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物流的发展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村经济;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品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通过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把生产与消费等环节连接起来,丰富了农村经济。但不能否认的是,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损耗,且我国农产品物流基数也非常大,整体消耗的成本是难以估量的。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再进一步,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具体情况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通过对农业产出物的产后加工、农产品包装储存、农产品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物流环节,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能够保值增值[1]。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有:①数量大,品种多;②要求高,无污染变质;③物流难度大。现阶段我国各地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基本已经完善。形成了从生产到运输直至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但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消费观念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发达地区,交通各方面更方便,因此物流行业发展相对更快。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包含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及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尽管我国农产品物流从业者基数非常大,却缺乏组织联合,整体呈小规模、分散的形式,并没有太强的竞争力。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也增加了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方式。同时农产品的交易方式除了有传统的交易手段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型交易方式,如:期货、拍卖、订单等。总而言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多元化。有效率地发展农产品物流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西部地区为例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不同农产品对运输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奶制品需要恒温运输,海产品要冷冻运输等,农产品物流风险比较大。农村的基础物流设施较落后,物流成本高。农产品物流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物流设施及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联,没有科学的设备,一些新鲜的农产品就难以保持运输过程中的完整,也会导致农民损失严重。2003年,我国粮食及鲜活产品的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分别占40%及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在10%左右[3]。2.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目前,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并不太高,还有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对顾客所关心的农产品品种、质量等信息难以收集和传递。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在运输途中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带动。3.农产品物流链过短,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在我国,农产品呈现出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的整体形势。鲜活农产品主要以散装为主,没有经过加工包装,这导致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在农产品物流的整体流程中,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几年,经过初级加工及简单包装的农产品的数量虽然在持续上升,但它们仍然只占小部分市场,这种情况也是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不是来源于加工增值而主要来自市场利润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远远达不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

三、结语

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增加农产品的加工值,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等都能让农产品物流所得到的利润值更大,农户的收入增加,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构———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分析[J].学术论坛,2015(10).

[2]郭霄哲.浅析发展农产品物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科学与财富,2015(12).

[3]张小蓉,赵敏.农产品物流企业融资新路研究———基于风险资本与物流金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2

随着“互联网+” 计划的提出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互联网在甘肃农村地区不断渗透,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促使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应以农产品、 林果产品、 民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依托电子商务平台、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社农资连锁店、 农村邮政局 (所) 、 乡村快递网点、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并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 物流业是电子商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甘肃省作为农业省份,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 为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创造环境。

2 甘肃省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较低,不仅交通不发达, 物流节点少, 且互联网普及程度低, 农村物流服务信息不健全, 导致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缓慢。相关调查显示, 截至 2016 年底,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平,物流节点相较其他城市少了大约20%, 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较平均水平相差40%左右 [1] 。由此可见, 甘肃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 能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经济发展。

3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推广力度比较低

电子商务包括网络购物与网络销售两种,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民搭建一个购买农资材料和销售农产品的平台,使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越过各级经销商, 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因而, 互联网+时代,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甘肃省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机会难得。 但是, 甘肃省农村网民文化水平不高, 对互联网的掌握程度低, 再加上对互联网推广等技术手段的不了解,导致甘肃省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知名度很低。 这不仅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而且很难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企业的对接,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3.2 基础设施落后导致配送成本高、 速度慢

服务质量一直都是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服务质量主要指卖家的服务态度、 产品的真实程度以及物流配送的速度, 而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来说, 配送成本与速度将直接影响着成交量。 目前,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从订货到送货的时间比较长,且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线下送货的过程中,往往在最后一个物流节点上配送速度是最为缓慢的 [2] 。同时, 甘肃省地域广阔, 尽管道路基本实现村村通,但乡镇分布分散, 道路密度低, 且尚未成立农村物流企业, 快递公司的送货系统仅在县城, 没有覆盖乡村, 使得甘肃省电商物流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客户满意度较低, 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此外, 信息技术滞后、 快递网络的不发达,冷链物流的缺失, 不利于农村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

3.3 农村物流节点较少

甘肃省农村面积较大, 且大多数乡镇区均位于山区, 交通不便, 增加了快递揽货与送货的成本, 致使部分快递公司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增设物流配送、 揽收网点, 对甘肃省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3] 。 目前, 通过调查显示, 甘肃省只有邮政开设了乡镇快递网点,但自然村一般都不提供揽件与派送业务; 卖家不得不自己送件, 致使运输成本大大增加;买家自行取件, 使买家对电子商务物流的满意度下降, 影响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 解决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

4.1 提高农村电商平台的推广力度, 实现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发展

首先,要提高农村电商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认知程度。例如: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系统化的电商平台推广技巧培训, 介绍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电商平台的推广方法,让农村电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的推广方式; 通过引导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 返乡高校毕业生等投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扩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也可以通过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使农户通过电商平台致富, 进而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 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 通过电子商务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邮政快递物流企业信息对接, 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 高效联动。

4.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入, 增加道路覆盖面, 加大道路的密集程度, 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 利用已建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家店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 提升农村流通信息化和时效性。快递物流企业应尽快探寻适合农产品特点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供应链配送体系和生鲜特点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甘肃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通过交通运输、 供销、 邮政、 快递企业与农村物流服务资源信息共享, 完善乡村物流快递服务体系。

4.3 增加农村物流节点, 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质量

甘肃省的农民居住地比较分散,道路等基础性设施较为落后, 导致物流成本比较高, 影响了各大物流公司开设农村物流节点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建立巨大的县级以下末端配送点, 进行全省的物流规划, 通过大面积大范围配送点的设立,保证省内物流快速、 便捷、 安全发展 [4] 。末端配送点的建立,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施。一方面, 可以充分发挥邮政在农村快递物流中的主体作用和布点广、 覆盖率高的优势, 解决由乡镇到村 “最后一公里” 快递配送瓶颈问题。另一方面, 各乡镇、 村等可以将农村超市建设成物流节点,并对超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可以很好地完成商品的揽收、包装以及信息处理等, 为网商提供优质的服务。

5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对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总而言之,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对甘肃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关部门应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 积极解决其在实际运行时遇到的问题, 进而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刘岩.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J].现代商业, 2016, 13(11):31-32.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商业物流;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46-0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在物流产业中商业物流更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商业中的较高业态连锁、百货公司和商业中心的运转基础。同时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也和很多因素相关,城镇化的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1]。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化为城镇型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但是在数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留守儿童、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立足于建立在整体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各种因素使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但是因为区域以及历史的原因,物流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用新型城镇化的视野来研究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希望给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予以借鉴。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明确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要求;另外一个层面上,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 概念解析

虽然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新旧城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1.1 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源自城市化,是不同研究者为了区别彼此的研究切入点进行的概念区分。城市化其本身包含两层含义[2]:第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第二是城市的生产以及生活特征开始影响城市周边的地区。当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人口的非农化转变、地域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城镇化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城镇化意味着务农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观念的不断延伸。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更强调人的本质性特征,发展现代工业、统筹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实现其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效集约、功能完备、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过程质量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注重城镇化硬件措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居民的就业、居住、升学、医疗等社会问题,是一个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提出了特色化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3]。

1.4 农村商业物流

农村商业物流的概念是从区域物流的概念延伸而来,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物流的一个小分支,强调一定区域内商业物品的物流,所以必须首先弄清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建构在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一个包含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全过程的总体。

2 农村商业物流的特征

区域商业物流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物流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区域紧密相关性。地区性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区域物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表现为区域内的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独立性表现在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内部各个物流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不同的区域商业物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表明区域商业物流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内,其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4];开放性说明区域商业物流的独立性并不代表其是完全封闭的,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和外部相互联系的过程,需要和其他的区域物流进行分工协作,以及职能调整,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其他的区域物流的特点之后,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区域紧密相关性表示区域商业物流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那么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商业物流带来影响。

3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于在西北地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984年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数量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1984年以前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中西部地区,则西北地区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是全国城市总数的35%,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城市数量仅仅占到全国的18.3%,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非农人口仅占全国的16.6%。城市等级层次,不同规模,发展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和东中部地区进行比较,西北地区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的数量上都明显落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上,西北地区居民处于落后状况。从这些衡量指标综合来看,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亟待调整思路,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3.1.1 西北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分析 物流运输是物流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物流运输水平一般是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以及单位里程。西北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物流运输主要依靠的是公路运输,而铁路运输以及高速运输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显示出西北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1.2 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增长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较慢,只有甘肃省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同时西北地区的地区之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新疆地区在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

3.2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本身的地理因素制约,也有主观战略发展因素,只有清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打破发展的壁垒,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观念来实现发展。

3.2.1 地理环境恶劣 对于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但是西北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普遍缺乏,大型商品物流的重要依靠水运是其发展的致命伤。

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但是西北部地区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卫生问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及通信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西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3.2.3 观念与管理水平落后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服务意识差、管理模式落后、制度创新难都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3.2.4 城镇化特色挖掘不足 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挖掘自身特色,实施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以及地理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特色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5]。

4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构建

中国西北地区,要想突破现状,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各种协调的过程,是重视发展质量的过程。规模协调包含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不同的层次,要实现规模协调,就要在不同地区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国家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城市的数量;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协作,注重合理流动农村人口;功能协调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还必须发挥文化和政治的作用,要使城镇的各个功能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协调要强调在不同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口、环境、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西北地区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普遍的因素,还要关注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要重视其不同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市强调综合服务型功能,要进一步进行中型城市的建设,要重视镇这一层级的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职能上突出重点,依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俗民情,打造特色专业城镇。

5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商业物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物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因为物流行业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加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大量的物流设施虽然已经老化,但是依然长期运作,使很多物流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物流体系分割不合理,资源不能完全利用,商业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批发企业、物资企业、储运企业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地区最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商业物流一般散落在各个商业企业中,资源处于无法进行合理利用状态,设施也不能进行相互利用和集中管理;没有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一些大型的商业企业现在已有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是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限制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6];第三方物流发展进程缓慢,因为物流的高额的基础成本性,在一个地区,形成第三方物流,从而进行统一管理,是一个地区发展商业物流最好的模式,但是西北地区因为观念和历史原因,往往没有这种第三方物流的意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又常常带来季节性等资源浪费;信息化水平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商品识别码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的落后。

5.1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现状

农村物流因为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而农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农村商业物流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含了从农产品的形成、存储、加工、消费的全过程,以及农村人口生活用品获得全过程的物流形态。在中国的农村物流发展中,西北地区比较滞后,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现状,有利于准确发现农村商业物流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5.1.1 农村商业物流交通状况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商业物流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传统型的运输工具,例如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近七年建成新线8 431 km,到2004年末,全国铁路复线总里程24 908 km,电气化总里程 19 102 km。2004 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1997年增加7.7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19 086亿t/km,比1997年增加5 832.7亿t/km;完成旅客周转量5 712.2亿人/km,比1997年增加2 127.3亿人/km。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农村构建起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是连接农村点对点物流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到 200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2万km,乡镇通公路率达99.5%,行政村通路率达92.9%,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个和8个百分点。公路密度增大,2004年末达19.5 km/km2,比1997年末增加3.86 km/km2[7]。综合物流运输方式,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铁路和公路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更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农村商业物流的应用非常有限。

5.1.2 农村商业物流信息通讯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业物流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基本的信息通讯工具例如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2004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 354万部增加到6.47亿部。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移通信网、数据网、IP电话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5.1.3 农产品物流现状 在农村商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随着点对点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就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数量的比例分配而言,全国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5.2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设备都呈现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更是城市商业物流的空白项。但是单单研究现状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深刻了解现状背后隐藏的农村商业物流的现实问题,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

5.2.1 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商业物流所依赖的运输工具最主要的还是铁路、公路、水运这些传统型的物流方式,对于运输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应用在农村商业物流上较少,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物流运输工具上,农村商业物流在物品的保管以及包装和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5.2.2 农村商业物流专业化水平低 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是分工的结果,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农村商业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农村经济的辅助工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商业物流存在大而全的管理方法,农村商业物流的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统筹发挥作用。

5.2.3 农村商业物流的政策调控不到位 因为商业物流在投资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短期内不易收回资金,并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介入。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商业物流的调控,其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调控,显然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使得不公平竞争、无序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经常性发生。

6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论相比较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那么新型城镇化理论对于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为中国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 重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规划建设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其对于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各个地区也都非常重视区域商业物流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事前的规划,联系到商业物流的建设,西北地区本来的地理条件就比较恶劣,在建设区域物流的时候,更要做好规划,同时联系当地的商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等,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商业物流的经验,在进行具体的商业物流建设前做好区域的规划。

6.2 对现有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设施进行整合改造以及新建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节约和整合。同时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有必要先对地区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当前西北地区的物流资源散落在各个商业机构中,做好对当前资源的充分利用,翻建、改建以及新建设施要同步实施。必须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对当前的设施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6.3 重视商业物流的信息技术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重视创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利用,而物流系统如果想做到高效,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建立商品数据库,使商品代码化、运输网络合理化、经营管理电子化,从而实现从订货、运输、分配全过程集约管理。

6.4 更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物流行业是21世纪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相对于互联网行业,知识型人才的高度密集,商业物流特别是农村商业物流,人才是特别稀缺的。对于农村商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取实地培训的方式,在实际的物流操作中增强管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农村商业物流是建立在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在发展农村商业物流的时候借鉴城市商业物流发展的经验。

6.5 将农村商业物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物流行业是牵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脉,但是正如其特点所示,其初始投资巨大,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政府可以采取有关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缓交等手段来刺激民间资本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投资。由于目前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投入一定的研发资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农村商业物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5):92-94.

[2] 姜大立,王 丰,甘 明.西部商业物流中心发展思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8.

[3] 薛 荔,陶德馨.中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6(5):1-3.

[4] 谭春平,王 烨.甘肃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5):53-55.

[5] 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99-103.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时,许多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在企业腾飞的时代的实现创新。“互联网+”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模式共同形成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相互叠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实现深度的融合,并创建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是一个在其认识上的一种作用的加法,可能也属于“×”,但也可能属于“÷”,甚至一些其他的计算方法,但只要能与其他行业完美地融合,不管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都是可能的。

1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物流建设也逐步完善,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物流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且相关政策也指出应支持农村物流业务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物流行业必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农产品的流通趋于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物流体系与互联网形成了全面有机整体,加速了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以及配送技术等在物流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加速了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农产品的配送产生了新的认识,物流企业亟需提升农产品的配送效率,而这些均表明农村物流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最后,物流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产品的流通速率,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的物流发展较为迅速,且建立了各种物流专业园区。但受基础设施、区位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除了邮政物流外,几乎不存在其他物流网点,这也表明城市与农村的物流存在较大差异。2.1农村居民“互联网+”观念滞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遇,且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式,为创新企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机构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购物、支付以及医疗等服务的全天候化。但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互联网应用,认为互联网不会应用至农业方面,创新观念较为滞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健康持续发展。2.2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远离交通干线,且其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致影响了物流的正常配送。部分物流企业为了节省经营成本,甚至放弃了偏远的农村地区。同时,农村居民较为分散,居住点之间的距离较大,且村名并不规范,而这些均增大了物流难度,导致农村物流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农村物流的涵盖范围较为特别,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以及乡镇工业等方面,在消费品与工业方面,其与城市物流相差不大,但农产品却具备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对运输存在较高要求,而这也增大了农村物流的难度。2.3农业特点决定农村物流薄弱。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与季节性,且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生产资料与农产品,而这些均导致农村物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生产物资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在春季时,农村需要较多的农业生产物资,而秋季收获季节则一直很多瓜果、谷物等需要运输至城市。而其他季节则对物流的需求较小,且供需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农村的物流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进一步增大了农村物流体系的复杂程度。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农业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低,而这也影响了农村物流市场的需求,降低了物流企业的积极性。且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资金政策支持,以致发展较为缓慢。

3“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

3.1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相关部门应在遵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依托城市物流系统拓展农村物流体系,强化其与城市物流的对接,从而实现顺畅流通。同时,还应重点做好农村物流体系的对接工作,建立支撑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的平台机构,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工作,为农村物流建造信息与物流平台。除此之外,还应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为节点,建造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将建设内容拓展至生产资料、日常消费品以及农产品等方面,确保农村物流向城市物流渗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3.2支持各方参与农村物流平台建设。物流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各方机构的全力配合与支持,期间政府机构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着重解决农村物流资金短缺问题,提升农村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同时,还应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农村物流实现与种植、养殖大户的对接。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农村物流体系的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贸易等平台,加大农村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从而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农村的物流工作。期间还应加大对用户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知识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普及电子商务及物流知识,为全面推进物流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农户参与物流构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3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相关设施也并不配套,对此,应在按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在遵照农业部以及运输部等相关文件要求下,坚持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更多的资本投入,完善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县级农村的物流服务网点,从而形成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物流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3.4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渠道下沉。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尤其以三四级县以及乡镇最为突出,农村对电子商务以及物流行业的需求空间正在逐步增大。对此,各级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大型物流以及电气商务企业消费渠道下沉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其足够的支持,从而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实现商家与农村消费者的无缝隙对接。同时,电商以及物流企业还应不断拓展农村地区的布点,提高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将更多的农产品带入城市,建立高效的农业生产以及定点采集基地,从而实现农产品与大型超市的无缝对接,将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带入互联网层面,通过电商加快销售效率。这样不但可以占据份额较大的农村市场,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物流的成本结构,实现了互联网、零售商以及用户的协同发展,最终帮助农民增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物流现状及特点,指出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以期提升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的水平。

作者: 单位:

[参考文献]

[1]王鲁欣,李少军.“互联网+”时代农村快递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10).

[2]柏冬梅,邵万清,周依琳等.“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6(06).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5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产业发展水平限制电子商务发展。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增幅9.5%。网络购物成为了农村发展速度最快的购物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动着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升级,但是农村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二)国家加强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密集出台,相关政策达12个之多,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2015年9月,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中提出,争取到2020年,在我国范围内培养一批有典型带动效应的农村电商示范县,降低电子商务流通成本、增加农村就业等。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物流相关服务的衔接,从而提高物流配送能力,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

(三)相关企业相继进行农村地区物流布局。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各物流企业相继向农村地区扩展业务范围,自2013年以来,顺丰、中通等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布局他们的物流网络,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也不甘落后。2015年,京东准备在全国新建立500个县级服务中心、招聘近2000名乡村推广人员,随着农村地区物流架构的铺设,京东全面开展了他电子商务进军农村的工作。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投资100亿元,启动千县万村战略。[2]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范围得以扩展,深入程度不断加强。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用来运送货物的车辆多为农用车,损耗较大,农产品培育周期长,存储保管条件高,而农村地区仓储保管系统不完善,农村地区村落分散,很多企业就算建立物流服务中心,也只是到达乡镇甚至县级,很难达到服务到村的水平。

(二)农村地区对电子商务认知不充分。农村地区人员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计算机网络以及互联网认知不清,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不明确,不了解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之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束缚较深,对于这种不谋面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流交易的体系不够信任,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低。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低,如今的物流体系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大部分的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互联网获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目前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实现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很容易导致农民错过农产品销售的最佳时期。

(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匮乏。目前从事于农村物流的人员,接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如何建设农村物流理解模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物流专业培训,对于大部分的从事农村物流的人员来说,从事物流的收入并不是主要经济来源,导致其对物流服务的重视水平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但是针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方面人才的培养机制并不健全,大部分高校生毕业后很难选择进入农村工作,因此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以及管理人才。

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

(一)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政府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相关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引导企业开展农村电商物流业务,政府通过减免税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大力度进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道路体系是进行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基础,加快道路建设,使得村与村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实现道路交通的顺畅,保证商品进村、农产品出村的顺畅;引进先进的农产品保鲜技术,改善农村仓储条件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减少农产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对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改进农村物流运输车辆也至关重要,增加农村物流运输车辆,建立车辆管理追踪系统,保证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可追踪性。

(三)培养农村物流专业化人才。专业化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培养一批擅长相关农村物流管理、熟悉农村电商物流流程的专业人员至关重要。第一,要对目前从事农村物流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技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农民普及物流信息,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到农村进行演讲普及等;第二,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于农产品运输、存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的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毕业进入农村物流相关行业入职,颁布对从事农村电商物流行业的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四)借助邮政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势,开展业务合作。中国邮政拥有我国最全面的物流投递网络,具有相对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 可以做到送货到村,物流公司借助中国邮政在农村地区的业务优势,将自己的业务触角伸展到村,方便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物流服务的成本。

农村物流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村超市;物流体系;配送中心;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06-03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国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进程中,传统农业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工业化方式受限于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农村超市物流,正是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针对我国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村超市物流现状

农村超市物流系统指农村超市经营体系中的物流活动的整合,是指从商品购进到销售的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的采购、进货运输、装卸搬运、验收入库、保管储存、分类加工、包装、配送、商品陈列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活动,一般是指县城连锁超市到乡镇、村超市的物流活动,相对于城市连锁超市物流而言,地域比较分散、季节性较强。我国农村超市逐渐呈现大范围兴起之势,与农村超市配套的农村物流规模也有所发展,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 农村超市物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高,分别由2004年的2936元和2185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和4350元。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34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且农民的纯收入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市场对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潜在需求,从而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居民对奶及其制品、酒以及瓜果及其制品等日用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别由2005年的2.86千克、9.59千克和17.1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千克、10.67千克和19.4千克。这些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农村超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商品都需从县级连锁超市批发,物流是该活动得以实施的中心环节。农村超市越多、规模越大,对物流的需求就越大,农村超市物流发展的市场空间就越大。

1.2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配送中心体系建设步伐缓慢。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各地累计新建了620个物流配送中心,农村新增村级店24449个,而新增物流配送中心只有66个。相比而言,大部分城市连锁零售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连锁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达到12693平方米。

同时,农村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也相当滞后。在农村,很多配送中心缺少电子扫描设备,大多数配送中心还没有建立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系统更是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城市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绝大多数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用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事务管理,还用于货物组配决策、配送路径最优化选择等。

1.3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提供发展契机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首先,自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设村级店、乡级店和配送中心,如下表所示。

其次,国务院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摩托车下乡等措施也为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一季度,累计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03.3万台,实现销售额3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倍和6.9倍。部分超市抓住了这个机会,增添了新业务,活动的推广与物流各个系统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的发展。

最后,中央财政逐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千米,完成投资5484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乡镇通沥青路率达到88.6%,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率达到90.1%和79.8%,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81.2%。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千米,乡镇通达率达到99.4%。村村通工程为农村超市物流扩大规模提供了保障,使得乡村道路变得通畅,减少运输障碍,物流配送效率逐渐提高。

2 农村超市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村超市经营者需要需求信息,商品供应商则需要及时获得商品的需求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决策者制订出较为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不准确的信息和作业中的延迟都会给物流作业带来许多问题。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据统计,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并且大多数的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的和静态的,功能还不完善,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农村超市进货大都是依靠经验或听从他人介绍,超市经营者也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口信来确定进货量和商品种类。这种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所引起的信息误差往往会导致配送商品量和种类出现偏差,重复作业增加了物流成本。

2.2 物流基础设施成为瓶颈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纽带,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性载体,运输服务是有效衔接物流各环节、实现其一体化运作的重要纽带。农村超市物流发展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息息相关,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商品配送。农村道路状况差,会增加物流成本,制约农村物流供给水平。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不断深入,全国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部分路段的还未实现。据2010年“两会”提案,仅大巴山南麓的四川革命老区,目前仍有2500多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不少群众仍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地区。尤其是有些路况较为恶劣的路段,遇到阴雨天气会直接阻断交通。有些配送部门事先没有预测到农村的路况,直接送货上门,致使部分货物质量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影响,在双方权责归属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双方的业务往来。

2.3 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

配送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物流服务水平体现的重要环节和窗口。它直接影响着市场需求量和占有率。一般来说,配送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资源保障、足够的资金、齐备的配送设备、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等。这些条件的实现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配送中心只能从配送所增加的收益中获得收益。由于农村超市大都是独家经营,规模较小,商品种类不齐全,配送中心就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物流成本高,或者根本无法获得收益,因此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新增乡级店个数分别为364、972、961,配送中心个数分别为11、54、28,东、中、西部地区配送中心与乡级店的比率分别为3.02%,5.56%、2.91%。可见,配送中心在农村超市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西部地区比重更少。

有些农村超市具备配送中心,但配送设施薄弱,功能不齐全,机械化程度较低,物流增值能力弱,配送效率低,无法有效完成配送。甚至有些农村超市根本就没有配送中心,农村超市经营者亲自去县城采购批发,不利于经营。

2.4 物流整体运作水平不高

物流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会大大提高运作效率。

储存对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作用在于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农村超市的仓库都是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仓储和保管技术不专业导致商品易变质,加大经营成本,影响信誉。此外,农村超市配货中的搬运和装卸基本全靠人力,缺乏专业的物流设备,不能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导致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另外,农村的网络信息平台不发达,部分偏远乡村根本没有网络,供应方和超市经营者无法及时获取物流供求新信息。物流信息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

综合来看,各种物流设施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超市的物流统一配送率低下。据统计,我国农村超市配送中心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40%,如果长距离往偏远地区配送,其配送效率更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的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中心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配送单品数量在300个以下的占78%;温度检测装置在运输车辆中的使用率为13%;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的再加工能力不强;87%的配送中心没有再加工的功能。

2.5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物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产业的逐渐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物流人才总体比较匮乏。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而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达600万人。与城镇相比,农村物流人才缺口更为严重。

在农村,掌握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扎实、操作水平熟练的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由于农村的经济、人文和社会条件对物流人才的吸引不强,真正到县域农村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才很少,致使农村实用型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内在因素。

3 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处于探索性阶段。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并提高农村超市物流水平,对发展和完善农村物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信息和政策等方面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农村的交通、信息和服务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可以为每个村庄带来实惠,发达的信息可以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物流环节的大笔资金投入需政府统筹。若资金难度过大,政府可鼓励乡镇企业加大投资,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有机联合,出面组织农民自发参与,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攻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关。

3.2 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并行建设

用现代物流理念,走连锁经营之路,是发展农村超市物流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结合农村超市地理位置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引导城市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将城市连锁超市的管理理念灌输到农村超市的经营中,大力发展连锁农家店,实现规模经济。

配送中心建设是农村超市发展连锁经营的关键。应尽快制定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引导和鼓励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乡村投资且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银行可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行贷款贴息,国土资源部门也可在土地资源上,优先安排农村配送中心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适度规模的物流园区,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政府可牵头组织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加快推广和实施进度,进而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3.3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在农村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信息网络平台薄弱阻碍了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和物流资源的共享,促进和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普及计算机知识的课堂,请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使农民能够像城市人一样,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所需商品信息,有条件的可以网上交易。

3.4 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应动员高校大学生积极到农村物流部门实习,既能缓解农村物流人才的短缺,又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积累物流实务经验。有关部门可组织开办物流专业培训班,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具备一定物流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村超市物流的工作需要。另外,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及城市,广大物流人才或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引导专业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立忠.县域农村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配送及算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18-20.

[2]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晔,郭跃.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J].管理纵横,2009(7):10-12.

[4]钟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物流发展浅析[J].经济师,2009(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