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农业 文化 旅游 三业融合 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30-01

1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机遇

中央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也为农业、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政策与发展环境。在国家“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等政策倡导背景下,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休闲农业未来之路,是新时期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基础

2.1 环境空间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是唯一地跨雷公山和月亮山的一个县。境内无工业污染,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生态条件良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旅游及文化资源积淀很深,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2 农业空间

榕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均匀,年平均气温18.7℃,≥10℃的积温5500℃-6700℃;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13小时,无霜期达310天以上。全县耕地面积31.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9.1万亩,土壤以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PH值为5.3左右,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特色农业资源有:蓝靛、折禾糯、本地小米、锡利贡米、本地黑猪、本地绿头鸭、本地小香鸡、本地矮脚山羊、本地小个子黄牛、野核桃等等。

2.3 文化空间

榕江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境内文化多元,主要历史和空间脉络文化以侗、苗、瑶、水构成。其中,“三宝天下第一侗寨”是侗语的发源地;“苗王庙”是世界唯一苗族同胞祭祖庙。与农业有关的民族节日文化主要有: 侗族:三月三、祭牛节、吃新节、侗年、春节;苗族:牯脏节、下种节、粽子节、吃新节;水族:端节、卯节;瑶族:吃新节、平安节、盘王节等等。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其意是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邻里和睦、万事如意等等。

2.4 旅游市场

贵广高铁和夏蓉高速开通后,无论是散客游还是团队游都为榕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两高沿线城市的游客来榕江旅游。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3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20.8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2倍和3.5倍。二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设了三宝侗寨、大利侗寨、滨河湿地公园、百榕健身公园、柳江广场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成功引入乐里七十二侗寨景区开发、寨蒿旅游景区开发、绣娘影视基地、头塘生态小镇开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三是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速进城大道、滨江大道、滨河路、中心大道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开通了5条城市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建有乐言百吉、总兵署、江滨国际大酒店、天禧豪都、榕城尚品等226家宾馆、酒店。四是品牌宣传营销效果显著。先后成功举办了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暨2015中国・榕江萨玛节、2015年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2016年州九运会暨第3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系列活动。

3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思考

3.1 组建融合机构,制定发展规划

三业融合需要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之间打破行业界限,促使三大产业相互延伸,从发展“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的角度,将分属不同产业的不同管理部门集成在一起,建立一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机构,协调不同行业与部门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并制定“榕江县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做好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围绕以县城为中心,三宝景区、三条旅游精品线及农业观光园区为重点,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提升榕江旅游产品升级打造。

3.2 组建跨业企业,搭建市场平台

以农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充分开发北部多彩文化旅游、南部绿色山水康养休闲、苗侗原生态文化体验、雷公山生态观光休闲、月亮山山地康体养生片区、都柳江滨水休闲度假等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观光景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历史典故为吸引物,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链,完善农文旅产业链条的服务功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3.3 挖掘融合产品,体现创意精髓

融合产品既集成原有产品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又成为另一种新型功能的产品,通过招揽游客游客体验带走,从而实现所谓的“1+1>2”效应。榕江发展“农文旅”三业融合产品应围绕休闲农业做文章,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旅游产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示范村、休闲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农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发展,精心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和经典旅游线路,充分体现创意精髓。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2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3

“特”在品牌――“贡米珍品”名扬天下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图们江源头,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北纬42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光照充分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海兰江蜿蜒流过,水量充沛水质纯净;全州独一份的“平岗绿洲”大平原土壤肥沃,有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如此优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稻中珍品,早在清朝时期就是特贡的“御米”。

近年来,该市将打造有机大米品牌,加快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得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和龙大米知名度,推动了全市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涌现出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延边东城无公害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省、州龙头企业,和龙大米屡获国家金奖,远销北京、深圳、香港等地。

品牌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品牌。如今,和龙市获得绿色、有机产品数量逐年增多,现已拥有“平岗”、“鸭泉”、“碧岩山”、“吗西达”、“元池”、“头道香”、“白山农”、“崇善牌”8大注册商标系列产品,全市有机、绿色水稻种植总面积8600公顷,绿色水稻年产量4万吨、有机水稻1万吨,绿色水稻年产值1.4亿元,有机水稻年产值0.45亿元,被国家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特”在休闲――“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深度融合

沿着202省道,东起和龙市东城镇碧岩村,西至西城镇金达莱村,和龙市高站位、大手笔规划并打造了总面积398.9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头道、西城、八家子四个镇32个村的“平岗绿洲休闲农业带”。其中作为“平岗绿洲”的重心,和龙市从去年着力实施了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建设项目,全程约30公里,贯穿东城镇、头道镇、西城镇,项目区域集休闲、养生、观光、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融朝鲜族民俗文化、古渤海文化、农耕科技文化于一身,以十二个采摘园为主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目前,此项目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特色农业带动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反哺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今在和龙市,一个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业已成型。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4

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津、冀的交汇处的采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出入京城、东去天津、南下沪杭的重要交通枢纽。乾隆皇帝在巡视畿辅时曾留诗赞曰:“京南富庶村,厥名采育里”。

今天的采育镇,总面积72.18平方公里,下辖5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2万人。这里是与众不同的小镇。按照21世纪城市生态学理论,采育镇是以全新的概念规划的“北京市33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小城镇”之一。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采育镇的葡萄生意经与旅游经,越唱越响。这座小小城镇已成为被京城百姓关注的特色小镇。

发展葡萄产业

采育地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永定河冲击平原,基底为古生代稳定基岩,属暖温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8摄氏度,降水量600毫米。这里土质肥沃,水源水质良好,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尤其是这里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与盛产优质葡萄的法国波尔多地区非常相似,十分适合葡萄的生长。

经过不断发展,葡萄产业已成为采育镇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当地葡萄种植总面积达万亩,并享有“中国葡萄之乡”、“北京吐鲁番”之美誉。

2002年6月,采育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3年,采育镇葡萄种植基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注册“京采”商标。2007年,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通过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

累累成绩面前,采育镇蓄力发展,如今已完成了采育镇葡萄园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正在实施北京玛莱特庄园2000吨葡萄酒加工项目,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籽种产业,计划新建80亩育苗基地等等,采育镇的“葡萄经”越念越畅。

今年8月,采育镇第十六届葡萄文化节成功举办。本届葡萄节以“为民、富农、享受生活”为宗旨,以“休闲农业旅游”为载体,以“打造绿色生活”为基础,以“尽享田园风光、感受民俗文化、体验绿色生态文明”为着力点,努力推介采育镇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并加强京津冀合作交流,携手共谋区域发展,全力打造集农业、文创、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示范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采育镇,爱上采育镇的葡萄。

推动农旅结合

发展历史悠久的采育曾有五大名胜及景观,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采育镇则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新型生态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型,探索“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采育镇涌现出一批可以采摘有机果蔬,垂钓,住宿,温泉洗浴,以及进行多种文化体验的乡村采摘篱园和休闲农庄,融青生态园、采育葡萄大世界、星月湖度假村等,各家有各家的特色。

北京大兴“春华秋实”系列旅游活动作为大兴每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一直深受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关注。今年的“春华秋实”活动恰与金秋旅游季、月季大会、西瓜节紧密衔接,突出“十大主题小镇”的旅游主题,既有采摘葡萄、无公害蔬菜、挖土豆、刨花生这样的传统农事亲子体验活动,又有盘龙翠谷魔幻冰雕、绿源艺景2016国际浪漫灯光嘉年华等休闲度假主题活动,并同时全新推出金秋文化采摘节、湿地文化节等30个主题旅游活动。在活动的号召下,秋日,驾车来到采育镇,选一处农家小院,开启一场休闲之旅,成为京津冀附近居民共同的选择。

采育镇也在不断发展着智慧旅游。依托微信平台,采育镇创建了“京南采育绿海田园”微信公众号,开展新媒体宣传营销,打造重点旅游园区与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沿线“百园万亩”葡萄园区的旅游发展。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5

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表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赶超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近年来,郎溪县已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将顶层策划、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九德郎溪”等系列人文策划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九德郎溪”的文化主题和概念是2010年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在《郎溪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及城市泛园林化概念设计》中首次提出的,获得了郎溪县政府的高度认可,推广到全县。其以《尚书·皋陶谟》中“为政九德”的概念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郎溪九德”,即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其中,“仁义礼智信”5个字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五常”,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法则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静清趣善”4个字则体现了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建设“九德郎溪”,就是把“九德”的内涵植入城市建设和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张鸿雁教授还指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元素,“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中国根柢在“九德”。 “九德”作为郎溪城市文化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并有望成为中国根柢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大文化郎溪”发展战略在秉承原有定位的基础上,以创新文化郎溪特色县域定位为出发点,系统打造“九德郎溪”的主题县域空间和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以软实力和特色竞争力的构筑促进县域的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文化根柢示范区和创新区。

通过“文化郎溪”建设,重新构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以地方性文化崛起整合区域发展与富民效益,创造县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示范标杆价值;郎溪农、文、旅、工、创联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打造,可以拓展“文化郎溪”产业覆盖半径,实现经济产业价值,创造郎溪社会全员的文化福祉,实现文化礼仪递进共享机制,实现民生福利价值,进而创造出文化层面的 “郎溪现象”。

整个“文化郎溪”建设目标,是实现由6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目标体系,即以“一核九区”为特色县域文化主题,建设中国根柢文化创新试验区;以文化富民、文化福民为导向,建设民生文化的先行区;以文化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为基点,建设安徽省高品质人文县区及人文循环示范区;以发展“5+1”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重点,构建郎溪特色全文化产业链实践区;以“九德”文明行为普及和居民素质提升为亮点,建设“九德”文明素质典范区;以全面实施12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建成中国特色文化先进县。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6

把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放在一起调研,主要是考虑到两者联系很紧密,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没有美丽乡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刚才,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了更为直观、详细的了解。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以来,旅游委、农办、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工程,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保障力还有待强化。相对城区,农村旅游交通通达性不高,旅游配套设施较差;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土地制约严重,造成部分农场、农庄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农业设施用地方式办餐饮、搞休闲。二是产品供给力还有待增强。我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但特色挖掘不深,总体层次不高,大部分以观光旅游、蔬果采摘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不多,导致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一、坚持全景化打造,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全域旅游,不仅城区要美,乡村也要美。要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融合”理念,促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业、水利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动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加快“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等美丽风景线建设,实施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要营造特色风貌。杜绝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现象,紧扣地方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各具特质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