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励机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励机制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激励;专业成长激励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型行业,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倾向,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他们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资本,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来组织教师的专业训练,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给教组织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外语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另外,对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还可以逐级分层进行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对于在岗时间较长且近几年没有外出求学经历的教师可以安排出去访学和进修对于有志于学习深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职读研凑豫对于全校教师依据其不同情况尽可能多的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等。

2、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项有益举措。教师在休假期间,不承担教学任务,但依然享受全额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如出书、研究、或短期专业学习等学术活动中。这种学术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学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激励政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高等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学术休假,用于进行学术方面的活动。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校规定每一个终身教授在为学校全职服务满6年以后,可以申请最长l2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获得全额工资,同时学校继续为员T缴纳各项保险和福利费用。在俄罗斯高校,教师每5年中有半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著书立说,或到校外进修。教师在学术休假后要向本学院院长做休假情况汇报,另外还要在全院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术收获。完整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是一项确保双赢的激励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高校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业务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培训和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教育实践中的观摩研讨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而以考核为目标,缺乏对教师本身课堂行为中肯的评价和合理建议,使这种激励形式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数教师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应有激励效能。在教育实践中,为完善观摩研讨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作用,学校要摒弃观摩研讨是以考核为目的的观念,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取向,尽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观摩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不断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地发展和成长,达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真正发挥观摩研讨的激励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师是知识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比较排斥过多的条框限制和过分约束,而是倾向于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强调工作自主对他们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规定工作纪律、工作规范等约束措施。管理者认为,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只有在教师自我约束机制已经形成后,学校在管理中给教师的“自由度”越大,教师的自我约束力越强。反之,如果对教师约束过多,会大大打击教师T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给教师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把工作的自交给教师,放手让教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的心理效能

1、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也强调人有成长的需要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使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就能够成就的一切,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飞涨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上述几项基于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提升的需要。专业培训、学术休假和观摩研讨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其能否胜任某一行为的能力的自我推测,是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够坚持下去。当遭遇困难时,那些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会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较高,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成就动机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战。低自我价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与自身的成败体验直接相关的,成功体验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专业成长激励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参与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热情。

3、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调查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状态越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部门。同时亚健康状态也是当前高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表现便是职员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目前这种亚健康状态也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造成过劳死和职业枯竭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生活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等因素造成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终日为晋升、教学、科研、著书、写论文等等众多的工作任务疲于奔命。致使健康状况出现透支。而专业培训和学术休假则可以将教师从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而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放松身心,从而有效缓解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时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2

自然人持股

自然人作为发起人没有任何法律障碍,但主要问题在于自然人作为发起人的人数不宜太多,无法在范围较大的层面建立激励机制。

期股

期股激励是指企业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经股东会批准购得、获奖所得适当比例的公司股份,并需任期届满后逐步兑现的激励方式。

期股激励的对象主要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必须以契约形式明确规定,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体是股东会或出资方。期股股份主要来源于企业改制过程中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中形成的经营者股份。企业经营者期股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在一定期限内,经营者以约定价格购买的股份;经营者岗位股份即干股;经营者获取特别奖励的股份。

企业经营者在该企业任期届满,其业绩指标经考核认定达到双方契约规定的水平,若不再续聘,可按契约规定,将其拥有的期股按当时的每股净资产值变现,也可保留适当比例的股份在企业,按年度正常分红。若公司已上市,上市公司经营者拥有的期股则可按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变现。

期权(认股权)

股票期权制度,是指企业经营者拥有按某一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利,且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所购入的股票在市场上出售获取收益,但期权本身不可转让。

股票期权是一种最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目前中国有关部门也极力推广这种方式,并正在制定相关规定。从实践来看,认股权方式可设定以下两种:

方案一:公司增发新股时,预留部分额度用于认股权计划,并由第三方“持有人”出资认购此部分股票,持有人在经营者通知行权时按认股期权计划确定的价格将股票转让给经营者或向经营者支付买卖股票的差价。

这种方案的难点在于“第三者”的选择,包括其出资;且第三者持有的股票在行权后变为经营者的股票,非交易过户有障碍。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采用员工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企业的必要选择。但广东中小企业现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能使员工充分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认为,广东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迅猛发展。根据省中小企业局改革发展处《2005年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评价研究》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底,广东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25769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99.28%;资产合计达1696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77.85%。200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8847亿元,工业增加值50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753亿元,利润850.88亿元,上缴利税1439.8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50%、70.80%、70.26%、66.77%和69.33%,并为社会提供了710.87万个劳动就业岗位,反映了广东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了中小企业在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广东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等用人难的问题,缺乏合格和优秀的人才日益成为阻碍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广东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着手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小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工作,完成组织的任务。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满足自身的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激励机制的运作,一方面把本企业的优秀人才留住,并将有才能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因此,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也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理论概述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从事激励研究的学者和企业的经营者,就非常关注激励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各种需求,从物质到精神、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希望得到社会、他人的承认,而这种承认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也称为保健因素。当这些因素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而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不满,并不能起激励作用。它包括薪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地位、职业保障等。第二类是来自工作本身的因素,也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它包括职业前途、责任感、受到器重、晋级、工作成就等。

期望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佛隆认为,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大小及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期望值是指对某种激励效能的预测,目标价值是指激励效果对本人的价值。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值。

公平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相比较,还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所得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合就有公平感,反之则产生不公平感。

二、广东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广东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很不完善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物质激励是目前广东中小企业常见的一种激励模式。根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2005年9月在全省开展民营企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在问卷列出的造成人才缺乏的七种原因中,认为难以提供较高的薪酬和福利是人才缺乏主要原因的企业最多,为32.27%;在问卷列出的解决人才缺乏的四项措施中,有46.29%的企业曾采取提高薪酬和福利的办法来解决;至于员工自动离职的原因,认为是工资收入低的企业最多。(《广东省民营企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文章来源: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网)。可见,广东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只有物质奖励才能留住人才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是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

(二)注重直接的物质激励。忽视间接的物质激励

广东许多中小企业在进行物质激励过程中,只重视用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直接的物质激励,忽视间接的物质激励,如福利、保险、培训等。广东中小企业在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相当不完善,有些甚至是空白。许多企业主不帮员工购买社保,能逃则逃,应付了事;有的企业采取少报、瞒报外来工数量,以便少购买社保,或利用年检突击参加保险等。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80%,其中,国有企业已达96%,城镇集体企业为53%,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只有约32%。大多数私营中小企业、外资企业都未参加社会保险。少数中小企业主只顾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没有考虑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员工缺乏安全感,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三)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即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此,激励的方式和手段也应该随着员工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普通员工要有相应的技能培训;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励,除了提供薪酬之外,还应该有许多福利待遇以及高投入的培训机会等。而广东许多中小企业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就是低工资加奖金。虽然有的企业也会根据经营业绩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年终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和员工持股制,但也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员工培训方面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得越快,所以企业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对广东省614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式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将员工送学校培训,占被调查企业的2.28%。竟然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培训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至于高费用的高级人才培养他们更不愿投资,宁可从市场上招聘相关专业人才。

(四)负激励为主。正激励为辅.

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行为进行惩罚。正激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而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而广东中小企业在正负激励的应用中,虽然也运用正激励的手段,但更加注重负激励。如企业管理者违背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各种管理条例以约束员工的行为,表面来看是管理的“规范化”,但这样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逐步丧失真正自我思考与创造的能力。过多的负激励还使员工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对立情绪,最终难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激发更多正面的行为。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物质激励主要是付给劳动者的薪酬,薪酬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和成就需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为了使物质激励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员工认为薪酬分配是公平的,才可能使薪酬发挥激励作用。二是设计对外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精神激励就是满足人的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精神激励对于层次比较高的人的作用更加明显。对于这一群体要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的精神激励,以此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建立福利激励机制

福利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承诺,建立一个深得人心的福利制度,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企业给员工完善的福利保障,一方面可以满足员工的安全需要,使员工无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还能够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有利于公司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会吸引其他企业的高层优秀人才。很多中小企业正处于创业之初,抗风险能力弱,更需要完善的福利保障计划来稳定现有员工队伍与吸引人才。

(三)激励要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

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对经济基础较差,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员工,先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逐渐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使精神激励占据主导地位。对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而言,由于他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层化,他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对他们的激励主要在于激发其高层次动机,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职业生涯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激励。

(四)坚持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的激励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种手段,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惩罚具有负作用,员工受到惩罚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挫折心理,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员工出现严重的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激化企业内部矛盾,无法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奖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少采用惩罚的方式,以减少员工的消极情绪,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五)关注员工成长激励

成长激励就是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给员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成长激励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工作激励,企业要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本身更有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其次是培训激励,广东中小企业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员工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内各自不同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三是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使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使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共同成长。

(六)注重情感激励

情感因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最直接的一种激励因素。因此,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真正关心、体贴、尊重、爱护员工,多从员工的角度来想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培养员工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情感激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关心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要注意经常与员工沟通。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企业的内聚力,使员工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使企业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形成团体优势,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4

关键词:行政管理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一、案例正文

某市财政系统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

某市财政系统现有公务员140余人,自公务员法颁布以来,该系统在加强公务员激励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目前看,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精神激励情况。该系统在政治学习方面,仍采用大会学、小会学、周五学,念报纸、念政治资料的方式,很多公务员认为政治学习是一种负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表面化、形式化的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公务员对精神激励的认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难以有较大改观。

(二)物质激励情况。从调查情况看,该系统在执行物质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选择,靠政策性调资成为唯一途径,没有很好地体现责酬相符的原则。现行的工资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务员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不能有效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水平高低一个样、业务能力大小一个样的问题,难以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三)竞争激励情况。从对该系统公务员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80余名科级及其一下公务员中,对“是否担心今后会下岗?”以及“工作是否感到很大的竞争压力?”两个问题,选择否的分别为76人和6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95%和85%,可见当前公务员职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使得公务员缺少竞争压力,公务员队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工作岗位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位标准,使干部考核流于形式,有些能力平平的人却因为机缘关系获得升迁,一些有能力的人反而受制于年龄、级别、职位职数等因素,特长难以发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案例分析

(一)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公务员激励管理的过程就是激发公务员内在的动力和要求,激发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推行国家公务员激励制度无疑取得了公认的成效,但是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推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因激励机制不到位而出现的问题。

1.思想情感激励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如上述案例中,该市财政系统只注重形式化地开展政治学习,而忽视了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对干部思想动态掌握得少,不善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在干部中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绩效考核激励不健全。近几年我国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各种考核机制,但是这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的去补充的完善。如上述案例中,该市财政系统在公务员考核激励中,考核的结果没有真正与公务员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奖金分配没有真正拉开档次,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体现不出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3.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如上述案例中,该市财政系统在公务员考核激励中,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选拔机制。这样,不仅工作能力差的公务员得不到锻炼提高,而且对有能力干事、想干成事的公务员影响很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以人为本"思想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行政组织的人事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同时,它只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忽视了人是管理之本。人是有多种需要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终基本需要,只重视满足物质的需要,而忽视满足公务员自我价值的需要,必然导致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受挫。

2.尚未建立健全优秀的行政机关文化。一个行政机关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但是由于目前行政机关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部分公务员缺乏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使机关内部,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法,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很多工作不是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行政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全局、社会全体于不顾。同时也使一些公务员产生满足情绪,不愿继续学习深造,进行有创新性的工作。

3.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要使激励机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来保证其良好运行,而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公务员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公务员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注重定期考核,忽视平时考核;注重组织考核,忽视民主评议;注重内部考核,忽视外部考核;注重一般性考核,忽视考核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往往使考核结果有失真实,有失公正。从而使以此作为标准的晋升、奖惩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影响了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此外,公务员工资制度由于没能很好地与业绩挂钩,不能全面反映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与收入的联系,也造成公务员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发挥。

三、结论

如何不断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和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高效率、减少开支、改善服务,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重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外,如何进一步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这就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公务员不仅能满足需要,还能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奋斗,才能真正使广大公务员更好履行公务员的义务,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本人认为应在竞争、考核奖惩、培训交流、待遇、福利等几个方面认真落实,做好工作。

(一)健全竞争上岗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要采取公开考试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条件,经过法定程序,通过考试,从国家行政机关系统以外的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政府机关工作,并与其建立与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相应的法律关系和管理关系。考试录用的核心要坚持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及按照职位要求的选人原则来挑选适合的人员,并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对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实行试用期制度。政府机关新进人员,要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考,一些地方,一些职位还要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政府机关中,一些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由于职位的限制,就意味着从此默默无闻,很难再有晋升的机会。特别是在基层处级部门中,副处级以上的职位没有几个,科局级公务员的职数也屈指可数,极大多数的公务员只能做科员,即使担任了中层干部也只能是如此。另外,由于所从事工作分工的不同,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在很多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从一而终,使许多人的抱负难以实现,心中难免有不平之气,心理上的不平衡必然也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因此,必须坚决实行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中能够脱颖而出。对于工作能力一般,工作业绩不显著的人员,必须通过竞争使其让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大批过渡而来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其知识面和工作能力以开拓精神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每天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乐得清闲,而单位领导又认为也只有这些老同志经验丰富,只有这些人才能胜任这些领导的岗位,而对一些长年默默地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即使是有知识、有才华、有工作干劲,但领导总是放心不下让这些年青人担任中层领导的职务,而导致一些股、所长职位长期被一些稳重有余,冲劲不足的老同志占用,令一些有上进心,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产生怀才不遇的悲观想法,这样就会极大地打击年青有为的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会严重地影响到整个工作更快更好发展的进程。事实证明,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就能使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重塑考核奖惩机制

考核在整个激励机制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以科学、民主为核心,重塑考核奖惩机制。

1.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首先,对公务员分层、分类进行考核有利于考核的科学性。我国《公务员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为了有效考核不同类别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应从不同类别的职位分析或工作说明出发,制定出不同的考核体系,分类考核。既要覆盖到与公务员绩效有关方面,又要有所侧重,充分体现部门、职类、级别岗位的差异。其次,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公务员法》第33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这种分法过于笼统、粗略,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加强绩效考核的客观性,提高考核结果的参考价值,公务员考核应将抽象标准细化成更加便于操作的小项,且评价项目应力求广泛。

2.建立多重考核体制,扩大考核主体构成。建立多重考核体制,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的组织和权力机关的评估,还应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估。更重要的是引进社会公众的评估,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最终以此作为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绩效评估的依据。

3.吸纳被考核者广泛参与。广泛有效的参与是确保绩效考核工作公开、公平以及富有激励性的前提条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程序公平理论,被考核者的参与有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只有当被考核者参与了考核项目与标准的制定过程,在其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得到了采纳,绩效考核的结果才更容易为被考核者所认同。因此,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参与制度体系,包括参与的程序、渠道,并有相关制度作为保证。另外,要有相应的组织保证,即要有专门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负责公务员参与绩效考核工作的事务。

4.加大绩效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把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实际的、切身的利益紧密挂钩,是公务员考核制度激励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加大公务员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使公务员切实感受到考核的激励作用。对于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的公务员,应该及时奖励,为其作出更大的成绩创造良好条件。对于考核合格的公务员,应该对其作出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其弥补不足指明方向。对于考核不合格公务员,在指明其不足的同时,要予以处理,该降职的降职,该辞退的辞退。从而使公务员考核制度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

(三)完善交流轮换机制

总体来说,公务员按任职要求和任期时间等基本实现正常流动。但是,从科学管理的要求出发,不断完善公务员交流、轮换制度的人事格局,无论对组织、对个人的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应继续加强完善公务员正常的交流轮换制度。一是组织人事部门要协调一致。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负责地制定好公务员交流方案,并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二是在实施公务员交流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工作方法。从有利工作和保护公务员的积极性出发,切忌把正常的公务员交流工作变成对公务员的惩罚,交流对象决不能仅限于一般或表现不好的公务员。二是打破地域部门的界限,实现跨地区的横向交流、县(市)与乡镇之间的双向交流。

综上所述,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为公务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科学合理地使用培训、奖励资金以及适当提高公务员福利待遇等方法,可以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突出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增强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使其从切身利益出发,关心政府发展,强化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的公仆意识,珍惜本职岗位。恰当的使用激励手段,能够不断挖掘个人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而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以上各种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使广大公务员更好履行公务员的职责,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国甫,盛明科.深化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需要新的视野.公共行政,2007,7.

[2]刘昕.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有待梳理的几个关键问题.公共行政,2007,7.

[3]王重鸣,徐小军.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7,30.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5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营销团队;缺陷

激励理论主的要基础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目前的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也就是说主要研究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需要。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和麦克莱兰的后天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强化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强调了激励的不同方面。内容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哪些需要,并认为激励就是识别这些需要并想法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过程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把实现企业目标与满足个人需要统一起来有助于使员工出现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并通过强化物的刺激使员工的良好行为持续下去论文下载。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如果一个企业能准确地找到每一个激励对象的主导需要,并且能够找到最恰当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引导每一个激励对象的主导需要,使之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这样激励对象的需要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企业目标得到了高水平的实现。就企业和员工而言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是激励理论在营销团队激励的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以下缺陷。

1当代激励理论以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而心理特征可变性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从而难以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

1.1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特征必然会随个体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面对事情的不同,身处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一个以追求自我价值为主要需要的企业家在被绑架的条件下其主导需要会转向安全的需要,这样导致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其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必然的变成保健因素,从而会引起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另外营销团队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确定每一个个体的主导需求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作,可能会出激励现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企业的追逐利润的本性。

1.2就营销团队而言言,团队的目标总可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团队的业绩目标和成员的个人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假设团队的业绩目标不能最低限度的实现,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没有得到满足时,团队将失去资金支持,那么团队无法维持;假设营销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无法有最低限度的实现,就会出现团队成员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样必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团队成员从其他方面寻求补偿(损公肥私、以兼职为主业等),长此以往,营销团队的凝聚力就会荡然无存;二是团队成员大量流失,严重时可能导致营销团队无法正常运转,这样营销团队还是无法维持。内容型激励理论为我们找到了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方法,但是由于团队成员主导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营销团队很难准确的找到所有成员的主导需求,也就是说营销团队无法有效的引导其成员的行为朝着团队期望的方向发展。

1.3假设找到了每一个营销团队成员的主导需求,这些主导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在特定的时期,营销团队的战略、目标是一定的,决定了营销团队期望其成员的行为也是确定的,如何保证由团队成员的主导需求所引发的行为与营销团队期望的行为一致性问题,即激励的方法方式问题是一项系统而又细致的工作,包括了目标设置、奖酬设计、过程控制、绩效考评等等,其中任何一项,或者任何一项的某一方面的不完善都可能导致激励效果的降低,甚至激励的完全无效。当然我们经常性的将这些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或者不同的种类,虽然这样降低了实际操作的难度,但是一定程度上同时降低了激励的效果。

2当代激励理论无法解决让营销团队成员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而持久的工作积极性恰恰是营销团队最需要的

2.1内容型积极理论的模式为:发现团队成员需求满足团队成员需求同时引导团队成员行为,也就是说要求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并满足团队成员的需求,这样,其发展曲线是波浪式的,营销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时处于波峰——这当然是营销团队希望看到的;有时处于波谷,这是营销团队极力要避免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激励过程的复杂性,往往是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处于波谷的时间较多,如果此时营销团队处于市场维护阶段,会造成部分客户流失,导致营销团队市场份额下降,也就是说以前一段时间营销团队的努力工作为代价;如果此时处于市场开拓阶段,会导致工作进展很缓慢,团队费用非理性上升,变相的为竞争对手留下更多的机会。

2.2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模式为:刺激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反应同时带来团队期望的结果,理论关注的只是努力行为本身,而忽视了如何使营销团队成员保持持久的努力。也就是说,这些理论尽管能比较直观地揭示人们努力行为的本质,但却并没有揭示导致人们持久努力行为的本质。而对于营销团队而言,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其团队成员能长期保持高投入状态而不是短期的努力行为。而且经常性的采用刺激反应模式会增长团队成员的惰性,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工作主动性。

3当代激励理论过分地强调对个体的激励,忽视对整体的激励

当代激励理论研究的决定对象为单个的人,即对研究如何对营销团队中的成员进行激励,而没有涉及到如何对整个团队进行激励。在营销实践中,管理者当然重视对个体的激励,因为这样能够很好的为营销团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有效的暗示其成员,团队期望他们应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团队领导更明白个体的最优并不等于整体的最优,因为他们对整个团队的效益负责,而团队的整体业绩决定团队的效益,从而进一步决定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激励团队,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才是现实中营销团队所需要的。况且过分的激励个体,会导致营销团队成员的不平等性增加,从而降低营销团队的战斗力与稳定性,也可能导致团队成员的短视行为;可能有损于整个团队的利益;更可能导致某些员工的自我膨胀,增加管理的难度。

所以,当代激励理论在营销团队的激励中有较多的缺陷,这些缺陷部分是由当代激励理论本身所固有的不足所引起的。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个性化的团队成员,营销团队需要创造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应易于操作,重视对团队整体的激励,重视激励效果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蔡玉洁.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

[2]魏慧.激励理论的比较和创新.西部科教论坛.2009(9).

[3]李廷柱.缺陷管理理论在实施岗效薪点工资制中的应用.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05).

[4]周炜.防止激励机制缺陷的逆向作用.企业管理.2009(02).

[5]安玉强.缺陷管理理论在实施岗效薪点工资制中的应用.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6

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得,人的需求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并且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这些众多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两大类。因此,管理激励常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奖金嘉奖就是属于这种物质激励。而精神激励主要从精神层面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一种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例如,现如今,有不少小学学校的领导对于教师需求的分析不足,错误地认为小学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获得工资收入,所以只要采取多发课时费的方式就可以鼓励小学教师们多上课,认真上好课。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虽然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但并没有使小学教师的其他需求得到满足。学校领导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估计教师们的感情激励,多多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只有同步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非是简单的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学校管理层应双管齐下而不能偏重任何一方。

二、既要重视正激励,又要重视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发挥良好的效果。正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形式,而负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较为逊色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正激励和负激励都可以对小学教师的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例如,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和各种相关的福利相对来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果只重视正激励,会让小学老师感觉得到学校的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手段是学校奖励的一种常态,并逐渐习以为常,从而使得正激励效果就会降低,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激励的时候,要注意运用的时效和数量,对小学老师进行不定期的、合理的奖励。同时,小学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忽视负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及时、合理的批评,能让小学老师消除侥幸心理,从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激励小学老师尽快地回到正常的教学当中。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老师队伍保持激情和活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三、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个体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个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而团队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在激励机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体激励因为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所以能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激励更多关注的是团队的整体表现,所以能够培养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小学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既注重个体激励,同时又注重团队激励,将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激励较为全面。例如,对一些工作成绩不太明显的小学教师来说,虽然暂时不能得到个体激励,但是获得的团队激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同样也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愉悦。而对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少数小学教师,集体荣誉会无形当中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进而提高这些老师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

四、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任务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属于外部激励这一范畴。而内部的自我激励是指小学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进行斗争,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工作具有高效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看到,外部激励对于不同的小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作用相对有限。例如,学校管理者设置一个任务让小学教师去完成,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和速度来作为评价该教师工作的依据,这样做虽然能够促使小学教师努力的去完成工作,但是因为这种努力并非出自于教师的自愿,而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这种方法也会促使小学教师产生逆反情绪,然而这与激励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将外部激励和内部自我激励充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小学学校的管理者却往往容易忽略了内部性自我激励和外部性任务激励的平衡,使得小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