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气环境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1
【关键词】环境大气监测;大气环境;季节因素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55-01
引 言: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点优化布设的方法较多,但这些方法在进行优化布设时都没有考虑季节变化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工作的影响,在季节交替变化时,大气环境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时监测点数据的显著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不同季节得出的优化布点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一、 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二、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采样原则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要根据污染程度对监测的区域进行区分设置。通常按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二)布点的选择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程度,使此范围内的污染状态和变化规律通过此个布点突出的反映出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根据污染源的集中度来选择布点,同时要对风向因素加以考虑,在下风向设计的大气环境污染采样点要多于上风向;
(三)根据污染区域的工业区密度来设置采样点,对于工业区密集的地方要多设置采样点,以高污染区多设,低污染区少设为基本原则;
(四)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样点周围环境要开阔,不能影响空气的流通。对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树木建筑等要避开,以排除外部环境对样点大气采样的影响,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将各样点设置一致的外部条件,这样得出的数据信息互相可以有参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
(五)根据测定的目标来设置采用点的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 环境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和意义
对于大气质量监测的布点,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以及要达到的监测目的来进行实际的设置,尽量做到监测网络布置的优化。
(一)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在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先进行踩点,根据区域的功能,对其实际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将此区域的功能和此地区的人类活动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布点设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属于一种常规性的布点方法,比较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区域功能布局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便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采样点以坐标的形式进行将监测的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对其进行采样点的均匀布设的一种方法。对于网格的划分不仅要考虑污染的程度,还有将社会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加以考虑,适合在污染源较多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布点。这种方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一种直观的空间分布方式进行设置,受条件的约束较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三) 同心圆布点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使用。此方法确定圆心后按不同的半径进行同心圆的划分,同时按圆心画出射线,取交点为布点处。这种方法受风向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此区域的风向问题,以上风处少,下风处多为布点的基本原则。同心圆布点法对污染集中,污染浓度较大的地区有很大优势,可以防止重污染区被漏掉而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四)扇形布点法
此种方法适应于主导风向明确的高架污染源的地区。以污染源点为基本点,以主导风向为轴在下风向画出角度为45°到90°的弧线范围,在弧线上采3~4个点作为监测的采样点。
四、季节因素对优化布点的影响分析
(一)实例分析
以某地区为例,应用动态贴近度法对该地区大气环境测点进行优化。本文应用动态贴近度法对大气环境测点进行优化。该地区2012~2013年间12个监测点位、3个大气污染因子SO2、NOX、TSP的季度监测均值见表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动态贴近度法与其他方法优选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从而可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而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强化季节因素的情况下,虽然监测点的最优贴近度取值发生明显变化,但优化布设的结果仍然未变,说明季节变化因素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影响不大,在进行大气环境优化布设时,可以忽略季节因素。而通过去除季节因素,可以显著地减小优化工作的计算量,提高布设的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实施的监控和观察,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本文通过采用动态贴近度方法突现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季节变化因素,考虑其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设工作的影响。在进行大气监测优化布点时,可以忽略季节变化因素,从而减小优化工作的计算量,提高优化布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 北方环境,2011(07).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2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发的突出。我国目前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叠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复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2年烟尘排放量817.3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78.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0.8%,生活烟尘排放量238.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9.2%。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33亿辆,同比增长7.66%。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二、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初步形成独立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内容,为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和促进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气环境评价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评价模式体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还需完善。
(一)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系统研究
国内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两大类,虽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中缺少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难以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国内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应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仍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滞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导则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欧盟国家以技术导则形式国家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为大气环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空气质量模式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国际大气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仍然主要延续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已经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特别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一些落后的产能还在逐渐淘汰,这些都对大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当增加前瞻性、宏观性,加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进行研究。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区域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
区域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二)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区域小风面积增大,风速减小,从而引起城市内大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目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应当关注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加强对臭氧及pm2.5等新型复合污染物指标的研究。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也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解决单独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得出,相邻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输入性污染会加重区域的大气污染。目前对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城市的研究也成效显著。但是在工矿企业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复杂地形之中的城市,这种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还应更加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飞舟,杜蕴慧,李时蓓.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及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3)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3
关键词:应急监测;工作方法;取样;监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P18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污染和降低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危害性在逐年加重。因此,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相关部门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污染的物质以及事故的表现形式将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分成了4类:第1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在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使用和排放的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所引发的;第2类,毒气污染事件。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主要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第3类,爆炸性污染事件。这类事故是指由一些易燃易爆的物体引起的火灾或者是爆炸所形成的污染事件。此类物质主要有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木材、油漆以及硫磺等;第4类,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因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形式有很多种,所包含的污染因素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普通的环境污染属于常量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规律性。而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方式,难以预测,有较典型的偶然性和瞬间性。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污染事件来说,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破坏性更强,若没有事前采取相关措施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发展中过度追求高频经济回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频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破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事故的应急监测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当然发生事故的原因还有,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老化、交通事故等等。据相关部门统计,1993年发生在深圳市的危险化学品库燃烧大爆炸时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亿元,其后期长时间的整理和回复花费巨大,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除了经济损失之外,对于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外的居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压力,对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会有不利影响。特别是造成了人员伤亡的,还会引起纠纷甚至某种混乱,从而危害社会治安。
2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方法
突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之后,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监测需要简单有效的工作步骤,以便实现快速、准确、有条不紊的应急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的工作方法如下。
2.1 准备工作
应急监测工作一定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在事故发生时手忙脚乱,对于常见的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列于表1。
表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监测准备工作表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是要建立应急监测组织,环境监测站务必对应急监测这项工作引起重视,要制定监测责任制,配备专人、专用的通讯工具以及交通工具,监测人员要配备专用区域污染事件隐患分布电子图,专用的取样设备以及有效的防护设备等。对应急监测工作要设立专用电话,并且配备专人值班,当接到上级下达的应急监测任务或者是接到社会污染事件举报后,要迅速作出反应,根据举报情况立刻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勘察,对污染区域做好防护措施,然后通过分析现场的情况作出应急监测的方案,并迅速展开对污染物质的采样和监测。
2.2 现场的取样和监测
当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要迅速携带专用的取样工具。仪器和设备赶往事故现场,然后根据污染事件现场的状况立刻布点取样和监测,尽量在事故现场就得出监测的结果,其余的项目则应立即送到分析检测室进行分析,并且要及时、准确的报告分析结果。由于事故发生的现场,污染物的分布极其地不均匀并且没有规律,因此采样的点位要慎重选择,这是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级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检测中,点位的选择要根据以下几点来分析:第1点,事故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影响到的范围。第2点,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人口密集区等。第3点,事故发生现场的天气状况,特别是主意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布点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样点在事故发生点及其附近、主要附近人群的生活环境、合理设置参照点等。
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会逐渐地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在进行应急处理之后,污染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所要监测要根据污染物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监测频次。频次的确定原则见表2。
表2 监测频次确定原则
对于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问题,目前我国由于还处在应急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的初建阶段,所以还没有针对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相关文件。因此在此初级阶段,加强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工作是获得准确、有效监测数据的关键所在。这种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监测人员培训、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现场检测以及采样、实验室分析、结论记录、应急演习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在实际的应急监测中,监测人员要保持镇定,切不可应为事故情况严重而不知所措,盲目增加监测的频次,反而会有不好效果。要在保障监测质量的基础之上,去增加监测的频次,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3 处理监测到的数据并对分析污染的趋势
在现场监测到数据之后,监测人员将监测到的数据迅速输入计算机,从而进一步得到监测结果,并且根据气象条件和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用计算机分析出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及影响范围,从而推测出有可能的造成的危害。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是对前期监测工作的提升,将原始的数据经过分析成为可以参考的科学依据,对后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除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监测工作之外,在进行分析前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个简要的检验,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分析。
2.4 根据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
在监测得出结论之后,要将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领导机关,以便领导机关及时作出批示,对污染事件进行处理,尽可能的抑制污染物的扩散。这是应急监测的最后一步,是对所有监测结果的归纳与总结,是一份实质性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报告。
3 相关建议
突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是非常难以预料和防范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通常在事故发生之后要经历一段时间污染物才会进入环境,所以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扩散速度,甚至有可能完全阻止污染物进入环境。
首先,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相应的宣传,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教育,增加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当污染事件发生时,只要能利用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和紧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也能减少事故现场的破坏程度,方便随后的应急监测。
重视档案的重要程度,虽然大气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每一次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记录存档,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相关应急监测的经验。这一方面可以对今后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也能将其投入到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当中。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要根据污染源影响程度和范围、气象条件、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监测的能力和条件来确定。对于监测人员来说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发生之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准确的监测污染源及其污染物、受污染的程度及范围;根据大气扩散模式预测事故发生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通过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及时的整理出应急监测报告。这些工作对于整个污染事件的处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报告可以作为政府等领导机关及时控制和解决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可以作为档案保存,可以对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4 结语
总之,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环境监测人员在短时间内科学、客观、准确地报告污染的实时情况,使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判别污染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研究,尽快完善应急监测处理机制,以降低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4
文献标识码: A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废弃的排放量出现不断增加、公路汽车行驶数量和交通拥挤系数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些相对比较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步出现下降的现象,由于雾霾天气频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目前,人们不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马上的改善,又由于在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的同时,只能够对大气环境污染物进行严密的检测,这样方面方便人们能够对所接触的空气质量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1.关于大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概念及其内容1.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分类
第一是关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阐述。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就是指大气当中的有害物质的数量以及浓度和存留的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是超过了空气当中的稀释以及扩散的能力,从而使大气的质量出现恶化,给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指在自然过程以及认为活动当中所产生的对大气环境有污染的一些物质,其主要是包括了工业生产、日常生产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在内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物的总数量控制是在某一个区域之内,对排人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能被空气所稀释和扩散,从而不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上述之间的关系是:由于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度的排放,对大气环境所容纳的饱和度进行超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污染吧的发生是不利于人们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的,所以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屡屡发生的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并不是监测力度的不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污染无产生的源头改善以及控制力度不够。第二是大气污染以及常见的一些大气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从污染物产生的性质以及影响的范围来看,其污染源主要是点、线、面以及体等这四种来源,结合烟囱为代表的废气排放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点,结合根据道路交通机动车、等所排放的废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线,根据一定区域之内近地面的随意排放的废气就是等于大气污染源的面,由焦炉炉体以及工厂天窗等所产生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气污染源的体。
一些比较产奖的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PM2.5为主的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重金属以及光化学氧化物等,将会引起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大气环境的饱和度、污染物的距离以及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等。1.2关于环境监测的概念以及特征
第一是关于环境监测的有关概念,环境监测主要是指为了预测环境问题并加以防范环境问题的出现,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等各项内容进行间接的监测。
第二是环境监测的特征。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具有着准、快、全以及法律效力的特征。首先环境监测主要是以准作为根本的标准,只有进行准确的监测才能够提高准确的监测结构和数据。其次环境的监测要根据快作为根本的要求,大气环境的变化瞬息万变,因此在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做到快,能够对突发性的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再次环境的检查要根据全作为基本指导,全方位的监测能够满足每个部门不同的需求,最后环境监测要根据法律效力作为基本的前提,监测的数据要具有着法律效力,这样才能够为环境保护的执行提供以及和树立权威。2.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和方法2.1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布点的原则 结合国内外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设置,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是要进一步的坚持科学性原则。这就要求有关的监测部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污染物的不同,进一步的采取有关的监测方法。
第二是要监测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在科学性的指导下,对监测结构要具有着可行度,并且要使监测数据不管是在地形或者是不同条件之下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是要监测代表性的原则。要求有关检测部门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的进行监测,同时要使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出未来大气环境的发展趋势。第四是要检测经济性的原则,要求检测单位在保证检测科学性的条件之下,来对监测点的设置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2.2关于常见的污染监测布点的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的污染物监测布点的方法主要是有四种方法,一是扇形法;二是同心圆法;三是功能区法;四是网格法。所谓的扇形法主要是适用于具有着明显的主导风向以及污染源属于点源的区域,其主导风向是扇形的轴线,点源是扇形的顶点,同心圆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某些具有着多个污染源的区域,并且在这些污染源相对要集中,由于污染源的随外扩散能力不断的下降,同心圆的半径设置应该要有所差异,功能区的方法主要是适用于具有着显著城市功能分区常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功能分区常有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等区域。3.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措施3.1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5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质量保护
引言
现在城市中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所谓的大气污染就是在大气的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大气中本身没有的微粒物质,使得大气中的元素遭到了破坏,空气的质量下降,对人体和各种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一种现象。而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处理,从而保障城市大气环境的平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大气环境质量的特征
1、大气环境质量的区域性特征
据信息统计,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浓度PM10值较大,出现局部性污染,各城市间的局部地区污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区域性污染的特征。全国有两个大污染区,一个是东北地区,另一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2、大气环境质量的过程性特征
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显示,大气环境质量具有过程性特征。优良的大气环境可以持续几天,污染的大气环境也可以持续几天。由于我国地面是一个移动很慢的大气形势,在大气环境持续的这段期间,大气环境变化较少。
二、导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二氧化硫排放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90年到2006年,煤炭消耗量从12亿吨增加到2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长而加剧。各类二氧化硫排放中,工业锅炉厂和电厂排放量占大部分比重,是二氧化硫的排放大户。到2008年,由于环境保护措施和新能源的开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了5%,工业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6%。但生活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煤炭消耗量逐步增加,比如,眉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在冬季比较高,3到10月份比较低,这是由于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对煤炭的需求,进而影响到煤炭的消耗量
2、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式车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车辆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车辆的占有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人们行车所产生的废物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汽车在行驶中所释放的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并且,一些常见的有毒气体,例如: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气体物质,同样也会伤害到人体健康。而导致这一问题引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每人平均使用的道路面积较小,再加上城市交通建设水平较差,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公路行使的需求,导致车辆排放污染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3、颗粒物污染
我国为了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通过开展烟控区建设、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城市集中供热等措施来治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全国仍有很多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51个城市的PM10值浓度已经超过国家标准。从地区特征来看,颗粒物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其中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省市地区的颗粒物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的颗粒物污染严重。
4、生活污染
众所周知,一般在城市中生活,需要燃烧燃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只有存在少量的燃料燃烧,就会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量使用一些化学产品,例如:空调、特殊清洗剂、冰箱等等,这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家用电器,其本身存在着较强的氟氯烃化学性质,一旦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就会停留较久的时间,致使臭氧层遭受破坏,最终引发了温室效应。
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方法
1、加强对工业布局的管理
在当前大部分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商业用地、居民住地、工业建设等布局混乱的情况,并没对对其具体功能进行明确的划分。而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应该对工业布局进行重新全面的调整,将工业区域和其他行业区域之间隔离起来,并对目前产生的污染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充分掌握大气污染中主要存在的污染种类和排放量,加大对新型节约能源的应用,同时对各大企业的污染排放率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达到规定的达标率。其次,还可以通过利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作为重点生产目标,严禁使用燃煤设施,或是高耗能设施,从而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影响大气质量。最后,应该切实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大建设清洁能源工程,设置无煤区域,大力宣传推广天然气等节能型能源的应用。
2、优化城市公共交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对城市片区的设计应该更为合理,更有效的引导和驱动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应该更加重视,地铁和高架轨道交通应该与城市片区规划同步进行,甚至早于城市片区规划。但是考虑到地铁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缺口问题,应在前期城市规划中给予相应的地面及地下预留空间,并且通过规划手段有效保护预留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城市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才开始规划建设地铁和地上轨道交通,如此建设出现了众多拆迁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而且对于城市景观的破坏极为严重。
3、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相关部门要按照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出租车、机动车、公交车的上户标准,上户标准要明确规定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并鼓励车主使用清洁能源;同时,汽车监管部门要定期检查柴油、汽油、天然气的质量,推广车主使用CNG等清洁燃料,最大限度上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比如,宁波对黄标车实行区域限行制度,宁波在2015年淘汰了4万辆黄标车,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机动车排气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全面实行了机动车排气污染和安全技术同步检测。
4、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绿化面积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加。尽可能的加大绿化植被的覆盖率,政府要积极的起到带头作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利用绿色植物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以电台广播或者是发放条幅的方式,来提高城市居民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得人人都能够参与到大气环境保护中来。对居民区以及街道附近都要进行合理的绿化建设,在建筑的建设上,尽可能的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全民积极的参与到绿化建设上来,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城市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性话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大气环境则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而已言,我国大气污染状况还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还未达到标准要求,有待进一步解决。在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大气污染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充分发挥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的作用,贯彻落实相关制度,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降低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要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用清洁能源来代替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能源,从而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琦.关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大气环境特点范文6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X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28-01
在城市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气象环境效应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在发展中趋利避害,最小化不良后果,更可以长远的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难以逆转的经济效益破坏后果。
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应当纳入环评内容的规划。规划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有些城市在2004年起就已经由政府统一部署,在环保部门与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下,同步开张规划方案环评工作,为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1乌鲁木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乌鲁木齐市2006~2009年大气环境中可吸人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见表1。由表1可见:乌鲁木齐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对气尘污染控制力度加大,使颗粒物污染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氧化硫浓度呈下降趋势,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却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在乌鲁木齐的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下降,而石油与天然气所占比重增加。尤其近几年天然气用量和机动车数量急剧提高,是造成二氧化氮浓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表1 2006~2009年大气污染物年平均质量浓度
年度2006200720082009
PM10(mg・m-3) 0.098 0.0740.07 0.068
SO2(mg・m-3)0.04 0.0290.02 0.026
NO2(mg・m-3) 0.017 0.0180.02 0.028
2 讨论分析
2.1 最大落地浓度在特定区域是否允许超标问题
对于一些大型行业,如冶金、有色、焦化、化工石化、矿产、水泥、石化码头储罐等无组织排放较大,最大浓度值受到无组织排放的影响,位于厂界附近甚至厂界内,预测浓度最大值可能超标。对于这类项目如果一概要求预测最大值不超标,可能过于严格。也是不符合污染物实际排放和扩散情况的。
对于这类项目预测步骤为:① 计算厂界浓度是否达标,如不能达标采取措施削减污染源强,或调整,厂平图;如厂界达标计算大气防护距离; ② 根据调整的排放源强,计算并绘制预测等值线图,分析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预测值的超标频率和最大超标持续时间,评价超标程度、超标范围、超标频率环境是否可以接受。
2.2 如何评价预测结果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根据前述分析,保护目标处的预测浓度,比EIAA模型预测明显偏大,较大的相差近一个数量级,这说明存AERMOD模型下,不能再用以前的评价依据:预测值占标率小于10%为影响很小,预测值占标率10% ~20%为影响较小,20% ~50%为有一定影响,大于50%为影响较大。 AERMOD对保护目标的预测值是在计算全年逐日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的某一天的极大值,这个极值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应该都很小。因此在新导则下应以预测值叠加背景值是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作为最终的评价依据。
2.3 大气防护距离的设定
卫生防护距离有行业标准的首先执行行业标准:对于没有行业标准的,根据无组织排放计算大气防护距离,如AERMOD计算结果,评价范围内没有超标点。则不需要设置防护距离。
2.4 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型的建立
环境预测方法主要有逻辑判断预测和数学模型预测。其中,逻辑判断预测一般是在技术条件、技术手段不具备,资料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而经过数学处理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能够精确描述系统内部的变化规律,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运用,并被视为环境预测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数学模型中,由于“灰箱”模型可以克服非确定量系统信息不全对预测工作的影响,模型计算快速、简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可靠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
污染物 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
PM10 X(1) (t+1)=1.81333e-0.041854097t +1.9113333
SO2X(1) (t+1)=0.556e-0.53878611t +0.596
NO2 X(1) (t+1) =0.071e0.22295082t -0.054
3防止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管理。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要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3.2 加快城市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积极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3.3 加大扬尘、烟尘和粉尘污染控制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
3.4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开展空气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提出本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出大气污染排放地方标准。
4 结语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应当从城市规划人手,城市的大气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规划部门的不同设计方案出发,分析比对,定量定性的评估需求,以高分辨的地理信息为依据,为城市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建立多尺度数值的模拟系统,提供多方位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城市回话之前,为整体布局和局部分配做出科学的,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金腊华,邓家泉,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一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