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本身具有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萌芽期要精心保护,在成长期要供足养分,在成熟期要延长生命力,在衰退期就要自觉调整或淘汰。从山东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看,部分煤炭资源型产业已经进入衰退期,发展接续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山东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对淄博、枣庄、济宁三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等。
(一)经济结构单一,非资源性产业欠发达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如济宁市尽管近年来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与非煤产业成效显著,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作了很大努力,但济宁市煤炭行业及其初加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仍然很高,而且煤炭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0年煤炭产业提供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3%,到2007年煤炭产业提供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4%,增加了21个百分点。从中可见煤炭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与煤炭产业的比重仍然很高相对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55%,第三产业只占到31.3%。由于济宁市正处于煤电产业的高峰阶段,并且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行政经济中心,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资源开发强度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长期以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片面强调“高产高效”,重开采、轻加工,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扬,煤炭生产企业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进行改扩建,超设计能力开采现象普遍。由于受企业煤炭资源获得成本低、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原因的影响,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急功近利,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富弃贫,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高产高效,极力推广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生产效率虽然大大提高,但与原来的分层开采相比,工作面回采率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采区回采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资源再也无法开采利用,令人心痛。这种对煤炭资源近乎掠夺式的开采,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30年后我省大部分矿井将资源枯竭,这将使这些资源型城市提前进入后矿山时代,缩短了经济转型可利用的时间周期,增加了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同时,过度开采造成的沉陷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系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地下采煤使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水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采煤塌陷使地下岩层活动出现异常,部分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矿震现象,地表纹裂随之扩展和加深,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并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过去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扩张过多依赖劳动力和土地低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交通运输、供水供电供气以及环境治理等服务费用迅速上升,原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工业结构,难以消化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大量中小企业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贷款难,银行基本是面向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求贷无门,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无奈高息求贷的场所,加之大企业强势地位下对中小企业拖延供货款,中小企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务链。二是政策反应缓慢,一些地方政府现在热衷于大企业招商,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而税收增加和提高容易,有针对性的及时减税减收措施很少,更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三是中小企业因为经济实力和观念意识,技术升级长期无进展,单靠低价格竞争,已无生存之路。解决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等诸多问题,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振兴之路。
(四)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短缺
人才是事业之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吸引人才是关键。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资源型城市人才竞争力较弱,人才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企业现有各类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1.90%,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不仅人才总量偏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在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中,硕士学位人才仅占0.14%,大学学历占16.4%,企业缺乏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措施。二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短缺。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规模以上企业有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研开发能力,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科研目标,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三是缺乏优秀的高级技工。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反映,目前聘请高水平的焊工、电工、钳工等优秀技术工人比聘请研究型人才更难,原因在于许多有一定学历的人才工作期望值过高,看不起、也不愿从事具体的技术操作工作。四是外向型人才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不但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考验。
二、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个系统工程。针对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严格控制超能力过度开采,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筑经济转型的人才优势,完善产业转移援助政策。
(一)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作为国家投资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从领导的思想深处、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企业运行的惯性等方面,无处不打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带来的观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观念不破,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要彻底摈弃单纯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树立以技术优势为依托的新型发展观念。当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增长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更是直线下降。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如果继续过分看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视技术优势,那只能是落后的表现。资源性产业转向非资源性产业,资源型经济转向技术型经济,不是优势和利益的损失,而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上,要明确规定限制哪些产业的发展,鼓励哪些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鼓励性产业的发展,要在发展规模、发展数量,发展质量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对于限制性产业,则要坚决把好关口,严格制定一些硬杠杠,无论是谁都不能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的欠缺,同时,也能为今后的历届政府预留出修正、丰富的空间,以便及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替代产业
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才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煤炭等资源的有限储量,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煤炭等资源开采来维持经济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煤竭城衰等问题。因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在煤炭开采的鼎盛期就开始考虑调整产业结构,要按照“地下转地上、采掘转加工、低值转高值”的要求,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3]。这样,即使将来没煤了,煤炭加工业一样可以作为支柱产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测算,若1吨烟煤价值为1.0,则焦炭为1.5,提取焦油可增值10倍,制成合成燃料可增值375倍,制成药品可增值750倍,制成合成纤维可增值1500倍。因此,要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煤炭延续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新兴产品,培植煤炭资源新优势。作为资源型城市本身,实现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要积极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通过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其对煤炭产业的替代,使城市经济逐步摆脱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发展接续产业,必须立足地方实际。淄博要集中做大做强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比较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努力形成石油化工、氟硅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三)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并举,改善地区发展环境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改善资源型城市发展环境,必须做到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并举。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三要强化技术创新。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四要加强环境治理。对于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加大治理力度。[4]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经济转型的人才优势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构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一要加大对新型产业需要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产业转型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二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各类人才在转换就业岗位和其他原因遇到生活困难时,及时给予生活救助。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层次高、规摸大、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人才竞争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人才资源高效、充分、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积极性。构筑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五)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产业转移援助政策
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低价输出原材料,高价购入制成品,处于经济上的“双向失血”状态,使这些城市的劳动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人才极度缺乏。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想在短期内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复兴,就需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给予这些城市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为解决好衰退产业破产、迁移、改制重组等问题,政府的财政政策起着关键作用。为扶持替代产业发展,政府要利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使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跳出资源枯竭的约束陷阱,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城市由原来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变。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要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学海.山东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2.
[2]宋金凤.资源型城市须着力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07,12,12.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2
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开始面临挑战。微博即微博客,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访问其平台,将个人最新动态或即时见闻用简短的文字(国内通常为140字左右)广播出来,实现即时分享。凭着迅速即时、交互性强、裂变式传播、使用便捷的优势,微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公民记者”的聚集地,成为强大的公众舆论场,反过来自下而上地影响传统大众传媒“报什么”,使后者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微博的传播模式和特征
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中,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信息流动模式、传播效果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传播主体行业准入要求严格,议程设置权高度集中在少数传播者手中;第二、传播内容受“把关人”过滤,议题选择范围相对狭窄;第三、囿于传播介质,议程设置过程单向性强。
自从2006年全球第一家微博平台推特在美国上线后,微博就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影响力辐射全世界。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50多个微博平台,其中网民使用最多的是新浪微博。
微博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拥有如此高的人气?首先,媒介使用便捷省力。除了台式电脑,微博使用者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信息。据新浪副总裁王高飞于2012年1月8日在“第十三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每位新浪微博用户每天在微博上耗费的时间是60分钟左右,远远高于耗费在新浪网页上的时间(每人每天20分钟左右)。
其次,传播内容简洁省心。每条微博不超过140字,可以是一句话、—张图、也可以是一段音频或视频,用户无需拥有过人才华,也无需深思熟虑,人人都有“麦克风”,想说便说。
再次,网状“弱纽带”提供了平等的互动模式。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点对点、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微博容许陌生用户之间通过“关注”功能结成弱纽带,促使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个体结成网状的、交互性的节点链条。无论用户是政府机关、新闻机构、明星巨富还是草根百姓,都同处在一个平等的虚拟平台里。任何节点之间都可以直接对话交流,进行人际传播。
最后,核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速度高、覆盖面广。用户每发一条微博都能在其粉丝的页面上显示出来,粉丝通过层层“转发”、“评论”功能实现“信息流”、“意见流”的快速裂变式漫延,而每条微博的更新时间只需数秒,传播速度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传统大众传媒难以望其项背。
微博激发民众表达的意愿
微博方便快捷的特征,使之趋近于“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的4A理想情境,激发了民众表达的意愿;其丰富的信息源适应了人们的导向需求;核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带来的“热化效应”能发挥与议程设置的“显著性模式”一样的作用。这一切使微博开始具备议程设置功能,对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微博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霸权,微博用户跃升为传播主体。尽管不同微博平台的战略意图不同,为微博赋予的功能和特性也各不相同,但社交网络功能和社会化媒体功能是它们的共性。很多人不但在微博上私人信息,分享个人心情,还去看新闻,甚至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新闻,提出议题,吸引粉丝评论、转发、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磁场。
第二,庞大的微博用户群、海量的信息,弱化了“把关人”的功能,使议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较之传统媒介,微博的议程设置主体身份多样,社会特征迥异,关注角度不同,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同,因此形成的议题也更多样而新鲜。截至2011年底,新浪微博用户每天共微博近一亿条,几乎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里面就会有一人每天发一条微博。虽然各大微博平台也通过关键词过滤、敏感词屏蔽、专人监看等机制对内容进行把关,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微博用户、如此海量的信息,这些机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把关功能弱化。于是,微博上“人人皆可为记者”,可以随时随地在传统媒体上来不及或无法的即时新闻,获得由于传统传媒渠道狭小导致的补偿性满足。这一特性在“7·23动车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显得尤为明显。
第三,微博裂变式信息传播和繁殖,缩短了议程设置的周期。微博多点对多点的裂变式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轻易提高某个事件的显著性,加速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时效。例如在“7·23动车事故”中,从90后网友“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救微博后的12小时内,仅新浪微博一家上的讨论量已经突破200万条。显而易见,微博对议题显著性的凸显速度比传统大众媒体快得多。
此外,由于传统媒体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的渠道狭窄滞后,使之难以即时把握受众“怎么想”,难以洞察议程设置的发展演变。但是微博共时性的特点改善了这一困境。受众在围观的同时也在对议题进行“转发”,表示赞同;抑或发表评论,表明态度。传播者当时就能收到反馈,传播效果自然很快显现出来,大大缩短了议程设置的周期。
在微博社会化媒体功能日益彰显的时代,传统大众传媒已难以独霸议程设置的话语权。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已走上了穷途末路。只要妥善处理好与微博的合作、竞争关系,传统大众传媒也可以保持在议程设置中的先导作用。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3
[摘要]:
疾病文化与社会各层面关系密切,在医疗、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和大众传播的关系尤为紧密。大众媒体不仅直接传播着关于疾病文化的信息和知识,也在传播中客观地强调这些信息的某个方面,起到扩大和强化这些信息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立场,并借鉴健康传播、媒介批评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形式,对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特丽案件报道进行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在媒介社会大众媒体如何建构疾病文化,在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效果,并以此为鉴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疾病报道,以及围绕该事件的大众传播行为对中国媒体的启示。
Abstract: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towards diseas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justice, medical science, religion and, especially, mass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not only spread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but also emphasizes and strengthens some aspects of them. Based on theories of culture,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criticism, this dissertation is a case study of mass media coverage of the Terri Schiavo case in the United Sates, unveiling how the mass media shapes the attitude towards disease in a media society; the effects and defects of media coverage; how to report on disease; and what Chinese media should learn from this case.
Keywords: Mass communication, disease, culture, Terri Schiavo
2005年上半年,美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都在关注着一个女人的命运,她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居民特丽夏沃。1990年2月25日,26岁的她在凌晨由于缺钾陷入昏迷状态,心跳停止,缺氧达五分钟之久,从此进入了医生所说的“永久植物状态”。
其夫和父母于1993年起,就她的监护权问题和是否拔掉其进食管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司法大战,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团体的参与,甚至连佛州州长杰布布什和美国总统布什也相继插手此案。
过去,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也在媒体有过讨论。但是,这一次问题的严重性和涉及人们的道德伦理考量、不同意见彼此的针锋相对却是要用几个最字概括的:持续时间最长;引起关注最大;讨论区域最广(不仅是美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广为关注)。
虽然2005年3月底特丽的进食管最终被拔掉,以及同年7月尸检报告出台证实特丽确实无望好转,各种争论以及媒体报道才趋于平静,但是特丽案件曾引发的争论,直至今天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该事件为案例,讨论疾病文化及其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反思媒体在其中的功过是非很有必要,也可优化媒介以后的运作。
一、研究大众传播与疾病文化关系的意义
“疾病”和“文化”并联使用,构成我文中所述的疾病文化。顾名思义,疾病文化是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态度以及由这种认知所产生的行动。大众传播把该问题从医学的道德上升到生命的道德,建构起社会关于疾病文化的意义,从而让大众传播与疾病文化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首先,“病人”一词的意象是虚弱无力,需要他人照顾,身体机能遭到破坏的弱者形象。疾病本身被当作死亡、人类脆弱的一个隐喻,被视做罪恶的、必须加以诊疗、治疗和消灭的敌人。从此层面而言,研究疾病文化及其和大众传播的关系是对弱者的一种人本关怀;
其二,疾病文化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方面,它涉及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疾病事件发生后,还被赋予了政治和道德的含义,会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伦理,以及人类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等等;
再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剧了研究疾病文化的急迫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问题也接踵而至,给政府带来很大的挑战,引发一系列诸如医疗、保健、劳动力匮缺的问题,以及如文中所涉及的对末期病人所实施的安乐死等问题;
最后,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和疾病做斗争的历史,大众媒体则反应社会的变迁,同时其一举一动也有可能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疾病报道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疾病报道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二、研究方法
(一)个案选择
疾病报道是大众传播与疾病文化的结合点,因此本文为研究两者的关系,便从两者的结合点入手。因此本文藉由美国被拔掉进食管的植物人特丽案所引起的争论和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的报道做个案,进行文本分析。
考虑到搜集资料的实际困难,本研究中广电媒体涉及不多,提到处也多是引用纸质媒体对于广电媒体的评价。主要以报纸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专业新闻搜索服务器莱克萨斯连线(web.lexis-nexis.com/universe)检索新闻,并辅之以纸质媒体的网站进行搜索。
(二)样本选择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促进本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提高经济、文化发展速度,将少数民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提升到我国各地区平均水平线上,还需要我们在改进体制和更新理念上进行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其中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事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效且实用的具体实施手段和途径。
一、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能力会被其全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影响,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必然会对整个国家的综合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应当致力于发展先进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缩减各地区贫富差距,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实力。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多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信息的传播是我国当今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对于各个民族特色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互理解尊重以及和谐共处提供基本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和载体,对于我国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发挥着整合、协调、监控、引导等重要作用,在推动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营造安定氛围、传播和谐观念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积极贡献。大众传媒不应仅仅作为改进和架设优质经济环境的手段和方式,还应当是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途径。信息贫困会使某个特定地区和群众被排除在现代化发展之外,处于相对闭塞的生活现状当中,无法获取最新最好的各类生产、生活信息和技能,如此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贫困地区更为贫困,因此应该大力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信息传播能力,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权利,改进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贫困现象,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改进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不均衡状态。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当中的问题
(一)高层次民族传播人才紧缺
我国当今少数民族媒体从业人员当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明显偏低,而且年龄偏大。在实际的大众传媒具体工作操作当中,采、播、录等一线工作从业人员当中,能够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的人屈指可数。在当今社会环境当中,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极快,信息传播高度发达,传媒工作日益国际化,以上所说的低学历、高年龄、单一语言结构的少数民族人员从业现状当然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对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不符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于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以及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工作当中的地位提高都有着相当大程度的限制。
(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认识不足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对于各地各族民族语言的运用。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水平不高或者虽然能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日常生活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甚至在很多相对边远闭塞的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因此,需要在当地的信息传播当中使用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能够理解和使用的语言。从实际效果上来讲,少数民族语言也更被少数民族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传播效果也更好。加强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环境的认识,提高对民族语言环境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当前由于各地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在实际的信息传播当中,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数量和质量仍十分不足。
(三)基于民族语言特色、情感、内涵等方面的缺乏
语言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其记录性,还有其文化性,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也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质。现在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当中民族语言类型节目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中存在着不同民族语言传播信息内容和节目类型相互重复,许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就是直接将普通话节目进行翻译配音。而少数民族自身相关的各种类信息资源在其传播过程中,缺少应有的少数民族语言特色,没有生动真实的民族文化特点,缺少民族语言的独特风格,因此业无法承载信息传播当中应有的各类型情感和内涵,也是阻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四)大众传媒功能单一,信息传播媒介和能力不均衡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其使用电视机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各类报刊报纸,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出现了电视为主的传播现状,过度膨胀的电视娱乐性导致其他媒体逐渐在群众的眼前消失,造成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趋向单一化和娱乐化。而且新闻媒介机构也多数集中的大中城市当中,很多偏远山区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十分稀少。也导致了大中传媒的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能力分布不均衡。
三、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各民族专业信息传播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能力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需要为大众传媒工作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从业人员。因此,应建设长期有效的人才招聘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关资助规划。提高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力度,选用高学历、高资质、高能力的三高型专业大众传媒从业人才。可使用合同制、聘用制等多种方式进行高端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加大对于采、录、播等一线传播工作岗位的人才招收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各种待遇,加大财政投入资金,增加大众传媒工作岗位对于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吸引力度。
定点、定向的培养少数民族本地本民族的传播人才。定点是指与各地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传媒专业人才进行对接,明确落实培养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方式;定向是指根据实际岗位需求,从语言、新闻、编辑、摄制、市场等专业当中,挑选并确定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提高对于传播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各类民族语言传播数量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还需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熟悉当地的语言环境,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做好基础准备工作。首先对于当地大众传媒从业人员民族语言水平进行调查和统计,其次要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受众展开民族语言类型和水平环境的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民族语言环境和生态,制定合理可行的民族语言语用计划和规范,在大众传播当中重视传播民族特色,将民族语言的使用性向文化性转化,重视民族语言风格和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播。才能针对性的改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当中民族语言运用不足的现状,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三)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重视民族特色传播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还应当改变当今我国媒体功能的单一化和娱乐化现状,合理分配各种类传播资源,科学管理传播媒体的总体布局情况,针对性增加地区传播受众需求性媒体的设立和支持力度。在我国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为传播生态和语言环境的种种限制和局限,信息传播的受众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当地大众传媒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结构组织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为我们应当根据其当地实际特性提高大众传媒的实际效果和功能。做到设身处地为群众传播信息,而非对群众进行传播;根据实际发展优势媒体;优化总体传媒布局,完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网络,加大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类型接受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大众传媒在当地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事业在这种大形势下也成为我国当今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的工作重心和目标是消除我国当今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缩短两者之间的包括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传播能力等方面实际发展差距,将少数民族民众与我国整体距离拉近,使之更好的融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杨光宗、邵旭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媒介生态问题探究――以武陵民族试验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8):150-155.
[2]林晓华.从“有声有影有字”到“入耳入脑入心”还有多远?――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短板与对策[J].中国民族,2012,12(6):60-62.
[3]高卫华、杨兰.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J].当代传播,2012,05(6):63-65.
[4]杨惠林.大众传媒与壮族的民族认同[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张斌.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5
受众是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传播效果,媒体的权威性与美誉度也随之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来,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一种长远的、内在的影响。
关键词:
受众心理 高效传播 策略
大众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5个要素构成,大众传播活动的目的不但是让受众群体接受到传播者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产生影响。受众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基础,也是传播内容的最终归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传播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传播对象并以实现对受众的有效传播为目的,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植根于传媒人脑海当中。在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分析受众群体的心理状况已成为各类媒体制订新闻策略、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依据。反过来亦是如此,受众心理现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大众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受众心理作为大众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一、大众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需求不但体现在信息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在受众身上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传播活动或传播事件的最终影响和传播效果,也只有受众广泛且口碑良好的传播活动才有存在的价值。当然,不能为了提高访问量而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丧失了道德标准,只有将合法的、理性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才能实现真正良好的传播效果。
1.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价值观的影响。首先,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新闻本身不仅在于对事件的描述和真实性的判断,还包含价值观的引导。传播媒介发送出来的信息,除了极少数对纯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报道之外,其他信息内容都有意无意地对受众的价值观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文化修养的影响。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内容,还包括文化知识。大众传媒既要满足受众群体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也承担着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取向的义务,大众传媒在帮助受众群体普及大众文化的同时,应积极传播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中的精髓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3. 大众传播对受众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的使用和变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是记录人类思想和发展历史的符号,中国文字特有的形美以悦目、音美以悦耳、意美以感人的意境,使我们陶醉于文字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当中,具有极强的生活审美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受众审美呈现出感性化倾向,表现在他们更愿意接受直观的形象,因此读图模式已成为受众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内容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部分。当今电视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受众接触频度最高的两种媒体,信息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解读,甚至在一些杂志当中,图片已占据主角的地位。[1]
二、针对受众心理实施高效传播的策略
现代社会信息容量巨大,各类型媒体之间及同类型媒体内部竞争激烈,一些出位手段也司空见惯,这些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传播媒体对于受众心理也无法准确把握,有可能存在误读的现象。要使大众传播充分符合受众的心理特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富于个性化的媒介特征。随着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可供受众选择的媒体传播方式和媒体内容越来越多,这种选择心理的存在,要求媒体实施个性化才能从受众的选择中脱颖而出,要实现个性化,首先是栏目的个性化,包括独特的市场定位、价值指向和品位追求;其次是主持人的个性化,知识渊博、富有个人魅力的主持人,可为媒体树立品牌效应,作为栏目的标志,其作用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再次是记者的个性化,拥有见识不凡、学识丰富、视角独特、特点鲜明的记者队伍对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体的品位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是策划的个性化,新颖的新闻报道方式及切合受众的传播视角都属于媒体策划的范畴,独特的策划方案会使同质的新闻内容在受众面前显得独树一帜,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主持人为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曾说过:最可能改变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充满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又不能担当身居高位的“布道者”角色,而是以“朋友身份”平和地走进受众的视野当中,用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将真实而又新鲜的事情娓娓道来。也就是说主持人既要可信任、可依赖,又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如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早期新闻主持人陈鲁豫的亲和、温婉和睿智的主持风格,以及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中之《孟非读报》中孟非的鲜活用词、嬉笑精神和脱口秀激辩等特点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健康美好的个性化特征与所叙述的新闻事实做到了完美自然的结合。[2]
2. 不能过度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当今很多媒体以受众兴趣为择稿标准,在处理新闻稿件时,甚至将受众的兴趣所在放在首位,满足其搜寻奇异的心态。受众对新鲜、非正常、奇特的信息的接受呈现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这是人的猎奇心理的一种正常反映。但如果过分追求奇闻逸事则容易导致失实新闻泛滥,且猎奇心理容易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因此,媒体在选择稿件时应保持平常心态,以客观和理性作为选稿的依据。如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看到编辑发过来的《美国发现一只大蝴蝶》的新闻消息,称在美国发现了一只翅膀达一米多长的蝴蝶,如同一架小直升机。南振中不禁对此产生疑问,接着就请教了中科院昆虫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以科学为依据断言这种超大蝴蝶是不可能存在的。后来他调查这则消息的来源,结果发现这篇消息来自一纸小报,小报的经营策略主要是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可以理解,这条消息最终没有在新华社报道,避免了新闻失实现象的产生。
3. 注重人文关怀。媒体应注重对受众的人文关怀,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加人性化,这样才能使受众更乐于接受。在对一些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应有感知痛苦的末梢神经,不要把受害人推入无法脱身的深渊。为达到与受众心理接近的效果,大众传播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人文关怀形式,如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化、符号化,则无助于实现人文关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只局限于关爱和善意的表达、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它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揭示出平凡的人们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涵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优良的品德。因此,大众媒体要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要去除表面肤浅的内容,将关注的焦点进行广度和深度双方面的拓展,关怀弱势群体,寻找人类灵魂的家园,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深入思考,使得大众媒体的报道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不是满足于依靠煽情手段骗取几滴眼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视角前所未有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微观层面,贴近生活中的普通大众,如当今很多媒体开设了诸如“市民热线”“民情民意”等栏目,体现出了基于人文关怀精神的媒体经营理念,媒体内容也只有关注受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琐事”,才能打动且深入民心,体现出新闻报道对受众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3]
受众心理在大众传播的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大众传播必须充分重视受众的心理因素。随着媒体产业的繁荣发展,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视野也随之拓宽,媒体对新闻事件只进行浅层次的报道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媒体提供更详尽的背景报道,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富有本媒体特色的评论,并能够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预测。当然,我们也不能急(下转第112页)(上接第72页)于求成,因为受众心理与大众传播行为之间在短时间内进行完美的磨合也不符合现实,这需要传媒更加努力,更具专业化水准才能缩短这个磨合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新华出版社,2012.
[2]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大众媒体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地方传统媒体;哈尼族;作用;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5-02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云南南部红河中下游和澜沧江之间的少数民族。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传说、歌谣、迁徙史诗等等,都凝聚着哈尼族祖先们的生活和生产智慧,成为历代哈尼族人民传承的财富[1]。民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继承,可以加强成员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本身认同感的提升,同时,可以吸引到不同族群的成员对于彼此之间文化的认识,也能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2]。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哈尼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特别是在2013年红河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已经成为红河州州委、政府、媒体等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之一。本文选取了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州级传统媒体作为对象,分析地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并结合当下的传播环境,提出相应建议。
一、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哈尼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完成,媒介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讯息传递的纽带。当下,传播的媒介多样化,有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媒体等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常用的媒介。传播使得文化可以世代相传,文化也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传播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地方的主流媒体,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中提到,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哈尼族文化的传承早期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首先这种传承方式不利于哈尼族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保存,也不能满足当下的传播需要;其次,在当下社会,由于受到来自汉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4],很多哈尼族年轻人对自己族群的文化并不了解,民族认同感低,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第三,本民族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人很少,使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可以S富文化传承的方式,让之前比较单一和人数较少的传承方式得以改进[5]。
(二)哈尼族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之一
哈尼族是红河州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红河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2013年6月,在柬埔寨金边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的目光也开始聚焦到了这个地方以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红河州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地方传统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建构后向人们所呈现的环境称为拟态环境,而大众也常常把这种信息环境当作是现实环境来看。这种信息环境的建构,往往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进行。新闻框架理论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是镜子式的现实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框架,例如选材范围、策略、价值标准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建构[6]。因此,外界对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认识,很大程度是依靠着媒体,特别是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地方主要传统媒体,担负着哈尼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是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建构者。
二、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中的传播优势
(一)公信力强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官方主流媒体,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管,是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两家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着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始终围绕着红河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官方媒体,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二)拥有较为悠久的创办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如果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民间传播者通常存在着规模小、专业性不强、传播效果不足等缺陷,所以,借力这样的官方媒体,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的途径之一。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分别成立于1989年11月和1980年7月,创办至今已分别有27年和36年的历史。目前,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均已覆盖全州13个市县,为全州四百多万人口服务。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一直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民服务,是了解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有较好的受众基础。
(三)地缘优势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内容的采集、受众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红河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又作为红河州主要的官方媒体,较其他省内媒体和省外媒体来说都具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
三、传播策略
(一)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扩大传播范围
在当今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网站、微博、电子报纸、微信、app应用等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受到人们的欢迎。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达6.68亿,且20~29岁的网民占主要比例,同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达到了最高。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网络成为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哈尼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2],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一体的方式。 《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也紧跟趋势,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例如《红河日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红河电视台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也希望借助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让大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所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向外界展示哈尼族文化的内涵。
(二)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相结合,准确传播
首先,新媒体的平台赋予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消息,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传统媒体从新闻的采集开始,经过层层把关,信息的准确度、真实性相较于网络上的信息来说更高一些;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常常处于边缘文化的地位,特别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常常处于劣势的地位。同时,少数民族的报道经常与经济扶贫、教育水平落后等相关,“贫困”、“落后”成为人们心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固有印象;第三,如果仅仅依靠新媒体去传播和传承哈尼族文化,可能会面临着政府支持力度、传播影响力等自身传播不足的状况。所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把好信息关,同时,与新媒体相结合,从多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角度去传播哈尼族文化。
(三)丰富和创新传播内容
通过《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的采样分析,笔者发现,首先,在关于哈尼族相关报道的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建设和梯田等方面,例如政府的经济建设帮扶项目帮助哈尼村寨“换新颜”。文化方面的报道多集中在“哈尼梯田”,对其他文化习俗、节庆日介绍等很少;其次,报道内容的雷同度太高,大部分内容多集中在“长街宴”、“哈尼梯田”等比较出名的点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报道。从传播的建议上来说,可以增加对节庆日、服饰、传说、文化习俗等的报道,同时,可以进行人物的报道,人物报道的加入可以让内容更为真实、接地气和引起受众的共鸣[7]。丰富和创新蟮赖哪谌荩外界可以更多元化、多角度地了解这个民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贫穷”、“落后”、“愚昧”等刻板印象。
(四)有效利用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促进哈尼文化的有效传播
“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所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功能。如果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一议题作大量报道的话,在公众眼中该议题的重要性也会增加,如作少量报道,则反之[6]。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优势,但是,对于一些较边缘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劣势。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被淹没在主流文化中,再加之经济、技术和传播条件等的限制因素,这些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甚至于存在着被解构或消失的危险[4]。因此,正确发挥地方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报道议题上进行精心地选择和报道,增加哈尼族文化的报道量,那么相信对于哈尼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曹贵雄,龙倮贵.哈尼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 黄丽娜,吴娅.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以“侗族大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1).
[3]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 齐迹.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策略及方案――开放交互式电子书[J].赤峰学院学报,2015(4).
[5] 程玉琦.哈尼族文化大众传播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