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生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工业生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工业生产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1

现代教育,是包括传统的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在内的全民族、全身心、全周期的教育大系统。

新兴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在发展与布局上不同于传统工业,要求有高投资,大型、超大型设备,高科技投入,高精密度、高质量的环境条件,要求接近科研技术中心。在非物化因素中,新兴工业的本质特征是科技的创新。

新兴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托于现代教育。生产性是现代教育的特性之一,科学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院校直接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新兴工业的实例已经有很多。教育与科技相结合,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科学为新兴工业开路,近代教育为现代科学开路。电子技术、激光、光纤通信、信息技术、机器人、宇航、新型能源、海洋开发、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现代工业部门,无一不是建立在新型科学的基础之上。在新兴工业中,生产者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现代教育,才能使生产者掌握必要的生产知识与技能,才能实现人力因素与物化因素的最佳结合,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出社会财富。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是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兴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者的自身需求。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底蕴和后劲来自于科学技术实力,而科技的基础在于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众多高质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不仅可以推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升级中遇到的教育瓶颈

人力资源低成本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低成本是一个优势,但转化为胜势却极为艰难。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行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发展教育的经费还能占到GDP的4%,2004年只有2.79%了,远低于联合国6%的最低标准。随着产业升级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强化,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更新技术,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将使得中高级技术劳工短缺问题短期内会继续恶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高级技术劳工需求将持续增加,但供给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比例过大,职业教育被忽视。职业教育中又过于强调学科倾向,忽视职业岗位训练。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放弃适合的工作机会。大量毕业生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集中,造成人才局部过剩。而小城市、农村、落后地区则人才匮乏。加快教育体制和高校改革,强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多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解决产业升级瓶颈的关键性因素。

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我们已经看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职责得到较好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总投入从1978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多亿元,增长128倍,在GDP和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设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是产业升级的福音,也是全体中国人的福音。随着知识经济来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增长转向资本密集、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人力资源、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制约或推动作用。作为承担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现代教育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优化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不仅应该

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更应该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引领作用。

三、新兴工业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新兴工业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从理论上来讲,现代教育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校舍、设备、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先进程度,据此可测量和比较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教育的发展程度;二是教育在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即建立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三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先进程度。在这三个层面当中,教育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为基础的,没有新型工业化也就没有现代教育。

新兴工业之一的信息化也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尤为巨大。综观世界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兴工业、产业升级和教育发展程度都与时代相关,成功的新兴工业和成功的现代教育都是吸收和应用人类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和教育发展以及其他领域所产生的催化作用,进而促进我国新兴工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当然,信息基础设施和建设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作为基础,工业化为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为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因此,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今这个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为现代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不仅表现在能使人们可以通过前辈人无法想象的方式获取信息,还包括为人们提供更多方式来编撰、研究、记录、报道新的发现、新的理论和其他一些方面的进步。现在的学生能轻松地接触到从前只能供很少一部分人使用的资源。目前很多大学及学院已经成功的把多媒体教学推广到某些班级,甚至整个学位计划的学习过程中。学校采取这种方式的理由是现在许多学生因为家庭和工作的负担太重而无法到学校接受定时定点的全部学习。由网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和其他技术力量的支持将为现代教育带来无穷无尽的机遇。

四、结语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 产业化升级

一、十二师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推进十二师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的现状;二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三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建设滞后的状况;四是要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五是必须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六是农业产业链建设要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随意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七是要建立长期的、牢固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公司发展特点的产业化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面对差距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还是应该坚定不移的的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依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职工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职工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集团公司带动作用,促进十二师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师地处乌市周边,优势在城郊,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传统的、大面积种植的农业不是十二师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农业发展必须在“高、精、特” 上下功夫,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十二师城郊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依托首府城市的发展道路。坚持蔬菜、果林、畜牧、花卉、苗圃共同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高效型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取得大发展。结合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以职工增收、团场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十二师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遵循“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围绕特色做文章,以特色为基础,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换代,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二)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靠科技解决问题,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强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十二师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农业队伍整体素质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是加快十二师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是职工致富的关键所在。把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增强职工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面向团场和企业的职业技能教育,以“科技之冬”为载体,加大对职工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对职工和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和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达到强化农业生产管理和科技水平,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与新型团场建设相适应的一代新型职工,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十二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从发挥城郊优势、区位优势等方面入手,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用新观念、新思维、新举措,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十二师创造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3

【关键词】现代工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发展

电子信息是一项先进技术,它将生产中所有的数据、信息、和指令依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转化为的电子信息,通过程序的设计实施到生产过程中去,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和效率低的特点。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存在,为了更好的促进它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对电子信息进行壮大和创新,从而发挥科技在工业方面的最大效用。

1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的应用现状

1.1普遍高效性

在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具有普遍高效性的特点。由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大多制作过程都需要靠人力来完成,然而强大的工程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且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很难长时间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导致生产的进度达不到标准,效率提不上去,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消耗。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解决了先前的所发生问题,它通过操控计算机就能够控制整个产业的生产状况,将之前的人力替代为机械,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同时也减少了生产的成本。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准确及时的操控指令,将生产的效率提到最大化,同时节省了生产的时间,为现代工业带来了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所以电子信息及技术在工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广大欢迎和应用,它的高效性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高效性在现代工业的生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2缺乏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受到了现代工业的信赖和欢迎,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环境的有限,操控此技术的人才还是处于缺乏状态。缺乏电子信息人才会导致现代工业在推行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受到直接阻碍,无法将此技术运用到现实生产中,不能将理想化的生产变为现实。同时缺乏人才也是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困难之一,少量的技术型人才无法将电子信息落实到现代工程的各个领域中,导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无法正常实施,在工业生产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慢慢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生产力下降,经营和收益也相对减少,严重的话会被现代社会工业淘汰,进而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缺乏电子信息人才是发展电子信息的过程中的现状之一,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力度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注重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培育

从我国现代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的现状来看,我们要加大培养技术人员的力度,为社会培育更多的电子信息人才,为现代工业的生产提供发展动力。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宣传电子信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和人民的注意,引导和鼓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研究,为培育技术性人才提供有利的培育条件,加大培养力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信息技术型人才。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者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到领导性的作用,它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转,对于生产的经营和发展来说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人才的培养对于工业的发展来说也有重大意义,所以深造更多技术型人才,改变供不应求的状态,是当今现代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2.2不断创新和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给现代工业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它的操作系统在施行过程中还是会有不足的地方存在。人无完人,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科技也一样。电子信息技术虽然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但是我们仍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实时进行调整和解决,打造更加炉火纯青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也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不断发展技术,就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所有的程序和功能会比以往更加优化,并且许多未知的领域也会在创新中应用和发现。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它的作用也就更大,相信在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它一定会现代工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3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中,电子信息技术不止运用于现代工业中,它更会以多元化的姿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航天技术方面也少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航天工作中,所有的数据和条件都是经过电子信息的准确操控得以实现。当然在医学和科研方面,电子信息的技术也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许多难题,让研究和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福利。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工业中发展的关键,它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以往传统模式下的生产,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电子信息的发展现状是不可忽视的,它成为许多企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管理程序,在未来一定会占据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正确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成果,大力发展国家生产力,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崇.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0):260.

[2]杨伟超.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发展[J].科技资讯,2016(10):6-7.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4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PLC;控制;发展;研究

所谓工业控制自动化,实际上就是在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仪器等,对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控制,通过对生产实践进行智能化管控,来有效减少人、物以及财力方面的消耗,并且使更多的工业生产环节减少人员的直接参与。对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而言,其主要是指机械电气一体化集成控制技术、理论之间的相互综合,并且会涉及到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工业自动化控制及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现状

实践中可以看到,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国内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前工业发展进程来看,因国内传统制造业技术、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所以难以有效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要求,有效的催生了自动化技术、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进步。从实践来看,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总体技术应用与发展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已经促使信号制式改进,并且催生了现代控制技术及其信息化。据调查显示,虽然工业自动化潜力在现代设备资产管理、操作技术以及工业设备预测诊断方面挖掘比较深,但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有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自动化仪表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对于产品价值非常的敏感,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自动化仪表替代品,因此自动化仪器、仪表应用仍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工业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常用的是PLC技术,该种可编程序控制器采用了数字运算方式对电子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了对工业生产过程全过程控制。该技术利用的是可编程存储器,并且在存储程序内部实现了有效的逻辑运算,以此向用户发送计数、定时以及算术操作指令,然后以数字模拟形式输入和输出一些控制性指令,因此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重要技术。在此过程中,还包括DCS技术,它是一种集散控制系统,以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纽带,对其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同时,这一过程中还融合了大量的现代高新技术,以此来实现工业生产分散控制、集中操作以及分级管理和灵活配置,同时这也是工业分布控制可靠性、开放性的重要体现。就工业PC而言,它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系统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替代PLC、DCS系统。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可设置针对性的服务器模式,并且将客户机、服务器有机的兼容起来,基于通信网络指导,实现管控融合的自动化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工业企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2.PLC发展问题分析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PLC应用,大大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发展进程。通常情况下,无需采取任何的措施和方法,即可直接应用在现代工业领域。从实践来看,虽然其可靠性比较高、干扰能力也非常的强,但是在恶劣的生产环境条件下,电磁干扰影响非常的强烈,一旦安装应用不当,则可能会导致程序错误、甚至因运算错误而产生误输入、误输出,进而导致设备严重失控、或者误动作,严重影响PLC技术的正常应用和运行。基于此,要想有效提高PLC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既要求PLC生产厂家要不断的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又要求设计、安装以及应用维护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才能有效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增强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

2.1 温度与湿度

对于工业PLC而言,其通常会受到工作温度的限制,因此PLC设备安装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散热性方面的要求,采用发热量相对较大的一些电器元件。当周围工作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环境温度相对过高时,还应当充分考虑有效安装通风、制冷等设备,以实现对工作温度的有效调控,确保PLC工作对温度的客观要求。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元器件绝缘性能与周围环境中的水汽含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湿度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PLC元件的运行安全稳定性,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始终控制好湿度范围。

2.2 震动与电源

对于PLC而言,其对防震要求非常的高,因此实践中应当尽可能远离那些具有强烈震动性质的装置与设备。同时,还要防止出现连续、频繁振动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建议采取适当的减震措施,以减小因震动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一般而言,PLC对电源线产生的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性,而且其安全可靠性要求也非常的高,尤其在电源干扰影响非常严重的环境条件下,可安装带屏蔽层、或具有屏蔽功能的隔离变压器,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小设备与地的干扰和影响。通常情况下,PLC均有24V直流输出提供给输入端,如果输入端采用的是外接直流电源,应当选用直流稳压电源。对于普通整流滤波电源而言,因其受到纹波的影响非常严重,很容易导致PLC接收信息资料出现偏差或者错误。

3.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虽然工业自动化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自动化控制设备、仪表的鞥,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资料安全保密问题,同时其软件与程序可行性、通信安全保密性、运行互动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性方面,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基于此,从工业自动化控制现状及未来发展实践来看,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与网络技术,以确保进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可持续发展。

3.1 工业自动化未来发展主流方向

基于当前工业化发展现状和进程来看,未来国内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在设备智能化、无线化以及高精度化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在当前国内工业化生产建设和发展领域,科学智能化是自动化控制发展的最典型成果,同时也是未来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的主流趋势,即未来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就是实现工业机械设备的多功能自动控制。对于仪表测量而言,不同测量主体其需要利用计算机一次性发送对应指令来完成操作,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加工过程中,应当进行深加工,而且在自动化控制及智能化操作条件下,应当对工业作业操作精度进一步提升。对于现代工业领域的生产而言,其所倡导的是高产、优质以及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及其稳定性控制,同时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功能消耗、生态环保保护要求非常的高。基于此,在当前倡导发展绿色工业的时代背景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有效实现了现场仪表通信无线化发展,同时对工业机械设备优化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尽可能降低通信电缆日常维护成本,加强无线通信技术与设备研发,这样就可以有效满足现代工业的生产发展要求。

3.2 信息化与自动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为强化工业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可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工业自动化影响,可有效促进现代企业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尤其是自动化仪表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提高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从当前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与自动化之间的影响具有相辅相成性,而且自动化仪表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非常的广泛,尤其对工业建设中的信息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实际应用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

3.3 工业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实践中可以看到,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风险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在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自动化仪表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发挥与安全可靠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全面应用与推广,很多经过功能安全认证的仪表已经盛行于当前市场,为确保工业自动化控制安全可靠性,还需强化对仪表的质量问题检测。对于仪表质量问题研究过程中,因多数生产企业所遵从的生产参照标准都是源于企业本身,并未对客户实施公信力认证,因此数据信息缺乏客观性、可行性,多为经验主义认识。

3.4 加强自动化控制体系维护,强化自动化仪表准确诊断

在当前国内工业生产过程中,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逐步强化对现代工业产品质量与安全防雷监控,加强研究系统的有效维护以及仪表准确诊断,防止对广大用户以及制造商等,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有效诊断、装备诊断和自动化控制体系及现场仪表的有效诊断,强化工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是现在可以看到,由于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体系中的相关诊断技术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使得其产品性能和功能逐步增强,这使得生产装备监控、自动化系统诊断实现了同步控制。

4.结语

总而言之,工业自动化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产物,对工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PLC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对PLC技术及功能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PLC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研究与解决。本文通过对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现状、PLC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对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婷婷,程军芳.浅析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大科技,2013(17).

[2]王大杰,赵阳明.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运用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2(12).

[3]陈哲,赵彦军.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3(25).

[4]陈刚,陈杰.浅论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发展与前景展望[J].知识经济,2012(11).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5

现代工业工程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工业工程的有效利用,切实减少单位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并且通过提高生产质效和使用周期的方式来实现资源节约,倡导了以“绿色”为前提的先进生产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事实上,现代工业工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协调了环境发展、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多重关系。据此,本文也借此分析了两者的联系,并从社会和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理论融合,希望可以有所助益。

关键词:

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策

新世纪以来,日益突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中逐步显现出来,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多重关系已经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更是成为了各国在发展中所依照的重要理论。为此,我国厘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旨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进行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号召做出相应。在竭力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要保障后代的发展和需求不会因此受到损害,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1对现代工业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概述

现代化工业工程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朝生产力方面的转换,也实现了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是一项具有相当实践作用的学科。其通过系统性优化提升的方式,来满足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改造目标,为了当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朝前发展提供了不少的行动指导,并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历史发展来看,正式因为传统工业工程将企业产业效益作为研究重心,不断以生产系统整体优化为研发方向,在实现生产系统的性能和效率的最大化和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了世界性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环境因素所彰显的问题不断突出,其在系统性上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整体性优化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外部资源以及环境等更大的空间,其目标也拓展到了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统一,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可持续理论在环境危机进一步凸显之后,也得到了广泛性的认可和接受,并且被不断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工业工程的理实融合为例,将工业工程生产、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协调生态、自然、环境、社会以及生产等方面的联系,也成为了现代工业工程在研究和实践中的重点方向,例如:工业生态学在现代化制造业的指导理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工业生态学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再生、再循环以及再利用的学科,其对于资源消耗和废物再利用的减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一学科的出现,为人们从整个产品周期思考产品和环境特性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现代工业工程从传统工业工程的基础上诞生。同时,也使得环保和生态平衡在工业工程生产中的指导达到了新的高度。

2现代工业工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2.1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业工程旨

在对规模化的工业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和协调,并通过统计学和系统工程来作为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不断推进技术水平的优化。同时,其在逐渐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已经对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形成了相当影响。从工业工程的主要特点来看,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便是系统整体性优化的主要动力。而工业工程再生产的主要任务则是不断通过分析、探究和实践来进行整合与重新配置,其客体为人力资源、物质、设备、能源以及信息等要素。最终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调配系统下,使得组合后的效益实现最佳。事实上,系统效益提升存在两种模式,其一是对生产成本的减少,其二是对生产质效的提升,但是其目标均是降低各类资源的消耗。同时,这种方法也因为资源的节约而为环境带来了相应的益处。因此,提高系统效益也切实成为了现阶段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工业工程和可持续化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传统工业工程之所以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相违背,并不是因为单位产品不能对资源消耗进行节约,而是系统生产的过程中,产品的系统化生产效率不能达到最优化。产量的急剧扩大,加大边际生产成本。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制造模式是可以被看作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弃入环境,这样的模式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对产品和环境问题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在于系统性的减少资源并使得生产效率最优化,并且将视角放到整个生命周期来对资源消耗进行规划,通过资源消耗速度达到小于或等于资源再生速度的方式。具体来看,改造手段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其二是非再生资源的替代性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工业工程的研究重点,其核心理念也被冠以了“绿色”的形容词,以大自然的色彩来对制造和供应链进行约束。而“绿色”理念也在融入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产品生产系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改善传统治理观念中的末端思维,将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融入到整个产业生命周期内。无论是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或是厂址规划和厂房建设,还是产品生产及废弃利用等等,都可以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优化和升级,使产品在自然的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消耗和排放的最优水平。

2.2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工程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工程技术存在,更形成了全套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理论,对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很强的体现,这使得IE具有了时代性特征。同时,这也是现代IE对生产要素配置进行系统性优化的研究方向,核心理念则为人类社会发展与其他要素的可持续化。目前的工业工程在人融入系统生产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机工程和人机一体化系统的部分。其研究重心放在了组合升级和优化工作上,通过进行不同条件和设备下的人类社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例如:不同劳动强度、不同生产工种以及不同机械设备对人体所造成的疲劳影响;不同疲劳度对工作质效水平的影响。最终确定系统整体水平最优目标下的人、机、环境组合,为了生产质效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目前,人机一体化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点,除了可以构建全新而搞笑的人机协作关系外,也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局面和参考要素。其根本原则是安全性、友好性和创新性,资源的再生性及社会性,并希望借此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状态带来转变,不断协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最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结束语

现代工业工程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产业化,同时也不断融入到其他诸如建筑工程、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之中。尤其是现代IE和非制造业融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样本和内容,同时也使得研究客体有了理论的知道,为今后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当余力的条件。最终服务于我国的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慧.工业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2(21):32-33.

[2]史宛蓉.现代工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233.

[3]记者孙鹏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工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N].顶山日报,2015-03-11001.

[4]李承峰.工业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307.

现代工业生产范文6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现代工业体系中,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技术层面占据关键而特殊的地位,俨然成为现代工业的标志性技术,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置、操控职能实现机械设备自动化操控水平的大幅提升,对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强的推动推动作用。

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概述

1.1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控制是针对电气设备的操作形式进行描述的,与传统的机械操控相比,自动化控制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自主运行,完成特定的动作,从而达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等要求。在实际生产中,PLC技术就是典型的自动化控制应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工业、军事等领域。根据自动化的程度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自动化控制可以分为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前者要求人员参与到设备运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后者则仅需要进行编程,明确控制的要求和程序等,无需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

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管理、处理各类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总称,是依托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发展而来的,借助特定的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够发挥特定的功能,达到操控设备运行的目的。近些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据的传输、处理等方面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获得较大幅度的拓展,体现在机械领域,通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结合,实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

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2.1高精度设备操控

机械制造业中,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机械设备的操控精度有极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主要借助优秀操作工人的熟练操作实现,加工精度难以保证,不适合所有零部件的加工,极大的限制了常规电气、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加工精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GPS系统应用到机械加工中,实现加工精度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精准度。

2.2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的综合监控

近些年,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功率大幅提升,机械设备操控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大幅增加,给操作工人造成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难度。针对此问题,设备制造企业从机械系统入手,设计并配置大型机械的闭路监控系统及超声波障碍探测系统,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状况、位置的信息化反映,为操作工人提供全面、真实、动态、实时的运行参数,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系统对机械设备的关键区域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并给出警报,提高了机械故障处理的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2.3机械设备自动化综合控制

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中,中央微处理器是自动化的核心所在,是信息处置、指令下达的关键设备,其信息处置能力直接决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控制水平。而中央微处理器的制造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的,实现对机械设备运行各项参数的综合集成,汇总到微处理器中,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置,给机械设备提供最佳的运行指令。

3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技术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的操控系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系统,二是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操作主要由中央微处理器实现,而电气系统的运行操控需要将各类数据信息转化为电气信号,进而给予高效的传输、分析和处理,以此实现电气系统运行参数的高效处置。

3.2现场总线技术

简单来说,现场总线就是工业数据总线,是处理各类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设备,自上世纪末兴起以来,在机械设备操控、智能建筑等方面应用广泛,成为电气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实际的应用中,现场总线应遵循简便、高效的原则设计,形成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效率高、系统稳定性好的现场总线,实现各设备的通信互联,增强系统的整体性。

4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

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生产线发展而来的工业生产控制体系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体设施,其发展必然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得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结合更为紧密,催生出许多先进的融合技术,如拟人智能、线性分程控制等,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控制的效率和操控水平,成为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结束语

综上,当下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则需要依托高校的控制系统实现,无论是机械设备的研发,还是工业生产控制技术的提升,都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融合,形成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加强信息的传输、分析和处置能力。此外,还借助网络实现现代工业信息控制的云计算化,推动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从钊.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3):70-71.

[2]常虎子.矿山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8):00079-00080.

[3]祁艳,王锦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