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荒漠化治理工程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1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机制、法制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400万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与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密云水库近四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三北四期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万亩,新增防护农田3700多万亩,为确保我国北方粮食的稳产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近两年营造沙地速生丰产林30万亩,受益农户年均增收300元。化德县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县仅草业一项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县利用刺槐发展食用菌生产,2003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据统计,有1622万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

社会效益突出,加快了生态文明进程。沙区人民在治沙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土地沙化意味着贫困和落后,沙化土地上也蕴藏着希望和财富,获得这笔财富,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意识不断凝聚和升华,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更加坚定了人们改善生态状况、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二、防沙治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不仅直接影响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防沙治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惟有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防沙治沙,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全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沙区,2002年我国重点沙区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仅1590元,远远低于2476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搞好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防沙治沙,改善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从区域上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旱区,干旱缺水严重。受土地荒漠化影响,土壤风蚀、水蚀加剧,耕地质量下降。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切实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是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防沙治沙,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沙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在有效开展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可以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开辟农村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防沙治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治沙经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赞扬。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宏伟目标,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制定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防沙治沙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在总体思路上,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全面恢复和提高沙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就是要构建比较稳定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高效的沙区产业开发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到2010年,重点治理一批影响较大、危害较重的沙化土地,初步遏制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到2020年,使一半左右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有较大改善,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到2050年,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切实规范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要切实加强保护,巩固治理成果,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二)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加快推进政策完善和体制创新。要坚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有利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对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护的,国家要给予同等的投资和信贷扶持,轻税薄费,明晰产权,把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三)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应性强的植物良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严格检查、监督。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2

文/本刊记者 蔡亚林

近日,吉林森林工业集团了吉林森工改制一年来的成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表示,吉林森工集团的改革探索出了国有森工企业集团改革的新路子,对我们的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吉林是我国的林业大省,吉林森工集团是我国四大国有森工集团之一。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单一,森林资源过度消耗,企业摊子过大,企业负担沉重,经营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出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吉林森工集团从2005年到2006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改革, 通过改革,吉林森工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解了长期困扰森工的“企业办社会”的难题,解决了冗员过多的问题,激发了员工生产创业的热情,提高了创利能力,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增强了森林培育保护意识。

印红说,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商品生产基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吉林森工集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中国吉林森工集团能以此为契机,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深化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林业三大产品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努力开创集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作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枫桦治理荒漠化专项基金设立

文/本刊记者 蔡亚林

中国绿化基金会枫桦治理荒漠化专项基金于2007年 12月23日在北京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中国绿化基金会顾问蔡延松出席了基金捐赠仪式。

据了解,该基金是由加拿大枫桦绿色环保有限公司和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倡议成立。加拿大枫桦绿色环保有限公司将向此专项基金注资总额100万加元,先期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并同时倡议国内外环保组织和企业或个人捐赠,捐款将用于防沙治沙新技术研究、推广、技术培训以及沙害治理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沙区农牧民教育资助及其相关宣传活动。专项基金完全遵照中国绿化基金会的相关管理条例管理,并接受捐赠者和社会的监督。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这说明我国防沙治沙的形势还非常严峻,任务仍十分艰巨,治理荒漠化,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相信通过中国绿化基金会枫桦荒漠化治理专项基金的建立,一定能有更多的企业、民间组织以加拿大枫桦绿色环保有限公司为榜样,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根据中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战略部署,枫桦绿色环保公司计划2008年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将治理荒漠与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做中国荒漠化综合治理科技示范龙头企业,未来6年,即到2013年完成100万亩综合治理科技示范项目治沙任务,2007年9月23日,该公司已在新疆林果业博览会上与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签约40万亩。

2007中国国际林博会举办

文/本刊记者 蔡亚林

奇珍异果、毛竹衍生品、树枝、树根生产的高品质地板林木产品、林副特产品、花卉及服饰、仪器……于2007年12月20日一齐亮相于2007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沙漠地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各类沙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其荒漠化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在全国同类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1年国务院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分布图来看,石羊河流域处于“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武威正处在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甘肃省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安全区”,并将“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定为全省的战略定位之一。甘肃省政府2012年7月印发了《甘肃省生态功能区规划》,提出要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分别被纳入“一屏”和“一区”范围。

1 生态屏障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民勤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地下水位抬升。全县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7.44亿立方米减少为2012年的3.5051亿立方米,亩均灌溉定额由585方/亩降低为410方/亩,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为8515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位由规划实施前的年均下降0.637米变为2012年的年均上升0.085米。2012年,蔡旗断面过水总量达3.48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为8515万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2020年蔡旗断面下泄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600万立方米以内的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

1.2 森林覆盖率扩大。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2.81万亩,累计发展特色林果18.9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1.43万亩,完成工程压沙37.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8%提高到2012年的12.08%,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3 荒漠化趋势遏制。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析,2005-2009年五年间,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5万亩,其中极重度和轻度2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06.8万亩和8475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利用“3・12”、“6・17”、“12.4”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生态县情教育、建设治沙展览馆、制作系列专题片、举办大型公益活动、开设专栏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媒体高度关注民勤生态建设,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及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省绿化基金会、省工商联等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踊跃参与民勤生态治理。

2.2 严格水权管理,全面落实调水方案。建立完善“明晰水权、定额管理、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联合调度制度和水电共管、轮次控制、预算审计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价格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以超定额累进加价、节约水量减价征收为核心,制定出台农业、城市、工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推进水权水价改革。2010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2.617亿立方米,是自1987年2.57亿立方米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2011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2.796亿立方米;2012年蔡旗断面过境水量达到3.48亿立方米,较规划近期目标2.5亿立方米多9800万立方米。2010年以来,有计划地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 2012年形成水面15平方公里。

2.3 实施生态项目,建立绿洲防护体系。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组织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统筹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省列防沙治沙专项等生态项目,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基本形成“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格局。2006年以来,以绿洲夹河乡麻岗沿、青土湖、南湖、红沙岗等区域天然植被抚育管护为重点,实施封沙育林25.1万亩,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2.38万亩。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完成工程治沙24.5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34.49万亩;以民武、民湖等主干道路、村镇周边、农田渠系、现代农业示范区绿化为重点,完成农田防护林网6.41万亩,通道绿化1500公里。

2.4 实施关井压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将各类农林场、移民迁出区、风沙沿线和绿洲内部二轮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确定为重点区域,严格按照申报、核查、确认、关闭、验收、建档等程序落实关井压田任务,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万亩。加强关井压田区域后续管理,制定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防火“五禁”措施,深入开展林政执法百日行动,全力巩固治理成果,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夹河黄案滩封育区7眼已关闭机井自流成泉,10万亩芦苇及沙生植被蓬勃丛生。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2年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8.63万亩,累计发展特色林果业18.96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高标准示范园12个,500―1000 亩的示范园21个,培育腾格里、成功农业、恒康、酒钢(集团)紫轩等林果加工企业,酿造葡萄加工能力达到5万多吨。2012年,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1.57万元,养殖暖棚棚均产值达2.3万元。主体生产模式增加值占大农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3%提升到34.5%,农民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由2006年的48元增加到2266元,净增2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2元增加到7035元,净增3453元。

2.5 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保护生态的核心举措和长效机制,配套出台年度实施方案、技术规程、扶持政策、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组建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激发县农技干部、乡农技干部、县聘农民技术员、村科技助理员、村农民技术员“五支队伍”活力,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特色林果业发展顾问,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色林果业实用技术人员20名。不断完善林技服务体系,成立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和葡萄、红枣、枸杞、治沙研究所,加强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积极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梭梭”、假砾石滩地开沟造林等治沙造林新模式和“九统一分、三当日一集中”的特色林果定植模式,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制定《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35万亩,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3.2万亩,建成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占地1.34万亩。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传统模式与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相结合,在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建设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技术示范20多项、5000亩。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4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新疆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60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发展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精心呵护着“三山两盆”的秀美山川,用行动描绘着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绿色屏障治沙富民

新疆是一个干旱少雨、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严重、森林植被稀少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52年,中国人民军垦部队率先在石河子、奎屯等地营建以钻天杨等树种为主的大网格、宽带式护田林,从此拉开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的序幕。此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推动林业发展,又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的启动,开创了新疆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第二步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公益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第三步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通过实施天山、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引导全社会坚决保护我们的森林、冰川、绿洲和草原。

60年来,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在天山南北持续铺展――全区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169.6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3%增加到目前的4.5%,新疆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以来,新疆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74.7万亩,是目标任务量的137.1%。

在构建绿色屏障的过程中,新疆还通过林果业完美诠释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结合的最佳效应。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造福各族群众的一项重要产业大力推进。截至2014年,新疆林果总面积达2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650万吨;在环塔里木盆地,建成以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等为主,面积超过1500万亩的特色林果主产区;在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建成以葡萄、哈密大枣、枸杞、时令水果、设施林果为主的若干个特色高效产业带。

如今,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也同时带动了新疆木材经营加工业、森林旅游业、花卉产业、沙产业等其他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

污染减排成效显现

“蓝天多了起来,空气越来越好了!”这是如今乌鲁木齐市民的共同心声。这几年,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以“煤改气”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类治理工程,乌市空气质量年年攀升,2013年一举成为全国首个主城区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供热的城市。

坚持民生优先,还蓝天于民,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监测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区四项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

2014年,我区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年度控制目标任务,其中,氮氧化物排放出现拐点,首次实现由升转降。

为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昌吉回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市相继启动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和“蓝天工程”,明确了大气污染治理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到2017年,实现全疆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其中乌鲁木齐市等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4年4月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明确了涉及11个方面49项重点工作任务。

夯实生态环境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事关我区各方面可持续发展。

以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我区不断夯实生态环境底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新阶段。

这5年,一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启动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喀纳斯湖、乌伦古湖等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阿尔金山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这5年,我区88个县市28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完成,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得到了保障。

这5年,我区环境监管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全区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7个,占全疆国土面积的12.95%,全国排名第四位;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7个、国家级生态村7个、自治区级生态村405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1个,建立有机食品基地130个。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5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则;策略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定义就是,在保障流域地区自然资源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在采取合理措施的基础上,帮助实现综合治理与开发相和谐的状态。在小流域治理当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尊重自然,保障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挖掘小流域当中对人类发展有利的部分。

1 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坚持的原则

1.1 保持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以黄土高原为例,自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要素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要想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找出导致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充分了解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开发和利用。从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开发可以看出,如果采用合理的开发方式,可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与经济效益共存的状态;如果开发利用不合理,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仅导致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还会导致黄河下游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1.2 充分了解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

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以及经济发展特征都不尽相同。因此,要充分认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自然生态状况,设计科学的生态开发策略,保障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从土地的利用结构,以及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出发,制定因地制宜的治理标准。

1.3 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

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要对该流域的地质状态、水土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然后再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考虑,采取综合规划措施,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

2.1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指的是要针对小流域的环境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其中要着重关注的就是生态系统当中的水、土、生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的外在表现状态。在对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时,主要关注的是人口数量、生活资料、社会经济总数等,在综合分析之后,根据该区域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生态发展策略。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矛盾叫尖锐的地区,要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

2.2 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主要指的是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对再生自然资源采取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综合规划是保障小流域地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宏观上分析,综合规划能够针对农、林、牧等各项生产的要求,合理安排各自的占地比例,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小流域地区的最大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进行分析,在每项具体的工作安排下,分配给各自适用的土地,制定详细的环境治理以及经济发展实施计划,综合指导小流域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环境治理工作。

2.3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对象,以土地的优化配置为基础,运用现代技术,在土地单位面积内采取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工程措施,从而形成一套合理的综合防御体系。

2.3.1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针对土地荒漠化而言的重要措施,它能够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开发。在小流域当中,有效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能够实现该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共存的状态。首先,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能够发挥林木自身具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其次,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农林产品,提高经济收入。目前,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治理当中,主要采取的防护林体系有:分水岭防护林、护埂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内容。作者认为,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采取效率更高的生态治理措施。例如,可以将具有多种用途的林种结合在一起,在最适当的地区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2.3.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它能够为林草措施以及农业生产创造出基本条件,是改良和合理运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生态效应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的实践分析以及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当中,应当充分把握该区域水土流失的特征规律,针对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目前,黄土高原在小流域治理当中主要采取的水土保持的措施有:沟道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以及山坡防护工程等。山坡防护工程主要包括梯田、拦水沟等。

2.3.3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当中,可以运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等手段,实现保持水土、提高产量等目的,我们称之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要想增加土壤抗蚀力,就可采取免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以及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一些小流域地区已经建立了高效的农林复合型、农林牧复合型等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提倡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有些学者采用的是单独的定性或定量评价,还有些学者采用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分析方式。

3.1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前后的各种效益指标之间的对比。例如,李恩慧在她的研究成果中分别运用了种植业年增产值、水土流失面积、土地利用率等指标。对某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十分可观的治理效果评价。

3.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的有综合评价法、经济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法。

3.2.1 经济分析法。综合治理工作具有十分复杂的特性,涉及的方面较多。我们可以采用货币价值来综合反映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果,有些研究成果会运用“时间价值”的观点来确定经济效益,对该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产生的长期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3.2.2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研究者较多。例如,陆文伟就采用了能量投入产出分析法,深入分析了田阳县小流域农业生态的能源特征,最终分析出小流域当中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一种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我们不断在理论上做出创新,在实践上不断进行检验的。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将会是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等。源源不断的理论成果表明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域生态污染问题,才能更好的保护小流域水土流失。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有待更好的解决,此时,需要每个人自觉的投身到保护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品之一,其他资源无法取代,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提。唯有保证水资源与水工程的健康发展,方可在经济建设中消除后顾之忧。然而,当前我国在水资源运用方面还有诸多不足,通常表现在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平衡,使用滞后、管控不力,水资源使用率偏低,污染状况无法改善等层面。

一、水土侵蚀问题

近些年来,全球各区域的水土侵蚀状况陆续出现,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例如,印度年度总数80×106hm2的耕地,丧失了6000×106t的土地。尽管将一些侵蚀阐释为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然而充足的证据表明,人类采伐所引发的侵蚀有着极大的比率。这部分采伐以对树林的占用、草场的过度放牧、偏僻区域的农户耕地扩充等模式为主。土地侵蚀只要产生,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最显著的是其会造成生态破坏,如荒漠化、大旱、洪水、淤塞与土地退化,或因为土层生产力低下造成农户吃不饱、穿不暖从而引发社会问题。而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31.7万km2,在我国疆域中的比率为34.6%,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到262万km2,在我国疆域中的比率为27.3%。因此,我国的水土侵蚀现象堪忧。所以,为了降低我国的水土侵蚀比例,首要任务是水土保持作业。

二、水土保持举措

(一)工程举措水土保持工程举措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模式中较为直观、效果较好的模式,其在提高地表水渗入时长与地表径流的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气压层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工程实践中,应依照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采用。

(二)生物举措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方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又称植物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生物措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蓄水调水,固土保肥,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三)耕作举措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1.轮作模式轮作通常是说耕种人根据节气、土层特性与农作物特征等自然定律,在相异的节气栽种相异的作物。通常耕种者会以植被为耕种核心,融合水旱轮作、专业轮作与绿肥轮作等多类模式完成耕种。2.间作、混播与套种间作通常是一洼田地耕种阶段,相异阶段换种相异的作物,应权衡到的是作物的最佳收获比,要以生产周期最大收益为初衷,提升土层的使用率与生产率,维护水土。而混种作业,播种与收获间的结合更加关键,耕种2个或若干个作物的种子通常要融合在一处,最常规的播种例子就是播种小麦与豌豆,混种能够提升作物的生产面积,又能够固定氮气,增添土地有机物比例,让农户创收增收。栽种相异的植被,能够使用相异的模式,在相异的阶段进行栽种,然而需要让农户耕作的土地获得缓冲时间,让土层适于植被生长。

三、水土保持工作减水减沙效益解析

为了保护土层与水,应主动制定土层与水土保护的举措。假如采用水土保持的举措保护水土,应权衡到所采用的模式对水土的作用。对土层与水分的保持功效来说,水分是最为基本的,制定对应的保护举措极为关键。土层也必须被合理保护与使用。保护土层的沉淀物层面,应缩减水的侵蚀与径流,我国地势繁杂,大部分耕地坡度很大,对相应的保护举措要求也更为苛刻,区域差别很大,假如“一刀切”,效果可能并不好。所以,应科学制定预案,权衡相异地区的特征,完成科学勘探。(一)减水效益解析在水土保持作业阶段,一般要获得显著的减水效益,通常会使用水平或穴状整地模式来实现。这两类举措能够较为高效地缩减地表径流对土层与砂岩的腐蚀与冲刷,进而让土层中的有机成分被毁坏,土层表层的粗糙程度得以提升,进而让土层的渗透功能提升,让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笔者认为,应持续提升植被覆盖率,要结合上述两类举措的优点,减少水土流失,完成防固减水的目标,管控水土保持流域内土层的肥力,减少沙漠化等负面效应的影响。(二)减沙效益解析使用SWAT模型,栽种人虚拟各类常规的减沙场景,并融合增加覆盖植被的固沙模式,能够较为高效地弱化地表径流裹带砂石的损害而大幅度地强化土层的抗腐蚀能力,进而可以高效地预防水流毁坏土层中包含的有机成分与其他营养成分,降低土层的沙漠化速率,最后完成减沙的目标。

四、结语

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水土保持作业,需要管控水土流失。在作业实践中,重点就是怎样完成对土层的科学、优化分配。特别要重视的是怎样的预防举措能够与其相应的优势结合,唯有科学化维护的前提下,才会完成保护工作,保护土层和水分。土层保护与水土整治能够让减沙减水效益更为突出,应关注保护水土的效益,严禁造假,从根源上保护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袁再健,孙倩.海河流域大清河土石山区不同空间尺度水沙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6(4):750-757.

[2]刘栋.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2015(4):107-110.

[3]潘欣,王玉杰,张会兰,等.官厅水库上游典型植物措施特性及在侵蚀性降雨下的水沙效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7):76-84.

[4]王鸿斌,刘斌,张志萍,等.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蓄水减沙作用分析——以泾河流域砚瓦川项目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16-18.

[5]张思毅,梁志权,谢真越,等.白三叶不同部位减沙效应及其对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8):13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