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媒体的优缺点

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 商品涉入度 广告诉求

一、广告诉求与商品涉入度对产品广告影响探讨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传统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然而,在二十世纪末最后的十年里,因特网的崛起,开始扮演着新传播媒介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传统广告主的新选择,却开始挤压传统媒介的市场空间。

根据美国因特网广告局(Internet Advertising Bureau,简称 IAB)于1999第三季当季的网络广告营业额高达12亿美元,前三季累积总额为28亿美元,是 1998 年前三季累积总额的 2.25 倍。而据推估全球网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00年将达到七十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65%,而在五年后将扩大四倍,达到两百七十七亿美元。美国丘比特传播公司更预测,到 2012年时,网络广告将占全球广告市场的6%。反观国内,网络公司的网络广告收入今年呈现大丰收,但各大网站发现一大特色在于网络广告客户不再只是以科技厂商为主,许多传统厂商都开始进入网络广告的市场,为网络广告市场注入一大强心剂。而单从媒介的角度观之,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广告媒介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以美国广告市场为例,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介的好几倍。

(二)、 研究动机

通过网络营销与广告潮流可能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研究,认为网络广告的趋势锐不可挡,传统平面媒体(报纸)在广告量减少的趋势下,应从整合角度出发,使网络与传统媒体合并。网络发挥高资讯量、超文本与高互动性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用整合媒体来发挥综合传播效应的最高境界。但在整合的趋势下,有跨媒介的实证研究却难以实施,因此,本研究主要将通过网络媒介与平面媒介之间特性的探讨研究它们在广告效果为何造成差异,如何发展出合适的搭配组合来达到整合媒体的效果。另外,广告诉求与涉入(包括产品涉入、广告涉入、购买决策涉入等)对于广告效果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论文将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纳入研究当中,探讨传播媒介特性、广告诉求、产品涉入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

1、不同媒介对于消费者产生的广告效果差异性?本论文将做详细探讨。

2、 广告诉求与产品涉入度的最佳广告策略在期望达到广告效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如何实现?

3、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上网能力、教育程度、所得、个人认知风格等会对广告效果造成什么样的差异?

二、网络广告的市场概况

(一)、网络媒体广告发展概况

目前网络上的广告主要有上述三种形式,网络广告的类型大致上有横旗标题式广告(banners) 、按钮式广告(buttons) 、关键词广告(key words) 、角落广告(hot corners) 、线下广告("offline" ads) 、内容赞助式广告(sponsored content) 、直接电子邮件(direct e-mail)与推播服务(push services)等。 其中插播式广告则是一种较新型态的网络广告,使用者在网页与网页之间更换阅读时,会看到广告的插播,此类网络广告类似电视动画片,具备多媒体及影音声光效果,并且强制将广告讯息传送给上网者,让使用者在不经意间接受广告的讯息。

(二)、网络媒体广告的发展与优缺点

网络广告的特色除了能以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呈现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进一步的互动能力,顾客可以藉由鼠标点选,直接进入阅读产品相关讯息,甚至能虚拟实境地进行试用,体验产品的功能。

1. 精确区隔观众群:网络区隔消费族群的能力与其它媒体全然不同,他们可以依不同公司用户,不同的地理区域、使用时间、计算机平台等区隔广告观众,甚至可以藉由顾客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让合适的广告适时地出现。

2. 追踪纪录用户反应:厂商可以精确的评估广告所获得的反应,例如消费者点选广告的次数,以及消费者所填写的个人数据。

3. 网络广告的传送与替换颇具弹性:广告是全天候的播出,实时传送,也因此项特点,网络广告可以随时替换、取消一项广告活动。网络业者也可以随时观察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视反应程度而调整广告的播出。

三、 网络广告媒体对于平面广告媒体的影响

据电子出版集团的 Vincent E. Giuliano 调查指出,报纸的流通量自1990年以后就在递减,而电子媒体服务的成长率则在增加。1996 年 11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 WWW 版的电子报有 1441 个,到了 1997年9月则增加至1879个,另两项报告分别指出从1960年到1990年间,报纸的消费额减少了百分之 17.9,以及在 1967 年时,30 岁以上的美国人有百分之 75每天看报,到了1994年时,却少了一半,到2012年只有三分之一。 网络媒体使报纸等平面出版物的消费量出现减少现象,意味着平面媒体阅读人口的递减,以及广告主的逐渐流失。张宏源(1999)指出,网络营销与广告在逐渐迈入成长期,对传统报业的威胁将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出现。首先是传统报业的广告客户可能会开始将部分广告预算投入网络,第二则是

传统报业的广告主甚至会自行设计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广告刊登价值在于下列七点,分别是:

1.网络媒体成长速度迅速

2.媒体观众渐渐转移到因特网上

3.网络媒体可追踪记录使用者的反映与偏好

4.广告传送与替换快速且具弹性

5.因特网使用者具有明确的个人特质

6.目标群确定且特性显著

7.广告销售可以一次完成

此外,广告客户自己直接加入广告市场也是传统报业媒体的一大威胁。由于网站建置的技术知识越来越容易取得,广告主往往宁愿自行设计网络广告进行网络营销,可省下一大笔的广告支出费用,也因而降低了对于传统报纸广告的需要。

四、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特性差异

(一)、网络媒体具有五项特性:

1. 实时性:信息登入网页后可以随时修改更新,不像传统媒体需花费相当多时间与金钱。

2. 多元性:全球信息网可传送文字、声音、动画与影像,内容丰富度高可采虚拟实境技术,与传统媒体不同。

3. 主控性:此主控权乃操之于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

(二)、平面媒体是偏静态、个人化,而网络媒体偏动态、非个人化。

综观上述,可发现网络媒体包含了平面与电视媒体的特性,资讯量高(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皆可),最重要的是具备人机互动能力平面媒体只能刊载图片与文字,几乎没有人机互动的能力。因此,“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两个主要的媒介特性差异。互动性分为五大层次:第 0 层为完全无互动、第一层为内容互动、第二层为连结与查询互动、第三层为社会互动、第四层则为个人化互动,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媒体互动广告互动层次越高,消费者愿意投入资源越多;互动广告(提供第一层互动以上)也比传统线性广告(第 0 层互动)有效。最后发现,不同的浏览行为,与不同的产品类型,而网络互动广告互动层次的广告效果也不同。

因此,综上所述,“动静态程度”与“互动性”两种媒介特性,会直接影响媒体间将因动静态程度与人机互动程度的差异,对于广告效果的影响带来极大的差异性。

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资源;典藏;保存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83-02

档案是真实历史原貌重现的一种纪录媒介,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不论是纸质或是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都可能因为保存时间与保存条件的差异,而面临档案日渐劣化,甚至无法再提供利用等问题。因此,许多档案典藏单位以微缩、数字或其他方式储存各类档案,期望通过多元的保存媒体格式,让具有价值的重要档案内容得以永久保存于档案典藏单位,从而提供档案的永久使用。近年来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各档案管理单位无不纷纷投入资源,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使得以数字格式储存具有历史价值、特殊性与稀有性的档案数据,成为档案管理单位主要的保存策略。而数字化工作的进行势必对档案或数据的典藏与保存产生若干冲击,进而可能影响整体的经营与运作,此为档案管理单位在面对未来发展中必须关注的课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各档案典藏单位用数字形式产生、复制和储存包含文字、影像、地图、影音、插图及多媒体等大量数据,并通过通信网络,以便捷有效的方式来操作和采集这些数字资源。各档案典藏单位针对其典藏的珍贵档案所进行的数字化计划,都是为了落实保存文化资产,促使文化更为普及,进而达到全民共享与促进数字化信息增值的目的。而档案典藏单位为此目的所进行的数字化工作对档案典藏与保存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数字化技术对实体档案典藏和保存的影响

(一)降低实体档案的损伤

在档案管理的各项环节中,或多或少都会对实体档案造成损伤,甚至遭到窃取。为减少这些不良因素的产生,除了在各作业环节中细致地整理与使用档案,或对破损的实体档案加以修护外,推动档案数字化亦是保护实体档案的另一种方法。实体档案数字化后,将档案原件置放于档案库房中,改以数字化形式提供用户阅览与复制,非必要时不得随意调阅档案原件,将可使得对档案原件的损伤降至最低限度,既可达保护实体档案的目的,也可以延长实体档案的保存时间。

(二)减少调阅实体档案的数量和人力

以往用户使用档案皆由档案管理人员以人工方式提调,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然而,在档案数字化后,只要有计算机并连接因特网,用户便可上网查询档案目录,进而通过在线直接浏览或打印文件全文。如此一来,实体档案的调阅工作将可大量减少,进而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负荷,使人力能够更有效地运用与调配。

(三)改变档案典藏空间的分配

当政府大力推动电子化公文达到一定成果,电子公文成为主要的文书档案形式时,以纸本为载体的文书档案数量将大为减少,因而将使得对于现今以纸本档案为大宗、需要极大典藏空间的情形将有所改变,亦即以数字化形式处理和储存的文书档案,对于实体典藏空间需求将大为降低,转而将这些空间重新配置为存放处理与储存数字档案所需设备的场所。在现今仍以纸本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环境中,对机关档案管理单位而言,若以数字化方式处理并储存其纸本档案,在后续的销毁与转移过程中,将可因为机关内部仍保有数字档案的情况下,而能配合销毁与转移中对纸本档案的清理,因而使得内部纸本档案的典藏空间得到舒缓。但对国家档案馆或历史档案典藏机构来说,由于纸本档案仍属这些典藏机构永久保存的文化资产,即使纸本档案均已数字化处理,纸本档案仍是各典藏单位持续长期保存的对象。

(四)改变典藏的思考重点

数字形式的档案对于“以档案作为实体进行管理的概念”是一大挑战,对档案人员来说,已经非常习惯文书档案的概念是一个纸质的实体对象。在保存的议题上,档案人员注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这个实体对象,因为只要这个对象被保存,文书档案就会被保存。虽然数字形式的文书档案与实体档案一样,在行政管理上具有相同的目的,但却与实体档案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数字化文书档案不再具有实体形式,而是必须借由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方能观看或体验其中的信息;换句话说,对档案人员而言,由于数字档案是科技与数据结合的结果,因此,在典藏的思考重点将不再只有是对实体的档案对象的保存与维护,而是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系统让这些不具实体的数字对象得以继续存在,以便提供进一步的应用服务。

(五)改变馆藏的概念

对档案典藏单位来说,馆藏的概念因为数字化发展而有所改变,即馆藏概念不再只有实体形式的档案,如纸本档案或视听档案,而是扩展到各种以数字形式储存的档案数据。对档案管理人员或使用者而言,馆藏的意象不再只是陈列在书架上可被触摸的实体对象,还包括储存在计算机主机、磁盘、磁带或光盘等各种媒体上的数据。而馆藏范围也不再只限于该档案典藏单位实际保存的实体档案,还扩及非该单位所拥有或典藏的实体对象,即只要该单位典藏其他单位实体档案的数字对象,便可提供同样档案的应用服务。

二、数字化技术对数字档案的影响

以数字形式储存的文书档案,其来源有二:一为实体档案以数字化技术复制其数字对象,为非原生数字档案;其二则为原生数字档案,即文书档案的产生直接是以数字形式储存,并需借助计算机系统检索使用。无论是原生或非原生数字化档案,在其典藏或保存所牵涉的议题是,如何能够让这些数字档案不会因为使用科技硬件与软件的过时而影响到其内容信息的应用,即在典藏数字档案时,档案管理单位必须保证这些数字档案能够不因时间因素而丧失其信息内容。由于受到信息科技快速演变的影响,各项软硬件的研发推陈出新,档案数字化后所面临的是长久保存及数据内容日后能否读取等问题。举例来说,电子媒体极易损坏,且寿命较短,原来的材料、设备、硬件、驱动程序等的改版升级,都可能造成日后数字档案数据的无法使用。因此,保存数字信息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二点:第一,如何维持硬件和软件系统可用性方面的技术问题;第二,则是有关使用、组织、资源、法律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为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以维护数字信息的持续可用,现今主要的保存方法有技术保存、更新、转置、模拟、标准化、封装、重制、印成纸张或其他模拟媒体等。这些数字信息的保存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档案典藏单位需从实体保存、功能保存及组织保存这三方面来思考数字化档案的长期典藏与保存。然而,最好的方式应为发展一套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都无关的保存方法。至于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则是需要针对数字信息的使用、价值、成本、社会、经济、政治及完整性进行评估后,拟定数字信息保存政策与策略来引导和规范数字信息的创造、管理与保存及使用。

三、英国的经验

英国国家档案馆于1995年开始着手进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计划”(简称EROS)。此计划分为三个部分:(1)研究政府部门文件管理政策与实务:负责研究跨部门的文件管理问题,除定期公布年度研究结果外,还提供文件管理标准与进行最佳实务的案例研究;(2)建立文件管理流程:负责发展鉴定文件的指导方针,建立搜集与保存文件的程序;(3)制定文件长期传送与存取策略:提供各公务部门长期性文件传输标准及相关软件,以备文件未来移转至国家档案馆时,不会丧失其文件内容及系统功能。EROS认为完善的电子文件保存系统牵涉组织、文件管理和信息系统三个层面的问题,三者之间是彼此关联而互相影响的。首先在组织层面,EROS建议各机关要依据英国标准协会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所承认的信息储存标准与信息安全架构来建置其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及系统备份工作。其次,在文件管理层面,EROS建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需要具备登录、组织、保存、安全维护及应用检索功能。而信息系统层面则是源自于文件管理流程的系统发展问题,EROS对此建立了整体信息系统发展及文件管理流程。整体来说,英国国家档案馆所推动的EROS是从组织、文件管理流程及系统需求等三个层面来思考电子文件的保存需求,进而建立相关的作业流程与标准,达到建置符合文件真实性、完整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

四、数字化背景下档案典藏单位的对策

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确对档案的典藏与保存工作产生一些影响,然而,并非全盘改变档案典藏单位对实体档案的处理方式。首先,数字化并未影响国内外档案典藏单位对实体档案的典藏与保存,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数字化的档案原件均为各馆独特珍贵或重要的馆藏项目,属于永久保存范围,因此,在数字化后仍会依据原先的典藏和保存策略,提供合适的保存环境典藏这些珍贵原件。而档案单位的整体典藏与保存政策,目前不因数字化而有所调整,对于现阶段各档案典藏单位而言,并未将数字化因素纳入整体典藏与保存的考虑之中。其次,在典藏空间部分,亦不因数字化的发展而有所减少,因为实体档案仍是目前各档案单位的主要馆藏项目,对实体典藏空间的需求持续存在。实体档案能够透过数字化的方式获得合适的维护与保存环境,进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此外,数字化对象作为实体档案的另一种备份的做法,受到各档案单位的肯定,因为数字档案复制性,可制作多份备份分存于不同地方,更加容易达到异地备份的目的。馆藏的概念则因数字化因素而产生变化,在内涵方面,档案典藏单位管理的馆藏,不再只限于实体原件,还包括各种以数字形式储存于各种数字媒介的数字资源,即馆藏管理不仅要考虑实体对象的需求,还要纳入数字对象的需求。而馆藏范围也不再只限于馆内所拥有的实体对象,只要能够整合他馆的数字资源,便能提供相同的档案应用服务。而通过取得他馆的数字对象的方式,将可在不增加本身的实体典藏空间的情况下,丰富自身的馆藏规模与内容丰富度。在数字化的趋势下,提高了使用者对档案馆提供馆藏应用的期待,特别是在建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性平台,提供单一检索窗口,方便用户的查找和获取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霞.开放获取: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网络化服务的重要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1(2).

[2]李小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我国数字档案馆对国外数字档案馆、图书馆的借鉴[J].四川档案,2007(4).

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 虚拟学术社区;BBS;学术博客;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38-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Fu Lihong Li Shua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is a place of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for peopl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mmonly used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ies involveseven aspect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veexchange, the real-time communication, the mobilityof members, identity is anonymous or not, the restrictions of participating in or joining , whether or not familiar with each member, whether or not support multimedia. By comparison, ea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words: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BBS;academic blog;type;characteristic

近年来,虚拟社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较少。2015年7月1日,我们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研究虚拟社区的记录有1 047条记录。但是专门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相关问题的记录只有10条。王东界定了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的研究框架(2010);王东,刘国亮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过程的参与主体间关系模型,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框架以及学术质量评价流程及模式(2012);王健研究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博弈分析(2013);王东,刘国亮提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2013);张万敏,刘芳华探讨了国际虚拟学术社区信息交流与信息翻译模型(2013);刘冰峰探讨了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特性与类型(2014)。以上都是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以及信息交流进行研究,并没有专门对虚拟学术社区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国内无人对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鉴于此,我们拟对三种常用的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虚拟学术社区的理论研究有所进展。

1 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

现有文献并没有界定“虚拟学术社区”的概念。与其含义接近的概念有“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电子社区”(Electronic Community)和“网络社区”(Net-worked Community)等。外国学者Rheingold(1993)首先指出,“虚拟社区”是“一群主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充分的感情,分享某种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集合体”[1]。这种提法突出了信息和知识共享在虚拟社区的重要性。Romm(1997)给出了一种更简单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人由电子媒体相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2]。裘涵(2006)指出虚拟社区能满足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喜好、经验、认知的人的交流、协作等需要,并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技术系统[3]。学者HUNG Shiu-Wan(2009)对专业虚拟社区的用户群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一般是由具有相关特定专业背景的用户(知识工作者)构成,并且对相应专业领域具有共同兴趣和主题[4]。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把虚拟学术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为了满足一群具有特定学术背景并且对学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验、认知的用户的交流、协作等需要,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技术系统。

2 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

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学术社区有学术博客、学术BBS、科技络发表这三种。

2.1 学术博客

对于学术博客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辞海里对“学术”的定义:“学术”既能广义理解成“系统的学问”,又能狭义理解成“专门性的学问活动”;既表示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总称,又专指学术研究。根据“学术”的定义和“博客”的定义,吕鑫等认为“学术博客”是指用于和交流教学、科研和科学信息的博客,即能够用于交流学术观点、发表科研成果、学校教学信息的博客[5]。根据学术博客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三类:①科学博客,它是以探讨学术问题为目的的博客,主要形式有随笔、日记、论文;②教育博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目的的博客,发表的内容主要是服务教育的信息;③图书馆博客,是以服务读者、各种学术讲座信息和书籍更新信息等为目的的博客。

2.2 学术BBS

网络学术BBS是社区成员通过发帖-跟帖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以小木虫论坛为例,该社区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免费论坛。它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学术前沿站点,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免费动力,倡导学术的交流与共享。小木虫论坛为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的互动交流平台,截至2015年2月27日,共2 740 792篇主题,73 728 098篇帖子,3 699 647位会员。

2.3 科技络发表平台

科技络发表平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复杂的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给用户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新成果、新思想得到及时的推广和交流。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将服务的对象分为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两类。非注册用户只能以访客的身份,对本网站的部分内容进行检索、浏览和下载。注册用户可以使用本网站的所有功能,同时可以享受更多便捷服务,包括投稿、评论、定制、添加私人标签、收藏站内外各类资讯、加入您感兴趣的学术圈子等用户个性化功能,注册时需要用户以个人常用电子邮箱作为用户名,并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用户真实姓名注册后不可修改。

3 学术博客、学术BBS、科技络发表平台的特点比较

在交流的互动性方面,学术BBS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备受用户青睐。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遇到的难题以发帖的形式来寻求帮助,社区内的其他用户会纷纷跟帖进行讨论和交流。学术博客相较学术BBS,互动性比较弱,但是与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相比,学术博客提供了信息更快捷、互动更方便的学术交流方式,为不同地域的学者提供了机会。而科技络发表平台更侧重于信息的于共享,互动性比较弱。

在交流的实时性方面,学术BBS通过发帖、跟帖的方式进行交流,在线成员如果查看到这些帖子,可以及时评论、回复;学术博客是只有成员登录博客后,才可以查看到别人的回复、评论,实时性一般;科技络发表平台也是只有成员登录之后才可以查看到别人的评论,对别人的论文进行评价,实时性较弱。

在社区外成员加入、参与的限制方面,学术BBS、学术博客、科技络发表平台对于社区外成员进入社区没有过多限制,可以进入社区查看一些内容,社区外成员需要注册之后登录才能进行发表、评论、留言等活动。

在成员的流动性方面,学术BBS由于其社区高度的开放性,社区成员可以自由地、频繁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论坛;学术博客的成员几乎是每天都会进入自己的社区写“日志”、查看其他成员留下的评论、留言,学术博客的成员们也不是固定的关注一个话题、一个博客,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浏览其他博文,来回“逛”。科技络发表平台的成员也会经常登录系统,查看自己论文的审核状态、查看别人的评论,查阅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论文,但是相较学术BBS的成员流动性弱。

在社区成员登录身份方面,学术BBS由于其公共性、开放性的特点,社区成员随意取个昵称,就可以注册成功,社区成员互不认识;学术博客的成员们大多数也是匿名注册,成员使用自己的网名登录,除了一些名人的博客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登录,成员之间也互不认识;科技络发表平台由于其社区的特殊性,涉及论文的发表、版权,社区成员需要提供完整、真实、准确、最新的个人资料,由于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地区,社区成员也互不认识。

在是否支持多媒体方面,学术BBS、学术博客都支持超文本、图片、链接和简单的动画,部分学术BBS、学术博客可以嵌入音频、视频;而科技络发表平台也支持论文的多媒体表达。

在对这三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进行简单的了解之后,可以把这三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参见表1)。

4 结语

学术BBS、学术博客、科技络发表平台等网络上的各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在网络上建立效率更高、实用性更强的虚拟学术空间,为广大的学术研究者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在现有的虚拟学术社区的基础上,建设出功能更完善、服务更个性化的新型虚拟学术社区;如何加强虚拟学术社区在工作、科研、生活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虚拟学术社区成员之间、外部用户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等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下一步应该着手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HEINGOLD H. The virtual community [M].MA:Addison-Wesley,1993:10-12.

[2] ROMM C.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7(8):261-270.

[3]裘涵,田丽君,虚拟社区的内涵及其建构的组织性路径[J].中南大学学报,2006(12):752-753.

电子媒体的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应用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建筑施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众所周知,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工程量高居世界之首,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可观。所以,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施工迫切需要强化信息化管理。

1.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信息设备替代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作业处理,高度信息化的系统具有许多传统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检索工具化、信息利用科学化等方面。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增加可利用信息的数量提高信息利用的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在施工生产中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对于施工行业的发展具有加速器与倍增器的作用。而且由于施工信息种类多、数量大,采用电子媒体可用较低的价格与极小的空间保存大量的信息,使得工程的施工成本大大降低。施工过程中信息交换总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方面,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使工程施工的各协作部门间的高效信息传递成为可能,可提供工期、质量和成本分析,排定下一阶段生产计划,还可以及时汇总成本,找出节支或浪费发生的主要环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多、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且大量的信息交流也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信息的检索更是依靠对纸质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从它的产生到利用,整个过程都在以一种较为原始的方式运作,这明显地降低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施工技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之间需要交流的信息量不断加大,交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导致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正是基于信息技术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传递和适时共享,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工程的计划经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有效提高了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建筑施工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因此,对建筑施工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由于在初始阶段,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益往往不仅不能直接显现,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现阶段,传统管理模式还有效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将信息化管理视作一项单纯技术工作,应用深度不够,只停留在肤浅的日常工作文件数字化处理的层面上,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规划,实施中只是关注某一项具体业务或者局部管理功能,注重单元技术和眼前利益,所用的软件之间缺乏集成和沟通,信息的一致性无法保证,造成数据失真。而且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管理层看到的永远是业务流程中不完整的部分,使得远程管理和决策支持成为空谈。

要成功的完成建筑施工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在建设的初始阶段,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往往不仅不能直接显现,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和各业务部门的配合。而这些投入和配合往往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此,企业的领导层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要能够统一思想,要能够持续不断的给予支持,要带头使用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企业要真正想通过信息化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系统实施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规模、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信息化规划应该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从规划企业经营与投资等战略决策的信息系统开始,向下发展到各个专业职能管理子系统,发展基层生产管理子系统,并使所有子系统服务于战略决策的需要,最终形成上下融会贯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4.BIM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组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37%的材料浪费是来自于建筑行业;38%的碳排放来自建筑行业; 2%的业主对设计师的图纸精准程度表示怀疑;30%的项目缺乏计划和预算评估;9项目中10%的成本耗费在建设期间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返工上面。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历史阶段,在建筑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当前大家都在探求借助建筑行业信息化来解决上述问题,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此得到了应用,其技术核心是一个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形成的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建筑师的设计信息,而且可以容纳从设计到建成使用,甚至是使用周期终结的全过程信息,并且各种信息始终是建立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建筑信息模型(BIM)可以持续即时地提供项目设计范围、进度以及成本信息。建筑信息模型(BIM)能够实现三维设计,能够在综合数字环境中保持信息不断更新并可提供访问,使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业主可以清楚全面地了解项目。这些信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从而使质量提高,收益增加。

5.结语

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为更好地深入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为施工生产服务,我们应该遵循以下的步骤来进行:首先是做好前期周密的准备工作,从深入的文献调研开始对已有信息管理系统的优缺点做一次认真详实的调查及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工地进行调研,采用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国情系统地建立起适合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多角度的信息管理模型。接下来再对这些信息管理模型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主要是系统配置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以及系统的总体设计等。最后通过具体的编程、测试等环节,应用一定的开发方略来开发一个科学实用的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通过初步的工程试用,来证明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和交流不畅造成的管理和决策失误,这是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钱建春等.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技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