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1

(一)财政支农资金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新农村建设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就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相对不足,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较小,且多偏向于非农产业,不利于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金融机构减少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趋势比较明显,进而造成了农业和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减少,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在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面对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一旦金融机构的资金得不到信誉保障,必然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对外业务,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首先,他们道德素质不高。其次,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不等,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对农业的种植已经养成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对一些新技术、新科技持有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到了农民的增收。另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闲散,社会公德心、集体荣誉感逐渐淡化,一些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逐渐兴起,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的完善

(一)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当代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发展农业金融保险,为农民的农业进行保险,并实行保费补贴,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就目前发现形势来看,我国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的迹象比较明显,金融机构的退出就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保障。为此,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必要。首先,我国政府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颁布一些政策性的措施,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大力发展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信贷机构等,为农村经济的贷款提供多方面保障。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律法规,保障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从而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信息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为农民群众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同时,在信息网络中,将当前新近的农业技术、金融相关知识进行传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重视农民队伍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信誉风险问题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农民素质的偏低。为此,在构建新农村中,我国政府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设立专业的院校,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政府要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来鼓励人们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队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结语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2

财政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财政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的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财政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

 

一、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认识

 

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

 

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

 

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的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主要因素的分析。

 

(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

 

2.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

 

(1)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占有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二是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三是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四是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五是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最根本的力量。

 

(2)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各种主要金融风险隐患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优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与化解。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要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课程 改革 能力培养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引领学生感知经济现象,消除陌生感,增加感性认识,建立经济学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拓展视野,逐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从学生身边能感知的经济现象入手,通过实例循序渐进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他们认识到专业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深入行业挂职锻炼,增强实践教学技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财经教育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适应期。在适应期间,略加实践,就能上岗工作。但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职业竞争加剧,财经类毕业生的适应期缩短,甚至没有适应期,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熟练地工作。这对财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财政与金融》学科尽管较多的是讲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但也涉及一些实务操作性的内容。如各种税收的计征与缴纳,票据贴现利息及贴现额的计算,银行存贷款利息计算的单利法与复利法,支票、银行汇票等金融工具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等。为适应上述挑战,本学科教师应在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积极深入税务、银行等实际工作部门,掌握相关业务操作程序和技巧,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关注当前的各项政策及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了解最新经济动态。一方面可提高教学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也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科实用性,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财政金融理论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可以采用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学生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是有区别的。比如,两者的不同特点之一:在既定的名义税率下,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若按全额累进税率计征,就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应税所得额的增长这种不合理现象,而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则不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现象。如果单从理论上这样讲述,学生不易搞清楚到底有什么区别。相反,如果结合下面的实例来讲解,则效果会明显的改变。现假定名义税率为:第一级,应税所得额在1000元以下者,税率为10%;第二级,应税所得额在1000元—3500元者,税率为20%┈。假设纳税人张正取得的应税所得为1000元,李多取得的应税所得为1001元,若按全额累进税率计征,则张正应纳所得税额为100元(即1000元×10%),李多应纳所得税额为200.20元(即1001元×20%),即李多比张正的所得额仅仅多1元,而应纳税额则要比张正多100.20元,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若要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则张正应纳所得税额为100元(即1000元×10%),李多应纳所得税额为元100.20元(即1000元×10%+1元×20%),即李多比张正的所得额多1元,应纳税额比张正多0.20元。很明显,通过这个实例,就会使学者很容易搞清楚上述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把握规律性,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如前所述,《财政与金融》学科,专业术语较多,往往还涉及一些复杂难记的计算公式。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记忆这些概念和公式,就会有碍于认识、分析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不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规律,避免死记硬背,而转为识记、巧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记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例如,在笔者所见到的很多教材中,都将大额可转让存单CD转让价格的计算公式(在固定利率条件下)列为如下形式:

S=[P(360+R1N1)/(R2N3+360)]-PR1N2/360

式中,S表示转让价格;P表示本金;R1表示存单原定利率;R2表示存单转让时的市场率;N1表示存单原定期限;N2表示存单转让日至到期日的天数;N3表示存单发行日至转让日的天数。

显然,要想根据所给资料正确计算CD转让价格,必须要记住上述公式及公式中的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死记上述内容,确实有些困难。而且,往往记忆也不牢固,更为不利的是,这样去记忆较多类似的公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其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将上面的公式及每个字母的含义灵活地变通一下,作用和效果则绝不一样。我们可将上述公式变换得下式:

S=P[(360+R1N1)/(360+R2N3)-R1N2/360]

其中,括弧内每个字母的下标有点儿线性代数中行列式的味道,而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也可用下列图示将其形象化:

我们通过观察想象会发现N1、N2、N3很有趣,就像是“华尔兹”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P和R1对应于CD的发行日,S和R2则对应于CD的转让日,由此可直观地体现它们各自的内涵。这样讲解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五、配合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适当的考核方法

财政金融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核目的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考核要求,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主题演讲、撰写论文等,对于基本理论和概念等客观部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观论述可采用撰写论文和答辩等形式,评定成绩还应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宗旨”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航:关于《财政与金融》课程有效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4

西部贫困山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从财政金融支持着手。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受自然、历史因素和资源禀赋等原因的影响,主要在于缺钱,缺建设资金。因此,推动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金融的重大责任。通过国家支持、金融配合、地方自筹、农民投工投劳和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吸纳资金和物资去推进整个西部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西部贫困山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着手。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遵循最终关系原则,正确认识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基本定位。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工业化,最终实现农民的工人化。

西部贫困山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从农村通道经济建设着手。农村通道经济是一个新概念,在理论界进行论述的较少。其概念来源于区域经济学。笔者认为,在西部贫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只有加强通道经济建设,彻底改变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流不通、人流不旺的局面,才能提高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的建设效果,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

西部贫困山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从农村人才培养着手。在发展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才则是胜利的保证。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贫困山区大量农村人口和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因此,解决农村人才问题就是要建立农村人才回流制度,通过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工作待遇,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则实行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即“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兼业方式来转移,解决城市过于集中和农村发展遇到的人才瓶颈问题。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5

 

梳理相关文献,会发现将财政与金融分裂开来,仅从单一方面研究中国式经济分权都会陷入困境。刘金涛、杨君和曲晓飞(2007)对我国1985-2000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界,在这之前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效应为负,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为正[1]。张宴和龚六堂(2005)的实证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刘金涛(2007)的研究显示,自1985年来我国财政分权水平稳定在60%〜70%之间。此外,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存在跨地区差异。孙蚌珠,刘翰飞(2010)对我国1979—2008年各省级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进行量化,重点考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的差异,发现东北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略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最低,财政分权在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大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2]。

 

黎精明(2009)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即中国财政分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分权程度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分权程度最低的是中部[3]。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跨时性和跨地域性,同样的问题出现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谭儒勇(1999)最早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随后有很多学者使用计量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对于二者的关系并没有给出一致的结论。陈刚(2006)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过程中,把分税制改革的因素加入其中,结果表明分税制改革实施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下降,同时金融对经济增长仍有积极作用,但是作用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研究之所以同时陷入理论困境的原因在于,现有研究都是单方面对财政分权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我国,金融与财政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应该从财政金融相互关联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式经济分权不仅包括财政分权,更是财政分权和金融集分权的嬗变组合。本文从制度边界的视角出发,将财政分权、金融分权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分析财政金融集分权组合形成的各种经济模式的绩效和存在的合理性。

 

1中国式经济分权的本质

 

“财政联邦主义(FiscalFederalism)”是传统分权理论的典型特征,即为了在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之间保持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必要进行分权,通过税权的分配使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固定下来,中央和地方发挥各自的信息优势。中国的分权改革形成了“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federalism)”,这种政府结构类似于联邦主义政治结构,各层级政府之间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权利责任划分,每级政府都能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必须充分利用自主权,履行中央赋予的职责。傅勇(2010)认为,中国式经济分权区别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上的垂直治理体制,大多数国家政治上采取的是联邦主义,政治上集权与经济分权相结合使中国经济转型区分于其他国家[4]。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治约束,使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更有动力利用经济自主权促进地方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本质是制度安排或交易的治理结构。中国式经济分权是行政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结合,而经济分权是由财政分权与金融集分权交织形成的。因此,从制度边界视角出发,中国式经济分权可以看作是政府不同层级的边界调整以及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调整。行政集分权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权力的划分,当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的人事任免权和经济管理权,在管辖区域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便形成了行政上分权的制度安排,在这过程中伴随的是中央政府行政权力的收缩和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经济分权则是由财政分权和金融集分权交织形成的。财政分权意味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行使职能,使基层政府能更好地根据辖区内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财政分权下财政收支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而非中央政府完成,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中央财政收支边界的收缩和市场边界的扩张。金融分权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或者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对应的金融集权是以中央政府的金融管制和垄断为特点,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边界的扩张和市场边界的收缩,因此金融集分权也是政府边界与市场边界的调整。

 

我国实行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垂直管理的治理体制,财政、金融集分权都能看作是中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调整,表面似乎毫无理论交集的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因此有了内在的逻辑联系。

 

2财政金融集分权的形式与绩效

 

在我国,财政、金融联系紧密,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和互动性,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也往往相互交织,二者都是中央政府与市场边界之间的调整。在_定条件下,金融集权甚至可作为财政分权的制度补充,周立(2005)通过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发现金融在_定程度上是通过牺牲自己(金融压抑)来承担着某些财政功能,金融集权更是成为控制财政分权负面效应的配套制度安排,并以此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5]。自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金融集分权便是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国式经济分权模式2.1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结合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I(SystemI,S!)——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结合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财政集权意味着财政收支由中央统一管理,资源配置由中央政府主导完成,市场经济没有发挥资源调节作用,中央政府提供的大多是统一的公共物品,产品同质性强。金融集权意味着金融资源同样由政府进行配置,中央政府对金融产品有严格的管制,在普遍的金融抑制下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无法为管辖区域的居民提供异质化的服务。财政集权和金融集权交织在一起使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有高度的控制权,主导着经济剩余的分配,能最大限度发挥协调适应能力,但是在激励强度上有着天生的劣势。在此过程中政府边界得到极大扩张,市场边界收缩至毫厘。

 

2.2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n(Systemn,Sh)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财政集权意味着财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权十分有限,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有决定性领导作用,中央政府代替市场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金融分权意味着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产品逐渐趋向异质化,辖区内的居民、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金融产品,同时国家信用担保由隐性转向显性。与5:模式相比,Sh模式中政府边界相对收缩,市场边界相对扩张,可以适当调动市场积极性,在市场的适应性上处于优势,但是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能力处于弱势。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所实行的是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获得大量金融资源。由于银行系统的政策性功能较强,银行预算软约束存在严重问题,从而为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从地方银行直接获取大量金融资源创造条件。从政策上看,国家实施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金融资源分权化管理模式[6]。财政体制在这段时期内逐步下放经济管理权力,但在分税制改革前财政总体属于集权。财政集权与金融分权的结合使这段时期的经济明显活跃于之前,中国已渡过最困难的高度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逐步复苏,继续使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政府放松对金融的管控,使得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活动迅速增加,市场积极性得以调动。

 

2.3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I(SystemI,Sin)——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该模式意味着中央政府下放财权,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同时,金融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进行配置而非市场完成。与S,模式相比,中央给予地方更多的税收权和更广阔的支出范围,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进行预算,减少S,模式中政府因“致命的自负”而产生的信息成本,基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但是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激励的同时,可能会降低行政控制力以及产生权力寻租问题。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可视为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的结合。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事权日益扩大,财政支出随之增长,事权财权不相匹配,经常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渗透到金融体制,从中获得金融资源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通过金融杠杆突破财政约束,最后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放大。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必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控制,减小系统风险。通过设立大区行、取消地方分行的放款权、上收地方分行的信贷审批权等,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金融权力上收,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寻求金融资源也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中央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最终形成金融集权。可以说金融抑制是财政分权的配套制度措施。随着财政部门对金融控制能力的减弱,金融部门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提升,形成“弱财政”和“强金融”的格局,这是当前分权化改革中金融体制变迁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7]。

 

2.4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模式^(SystemF,SIV)——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该模式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收支权利,使地方政府更灵活地利用财政收支,同时政府向市场分权,放松了对市场的金融管制,金融资源分配由市场完成。此过程伴随着政府边界的收缩和市场边界的扩张。Sv模式可以克服S|模式中激励不足问题,权力的下放使地方政府能充分发挥信息优势,辖区内的居民和企业拥有更多自主资源配置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充分,对决策主体的激励作用得以发挥。但是与S,模式相比,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和协调适应力处于劣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实施经济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明确,因此各级政府财权预算独立,收入来源相对稳定,财政收支拥有很大的自主性;金融体制也采取高度的自由化,以利率市场化和放松管制为特点,利率由市场决定而非联邦政府人为干预,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利率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层政府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市场活跃,各种异质化的金融产品被提供,但是随着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和监管体制的削弱,系统性经济风险也骤然提高,中央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减弱。

 

3结论

对财政金融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权纠纷多,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进展迟缓。一是土地确权登记进展缓慢。部分村与村、户与户、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的土地权属主体不明,土地权属争议多,加之土地流转或历史因素,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不清,导致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进展缓慢。二是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缺乏,直接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截至目前,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农村产权缺乏评估和交易平台。

(二)担保公司实力不足,制约担保业务发展和涉农信贷投放。以张掖市山丹县为例,一是担保基金短缺问题突出。截止2015年9月末,涉农贷款43.9亿元,但全县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一亿元,按1:8的最大担保比例计算,最大担保总量不足8亿元。二是担保公司综合评级低,难以达到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门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有明确规定,工、农、中、建对担保公司准入的注册资金分别为3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和1亿元,而目前全县三家仅有一家资本达到入围条件外,其余2家均未达到准入条件。三是银行、担保公司和农户、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缺乏风险联动机制,风险分担及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担保资金的放大作用和信用创造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三)农业保险品种少,难以分担信贷和担保风险。张掖市农业保险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保险品种主要是小麦、油菜、青稞、蚕豆、马铃薯、玉米及露天蔬菜、能繁母猪、奶牛和生猪,覆盖农户经济作物(包括活禽、农作物)的保险品种不多,无法分散经营风险。受农户参保意识差,保费收缴困难的影响,2014年张掖市农业保险承保种植面积 112万亩,温棚1450栋,较2013年分别减少12万亩和310栋。

(四)农村信用意识淡薄,影响农村信贷投入。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担保基金和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离不开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担保公司、银行对政府整治信用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对信用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特别是农户的信用意识仍有待提高。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良好环境。通过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和信用社区建设的开展,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打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加快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促进县域大中型银行业务重心下移,立足营业网点多、金融服务科技便利化优势和资本优势,及时满足金融服务主体如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农村金融供给管理,提高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主动性。一是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考核机制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总量最低限额制度,保证各金融机构每年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农村金融的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构和农村银行业机构的产品创新和优势互补。三是支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重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对涉农贷款投入比例高,增量达到规定要求的金融机构采取税收先征后返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

(三)加强政府银行担保合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协调机制。一是加强与省信用担保集团的业务合作,壮大担保实力。二是成立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多种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切实降低担保费率。三是创新担保业务,继续推广“四台一会”(融资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促进会)融资担保模式。四是继续实行担保行业间“联合担保”模式,解决融资需求大的涉农企业无法单独承保的问题。有效提升担保公司实力,降低业务风险。

(四)加强农村产权试点改革,建立多层次的产权服务市场体系。以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提,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和完善以农村“三权”登记发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做到不激化矛盾,不影响稳定,不影响发展。二是尽快搭建产权评估、交易等服务平台,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