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1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方向。刘家义审计长曾说过: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国家理论。审计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发挥经济运行大系统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审计法》规定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人为本,重视审计机关所配备的各种物质设施和审计人员队伍状况,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来作为物质保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以适应新时代的审计手段。时刻把广大审计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保证。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2
1.1开展中心核心价值体系提炼活动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到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提炼,在启动提炼之初就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具体实施方法是先通过中心团支部,在思想最活跃的团员、青年中采取不设预定关键词的“头脑风暴”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讨论,通过发散式的广泛讨论形成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关键表述。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凝练,初步形成中心的宗旨、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再通过智能办公系统发到全部科室每个职工进行广泛讨论,再由中心领导办公会扩大会议对讨论结果进行再研究和深入探讨,综合拟订形成中心宗旨、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征求意见稿。将提取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词通过智能办公投票系统让全体职工来投票确定。最后,通过投票和党政联席会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中心核心价值观为“诚信、团结、敬业、奉献”,服务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工作目标是“提高综合能力,建设一流疾控”。
1.2开展名言警句氛围布置活动在科室中开展了疾控文化名言警句征集活动,各科室根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特点,提供2条以上与疾控工作内容相关或围绕构建和谐疾控理念的名言警句。各科室的积极响应,共征集到的124条名言警句。由职能科室将名言警句整理后通过智能办公投票系统,由全体职工投票选出50条自己认为最为优秀的名言警句。中心党政联席会参考投票情况,研究确定60条最适合中心价值理念的名言警句,交给专业的设计公司采用多种字体进行设计制作后,根据内容与区域功能适配、尺寸大小适宜、与局部环境和谐的原则布置到中心大楼办公区域的走廊和门厅。布置完成后,中心办公环境的文化氛围得到显著地提升,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对职工的道德修养、文化价值观、健康观念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3其他疾控文化元素布置作为以技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机构,服务宗旨的确立及宣传周知尤为关键。为了凸显服务宗旨,中心在一进门的院内设立了文化墙,上面刻毛体“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职工一进门就自觉树立这种服务意识。同时利用宣传栏、电子宣传屏的常规化宣传提升文化环境。中心领导意识到文化对构建和谐疾控的重要引领作用,要求各科室统一风格,以科室为单位打造具有科室特点、反映奋发向上精神面貌的科室文化宣传栏。让群众上门前就一目了然了解科室的职能及工作成绩,也让新职工更快地融入到中心的团队。并在中心使用频率最高的会议室墙上设立了荣誉墙,在中心成立以来获得的近百余个集体荣誉中精选30块布置上墙,充分发挥这些奖牌的激励和鞭策作用,鼓励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在平凡的疾控岗位上创造新的辉煌。
1.4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大力凝聚和发挥中心长期发展形成的技术优势,大力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培训建设,争取重大科技平台项目支撑,提高中心的硬实力。继续加强对外宣传,编印科普读物,把健康和爱心送到城市社区和农村。设计制作中心宣传画册和中心专题宣传片,开展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民众对中心的美誉度,有利于群众积极参与到疾控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的有效性。
1.5与时俱进,打造疾病预报平台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人才和专业优势,组织30余名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多学科的技术人才,建立了健康预报新媒体平台,将专业的监测数据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转化成政府需要和老百姓迫切需求的健康预报信息,被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并通过微信、微博、短信和网站等新媒体,及时传递给市民,让市民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疾控技术服务。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引入信息技术,将平台作为宣传疾控的重要窗口,每个工作日更新微信信息,每月作一次疾病预报,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此项工作被市卫生局评为医德医风精品项目,相关新闻被评为省级新闻二等奖。
1.6打造富有疾控特色的道德讲堂道德是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疾控文化的重要方向。在文化建设中,中心结合文明创建将“道德讲堂”活动作为一项促进道德水平提高的生要举措,通过职能科室统一组织,科室分期承办的方式,搞活和丰富了“道德讲堂”活动,调动了职工参与热情,切实引导了职工省心修身,崇德向善。通过“道德讲堂”平台,组织向盖军衔、最美的乡村医生、林巧稚等先进典型学习,学习更多的医学人文知识,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2疾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1疾控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疾控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要坚持对内以疾控职工为中心,对外以社会群众等服务对象为中心。既要坚持以疾控的职工为中心,关心职工的“生活质量、身心完好和技能提高”,缔造适合不同职工发展的差异化可选择性平台,也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开拓创新,提高满足群众需求的疾控技术服务;把为职工服务和为社会服务同时列为疾控文化建设重点考虑的内容,两方面一起抓,两方面都要抓实抓好。
2.2疾控文化建设的管理要不断创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职工和群众的认知和偏好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疾控文化建设应该树立动态文化管理的理念,并随着以上因素的改变持续发展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动态文化管理的保障机制。对于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疾控机构,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建设重点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目标,不断创新疾控文化建设、完善和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疾控文化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健全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推进机制,改变单独由职能科室主力推动的模式,确立疾控文化建设应由疾控机构共同承担的理念,将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体系,形成全体职工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管理机制,形成疾控文化建设强大凝聚力,走出疾控文化建设“表面化、形式化、过程化”的泥潭。同时,也要创新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每年都有持续性的投入。更要健全疾控文化建设的评价反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以保证疾控文化建设的持续科学发展。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3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群众的实现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乡镇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干部的认识有限,在文化工作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各级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二)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员较少、活动档次较低。例如,农家书屋由于经费和人员的不足,书屋管理使,出现图书归档混乱、丢失等问题。(三)文化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各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除城关镇之外的其他15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只有1人,既是站长又是工作人员,部分乡镇还兼任其他职务或有其他工作安排,文化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体活动开展。(四)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对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各文艺团体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品牌,活动缺乏连贯性,活动规模较小,在群众中没有形成较大反响,未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我县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文化建设牵涉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原因:(一)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乡镇普遍存在。有些干部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典型,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二)缺乏创新意识。不少基层干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在新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业绩,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化的优势等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三)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加之县乡基层财力有限,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团体的扶持等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四)人员使用存在问题。由于乡镇机构改革等原因,乡镇人员数量减少,各岗位上的人员调换频率较快。文化事业在乡镇工作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减少,很多文化站长没有经过上级部门的任命而是临时代做,甚至没有正式编制。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4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一)将低碳文化融合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的各环节之中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十分强调节能优先。由于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备了一致性,也就适应了低排放发展的现实。对企业而言,应当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消费等过程中找到节能的渠道,从而推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将低碳文化融合于各环节之中。(二)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低碳经济重在倡导和鼓励人们立足于自身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减少个人及其所使用设备的碳排放量。对企业而言,就是应当把该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切实做到节约用水、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一次性用品用品之使用,选择购买节约型商品,购买低油耗与低污染的小排量车,多用电话、邮件等通信工具而少用打印机、传真机。以上虽为细节,但是如果企业员工能切实形成上述行为习惯,终将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技术创新之中企业文化必然会对企业制度安排与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上具有引导与支持等作用,由于人的价值观会支配人的选择和行为。一旦企业的内、外条件出现了变化,企业文化也应当实施调整、更新与发展。一家成功的企业不但需要认识到环境,而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刍议武汉理工大学 张少君且还需了解发展的方向,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进而选择适宜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挑战。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合于技术创新之中,肯定会导致企业员工价值观念之创新,且这一创新也将推进企业技术之创新,让企业能够处在时代的最前沿。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形成低碳发展的新型理念低碳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运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以降低对于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依赖,特别是通过企业的战略转型以提升能源利用率,进而构建起低耗能、低排放与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因为理念决定了行为,所以企业在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时,更需要得到这一理念之支持。企业低碳理念之形成不应当来自于环境污染或者政府所给予的压力,而是应当源自于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在理性上的诉求,从而形成企业低碳发展的良好战略和长远规划。低碳理念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之思想保障,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最终也是以低碳发展形式来加以体现的。就企业而言,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正好能够帮助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好地控制成本,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应当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让企业对现有的产品结构加以调整,并从以往的投资拉动切实增长至向依靠科技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的新路靠近。要致力于倡导低碳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企业财富结构的晋级,政府的主导可以说是基础与前提。政府应当出台积极鼓励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先政策,就减免税收与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来推进低碳经济之发展,对于研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要运用市场手段来积极探索碳定价机制改革,形成生产、消费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良好激励机制,加快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成本的内部化。要切实改革考核机制与创新管理理念,切实健全完善激励体制,将低碳经济、绿色GDP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等作为考核相关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应当构建起行业准入许可证机制,提升市场准入上的门槛,促使企业进行高起点的投入,确保节能环保财富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如此一来,就能让企业感受到来自于政府的压力,从而全力加快财富结构之晋级与转型。要选用合理的时机来推出碳税方面的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依据行业有区别地依据单元GDP碳排放量加以碳税征收刺激,进而促进企业提升对于低碳技术之研究与开发,或者是通过对于研发资金之分配,不断推进低碳技术之发展。(二)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策略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之基础,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要实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是当前企业活力的源头,也是企业获得全社会和消费者普遍认同之根本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条件是要确保环境资源的存储量于纳污能力不至于出现负变化,而持续发展的最低条件则是维护环境资源的总存储量与环境纳污容量会等或超出现有的水平。为了让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实施绿色生产与绿色管理策略,从而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管理、全民绿色管理以及全面绿色管理。比如,推行ISO14000组织或者维持、完成其所涉及到大气、水质、土壤以及天然资源的计划与运营等等。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出发,为了将低碳文化转换为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理念再造的化过程之中,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强化对于企业环境在极限上的认识,进而开拓绿色生产与全程控制等。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更好的推行,从而让低碳经济得到有所创新。(三)打造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时代建立与发展之基础与关键期。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企业一定要强化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合作,追踪全球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环保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要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以及主导产品,走出一条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互结合之道路,实现产品与技术的升级和换代。技术创新机制主要是指企业运用减碳技术、无碳技术以及去碳技术等,努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就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各项技术来判断,最为可能成为低碳产业的只要有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以及风能、潮汐能产业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下所孕育的新产业革命之重要机遇,并且在企业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前准备,从而运用新兴产业革命以促进原由有企业的战略转型。(四)建设现代企业绿色文化生态文明主要是指能够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提供的各项基础,而生态文明观则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鉴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普遍处在升级转型的阶段上,这个房子很脏,让自然的生态能够确保持动态平衡与良性思路,并和其他单位的人们进行和谐相处,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所以,人们必须一定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以政府部门的采购为重要的切入点和推动力。建设要大力培育绿色企业文化。这一文化形式是企业员工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的实践之中而逐步形成的,为企业中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并且对企业的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在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到生态环保因素。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5
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美国的工业地位却在下降。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thos)以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并将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之对比,于1981年合作出版了《日本管理的艺术》一书,指出了美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他们认为,落后的原因要归因于组织文化的不同,他们把组织文化定义为“是组织制定员工和(或)顾客政策的宗旨”。他们认为美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只注重策略、结构、制度,而忽视人员、技巧、作用和最高目标,因此他们提出了组织文化的7S框架。7S框架就是指组织管理要注重七个管理要素: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技能(skills)、作风(style)、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s),如图所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组织、战略重点、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崇高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个组织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雪恩(Schein)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
二、社团文化特征
1.社团文化的核心是崇高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团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社团本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本社团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社团组织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通过制度体系的搭建、人员结构的固定、才能类型的养成、战略重点的确定,最终成为统领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社团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社团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团崇高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
2.社团文化的中心是人本文化
国内学者肖绍俊认为,高校学生组织含社团管理干部领导能力包括四个维度,即:信息处理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王鹏威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朱文欣认为在学生干部培养上选拔是基础,培训与实践是途径,机制建设是保障,人本关怀是关键。可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社团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是敏感,使社团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社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其既定目的。
3.社团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社团文化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社团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社团成员的主体文化,形成共同的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及行为方式,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事实证明,由柔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三、社团文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6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影响,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创造良好氛围;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与运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咨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学生活动平台的设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总之,高校社区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风貌的形成,对每一名大学生具有内在推动和外在塑造的作用。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教育、传承、服务、规范、媒介等几大功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升华。高校社区是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青年学生集聚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如前所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外延式建设,就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言,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学生公寓楼栋建设、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在外延式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就高校社区文化而言,更注重社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社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外延式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要求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传统的以管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视学生需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学生的潜能、智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便利学生办事,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坚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公寓管理中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学生排忧解难上,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并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宿舍卫生检评、道德文化建设、社区维权等工作及监督、批评等职能赋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强化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使人成为“现代人”。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牢牢抓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两条主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就高校社区而言,必须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社区文化,推进高校社区内涵式发展。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构建人文社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社区维权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创新型社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整合能力培养,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相互融合,突出学科交叉与专业特色,强化多角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构建和谐社区,进行心理团辅,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
3.三大平台:创设就业、读书、活动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必然不断创新,构筑平台,以有益于培养有质量的创新型大学生。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计划,在社区内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划拨专项基金,帮扶大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同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创业”,谋求在现有资源环境下做得更好;二是构筑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动。通过建设社区阅览室、自习室,组建社区学风督导与帮扶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区学习风气,促进校风建设;三是构筑精品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弘扬主旋律,培育优良社区文化为主题,抓好品牌性社区精品活动建设,重点组织学雷锋公益活动、我爱我家社区装扮活动、国庆游园活动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4.四进公寓:推进道德文化、党团工作、自我管理机制、心理健康进公寓,深化文明社区建设
公寓是学生课余生活最集聚的地方,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推进“四进公寓”制度,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是道德文化进公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利用公寓区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师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模范高尚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崇尚节水、节电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作、粘贴“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画及道德守礼、学风名言警句,营造浓厚道德文化氛围。二是党团工作进公寓。打造公寓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划定固定区域建设成为学生党团宣传活动阵地,并制定《学生党团活动室管理办法》;设立“党建之窗”、“团学信息”等宣传板块,实时更新信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党员“包干责任区制度”、“学生干部服务岗”,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宿舍挂牌监督制度,促进党员自省与进步。三是自我管理机制进公寓。实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监督、引导为辅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卫生检评标准》及晚间零报告等各项制度,组建学生卫生检评、学生公寓督查、文明礼仪督导等专项服务组,严格保障宿舍区安全、稳定。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采取积极举措,优化公寓区心理环境,在公寓区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依托公寓区心理咨询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帮助来访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依托心理团辅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