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1
城镇化进程中,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社区发展也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当下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重建与家园归属感的重塑,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双重回应,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理想图景的有益探索。对此,国内外学界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这也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重建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倡导活私开公的资源整合,梅尔文・德尔加多(Melvin・Delgado)将公益支持与独立经营融为一体,重新打造社区服务体系。其次,强调社区的功能定位,沙凯(Sharkey)认为应当将社区建设成为中转机构,形成政府服务与居民需求的良性对接。最后,将社会组织作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海恩波特(C・Heginbotham)动员由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合作和信用联盟及草根组织等形成联盟,为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再造基础。
国内学术界从社区网格化模式入手探讨转型社区秩序重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寻求“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间的有效契合。田毅鹏教授指出,寻找网格管理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联结,调试好国家与民众间的距离构造,从而实现对基层秩序的重建。二是从具体运作机制的视角探讨网格化管理在城市基层秩序中的构建与完善。文军教授通过探讨网格化模式的构建,认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在城市管理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三是从组织与空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网格化建设的投入效益、资源匹配和最佳规模。刘君德教授认为,通过社区网格化模式可以实现社区服务组织的最优空间布局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最佳区域设置。
当下社会学界对于基层秩序重建与社区网格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但仍有以下几点缺憾。一方面是研究视角的缺憾,以往研究大都在现有的社区运行机制的内部寻求突破,鲜见从网格化模式这一切入点来探讨社区转型社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层次的缺憾,对于转型社区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宏观层次上,当下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来对转型社区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
二、转型社区的困境与网格化模式的应对
本文以c市双山村为例,针对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由村到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区进行深入研究,展现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求,以此为基础,弥补以往的城镇化进程及社区治理问题,并尝试以带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为解决转型社区问题的工具。
(一)城镇化进程中社区转型关键期面对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诸多乡村社区开始迈向城市社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C市双山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令人关注。一是村委会社区管理模式向街居社区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简单复制,这与城市社区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宗旨脱节,这需要我们探索社会管理的本土性与科层制两者的合理融合。二是社区转型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复杂变化,外来流动人口需要社区转换治理思路来应对社区流动性,协调相关政策与社区资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如何促进新建商品小区与回迁小区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社区设计可操作的方案。四是公共精英的缺失,转型社区的公共事务急需要公共精英的重现培育,这也需要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寻找可行的方式激活社区能量,打造社区自治的精英基层。
(二)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一方面,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对社区稳定秩序造成冲击,尤其是随着单位制的终结过程,社会原子化动向表现的愈来愈明显,社区承担着解决基层秩序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使命,这就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防护网络。另一方面,随着网格化治理模式由北京向各大城市的扩散与复制,原本适合临时性管理的应急手段变成一种长时段制度化与结构化的治理模式,这不仅带有制度泛化的色彩,更在行政末梢的延伸过程中对基层的自治方式有所影响。而本研究期望通过分析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缺陷,从而为其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的治理提供移植的契合性方案。
(三)创新与超越: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中的移植
在调查双山村困境的表征与原因、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网格化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治理系统与治理问题的对接需要环环相扣的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基层实践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建议。笔者认为对于双山村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应当着重坚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首先是合理划分网格,结合已有居住边界,依托原有路网,原则上按照每个网格200户,人口约600人,将6000人口的双山村划分10个网格。其次,明确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由每个网格居民公开选举,定期巡查,并建立健全网格工作流程,以网格信息库、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事在网中办。最后,严格考核问责,实行定期考核和通报、评比制度,实行责任倒查。
三、结语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2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我乡制定了《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网格管理员考核方案》等文件,并多次在乡村两级干部会议上部署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多次培训。
二、管理细化,责任明确。
按照“界址清晰、规模适度、人员适配、无缝覆盖”的原则,在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下,原则上按照150至200户居民的规模,将将全乡4个行政村划分为21个网格,网格四至边界明晰,管辖权属明确,网格与网格间、网格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有机衔接,不留缝隙。
网格管理员主要职责为:
1.日常巡查。建立以监管重点人员和便民服务情况为重点的社区网格管理台账。2.化解矛盾。争取做到“小纠纷不出格,大纠纷不出乡”。3.维稳。强化信息报送,建立信息报送“红绿灯”制度,及时报送信息计绿灯,当天未报送信息计黄灯,报送重大矛盾纠纷、预警性矛盾纠纷、上访动向计红灯,信息报送情况将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短信报送至手机,短信报送格式为:xx号网格平安。4.业务。强化服务群众,代办业务,接受咨询。
三、层网结合,统筹推进。
通过一手抓四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手抓社区网格化管理,层网结合推进综治维稳工作,实现综治维稳工作系统化、矛盾化解层次化、社会管理网格化,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反对“”为根本,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理念,解决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与“三送”工作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主旨。强化“三送”工作帮扶功能,以发展的眼光解决社会问题;强化“三送”工作信息收集功能,构建快捷的信息反馈平台;强化“三送”维稳功能,发挥“三送”干部(县里的领导,“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矛盾纠纷调解、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
3.与“民调评警”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民调评警”收集社会稳定信息作用,加强信息沟通,信息研判,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四、强化考核,确保落实。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3
关键词:信息共享;服务职能;行政体制;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新的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大量学者对其利弊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认为网格化管理是“更加全面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1],网格化管理以其涉及范围广、灵活性高的特点便于实现对基层事务的全面覆盖和高效处理。网格化管理在宜昌推行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覆盖了宜昌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可见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说,网格化管理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政府角色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原来的被动管理,而是成为了管理的主动承担者,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都是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之处。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说,网格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经济物质条件作为支撑,还需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本文的调研地伍家岗区,作为最初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试点地区,可以说是宜昌市网格化管理的先行者,推行过程中在职能分配、制度建设、流程完善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与理想状态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伍家岗区现行治理方式
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在借鉴前者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伍家岗区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体制也逐渐趋向成熟,本文主要从网格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构成、职能与工作流程、信息共享、部门协作、现有考核制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治理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和构成
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2011年开始在伍家岗区试点推行,2014年全面推行到伍家岗区下的农村地区。网格管理系统主要由各级网格监管中心、各政府部门、基层网格站构成。
1.各级网格管理中心
网格管理在市、区(县)两级设网格监管中心,在街道办一级设网格管理中心,在社区、村设网格站,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但是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机构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政府的法定职能部门,仅仅是一个协调机构。
2.基层网格站
在伍家岗区的每个居委会和村委会下都设有网格站,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在城市社区按物业小区500户或杂居小区300户为一个网格,将居委会下辖的地区按照大小分为6-10个不等的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的网格员。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在于,农村地区划分标准为每400户一个网格,由于刚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员配备尚未齐全,存在一个网格员负担两个网格的现象。伍家岗区网格员的任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直接任用村委会原有的工作人员或本村居民,看重这部分群体在村里的人脉以及本身具有的实际工作经验,便于初期工作的开展;第二市人社局通过面试、笔试的方式面向全市统一招聘大专学历以上、35岁以下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网格员。不同网格站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的火光村社区网格员的工资在1200-1300元左右,网格化管理较为成熟的白马山社区工资在1900元左右。
3.政府各个职能部门
宜昌市共有34个市直部门与网格管理部门联系,伍家岗区中的多数职能部门也与网格管理系统紧密联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宜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以往这些部门中直接面向民众服务的工作,都是依靠一级一级的任务分配落实,现在可以直接依靠网格管理系统将协作任务直接分配给网格员,也可调用网格管理系统中的居民信息。这些职能部门与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协调机制主要有两个:第一,这些部门中都设有网格管理协调室,专门与网格管理中心进行联系,一方面接收网格中心下发的任务,另一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向网格管理中心反馈,报送和接收工作任务;第二,针对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有定期的网格管理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主要是由多个部门协作治理社区,多部门一起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对各个部门出现的问题以及可以协调合作的工作拿出来一起商讨,寻求解决方案。
(二)职能与工作流程
1.依主体划分为网格管理中心职能和网格员职能
网格管理中心的管理内容主要是是根据市区一级下发的工作任务指派网格员的工作内容;其次是对网格管理员的考核,考核项目主要为日常下达的民政、计生和居民信息普查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另外还包括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网格管理中心自身组织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软件的使用等。
网格员在这个系统中主要起到信息收集反馈的作用,第一,将各项社会事务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有民政、劳保、计生、城管、卫生、消防等方面,收集居民意见,上报网格管理中心。第二,网格员每个工作日内都需一日双巡,在巡逻的过程中检查基础设施,听取居民意见。第三,网格员负责居民的基础信息收集,包括有居民个人基本信息、房产信息、工作信息、计生信息等,整合入网格管理中心的系统。
2.依职能性质划分将其分为信息采集和提供服务
(1)信息采集
为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最新动态,对居民进行统一化管理,减少职能部门因信息不足或信息不畅通导致的工作过程中的困难,网格化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和数据分享平台,包括社区综合信息采集核查系统、人口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网格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等。由网格员负责收集各项基础信息,居民须填写伍家乡社区(村)居民综合信息统计表,这张表格涵盖了详细的居民信息,包括各项身份信息、教育信息、房产信息、土地信息、车辆信息、就业信息、税务信息、医疗保险信息等。除居民基础信息外,网格员还搜集社区中最新发生的事件信息,如基础设施损坏或垃圾无人清理等。网格员通过社区E通将各类基础信息和事件信息实时上传,建立社区“综合采集、多方共享、动态更新、实时处理”的信息采集机制,形成完善且更新迅速的信息系统。
(2)提供服务
网格管理系统联系社区居民与各个政府部门,居民只需负责将问题上报给网格员即可,减少了居民反映问题的难度,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使问题得以快速的解决,网格管理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便民利民。比如在没有物业的小区,小区井盖丢失,居民将相关情况反映到居委会,居委会不会立马落实,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后,网格员得知这一消息后,可以迅速到达现场采集信息,并通过“E通”软件将信息传达网格管理中心,中心会将任务分配到当地政府的城建部门,并要求限期整改,网格员将会随同工作人员一起处理井盖丢失问题,该部门在问题解决后,网格员在系统中同样以图文形式上报表明已办结,同时居民或网格员对整改结果做出评价,缩短了很多问题的处理周期。
(三)信息共享
居民信息由网格员采集后录入数字网络平台,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中的部门对接应用以内网的形式与职能部门共享,各个部门通过自己的对接系统与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联系,获得工作中所需的信息。部门对接应用主要包括:公安网格化对接应用系统、人社网格化服务系统、民政综合网格化管理系统、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联动系统等18个。在宜昌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页面上,允许各个社区用户和街办用户凭密码登录,在日常办公板块中包括有社区办公、社区服务、社区台账、网格管理、基层党建、综合治理、部门联动、数字网络等,部门联动和数字网络是系统内部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以民政部门的低保审批为例,在信息平台搭建之前民政部门需要搜集申请人综合信息,申请人也需要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现在民政部门只需提交调取信息的申请,街道办在收到申请后,直接从综合信息平台调阅核对申请人的信息,进行初审后返回社区公示。其他部门如公安部门掌握流动人口信息、交通部门掌握车辆信息等都可以从这个综合信息平台中调取信息。这些应用保障了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避免信息重复采集,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部门协作
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居民与职能部门之间起到信息传达与协调的作用,因此在执行过程中,网格管理中心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频繁,网格化系统实施的是科层制管理,其系统内部有明显的上下级的划分,上下之间的分工合作也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条件之一。
1.网格管理机构与职能机构的协作
网格管理机构与各职能机构之间密不可分,网格管理机构负责统一承接市政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直接从网格管理机构处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同样,网格管理机构也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即市政部门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包括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解决、是否完整解决问题两个标准,这是网格管理机构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考核职能。
2.各级网格管理机构之间的协作
宜昌市网格管理系统实行两级监管一级管理,即市设网格监管中心,区、县一级设网格监管分中心,街道及乡镇设网格管理中心,社区、村设网格站,网格站管辖若干个网格,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
网格作为网格管理系统中的最基层的组成部分,负责的网格员将网格内部所有相关信息,突发事件上报给上级网格管理中心,同时由上级网格管理中心负责下派任务并对网格员进行工作考核,网格员作为各级网格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执行中心下发的任务,向上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五)考核
1.对网格员的考核
在网格员考核评分汇总表中,考勤情况占15%,日常工作占45%,专项工作占30%,社区的总和评价占1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一日双巡、弹性工时、基础信息采集、信息核查、矛盾纠纷排解等。网格员除受上级网格中心考核外,居委会或村委会也会对其进行打分,在加分项中与网格员有接触的各个职能部门及群众也可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最终由网格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填制表格,形成网格员的最后得分。
网格员的考核体制中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考核内容过于繁琐,分数均摊到每一项工作任务上,对其进行考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第二考核的主体复杂,不光网格中心对其考核,居(村)委会也对其考核,导致网格员面临更大的考核压力。第三对网格员的评分没有完善的量化指标,受打分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对行政部门的考核
网格化系统创建“红绿灯”机制,形成监督体系。市综治办内部成立“市社区网格监管中心”,选调6名工作人员,利用电子监察系统“红灯预警机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监督。其运作方式是当网格员拍照上传事件后,网格监管中心需要根据事件性质分给对应部门,并监督相应部门处理事件的情况,通过红黄绿灯记录工作完成的进度,事件顺利处理的管理系统标明绿灯,延迟的标明黄灯,当事件滞压得不到解决亮红灯,亮红灯的部门需要受到核查和进行说明情况。以此项机制加快各职能部门对事件的解决速度。
二、管理方式效用不足的原因
(一)工作职能下移造成网格化管理的泛化
网格化管理不是社会治理的全部,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既要发挥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人们往往误认为网格化管理能应对社会治理的全部内容,把社会治理的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反而导致职责不清。另一方面,网格化管理事项准入制度不健全,网格员大多没有拒绝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委托”给他们的不属于工作范围的事项。
(二)固有上层行政体制的制约作用
在推行新型治理方式的同时,上层行政体制没有转变,仍然对公共资源和权力有着绝对的分配权,这也是在网格化管理推行过程中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由各级网格监管中心和基层网格员组成的完善的管理系统,但没有能力和权力解决问题,本质只是一条连接的纽带,与之相比,职能部门掌握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公共资源。即使网格监管中心有权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但是执行难度大并且没有完善的责任机制和惩罚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理体系的效率和增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要想对现状进行根本上的改革,只从基层治理方式入手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对上层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三)单一管理主体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社区由“管理”向“治理”转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引入除政府以外的参与主体,季燕霞指出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增进社会主体的权利,增强社会力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2]。我国长期处于“单一权力”管理模式下,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大包大揽”各项社会事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实现从单一管理模式到多元化治理方式的转变,需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当然在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尚未成熟的前提下,仍需要政府以其行政力量来规范社区管理,作为主要管理主体的同时,应该允许和鼓励更多非政府力量参与到管理体制当中,形成治理合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政府资金、减少政府管理盲区,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在伍家岗区的白马山社区,社区负责人已经采用引入多种资金的办法来促进社区活动的开展,通过建立白马山社区网格管理互助基金,吸收来自伍家岗区总工会、三峡晚报、宜昌消防支队甚至是负责人自己的稿费来支持社区内部诸如为困难居民捐款、帮扶生病居民等活动的展开。这是由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转变的良好开端。
(四)静态的管理模式导致采取措施的滞后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转变,静态模式已经不能与其相协调运作,日趋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方式的结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管理结构之间的壁垒,信息得以共享。在实际操作中,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仅起到信息共享的作用,其由上到下的和由下到上的反馈机制仍不够灵活,造成上一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具体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下级在面临问题时与上级沟通不够导致措施的滞后性。滞后性在与民众的交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处理民众反映的问题造成民众不满,政府公信力下降。要想使信息和问题在不同级别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之间实现动态流通,需要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推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和管理主体与民众之间的快速交流机制。
三、现存治理问题的改善方法
(一)合理分配基层服务职能
1.完善网格管理工作事项准入制度
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将网格员承担的事务加以明确。网格管理中的七项职能太过笼统,留有的操作空间太大,将很多本来应该由行政部门所应该承担的工作全推给网格员。对于每一项职责,都要将具体内容加以详细确定,即使是需要网格员来临时协助工作,也要明确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同时,对于已经纳入“网格员工作事项”中的内容,市区网格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听取社区、网格员建议,对于不适合网格员承担的工作事项予以取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明确网格管理系统和基层网格员所应承担的职责的同时,也要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在管理服务事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必须要对诸如公安、民政、城管等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梳理,对于新增服务管理职能依据实际情况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承担,明确主体责任。
2.协调网格管理与原有社区管理工作
设在社区里的网格站和下辖的网格员的工作,与居委会所承担的任务重合度更高,名义上网格管理中心直接管理基层网格站,但网格员仍在村委会班子内。网格员的工作核心应在信息采集反馈,计划生育、民政服务等工作,应由居委会原本对应的委员进行管理。要明确权责,避免产生居委会无事可做,网格员负担过重的现象。使得两者协作处理区域内管理服务事务,从根本上控制网格员所负担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膨胀。
(二)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再造
推动行政体制改进的根源还是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体制调整,网格化管理机构本身是一个协调机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调动各方资源去解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各类民众反映的问题,根本上要靠职能部门。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为职能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网格化管理利用可以交互联系的信息系统打破了职能部门间的壁垒,使得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以往职能部门间“横向交流不足”的问题。
推动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再造要明确两点:第一要以服务民众为核心理念,同时精简流程;第二是要以网格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主要的载体,提高效率。首先,各个职能部门要对自身所承担的管理服务项目进行重新梳理检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的,分成明确步骤在信息系统中由各部门审核,并限定期限。同时宜昌市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没有普通民众使用的网络软件终端,配套开发供普通居民使用的网格管理手机软件,用于居民上报社区里的公共安全隐患等问题。经各级网格管理中心审核中转,交至对应的职能部门去解决。可以用这种方式将提出工作任务的权力交给民众,由上级部门根据完成情况考核工作绩效,实际上也是有效的民意参与。
(三)完善网格管理系统内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1.职能部门奖惩
网格化管理现阶段存在反映问题解决难的现象,实际上与其工作考核机制存在很大关系。要想让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树立起服务意识,就应该对职能部门的结果评价附加更严格的失职惩罚制度。对于未完成工作事项的职能部门,要给予严厉惩处,将这些工作事项的完成情况与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与部门领导的升迁适当挂钩。在惩罚机制实施的过程中,把握力度,注意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形成以民众评价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以此作为奖惩的标准,民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是职能部门形成服务意识的关键。
2.明确网格员考核主体
解决宜昌市网格员考核主体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改变考核的体制,减少考核主体,以所完成的事务的好坏为中心,而不是各类部门领导的评价。网格化管理实行垂直化管理体制,是下级对上级负责,不需要在网格员考核中引进各个职能部门和村委会等如此多的考核主体。现阶段整理考核内容,明确考核主体,使网格监管中心成为单一考核主体,将其考核的主体逐渐从“四位一体”转变为仅仅由网格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考核。同时探索以办理的事务的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如果该事务是民政局下派的,则民政局仅就事务完成情况打分做出评价,如果是居民提出的请求解决的问题,则由居民通过网格管理系统打分。网格员总的工作绩效主要由这些事项的评分决定。
(四)增进居民参与
在网格化管理未来的发展中,要逐步培育起社会组织,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基层网格员对社区治理的作用有限,而且由财政供养,如果对网格管理体制不断扩充,使其有全能化的趋势,对地方财政将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已有较好的探索,下一步要重点将社会组织参与、居民参与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通过向社会分权,形成控制网格化管理职能膨胀的有效方式。比如以往社区的文化、卫生、就业都是由居委会操办,现在当地的文化活动只由居委会引导,居民自己组织。当然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涉及社区居民重大利益的关键决策上,能做到有效的民意参与。
同时激活基层党员的积极性,让网格员和党员的沟通协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党员带动群众参与进来,充实志愿者队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积极配合网格员的工作。让其参与和担负起更多社会治理的功能,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以精简机构、减少编制,也为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4
2011年3月7日,宜昌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正式运行,综合履行推进辖区网格管理的职能,同时对社会矛盾办理进行监管。该中心是宜昌市实行数字网格管理的“大脑”所在。在中心指挥大厅,管理人员只要轻点鼠标,一幅宜昌市网格管理图尽展大屏幕,由全市121个社区划分而成的1110个网格尽收眼底。该系统不但囊括居民的个人相关信息,甚至可以显示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防栓等设施的具置,为宜昌市实行网格综合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划分服务管理单元,建立“网下网上”一致的社区网格。以社区网格为城市服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和200至300户为“一格”的标准,将城区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在两级政府行政体制框架内,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服务管理层级。对社区网格进行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全面清晰网格“四至”界限,明确城市部件归属。实地划分社区网格后,由电子政务办组织专家在网上对电子地图一并进行社区网格的细分、编号,组建“数字网格”,并进行网上公示。通过建立“网上网下”一致的社区网格,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的社会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建网格管理员队伍,实行网格综合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由市网格监管中心负责,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薪酬待遇、统一综合履职、统一考核管理”。对社区网格实行“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管理模式,建立“事项准入、一岗一格、综合履职、分线考核”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该网格管理员实行“全科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六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问题。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采集手段数字化。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由综合信息员、环卫监督员、治安巡防员、民间调解员、劳动保障服务员、社会养老服务员、计生服务员和心理咨询疏导员组成的“新员”志愿者队伍,广泛收集信息,为社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社区网格内的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社区信息空间化。一是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房管、工商、计生、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多方响应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二是将网格内采集的信息与部门信息进行关联、比对、核查,形成包括人口、房屋、就业、社保、计生、信用等9大类、189个子项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三是以网格为单元,在电子地图上展示人、房、物的基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同时实现空间位置的查询、统计、分析。如一旦发生案情、火灾和其它突发事件,即可点击电子地图,快速定位到某一网格的具体部位及其相邻各部位,查阅其全部准确信息。
――建立社区网格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扁平化。充分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通过居民恳谈、干部(党员)下访、定期排查、诉求热线、网络巡查、媒体监督等渠道,将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网格、楼栋,全面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利用自主开发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社区网格自身无法化解的矛盾,按不同类别在系统中进行分流,直达市直、区直部门或街道,实现社区、街道、部门三级联动化解,大大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政府、社会协作体制,在社区网格实现综合管理与综合服务的良性互动。依托社区网格,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此为载体推动行政服务、社会服务、法律服务进社区。整合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社会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有关部门和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建立社区前台受理、部门(组织)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保障体制,完善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推进工作中,建立了“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社区网格综合管理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推动社会矛盾联动化解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民住户2.5万余户,人口10万余人。2010年6月28日, 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西陵区西陵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乌龟碑、土街头社区、石板溪社区、绿萝路社区、铁路坝社区等五个社区试点。试点社区安排专人负责系统的信息录入、签收、转办等工作,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综合信息工作平台,将社会矛盾信息收集、排查、化解的关口延伸到社区(村)、楼栋(组)。“扁平化”改变了以往多层级式信息报送、处理程序,实现了社会矛盾收集、报送和化解的扁平化管理,建立了“签收必须办理、首办必须负责、转办必须阐明理由、社区直接与市、区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试点一年多来,西陵街道办事处依托该系统,初步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体系,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工作站建设。西陵区政府和西陵街道投入15万余元,高标准建设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在乌龟碑、石板溪等5个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统一安装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设“三区一所一室”,即联合办公区、指挥处置区、联合调解区、司法所、专家室,形成了以、民政、工会、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合办公的工作格局;在五个试点社区工作站设立矛盾纠纷受理台,配备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专用电脑,安排专人录入信息。设立限时办理制度和超时预警机制,在案件录入系统后,案件在进入签收、办理、办结等阶段时会自动发送短信到诉求人手机上,将收集的矛盾纠纷信息在第一时间交办到第一责任单位,极大地缩短了办案时间。
――规范综治维稳工作流程。西陵街道各社区都有一个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流程图和市、区部门联动流程图、街道化解工作流程图、社区信息员工作流程图,构成社会矛盾信息流转网络,明确了各级处置矛盾纠纷程序和职能职责。配合这个被称为“1+3”网络图的是热点问题处置机制、处置机制、接待日、包保责任制等10多项规章制度,以及《综治维稳中心接访接案登记册》、《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手册》、《综治维稳中心调处通知单》、《七类重点人员台帐》等7本台帐,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资料收集的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处置的制度化、程序化。
――实现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推行《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受理、办理、转办、协办、回复等社会矛盾联动化解运行机制,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间形成了快捷便利的联动网络,切实改变了以往层级式报送信息,部门间相互推诿,办案效率低下的情况,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
――建立矛盾信息专业收集队伍。街道将“干部下访了解民情”活动纳入“1+3”管理流程,与社区一千名由退休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组成的安保、楼栋信息员、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综治协管员、社区党员工作室党员等6支队伍联动,走访居民,查找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街道领导坚持领导接待日,每月9日和16日为街道书记、主任接待日,大力推行“困难户五必访”制度,及时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街办每名干部每半个月用半天时间深入社区、小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家中,访民生、听民意、解民难。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三联一带”家庭文明建设模式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辖区面积0.9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3890余户,13000余人。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社区名人资源,构建指导网络,打造活动品牌,发展家庭服务项目,探索出“服务中心联文化名人、文化名人联中心户、中心户联家庭,文明家庭带动社区创建”的“三联一带”模式,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省、市、区三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5
下午好!根据会议安排,由我代表****管理处向各位领导汇报****城市长效管理网格化工作的情况,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按照“精细、精密、精准、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标准,对照市、区城市长效管理考核细则要求,建立分工明确、沟通快捷、处置及时的城市长效管理网格化管理机制,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细化网格划分,建立管理机制
(一)细化网格划分
****纳入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考核数据库的网格共****个。
****管理处对这****个网格进行多次实地踏勘,充分研究讨论,列出管理重点,在不突破原有社区辖区范围、不打破原有格局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覆盖、同步提升”的原则,将网格进一步细分为****个更加便于管理的小网格,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落实管理人员
将****个小网格分配到各社区、城管中队后,社区成立由总网格长、网格长、副网格长、网格员四级管理梯队组成的网格管理团队。每个社区设总网格长****名,总网格长由***领导班子中联系该社区的联络人担任,网格长由各社区书记担任,副网格长由各社区主任及****机关联系社区的干部担任,每个网格配备若干名专职网格员,各社区网格内的保洁公司人员、小区物业负责人、城管中队共同参与,实现了管理压力层层传递。
(三)明确管理职责
总网格长全面负责推进辖区内的长效综合管理工作;网格长负责所在网格长效综合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办等;副网格长负责带领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工作人员对各类问题进行巡查管控和迅速处置;专职网格员必须了解网格内的实际情况(即样本点的名称和种类)和掌握考评应知应会的业务知识,熟练地对网格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网格内的所有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二、严格执行“五化”,务实高效运行
为确保网格化管理机制高效运行,年初,****党委专门发文,明确以“五化”为抓手,确保****城市长效管理范围全覆盖,机制运行高效率,管理水平上台阶。
一是网格化。我在这里着重介绍的是****结合实际,在社区总网格框架下构建的社区小网格“闭环式管理”方式。所谓“闭环式管理”,就是区域中发现的长效管理问题能准确、及时、高效的在社区小网格闭环管理中解决,不遗留、不拖沓。我们规定,在每一个社区小网格中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工作人员实行“一日双巡”制度,上午、下午各一次,对乱张贴、乱涂写、车辆乱停放、散落垃圾等微小问题进行现场处置,达到城市管理多了一双“手”;对井盖、绿化、路灯、垃圾桶等设施缺损,以及店外出摊、占道经营、机动车乱停放等现场难以立即处置的问题及时上报至网格管理微信群,由负有管理职责或执法职责的单位、人员第一时间处理,达到城市管理多了一双“眼”;若在巡查中发现有难以现场处置的问题的,利用“智信”系统,第一时间上报至市指挥中心,有效避免扣分,达到城市管理多了一张“嘴”;在“闭环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交警、城管、保洁物业公司、社区工作人员相互补位,联络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各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巡查情况由****三级平台每日在****工作微信群进行汇总,并每周进行点评,使每一位****干部职工对整个****的长效管理考评情况了如指掌。
二是信息化。****要求辖区内的****个社区各自创建社区的城市管理微信工作群,通过微信工作交流,确实发现并解决每天出现的长效管理中的新问题。同时,我们要求每一位网格工作人员要会熟练操作****考评的“智信”系统,能及时上报备案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编织了一张张“整治网”、“长效网”,力争任何城市长效管理的问题都能在“网”内发现、在“格”内解决,确保辖区环境整洁优美。
三是标准化。****紧紧围绕《****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操作手册》,认真解读《****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标准及扣分细则》,明确考评范围、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计分方法等相应的标准。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按照标准,实行“周分析、月通报、季点评、年总评”的方式进行,每季度计分,年度分数按季度得分评定。
四是项目化。围绕区政府提出的“四治两建”的工作目标,***结合实际,重点对****老街市容提升、****菜场周边环境整治,专门确定了城市管理攻坚项目。同时把项目纳入日常网格管理中,围绕道路容貌、环境卫生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查处“五乱”等违规违章现象,切实解决市容管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有效改善城市市容环境。
五是制度化。****研究制定《****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和《****环卫作业质量考核办法》,《****网格巡查制度》明确了网格内工作人员、保洁公司等的考核标准,通过制度的方式,确保各社区、各单位网格化的推进。
网格化是城市长效考评的基础,信息化是手段,制度化是保障,标准化和项目化是目标。只有通过层层分解压力,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促进城市长效管理工作。
三、不断自我加压,提升管理水平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每一位****的工作人员都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田”,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区”和“真空”,实现了城市管理服务全覆盖。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我们能真实、及时的了解最基层的一些情况,能有效的应对考评。
社区网格化治理范文6
打通各部门的数据系统之后,这些设想中的情景完全有可能变为现实。但如今,政府各系统、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存在严重的割裂和壁垒。即便手持二代身份证,普通民众很多时候也必须去请一个部门不断向另一个部门开具证明,证实“我妈是我妈”。
而广东佛山市的南海区,已经在试水打破林立的“数据烟囱”。全国首个区一级数据统筹机构―南海区数据统筹局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区级政府进行数据统筹是否可行?对政府治理会带来哪些改变?现实推进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天花板”? 艰难的“共享”
目前,南海区建成的数据资源目录平台和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已经实现工商、质监、劳动、社保等65个单位的数据注册、查询、共享和交换。截至6月9日,注册数据表已多达1083个,数据指标12706项,数据交换总量超过4000万条。
数据的迅速“打通”得益于各部门已有的数据集,以及南海区本身较好的电子政务发展条件和历史积累。南海在1998年就提出了创建“信息市”战略,15年前就成为国家科技部的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南海区的数据统筹局亦是“高规格”―直属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而广东省级别的大数据管理局,则是挂靠在广东省经信委之下。
“高规格”暗示了一种地方高层驱动的协调角色。南海区数据统筹局局长潘永桐告诉《南风窗》记者,有些部门想要拿到别人的数据,但要他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又有很多顾虑。“更多的是怕承担责任。他对数据统筹也不是很明白,共享之后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效果,就会有点恐惧。一些部门领导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给你数据,我一点损失都没有。”
最经常被担心的是“隐私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但实际上,“向公众公开”与“业务部门内部共享”是两个概念。换而言之,不同数据可以先明确公开的级别,再确定是开放权限给一定级别的高层,还是单个部门内部互联,或是让业务工作紧密相关的几个部门共享,抑或是完全开放给公众。开放之前也可将数据“脱敏”,隐去具体人员名字等等;而每次的查询也都会在网上留下痕迹,可以追溯。
南海区数据统筹局目前选择的方针是“统筹而不替代”,哪些数据可以公开、公开到什么级别,仍然交由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和与上级沟通的情况去自己决定。潘永桐透露,真正的保密数据在南海区目前统筹的整个数据里面不到5%。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对于具体数据的具体公开级别,许多条线的“上级部门”都没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甚至在南海区,也还停留在“清家底”的阶段,哪些部门有什么数据,不仅彼此间不知道,一些部门自己内部也都没有编制数据目录。大量的数据一边产生一边“沉睡”。
实际上,部门之间早就对彼此的数据有共享需求,这也让南海区数据统筹局试图通过“利益诱导”而非单纯的行政命令去推进数据统筹,让各部门切实尝到数据统筹的好处。
例如,检察院要查清一些官员的资产情况、出入境情况等等,查起来非常麻烦,而数据统筹以后就方便了很多,比如可以方便地发现哪位官员一年去了40次澳门,然后再进一步筛查到底是去“买奶粉”还是去赌博,腐败预防机制随之完善,也提高了检察院的工作效率。
然而,即便是各项数据顺利得到开放许可,也只是走完“万里的第一步”。 数据统筹倒逼政府改革
接下来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数据打架怎么办?工商、质检、人社等等,哪个部门的数据最准?数据公开前需要进行清洗比对,不同部门对同一个数据的测量结果都不一样的时候,以谁的为主?
“共享的时候会有个提质的过程,因为很多数据,真的是不规范的。”南海区数据统筹局副局长林莉说。
而数据比对之后,一旦确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就不再仅仅是“改个数据”的问题。采集数据的各部门需要相应地修改原来的流程、采集方式、人力配置等等,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
数据统筹工作牵涉的决不仅仅是数据问题,它与政府本身的改革深刻关联。在过去,社区居委会的集中管理功能比较弱化,许多部门条线都会分别委派人员直接深入到基层。这会导致“进行安监检查的人员发现消防隐患却不须报告”,因为并非自己管辖领域。
目前,南海区数据统筹局通过主推的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将消防、安监、城管等等各个条线的基层巡查处置工作“多线合一”,形成“新型的社区网格化”。一名巡查员需要对辖区进行多达202项事务“立体化”巡查,并即时上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由区、镇(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