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资源共享

一、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一)信息共享。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信息流量大增,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以网状式传递,企业可以清楚地看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市场信息和需求信息,供应链环境下有需求信息、供应信息以及共享信息三种信息流在系统中运行。在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具有利益的一致性,他们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信息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共享信息,实现系统各方的无缝连接。

(二)协同合作。供应链强调建立核心企业的各成员之间的网链关系。哈里森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供应链定义为“执行采购原材料、并且将其转化为成品,并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温德尔和菲力浦也强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用户有效开展工作。与传统物流管理相比,SCM下的物流管理注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关注的焦点扩大到了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部门,而不仅是单纯地关注物流职能部门。 合作思想贯穿着物流管理的始终,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型的物流配送模式形成,如:企业内部自建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体系、第四方物流体系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供应链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协同、合作思想。那些实力较强,具备完善、畅通销售网络的企业一般都是采用自建物流体系的方法,将物流稚嫩看作是企业核心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强调综合集成管理,将要素合作和资源重组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中小企业一般采取第三方物流的形式。第三方物流不仅起到了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纽带作用,而且还要根据客户需求圆满完成配送任务。第三方物流的流程贯穿着整条供应链,这是一场跨职能、跨行业的流程,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物流管理流程绩效凸显。供应链环境下,最好将物流管理业务承包给第三方,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公司则应根据供应链特点来运作,实现管理目标。第四方物流参与者的范围和服务更加广泛,可以开展多流程、多功能的供应链业务,通过协作,第四方物流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集中资源为客户完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战略

(一)加强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物流组织是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功能整合到一个供应链组织中,通过物流过程管理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功能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强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企业的物流运转速度。与此同时,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利用ERP、电子商务套件和CRM等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环节的增值。

(二)强化物流服务的创新。首先,导入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因此,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其次,强化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再次,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企业要自始至终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运作,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为与客户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

(三)强化物流的结构性创新。结构性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两个部分。渠道设计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优化物流渠道,可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响应性和敏捷性。物流管理的另一项战略性工作就是进行网络分析,这是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参考依据。 其中网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库存状况进行分析,不断降低库存成本;对用户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反馈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找出服务水平与成本的最佳比例;对物流信息的传递状态进行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透明度;对物流运输方式和交货的状况进行分析,提高运输渠道的合理性;对合作伙伴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估。

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因此,作为物流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物流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406.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ecaus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s caused by emergency,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among theoris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emergency logistics study from six sides, basic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risk, exist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ated models on the base of reviewing the lib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n gives the maj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dynamic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virtual emergency logistics, risk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emergency logistics.

Key words: emergency; emergency logistics; 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 赵勇,封少娟,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 何明珂. 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 雷玲. 应急物流初探[J]. 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 谢如鹤,邱祝强. 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 物流技术,2005(10):78-80.

[9] 王宗喜,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 黄河.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 蓝贵兵. 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 马芬.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 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 王宗喜. 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 孟参,王长琼. 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 物流技术,2006(9):16-17.

[16] 谢如鹤,宗岩. 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 赵艳. 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 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 耿鹏.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 李滢棠. 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 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 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 李静宜. 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 王健,王菡. 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 侯建盛,李民.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 刘北林,马婷. 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 欧忠文,等.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05(9):13-15.

[29] 李睿,佘廉. 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 许勤. 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 周钟秀. “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 北方经贸,2008(6):65-66.

[32]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 邓伟,王卫国. 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 黄洪涛. 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 王宗喜,赵蕾.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 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 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 张斌. 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 王杏. 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 高慧,蒲云虎. 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 缪成,许维胜,吴启迪. 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 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 计国君,朱彩虹.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 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 余德建,周德群. 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 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 朱炜,胡安辉. 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5(3):45-47.

[45] 李志伟. 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 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 艾江,龚迪.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 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 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 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 路应金,郝莉,唐小我. 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42-02

The Brief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China

Zhao Y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raised the forecasting capability of disaster, but most of theemergencies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or there is a very short time apart between the forecasting time and the happening time,thus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providing material support must face to a very high demand, so there is a great practical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several idea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China have been mentioned.

Key Words: emergencies; emergency logistics;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一、前言

因为奥运会的举行,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令人高兴和期盼的;但是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又是多灾多难的:年初的雪灾、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随后南方多个地区的持续降雨等都给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5•12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各种救援物资,体现了国家应急体系启动的速度。可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个问题――很多救援物资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对此,我们真正体会到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还不够畅通。

实际上,针对2003年S A R S疫情的突发所带来的损失,关于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已被相关部门和专家提及,并展开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这一体系又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识到,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构建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已迫在眉睫。如何科学、高效、安全地仓储、配送应急物资,如何保障应急物流系统通畅,这也是大灾之后,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基本理论

1.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不同的是,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2.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应急物流系统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时间性。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

(2)快速反应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经常性、稳定性和循环性。

(3)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而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将其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1.构建原则

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就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以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并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

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有如下原则:

(1)确保社会稳定,遵循“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一理念在任何应急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应急行动的根本因素,是影响应急行动的关键,是实现应急行动高效运作的核心。

(2)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流量不均衡性和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应急物流系统要对应急物资的采购机制、运送机制进行设计,对各种运载工具的运输能力、运输路径和运送方案进行比较并给出满意方案。

(3)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应急物流系统应把事前防范与事后应急相结合。应急物流需求的事后选择性决定了一个高效率的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和应急运输工具信息系统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建立全国范围的以应急物资和应急运输工具为主体的大型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对于突发事件爆发后,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 义。

(4)加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动态监控的原则

应急物流多是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而进行的物流活动,所以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不仅依靠市场机制更要

依靠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来加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动态监控。

2.构建思路

(1)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完善我国应急物流联动机制

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应急指挥工作,来整合资源和指挥分工协作,并完善应急物流联动机制,使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调集及时到位,这样才能够调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避免多种渠道、多个部门管理所造成的物资配送分发的不科学、不及时,使应急物资不能按轻重缓急保障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作 用。

(2)建立应急预案是关键

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有一套适合实战的应急预案。尤其是在物流运营当中,应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制定,有一整套的危机处理办法和机制,平时做好应急培训,储备应急物品,加强网络的建设,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处理应急事务,以便在最早的时间内做出最快地响应。这涉及运作、沟通、资源分配、个人责任、职责分工等,在预案中都要有规定。

(3)构建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

在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应急物资的配送情况,大多是效率低,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根据事件的种类与级别,建立相应级别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尽可能精简物流的中间环节,适应来源广泛、品种多、批量大的应急物资供应特点,在加快物流的流转速度外,还要提高供应网络的柔性,可以快速地对物流条件变化做出反 应。

还要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满足系统化的原则,要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等作为一个系统来通盘考虑,达到最佳融合;交通保障是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关键所在,应完善应急物流交通动员法规体系,使社会交通在统一指挥下,不断扩大和增强应急保障力量,确保应急物流的通 畅。

(4)完善物资储备体系

我国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相对来讲品种单一,渠道单一,而且布局不合理。在紧急情况下,完全靠政府的储备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地方的储备、军队的储备都是国家应急储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储备和家庭储备也非常重要,应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国家、地区、军队、市场的一体化储备,进一步完善我国物资储备体系。

(5)加快法律标准制定、补偿机制建立等配套工作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要颁布一些强制性的规章、措施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目前我国的补偿机制也是不健全的,只有做好补偿机制,大家才愿意建立或者说成为应急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才可以有良性的循环发展。

四、结束语

应急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还很不完善,为确保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稳定,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应成为我国物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还需要我们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尽早构建我国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系统。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4

论文关键词:应急物流区域性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

论文摘要:区域性应急物流由于其本身特性、物流条件和时间曲限制与常规枥流有着显的区别,对应急物流的交通保障、运力保障进行研究可以确保应急物流的时效性,结合江西省自身运输交通特点,从法律约束、政府协调、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发展物流设施、动员社会力量几个方面来进行有力的保障,满足最快到达的要求。

区域性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等突发事件对物资、人员和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运输仍然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环节,但与常规物流不同的是,应急物流中的运输环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常规条件下可采用的运输方式、路径往往无法满足应急物流的要求,因此,对应急物流中的交通保障和运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1区域性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难点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建有相应的交通战备办公室,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属于国防动员委员会管辖,偏重于国防事务处理,对于非军事性应急物流鞭长莫及。交通战备办公室只对本地(市)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量、质量等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而无法对辖区内的专业人员、器材物资、运输机具进行区分配置和组建交通战备保障力量,更不能明确战时任务和实施战时保障计划,从而导致应急保障能力差另外,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法可依”。

区域性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难点主要体现在:

(1)部门协调难度大。应急物流涉及到多个部门,往往属于不同的管辖部门,这些单元之间的协调问题本身难以解决。区域性应急物流由于其区域性本身的限制,对于不属于本行政区域内的部门协调难度加大,如同样是陆路运输,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公路属于行政区域内的交通厅管理,而铁路属于铁道部下的直属铁路局垂直管理,在此情况下,省级政府如何与铁路局之间进行协调难度较大。

(2)运力保障难度大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对运力的要求很高,单凭一个部门或企业无法独立承担,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运力来确保应急物流的运输要求。

2江西省运输体系的特点

2.1江西省公路状况

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江西公路通车总里程62300.43公里。

(1)按行政等级分:国道6条4469.791公里、省道6865.661公里、县道21923.532公里、乡道28626.98公里、专用公路414.466公里。

(2)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559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2.5%;一级公路564公里,占总里程的0.9鬈;二级公路8554公里,占总里程的13.7%;三级公路6192公里,占总里程的9.9%;四级公路26651公里,占总里程的42.8菇;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10678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6.15%,等外公路里程为18777公里,占总里程的3o。

(3)按路面状况分:有路面里程为61830.934公里,其中高级路面23441.198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7.6‰

(4)全省公路桥梁总计12867座,484817.67延米。其中国道2194座,计163270.54延米;省道2l17座,计100516.67延米;县道4806座,计137908.56延米;乡道3698座,计81558.76延米;专用公路52座,计1563.14延米0。目前,江西省已基本形成以省会南昌为中心,以“天”字型调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辐射全省,地市相通,纵贯南北,承接东西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通道北援中原、南引闽粤、东连江浙、西接荆楚,国省道干线公路干支相连,联结成网,四通八达,使江西对内对外联系顺畅、快速、便捷。截至2008年1月20日武吉高速通车,江西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206公里。。

2.2江西省铁路状况

江西铁路纵横交错,全省铁路总营业里程达2458公里,南昌是京九铁路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时速达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从南昌开往北京、上海、杭州、长沙的时间大幅减少,其中南昌开往上海等地的动车组列车仅需5小时24分钟,比原来缩短一半时间以上。另外.江西通过开行“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实施“铁海联运”等措施,使江西铁路运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省铁路以京九、浙赣、皖赣、鹰厦、武九5条铁路为骨干,另有横南、向乐、分文、弋樟、张塘、张建、新泰等支线。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有铁道部直属南昌铁路局。

2.3江西省水路运输状况

水路运输是江西省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全省经济发展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重要作用。目前,江西省有62条通航河流,水运干线呈两纵两横格局,赣江和信江为两纵,长、江和昌江为两横,通航里程5537公里,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有55个,水路运输自然条件优越,潜力巨大。。

2.4江西省航空运输状况

江西省民用航空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以南昌为轴心,自北向南,以九江、泰和、吉安、景德镇、赣州连接全省和全国各地及香港的航空运输网,全省现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马回岭机场、赣州黄金机场和井冈山机场。3江西省应急物流运输保障手段

区域性应急物流的特点决定了运输环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运输方式和运输路径的决策中,成本最低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才是关键目标。必须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事件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如简化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在区域性应急物流中,要确保交通畅通、运力充分,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办法。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徊家紧急状态勤,我国也有(抗洪最、翎玻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一系列专项应急事务法律法规。但从2003年抗击SARS的情况来看,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仍然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的运作,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民力的效率不高。2007年I1月i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渤对这种状况有了较好的改善,但主要从国家层面来进行规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在国家性法律的范围内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本区域内的各项应急资源进行整合,以确保区域性应急物流的合法性。从5·12地震来看,(滨发事件应对法》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目前江西省于2006年1月14日颁布实施了虹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4年5月签发施行畿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等一系列法规办法,对应急物流的实行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加大政府协调能力。政府协调是区域性应急物流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政府协调的内容包括:资源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用;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措施和预案;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单位生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应急物资保障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目前,江西省政府已于2006年成立了省政府应急处理办公室(省应急联动中心),来承担省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省政府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佯还转纽作用。

(3)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在重大灾害发生、战争期间及救灾赈灾时期,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送达,应该建立地区间的“绿色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在必要时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这样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提高速度,以最快捷的方式通过机场、地区间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绿色通道”机制可通过通过相关政府或地区政府协议实现,也可通过与此相关的国际法、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绿色通道”的实施办法、实施步骤、实施时间、实施范围进行法律约束绿色通道机制要求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保证及时、优先运送应急物资,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指挥部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物流 应急物流 系统 信息平台

汶川大地震考验着我国应对特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开展紧急救灾,而且整个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之快,赢得了世界赞誉。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决策失误。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国际政治。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

(4)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1)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物资分类排队,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1

[2]欧忠文:李 科 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05(9):93~95

[3]邓 伟 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27

[4]张志勇 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4,(6):1~4

应急物流的特点范文6

摘 要 随着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大,构建高效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舟曲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背景,从泥石流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泥石流发生情况下的,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缺陷。并对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泥石流 应急物流体系 对策

一、引言

我国是受泥石流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亿。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泥石流灾害的研究与减灾,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专门人员从事这一工作,在泥石流综合减灾技术和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泥石流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是指针对泥石流的发生和救援进行及时有效处理的一种应急物流方案。目前我国对于泥石流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构建相对滞后,部分研究也仅仅限于从地质方面讨论了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缺少从物流体系方面进行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二、泥石流爆发的特点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实在连续多雨的夏秋季节,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川滇等西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9月,这也是泥石流的多发季节。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8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强度大,是西北地区泥石流的多发季节。

2.集中性:据统计,西北和西南地区的90%以上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在7、8这两个月。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一般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在连续降雨之后易导致山体的土质和岩层变松,从而诱发泥石流。

3.周期性: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通常会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

三、我国目前泥石流应急物流体系的缺陷

1.起步晚,重视不够。国外关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研究最早起于1971年,我国开始关注应急物流体系是在2003年我国爆发SARS疫情时。而我国近年对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主要是在洪水、地震、暴雪等方面,对于泥石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显得重视不够,在面对强泥石流灾害时,更突显了泥石流应急物流体系的不足和缺点。特别是,2010年8月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缺少专门的救援设备,间接给救灾造成了不利影响。灾后据统计这次泥石流共造成1456多人死亡,496人失踪,经济损失4亿元。

2.专业救援人员缺乏。对于及时的降低伤亡的人数,减少造成的损失,不仅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同时专业的救援人员更是必不可少。而我国目前在灾害救援队方面的建设,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救援队,但人数相对较,在应对重大的泥石流灾害时专业人员缺乏,明显不能满足救援任务的需求。

3.救援规划方案模糊。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针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特点,尽快的制定详细的救援方案,对运输物资的筹备、运输车辆的派用和人员的调度作出合理的安排,既能够节约救援的时间又能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在这方面还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往往在灾害发生后,由于事先规划不合理,导致车辆拥堵,救援的通道不畅,延缓了的救援的最佳时间。

四、泥石流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的对策

1.及时监控,及时报告。对于泥石流发生之后,抓紧对周边地区的人员和物资进行转移。同时,要对泥石流的规模、流速及时地进行报告,对其造成的堰塞湖进行严密监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对堰塞湖的威胁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然后,对于高危堰塞湖进行疏导和分流,防止二次泥石流的发生,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泥石流的发生后要求应急物资要及时到位,援救人员及时到达、信息网络时刻畅通和车辆设备及时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救援的及时高效、有条不紊。同时也要借鉴地震的救援措施,尽快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系统,分派好各部门的救援任务,并展开各个救援队的合作救援,提高援救的效率(如图1)。

3.突破常规的救援模式。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其携带的石块和泥土会将通向灾区的道路严重堵塞,而大型的挖掘设备短时间内无法到达通过,这就要求突破常规的救援模式,开发出一种轻便灵活、体积小、动力大的挖掘设备,保证对道路的淤积物的快速清理。在这次舟曲滑坡泥石流灾害中,由于淤积物不能承受大型的挖掘设备的重量,一度使救援陷入僵局,不得不从外地运送钢板进行道路的铺设,进度非常缓慢。因此,在这情况下,小型的设备可能更具有救援优势。

4.做好灾后疫情的防治。灾后由于生存条件和环境的恶化,极易引发严重的疫情灾害。因此在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中,应当着重突出救援中的卫生安全,经常进行消毒和疫情的监控,防止疫情的发生蔓延,即使有疫情发生也要尽可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结束语

就我国当前的泥石流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尚没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这表明了我国对常见的泥石流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当灾害发生后套用其他地质灾害的救援模式,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今后我国对泥石流灾害的应急体系的救援,一方面应从当前的地质灾害和国外救灾的实践中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对以往的救灾实践进行总结并探索方法,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泥石流灾害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争取建立完善的泥石流应急物流救灾体系。

参考文献:

[1]崔鹏,刘世健.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2000(5).

[2]孙悦.自然灾害挑战应急物流体系.现代物流.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