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工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工业特点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略

现代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农业,这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多功能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才能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实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措施,从而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农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农业的唯一功能,在非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不断拓展并逐步扩大范围。

(二)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明显变革。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业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现代农业则采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农业与其他产品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随着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补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四)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在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意义下,只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的经济部门。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功能的拓展,使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经营者。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属性的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

二、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到来,农业的功能会出现变动。(2)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等都相继出现。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发展农业的某些方面的功能来解决目前的矛盾和问题。(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可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现代农业拓展的重点有: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着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的一致要求。不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都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保障,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证粮食的供应乃至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应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发挥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转移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就业问题,最大的难题还是解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出现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就业方面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还在农村。要充分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拓展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像农家乐、旅游农业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的方式,或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去处。三是增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农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和全面发展。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富则国家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市民差距拉大,农村生产条件并没有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及城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规模农业、项目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吸纳更多的人来农村旅游和消费,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充分凸现农业生态的保障功能,着力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农业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决定的。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如在防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重视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乃至整个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现代多功能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多功能农业的发挥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严重影响农业的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在多功能农业投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影响农业在就业和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挥。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立法,将现有的支农资金投入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中,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2拓宽支农领域和渠道,加大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生产资料生产、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公益性支出。

3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明确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办法和标准,建立由农业、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多部门联合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

(二)调整农业结构。过去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现代农业中的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使现代农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及花卉农业等一些新型产业形式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新的产业形式。多功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关联产业群。同样,发达的关联产业群也为农业其它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条件。农业产业化越发达,则多功能农业发展的越好。

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是:一要深化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间的互动。国家在制定支农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农业传统的单一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功能,还应考虑环境、社会、食品安全、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应通盘考虑如何构筑由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食品销售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以及安全体系等所组成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农业大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内部各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青年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多功能农业人才,为多功能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精通农产品销售、管理、流通、运输等相关知识的经纪人队伍,从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中,首先应采取积极措施,把大量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比较大,如。大量兼业农户的存在,可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再次,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步伐,强化多功能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有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科技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开发效率,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科技创新体制;要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等科研体系。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现代工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发展

电子信息是一项先进技术,它将生产中所有的数据、信息、和指令依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转化为的电子信息,通过程序的设计实施到生产过程中去,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和效率低的特点。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存在,为了更好的促进它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对电子信息进行壮大和创新,从而发挥科技在工业方面的最大效用。

1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的应用现状

1.1普遍高效性

在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具有普遍高效性的特点。由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大多制作过程都需要靠人力来完成,然而强大的工程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且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很难长时间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导致生产的进度达不到标准,效率提不上去,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消耗。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解决了先前的所发生问题,它通过操控计算机就能够控制整个产业的生产状况,将之前的人力替代为机械,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同时也减少了生产的成本。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准确及时的操控指令,将生产的效率提到最大化,同时节省了生产的时间,为现代工业带来了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所以电子信息及技术在工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广大欢迎和应用,它的高效性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高效性在现代工业的生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2缺乏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受到了现代工业的信赖和欢迎,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环境的有限,操控此技术的人才还是处于缺乏状态。缺乏电子信息人才会导致现代工业在推行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受到直接阻碍,无法将此技术运用到现实生产中,不能将理想化的生产变为现实。同时缺乏人才也是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困难之一,少量的技术型人才无法将电子信息落实到现代工程的各个领域中,导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无法正常实施,在工业生产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慢慢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生产力下降,经营和收益也相对减少,严重的话会被现代社会工业淘汰,进而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缺乏电子信息人才是发展电子信息的过程中的现状之一,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力度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注重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培育

从我国现代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的现状来看,我们要加大培养技术人员的力度,为社会培育更多的电子信息人才,为现代工业的生产提供发展动力。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宣传电子信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和人民的注意,引导和鼓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研究,为培育技术性人才提供有利的培育条件,加大培养力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信息技术型人才。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者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到领导性的作用,它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转,对于生产的经营和发展来说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人才的培养对于工业的发展来说也有重大意义,所以深造更多技术型人才,改变供不应求的状态,是当今现代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2.2不断创新和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给现代工业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它的操作系统在施行过程中还是会有不足的地方存在。人无完人,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科技也一样。电子信息技术虽然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但是我们仍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实时进行调整和解决,打造更加炉火纯青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也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不断发展技术,就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所有的程序和功能会比以往更加优化,并且许多未知的领域也会在创新中应用和发现。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它的作用也就更大,相信在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它一定会现代工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3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中,电子信息技术不止运用于现代工业中,它更会以多元化的姿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航天技术方面也少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航天工作中,所有的数据和条件都是经过电子信息的准确操控得以实现。当然在医学和科研方面,电子信息的技术也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许多难题,让研究和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福利。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工业中发展的关键,它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以往传统模式下的生产,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电子信息的发展现状是不可忽视的,它成为许多企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管理程序,在未来一定会占据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正确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成果,大力发展国家生产力,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崇.现代工业中电子信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0):260.

[2]杨伟超.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发展[J].科技资讯,2016(10):6-7.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3

【关键词】现代工业;中国传统民艺;实用性;功能;利润

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极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利用科技不断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方式终有尽头。从19 世纪开始,很多学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寻求答案。19 世纪莫里斯试图用工艺美术运动改良工业革命;本文则想通过对工业生产和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比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

现代工业生产是利用现代科技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生活用品。但单纯依靠欲望推动的发展,和人性一样有着两面性。因而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也有两个方面。

(一)基于使用的生产

在追求美好生活、战胜自然的自我实现、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下,诞生的产品代表着现代工业的本心,有基本的实用性标准。产品能否实现核心使用功能;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成本实现;外观尽可能地符合审美。标准围绕功能、以技术为保障,也尽可能考虑美观。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我们创造、生产了越来越多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

(二)生产行为伴生的利益驱使

依靠欲望推动的进步决定了生产的原动力不是单纯的,包含着对利润的渴望。这就导致大众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情况下,为继续得到生产利润,出现违背实用原则的生产。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第一,有害但持续生产的产品。此类产品数量不多,但对人类有害无益。如烟草制品、一些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产品,因为丰硕的利润存在,始终没有办法停止生产和销售。第二,附加值远超使用价值的产品。产量不大,但单体利润很高。如基于畸形消费观的奢侈品,说不清明确作用的养生、化妆品等。有一部分奢侈品的功能、外观确实高于普通产品,但从技术和经济指标来看并不成比例。其附加值往往来自于宣传诱导。第三,依靠大量生产创造利润的产品。如大量的一次性使用品、浮夸的包装盒、限定使用次数或时间的产品。表面上危害不如第一类,但其利润的获取建立在大量生产的基础上,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更大。一次性用品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其中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使用的。

二、传统中国民间工艺的概念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民艺的概念

民艺从字面看,“民”理解为“平民”“民间”“人民”,“艺”引申为“工艺”或“艺术”。合起来解释成“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很难割裂,因“民艺”应该是二者的叠加,甚至包涵更大的范畴。本文重点研究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民艺产品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偏向“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指在某一地区或时段,人民群众在未经组织的情况下使用相对统一的生产工艺手段,自发生产制造的、功能和造型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用品。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工艺手段及其产品的功能、造型,乃至文化内涵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不胜枚举,以江苏为例有苏工榉木家具、南通蜡染蓝印花布、宜兴紫砂等。

(二)中国传统民艺的特点

由于依托的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民艺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功能至上,产品出自淳朴的实用本源。民间工艺非常单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设计制作什么。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会被自然淘汰。同样,原料选择廉价、易得的,工艺会选择容易的方式。第二,历史长,设计和制作反复改良。民间产品刚刚产生的时候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这个产品有用,会不断有人改进其设计和工艺。在群体智慧下直到非常成熟合理后,制式会相对固定。科技进步的加快致使现代工业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倍增,很多创造尚未成熟就已然淘汰,谈不上改良。第三,受众数量大。传统民间工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其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特点和当前的工业化生产是一致的。

三、现代工业与中国传统民艺的异同

(一)生产目标的变化

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基于生活必需品展开,较少涉足脱离生活的用品。现代工业时代背景下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已经基本成熟,当代从业者必须创造更高级的产品,或者引导消费从而创造利润。

(二)从业群体的变化

社会进步,工作领域细分。当代从业人员更专业化,其优势是可以完成比传统民间更细致复杂的设计和制作;缺点是群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传统工艺中出自皇家造办处的,一般精工细作、科学合理,但易受统治者喜好影响。同理,现代工业设计者受制于财团利益左右,更容易出现前文所述畸形的产品。

(三)生产条件的变化

现代工业化生产有更多的材料选择,机械化生产的高精度、大规模生产,使得产品数量、质量都远超过去。传统民间工艺产品材料一般取自天然,加工依赖操作者的技巧而精度无法保证,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结语

如果把科技和文化比作人类向前发展的两翼,现代科技已经足够健硕,但刺激科技发展的精神已经不能制约和平衡它。这正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利润原本是生产行为的伴生,现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为主导。反观传统民间产品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前人已经尽可能做到最好,尤其是很多传统工艺制作的用品,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耐久性甚至超过现代,这正是得益于传统民艺正确的出发点。将传统民艺与现代工业放在一起,传统民艺在技术上显然落后,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传统民艺很多已经淘汰,这非常正常;但是可以学习的是功能至上、尊重自然资源、尊重劳动本身等方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穆.晚学盲言[M].2004 年6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52-59 .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2005 年5 月第1 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10-11 .

[3]柳宗悦.工艺文化[M].2006 年1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68-79.

[4]林语堂.谈中西文化[M].2011 年6 月第3 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年:268-275.

[5]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2009 年10 月第1 版.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9-18 .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现代工业厂房;规划设计;科学选材

引言

住建部明确指出,绿色建筑理念指的是,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相关的建筑单位应当做好节材、节地、节能以及节水的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的基本理念,切实做到减少污染的排放,为使用人员的生产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日常居住提供安全、适用、高效、健康的环境,建设可以和自然环境共同生存的现代工业厂房。近几年间,住建部对发展与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非常重视,并将其设立为我国未来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

1绿色建筑理念在现代工业厂房中的规划设计

我国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现代绿色工业厂房的建筑实例,能否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现代绿色工业厂房,需要工作人员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做好现代绿色工业厂房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筑单位的相关设计人员应当从规划设计工作入手,将厂房的设计尽可能地做到节材、节地、节能以及节水的要求,将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切实达到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1)重视现代工业厂房中的节能问题。由于建筑在生产区内有较大的空间跨度,为了让室内的自然采光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的生产建筑过程中,一般采用开天窗和光导技术让室内得到良好的自然采光。这样不仅做到了建筑物节能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充分让建筑物的使用者享受到自然光线。为了让建筑物具有保温节能的功效,工作人员可以将挤塑板、发泡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物的屋面与外墙等处进行保温处理,与此同时,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外遮阳处理,这样不仅实现了建筑物保温的要求,还让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除此之外,可以将太阳能制热装置安装在建筑物中,还可以将日间的太阳能收集储蓄,用在电力设备中,为使用者提供充电、照明等功能。对可再生资源的挖掘工作也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用科技合理地提高现代工业厂房的建设工作。2)注重立面造型设计。立面造型设计在现代工业厂房规划设计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通过对于立面造型科学地进行设计,可以更好地对于绿色建筑理念加以贯彻。例如在TCL移动通信新厂房规划之中,在对其立面造型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从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出发,该设计通过对于建筑的形态以及空间充分地加以利用,同时对于环境精心地进行塑造,创造出了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高科技园区建筑,使得每一个建筑都有各自的“园”和“院”,在横向线条的高度统一下使得简洁明快的建筑效果得到了有效地体现,同时又使得各个建筑没有失去自身的特色。窗和墙之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统一和谐的感觉,使建筑更加有韵律以及动感,并使园区建筑和集团周边的建筑色彩协调一致,有效地达到了融合共生的效果。符合绿色设计理念的要求。3)将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生产的基本理念。在处理噪声污染的方面,应当在充分掌握施工环境的地质特征,与建筑物的基础相结合,进行共同处理,让地下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地下室安置发出噪声较大的工作设备,在地下管廊中埋设与工程相关的动力管线,除此之外,还要在建筑过程中进行一系列除尘、除异味等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噪声污染的降低,还可以让生产区间产生的异味、粉尘得到有效地控制,极大地改善了厂区的工作环境与后期的居住使用环境。4)让人性化的管理与生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进行现代工业厂房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的需求,对不同功能区间以及厂房的平面布局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争取让最终的设计结果更加舒适、高效,为工作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生产空间。除此之外,为了让职工与职工之间在生活与生产方面的沟通更加便利,可以将生活区与生产区连接在一起,以地下连廊的形式,实现有机贯穿,让“以人为本”的和谐、绿色理念得到充分实现。5)让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得到充分的融合。要对建筑物周边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在对周边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在观景区、内庭中建立相应的休闲配置、生态配置以及景观建筑,让现代工业厂房具有独立的生态景观区域,不仅让厂房具有自身特色,而且还推广了绿色建筑的理念。与此同时,在对TCL移动通信下一代产业基地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建筑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材料进行严格地选控,尽可能地选用绿色节能的材料,让人文和谐与绿色建筑的概念得到突出,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得到充分的融合。6)进行科学全面的论证工作。在进行现代工业厂房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参与进来,对需要设计的项目开展科学、全面的论证工作与优化工作。首先,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阶段,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领导针对绿色建筑理念开展论证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让聘请的专家切实地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时刻注意绿色建筑理念的落实。为了让工业厂房达到现代化的管理要求与生产要求,专家们应该在该项目生产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全民的论证研讨工作,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这样才能为现代工业厂房的绿色建筑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础。7)在将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现代工业厂房规划设计之中的时,还要注重建筑的功能,因为建筑的功能对其是否能够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进行TCL移动通信下一代产业基地设计的过程中,就结合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来对于绿色建筑理念更好地进行了应用。如TCL移动通信办公研发大楼是为研发及行政人员等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的场所,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及高科技企业的特点,通过生态的建筑手法组织建筑功能。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小进深开间对于采光通风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办公空间的划分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绿色中庭的设置有助于提高空间的活跃性和舒适性,同时也增加了南向办公空间。在绿色中庭的底部,通过减柱的方式设计大空间无柱会议室或多功能厅。除绿色中庭外,为矫正长板式建筑带来的透视变形效应及降低南方东南风对建筑产生的风屏效应,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南北两侧均设置了两处空中庭院,增大了建筑与外界的接触面,使凉风进入建筑,降低热能损耗。多层次的绿色生态空间,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提升了办公的空间品质。

2现代工业厂房建筑中的科学选材

1)突破以往的结构设计系统,选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网架屋面结构材料。在经过严密的探讨之后,绿色环保的发泡砼材料(即太空板材料)得到了成功的研发与应用。由于传统的钢结构PVC卷材柔性屋面系统只有大约10年的使用寿命,而发泡砼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达50年,将这种材料应用到现代工业厂房的建设中,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厂房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由于太空板材料是新型的环保材料,属于废弃物的回收使用,因此,利用太空板材料还有助于保护环境。由于其具有较轻的结构重量,每平方米可以承重150kg,打破了以往柔性系统屋面的承重极限,太空板材料还具有防渗、保温的材料性能,并且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简化施工操作,有效地降低了相关的费用,在现代工业厂房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2)选用科学合理的吸音降噪材料,让生产环境更加舒适。由于生产区域会制造出很大的噪声,为了让工作在一线的生产员工可以得到更加舒适的生产环境,让生产中制造出的噪声音量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建筑单位应当积极开发与推广新型绿色降噪产品的使用。通过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新材料,并进行详细、缜密的论证工作,可以将绿色的玻璃纤维材料引入到会产生较大噪声的卷接包生产区域,让其尽可能多的覆盖住这个区域,将噪声控制在85dB之内,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这种材料来自于废弃的玻璃纤维,具有开孔方便、维护方便、防火、轻质以及易安装的优点,将这种材料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工业厂房中,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够切实达到吸音降噪的效果,让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3)采用新型墙材代替传统墙材。在现代工业厂房建设过程中,与传统黏土砖对比可以发现,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具有保暖性能好、自重轻等优势,还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环保、防火等优点。TCL移动通信下一代产业基地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绿色建筑理念,主厂房选择了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不仅使整个工期缩短50%,还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使大楼更好地满足于绿色建筑需求。同时,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厂房整体的重量,达到了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材料的选择,也要尽可能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理念,注意材料功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均和,以经济选材、就近选材、绿色选材以及使用选材作为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要主要材料的美观,让材料的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工作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业厂房的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还要照顾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在设计中加入为工作人员减压的考虑,争取为职工创造出更加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建筑物更加舒适、更贴近使用者的心灵。通过将绿色建筑理念引入到现代工业厂房的规划设计任务中来,希望可以让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为社会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美荣.工业厂房建设项目绿色施工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191-192.

[2]金邦才,徐伟民,郭妙贞.现代绿色工业厂房的设计及建设实践[J].建筑设计管理,2012(4):39-40+52.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5

现代工业体系是不同时期,某一区域的工业体系不断优化的外在表现。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提出的背景看,“现代工业体系”的概念主要源于决策层对现实经济发展取向的思考,而非理论发展的结果。因此要想进一步“解码”现代工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就必须深度读解党的相关文件。从党的“十七大”到“十”报告相关内容来看,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现代性,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时间特征。现代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时间维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其内涵均不同;二是集聚性,是现代工业体系的空间特征。产业集群通过物质生产资料、信息、人才和技术的集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并对区域内其他产业产生明显的辐射、联动效应,从而推动区域内工业体系的不断优化;三是创新性,不仅体现为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保障,而技术创新是实现现代工业体系的根本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速度,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优化;四是融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发展。

二、景德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景德镇市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市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只有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资源、偏重规模扩张型向开放创新、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实现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产业结构优化。

(二)有利于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且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目前中部许多省市都在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加快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此,景德镇市必须充分抓住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

(三)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

现代工业体系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景德镇市重点培育和壮大陶瓷、航空、汽车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其他工业发达城市相比,整体实力仍然较弱,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文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为此,景德镇市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各种有利机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三、景德镇市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

本文借鉴霍夫曼工业结构四阶段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等工业化水平经典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国家经贸委(2003)、杨杰等(2005)、涂成林等(2006)、陈佳贵、黄群慧(2005)等人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评价的研究结果,以系统性、动态性为原则,并兼顾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与环境4个方面内容构建景德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比较景德镇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江西省工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

(一)经济发展

主要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用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3个指标来衡量。

(二)经济效益

主要反映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水平,用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和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个指标来衡量。

(三)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

主要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用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和每万人专利授权量3个指标来衡量。

(四)资源与环境

主要反映资源消耗利用效率,用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单位GDP能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个指标来衡量。在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南昌(分数为0.513798),景德镇暂列第5(分数为0.054069)。从得分情况看,虽然景德镇在11个地级市的排名居中,但分数与前4位城市(南昌、萍乡、新余、鹰潭)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业发展因子(F1)和人力资源因子(F2)上,景德镇表现的相对突出,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3位;但在经济效益因子(F3)和资源与环境因子(F4)上,景德镇相对落后,分别排名第9位和第7位。

四、景德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制约因素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市工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并长期在全市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基础性的产品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资源性企业多,高技术性企业少。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经历来看,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占据的主导地位。但目前景德镇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到20家。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上海和深圳约50%的水平,大大阻碍了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水平低

在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断攀升的同时,景德镇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效益指标数据远远低于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后列,阻碍了景德镇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下,也激化了景德镇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也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活力之源”。长期以来,景德镇市经济规模偏小,对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足。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匮乏以及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和扩张能力受限,在低端产品上盲目地进行重复性投资和恶性竞争。

(四)产业体系融合性较差

产业体系的融合性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保障。目前,景德镇市产业体系融合性和协调性较差。一是陶瓷、航空、汽车等传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弱,新兴产业亟待加速成长;二是经济发展需要转换发展动力,由单纯的内源式发展向内源和外源兼顾式发展的转型;三是高新技术缺乏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与融合,区域创新网络的功能需要进一步释放和强化;四是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落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化与升级过程缓慢。

五、加快景德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在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遴选上,既要考虑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又要勇于打破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从产业特征上看,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加快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既能够带动陶瓷、生物医药、汽车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物流运输业、电子信息业等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为此,景德镇市应突出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确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目标,积极引进和培育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高成长性产业,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实力。

(二)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主体。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二是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增强企业技术聚集与产业化能力;三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强企业与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大学的合作,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三)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则取决于服务、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景德镇应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在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一是建立产业信息网,为企业提供可共享的公共技术、政策咨询、供求信息、电子商务和对外宣传服务等,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二是加强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多种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和平台,帮扶和引导具有资质的企业上市,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招募机制,同时加强本地教育水平,提高本地人才供应能力,完善企业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四是完善通讯、交通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产业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现代工业特点范文6

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工业

由大变强的重要保证

浙江由工业小省走向工业大省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经验表明,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浙江率先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提出的要求。

(一)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现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它前连农业,后接流通服务业,是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渠道。现代工业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组成。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单一产业或要素环节的竞争力,更取决于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产业体系先进则产业竞争力强,产业体系落后则产业竞争力弱。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产业体系如果不能顺势而变,及时补充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加速实现产业更替和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因缺乏活力而削弱整个工业产业的竞争力。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奇迹的实现正是其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同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增长乏力,主要原因也在于新兴主导产业未能及时形成。因此,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培育和构建工作。

(二)发展现代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1978年以来,浙江工业产业规模从全国第14位迅速跃升到全国第4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当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参差不齐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和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的局面,浙江省把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上,坚持全民创业、体制创新,从加快培育轻纺产业入手,放手发展乡镇工业和专业市场,致力于补长“短腿”产业,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农村工业化新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具有工业化初期典型特征的轻纺产业结构,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领跑全国。近年来,浙江工业产业总体竞争力在继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发展步伐放慢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不足。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确保浙江工业继续走在前列的有效途径。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重要奋斗目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依靠浙江人民自己去探索;确保浙江工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依靠创业创新去推进。近年来,山东、广东、江苏等工业强省利用其原材料工业发达和土地资源优势,保持了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河南、河北等新兴工业大省利用其能源资源优势,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浙江工业发展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培育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构建浙江现代工业

产业体系的原则和重点

当前,浙江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出了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新阶段的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既要能够满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要能够破解工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双重制约,还要能够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多重挑战。把握好这些原则要求,是建设具有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保证。具体说,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面向全球的原则。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必须按照占领价值链和产业链高端的要求,建立面向全球开发和资源配置的生产体系。既不能局限于省内、国内资源的配置,更不能局限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必须同时具备开拓、占领和配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努力做到国内13亿人口大市场这个“鱼”和国际大市场这个“熊掌”兼而得之。加快形成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是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从浙江现有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确立和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与新阶段新要求相匹配的现代工业新格局。新时期的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不但要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地区产业体系的雷同,而且要拥有整合吸纳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能力,努力将竞争对手的产业纳入到浙江的产业体系之中,在部分产业领域发挥主导并控制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改变长期以来的“小伙计”和“随从”地位。

三是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继往”,就是要紧紧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不断将其做大做强,并发展成为新时期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开来”,就是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健康的新要求,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引领现代工业发展潮流的先导产业。努力做到“继往”与“开来”相结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结构,以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环境下的市场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命题的同时,还从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全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出发,明确指出了我国急需发展且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一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尽管浙江目前的工业产业体系有别于全国,但报告中提出的需要加快发展和提升的若干产业,同样也是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短腿产业,因而理应成为发展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抓住了这些产业,也就抓住了发展浙江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概括来说,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当前我省正处在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向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转换时期。重化工业阶段可以分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初级阶段和以装备工业为中心的高级阶段。我省必须紧紧抓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和我省拥有的雄厚的小装备工业基础,规划发展一批大装备工业,加快形成以我为主的装备工业体系。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美国1990-2000年间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高达27.4%。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着力抓好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是实现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小省的省情,决定了浙江必须把现代能源产业的发展放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集群、下包制度、供应链管理等产业组织水平,加快完善新的产业组织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是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基本成形并且具有较高效率的产业组织体系主要有产业集群、下包制度和供应链管理等。其中,产业集群以意大利等国最具代表性,集聚生产、互为配套形成的优势已超越低成本优势。我省虽然块状经济发达,但与规范的产业集群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着力抓好标准、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块状经济的集群水平。下包制度是日本企业典型的组织制度安排。日本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将部分生产任务(通常为零部件制作和加工)承包给中小企业,并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和进行技术指导,直接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下包制度具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而出现的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浙江企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三是努力整合企业的体制、技术、组织、管理资源,加快应用和推广先进制造模式。工业企业的制造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工业化时代以提供廉价的产品为主要目的,形成了福特大批量生产模式;信息化时代以快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形成了柔性生产等新的生产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化时代的绿色生产制造模式,它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利于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先进制造技术应运而生了数十种先进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目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已广泛采用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虚拟制造模式等现代先进制造模式进行生产。下一代生产和制造模式如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生物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已在加紧开发中。目前,我省先进制造模式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尽快将其纳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之中。

发展浙江现代工业

产业体系的政策举措

今后五年,是全面提升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政策举措,如何把这些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到全省工业发展过程中,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贸部门的重要任务。结合现阶段浙江工业发展的实际,今后五年,全省工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突出实施“创新强工、创新强商”方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为确保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必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推进全省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即经过五年的努力,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到2012年比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为此,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工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工业投入强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大力培育重点规模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建立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新机制。三是围绕重点产业招商,实现招商选资的新突破。把招商选资作为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攻势,引进增量资本,激活民间投资,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四是完善创业促进机制,再掀全民创业。坚持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创业创新的层次和水平,切实保护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权益。

(二)推进“百企创新示范”行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省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软肋所在。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都决定了工业必须在创新创业中先行一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提出来,非常符合浙江工业实际。下一步应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全省工业创新大会上赵洪祝书记的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工业创新工作。二是深入实施“958”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9大行业,选择50家带动力强的重点企业,每年开展80项左右关键或共性技术攻关。三是积极开展“百企创新示范”行动,在全省大中小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每年选择100家左右在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总结其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加以推广。四是加快推进“双千品牌培育创建工程”和“老字号”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升级工作,加快实现由“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的转变。

(三)开展“结构调整年”活动。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后三年,我省要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5%以上的约束性指标,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充分运用资源、市场和环境约束带来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从明年起有必要在全省持续开展“结构调整年”活动:一是集中全省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优先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能源产业,力求进一步形成三大产业在全国的比较竞争优势。二是着力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老旧、落后设备和装置。各行业办要抓紧排出分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清单和时间表,依法关闭一批整改无效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三是按照集约开发、集群发展、集聚效应的原则,围绕打造创新型园区、节能型园区、集约型园区、清洁型园区的目标,扎实抓好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和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