三口都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母亲可侧重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父亲专门学习生产和环境管理的知识,孩子重点学习信息管理的知识,这种协作学习有助于完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传统利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途径学习,如网络、广播、电视和成人大学等学习途径都可以让家庭成员得到全面的学习;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家庭成员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2.制订学习计划

家庭成员要一起商议和分配每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费用,获得相互之间的支持和信任,充分考虑市场的供需情况,确定农场的经营目标,根据目标制订每个人的学习任务和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在成员之间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学习计划的成功实施,可以达到基本掌握某一方面管理技能的目的。家庭成员讨论和协作,有利于形成家庭农场和谐信任的氛围,方便每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

3.经营管理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的家庭农场经营,要求家庭成员应该具备一般性的管理能力: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对自我和资源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应变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当然除了这些一般性的管理能力之外,现代化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能力:生产管理能力、技术设备应用能力、环境管理能力。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基本都在初中左右,这对于发展现代型家庭农场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农场主从自身出发,主动学习,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能力。

(二)客观方面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美国和法国的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效益很高,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土地产权私有化,才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但是英国的成功经验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土地私有制可以保障农场的规模经营,但不是必然的条件,英国针对分散的土地实施了土地租赁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可行的。借鉴国外经验,中国应尽快改变土地承包期短、土地不稳定的现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租赁制度,赋予家庭农场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利用土地流转和租赁的方法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农场主成为真正自主的市场经营竞争主体。

2.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财政方面,可以利用财政项目扶持家庭农场的方式,给予家庭农场资金支持。补贴方式方面,去掉层层补贴的方式,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借鉴法国的经验,将对粮食、良种、农机等方面的补贴直接打到农户银行卡上,这样可以减少补贴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农业保险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会比散户经营的风险大,农业保险的深入,可以分散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保障农民收入。信贷方面,社会上的多元化融资形式已经出现,政府应该有选择地允许这些机构进入农业市场,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来扩大农场经营者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困难。税收方面,中国已经实行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还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税收补贴。

3.投入科技机械化应用

现代化的农场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机械化的操作,中国这一方面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115hm是加拿大一个农民可以管理的土地面积,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管理56.5lhm2的农场面积,1个Et本农民可以管理的面积也有1.8hm。,而中国人均可管理的土地面积仅为0.22hm_7]。机械化水平不仅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也和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有关,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据了人口总数的大多半,这就需要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减少务农人口,培育新型知识化农民,鼓励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农民进行家庭农场的经营,如果只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不投入机械化是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以奶牛养殖为例,按照T形或F形对牛场进行改造,投入TMR、平台挤奶和修蹄机等设备,构建粪污处理系统,对牛粪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垫床、湿粪还田。只有做到务农人员精简、农机设备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

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Z-0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39-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合理利用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利用和发挥每寸土地的作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农村实行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能发挥作用。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是农民将各自的土地经营管理权交给合作社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由合作社进行翻地、耕种、秋收等经营管理,然后按年收入的粮食产量的标准付给农民出卖粮食资金或由农民自己出卖粮食,由农民向合作社支付经营管理费用的一种土地托管式的经营方式。下面就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优、缺点的浅析。

1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的优点:

1.1 进一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实施机械作业,实现了农村机械化

这种经营方式有效改变了下的土地零散经营模式,使原来的由各户自己经营仅有的小面积地块改为大面积成片经营,改变了古老的耕作方式,促进了机械化的实施,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1.2 体现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这种模式使土地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减少了多个项目的开支或开销。例如运费等。原来的一户一耕种经营,每户去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用工具等都是每户单独进行,单独开销费用,而实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就由合作社一次性进行采购,一次性进行开销,减少了劳动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少了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的浪费。所以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了由各户分户经营的综合费用,体现了合作社的综合优越性。

1.3 有利于农业综合结构调整,方便耕作经营管理

通过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管理的优越性,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方便了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使农业向有利经营管理方向发展,使土地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改变以往单户生产经营的不便条件,方便土地的经营管理。所以有利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连片经营的有利条件,大大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的优化。

1.4 有利实施农业生产研究,推动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生产科研创造了条件,对于实验田的选址、种植、观察研究都提供了方便,就同一片土地进行统一实验研究,并与另一地块对比研究,如何增产,如何增收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农业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1.5 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是一年或几年的托管,一般都是一年一签合同,基于这种模式如果运行得好会激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土地的长时间流转,加大土地流转范围,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的流转成功效率,促进土地的长期集约规模经营。

1.6 空出农民的土地经营时间外出搞创收

由于自己的土地实行托管经营,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不用自己去做,使农民的空余时间增多,大多数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改变了以往想外出创收又被种地拖累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在外放心、安心、全心地进行工作。土地有了收入,外出打工又有了很好的创收,使农民年收益大大增加,这就体现了合作经营管理的优点。

2 尽管合作社经营管理存在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存在的缺点进行简单分析

2.1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风险,粮食收入没有保障

由于合作社是规模经营管理,把许多农户的土地进行统一选种、统一选肥、统一耕种,如果选种选肥出现差错直接影响粮食的产出率。耕作的错误方式也是会给生产带来很大风险的。所以这种经营方式好就大面积都好,差就大面积都差,而不是一户一块地耕种时有好有差,所以农民的土地收入没有保障,存在一定风险。

2.2 发生自然灾害介定不明确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然造成的灾害很多,它直接影响农业的收入,由于合同签定不可能对自然的各种灾害面面俱到,所以存在一定的客观漏洞,使其不明确,引起纠纷,造成各项损失,降低农民的收益。

2.3 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4

晋中市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技术、设施装备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但由于农业劳动者质量结构存在问题,导致农业专业化分工难以深入推进,先进农业设施装备难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乃至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上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有利于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体系,有利于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型 职业农民 培育 精准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95-01

一、确立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导向、服务产业、示范引领、注重实效、以人为本、自主自愿”原则,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心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核心,注重“在企业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体系中成熟”的路径,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与新型经营体系相配套的核心主体,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打造山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市。

二、制定培训计划

从2014年起,全市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每年认定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3000名,力争到2020年全市职业农民数量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职业农民创造的农业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职业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精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全年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具有一定从业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年龄在18――60岁农民,并自愿参加培训。其中:

1.生产经营型。是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主要来源于该项工作。

2.专业技能型。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年收入3万元以上,且明显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

3.社会服务型。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年收入高于当地农民水平3倍以上,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四、针对性地培训

1.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以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事业农民为培训对象,按产业开展分类精准化培训。培训内容以种养生产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自然灾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关政策等相关知识为主。根据晋中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主要分玉米、小麦、设施蔬菜、干鲜果、杂粮、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猪、鸡、牛、羊等12类产业进行培训。

2.农业经营管理培训。以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培训对象,按照服务类型分类培训。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与物流、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为主。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资经营、农村信息管理、农村传统手工业、农村旅游、农业创业、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16类进行培训。

3.公共知识培训。普遍开展4――6小时的农村公共知识培训,内容以农业经营管理及社会管理相关知识为主。

4.培训时间:一般7天,其中课堂教学和专题辅导4天,实践操作与实训交流3天,每天不少于6学时。

五、创新培训形式

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振作、实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理论教学可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践操作要针对教学内容,带领农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面对手把手的的技术培训;观摩考察要把农民带到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实训基地、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实习场所进行生产实践与参观学习活动。

六、精选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

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特点出发,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坚持以公办机构(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各级农技推广、农广校等机构)为主,其它涉农机构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科技园区等具备培训条件的机构)的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时间,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塑造、校企联合积极打造等方式进行系统精准培训。培训的师资可从阳光工程师资库中选取。原则上应中级或以上职称,熟悉三农、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特别是要吸收熟悉农村情况的各类乡土专家(其资质条件可适当放松)和经过知识更新的农技人员作为培训师资。

七、严格培训管理

1.建立培训过程监督制度。培训机构每期开班前,要将开班时间、地点、课程表、授课老师、培训方案、培训专业、培训人数等情况报同级农业主管部门,批复后方可开班。开班后同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派人对培训机构培训工作进行全程监管。重点监管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

2.建立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各培训机构要认真填写?晋中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手册?,要确保信息完整、内容真实,手册将作为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3.建立培训效果双向考评制度。一是对培训对象的考评。培训结束后,对参训学员参训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并开展农业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的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二是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考评。在培训结束时,由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参照满意度测评情况,通过开展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和老师完成任务情况及培训效果等进行考核、测评。考评结果作为是否兑现培训补助资金的依据和是否纠结承担培训任务的参考。

八、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首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工作协调与组织推动工作,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任务,齐抓共管,整体推动,强力组织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市县将职业农民培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三年内市县政府每年分别安排300万元与100万元用于职业农民培育的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培育实施、创业扶持。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农民教育;农民意愿;培训组织

新农村建设既依赖于制度安排,又带来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上的深刻变迁,其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①。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本文通过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农民(户)896个农民(户)的调查,从现实的培训与农民期望的培训两个角度,折射出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创新的思路。

一、样本户(民)的基本状况和参与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户(民)年龄结构和农业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根据人口和农业经济总量,采用目的抽样和留置问卷方式进行的。调查涉及10个县(市),有效样本896个,包括:苏南256个、苏中265个和苏北375个。被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在18-60岁之间,根据农业劳动力的特点,被调查对象18-26岁之间的比例为19.92%,27-40岁之间的比例为27.66%,41-60岁之间的比例为48.99%,其他年龄段的比例只占3.37%。

江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样本户均农业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 000-5 000元之间,三个地区情况基本一致,达到61.16%。苏中和苏北地区户均农业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8.06%和27.73%,高于全省23.48%的平均水平;苏南的比例为12.10%,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此外,样本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比例很低,为3.75%;苏北最低,为2.07%。苏北是江苏农业主产区,但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农业产业链短而细,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影响农业收入的水平。相对而言,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苏南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苏南地区农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达到6.98%,高于全省三个多百分点。

(二)样本户(民)学历结构及其变化

现代农业呼唤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这就是对待新事物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素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时间与效率观念、信息和法制观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②。但总体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学历水平并不是很高,初始学历以初中以下(含初中,下同)为主,比例为61.97%;目前初中以下学历仍占55.43%,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又体现出受过教育的农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同时,我们也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业培养了一些学历高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初期5.12%上升到目前的11.48%,高学历的人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地区来看,无论是初期还是现阶段,苏中从事农业的农民学历层次均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11.42%,上升到目前的16.78%,这是与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相吻合的,苏中农民传统上不仅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也重视自身学历水平的提高。苏北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的比重远远高于苏南和苏中,虽然该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48%上升到9.53%,但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变化并不大,甚至还有所提高(从58.51%到59.03%),加强该地区农民教育和培训更具有迫切性。苏南地区高中和大专学历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比例从初始的29.08%到目前的40.17%。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性别因素,但协助我们进行调查的一般还是家庭中相对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因此从配偶的学历来看并不乐观,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70.67%。家庭其他成员的最高学历以高中毕业为主,比例为52.14%;大专以上的比例达到29.29%,苏中最高为31.64%。家庭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三)农户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多部门组织的综合体,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③。就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目前江苏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比重较高,农业其他环节就业偏低,说明农业产业链仍是短而细。因此,通过农民培训,促使农民在农业内部的流动,才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是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第一,江苏农民仍以从事种植业为主,这在苏北地区最为明显。但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地区农业资源特点,苏北养殖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发展,因此在这三个领域从业的人员比重达到79.81%。第二,苏南和苏中地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例远远高于苏北。这是由工业化、城市(镇)化带动经济结构的演变,从而对农民职业的影响。第三,根据从业人员构成的不同,三个地区在农业服务组织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苏中地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就业比重较高。体现政府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苏中地区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比重为21.51%,远远高于全省的13.42%水平,在苏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政府及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的作用非常明显。相对来说,苏南和苏北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比例要远低于苏中(见表1)。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植;B-养殖; C-农产品加工; D-农产品运销;E-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F-农业技术开发推广;G-农业信息服务;H-农村基层管理;I=非农产业。

另一方面是被调查者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虽然被调查者配偶的学历水平低于被调查者,但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34.83%)却高于被调查者(25.52%),苏中、苏南地区的比例更是高达45.63%和41.13%,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轻纺、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女性劳动力需要呈上升趋势,一部分女性进入这些领域和城市工作。而苏北地区作为农业主产区,传统农业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务农人数多,带来了被调查者配偶在该地区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人员也高(63.81%)。

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参加过培训的机会并不高,全省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苏南地区略高一些为61.58%。但是,调查反映出江苏农户家庭就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制约和收入增长的欲望,在完成家庭土地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发展,有人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比例,在苏中和苏南地区分别为86.79%和74.61%,即使苏北地区也达到68.00%。他们就业的渠道非常广泛,依次是:在企业工作(29.06%)、临时打工(26.84%)、做生意(13.29%)、在事业单位工作(13.27%)及其他。

(四)样本户(民)参加培训的情况

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包括家庭成员)中,培训的内容较广泛(见表2),三个地区都是以种养殖技术培训为主,同时兼顾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等。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影响,苏中地区越来越重视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苏南地区重视经营管理培训和非农技术技能培训;苏北地区重视政策培训、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种养殖技术培训;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

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因主要是政府要求或动员(62.14%)和学一点技术回来搞好生产(28.36%),其他依次是:通过培训重新找个工作、看看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农闲时随便去听听等。目前,江苏主要还是以基层组织农民培训为主(见表3)。但在江苏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有机会受参加收县级政府部门或委托部门举办的培训,专业协会也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还有农民在企业招工和企业工作中得到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一部分农民开始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学习。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村民委员会;B-乡镇政府;C-市(县)政府部门;D-专业协会;E-自主选择的培训机构;F-自主选择的学校;G-在企业参加培训。

就地区结构分析,苏南地区村民委员会所起的作用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农民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培训的比例高达46.40%;苏北乡镇政府组织培训的机会占有较高比例,乡村两培训所占比例达到83.13%;苏中地区在村、乡(镇)和县培训中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县级培训功能要大大高于苏北,甚至苏南地区。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就业的机会,苏南和苏中农民在企业培训的机会远高于苏北,而苏中地区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培训的比例超过10%,比其他两地区要高得多。

再看参加培训的时间,目前江苏农民培训以短期为主,两天以内培训的比例达到69.56%,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苏南和苏北倾向于这种培训;全省参加长期培训的比例为17.18%,一般是年轻人参加学历和资格证书培训,这在苏中比较明显(比例为23.94%)。

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

(一)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培训的作用

调查显示,总体及三个地区表示如果内容适合一定会去的比例均超过60%,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一般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去的比例也有10.43%,苏南地区达到15.26%,说明了培训内容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培训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并从内容上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来讲,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24.23%)、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24.12%)、创办自己的实业(23.32%)和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2.98%)等方面,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一位目的的选择有所不同,苏南地区是要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35.66%),苏中地区是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30.42%),苏北地区是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9.57%)。但是,想通过培训来创办自己的实业的选择在三个地区相当,都超过20%,说明江苏农民对创业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通过农民创业,可以促进农业实现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创业培训应该成为今后农民教育的重要内容④。

农民对目前各地开展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期望。总体上,江苏农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作用摆在第一位(29.40%),苏南地区的选择更高(39.40%);其次是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20.82%),苏中较为典型(25.00%);第三位是绿色证书工程(18.31%),苏北对其的认识要比苏南、苏中强得多(24.60%)。江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农民认可的(14.65%)。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期望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培训内容是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⑤。从表4可以看出,农民以通过培训得到更多满足生产需要的适用性种养植技术为主(47.50%),非农技术技能培训(14.68%)、经营管理培训(12.85%)和法律法规培训(9.33%)也很重要,特别是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6.48%)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总体上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欲望并不强烈(2.73%)。地区结构上,除了种养殖技术的培训以外,苏南地区在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培训的需求基本相当;苏北地区在经营管理、非农技术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是有强烈的需求;苏中地区则更偏重于非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江苏农民对学历教育的偏好程度大降低,仅占4.34%。农民更关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其中期望得到综合技术技能培训的比例为57.61%,单项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为35.08%,这在三个地区的选择次序是一致的。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养殖技术;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 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 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点、新思想的培训。

从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来看,农民期望以短期培训为主,选择三天以内的占到58.59%,一个月以内的为28.33%,一个月以上的比例为13.08%。在三个地区培训时间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苏南地区农民更注重短期培训,期望一个月以内培训的比例中高达96.96%,苏中为86.79%;苏北地区则有19.56%的农民希望参加一个月以上的培训。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最期望的培训时间是在农闲时段(29.15%),占比例较高的农民也选择了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安排(25.46%)和随到随学(19.55%)两种形式。应该看到的是,江苏农民也开始选择定期培训(12.92%)和集中培训(12.92%)形式了,苏南、苏中选择前者,苏北选择后者,这对农民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性培育,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三)期望的培训单位和培训经费

目前,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中心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体系⑥。但是,对于由什么样的单位来对农民进行培训在选择上出现离散性,总体次序是: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高校或研究机构“三下乡”活动举办的培训、群众团体组织的培训班、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等。适应农民特点的培训单位以前两种为主,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县)级技术及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是江苏新型的农民培训的重要路径。而社会机构举办的收费培训很不受农民欢迎(1.48%),农民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看来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农民培训的经费应该由谁来承担呢?三个地区在看法上差异较大,但选择全部由自己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在三个地区均相当低,总体上只占2.51%。苏北、苏中超过一半的农民认为,培训经费应由政府来承担;苏南则把自己愿意承担一部分放在第一选择上(41.98%);苏中地区愿意自己承担部分费用的农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2%)。此外,苏北、苏南地区超过20%的农民还认为,培训经费应由社会力量来解决。在愿意自己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中,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主要在500元以下,比例占92.79%,三个地区选择 300元以下的比例都在70%以上。这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尤其是技术技能类的培训,是一个制约因素。从社会培训角度来看,农民教育培训费用应以政府为主体,新时期政府要从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上,对农民教育培训给予足够的支持或倾斜。

三、简要的结论

1.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江苏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受比较利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相对高学历的农民开始了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这是符合劳动力要素流动规律的。在农户家庭中,高学历(素质)的农民的流动,有利于增加了农户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低,难以适应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影响着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必须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

2.江苏农业劳动力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为主,生产的发展在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环节成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江苏农业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以传统农业为主是农户农业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主导下,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组织的发展,延长和做粗农业产业链,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具有长远的意义。

3.江苏农民培训以基层政府组织为主,其次是其他社会机构和学校。政府主导的培训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时间较短,适用性强,农民期望的培训组织者以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为主的培训。但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民能够接受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全省有一半农民家庭还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苏南地区在农村培训体系建立上起步较早,比例要高于苏中和苏北。农民培训应以政府为主体,适度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和专业协会的作用。

4.如果培训的内容适用,经费恰当,越来越多的农民是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来搞好生产经营,或成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或创办自己的实业,或外出非农工作,但对过去曾经一度偏好的学历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因此,除了种养殖技术外,农民还期望得到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选择好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的投入机制,是提高江苏农民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成新华.农业私营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J].经济问题探索,2007(8).

②成新华.我国农业组织的创立、成长与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08(1).

③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④蒋平.关于现代农民创业培训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08(3).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比较分析;经验

一、亚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亚洲培训方式的特点

亚洲培训方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随着,日韩两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中去,只有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产,这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农民培训经费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使得日韩两国的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韩两国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说,国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确保农民培训计划的顺利进行。日韩两国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另外两个特点为:一是培训方式多层次性,而且各层次培训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且培训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二)亚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1.农民培训制度化。日韩两国以法律形式确规定了培训对象的权利。例如,日本颁布的《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法律大力支持对农民的培训。韩国政府制定的《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农民的培训提供了制度保证。

2.农民培训体系化。日韩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是以农业协会和农业大学等机构为培训主体,同时,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民的培训。其培训主体以政府农业培训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并建立了专门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3.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在农民培训中,日本与韩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具体的说,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农忙时,其培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农闲时,对农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脱产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一般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此外,这些国家还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对农民进行培训。

4.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在实施培训计划之前,对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以满足社会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培训工作的立足点。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提高农民生产与经营管理技能,其培训内容以农民最为需要的实用技术为主,同时,还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

二、欧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欧洲培训方式特点

欧洲农民工培训方式主要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因此,他们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很少。虽然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但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却很高。这些国家农民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农民培训体系完善;二是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体,农业协会与农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三是积极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研究机构与职业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二)欧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欧洲农民的培训方式具有培训制度完善以及培训内容、层次与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化等优点。

1.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方式。目前,英国农民培训费用的 70%由政府财政提供,德国农民培训经费的80%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这些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农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筹资作用。这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企业、社会团体等创办的培训机构与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竞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好局面。

2.农民培训体系健全。西欧国家充分利用电视与互联网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不但克服了地域限制,而且使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同时,这些国家还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相关科研、咨询机构,建立了初级技能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以及技术等级证书培训、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教育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工人与农场主的需求。

3.重视农民培训质量。为提高农民的培训质量,这些国家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认真遴选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员与辅导员,他们除了邀请农业院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讲授培训课程外,还聘请富有经验的农场主与农业工人担任教员。这些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奖励制度。此外,这些国家还建立了严格的农民培训考核制度。农民接受培训后,需要经过严格考试,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能够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与优惠贷款,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培训质量。

三、美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美洲培训方式特点

美洲农民培训模式以美国的模式为代表。美国建立了以农业院校为主导,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模式。美国的农业大学或农学院不但从事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工作,而且还在各州设立农民培训分站。美国农学院的教师中有30%-50% 的人员参加试验站的研究与农民培训工作。美国还创办了“4H”培训部,其目的是将美国农民培养成具有“HEAD”(有智慧的大脑)、“HEART”(良好的心理)、“HEALTH (健康的身体)”和“HAND”(动手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此外,美国各级政府还不断增加在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美国的农民培训方式由成人学校开展的培训和由普通学校开展的培训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针对农场工人进行的专门培训,通常是由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夜校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农闲季节。后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其培训对象以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年人为主,具体培训方式有四种。

1.高中阶段的农业培训。美国农村地区在高中开设农业课程是其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为有意成为农民的年轻人传授有关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使用等技能。

2.农业学徒工培训。该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提升青年农民的自信心与提升他们在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

3.丰富职业经验培训。这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主要讲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与融资等方面的技能。

4.提升实践能力培训。这是一种培养农民如何将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培训方式,即教学生如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农业企业中去。

(二)美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美洲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不但有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第二,农业培训的课程化程度较高。在美国,很多高中都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这不但为希望当农民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而且还为美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第三,美国农民培训的网络化水平很高。美国对农民教育培训很多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使得农民能够自由掌握培训时间与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此外,美国还结合了其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设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经营与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三、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验的借鉴

很多发达国家围绕着职业化发展目标,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农民的培训过程中,他们将农民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严格的考证制度,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门人才。他们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民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机构的资质等方面。如英国的《农业培训法》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农民培训的;法国先后颁布10多部相关法规,规定了农民培训的政策与管理工作等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等主体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制体系,使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二)农民培训经费有充分保障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目前,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大多数经费是由其政府财政提供的,美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5%也是由财政部门支出的。此外,发达国家政府在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多途径来解决农民培训经费问题。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为鼓励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他们国家允许相关企业可将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法国与丹麦法律规定,农场工人与学徒工在培训期间,能够获得农业专业协会发放的培训补助;韩国为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三)农民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从培训时间上看,发达国家既有为期几天升值几个小时的短期培训,又有为期几个月的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在培训方式上,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开设农民培训课程,重视农民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对象上,既有农业学徒工培训班,也有专门针对农场主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培训的层次方面,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与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多层次培训班。

(四)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时展。具体的说,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传授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农民培训内容从传统的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技术培训扩展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订单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三是培训内容从农业的产中培训拓展到融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与管理等农业产前与产后环节;四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和就业技能等培训,甚至向农民传授有关决策、财务管理和商业经营技巧等知识。

(五)注重农民的培训质量与效率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与提高培训效率,许多发达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如农业工程证书、农业机械证书、奶牛证书、畜牧证书、养禽证书、农场管理证书、农场秘书证书与园林证书等。而且各国对农民培训证书的考试要求都较为严格,基本上是由各国政府管理部门设立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委员会一般由农场主、农业工人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一些国家,如英国为农民的培训考试,还编制了全国统一考试学纲。接受培训的农民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证书。我国应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推进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建设,以促进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3]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4.]梁艳萍.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02).

[5]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03).

[6]张雅光,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