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1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47-02
韶山市是伟人的故乡,全国优秀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建国以来,旅游产业一直是韶山市的主要经济产业支柱。在社会管理创新大背景下,韶山于2010年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明确社区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借助数字网格技术整合社区内管理资源,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性局面,实现了“全覆盖、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目标。韶山市作为湖南省首批社会和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自主创新其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对于创新韶山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韶山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现韶山社会管理的全覆盖。面对新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利益诉求多样性、利益问题多发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广,管理上愈加复杂,出现的问题也越多。社区网格化管理是韶山市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延伸发展,是城市管理科学的新实践。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做好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抓好了民生改善和权益保障工作,加强了服务群众和创新管理等工作,2011年取得了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一的成绩。
实现创新以及服务政府建设。对于传统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行政模式来说,网格化社区管理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体制上能够保证组织平等、有序参与、合作共治,使行政职能与行政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大行政透明度,推动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是推动社网格化区管理的动力,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政务公开等工作,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提高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精细化、规范化。针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各社区积极引导群众性文体团队的发展,通过社区文化和社区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公共意识,为群众的广泛自主参与开辟空间,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情况
2010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湘发[2010]18号),省综治委于2011年3月确定韶山市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韶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
展开。
(一)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建立“镇-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住户”六级管理机制。韶发[2011]17号文件中将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纳入市综治管理中,建立六级管理机制,将社区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层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网格,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节点。
健全社区网格管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全覆盖”。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网格化要求建立高度协同的行政管理机制,改变资源部门所有、多头重复建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对社会事件的综合反应能力、公共资源的科学供给水平,推动社区均衡发展,提高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部门,而有很多社区内威望比较高、退休工人等任职。这样更能够有利于该网格内的管理效率和实现该网格内人的全面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缺乏制度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韶山市一种新生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还正处于探索阶段,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进,因此,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纠纷事件等。
观念陈旧。不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韶山现代城市管理的创新需求,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在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缺乏监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运行也必须在公众的有力监督下进行,但目前韶山并没有赋予公众相关的权利以及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没有实现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三、基于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加强社区网格化的法制化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有一定的矛盾,现有的制度法规都是与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相对应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社区网格化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用及时有效的制度来保障这一模式走向成熟与规范。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区管理理念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韶山市的实施是对传统社区管理的创新,是一种新生事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并不能够全面了解。尤其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效率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完善政府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划分网格分区,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资金保障。
(三)完善民主考评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整合、民众利益最大化。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赋予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权利,使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法律上获得认可的同时,又在公众监督之下。通过法律保障和社会监督的形式使社区网格化有效实施,这也是推进城市管理效率的的外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上海社区治理网格化的起步与探索[R].上海市政治文明办,2004.
[2] 姜爱林,任志儒.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6).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2
网格化管理进入统计的可行性
网格化管理具有诸多优势,将其引入统计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管理范围的一致性。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范围是指在社区范围内,按照相应条件和规模进行一定的地域划分,笔者认为,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的地域划分一定程度上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范围是一致的。二者均以区域相连的管理单元或调查单元为管理对象,其不重不漏的登记特点既能满足经济统计的要求,又能满足社会统计的要求,可以说为统计系统的“应统尽统”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日常统计单位名录库的维护工作,更可以融入到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中。具体而言,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象既有居民,又有单位,网格助理员作为网格工作的主体,其职责是落实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各种协管类工作,每日对其进行网格巡查和对各项事务实行动态监测。这其实与统计单位名录库所涉及的动态维护是一致的,即网格员每日对网格内单位进行动态监控,完成对网格内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动态维护。
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东城区网格管理员均为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具有年龄小、学历高、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并且他们较为熟悉区域情况,易于同网格内单位和居民进行沟通,具有社会招聘临时调查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是结构化优势。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例(即网格力量),现有社区工作者129名,30岁以下40人,占31%;31岁到50岁之间的有71人,占55%;50岁以上的有18人,占14%。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占5.43%;本科学历的有58人,占44.96%;大专学历的有53人,占41.09%;高中学历的有11人,占8.53%。此外,在129人中具有助理社工师职称的有19人,占14.70%;具有社工师职称的有6人,占4.3%。二是素质化强势,社区网格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优势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具备从事基层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笔者相信经过日常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调查培训,他们能够较快地胜任统计调查工作,从而保证统计调查质量。相关实践也表明,网格力量已经能够满足大型普查的需要。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例,东四街道共划分了8个普查区和145个普查小区,抽调85名普查员,抽调人数是社区工作者人数的65.9%,也就是说在人口普查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工作中,依靠网格力量也是可以实现的。目前,社区规模虽已调整,但总的户籍数仍保持现有数量,从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数量来看,7个社区129名社区工作者,是能够保证大型普查任务需要的。
如何将网格化管理引入统计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可以在统计工作的如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借助网格化管理维护统计单位名录库。一是明确工作思路。以全面核查社区内单位为切入点,通过网格员对网格内单位的动态监测,实现名录库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将全区统计单位名录库的信息,与网格员日常维护的单位名录信息、工商部门的个体商户和单位的基本信息、街道经济部门的税源单位名录信息进行整合、剔重,形成社区内全部法人、产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单位信息,为网格员实地踏查提供参考资料。并按照核实内容对网格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掌握统计单位名录库核查的方法。二是开展单位核查。网格员结合日常工作,以基本单位信息为底册,逐一进行实地核查,对新增、迁出或注销未办理手续的单位进行确认,凡符合办理统计登记的单位,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符合报送统计报表的单位及时纳入统计范围,确保统计单位无遗漏,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三是认真进行比对。将核查的单位与统计单位名录进行详细比对,通过核实结果,查找当前统计单位名录库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借助网格化管理开展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抽样调查是以人口普查为基础进行的,二者间的调查区域划分、调查内容、方法、调查量度等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也可以将网格化管理引入到人口抽样调查中。以东四八条社区为例,共有两个小区在人口抽样调查中被抽中,其小区规模为119户和126户,分布在两个网格中,网格区域均为住宅类型网格,每个网格约500户。按照调查中每50户配置一名调查员的配置标准来看,这意味着该社区需要配置4名调查员和2名指导员,合计6名调查员均由社区网格员来承担。值得一提的是,网格员充分发挥其“地熟人熟”的优势,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尤其在小区图绘制、建筑物核查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入户阶段没有出现拒访现象。
借助网格化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入户难”是住户调查中遇到的难题,东城区利用网格员、网格助理员与居民间的良好关系,开展住户调查工作。目前,东四街道住户调查员分别由两个社区的网格员担任,他们承担了22户记账户的调查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网格化管理进入统计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网格化管理已经在统计工作中初见成效,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创建了“网格”统计管理模式。统计工作采取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经济统计和社会统计的区域全覆盖和信息全覆盖,做到了应统尽统、不重不漏,实现了区、街、社区、网格“四级”统计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构建了区级的完整的统计管理体系,对加快建立现代统计体系,努力实现统计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立了社区网格统计工作机制。实现了统计工作向社区的有效延伸,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社区统计工作制度》、《社区网格调查队员工作职责》等制度,规范了社区的统计工作。将统计工作纳入到社区的工作范围,形成了良性的工作机制,使统计进社区更加有章可循。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3
2011年3月7日,宜昌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正式运行,综合履行推进辖区网格管理的职能,同时对社会矛盾办理进行监管。该中心是宜昌市实行数字网格管理的“大脑”所在。在中心指挥大厅,管理人员只要轻点鼠标,一幅宜昌市网格管理图尽展大屏幕,由全市121个社区划分而成的1110个网格尽收眼底。该系统不但囊括居民的个人相关信息,甚至可以显示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防栓等设施的具置,为宜昌市实行网格综合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划分服务管理单元,建立“网下网上”一致的社区网格。以社区网格为城市服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和200至300户为“一格”的标准,将城区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在两级政府行政体制框架内,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服务管理层级。对社区网格进行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全面清晰网格“四至”界限,明确城市部件归属。实地划分社区网格后,由电子政务办组织专家在网上对电子地图一并进行社区网格的细分、编号,组建“数字网格”,并进行网上公示。通过建立“网上网下”一致的社区网格,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的社会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建网格管理员队伍,实行网格综合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由市网格监管中心负责,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薪酬待遇、统一综合履职、统一考核管理”。对社区网格实行“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管理模式,建立“事项准入、一岗一格、综合履职、分线考核”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该网格管理员实行“全科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六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问题。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采集手段数字化。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由综合信息员、环卫监督员、治安巡防员、民间调解员、劳动保障服务员、社会养老服务员、计生服务员和心理咨询疏导员组成的“新员”志愿者队伍,广泛收集信息,为社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社区网格内的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社区信息空间化。一是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房管、工商、计生、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多方响应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二是将网格内采集的信息与部门信息进行关联、比对、核查,形成包括人口、房屋、就业、社保、计生、信用等9大类、189个子项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三是以网格为单元,在电子地图上展示人、房、物的基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同时实现空间位置的查询、统计、分析。如一旦发生案情、火灾和其它突发事件,即可点击电子地图,快速定位到某一网格的具体部位及其相邻各部位,查阅其全部准确信息。
――建立社区网格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扁平化。充分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通过居民恳谈、干部(党员)下访、定期排查、诉求热线、网络巡查、媒体监督等渠道,将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网格、楼栋,全面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利用自主开发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社区网格自身无法化解的矛盾,按不同类别在系统中进行分流,直达市直、区直部门或街道,实现社区、街道、部门三级联动化解,大大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政府、社会协作体制,在社区网格实现综合管理与综合服务的良性互动。依托社区网格,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此为载体推动行政服务、社会服务、法律服务进社区。整合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社会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有关部门和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建立社区前台受理、部门(组织)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保障体制,完善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推进工作中,建立了“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社区网格综合管理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推动社会矛盾联动化解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民住户2.5万余户,人口10万余人。2010年6月28日, 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西陵区西陵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乌龟碑、土街头社区、石板溪社区、绿萝路社区、铁路坝社区等五个社区试点。试点社区安排专人负责系统的信息录入、签收、转办等工作,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综合信息工作平台,将社会矛盾信息收集、排查、化解的关口延伸到社区(村)、楼栋(组)。“扁平化”改变了以往多层级式信息报送、处理程序,实现了社会矛盾收集、报送和化解的扁平化管理,建立了“签收必须办理、首办必须负责、转办必须阐明理由、社区直接与市、区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试点一年多来,西陵街道办事处依托该系统,初步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体系,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工作站建设。西陵区政府和西陵街道投入15万余元,高标准建设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在乌龟碑、石板溪等5个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统一安装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设“三区一所一室”,即联合办公区、指挥处置区、联合调解区、司法所、专家室,形成了以、民政、工会、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合办公的工作格局;在五个试点社区工作站设立矛盾纠纷受理台,配备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专用电脑,安排专人录入信息。设立限时办理制度和超时预警机制,在案件录入系统后,案件在进入签收、办理、办结等阶段时会自动发送短信到诉求人手机上,将收集的矛盾纠纷信息在第一时间交办到第一责任单位,极大地缩短了办案时间。
――规范综治维稳工作流程。西陵街道各社区都有一个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流程图和市、区部门联动流程图、街道化解工作流程图、社区信息员工作流程图,构成社会矛盾信息流转网络,明确了各级处置矛盾纠纷程序和职能职责。配合这个被称为“1+3”网络图的是热点问题处置机制、处置机制、接待日、包保责任制等10多项规章制度,以及《综治维稳中心接访接案登记册》、《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手册》、《综治维稳中心调处通知单》、《七类重点人员台帐》等7本台帐,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资料收集的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处置的制度化、程序化。
――实现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推行《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受理、办理、转办、协办、回复等社会矛盾联动化解运行机制,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间形成了快捷便利的联动网络,切实改变了以往层级式报送信息,部门间相互推诿,办案效率低下的情况,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
――建立矛盾信息专业收集队伍。街道将“干部下访了解民情”活动纳入“1+3”管理流程,与社区一千名由退休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组成的安保、楼栋信息员、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综治协管员、社区党员工作室党员等6支队伍联动,走访居民,查找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街道领导坚持领导接待日,每月9日和16日为街道书记、主任接待日,大力推行“困难户五必访”制度,及时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街办每名干部每半个月用半天时间深入社区、小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家中,访民生、听民意、解民难。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三联一带”家庭文明建设模式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辖区面积0.9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3890余户,13000余人。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社区名人资源,构建指导网络,打造活动品牌,发展家庭服务项目,探索出“服务中心联文化名人、文化名人联中心户、中心户联家庭,文明家庭带动社区创建”的“三联一带”模式,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省、市、区三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4
关键词:钉钉;互联网;城市社区管理
1信息技术是城市社区创新管理的手段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对社区治理的影响日趋明显。钉钉(DingTalk)是阿里巴巴集团专为中国企业、政府、团队打造的免费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提供PC版、Web版和手机版,支持手机与电脑间文件互传,主要有免费商务电话、DING、消息已读未读、团队组建等功能,结合搭建在钉钉平台内部的微应用,提升企业沟通和协同效率。在贵州省贵阳市政府采用钉钉软件进行管理的大环境下,本文以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为例,探索如何通过钉钉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创新管理。随着城市社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必须要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借鉴一些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在线调解、协商谈判等做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纠纷化解水平[1]。“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目标。因此,创新城市社区的精细化治理模式不仅对社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逐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为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和启示,进一步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工作,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
2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形态不断呈现多样化。多种因素的交错叠加,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社区社会事务繁杂,缺乏及时的管理与监督。社区服务工作总量多且分散,缺乏及时的管理与监督。及时有效管理与监督社区服务资源,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手段。(2)社区工作人员年龄老化,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社区管理非专业化现象严重,人们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城市社区管理缺乏沟通和交流平台。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虽然也有如大山洞社区压缩办公空间建设多个供老人、小孩交流与活动的空间,但人们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沟通交流,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较弱、渠道较少[2]。(4)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程度较低。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问题及时收集和反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居民实际需求及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社区作为管理部门,基本是在职能范围内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完成上级交派的各种任务,而由于人员和精力有限,在主动引导、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方面做得不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渠道不多。(5)社区治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够广泛。当前开展的社区各项治理任务基本靠群众的反映和政府部门的实地巡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3]。
3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社区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很难保持有效性和持续性[3],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参与决策等[4]。
3.1实现多方整合,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钉钉”政务移动办公系统集即时消息、公告、定位签到、考勤、日志、审核、视频等功能于一体,从管理和服务入手,建立了信息收集、受理、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和机制,积极发挥了基层党员、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社区干部与职能部门人员等的作用,形成了社会服务管理问题有人报、事件有人管、处置有反馈、结果有监督的工作局面[5]。实现各级各部门“沟通高效化、联动智能化、反馈便捷化、信息数据化及监督全程化”,将全社区相关部门干部和职工纳入“钉钉”监督管理体系中,跟踪督查基层干部社区责任落实。基于钉钉的信息平台变革社区管理和服务手段,满足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比如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28家、个体工商户2224户,可以组建相关的工作平台,既是宣传政策、通知公告平台,又搭建了相关单位、个体交流沟通的桥梁,已读未读一目了然,精准关怀,减少了社区人员的工作量,利用“授客学堂”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促进现代化社区建设。
3.2通过钉钉搭建一体化、多层级管理交流平台
我国的社区规模大,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渠道不畅通。通过钉钉搭建的平台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通道。推动与扶持公民参与模式,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充分肯定公民在社区中的作用,促使公民参与社区中的各种公共事务并与政府部门进行良性互动,使许多利益冲突在基层就得到解决[6]。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及时准确获得和传递各种信息,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钉钉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参与渠道,成为提高居民参与度的有力手段。钉钉是基于手机号码认证的平台,社区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通过钉钉搭建“社区—小区—楼栋—个人”的一体化、多层级管理平台,总的管理员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小区或楼栋设置一个子管理员,居委会利用该实名平台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建立加强宣传、教育、沟通的群和平台。基于该平台可以社区各类信息公告,组建不同层级的交流平台,实现各类事务数据的收集、统计[7]。
3.3通过钉钉搭建社区的各类活动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有效满足了市民咨询、救助、服务、娱乐的日常需求。比如大山洞社区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搭建了社区儿童幸福家园平台,成立了大山洞社区儿童幸福家园工作领导小组、大山洞社区儿童幸福家园家长委员会、儿童委员会等组织,为招募和管理专职和兼职的人员队伍、专职爱心妈妈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人员,可以开发人员招募和管理系统。
3.4完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高效和迅捷的沟通工具可以提高社区的工作人员沟通效率。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钉钉+”模式,重塑工作流程,创新服务群众模式,提高效率,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通过“钉钉”把社区管理、城市管理、违建巡查、城管等工作分发下去,实现队伍建设“全覆盖”。利用钉钉平台中消息、DING等功能,打破多层级管理模式,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相互直接反馈信息和接收指令,逐步形成“信息、解决问题、核查反馈”的工作流程,结合社区开展的社区儿童幸福家园推出“日照料”“周活动”“月家访”“建台账”“延时制”的工作机制,利用钉钉中的签到、日志、微活动、微社区等活动信息、反馈工作情况,保障家园的规范运行。比如大山洞社区推出“日照料”“月家访”“延时制”的工作机制,专职爱心妈妈可以通过日志提交每日辅导和照顾儿童的情况,以供其他爱心妈妈查看。创新社区服务体制,健全“五项机制”,建设阳光之家。
3.5加强钉钉信息平台建设,预防和疏导社区矛盾
加强钉钉信息平台建设,一是搭建问题沟通交流的平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终端由社区向前延伸到网格,基层干部可以通过不同的沟通交流群和报送日志等及时发现问题,将事后介入变为事前掌控。二是搭建及时处置和监督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及时准确掌握基层发生的各类事件和不稳定因素,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对报送的事件要求处理人员及时报送处理结果。三是搭建决策支持平台。依托这一管理体系,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网格内突发事件、群众需求等信息,实现了动态过程中的“底数清、情况明”,实现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为工作决策提供了更加直观、便捷、实时的信息参考[5]。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普及,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与生活交汇融合,对社区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很大影响。以后将继续探索钉钉及相关微应用集成的平台应用,与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抓住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开创社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5-11-17.
[2]王华.从管理到治理:大庆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7.
[3]陈亚萍.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路径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
[4]戴杨艳.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文献综述[J].经贸实践,2017.
[5]伊琳立.北京市密云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6]唐桂娟.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基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的实证分析[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1).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5
“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人对邻里关系重要性的概括,而由“近邻”组成的社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管理的好坏和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城市都推出过社区管理的新举措。青岛市市北区也实施了“三化三进”工程(基层治理网格化、治安防控立体化、社会服务便捷化、政务中心进社区、互联平台进社区、矛盾调解进社区),构建起社区管理“新常态”,其中亮点颇多。
实现“全区一张网”
张是市北区台东派出所的一名网格警。自从今年6月开始拥有这个身份之后,每天上午9点至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和另外一名同事在自己管辖的“网格”威海路步行街社区内进行巡逻,便成了他既定的工作内容。
像张这种网格警,市北区总共有540名。他们分布于全区的135个社区、31个派出所中。成为“三化三进”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所谓的网格是这一工程中被重新定义的一种新的社会单位。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每300-500户组成一个网格,在市北区6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9个街道的135个社区被分为1053个网格。
“为了实现基层管理网格化,我们从转变社会管理服务理念入手,创新了‘1+1+2’的工作机制。”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的康队长告诉记者,“两个‘1’分别代表了网格警和网格员,‘2’代表的是治安巡逻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为了满足每个网格拥有一名网格警的要求,市北区今年就增加了180名网格警。每个网格警都会有绿色、橙色、红色三种不同的网格管辖区。
在台东派出所,社区民警张法猛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网格管理示意图,在这张图片上,台东街道威海路步行街社区范围内的63个楼座及486个驻街单位被红、橙、绿三个色块清晰地区分成6个网格。“绿色代表了日常管理,多为封闭小区及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橙色区域为一级防范,是管理基本到位,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区域;红色网格则为重点治理,指管理秩序相对混乱,重点人员较多的区域。”张警官解释道。而且三种等级的网格划定是动态的,“就像利津路这个网格,最初是红色,案件数量降下来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橙色。”
这种网格的划分,使得辖区情况一目了然,问题和矛盾可以提前监控和预防。而张警官对于网格划分的作用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有针对性的网格管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情况,虽然管辖范围缩小了,但同事共享信息之后,了解的情况反而增多了。”
新华里大院是台东的一处老居民小区,由于周围大多为老建筑,人员结构又相对复杂,治安问题一直是困扰大院居民的问题。在大院居住多年的李大爷对此印象深刻,“那时候时不时地就会有邻居被盗,人多手杂根本没法管。”推行网格化管理之后,成为网格员的李大爷和张警官每天都会在小区和周围巡逻,居民的各种信息他们都了然于心,这家店铺的老板是哪里人,小区的人员组成是什么样子,这些信息都牢牢记在他们心里。这种走街串巷式的巡逻让小区的治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年初到现在,我们院里还没听说过有案件发生。”
网格化管理并非市北区独创,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实行过类似的管理模式,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其内在依然有相似之处。比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程度的改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一直都是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中的,像我国的香港地区,社工会引导帮助居民管理好自己的社区,居民一直是行动者。而此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只是作为活动的被动接收者存在。这些城市在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后,此前“被动接收”的观念开始有所改变。经常见诸报端的“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都是例证。
市北网格员的作用也在于此。网格员是由一名专职社工担任,他们担负着“格”里大大小小各类事务,借助计生、安监、劳动保障等平台,了解网格中不同类型居民的信息。社区为每一位网格员制作了联系卡,上面都有网格员的联系电话,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将卡片送到网格内的每一户居民家中,方便及时联系。
“虽然各地都有推行网格管理的案例,但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统筹管理,避免资源浪费。信息采集之后,公安、民政、司法等各部门可以共享,不存在以前部门之间出现壁垒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把全区通过网格整合到一张大网之下。”市北区综治办的工作人员介绍。
让互联社区成为联系群众的“最后100米”
看过电视剧《闲人马大姐》的朋友都会对马大姐的街道大妈形象印象深刻,拎着马扎,摇着蒲扇,在小区里传递各种政策和消息,或者是在晚饭后组织邻居们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每个社区都会有这么一个“马大姐”,大家生活圈100米内的事情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北区的“马大姐们”的工作方式却随之发生了改变。
小赵是新华里社区的工作人员,最近她需要给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服务卡。如果在以前,需要挨家挨户的通知,工作量可想而知。现在她需要做的就是在社区网站上把相关通知发放出去,社区成员就会在网站―匕看到。
“我们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就是在网络上商量解决解决的,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更节省时间,大家参与度也高。”社区居民小高告诉记者。而此前作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社区的任何事情,哪怕一些事情跟自己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互联社区的建设。
“我们从2014年开始通过线上信息互动、线下服务保障的方式,以居民小区为基本单位,建立起‘互联社区’信息平台,最早在同德路社区、恩波社区、敦化路社区、伊春路社区、威海路步行街社区、新华里社区等6个社区进行试点,今年年底则将覆盖全区135个社区。”市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这种信息平台主要由小区网站、手机APP、微信客户端以及青岛市12349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热线所构成。”
居民通过互联社区这一渠道,线上可以查看便民服务信息、进行内部讨论、预约订购蔬菜配送、月嫂、拼车、残疾人托管等服务,线下则通过实体服务点让预约蔬菜配送等线上内容实现。
自从社区有了预约订购蔬菜的服务之后,电话预定现在成了卢阿姨买菜的主要方式。由于自己上了年纪,加上还要照顾孙子,实在没有去菜市场的时间,“现在每天都会通过12349热线订购蔬菜,不但方便,而且便宜。”而善于使用网络的年轻人则更加方便,在社区e家互联平台上订购的蔬菜,第二天下班就可以直接去便民公益配送中心取。
据市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便民公益配送中心内的粮油蔬菜,都是直接引入粮油加工生产合作商和蔬菜合作社,简化了中间商和批发环节,所有农副产品都是净菜包装,价格也比超市、早、夜市价格便宜10%以上,深受居民喜爱和好评。
在《市北民生专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社情民意大家谈――居委会主任上线”活动的安排表,密密麻麻的表格上标注着各个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访谈时间和地点,而最显著的一栏是访谈内容,小广告该怎么清理?广场舞该不该跳?大中型犬严重扰民问题如何解决?社区防盗门坏了谁来修?当这些发生在居民百米以内的事情都通过网络得到解决的时候,足以能够证明互联平台的效率够高,效果够好。
社区网格化治理方式范文6
从内部来看,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内部行政层级分工不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自身行革缓慢,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服务网络脱节等碎片化显现依然比较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外部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区域的城市公共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
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多元结构供给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