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物流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06 — 02
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党的十大八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的要求。为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今一个阶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必须紧紧依靠产业支撑,产业的发展又势必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而无论依靠什么样的产业支撑都离不开现代农村物流的积极参与,没有现代农村物流的配套服务,原材料、产品就难以实现高速快捷的流通,势必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物流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商品就有流通,当区域内商品的流通量达到一定规模,流通环节出现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从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多环节链接过程,这便形成了物流。物流是商品交换、流通、运输的更高层次,是连接各产业区间的通道和载体。参与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各环节,通过有效的现代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形成物流产业联系,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便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涵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多方面。
小城镇是处于农村、城市的中间地带,既是破除二元结构的新载体,也是连接二元结构的结合体。而小城镇建设不单是城镇化的问题,它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就黑龙江省而言,小城镇建设具有地广人疏、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滞后、政府投入不足的劣势。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产业引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才能形成产业延伸发展,带动消费和第三产业。因此,发展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前提,是保持小城镇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未来五年,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发展5万人口以上规模小城镇75个,3万至5万人口规模小城镇50个,容纳人口1100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当前,黑龙江省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寻求支撑,有力带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以大农业为基础支撑的一系列衍生产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为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齐齐哈尔市以“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出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的原则,建设一批连接县城和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小城镇,着力打造产业带动型、旅游拉动型、商贸促动型特色小城镇。计划到2020年,较大的重点镇人口达到5万人,其他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达到2万人。齐齐哈尔通过产业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社建设“三驾马车”全力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城镇承载功能和转变农村生产关系,小城镇极速膨胀和发展的潜力逐步释放,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对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提出现实要求。
2.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决不同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产品流通,农村是二元结构中物流的一个重要基本面,它既是物流的初始地,也是物流的目的地。然而,由于早些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农村为辅助延伸的物流网络,使农村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物流,呈现出基础弱、流速慢、运力低、无体系等特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优先解决和发展,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农业多种经营得到发展和繁荣,加之“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发展空间的不足,使以产地为中心的市场得以形成,出现了一批以山东寿光为代表的产地大市场,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的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产品的外销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黑龙江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完善功能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城镇更贴近农村,与农村的互动交流共享更顺畅,破除城市与农村的诸多限制,使二元结构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更加趋同。建立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加快城市与农村物质交换,实现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互补;物流通犹如小城镇基础建设的“七通一平”不可或缺,有了现代农村物流的基础配套服务,小城镇建设才能实现从农村速度走上城市速度。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产业就需要有物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现代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要求必须有现代的物流配套,而具有现代物流基础的小城镇,对产业项目的引入、形成和发力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推动能力,所以说发展农村物流是小城镇建设产业支撑的关键。
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犹如分布全身的血管,连接覆盖着城乡的各个功能区,有效配置交换着各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耗品,“血管”连接不到或输送不畅的地方,就会逐步坏死甚至影响整体机能的运行。只有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逐步转变农村市场流通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的通道作用,加快经济活动频率和效率,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功能社会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小城镇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政府引导是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我国现代城市物流发展起步于货运业,随着分工的精细化,货运与运输分离,成为第三方物流的代表。伴随经济活动专业化发展和需要,货运衍生出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运输等多工种。伴随网络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和运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深入推广和物流行业的整合,由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定点物流将向期货需求物流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将向第四方物流发展。城市物流经历了市场规律下的自主与曲折,缺乏政府规划和行业规范,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扩张的重点改造区,限制和影响着城市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城市物流网络的延伸,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急需扩容,决不能重走城市物流的老路,政府的先行介入和引导,是农村物流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3.1科学谋划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政府要代替市场履行规划职能,统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科学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物流资源,最大范围的覆盖城乡,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协调农村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的定位和发展,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功能。齐齐哈尔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成功引入全国物流龙头中汇城公司,全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了物流的带动效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成功典范。要准确评估小城镇物流建设的层级定位、建设规模和辐射作用,将其纳入区域物流规划体系,有效配合区域物流中心作用的发挥。
3.2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就黑龙江省而言,未来五年百余个小城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容纳全省1/4以上的人口总量,需要一定的物流基础支撑运行。随着黑龙江“十大工程”之一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的推进,将撑起现代快速的农村物流运输骨架,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农村物流运输线上的节点小城镇和农村物流规划体系内的物流转运重镇,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引进城市物流企业入驻,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适合小城镇生产生活规模和有效辐射半径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3.3探索现代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在广阔的农村和小城镇,企业物流难以实现有效覆盖和延伸,需要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介入。城市物流终端止于销售环节,只作为流通的载体和平台,而不作为生产方销售的主体。农村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物流,到小城镇、到乡村的层级,流通范围、流通量变小,其必然要面对个体客户和农户,农村物流具有的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源于对第三方物流进入的要求和需要面对广大农户的物流现实需要,近年来,商务部推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家电下乡工程”;供销合作总社开展了“新合作工程”、“新网工程”;农业部推出“5520”工程和“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国家质检总局推出“百百万万”工程等,这些带有政策性的商品流通工程,极大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活跃了农村市场,为农村物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地探索出“X+农户”的“农超对接”多元化单向农村消费物流服务模式,选择什么样的X在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的选择。在政府引导小城镇物流服务模式探索中,要注重建立“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模式,将小城镇生产的工业品、农产品输送出去,保持小城镇的产业良性发展。
3.4立足绿色产业打造高端物流经济。
要有效把握和挖掘现代网上购物、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发挥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使齐齐哈尔有机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更多地走向终端用户,通过终端用户的满意度提升,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基地的品牌效应。
要抢占国家支持物联网发展的先机,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绿色商品编码和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让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从品种选育、土壤分析、环境选择、种殖培养、田间管理、采摘储存、生产加工一直到百姓餐桌实现全程绿色监控,促进齐齐哈尔农村消费输入型和生产输出型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物流对小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
要使以小城镇为引领的广大农村不仅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主阵地,更要发展成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后经济增长区”,彻底破除城市和农村泾渭分明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户籍限制,实现二元结构的产业分工更趋合理,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更为均衡。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物流;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物流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农产品竞争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增收,我国应该始终把农业物流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一、 农业物流的特殊性
与城市物流相比,农业物流具备自身的特征。
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单位面积内物流需求较小且比较分散,服务难度大。城市是生产和消费集中的地方,而农村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分散,因而为农村生产和消费服务的物流活动也势必分散。大范围内的分散的物流需求,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物流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复杂程度更高。农业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鲜活的农产品(动植物产品),如家畜家禽及其肉、皮、毛、蛋、奶等;植物的根、茎、花、果、叶、种子等。这些物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于无生命的物品,这就决定了农业物流对其各个环节如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要求,如粮食的散装、水产品的冷冻运输、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因而农业物流运输、储存、加工、保管等方面相对于城市物流更复杂。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极大差异,同时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农业物流系统本身以及农业物流系统与其他物流系统之间衔接的复杂性。所有这些都对农业物流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输成本高,运输车辆返空现象重。农产品一般是集货后发往城市或其他消费地,物流方向呈现出由农村单向输出的特点。虽然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物流方向是由城市到农村,但其运输条件与农产品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难以利用同样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运作。因此,运输车辆返空现象十分严重。要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实施共同配送、共同集货成为理想的选择。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运作组织难度大。 我国农村的生产运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化,而物流运作需要组织化、规模化,这种现实矛盾直接导致农业与农村物流比城市物流具有更大的组织难度。
农业物流技术与管理难度大。与工业品相比较,很多农产品都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否则就会造成大量腐烂变质(或死亡)。同时,农产品多属自然生长,其规格不一,大量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无包装或包装程度很低。因此,农产品物流运作难度远远大于标准化、包装化、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而且,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是食品或食品加工原料,物流过程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除农产品外,作为农用生产资料的种子、苗木等属于有生命的物资,农药属于有毒的特种商品,这些商品对包括运输和保管在内的物流过程有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表明,农业与农村物流并不是简单储运就能满足要求的。
二、发展农业物流制约因素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要想富,先修路”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其中蕴涵了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的思想,如果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有效地运进来,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有效地销售,即使低廉的劳动成本也弥补不了物流上的巨大浪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乡村公路、运输工具、通讯网络、商品储存及保管技术等方面,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因素。
缺乏物流龙头企业。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而村镇销售网点严重不足,商品质次价高,售后服务不完善,不配套等,均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目前农村的中介组织多是小打小闹的个体经营者,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成本下不去,质量上不来。物流业又是个微利性行业,特别是仓储业、贷运业毛利更低,只有4%-5%,即使按照九部委建议的3%的营业税率计算,税后利润也只有1%-2%,如果企业的规模偏小,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对农产品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农业物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他们的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降到了最低的状态。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其仍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新产品保鲜技术和物流效率低下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再加上现有农场、合作社等流通企业管理技术不到位,自动化设备少,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农产品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损失严重。
三、发展农业物流路径选择
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资金中要加大对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使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从产地运出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同时,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产地预冷设施、防潮设备的建设,并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另外,国家在加强投入的同时,还要为农产品物流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国家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来引导和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物流知识,使农民和各级农业部门认识到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商贸会以及通过建立网上贸易平台等,帮助农民和农产品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加大与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力度,为农产品物流提供适应技术支持。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是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技术。也是广义的农业技术。在我国以往的农业技术研发中一般比较重视良种、植保等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技术。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巨大。因此,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保鲜、运输、储存等技术研发力度的效益实在不亚于生产环节的技术研发。加大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发力度,需要政府和企业各方的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研发规划中应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技术的投入或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更应该把此方面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应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技术虽然要充分借鉴和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在总体上应该以适用型技术为主。
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企业,并加强自主农产品物流服务品牌的培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鼓励物流资源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打破物流资源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增强其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发挥第三方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逐步缩小自营物流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使一批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主体退出市场;结合各地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及贸易情况,在重点地域或地区做好物流设施投资和规划布局,以使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科学合理。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差,因此要壮大物流主体实力,以应对国外物流企业冲击。我国农产品同国外农产品相比生产成本高,如果流通成本也高,那么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就很弱。所以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应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本土农产品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强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广泛普及物流知识,培养物流人才。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是基础,现代物流观念的树立是根本,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对农村物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必须受到重视。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这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物流专业、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国内不同地区的经验交流等,以尽快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物流素质。在农村物流研究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有计划地配合物流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战略进行超前性研究,除理论研究外,应更侧重于实证性研究,以尽快解决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秦学.赵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农村经济,2002,(12).
[2] 贾登龙.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01,(01).
[3] 吴晓春.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若干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1,(09).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3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商务部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惠民举措,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目标是从20*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核心内容为引导、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以连锁和超市形式到农村投资建立、改造“农家店”,同时支持各类中小企业通过自愿连锁,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
资金上对承担“万村千乡”的企业,为建设或改造配送中心而向银行借贷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将获得一年贷款利息补助(贴息率不超过3%)。企业开办的每个乡级“农家店”将得到3000元补助,每个村级“农家店”补助4000元。
经过我局的积极申报,我市被商务部列为20*年试点市,目前我局已完成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农资店试点企业等大量基础性工作,现在处于试点建设阶段,力争年内完成农资连锁农家店130家,中心镇乡级店20家。到20*年发展日用百货店和农资连锁农家店1296家、乡级店30家。使连锁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00%,配送中心配送率达到100%。
二、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市场信息化。
一是做好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信福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
信福工程国家商务部20*年开展的另一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国家给予资金支持或设备支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农村基层为重点,以农民收益为核心,以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不向农民收费,不从事经营活动,不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自愿的可以)为前提的引“福”制“富”工程。主要是通过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点等形式展开。今年此项工作处于试点过程,试点成功后,商务部将逐步在全国推广此项活动。
为进入试点范围,我局对全市乡镇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政策宣传活动,经精心选择,积极上报,我市有4个乡镇,10个行政村通过省商务厅审核,上报到商务部待批。预计此项工作将成为我局20*年促进我市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商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将加强*商务之窗、新农村商网等网络的利用率,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和农民需求等信息,将我市农村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三、用足用好商务政策,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一是利用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商务部每年都为企业技改、开拓国际市场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我局将申请资金作为扶持企业发展一项重点工作。今年为栗源公司、长城科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企业争取展览费、认证费等资金25万元,同比增长100%。
二是不断加强效能和行风制度建设,在企业变更等各方面提供透明和优质服务。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物流;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1-02
1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而又伟大的战略性工程,其必然要求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与之相适应。而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在从生产领域逐步延伸到流通领域,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人士逐步认识到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意义,继而开始予以关注,理论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著作和文献,比较突出的有李柏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1995),风雷的《农产品市场组织模式研究》(1996),杨孚平的《农产品流通与国民经济成长》(1996),纪良钢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1999)等。另外,张声书和日本的佐伯弘治编写的《中国现代物流研究》(1998)部分章节涉及了中国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王之泰教授的《现代物流学》(1995)也提及了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
但总体来说,目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很多,研究现代农产品物流问题的文献也不胜枚举,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探索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发展农村物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内在联系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我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的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导致正确的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解读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目标的真正实现。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问题,也就是建设怎样的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回答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建设目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而众所周知,广大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途径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问题,也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说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统筹。其中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觉地促进城乡交流,而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逐步改变,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助推器。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以民为本的解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说明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并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无法从流通中获得应得的比较利益,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也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意。
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这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产生必然的供求矛盾。而农产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包括供应商、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简略来讲,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具有三大特点:即物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难度大;物流要求高。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目前尚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阶段,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局限于供应商和销售者之间的多环节重复物流,效率低下,现有农产品物流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产品物流渠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我国,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物流成本高,价值增值少。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单户经营,农民对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购买多以分散为主,而且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各家分户进行的,物流成本过高。
第三,物流技术水平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及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从而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第四,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国农户获得农产品生产信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
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第五,农产品自身的缺陷造成流通的障碍。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二是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4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考虑物流量的大小、区位等因素,在粮食、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达率和道路等级,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加快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速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改变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车的状况,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网络延伸。
(2)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统筹城乡的纽带,建立起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横向集中和经营纵向一体化,以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联系,保护农民利益。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5
关键词:辽宁省;农业物流;国际物流;竞争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05
辽宁省作为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获益的农业大省之一,其农业物流企业的规模及发展借助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逐步提升。辽宁省农业物流已初具规模,业务范围辐射本省及其他多个省份和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农业物流体系。但是受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际化物流浪潮的影响,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必须与时代同步。辽宁省农村物流企业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物流市场,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深化改革农村物流经营模式、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推行农村绿色物流发展和培养农村物流人。
1 深化改革农村物流经营模式
1.1 实施连锁经营,推进农村流通一体化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农业物流企业都有一个相同点,即根据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了连锁经营网络,推行了农村物流的流通一体化。辽宁省作为我国极具特色的农业大省,需要根据本省的特色产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推行农村物流流通一体化。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将多个乡镇结合起来作为发展基础,以有优势的大型连锁超市经营企业为龙头和载体[1],围绕本省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打造知名品牌,不断开展总、总经销的连锁经营。依托城市的物流网络发展乡镇物流节点及营销中心,全面构建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连锁销售网络,真正做到实行连锁经营和农村流通一体化,为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加快农村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模式结合
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农业省份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增速极快,农业企业物流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是想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建设覆盖面更广的农村物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农业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际上知名的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合作经验,借助第三方宣传自己的品牌、扩充自己的市场、降低资金的投入和物流成本,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国际物流竞争力。
1.3 充分利用邮政物流网络
中国邮政物流服务联系点遍布辽宁省的各个村镇,起步早且已有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同时也得到了辽宁省广大农民的认可和信赖。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邮政将着力发展特色的农村物流产业。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可借此与邮政进行合作,结合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利用邮政发达的物流体系进行企业的宣传和推广,不断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
2 政策扶持与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2.1 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
在我国,从事农业的企业想要不断扩大发展规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辽宁省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物流网络建设这种惠农项目,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资金的投入要向农业物流业倾斜,将规划的农村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重点物流企业等相关基础设施列入支持计划[2]。在未来的数年里,辽宁省应将国际化的物流发展目标列入重要发展规划,据此加强辽宁省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扶持农业物流企业改善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
2.2 不断提升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物流服务与网络信息的发展息息相关,国际化的物流更离不开先进的网络信息建设。而辽宁省农村物流网络信息建设和发展极为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物流企业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推广及流通。辽宁省政府和农业物流企业要重视农村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大网络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着重进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综合体系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辽宁省传统农村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的速度,积极与国际物流信息接轨。同时,辽宁省政府应当不断提高工商企业物流综合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物流资源的整合、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不断提升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推行全方位农村物流及培养农村物流人才
3.1推行全方位农村物流
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想要在国际物流市场上占得一份市场份额,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本省推行全方位的农村物流。辽宁省的农村物流服务在城市更为完善和丰富,乡镇的物流服务则相差甚远。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加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道路运输企业相结合,成立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再到配送的新型农村物流。实现生活及农资用品向农村地区的快速、低价的配送,解决农村地区物价偏高物流费用大的问题。将新型农村物流模式推行覆盖至全省,通过发展国内的市场积累经验,以此拓展国际物流市场。
3.2 培养农村物流人才
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想要壮大和发展,想要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际物流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则需要培养知识、技术更为全面的新型农村物流人才。对此,辽宁省农业物流企业可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物流人才来企业授课,加强对企业员工国际物流知识的教育及培养,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企业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尤其要着重培养与岗位接近和知识结构接近的职工。农业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不定期的举办短期学习班去专心培养出一批国际农村物流人才为以后进军国际物流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利,赵宇恒.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5(06):29-31.
[2] 王新利.试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特点与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04):308-312.
农村物流建设范文6
内容摘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对其率先实现中部崛起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研究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和路径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分析农村物流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河南培育农村物流市场的重要性,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特征,建立了包含五个纬度、因素的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并对发展河南农村物流路径做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村物流市场 培育机制 模型 路径
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方针,并将物流业列入了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中,作为其中惟一的服务性产业,物流业的振兴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复苏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的缩影,研究河南的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和路径问题可以为研究我国农村物流市场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农村物流及其内涵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而提出的一个物流概念,由于各国对农村界定的差异,目前理论界对农村物流的概念仍处在摸索和逐渐认识阶段,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虽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基本集中认为其是各类物资资料在农村内部、农村区域间、农村与周边城市间由供应者或生产者所在地向需求者或消费者所在地的实体移动过程。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物流定义为:“在农村范围内一切与农业生产、销售及农村居民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的一切物流活动的总和”。具体理解为:
农村物流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和产生的;反过来,农村物流发展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指示标,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物流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其对象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生产资料、各类农产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表现为一方面让农产品“走出去”,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是“引进来”,各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日常消费用品能保质保量快速地到位,解决生产生活所需。
农村物流对所服务对象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的一切物流活动,本质仍是获取“第三利润源泉”,创造农产品的空间和时间价值,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的再消费。
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重要性
河南省进一步加强发展农村物流市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给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契机。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快速增加河南农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河南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第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这对农村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大力发展河南农村物流,有利于降低河南农产品成本,培育优势产品,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居民的良性消费,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改善河南农民生活条件,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多样性要求。
第四,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有利于加强城乡间交流,对河南大力推广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特征
2008年河南省人均GDP居全国第16位,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衡量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指标的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97.2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55.88亿元再到2007年的1161.40亿元,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从系统包含的输入、输出、处理、制约和反馈等环节来描绘其特征。
输入: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或产品、商品;农成品需求或订单;各种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呈季节性,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导致其主力消费也呈周期性。第二,非均衡性,河南农村气候、地质的差异导致农村物流方式的多样性,涉及到的农、林、牧、副、渔等对物流服务需求的非均衡性。
输出: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输出主要是指种农产品的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多样性,输入的非均衡性必定导致输出的多样性,各地也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第二,输出载体的特殊性,农村物流产品在输出过程中由于多样性对运输、存储、流通加工等提出了更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我国现在农产品损耗大的主要原因。
处理:即各种输入在河南农村物流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到最后输出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要素众多,也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的关键,主要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先进技术应用少,管理思想落后;农村物流基本素质低等。
制约:主要是外部环境对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发展的约束,主要反映在:效率低下,国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差;自身适应能力不强,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改变。
反馈:主要是指系统运作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反馈,如国家关于农村物流政策的调整、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动、生活所需商品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具体来讲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宏观度高,农村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农村问题一般都是从宏观上给予战略指导,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二是柔性大,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遵循的市场规律决定了柔性变动较大,也就出现了农产品价钱“大小年”情况的出现;三是国家政策灵活性,比如当前的家电产品下乡活动既促进了消费,也满足了农村居民高层次享受。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培育模型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作为系统,如何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协调好各环节间的“效益背反”对培育河南农村物流市场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研究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需要重点考虑的。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见图1)很有必要。
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模型从框架上分为五个纬度和两类要素,具体来说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农产品结构、市场运作和法律法规五个纬度;两类主要是指要处理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其中“引进来”又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选择和市场融资四要素;“走出去”又包含农产品品牌建设、第三方物流选择、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渠道四要素。
由图1也可以看到,河南农村物流市场培育过程是在五大纬度的支撑下逐渐成熟的,发展中离不开发展、交流和创新三种渠道,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根据自身特点摸索提升之路,是根本;交流是在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与外部交换发展经验,是动力;创新即通过创新摸索成熟之路,积极为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是支撑。
发展河南农村物流市场的路径探索
(一)继续加快河南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农村物流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在国家宏观层面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处于弱势地位,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河南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农产品仓库(包括冷冻仓库)、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维护人才,基于此,结合河南实际,本文建议尝试由政府牵头,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县市区物流中心、乡镇货运站场、农村货运网点”的三级物流网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从而有效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二)统筹兼顾并科学规划
就河南农村区域层面而言,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农村区域物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发展,狠抓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如许昌的鄢陵应注重花卉配送,整合其物流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化分散经营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入第三方物流,促进农村物流领域的竞争,完善物流服务。
(三)引导农民积极转变消费和经营观念
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数据表明,农产品产后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的比率,物流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8,日本是2.2,而我国仅为0.38,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一个质量减损、价值降低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观念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作为生产的始点,物流活动的起点包装环节,必须摈弃落后的观念,探索适合产品包装的新材料新技术,这样既可以保护农产品在运输中不被污染,减少变质腐烂,还可以在销售中美化宣传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消费观点上也应该解放思想,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内涵及环境保护。
(四)加强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并探索新型农村连锁经营体系
信息化作为衡量物流发展的软实力,愈发凸显出重要性。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改变农产品销售不畅,产品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软性支撑。可以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如大力推广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间的长期产销联盟,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与各连锁店形成网络,探索新型农村连锁经营体系。
(五)大力推广物流标准化技术
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工具与手段,由于农村物流系统环节众多,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对物流成本和效益有重要影响,必须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协调配合,减少内耗,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来说应该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装备的采购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产品包装等若干环节都尽量大力推广物流标准化。
(六)全民普及物流知识且培养农村物流人才
一方面是科技下乡,将现代物流知识、先进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特别是一线农民、农村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传授物流知识,再通过传、帮、带,达到全民普及;另一方面是通过河南省地方院校多的优势,在学校开办农村物流人才短期培训班,并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农村物流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仁良,张和平.中国农村物流市场及其特征[J].物流经济,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