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理论;案例
[作者简介]罗爱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政治学博士研究生,仙桃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4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是高校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近年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推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功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但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发挥预期的效果,避免对案例教学法的误用,还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案例和理论的关系,不能因为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的作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对案例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看,理论是案例的主导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精选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最鲜明的特点。案例教学把整体的课程知识分解成各个部分,并融合于具体的案例中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来达成对原理、方法的掌握。它的优点是以具体反映抽象,以特殊体现一般。在案例教学中不是“教案例”,而是“用案例教”,不是就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具体案例,而是用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理论、观点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运用理论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理论是案例的主导,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取决于特定的理论内容。针对同样的理论内容,同一个教师如果选用不同的案例,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师如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就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案例,而是对教材理论的把握是否准确、透彻。因此,在理论和案例的关系中,理论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是用什么案例来说明理论,而是用什么理论来解读案例。离开理论的主导就事论事、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使完整体系的理论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学习,这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离开的理论视角从其他理论视角来分析讨论案例也不是成功的案例教学。
二、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看,理论是案例的指导
案例教学绝不意味着脱离教材理论内容,就案例来讲案例。案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理论内容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案例选择阶段。理论是选择案例的首要标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必须选择案例。在案例选择阶段,以什么标准选择案例是个首要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理论内容。
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理论的过程,它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相应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要选择在内容上紧扣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契合难点的形象材料,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目的。切忌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而忽视教学内容,抛开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事件当作案例,这将造成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分析案例的向导
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教师分析案例、设置问题的向导。教学案例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事件或一种现象,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应怎么分析,该如何评价,取决于人们的理论视角,对于同一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往往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视角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案例分析阶段首先必须明确与案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其中哪些又是特别重要的,案例适合引进什么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相应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因为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一些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具体问题,以便于在案例讨论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缜密思考、深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从案例中归纳概括出课程理论来。理论内容是案例分析的向导,没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案例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谈案例,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
3、在案例总结阶段,理论是总结案例的指南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辩论之后,教师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的归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案例本身的讲析,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案例问题,
根据这个典型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到与此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案例认识上升到相应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教学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中。这个总结过程是从具体案例上升到抽象理论的过程,而这一理论就是课程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案例总结阶段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案例的认识就会局限于案例本身,而不能获得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归纳的结论是带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的。这就是说,虽然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但是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和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的主旨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育学生职业技能。因此,案例教学是开放的,案例的解读和案例问题的答案都是多元的,并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手段,思想教育是目标。案例总结阶段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一元导向”性,这个导向性的结论就是课程理论的内容。离开了课程理论内容,案例总结的导向性就无法体现。有的教师之所以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讨论的结果也是“开放性”的,是因为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法混同于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法了。案例总结阶段的理论提升相当重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只是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那就势必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看,理论是案例的向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忽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理论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往往会带来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如何传授理论知识才能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是出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所讲的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还要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理论讲出来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愿接受,而后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讲授法是“用教材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讲授法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原理、规律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它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但在讲授中教师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而相对忽视一些重要问题:相对忽视构成理论发展前提的社会现实,相对忽视理论的实际运用,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生动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有什么用、怎么用”。案例教学法克服了讲授法的弱点,它将抽象的理论蕴含于真实、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认识理论、运用理论,它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一般的概念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教案例,不教理论,不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只是意味着教育形式和方式的改变。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教学生理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怎样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理论。“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既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但不能因此否认其理论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方法教育仍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只不过是同讲授法相比,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有些变化而已:案例教学法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教授理论;不是仅限于教授“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而是主要教授“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两个方面。
1、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
根据运用的不同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通过从具体案例到抽象理论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理论是抽象的,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理论,它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上,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典型案例,以具体感性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通过分析、讨论,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案例背后所蕴涵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实现从感性案例材料到理性理论知识的飞跃。
理论是对具体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缜密考查和深入分析来揭示一般、抽象理论的建立过程,使理论有
了一定的现实依托,避免了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可能造成的枯燥、抽象、远离现实的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
2、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
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案例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在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中,教师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将精心选编的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情景现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来寻求解释现象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将如何运用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方法、开放的理念及实践的成果,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有效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案例教学另一重要目的的达成: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最终增强他们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材中的理论对案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法强调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轻视理论的作用、忽视理论的教授,这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解、误用,也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4]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舍[J],思想研究,2006,(11)。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2
传统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以教师讲授,学生记住理论知识为主,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早已麻木,教学效果较差。为了着重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时效性比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等状况,同时紧密结合高级中学的专业特点,我们在高级中学个别班级“思政课”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进行试点。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区别
(一)教学方式及目的
传统教学主要是讲授式,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传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告接受,而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传统教学,教师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主要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指导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指导,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处于主要地位。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课中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使学生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3
关键词:案例分析;政治课堂;西方文化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课堂的效率,活跃课堂氛围。
下面以教学《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等等。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下面的案例。
案例: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耶稣会士带来了欧洲的古典哲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拒绝者的理由,就是“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要,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泄尽矣,无容以异说参之。”也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反对吸纳西方文化。
请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评析上述拒绝者的文化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案例教学法结果的多元化还给学生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对发散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适合的案例引入课堂供学生分析,这样可以在不断练习中掌握案例分析试题的解题技巧,最终为高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4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理论,强化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5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理论性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社会现实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典型案例,精心编排教学结构,一改过去单一、枯燥的注入式教学,将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入课堂,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既要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要想用好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教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收集适用教学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选编教学案例。选编恰当的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课堂教学案例。选编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精炼性、系统性和渗透性。
展示教学案例。展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这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引导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析讨论教学案例。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使案例讨论有序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精心设计案例问题,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有效地把握、调控课堂讨论;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
理论总结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施案例教学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一位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2.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要高度关注社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外,还应主动汲取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3.避免用案例教学完全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
教师在出示案例的时候,大都力求案例的视听效果,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还有可能被表面假象所迷惑,走入只关注案例本身的表象而忽视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后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总结,不能用案例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要避免产生浅尝辄止的现象。
4.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思想政治教案范文6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主题式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58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matic Teaching Case Studies
CHENG Caijiao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Consider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ingly obvious advantag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to enhancing effectively the course teaching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matic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ion, advantages, course desig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eing aimed at doing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matic teaching; application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应当适应时代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它通过创设主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材料、促使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获得情感体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实现知识目标。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师生角色地位发生变化,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得以改善,课堂活动性和灵活性得以凸显。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主题式教学则迎合了这种需要,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发了学生间更多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
1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及特殊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教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主题展开教学,打破教材中的条框束缚,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放在同一个单元、一节课中学习。①这一做法与教材的知识逻辑相一致,同时又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相一致,学习内容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的知识链条,利于学生的掌握、消化吸收。二是简化教学环节,通过生活主题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的教学互动方式,学生在自然的环境氛围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统一、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是有效教学的良好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能够采用主题式教学并发挥良性作用,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首先,这是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逻辑体系所决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4门必修课程均以主题为章节,每一板块的编写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串联起来就成为一本书的内容,这为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便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整体把握。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所决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重在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进行情感升华。开展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围绕主题有效学习、合作探究,理清教学内容,掌握思想脉络,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运用知识与情感陶冶的结合,个体思考与整体合作的相融。
2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2.1 重点突出、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主题式教学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进行授课,克服了传统教学按教材章、节、框直线顺序讲授的的平铺直叙、刻板生硬、枯燥乏味的不足,消除了内容多与课时少及逻辑性不强的矛盾冲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主题,利用诸多教学手段,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情境性强、生活化程度高的教学活动,将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到相应的教学主题中去,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同时,调动其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学吸引力。
2.2 灵活高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主题式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以主题为核心要素,围绕主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框节的限制,围绕主题展开合作探究,有效避免了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上课不是蜻蜓点水、就是机械化操作的缺陷。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链条,教师游刃有余,教学氛围轻松自然,灵活高效;知识的传授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效果更佳,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2.3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能力
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依据教材内容确定相应的主题,围绕所确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广泛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其次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主题式教学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课堂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丰富知识结构,学习、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专业能力。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教学的设计实施
(1)确定教学主题。选定主题是主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清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及其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合理地确定具有针对性、新颖性、整体性、连贯性和实效性的教学主题,避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假、大、空、虚。根据这一要求选定主题,为后期情境的设置,学生高效学习,主题教学思想的灌输奠定了基础,也是主题式教学设计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
(2)组织实施。教学效果的实现重在教学过程的把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除此之外,为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3)教学评价。积极转变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方式的多元化。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等几个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网上讨论、开展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谈主题式教学方式的心得体会等来了解学生对主题式教学的态度、实施意见。后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修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认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在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发展。
4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主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有较为广泛的实践应用,本文仅以《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对其主题式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课时的内容,该框题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重大意义,学会树立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根据主题式教学的模式,本课在课程设计上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在经过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笔者最终确定以“晓明的明星梦”为主线,通过晓明的追梦过程创设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情境,设置探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实体,营造一个主题鲜明的教学氛围。在确定这个主题之前,笔者依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知识结构,结合学生对梦想追寻的渴望,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境,从一个普通高中生希望成为影视明星入手,通过描绘晓明这个主人翁的人生轨迹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融入整个主题。
教学导入时,通过“我的梦想”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引出“晓明的明星梦”这一主线,引出情境1――梦想之初(晓明在梦想之初就遭遇奶奶的反对,通过说服奶奶这一探究活动,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劳动的含义、地位及作用)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同学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晓明如偿所愿考上了电影学院,可是电影学院毕业后却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残酷的现实,设置情境2――残酷现实(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分析就业难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生活的意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亲戚朋友总动员一起为晓明寻找合适的岗位,设置情境3:物色岗位(在多种选择面前,晓明犹豫不决,这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晓明梦想成真,当上了明星,但也遭遇了侵权事件,通过情境4:维护权益(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晓明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积极寻求合法途径维权),学生在了解晓明的困境后,积极为晓明提供帮助,明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积极探索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本课就在这一主题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自然过渡到学科知识,让理论与生活有机结合,进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将主题式教学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昏昏欲睡的课堂变得生气盎然,课堂连贯自然,提高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主题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探索,但其应用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当中进一步完善,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