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经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物权法;公路建筑控制区;产业经济行政;依法治路
作为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统称的路产,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路政管理的客体物。随着公路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基于路产所衍生出的空间权属问题,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空间权利益的归属问题,权利受益人是否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履行什么义务,怎样履行义务?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用公路法学、物权法、行政法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来审视和界定,并作出回答。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在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外用地上设立广告牌的行为,进行法理思考,抛砖引玉,以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浅显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看广告牌设置问题
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设立广告牌的效用性、经济性,是广告主首要考虑的因素。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广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的规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学理上有学者认为:“广告是以广告主的名义,向目标传播对象,告知商品及服务的存在、特征与便利性等,使其产生理解、好感乃至购买行为,或是对广告主产生信赖的一种有偿传播活动。”广告中成功的信息传递,往往首先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听觉心理,继而引发其心理效应,促进一系列心理活动,最后导致消费行动的产生。因此,最大限度地引起民众的注意,这是任何一个商业广告获得成功的基础。广告主基于这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设立户外广告。
(二)从“空间权”的视角看广告牌设置问题
基于路产所衍生出的空间权是一种有待充分开发的经济资源。空间,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够排他支配的,附着于土地上的可称为特定权利客体的物。空间不是有形物,它难以被实际的控制或占有,但它仍然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而存在,这是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所支配和控制,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地下商城、地铁、空中花园等现代化建筑、设施的不断出现,使得土地的利用方式已经从平面发展到立体,而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显现出来。
然而,空间权是又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它可以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分离,成为一项独立的物权。公有制决定了我国地表上下的空间当然的属于国家所有,在我国,空间权包括这样两部分,其一为国家对自己空间的绝对所有和使用的权利,即空间所有权;其二为其它民事主体向国家取得的空间所有权。路产是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国有不动产物,基于路产而产生的空间权,既包括空间的所有权,又包括空间的利用权,空间所有权当然属于国家,可由交通主管部门授权公路管理机构履行空间所有权的管理,为了拓展空间利用权的使用价值,提高公路产业经济的效益,明确基于路产衍生出的空间权归属,减少利益主体的争议,构建和谐的交通经济行政法律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二、问题的分析
(一)从路政的视角看空间权益归属问题
基于路产所衍生出的空间权归属,是指空间权产生的利益由谁享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对土地的利用逐渐由平面趋向地面之上空及地下,形成垂直式的立体发展,空间权的概念因而产生。《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对空间权所作出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空间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物权法上所说的空间,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土地上下的一定范围的空间。由于路产属于公共产品,所有权由国家享有,那么,基于路产所衍生出空间权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也当然由国家享有,实践中,由公路管理机构代表国家来行使收益权。
(二)从权利义务的视角看空间权益归属问题
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界限,是规范广告主依法设立广告牌行为的基本前提。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作为受益人的广告主,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广告主基于路产设立户外广告行为,是一种行政受益行为,与此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否则就会导致权利与利益的不均衡,这是法治社会所不允许的。如广告主应履行维护交通行车的安全与畅通义务,履行缴纳设置广告牌费用的义务等。但是,就广告主如何履行这些义务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形成统一的意见与看法。有待学界和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论证。
《公路法》对在公路建筑控制区修造建筑物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该法第56条的规定主要是维护路权,保护公路的安全、畅通,同时也保护了公路主要使用人汽车驾驶员的视域权。广告主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设立广告牌的行为,应受严格的控制和约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从路政管理权的视角看空间权益归属问题
路政管理权的触角延伸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路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权在公路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是指公路管理机构依据法律的许可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对运行公路的旨在保护国家的公路路产,维护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路路权的行政管理活动。路政管理就是为保障公路正常使用,防止非法侵占和人为破坏,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所进行的(公路)行政管理工作。从相关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路政管理的权力范畴主要是保护路产。对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具体管理规定不明确,也没有体现出路政管理权延伸的趋向。在路政管理中,公路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使着保护国家路产、维护国家路权的职权。在路政管理这一行政管理权的行使中,不仅涉及到路政管理的对象、人物、适用范围和管理原则,而且还涉及到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路政案件的依法处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根清,广告学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2
2赵怡,试论物权法中的空间权制度〔J〕. 市场周刊,2004(6) .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2
关键词:降低成本 住宅建筑 经济性 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在整个建筑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注重研究住宅建筑的经济性,可以为国家和集体节省大笔投资,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完善,居民装修不再繁杂、住宅造价相对降低。
那么对于住宅建筑经济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衡量指标入手:第一,使用面积利用系数;第二,工程造价。如何提高其经济性,要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入手。
一、设计方面
设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龙头,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以及建筑施工的方向,同时还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使用价值及经济效果。因此,任何项目,其设计方案均应有多个,通过对它们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方案。据有关资料表明,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5%~10%,有时可达20%,因此,提高方案的经济性是十分必要的,但通常技术经济分析是在方案形成以后,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确定方案时,必须考虑提高方案的经济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能进行定量计算的设计内容,要具体、全面、准确地取得数据,同时作定量分析。二是设计时要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合理性、经济性,要与当时、当地生产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相适应,同时要尽量保证质量,使维修费用最低。三是要注意选用材料或设备经济性好的,不用那些费用高、运输困难、施工复杂或依赖进口的材料和设备。四是尽量采用标准化系列设计,这样可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金。五是努力向建筑工业化发展、推广新的科技成果。
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点:
(1) 合理布置平面,使建筑物长、宽比例适当。住宅平面特点是:房间的开间,进深较小,不同性质房间较多,结构所占面积较大。因此,要合理进行平面布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增加使用面积,缩短辅助房间及交通设施等所占面积,以提高平面的利用率。另外,建筑物外墙长度也是影响经济性的一个方面。
(2) 一般来讲,单位面积上外墙长度越短越好,而在房屋层数和层高一定的情况下,建筑物的长和宽决定单位面积的外墙长度。根据数学原理推断,矩形平面如果在面积一定的条件下,长和宽两方向越接近,则周长越短。因此,房屋的长和宽要越接近,经济效果才越显著。但不同建筑物相互比较,要采用相对长度,故一般用外墙周长系数,其计算公式为:外墙周长系数=建筑物外墙周长(m)/建筑面积(m2),如果系数小,则墙体水平面积就小,从而用料少,用工少,造价低,达到了经济的目的。
(3) 单元的组成、套型和居住面积要适宜。单元是套型的组合,一个单元平面可以由2~4套房间组成,为适应不同档次人使用,套型可以有多种,尽量避免单一套型,即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三室户等,套型中有大、中、小三种,具体确定时,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状况,同时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形式、人数、职业等因素。居室是住宅中主要的
房间,其面积提出要符合国家标准。
(4) 合理确定层数和层高。房屋的高度,对建筑造价和经济使用费用有很大影响,如果降低高度,可缩短楼与楼之间的日照和安全距离,节约用地,而高度又取决于层数和层高,降低层高可以减少墙身的装修工程量,从而降低造价节省采暖费用。一般情况下,层高每降低10cm造价可降低1%,墙体材料可节约10%。目前我国的居住建筑层高,大多在2.7m~3m,一般采用2.8m。房屋的层数增加,能提高居住密度,减少工程管道长度节约用地。同时,房屋内部和外部设施电力照明交通道路等费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层数超过7层,要增加垂直运输设施(即电梯),需要更多的交通面积,需补充设备(如供电设备、供水设备等),还要增强结构抵御风荷载的能力。因此,建筑层数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经济发展情况,需要进行多方案分析、论证,最后得出合理结论,据有关资料表明,砌块结构6层是最经济的。
(5) 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目前,住宅建筑体系主要有:砌块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装配式大板等几种形式,但它们各有优缺点,故只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断改进,同时对基础、承重墙、梁、板、柱等结构或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合理选用,才能收到好的经济效果。由于结构用料多,自重占整个建筑物的70%以上,故减轻自重,采用轻巧结构形式,能收到一定的经济效果。
楼板造价占总造价的10%~15%,其重量占整个房屋重量的20%左右,是影响经济效果的主要环节之一。故重量轻,强度高的楼板,尽量在工厂预制。这样可以减少现场用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应优先采用双向预应力大楼板。隔墙费占房屋总造价的4%左右,对经济效果也有较大影响。因此,隔墙要求轻质、高强、性能优良、安装简单的材料或构件。
二、施工方面
施工是工程项目的实施性环节,同时也是对设计方案的检验。因此,施工过程还相当复杂,要提高经济效果,还得把好这一关。具体可按如下步骤:首先制定出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次,严格按图纸合理施工;第三,设计中的不合理或错误处应及时修正,经协商后,拿出最后方案。关于提高施工经济效果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人员调配。施工中,人工的费用较大,大约占15%左右。首先工人的操作水平应满足要求,避免拆除重建,造成浪费;其次,应经常加强思想教育,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消极怠工;第三,在调集工人时,尽量采用就近的、廉价的民工,附近有吃、住处最好,以降低临时设施费用;第四,应组织流水施工,避免“窝工”现象发生。
(2) 加强材料管理、节约材料。建筑材料中有许多种是比较贵重的,如钢筋、水泥、玻璃、铝合金等,因此,在使用时应多加小心,以防损坏。同时要注意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另外,建筑材料或半成品,有许多是需要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加以保护的,因此,必须加强材料管理,否则就会浪费材料。比如:钢材需要放在干燥处,通风良好的房间或棚子内,以防生锈,从而减少钢筋受力面积及除锈工时。木材受潮易变形、膨胀、开裂等。因此,也应放在棚子内,同时离火源远一点为佳。
(3) 尽量缩短工期。如果工期缩短,一方面可以减少工费,另一方面还可使建筑物提前投入使用,较早地产生经济效益。反之,延误工期,需要经济赔偿。
(4) 施工中应注意安全。“安全第一”是施工现场总的原则,创造经济效益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则需要经济赔偿,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因此,从整体出发,安全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3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建筑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建筑经济在管理方面还不完善,造成成本大量流失,同时建筑能消耗巨大,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比例很高:目前我国1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降低建筑能耗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它是降低全国总能耗、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建设节能建筑又成了降低建筑能耗的前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势在必行。
2、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够完善
2.1.1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目前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来说,过于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没有对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进行优化,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探讨,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手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全面的规划。
2.1.2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人员或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经营思想上属于“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视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这样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非常不利,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1.3组织管理上缺少拥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经营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各自为政,没能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2.1.4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大都只是形式,项目经理职责不清、权力不大,企业内部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所以对成本管理起不到实质性控制与促进的作用。
2.2绿色建筑经济在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绿色建筑在经济发展中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要依赖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但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失灵的现象也难以消除,使得绿色建筑开发商的内部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3、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
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不断降低成本,对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反映了建筑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如何加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呢?第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形成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按照项目管理任务,落实到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对各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应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等管理体制,加强约束。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同时,编制出成本控制目标计划,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考核有节约的给予奖励,超出的进行处罚,使制定的目标成本计划得以实现。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对人力、材料、机械等费用的控制,降低施工项目成本。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提高建筑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加强劳动纪律,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达到节约人工消耗、降低建筑施工成本的目的。
3.2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政府需加强对绿色建筑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统一开放的、公平的、规范的、有序的市场尚未形成。绿色建筑市场是社会经济大市场的一部分,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高度的竞争性,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促使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需要建立建筑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企业政策,使环境资源管理和发展市场化。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4
【关键字】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在建筑经济学当中,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是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对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从建筑经济的角度对建筑产品的分析
(一)建筑产品的概念。建筑产品主要就是指建筑行业采用建筑生产的方式来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个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产品。建筑产品主要就是通过建筑的勘察设计、原材料的购买、施工以及安装设备等各种建筑行为以及建筑经济的行为,最终获得一个包括了外在形态以及内在功能的综合产物。
(二)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限。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限主要就是指从建筑产品竣工投入使用一直到建筑产品的功能不能够再实现为止。所以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的使用时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建筑产品的内部结构老化、内部的材料渗漏等原因从而导致建筑产品坍塌;同时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限也会受到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影响,比如因为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对建筑产品进行爆破。而建筑产品的质量主要受到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影响,但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限更多的是因为人为的拆除而并非是因为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坍塌,人们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是在建筑生产的过程当中,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因为受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很多建筑产品的使用时限缩减很严重,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实际使用时间比理论时间要少很多,所以如果是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讲的话,那么在进行建筑生产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考虑经济环境以及经济需要。
(三)建筑产品的价值以及消费。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主要就包括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及收益价值。商品主要就是通过流通和消费过程当中的价值交换来实现最终的经济目的,而建筑产品也是一样。但是建筑产品在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当中和其他的产品也有一些区别:首先因为建筑产品的价值比较大,所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时候都是以租赁和出售的消费形式;其次因为建筑产品的外形比较庞大,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固定性的特性,所以建筑产品在流通的过程当中具有地点一致和反复流通的特性;最后就是建筑产品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消费的对象是全体社会群众,所以建筑产品在消费定位的时候需要仔细的考虑全体社会群众的消费水平,建筑产品也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以及普遍性的消费特点。
二、从建筑经济的角度对建筑生产的分析
(一)建筑生产的概念。建筑生产主要就是指对建筑产品的施工建设过程。如果是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对建筑生产进行概念的话,那么就是指生产单位创新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生产人员的劳动技能、能够使用的一些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本投入等。建筑生产主要具有下面这些特征:首先建筑生产具有单件性,这主要就是因为建筑产品的多样化施工以及设计所造成的;其次建筑生产受外部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这主要就是因为建筑产品的固定性以及城市建设的规范造成的;第三就是建筑生产的过程不均衡,这主要就是因为生产条件以及投资规模所造成的;最后建筑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主要就是因为建筑工程量、结款时间比较长以及工程的风险所造成的。
(二)建筑的生产率。生产率主要就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当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根据不同投入要素的种类,建筑生产率又可以分别成为劳动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以及资本生产率等,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经常采用的。根据不同的计算范围,劳动生产率又可以分成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基本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对劳动生产率进行计算的时候主要就是根据行业或者部门全部的从业人来完成的,而个别劳动生产率主要就是指企业的生产劳动率。在研究建筑生产率的时候,主要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有必要研究加强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和渠道,比如怎样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三)建筑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建筑的施工、原材料以及建筑的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来建筑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当建筑生产的技术在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那么就能够在生产相同量的时候,对生产要素当中的各个投入进行有效的节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力也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如果只是将建筑生产技术的作用进行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让科学技术具有加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充分的表现出来,那么就需要对建筑生产技术加强定量以及测算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判断和评估建筑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经济效果。所以在对建筑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首先就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定量分析方式,然后在建立起一个和定量分析方式相对应的评价体系。采用这样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就能够对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进步的作用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最终就能够比较科学的去调整和规划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经济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能够更好的建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那么就需要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对建筑生产进行分析和不断的改进,同时这也是建筑行业能够长远发展的要求。建筑行业要想取得很好的发展,肯定离不开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支撑,所以建筑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应该要多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对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进行探讨,这样才能够为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邵华. 如何从建筑经济角度研究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6:50-51.
[2]俞水荣. 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J]. 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14.
[3]代海艳. 建筑工程经济探析[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65.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5
关键字:建筑外部环境;植物景观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concret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using garden art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eans, through transforming the terrain, planting trees, flowers and plants, build buildings and decorate the way such as garden road creation and built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fe, the recreational context to reflect social ideology, for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of spirit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 Create a beautiful scener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ppeal of healthy, comfortable convenient garden space, meet the visitors visited, rest and recreation and fitness activities in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Key word: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Plant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况
浙江林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学生生活区、教职工住宅区的交叉点,为校园干道所包围,环境人流量大,但位置十分重要,是学生上课、用餐,教师授课必经之路。该区域有近3米的高差,属于南方丘陵地形,有良好的绿化基础。属城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施的借地绿化。本设计范围为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环境。规划地块原为水稻田,其中部分低洼,长年积水,将以回填坊形式提高标高。
二、自然条件
1.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度为16.l℃,极端最高温度36.5℃,极端最低温度-6.9℃,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降雨量1153.7mm,年平均日照19OO小时,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及东北风。很适合亚热带北缘观赏植物生长,但须注意冬季冻寒。
2.水文
规划区块中河网水系比较发达,无侵蚀性,地下水位较高,无确切数据,但必须考虑植物的耐湿、耐淹问题。
3.土壤
规划区块中的土壤主要为水稻土,显中性,PH=6.2左右,适应树种范围较广。
三、设计依据
《城市绿化条例》
《浙江省绿化管理条例》
《杭州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临安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
《浙江林学院总体规划》
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
四、绿地性质
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位于城郊,该绿地在作为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来使用,其功能主要为:
1.做好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绿地,美化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的生态环境。
2.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休息、游乐的场所。
3.做好附近地区居民的游览、参观场所。
从长期发展看,该绿地应属于城市公园绿地。
根据浙江林学院规划以及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环境的现状,确定本次浙江林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目标为:建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融自然景观为一体、富有个性、与浙江林学院总体绿地系统规划相统一的环境优美、方便群众游憩的现代化绿地。
五、设计理念
设计目的
1、因地制宜,发挥并创造特色;
2、绿地景观设计与浙江林学院绿地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相协调;
3、绿地景观设计与浙江林学院的绿地景观设计的目标相结合。
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处处体现出人(包括文化与人的行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1.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建设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生态循环。同时景观建设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发展规律决定,我们无法预测今后人类的需求,因此设计须留有余地,提供景观再塑造的空间,使得景观建设有持续性。
2.理性与浪漫的统一
园林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园林设计是具有严格的理性,园林同时又是一个人们休闲,追求情趣,张扬个性的场所。
3.“以人为本”的原则
景观与功能结合,注重功能、技术与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铜,体现出有效性、灵活性、舒适书及主动性。
4.注重植物造景
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植物是软质景观,与城市形成强烈的对比,柔化城市硬质景观,更富有人情味。植物景观富有可塑性,景观变化更为丰富。
5.注重水票处理
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亲和性,对水有特殊的喜好。中国古代称景观为“山水”就可一斑,水是景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又云“水令人远,石令人古”,水中光影飘渺,不仅增加园林灵性,还可扩大绿地的空间感。
六、构思
本景观绿地性质为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以服务建筑为目的。在设计过程中以综合观景、休憩、服务运动,并依次作为其特色,并充分利用植物特色组织景观,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服务性绿地。其中服务性设施如停车场、运动看台等均体现人为关怀。
根据使用功能,该绿地可分为五个分区,即停车服务区、林间休息区、运动服务区、主体建筑区、铺装广场区。
停车服务区:提供室外停车场,其中既分布有供各类型汽车的停车位,还增加部分自行车停车位,方便学生。
林间休息区:学生活动中心周边环境是一个特殊的位置,既需要提供给人们一定的观赏景观,也需要提供给适量的休息处。而将休息坐凳安排在林间则能让人们在能尽兴观赏景观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憩。
运动服务区:学生活动中心边上为一个露天球场,在此做运动的学生教师数量相当大,需要一个集中的休息地点,而运动看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个好的运动看台既能在比赛时让观众有一个好的观看角度,又能让运动员们有一个良好的休息地点。
主体建筑区:在建的学生活动中心是一个多方位的活动中心。其中不但有一流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所,而且活动中心内部还安排了如咖啡馆等休闲场所。
铺装广场区:学生活动中心主入口为大型的铺装广场,利用铺装的形式来体现现代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同时也用以体现浙江林学院的特色。广场还担负着集中和疏散人流的作用。广场中心的水景犹如珍珠般镶嵌其中。
植物景观说明:
春天:观景植物:樱花、杜英、合欢。将春天带到人们身边。
夏天:紫薇。花期长,且花色丰富艳丽,吸引人们目光。
秋天:无患子、枫香、桂花。利用色叶植物展示一个丰收的秋季,并且让人们能弥漫在桂花清新的花香中。
冬天:梅花。暗香扑鼻。在寒冷的冬季只有她临寒独自开。
另外,红枫、香樟、栾树、孝顺竹等均可在四季形成各自独特景观。
七、植物配置
植物景观的营造尽可能的应用、保留原生植被和乡土树种。立地、物种特性和上层郁闭度要协调。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和冬季的充足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观叶,观果及芳香树种。下层采用耐荫的底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植物配置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生态性,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上中下三层立体结构
•注重品种的多样性,配置植物品种丰富多样
•植物种植以片植为主,主调树种大量成片种植,形成规模效应,配调树种零星点缀。
•种植疏密有致,创造不同的景观和空间形式。
•边缘地区的植被为立体结构,乔、灌、草搭配形成上中下三层,以观赏为主,人无法入内。中心区域以乔木为主,下铺草坪,适当点缀灌木、草本花卉。人可入林内嬉戏、活动。
八、建筑小品风格
建筑小品现代感强,简洁、色彩明快。与学校整体规划的气氛融合。要追求曲线变化,视觉柔和,以取得与园林自然景观融合。
红色的水帘墙即可生动展现新一代大学的活泼向上精神。配合喷泉,既增加整个广场的湿度,又营造景观。
九、技术指标
十、投资框算
十一、总结
建筑经济研究范文6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房价;低收入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58-03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房价快速上涨,住房问题成为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困难群体和被征地拆迁人员极为关注的话题。为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实现“住有所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全国各地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庆市长寿区于2006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国有独资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调查发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也存在保障性住房立法滞后、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过窄、资金缺口较大等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六大制约因素
(一)保障性住房立法滞后,大多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积金管理制定等住房保障制度,但都属于规章、制度之类,缺乏住房保障法律支持。同时,虽然我国如长沙、大连、重庆等地方先后建立了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但就全国而言,大多地方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更谈不上将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延伸至下级机构,在当前房价快速上涨时期,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显得特别重要。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资金是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受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尤其是政府公共财力的限制,因此,资金来源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全国看,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入1 676亿元。截至2009年8月底,中央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下达471亿元,占预算的95.5%;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以重庆长寿区为例,长寿区近年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仍较大。预计,2010―2011年,长寿区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7个,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总额约35亿元,资金缺口约为23亿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66%。其中,2010年新建保障性住房和续建保障性住房将投入约21亿元,资金缺口约12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7%。
(三)市(县)级地方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财政补贴和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
以重庆辖区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石柱县、彭水县为例,以上五县2008年财政配套资金到位837万元,占应配套资金的59.6%,2009年廉政房财政配套资金到位2 286万元,仅占应配套资金的20.2%。以重庆长寿区为例,2009年9月起,长寿区施行新的《重庆市长寿区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和《重庆市长寿区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财综[2007]64号)也对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措渠道进行了规定。①但了解,目前长寿区廉租房建设资金的既有来源中,中央财政与省(市)级财政保障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目前的补助标准为中央级财政补助400元/亩,重庆市级财政补助200元/亩),但区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配套资金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捉襟见肘”未能及时到位。
(四)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过窄,部分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建设未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补贴范围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目前,我国主要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国有林区、垦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纳入保障性住房支持范围。根据目前的规定和各地做法,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主要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双困难户家庭,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城务工人员、城乡结合部且土地被征的农民也是不可忽视的新住房弱势群体。
据调查,我国目前对于各地征地拆迁后的定向安置房屋建设均未纳入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范围。以重庆长寿区为例,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重庆长寿近年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征地拆迁涉及到的农民近5万人,占长寿区90万人的5.5%,这部分农民大多无技术、无知识、无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拆迁时对其进行了一定补偿,但面对当前如此快速上涨的房价显得太少。妥善地对其进行征地拆迁安置,尤其是对农户的拆迁住房安置,仍然是具有一定的住房保障性质。
(五)保障性住房银行融资抵押不足
目前,重庆长寿保障性住房资金除财政补贴外,主要靠银行抵押贷款融资。据调查,向银行融资的抵押物一般用现有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面临抵押物不足的瓶颈。主要原因:一是公司建设用地存量少;二是由于廉租住房土地抵押评估程序和方法与普通商品房用地抵押评估程序和方法无异,可贷资金仅为建设用地市场价格的50%~55%;三是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较多,融资需求较大,抵押物是众相争取的“香馍馍”,加之当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信贷较为收紧,很难从政府投融资平台争取到其他用于融资的抵押物。
(六)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标准不健全
总体而言,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方面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收入划分标准不明。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两类,涉及到社会中低收入两类人群。据不完全统计,中低收入人群约占总人口40%,对象宽泛,缺少定量标准,导致准入存在一些漏洞,使该享受的没有享受到,不该享受的却享受了。二是廉租住房缺少退出机制。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基本没有退出机制,某些地区制定有简单的退出机制,但也难于执行到位。三是经济适用住房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在个人信用体系和住房档案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适用住房资格审核容易流于形式,骗购、转让获利等现象使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二、重庆市长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基本做法
1.成立专业的国有独资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
为了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2006年8月,重庆长寿区成立了国有独资房地产开发公司“重庆乐至置业发展公司”,负责长寿区经济适用房(含拆迁安置房)、定向销售房(定向为拆迁人员提供房源)、廉租房的开发和建设。公司成立后,对原有的《长寿区经济适用房建设选址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制定了《2008―2020年规划》。根据公司规划,在2020年前,将建设定向销售住房、廉租房建筑面积达655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全区征地拆迁安置人员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加强建设资金筹集,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补贴
重庆长寿区在建设保障性住房中,坚持化工园区、晏家园区、长寿湖委会、开投集团等几大片区业主在引进项目、报送项目征地件时,必须同时报送保障性住房建设征地手续。长寿区国土局和相关街镇统筹同步实施拆迁。地方各大投融资平台公司对保障性住房征地资金和建销亏损补贴资金优先考虑,优先筹集,重点保障。重庆乐至公司将建销亏损补贴资金测算的情况及时向几大片区业主单位反馈。同时,各投融资平台公司按期落实支付给重庆乐至公司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及时调拨到位,确保定销房建设顺利推进。
3.抓好规划和选址,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混搭”建设,较好地利用了公共设施
为了防止大量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堆,出现“贫民窟”现象,重庆长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行规划、用地优先,在城市新区拓展和园区项目引进时,统筹考虑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选址时坚持中等偏上位置,对交通、环境、学校、医院、绿化、购物等配套进行了充分考虑,与商品房建设“混搭”,让保障性住房住户与商品房住户有机融合,均能享受公共服务,避免形成新的“贫民窟”,使其能够较好地享受各项公共设施福利。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定向为拆迁人员提供定销房,有效解决了拆迁人员住房困难。近4年来,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4万平方米,其中,2006年建设7万平方米,2007年25万平方米,2008年30万平方米,2009年新开工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定向销售住房建设面积75万平方米,提供房屋7 539套;廉租房建设面积7.2万平方米,提供房屋1 451套。2010年,重庆长寿区开工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35亿元,并将完成120万平方米房屋销售和3.5万余人的选房安置。预计未来2年内正在开工建设和竣工的定销保障性住房总计达300万平方米,将解决6万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困难。
二是廉租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较好地解决低收入人群居住困难,截至2010年8月,实施城市双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947户,其中,租金核减564户,租金补贴164户,实物配租219户。2010年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3万平方米,2 778套,总投资2.4亿元,建成后可解决8 000人住房问题。根据规划,未来2年还将再建设13万平方米,以解决近万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困难。
三是加强公共租赁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根据计划,未来3年,将启动公共租赁房100万平方米,约2万套,可以解决城市5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其中,2010年启动40万平方米,2011年启动35万平方米,2012年启动25万平方米。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住房保障性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
借鉴国外保障性住房立法经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保障性住房主体、责任、实施方式、水平、标准等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明确规定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划分。同时,在省(市)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全面负责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管理,主要负责编制年度计划、核定受理保障额度,对下级保障性住房给予协调、指导和服务。各区(市)县可相应设立住房保障办公室,主要负责本辖区保障性住房一系列工作。将街道办事处纳入住房保障部门,负责街道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保障的公告、复核等日常工作,并做好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和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工作。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
将保障性住房列入公共财政预算,按照中央、省、市县财政体制,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确定各级财政投入比例。提高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建立国家和省级住房保障基金,对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投资给予贴息或转移支付,加大对中西部等困难地区住房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资金的下达方式,调动地方政府在增加保障性住房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对参与廉租房建设和经营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给予财政补贴或减免投资者所得税。结合我国属于高储蓄率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做法,发行廉租房建设政府债券、住房彩票等做法,向社会筹集资金。
(三)结合实际,加大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总行要结合实际,制定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信贷投向倾斜和支持对象,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普通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向符合条件的城市、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在抵押融资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同时,可以考虑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农业发展银行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相应支持。建立政策性的住房保障体系,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的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四)建立住房公积金全国运营中心,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可以考虑修正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不允许开展“对公贷款”条款,允许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利用闲置资金开展“对公贷款”,限定该贷款用途为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扫除法律法规障碍。可以考虑建立住房公积金全国运营中心,将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闲置资金或沉淀资金全部汇总到运营中心,运营中心以集中委托或购买政府债券的形式将公积金转化为专项投资基金,由专业性的投资管理公司统一运作“对公贷款”,进一步提高专业性和独立性,避免以前呆账、坏账和被挪用等现象出现。营运中心对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沉淀资金实行专项账户管理,地方贷款的额度以其专项账户余额的一定倍数为限,兼顾了地方利益。
(五)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品种,尽量使各收入层次的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住房。
自经济适用房政策由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调整为面向城镇低收入家庭后,各省市重新构架保障性住房建设举措,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可以适时推出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经济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新产品,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和省市级财政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拆迁安置住房项目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尽量使各收入层次的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住房。
(六)建立良好的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确保应保尽保
科学划分家庭收入水平,明确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的保障范围。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查、登记及征询制度,甄别受保申请家庭的真实收入水平;建立、完善住房档案系统,健全个人信用系统,认真执行身份资格认证制度。可考虑,建立民政、人保、税务、房管、人行等部门联网的“居民收入状况核对系统”,可以直接查看申请家庭的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等信息,从而了解申请家庭实际收入状况,对弄虚作假的,实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对于不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采取如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租金减免等措施保证不符合条件者及时退出,对主动退出的可以采取提供低息贷款购房、购房税费减免等优惠购房措施,引导和鼓励其主动退出。
(七)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强化责任落实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应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激励机制,可考虑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纳入到地方官员考核的指标体系当中,强化问责。地方政府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套资金任务纳入政府年度实施项目,年初制定计划,明确部门责任;年中进行检查,加强督促指导;年末实行考核,确保政策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道航.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住房保障体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0,(4).
[2] 谭学良,李灿.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取向下的政府激励机制改革探讨[J].管理世界,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