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1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建设

G715.1;R-4

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卫生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面临机遇,卫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关键是建设卫生“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卫生职业学校实现其特殊教育目标的基础。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卫生职业学校才可能在卫生专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有所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出卫生职业学校的特色。

一、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和资格认定

“双师”教师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双师”素质[1]。卫生职业教育教师既能从事卫生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卫生实践教学的要求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即教师个人既具有卫生专业理论,也具有卫生专业技术。所以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中级(或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教W岗位和教学内容不一样,对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教师队伍的构成中的卫生技术人员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与学校侧重理论教学形成互补。

二、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问题

医学院校毕业生是我国目前卫生职业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双证书”是教师培养模式[2]。不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在工作一到两年内必须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或卫生技术资格证书;在两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由于人事部门的规定和就业竞争的因素,理想的学历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是“研究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但是这样的复合人才少之又少,现实情况是研究生缺乏专业技术经验,或者卫生专业人才后续继续教育学历。政策或者物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者持续进修都能起到明显效果。

三、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

培养“双师”卫生职业教育教师的一条有效方法就是持续进修。为适应市场万变和提供社会,教师进入医疗单位实践,达到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医院实习指导医师则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其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要把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工作,开发精品培训项目,不断建立和完善“双师”素质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

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卫生职业教育教师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情况非常普遍,也是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可以优化结构,加强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实践结合。职业教育,传授特殊技能,师带徒也,古而有之,专职兼职不必过于细分。聘用卫生技术人员可以请进学校任课;也可以在卫生场所施教,即所谓学生见习和学生实习,近年来也有院校合作形式,但是限于现实原因,这部分带教人员的培训管理力度不够。

五、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给予经费奖励及政策引导,加强教师参加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深造硕博及专业进修[3]。提供教师教学理论、卫生专业技能、信息化网络教学手段等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来校知道指导,只有培养才能建设出一支队伍出来。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制定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定教师必须持有技能证书或专业实践经验的年限,在职称晋升和评优条件确定“双师型”教师优先,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等等措施。

卫生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育是响应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卫生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应尽快抓好建好,迎接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2]韩伏彬,董建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16(01).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2

1986年美国护士联盟将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定为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990年再度提出将人文关怀整合进护理课程。直到上世纪末,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才开始注重发展医学人文教育,近年卫生职业学校刚刚开始关注护理人文教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被正式提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高度。2010年1月,卫生部特别提出了“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这不仅说明人文关怀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刻不容缓,而且就卫生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人文关怀”的理念将进一步丰富了内涵,也为工作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务虚向务实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关怀下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卫生职业学校应积极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素养,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倾向与素养的合格护理专业人才。然而据李惠玲等对从业护士人文素质现状调查显示,78070名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其中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这不得不引起卫生职业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审视,在了解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呼唤着关注人文关怀。

1.在教育定位上地位失衡。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没有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是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忽视,例如有的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人文关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失去了施教基础。

2.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形式。

多年以来,卫生职业学校坚持把护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工作实际效果不好。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为了应付工作汇报、检查评比,为了争取和保持某种荣誉和利益。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发号召、造声势、掀的活动层面上,而缺乏对护生的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在教育目标上忽视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护生的个性需要,对不同背景、个性特征、能力层次、学习成绩、心理需求的学生群体和个人基本情况了解不够,理论课教学计划的齐步走、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培养过程的“一刀切”,总是以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制度和规章作为工作依据,致使大多护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因此,重共性轻个性是目前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也是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缺失的具体表现。

4.在教育方法上强制灌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生由于其学制一般为5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30余门,长时间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护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另外,护生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也使护生的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基于护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护生的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三、人文关怀下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卫校作为无锡职业教育领域唯一一所培养护理人才的卫生类职业学校,在结合护生教育特点的同时,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对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途径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对加强和改进护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实现护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就应该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体现能力本位、服务为本、以生为本的职教理念,整合学校内部力量。无锡卫校实施“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推行“一岗双责”的教育职能,实施“专业特色”的分层德育,通过三个联系制度推进全员育人,即校领导联系年级制度、职能处室、教研室联系班级制度、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度,真正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用严谨的态度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护生在一种充满尊重、关爱、理解的校园氛围以及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深刻体会人文关怀的理念,并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实人文关怀教育内容。

卫生职业学校要结合护生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德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充实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注重全面心理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护生因为自我认知不成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急躁焦虑,不适应感特别强。所以,卫生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要高度重视护理专业护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校园生活、见习实习、志愿活动中加强对其心理教育的难点、弱点问题关注引导,长线跟踪,及时解决,通过正面乐观鼓励,在充分挖掘潜能的同时促进其全面成长,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形式之一。

(2)注重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是为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预备队和生力军。护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她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道德,也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促使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在其职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加强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护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护理工作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3)注重社会实践锻炼。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日前卫生职业学校临床实践教学资源普遍出现短缺现象。构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实践教学从医院延伸到社会,扩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用护理专业知识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在教育、培养、熏陶及营造中,护生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由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内化,继而由人文素养向人文形态的外化发展,促进学生塑造护理人文形态。

3.完善人文关怀教育方法。

卫生职业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护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有效方法,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于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1)以疏导为前提开展人文怀教育。

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固树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群体的特点,利用卫生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护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对广大护生实行前瞻性的规划,开展渗透式的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一循序渐进过程中,促进和谐化的发展,努力使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切实服务护生的成长成才。

(2)紧密结合专业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方法应追寻的是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逐步呈现出理念、精神、境界的状态。卫生职业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由教师主导,围绕学生来展开,实施过程中注重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在专业临床教学中,护理带教老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充分展示师德关怀的榜样作用,其次要明确医疗环境中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策略,就在日常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细微情感变化,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情意和行为能力同步推进,在教学中形成关怀型师生关系。只有在情感与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人文关怀倡导通过不断地感受情感、学习知识、锻炼人文关怀能力才得以升华发展,这样护生在专业学习、操作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知、实践,进而感悟、体验和升华。

(3)依托有效主题活动开展人文怀教育。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人文关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载体建设,四位一体的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工作方法,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品质过硬、人格健全的护生。一方面,结合护生的实际需求,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护生了解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提升护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护理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多种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3

1.加强体育卫生教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1)学生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很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考取大学无望,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受“普高热”和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男生,心理情绪比较复杂,并且容易波动,有一些对体育卫生教学不感兴趣。

(2) 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体育卫生教学来讲,怎么发挥学生的身体潜能和运动卫生相结合,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争向上、果断自信的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遵章守纪的作风,确保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竞技水平,思想教育是关键的环节。

(3) 教学特点决定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体育卫生教学是一门以传授运动技术和运动卫生相结合的学科,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往往都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脑力。如何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搞好自生卫生,特别是新、难动作要领的学习中,会给学生本人生理上带来许多不适应,诸如疲劳感、疼痛感、呕吐感、昏迷感等等。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学生自身素质差,比较娇气的影响,必然导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 加强思想教育的原则

(1) 主导性原则。教师是体育卫生教学的主导因素,应按照本课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规划出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思想教育形式贴近课堂,内容融于体育教学中,并努力使方式方法易被学生所接受。

(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体育卫生教学中的主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同、参与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卫生教学中深化思想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针对性原则。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把重点性与一般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员性与局部性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使思想教育实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目标。

(4) 系统性原则。教师要注重把长远思想教育与当课思想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即要做到每课思想教育的主题明确,更要使课与课之间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体现出连贯性。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4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4]。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5-6]。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7]。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5

2.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

3.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的方式:可采用培训、专题教育和有计划、

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

4.职业道德继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和规定等;

(四)《××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五)《执业医师法》、《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行政许可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

(六)卫生行风建设中正、反面典型材料。

(七)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

(八)单位规章制度、医疗制度及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5.调整我院职业道德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制定职业道德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考核、检查职工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负责职工《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学分记录册》记录、审验,做好职工《职业道德继续教育证书》发放:建立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档案。

6.医院职业道德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每年安排3-4个专题的职业道德集中教育,每次专题教育结束后组织全员考试。各科室结合科室实际,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时间、内容,参加人员有记录及签名,以便备查。

7.本院在职职工及临聘人员须持有市卫生局统一印制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证书》。

8.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取得的规定学分是卫生系统职工职称晋升、聘任、考工考级、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之一。

9.职业道德继续教育采用学分制,当年合格分为10分,连续三年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合格,方能参加职称的申报、聘任及考工考级。其中,今年不合格的不能参加今明两年的申报、聘任及考工考级;以后依此类推。当年达不到10分者,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10.职业道德教育学分按以下标准计算:

每参加一次局全市组织的专题教育经考试合格得3分,每参加一次单位组织的专题教育经考核合格得2分,未参加考试的和考试不合格的不得分。自学职业道德教育每次得1分,每年度由院行风办凭其本人的学习心得(不少于1500字)最多记2分。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卫生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途径

为了使面向学生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使其可以以大德育的宏观教育为背景,深入卫生高职学校的特点以及护理专业的特色,构建整体的、开放的、实用的德育课程教育实施体系。本文将分析卫生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现状,就如何实施德育课改,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率,做以下尝试和思考。

一、德育课程教育现状

1.理念滞后,内容与卫生高职校专业特点结合较少

进入新时期后,卫生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但还是缺乏全面的突破,没有形成一种大德育的宏观氛围,仍然按照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按学年、按顺序地警醒讲授,不能结合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展开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德育课程的内容的抽象性发展。目前,卫生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内容经过改革调整之后,已经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但还是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讲授和抽象性概念的灌输,尤其几乎没有涉及结合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医院生活的实践经历作为其教育的依托,这为卫生高职校德育课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容易形成一种形式的、无效的教育,也无法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他们在医院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性、专业性问题和困惑。

2.重政治轻职业,缺乏实践性

由于国家政治教育的需要,各类学校都会开展很多政治方面的课程,但是在卫生高职学校的具体实施中,往往会过度膨胀传统德育中的政治知识,而弱化了生活性德育知识、与医学护理学相关的德育知识,以及与职业实践相关的德育知识的教育。纵观现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我们会发现教材里很多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同时,课程内容抽象,缺少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内容,从而难以彰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和职业素质教育目标。教材设置多偏向于理论性和知识性,更便于教师进行讲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但使学生难以理解,也会因其远离具体职业知识的实践性,从而使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实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新时期实施德育课改的途径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德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得以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以及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独立意识,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时,应该重视凸显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应该走出传统德育的权威性、灌输性的教授方式,将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身生活、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体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德育学习纳入到自己学习的整体认知体系中,使其能够起到真正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从而真正确定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2.整合德育课程,凸显“能力本位”

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样而丰富的,因此,教材上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是有限的,不少时候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时,要基于教材,并超于教材,进一步拓展教材。同时,我们除了重视传统的正式课程以外,还要将德育课程与潜在的隐形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隐形课程优越的辅助作用,例如学校环境文化的问早、师生交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还要与其他专业课、文化课结合起来,不仅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在教学方法、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要注重贯彻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而重视“能力本位”为基础,“多元整合”型的教学理念的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理念。创设以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立新的教学目标:作为模块化教学结构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与做的结合为中心。

卫生高等职业学校应该进一步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在肯定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效的开拓和整合,从而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得以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爱珍.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