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1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应急物流保障的概念、分类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一支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保障力量,搞好应急物资的合理储备,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保障装备,确保应急物流保障的信息顺畅,提高应急物流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应急物流保障的措施。
关键词:应急;物流;保障;分类;问题;措施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SARS和禽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灾害,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急需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流保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但应急物流又与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应急物流可以简单地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以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的“应急”二字本身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应急物流并不等同于军事物流。军事物流的指令性比较强,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始终把军事利益放在首位。而应急物流系统则应该以社会利益为牵引,服务的对象是受灾地区的人民,这两者的目标、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
二、当前应急物流保障面临的问题
(一)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地(市)虽然都建立有相应的物流应急机构,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如交通管理机构只对本地(市)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量质量等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和掌握,但没有对辖区所属专业人员、器材物资、运输机具进行区分配置和组建交通运输保障力量,更没有明确战时任务和实施战时保障计划,导致了应急保障能力不强。
(二)指挥体系不完善
应急物流保障,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这种军民共同参与的保障力量,在组织指挥上存在者很多问题。当前,部队不仅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而且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系,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没有明确指挥部门的职能,军交部门又无法独自唱主角,因而,极易造成军令不畅,政令不通,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三)运载工具不先进
受经济发展状况制约,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当前的主要运输方式仍然是陆上运输。而应急物流的应急特性,要求时间必须最短,运距必须最近。然而,由于通常情况下物流成本按照海运、铁运、汽运、空运的顺序递增,受客观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进行物资输送的局面。即便是在应急条件下,受经济条件制约,某些地区甚至也只能采取公路输送的方式组织物流运作。这种物流运载的区域间不平衡性,给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交通道路欠发达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区,尤其是在某些山区、边区、老区,“出门靠腿、运输靠背”的落后局面仍然存在,在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一旦出现应急、突发事件,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疑将会需要高昂的成本支出。
三、应急物流体系建立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来进行指挥控制,否则,将不利于发挥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处置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当从制度安排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即构建一套科学的决策流程和指挥机制,使得各级行政领导在应急物流决策活动中,能够充分吸纳物流专家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由应急物流专家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
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物流,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在流向、流程、流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 如在汶川地震的物资捐助工作中,一些捐助的物资缺乏统一的调运渠道,存在着各自为战的问题,加之震区各个收容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供需的匹配。因此,应着眼官方和民间一体、军队和地方一体,兼顾供给和需求,对应急物流实施一体化的指挥调度,统筹安排各个渠道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使应急物流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三是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三)搭建多样化的信息平台
近些年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骄人的成绩,一般情况下的通信联络非常方便快捷,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也初显成效。但是,汶川大地震后,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震中的汶川县城曾长时间与外界中断联系,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同时,在抗震救灾中,也出现了物流资源、物流过程不能可视可控的问题。
若应急物流指挥单纯依靠电力驱动的、高科技的信息沟通、指挥手段,在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下,将无法保证通信联络的畅通,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指挥控制。而此时,低端的,传统的甚至是原始的通信联络、指挥手段,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汶川地震中,一位徒步逃到都江堰的汶川县城市民,给外界带来了震中的确切信息。
总之,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应急物流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作者:郭秀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突发事件深受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了有效预防该类事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而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则属于其中的有机内容之一。03年非典、08年南方地区的自然灾害(雨雪冰冻)等诸多天灾人祸,一方面对国内的应急物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反映出对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不足之处。鉴于此,今后亟需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系统,这是国家提升自身应急物流管理质量的关键事项之一。所以,本文阐述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具体包括物资视图、人员与组织视图、信息视图等诸多方面内容,并细致分析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设想。
1应急物流的特点与发展问题
现阶段,应急物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不均衡性、弱经济性。当前整体而言,我国应急物流业仍然停留在初级时期,从定义的提出一直到现在,基本上确定了其研究范围与解决问题的设想。然而,在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在弄清楚其内涵与框架的前提条件下,必须对其运作模式与系统,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这是我国应急物流在今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主要涉及到物资、人员与组织,应急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其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
2.1物资视图
应急物资是应急物流活动的核心,现阶段,国内对其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其储存规模、数量等方面仍然未构建起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这里,我们根据其静态属性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类型,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应急设备、工具与物资。
按照上述,其运作会涉及到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几个主体。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性与出资的局限性,其储备能够通过企业生产能力储备与实物储备两者结合的模式,如果要公司储备的,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公司参与的热情,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考虑到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对该类物资通过“平战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平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战时所需。而对于国内构建应急物资体系,要能够根据应急物资具有的特性与需要的时间、规模,通过政府划分重要优先程度来加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所具有的组织优势,从而实现对各种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对那些相关物流设施,政府应当实施重点建造,与此同时,安排相关部门负责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以便于及时使用。另一方面,当这些专用设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政府能够根据所需来进行征用。对第二类,能够按照专用性程度高低、制造周期、应用频次大小,合理确定生产能力与实物储备两者的占比。一些平时性物资的需求通常会比较大,应当多储备,以防需求量过大时满足不了,对于专用物资应当少储备,平时用到相对较少。
2.2人员和组织视图
人员与组织是参与应急物流过程的主体,同时还属于其中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水平的优劣。该过程会有诸多行为主体的参与,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部队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相关公司等。组织的作用,就是确定如何构成组织体系,并充分发挥作用。
考虑到现阶段该项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行为主体、不容易进行管理等不足,应当创办科学的责权结构,明确它们的权责,以此来对相关主体进行规范,根据突发事件级别进行细分职责。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强化法律建设,进一步明确权责,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
具体来说,基本上包括两方面:行政与社会责任组织。对于其中前者来说,属于管理的强相关主体,属于其中的主要参加者,承担着主要职责。通常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急办往往成立了这方面专门的行政责任机构,负责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而对于后者来说,其属于该项工作的参与者,归属前者的领导,基本涉及到社会团体、物流公司等,在该项活动中配合政府主管领导部门。各种组织必须弄清楚各自职责所在,前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2.3信息视图
信息贯穿于全程之中,是该项工作的保障。物流建设中,应急物流信息建设属于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信息视图,能够为物流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资源所处地方、数量等数据资料,同时可以按照突发事件应对状况提供相关数据,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这个环节中,国家需要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2.4应急物流各环节
即从采购、配送等各个相关环节,来研究应对当中各种流的协调运作方式。该体系的组织,最后均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今后应当大力建设各环节,必须充分结合国内应急物流的具体状况。关于仓储方法,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市场的调节功能,把市场机制与行政、法律机制等充分结合,国家构建应急物资采购制度,按照相关律法来开展工作。除此之外,应当打造良好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通过合理的储备措施与方法,改善仓库管理质量。关于运输方法,通过诸多类型的运输方式,安排相关部门打造一体化全方位的运输体系,引入各种新的信息方法来开展实时监控。而关于配送和发放、回收环节,应当大力建设配送中心,在灾区附近方便通行的位置设置相应的配送中心,并且必须兼顾回收与重复利用物资方面。机构还应当进一步优化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2.5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
即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来动员合适数量的人员、物资投入到活动之中,属于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内在处理应急事件的过程中,政府物资储备无法满足要求,同时动员工作做得不够科学,而且规划也不足,应急预案不合理。因此,今后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在实际动员当中,按照预案的等级与规模,科学地安排人员、物资,确保动员、运作均可以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3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与网络的优势,引入各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手段。运作当中,在第一时间搜集到信息且迅速进行传递,属于其中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属于救灾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如同应急物流的大脑,来负责指挥该项工作。因此,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改善信息化水平。而管理能力的增强,需要首先优化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width=475,height=153,dpi=110
图应急物流系统构建图
现阶段,关于该项事业,国内制定了诸多相关制度,在应急物流流转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然而,现阶段在信息化水平方面比较落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仍然不成熟。应对问题的时候,每一相关机构、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比较分散,并未获得充分利用。所以,基于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国内应当大力建设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应当高度注重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和分析,科学合理地集成各项功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主要按照下面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3.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主、预案为辅”
该平台需实现成熟的智能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各种相关的基础信息,通过知识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2功能集成
具体来说,即把应急物流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3.3信息资源集成
将该系统涉及到的各个接口,进行有效的集成,从而能够统一调配信息资源。确保各个机构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使得各个相关主体能够充分共享信息资料、实现彼此的互联互通。
3.4信息技术集成
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同时结合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动向,使应急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
科学合理成熟的系统,需要包括物资预测、采购、调度等诸多相关功能,必须囊括物流每一个环节,例如采购、存储、运输、配送等;除此之外,应当为应急物流的准备、决策、评估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移动 应急物流 物流联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升,公共安全和城市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为了建立规范化的城市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将应急资源快速、准确地运往目的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将先进的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运用在应急物流系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1 应急物流与移动
(agent)是指一个软件程序实体,它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人类智能,能在特殊环境下为完成目标工作灵活自主地运行软件程序,提供主动。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发展,产生了移动(mobile agent MA)的概念,移动(MA)将整个网络虚拟成为一个整体,移动(MA)可自主地移动执行完成用户指定的任务。移动(MA)是一个能在运行过程中自主地从一台主机迁移到另一台主机,并可与其它agent和资源交互的程序。能够跨平台在计算机网络中自主地、有目的地迁移,使程序的执行尽可能地靠近数据源,降低网络的通信开销,并提高完成任务的时效。移动(MA)具有移动性、自主性、协作性、智能性等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当城市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时,通过先进的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各种物流相关功能活动,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处理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通过这个特殊的物流活动,要达到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代价,将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目的。
2 移动智能应急物流系统
2.1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应急物流系统由分布在各物流公司、相关部门组成了一个虚拟的、动态的物流联盟,用户通过网络b浏览器与这个物流联盟实现联系完成物流过程。系统的主体工作由多个(agent)协同完成,这些(agent)构成了的系统要素。
(1) 客户(custiom agent CA ):由web服务器驱动,负责接收客户的物流请求,创建客户agent,将客户的动态页面形式 “发起请求”进行分析后传递给协同agent。
(2)协同(Synergistic agent SA):是整个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转中心枢纽,负责维护移动(MA)的列表,在接收到客户(custiom agent CA)的物流请求后,把多个移动(MA)派发到各分布物流联盟成员工作,并反馈给客户(CA)处理结果。
(3) 移动(MA):被派发到各远端物流联盟成员处的移动(MA),携带要处理的信息,与静态数据库agent进行通信,并将结果反馈给系统。
(4)静态数据库(Static database agent SDA):静态数据库(SDA)驻留在远程数据库服务器上,始终保持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移动(MA)携带数据库访问请求,静态数据库(SDA)负责接受移动(MA)带来的物流请求,协助执行这些请求,执行的结果将会被传送给移动(MA),减少本地时间延迟。
(5)智能(Intelligent agent IA):智能存在于远端物流联盟成员和应用服务器端,负责与客户的交流以及与系统的协同agent间通信。
2.2 关键技术的讨论
2.2.1 异常处理
协同agent接受客户agent传递的物流请求后,派发移动agent,最后反馈结果回到应用服务器,通过协同agent提交给客户agent。若数据服务器出现异常情况而不能提供物流数据服务时,智能agent将异常消息返回应用服务器进行调整工作。
2.2.2 智能化处理
系统在远端Server中增加一个智能agent负责智能化处理,系统按照物流紧急程度为用户预定,首先提示用户可以对物资进行预定,根据一定的用户排队原则,将用户信息存入一个预定队列中。当某一物流联盟成员首先提供物资后,通过本地的智能agent通知服务器端的智能agent,再由服务器端智能agent依次顺序访问各远端物流联盟成员,将已记录对预定队列队首用户的“预定”取消,智能agent通知该用户可以提供物流,智能agent可以定期更新预定表。系统在设计时,将服务器端协同agent与智能agent分开,主要是为了减少协同agent的工作负载问题。
3 结束语
将移动(MA)应用于城市应急物流系统,构建多个移动(MA)协同工作的应急系统,并行派发多个移动(MA),携带请求移动到物流联盟成员所在地执行,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节约网络带宽,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将应急资源更快速、准确地运往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殷兆麟.移动智能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涛.移动信息的协调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夏勇(1970-),男,南京工程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集成等。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物流理念;创新;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 A
The Essence of Logistics Innovation:Idea Innovation
Li Dongguang
(Business School,Liao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The logistics idea is the guide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The essence of logistics innovation is the logistics idea innov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new ideas in logistics and study the logistics idea innovation by the philosophy thought.
Key words:logistics idea;innovation;philosophy thought
任何企业的物流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物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半个多世纪前,物流理论就开始被研究、探讨,产生了许多全新的物流理念。物流理念的不断涌现和演进,既反映了物流实践的变化,又指导着物流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一、物流理念创新的历程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总结物流理念创新的历程。
1.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完整的物流概念形成
“物流”一词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1985年,美国物流协会采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这种物流词汇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物流特定环境的变化,更反映了物流基本理念的变迁以及完整物流概念的形成。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是买方市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买易卖难,关注和研究自然集中于卖这个有困难的领域,即集中于销售领域。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自然就出现在销售学或市场学之中。所以,西方原来对物流的研究,也即对实物分销的研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实物分销一词自然反映了这一客观现实。而在这个时期,虽然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但毕竟是初期的买方市场,“用户为中心”的观念并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深入地形成,Physical Distribution反映的主体依然是企业而不是用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物流领域效益的取得,单在销售领域是不行的,也应存在于生产和产前的供应领域,而这些领域是围绕着用户这个主体的。必须按照这个更广泛的领域建立新的概念才能够解决销售问题。Logistics便是这样一个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完整概念。
2.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自营物流是指企业由于经营活动的需要自己从事的物流活动。欧洲物流界很重视发展社会化的、专业化的物流,提出过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概念,主张这种物流应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深化细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发展专业化物流才能显示新技术、显示专业分工的优势。“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它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以后,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更加促进了物流的专业化发展。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主要是指由咨询公司提供的物流咨询服务。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3.从成本中心说到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和战略说,提升了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水平
成本中心说是指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或者主要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成本中心说没有将物流放在企业的主要位置,尤其是没有放在发展战略的主角地位。利润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是“第三利润源泉”。服务中心说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职能,进而增强企业在残酷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这种认识对促进物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在战略说的指导下物流战略性的规划、战略性的投资、战略性的技术开发是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关注若干物流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物流实践的发展,学者们又提出了诸多新的物流理念。对于这些新的物流理念,进行物流业务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1.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2.虚拟物流
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虚拟物流的概念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如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虚拟物流联盟及中小型物流企业构筑虚拟物流的合作模式,共同完成物流业务。虚拟物流企业是由功能合理分配、信息和运作一体化、利益共享的各众多物流环节承担者所组成的物流共同体。虚拟物流企业的实质是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它是以获取物流领域的规模化效益为纽带,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共享供应链的信息为目的而构建的物流企业动态联盟。
3.大规模定制物流
大规模定制物流(Mass Customization Logistics)指的是根据客户的不同物流需求进行市场细分,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通过物流功能的重新整合,实现以大规模物流的成本和效率,为每个客户提供定制物流服务。一方面,物流服务提供者总是希望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希望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这就要求尽量简化物流操作,对所有客户提供相同水平的物流服务,即大规模物流。另一方面,由于物流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物流服务提供者以客户为中心,视每位客户为单独的细分市场,并设计专门的物流服务模式来满足客户的特定要求,即定制物流。
4.精益六西格玛物流
精益物流( Lean Logistics )是指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无效和不增值作业,用尽量少的投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的最大价值,并获得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精益物流是从精益生产理论演变而来。以后精益思想与六西格玛思想相融合产生了精益六西格玛物流(Lean Six Sigma Logistics)。精益六西格玛物流是指在整条供应链中以追求高速度、高流动、无浪费、低缺陷为目标来实现时空价值的物流活动。
5.准时制物流
准时制物流(Just-in-time Logistics)就是与准时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物流管理方式。准时制物流是精益思想的表现,是一组活动的集合,其目的在于原材料、制品及产成品保持最小库存的情况下,能保持连续、高节奏的大批量生产。零件从上道工序准时到达下道工序,并被下道工序迅速加工和转移。准时制是基于任何工序只在需要时才生产必要制品的逻辑。
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现今,不管是从宏观层面上如美国“911”事件、我国的唐山大地震、SARS和“禽流感”等突发事件,还是从微观层面如由于企业决策失误、信息传递失误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紧急状况等都对应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是指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其主要包含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物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已将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据专家预测,逆向物流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逆向物流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因还在于它能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8.协同物流
协同物流(Synergetic Logistics)是指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同组建物流体系,并实现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达到物流经营集约化、高效化,从而提高物流效益。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无法仅依靠单家企业的实力实现,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如协同配送、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采购等都是实施协同物流的有效方式。
此外,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等一些物流理念已经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三、运用哲学思维反思物流理念的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物流理念的创新是物流创新的灵魂。我们研究物流理念的创新,必须注意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问题。
1.必须承认需要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消费者的物流需要,物流理念的创新就没有意义。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真正的创造者是需要。”物流理念的不断涌现,都是某种需要的结果。21世纪的物流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要搞好物流,惟一的办法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物流理念的创新。从哲学的角度说,物流创新是一种需要,新的物流理念也是物流实践的需要。
2.必须坚持和谐的思想,进行物流系统优化
应坚持和谐的思想,进行物流系统优化,实现物流创新。物流应是一个和谐的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组合。组合,包括东西方思维的组合、不同企业物流资源和能力间的组合、企业内部各要素的组合及企业物流战略与策路的组合等。组合即是创新,企业有物流组合的理念就会产生1十I>2的奇迹。
3.必须注重对各种关系的整合
进行物流活动要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展物流活动的组织平台,创建一支具有凝聚力的物流团队,把蛋糕做大。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塑造本身就是一种物流理念的创新。在物流活动中,关系就是生产力。特别是专业物流公司应特别重视塑造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客户的关系、消费者的关系、媒体的关系、社区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等。
4.必须承认并鼓励差异
天底下任何事物都不会完全相同,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差异化生存。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形成互补,一味模仿是难以成功的,物流创新亦不例外。尤其对于专业物流企业,要想使物流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使自己的物流战略、物流策略等具有个性,没有这种物流理念,物流业务雷同化,难以做大、做强。
5.必须坚持有无相生的原则
创新的本质是“生”。“生”就是另辟蹊径,不固守旧法。进行物流创新,没有“无中生有”的精神,将无以创新。必须跨越已有的成果,不为传统的物流经验所左右。这种创新不是全盘抛弃,而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另辟蹊径,则无以创新。不继承,一味创新,创新则无基础。这种有无相生的物流理念是一种状态,是成熟的物流实业家才能领悟到的状态,是一种在哲学思维指导下所形成的理念境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10-115.
[2]李倩兰.国外物流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15:23-25.
应急物流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流管理;物资储备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应急物流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非典”的爆发。引起了我国针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但与美国、日本等物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显示出严重的落后与不足。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为了及时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实施营救,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必要加大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1.应急物流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应急物流,是指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采购、运输、储存、储备、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实施从起始地向目的地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与普通物流一样,应急物流由产品的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供求关系也要求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但与普通物流有所不同,应急物流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又有自己的特点:
(1)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
(2)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经常性、稳定性和循环性。
(3)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而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将其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2.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起步较晚,SARS的爆发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因此,我国的应急物流还是很“年轻”的,尤其是经历过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后,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
2.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薄弱,民航支线机场数量不够,公路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
2.2组织机制不健全
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人员大多是临时从各单位抽调的,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配送、回收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尚未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及中央、地方和有关企业之间联动的组织机制。应急物流组织更多地表现为临时性,彼此间缺乏有效协调、沟通与整合,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组织效率不高,在应急物资的流向、流量、流程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杂乱无序现象,很难做到供需匹配。特别是现行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的应急物资供应组织机制代价高昂。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往往会组建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以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这种模式以行政力为基础,统一组织和指挥,对确保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总体秩序混乱,系统效率不高,社会代价过大,遗留问题较多。
2.3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首先,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目前民政部在全国设立的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当西部地区重大灾害发生时,这些储备中心难以做出快速响应;其次,救灾物资储备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最后,由于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2.4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性较为严重,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缺少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与协调沟通,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的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2.5法律法规及政策建设薄弱
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订、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这些导致了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无法可依。现存的一些法规和规章,通常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
3.我国应急物流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对策:
3.1完善应急交通运输网络
重点投资和建设交通运输薄弱环节,构建网络化、立体化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线路与线路之间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保证线路全时畅通。建立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种方式中断时其他方式能及时补充。
3.2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应急指挥工作,来整合资源和指挥分工协作,并完善应急物流联动机制,使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调集及时到位,这样才能够调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避免多种渠道、多个部门管理所造成的物资配送分发的不科学、不及时,使应急物资不能按轻重缓急保障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军民结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能的应急物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应急物流的建设目标,因此,还应该把军事物流很好的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指挥体制。
3.3建立动态化、扁平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现行的组织机制很难按照成本一效能原则快速响应突发事件,所以应建立动态化、扁平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总的设想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指导,发挥国家储备的主体作用、军队储备的骨干作用、地方储备的补充作用、市场储备的辅助作用及家庭储备的基础作用,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可靠的要求,建立国家、军队、地方、市场和家庭“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有效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需求。对生产周期长、专用性强、采购难度大的物资保证充足的储备并由政府来主导,对于通用性强、易于补充的物资如生活用品等则应减少储备并由市场主导,实现市场化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同时,通过应急保障机构与一些大型运输公司签订协议,提出紧急运输要求,建立并开通一条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专业通道,使应急物资迅速、即时通过海关、机场、铁路,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灾区。从而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
提高响应速度。
3.4构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通讯网络基础设施,搭建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讯网络运营商要加大资金投入,加紧建设通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和加强网络信号,扩大信号的覆盖区域范围,增强网络数据传递承载能力,特别是在灾害发生后出现通讯盲点时,要第一时间抢修设施设备,尽快消除盲点,确保通信畅通。有关气象监测部门应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管理体系;根据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自然灾害所能达到的破坏程度,将自然灾害分成不同的等级来处理,及时向公众自然灾害等级,号召群众做好防御或者疏散的准备工作,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应根据事先做好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等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相应的措施,指导群众科学地进行防范。
3.5加强应急物流法规建设
构建系统配套、功能齐全的应急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对于保障应急物流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应急物流产业法规、应急物流组织法规、应急物流建设投入法规、应急物流教育法规、应急物流人类资源法规、应急物流科技法规等;在管理层面主要包括应急物流调控法规、应急物流资源管理法规、应急物流企业动员法规、应急物流评价标准、应急物流预案等;操作层面包括应急物流通用基础标准、应急物流信息标准、应急物流管理标准、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标准、应急物流其他标准等。一是提请在《动员法》等国家法律中加入应急物流相关内容,从顶层对应急物流建设进行明文规定。二是制定地方与部门法规,从管理层面对应急物流建设作出相应规定。三是完善应急物流相关规章制度、规则条例和标准规范,对实际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心急物流政策法规体系,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由相关机构分别制定各个层次的法规制度并进行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