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检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检测论文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1

当今社会,虽然铁路运输、轨道运输、航空运输等运输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完善与壮大,但是公路运输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运输方式,所占的比重依旧很大,公路的建设也是摆在首位的任务。常言到“要致富,先修路”,完美的诠释了公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质量检测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质量检测有利于采用新的材料以及新型技术。积极有效的对新型技术以及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可以鉴定出它们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另外,新材料、新技术是否适用于公路建设也需要依靠相应的检测,以此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技术。(2)质量检测是衡量是否可以就地取材的准则。在公路建设中,就地取材一直是一种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在建设初期,应就当地的土质、砂石等进行检测,以区分可用材料与不可用材料。合理利用可用的材料,这在公路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3)质量检测是区分优劣材质的重要标准。合理运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对公路建设中的一些材料进行检测,可以完整的区分出优质材料和劣质材料。建设材料是提高公路施工水平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必须严格把关的部分。质量检测可以对建设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为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2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

(1)工程监理的自身素质偏低。工程监理的职责就是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确保签订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都能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内容履行自己的职责。近年来,由于工程监理的收费标准不断降低,这就导致了监理在监管工程施工的时候只走过场,并没有注重质量。这对公路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2)质量检测设备的稀缺。在公路施工中,有些企业没有检测设备,严重阻碍了公路建设的进程,还有一些企业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使用机器,不规范的操作使检测设备在性能上和灵敏度上都有所降低。加上没有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使之检测出来的数据也并不是十分精确。(3)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施工企业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在质量检测中出现了各种不规范检测的情况;施工人员没有积极进行公路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仅仅是在公路工程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弥补,无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4)没有赋予工程监理足够的权力。现如今,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工程监理所能行使的权力也受到了业主的限制,相对的也限制了工程监理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主动性。

3如何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加强质量检测工作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准则。质量检测工作使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都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测都是为了使下一个流程乃至整个工程的施工都能按计划施行,以提高公路工程整体的效益。在加强质量检测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完善质量检测岗位责任制

在质量检测中,没有施行岗位责任制,没有把各项质量检测责任到人,为此应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头上,这是在工程质量检测中消除不负责任行为的有效手段。各项检测都能得到重视,在检测后再动工,就减少了盲目施工的现象,有效的保障了公路工程的质量。

3.2逐步提高实验检测单位的实验检测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是一项基础设施,但是如何使这些先进的检测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公路质量检测的关键要素。(1)除了强化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力度,还应注重每部分的工程质量验收情况。在施工中,会出现完工后验收的步骤,这一检测的结果直接反应了工程质量的优劣,集中体现了工程质量上的缺陷。应做到及时对每一部分进行质量验收,在检测到具体数据之后,对这一部分的质量状况进行总结,以便于查漏补缺,把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当成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2)注重对公路建设使用材料的检测。对施工中所有使用的材料都进行严格的把关,都应按照规定进行检验,只有确保在质量上没有问题才能投入使用。确保原材料的质量都能达到各项标准,为以后公路工程的施工提供便利。

3.3控制公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单位对于工程质量应自行检测,还包括政府监督、以及工程监理采取抽取的方式进行检测。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确保在相关单位的检测中不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1)加强工程质量问题的预先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实验检测制度,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测,由专门的检测人员负责,真正做到对工程中的每一部分都进行检测,把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中。(2)利用实验检测这一方式,合理利用各项实验设备,做好公路建设从头到尾的质量监测工作。(3)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发挥其职能,积极抓好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给广大人们群众做好表率。

3.4提高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及技术水平

在公路工程的质量检测中,周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应提高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技术水平,增强施工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把工程质量作为重中之重。

3.5事后质量问题的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是一种尽量少用却不可或缺的手段,主要取决于公路工程检测水平的高低。根据检测之后的数据不同分成2种类型,包括事故和缺陷。两者都应查清缘由,并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使工作人员或者监理人员都能汲取教训,增强自身的工程质量意识。

4结语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2

无损检测结果的评价具有对比性或相关性,即先对受检对象进行无损检测,然后对其进行破坏性检测,再建立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才有可能对无损检测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如果不做这样的检测对比,则不管检测的灵敏度有多高,所作的评价将没有任何意义。即便如此,由于无损检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仍不一定十分可靠。所幸的是,无损检测方法具有互容性,即对同一受检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因此,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并综合比较,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鉴于此,每个国家都相应的编制了各种结构或检测方法的检测鉴定标准与规范。

2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

2.1回弹法

回弹法是表面硬度法的一种应用,主要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定抗压强度。回弹仪由瑞士的E.Schmidt于1948年发明,其原理是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通过传力杆弹击混凝土表面,测出重锤的回弹值来推定混凝土强度。英国的Kolek论证了混凝土强度与压痕直径的关系,并用试验验证了回弹值与压痕直径的关系。而现在主要是通过试验归纳直接建立混凝土强度与回弹值之间的经验关系曲线。回弹法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经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提出了适合我国实情的测强曲线及技术规程。该方法仪器构造简单、测试方法易于掌握、携带便利、费用低廉、检测效率较高。因而广泛应用于检验混凝土的均匀性、对比混凝土质量是否达到特定要求、初步判断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的区域、推定混凝土的强度。

2.2超声波检测法

超声波是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其频率高于20kHz,具有指向性好、对各种材料的穿透力强等特点,因此能应用于绝大部分材料。Sokolov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超声波检测的研究,40年代脉冲回波探伤仪器的问世,标志着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我国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英国引进UCT-2型混凝土超声检测仪。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能量将逐渐减弱,即超声波衰减,其衰减程度与材料性质有关,如晶粒大小、缺陷密集程度等等。此外,在两种介质界面超声波将发生反射、透射和散射。因此,这些反射、透射或散射波在一定程度上携带有受检对象厚度、内部缺陷及其所在位置等等信息。再有,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与介质的密度、配比(混凝土材料)等强度因素有关,所以声速又与材料的强度联系在一起。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换能器);寻找接收信号与检测项目的相关性(数据处理)。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测试技术,编制了相应的检测鉴定标准与规范。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超声波

的类型和产生超声波技术的发展。目前可以根据需要发射不同类型的超声波如纵波、横波、瑞利波或兰姆波(导波),而超声波产生技术也由压电陶瓷发展到电磁超声、激光超声、相控阵列、磁致伸缩超声技术[5]。Wardany等用超声瑞利波检测了建成于1959年位于加拿大东部的两个水工混凝土结构近表面的损伤情况,两者使用了不同的混凝土粗骨料材质。李东生等则用超声兰姆波检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界面脱粘分层情况,并分析了界面分层长度与兰姆波能量衰减之间的关系。

(2)数据处理与储存方法的发展

早期只是对声速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数据也不易存储,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的存储极为方便,超声成像技术也有了快速发展,并把振幅、频率或波形逐渐纳入相关性数据分析的行列。

(3)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

结合其它检测方法对材料、构件或结构厚度、强度、缺陷等进行检测。Kheder等利用纵波超声回弹综合法对混凝土构件强度进行了现场检测。Beatrice等综合超声检测、硬度计、湿度计等方法对那不勒斯的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古老建筑的木屋架构件的刚度、强度、内部缺陷等进行了检测。Machado等则用超声波间接法实现了对营运中的海上木结构构件弯曲刚度和强度的检测。沈先华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结合斜率法对某混凝土孔灌注桩缺陷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周茗如等联合应用超声检测、人工敲击和应变分析法对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与钢管壁粘结情况的检测评价。

2.3声发射法

声发射现象指的是物体因受外力或内应力的作用,在其内部缺陷处将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塑性变形,储存大量的应变能,一旦裂纹产生或裂纹扩展,部分应变能就会以瞬时弹性应力波的形式向外释放的现象。因物体内部裂纹的产生或扩展而产生的声发射现象的弹性波频率低,人们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如何能“听”到这些声发射现象,不仅要能“听”到,而且要能知道在哪个地方发生、原因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危害有多大?这就是声发射检测。声发射检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凯赛尔的研究,他首先发现金属材料在变形中会产生声发射现象,提出了声发射不可逆效应即凯赛尔效应。随后,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探明了塑性变形的声发射机制———位错。1964年,美国率先将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于北极星导弹舱的检测并获得成功,此后该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于1973年建成第一套声发射试验装置,并先后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声发射检测仪。直到80年代,随着其它基础性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声发射检测技术才得以迅速发展。Rusch于1959年开启了对混凝土声发射信号研究的大门,并指出了混凝土材料凯赛尔效应的极限应力范围。1970年Green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劈裂抗压强度等进行了声发射实时监测,并提出了可以应用声发射技术对混凝土破坏的全过程实施监测。我国的董毓利等对混凝土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声发射信号首次产生及其后的强弱与试件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陈兵等依据声发射信号振幅分布特性,将声发射信号划分为不同区段,建立了声发射信号与混凝土内部不同破坏机理之间的关系。如今,声发射已应用于建筑、桥梁等混凝土结构的动态检测和完整性评价,并在市政工程、桥梁、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声发射技术也已成功地应用于混凝土框架、板的检测。声发射技术不仅在声发射理论及数据处理方面有了大的发展,而且声发射仪也从早期的模拟式单通道声发展到目前的全数字化、全波形的多通道声发射仪。然而,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复杂性,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未能解决,如混凝土声发射的机理、声发射信号与混凝土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混凝土的凯赛尔效应等等。

2.4声振检测法

声振检测法是指在外激励作用下受检对象产生机械振动,通过对振动特性参数的分析来评价其力学特性的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又分化出两种方法:声波反射法(低应变法)和冲击回波法。声波反射法根据检测测量方法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应用,但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单点激振单点测量的整体响应检测。这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是一维杆应力波理论,因而适用于对棒状结构如梁柱等的检测,土木工程中则多用于对基桩的完整性检测。单点激振单点测量的整体响应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缺点是:

(1)不能检测出基桩的水平缺陷。

(2)只能对缺陷做出定性的评价,很难做到定量评价。

(3)只能检测等直桩,对变截面桩、扩底桩易引起误判。

(4)数据处理难度大,如降噪和反演分析。另外,这种检测方法应用于对基桩的完整性检测还有几个问题亟需解答:

(1)弥散效应和横向惯性效应

一维应力波理论的边界条件要求弹性应力波波长要大于两倍的杆径及杆的长径比大于5,否则会由于弥散和横向惯性效应而产生三维问题。

(2)桩土相互作用对检测结果影响

一维应力波理论要求杆是自由的,而实际工程中,桩是处于半无限的土体介质中,如果依然用一维应力波理论进行数据分析,检测结果是否可靠。

(3)多处缩径桩的检测

截面的变化,就会引起广义波阻抗的变化,弹性波会在该截面发生反射,所以对多处缩径桩,弹性波就会在缩径截面间来回反射,声振检测技术的另一种应用形式是冲击回波法。1983年美国Cornell大学的Sansalone与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的Carino首次提出冲击回波法应用于对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检测。在1984年的国际混凝土无损检测会议上,加拿大的马尔霍察认为冲击回波法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现场检测方法之一”。此后,Sansalone等利用FFT方法进一步将冲击回波法由时域分析转换到频域分析,推进了冲击回波法的应用与发展。如今,冲击回波法已广泛的应用于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缺陷和厚度探测,特别是扫描式冲击回波测试系统的问世。冲击回波法是一种单面反射检测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和直观的优点。其检测原理为:在受检结构的表面施加冲击力,以产生瞬态低频应力波(含有纵波、横波和面波),应力波向结构内部传播,遇到缺陷和外部边界时来回反射,引起结构表面产生相应的微小位移响应,并由安装在表面的拾振器来采集这种响应数据,最后通过对信号的频谱分析(主要是纵波)来测定受检结构的弹性波速或结构厚度。冲击回波法能精确检测厚度在2m以内的混凝土厚度及其内部缺陷(如空洞、蜂窝、离析等)。此外,它还可以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内部缺陷的位置、开放性表面裂缝深度及混凝土强度等。我国对冲击回波法也做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如周先雁等用冲击回波法对桥梁箱梁孔道灌浆质量进行了检测,根据P波在钢绞线和空洞处的不同反射特性判断孔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傅翔等对隧洞混凝土衬砌厚度进行了冲击回波法测量,并对混凝土的固结灌浆效果和分层浇注黏结质量进行了检测。

2.5红外热成像检测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红外热成像技术已被用于诊断建筑物的热损耗、屋顶渗水、围墙缺陷以及查找路面的次表面缺陷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到90年代初才有学者将红外热像诊断技术和土木工程结合起来,对建筑物的热损耗、建筑材料缺陷的探测和建筑外墙施工质量等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24]。红外线是介于可见红光和微波间的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在0.76~1000μm之间,而其中只有3~5μm和8~14μm的波段能很好地透过,红外探测仪正是利用这个波段来实现探测。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而物体内部存在的裂缝或缺陷会改变物体的热传导,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借助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各部分辐射的红外线能量,由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形成热像图来直观的显示材料、结构物等内部缺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无损检测技术,也被称为红外扫描测试技术。它可以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位置,并具有快速、非接触、大面积地扫查检测物表面,而不损伤检测物,且结果直观形象,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的优点。红外热像检测应用于土木工程,前景十分广泛,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对红外热像获取的热源的改进、缺陷深度、大小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如何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复杂的实际工程当中,并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如锁相热成像和红外断层成像技术。

2.6雷达检测法

工程探地雷达是用频率介于10~2000MHz的宽频脉冲电磁波来确定工程结构或介质分布的技术。雷达监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天线向受检体发射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的电磁波,该电磁波进入介质内部后,经内部界面反射后回到表面,再由接收电线接收回波信号。由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及波形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电性性质及几何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反射回波携带有受检体内部结构信息,就可依据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双程走时、幅度、相位等信息对目标介质结构进行准确描述。探地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可用于混凝土内部缺陷、钢筋的分布检测,公路工程中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裂缝和裂缝扩展的识别。其优点是:探地雷达法可迅速对被测结构进行扫描,适用于结构物大面积快速扫测。

2.7其它检测技术

由麦克斯韦的电磁感应理论可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能够影响电磁场,因此可以利用磁测法来检测钢筋的位置或混凝土包覆层的厚度。文献介绍了英国相关标准对磁测法的认识:磁测法对配筋少的混凝土构件,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对于配筋多的构件,其它钢筋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当温度低于0℃时,效果相反。相应于磁测法,还有电测法。电测法主要是用来估计现场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程度和测量混凝土路面厚度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文献还介绍了微波吸收技术。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吸收等性质,而水对微波有吸收性,因此被用于测定混凝土的湿度。

3总结与展望

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方法很多,各自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要根据场地、条件、材质及施工工艺,并能对缺陷的种类、性质等有充分的估计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检测方法。同样的。对检测结果的评价,要尽量综合更多的信息,要清晰无损检测结果只能作为评定质量或剩余抗力的依据之一,不能仅凭检测结果做出片面的结论。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土木工程领域不断面对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施工工艺,这给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新的挑战,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无损检测理论的发展要适应实际的需要;

(2)绿色、环保、节能;

(3)检测仪器的数字化、智能化;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3

(1)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试验检测能够有效节约工程成本,试验检测工作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和节约主要体现在试验检测工作能够通过自身的检测过程来达到就地取材的目的,通过检测如果当地的一些石料能够被用来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话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公路工程中对于原材料采购的费用支出,并且还能够减少运输费用,最终起到控制成本,提高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目的;

(2)在公路施工中运用试验检测程序能够对于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起到一定的鉴别作用,在实际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新的工艺或者技术手段的话,为了确保这项工艺或者技术的可用性,我们必须对于这项工艺或者技术的实施结果进行试验检测,一旦经过试验检测工作之后发现该工艺或者技术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推广,

(3)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采用试验检测手段能够有效确保我们采用的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而言,在施工前我们可以进行试验检测程序,进而就可以确定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公路工程施工标准,为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这一作用对于新材料的使用来说同样适用,试验检测合格的新材料我们还可以在今后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推广。总而言之,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合理的运用试验检测能够有效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并且对于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都具备较强的意义,所以,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中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

2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高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上文中已经充分进行了阐述,但是就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现状来看,施工管理人员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的硬件设施配置和具体工作的执行都不够重视,进而也就做不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2.2不具备基础条件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试验检测需要用到很多检测设施和仪器,但是就当前我国现有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来看,在检测设备和仪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这种试验检测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的现状也就对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困扰。

2.3执行人员素质较低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严格的技术操作,并且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但就当前我国公路工程中进行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来说,在素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很多公路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总是随意的设置一些试验检测人员,这些人员基本只是摆设,无法起到真正的试验检测作用。

2.4管理不够规范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试验检测也是一项工作程序,所以对于试验检测来说,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试验检测工作的混乱,就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工作而言,管理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试验检测程序的执行上无法形成系统性,没有一个健全的试验检测章程,对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造成较大困扰。

3做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对策

3.1提升相关人员素质

归根结底,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试验检测工作还是需要具体的人员来执行,所以对于参与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我们必须加强技术培训,确保试验检测实施人员确实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且还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能够明确的分辨出试验检测的结果。对于这些人员的技术素养的提高来说,我们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达到目的,一种方式是针对现有的实际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加强现有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要引入一些具备相关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试验检测人员。

3.2健全试验检测体系

在公路工程中进行试验检测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我们需要针对整个的试验检测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确保试验检测的效果,健全试验检测体系,一般说来,在具体的试验检测工作执行过程中,需要我们在三个层次上做好具体的工作,即施工企业自身检测、监理单位检测、国家政府检测,对于这三个检测过程而言,都需要我们把试验检测工作落实到实处。

3.3创新试验检测方式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进入了公路工程施工中,针对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材料,我们必须加强试验检测自身的更新换代,提高试验检测工作的质量。

3.4重点把握关键环节

在具体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试验检测工作也需要我们有所侧重,尤其是对于一些施工中的关键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需要我们运用试验检测手段加强控制和管理。

4结语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4

电网谐波污染是电力系统中的一大公害。以傅里叶级数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谐波分析方法和测量仪器都缺乏时间局部化特性,因此不能满足突变的和时变的非平稳谐波检测与时频分析的需要,1994年我国颁布的《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国家标准也不适用于暂态现象和短时间谐波的情况。短时间谐波的检测一直是一大难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分析新方法。文中首先论述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有效值及谐波畸变率的测量方法。然后提出并论述了基于差拍选频和子带滤波的谐波分析方法。最后提出一种新的同步检测法,用于电压闪变信号的检测与谐波分析。

2小波多分辨率信号分解及其实现方法

采用正交小波变换时,任意信号(x)t∈L2(R)可用多分辨率分解公式表示为[1]:

分解系数Cj(k)和dj(k)分别为离散平滑近似信号和离散细节信号,其递推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0(k)和h1(k)分别为低通数字滤波器和高通数字滤波器的单位取样响应。取h1(k)=(-1)kh0(k),它们构成正交镜像对称滤波器组。Cj+1(k)和dj+1(k)分别是Cj(k)和h0(-k)和h1(-k)卷积后二抽取得到的信号序列,所以小波多分辨率信号分解可用多抽样率子带滤波器组来实现。

若x(t)是周期T的电压信号,其有效值为[2]:

cJ(k)的均方根值可表示输入信号x(t)中的低频正弦分量(或基波)有效值,由CJ(k)可重构低频(或基波)信号,dj(k)的均方根值可表示尺度j子频带中的正弦分量有效值,由dj(k)可重构该子频带中的高频细节(或谐波)信号。

3基于小波变换的电网谐波测量方法

3.1谐波有效值及谐波畸变率的测量

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有效值测量就是利用小波分解系数来测量谐波有效值。设谐波失真电压信号为:

式中f1为基波频率50Hz,A1为基波有效值;Am为第m次谐波有效值。信号序列s(n)经小波多分辨率分解得分解系数CJ(k)和dj(k),j=1,2,…,J。由CJ(k)测出基波有效值,由dj(k)测出尺度j子频带中谐波有效值。

仿真实验中取A1=1,A3=1/3,A5=1/5,抽样频率fs=12.8kHz,尺度j=1,2,…,6,采用Daub24小波,测得谐波失真信号的基波、谐波有效值如表1:

表1

谐波次数有效值(理论值)有效值(实测值)

5~70.20000.2065

30.33330.3335

基波1.00000.9977

3.2基于差拍选频和子带滤波的谐波测量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相乘器和子带滤波器来实现的。通过待测电压信号s(t)与参考正弦信号p(t)相乘来实现频谱搬移,将待测信号中的基波、谐波分量逐个搬移到一个窄带低通子带滤波器通道中,从而逐个检测出基波、谐波的幅值。设待测谐波失真信号模型与(5)式相同。若取参考正弦信号为:

p(t)=2cos(2πlf1t)l=1,2,…,M(6)

则相乘器输出信号x(t)=s(t)·p(t)。取l=m时,测量出乘积信号x(t)的直流分量√2Am,m=1,2,…,M,即可测得基波、谐波的有效值。

仿真实验中取A1=1v,A2=0.2v,A3=0.4v,A4=0.2v,A5=0.1v,抽样频率fs=12.8kHz,尺度j=1,2,…6,采用Daub24小波,由小波系数得到A1、A2、A3、A4、A5分别为0.9976v、0.2018v、0.4010v、0.2034v、0.1054v。

3.3基于子带滤波的电压闪变信号的谐波分析

电压闪变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压闪变是由也网电压幅度波动引起的。它的数学模型用调幅信号表示[3]。我们采用一种基于子带滤波的同步检波(相干解调)法来对它进行解调和时频分析。首先,用同步载波(50Hz)信号乘以电压闪变信号,将电压闪变信号的频谱搬移到0~25Hz低通子带滤波器通道中,解调出电压闪变的包络信号。然后再用小波多分辨率信号分解方法对该包络信号进行谐波分析。

仿真实验中取短时间电压闪变信号为:

v(t)=A[1+M·p(t)·a(t)]cos(2πf1t)(7)

式中:A=1v,M=0.1,f1=50Hz,当0.56s≤t≤2s时,p(t)=1,其他t值,p(t)=0。且有:

a(t)=cos(2πFt)+1/3cos(6πFt)+1/5cos(10πFt)

F=3Hz,电压闪变信号波形如图1(a)所示。

同步载波信号cos(2πf1t)与v(t)相乘得乘积信号x(t)。取抽样频率fs=3.2kHz,采用Daub24小波,乘积信号序列x(n)经8级多分辨率分解可得小波分解系数dj(k)和cj(k),j=1,2,…,8。由d1(k)和d2(k)检测电压闪变信号的突变时间;由子频带(0~25Hz)信号序列c6(k)重构电压闪变信号的包络信号,同时测得失真的起始时间为0.5606s,结束时间为2.088s,与理论值相吻合,如图1(b)所示。再由c6(k)分解得到的三个子带信号序列c8(k)、d8(k)、d7(k)分别重构包络信号的基波、3次谐波和5次谐波频率分量,如图1(c)所示。因此,这种新的同步检波法即可检测电压闪变信号的时间,又可检测电压闪变的包络信号及其频率成分和幅度,适用于短时间谐波、动态谐波的检测。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5

1.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对于建筑工程的结构检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新建工程的检测,另一类是对于已经建成的工程,针对于两类工程所要检测的内容各不相同。对于新建工程而言,主要是对施工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比如对于施工材料的检测,在施工材料进场时,要对其质量进行检验,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检测手段。对于工程中的分部工程要进行质量检验,只有各项指标都符合规定的要求,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对于工程结构中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位置,要加强检测的力度,确保整体质量符合标准。对于已经建成的工程,检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进行常规检测,对于建筑结构中的主要受力部件,裂缝以及受到腐蚀的部件,要检测其现有的结构参数。其次要进行专项检测,主要是对于建筑结构中出现的倾斜、火灾以及与设计功能出现偏差的部位进行检验。再次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检测,对其在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等方面做出评估,以确定建筑现有的使用状况。

1.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方法

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根据需要检测的部位以及规范标准不同,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也不相同,可以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执行,也可以由检测单位自行研发,下面对几种主要的检测方法进行阐述。在对桩基进行的检测中,主要是检测其结构以及承载力,以此来确定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一般情况下,主要有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和高应变动测法。其中的静载试验应用的比较广泛,在所有的检测方法中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检测的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利的依据。但是静载试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检测的工作量较大,耗费时间长,投入成本高,所以一般都在小范围内使用。低应变检测主要是桩身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其耗费成本低,容易操作,时间短,其检测的结果可以为静载试验提供一定的依据。钻孔取芯法一般是对桩身的混凝土强度、桩身长度、完整性、桩底的沉渣厚度等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有利有弊,优势是操作过程比较直观,但是劣势是对于检测对象的局部缺陷很难发现,具有较高的施工难度,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桩身造成一定的损伤,耗费成本高,所以一般都在小范围内使用,对于超声无法检测的桩身或者静载试验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高应变动测法是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方法主要有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波回弹综合法、钻芯法、拔出法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回弹法、拔出法、超声波法这三种。钢筋混凝土强度检测主要有: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钢筋定位和保护层厚度检测;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常用方法破损检测主要有筒压法、推出法、砂浆片剪法、点荷载法;楼面板厚检测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取芯法和钻孔法,均为先对楼板钢筋及板内预埋管线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取的芯样或在钻孔内直接测量楼板厚度。钢结构工程检测大体包括焊缝检测、螺栓连接检测、构件尺寸检测、构件缺陷和损伤检测、结构构件变形检测、构造检测、涂装检测、地基基础检测等几个部分。结构构件变形检测主要是利用激光测距仪、水准仪、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对钢结构的挠度、倾斜度进行检测。构造检测是指根据观察测量判断构件是否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范要求。

2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应用

钢筋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结构主要材料,其建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其质量检测作为工程质量检测一个重要环节,可分为三类。一是外观检查。二是预留试块检测。三是在结构实体上进行检测。在对混凝土进行检测时,其表层检测一般不会代表整体质量,因为混凝土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其表层和内部结构的抗压强度会出现差异,所以利用回弹法以及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会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而出现检测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钻芯修正法进行检测。在钻芯法中,最关键的是钻芯位置的选取,位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检测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在结构受力较小并且最能够代表强度的部位,在位置选择时,应该对结构的内部设计进行详细的了解,避免从钢筋比较密集区域进入。所以对于独立基础或者是条形基础而言,因为其钢筋在底层,所以钻芯位置可以选择在上部。对于片筏基础或者是箱型基础,因为其钢筋都集中在表面,所以钻芯位置一般会选择在侧面。这样可以避免与钢筋和预埋件的接触,为钻芯检测提供了便利条件。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一般都使用现行有关规范提供的测强曲线,当无法单凭回弹法检测结果确定混凝土的强度时,就必须采用钻芯法加以修正。超声回弹综合法在应用上也是较为多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对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都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来,同时还能抵消部分影响强度与物理量相关关系的因素,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采用后装拔出法时,要求测试面平整、清洁、干燥,对饰面层、浮浆等应予以清除。

3结束语

工程检测论文范文6

1.1建筑物概况

该楼平面形式呈矩形,东西向布置,长45.6m,宽18.6m,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1层为商铺,层高为4.5m,2层为辅助办公用房,层高为4.5m,3层~5层为办公用房,层高均为3.6m,6层为设备用房,层高为5.1m,室外地坪标高-0.300,建筑总高度为24.9m;该楼基底面积为901.82m2,1层面积为901.82m2,2层面积为916.82m2,3层、4层面积均为909.32m2,5层面积为894.32m2,6层面积为718.56m2,建筑总面积为5250.16m2。该楼于2012年10月份开工,2013年11月份主体完工。根据设计图纸显示:该建筑工程类别为三类公共建筑,结构的正常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及屋面防水等级均为Ⅱ级,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室内地坪±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809.70m。该楼地基处理方式采用3∶7灰土换填垫层法,以第①层粉质粘土层为持力层,换土深度为素混凝土垫层底向下1.5m,外扩基础外缘2.0m;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底标高-2.000,基础高800mm,底宽2500mm,下部为厚100mm的素混凝土垫层。该楼未设置变形缝,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屋面为混凝土现浇板,板厚100mm,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0,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1层~6层过梁、圈梁、构造柱及楼梯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浇筑方式均采用商混泵送,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级钢,钢板采用Q235-B和Q345-B级钢,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为40mm,梁为25mm,板为20mm;±0.000以下填充墙采用MU10非粘土烧结实心砖砌M10水泥砂浆,±0.000以上填充墙采用MU3.5加气混凝土砌块砌M5混合砂浆,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7kN/m3。

1.2检测环境

现场条件:晴,室外温度:8℃,室内温度:12℃,相对湿度:24%,气压1000.5hPa。试验室条件:20℃,相对湿度:45%,气压1001.9hPa。1.3工作目的通过对受检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现场检测,以确定该楼施工质量能否满足设计图纸及现行验收规范的要求。

2检测内容及结果

2.1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8.2条规定,经对该楼1层~6层主体结构承重系统构造及结构整体性详细勘查后,未发现各构件间的连接处存在明显松动、变形和其他残损情况,混凝土梁、板、柱、墙外观质量不存在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现象。

2.2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偏差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5.5.2条及第8.3.2条规定,该楼1层~6层应按楼层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件,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检测条件,采用随机均布抽样检测的原则,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梁柱轴线位置及截面尺寸、楼板厚度、柱垂直度、层高、表面平整度、钢筋数量及间距等进行了实测,本次所检混凝土各结构构件的尺寸偏差的合格率均大于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第3.0.6条所规定的合格点率为80%的要求,实测评定结果均为合格。

2.3楼板挠度检测

依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4.3条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在该楼1层~6层每层分别选择了10块顶板,共计60块楼板底面进行了现场挠度检测,结果均可满足要求。

2.4楼体倾斜观测

依据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采用TDJ2E型光学经纬仪对该建筑物的外墙体作了倾斜观测,观测点A,B,C,D全部选在外墙角的最高顶点处,倾斜值(水平位移值)为观测点偏离其所在外墙外边线的最大值,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该楼西北角C点倾斜值及变形量最大,最大倾斜值为向东6mm,根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表8.3.2规定垂直度(倾斜量)为楼高的1/1000且不大于30mm,该楼限定的顶点位移不超过25mm,现阶段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的侧向位移均远小于此限定值,故受检建筑物顶点垂直度(侧向位移)均符合规范要求。

2.5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钢筋保护层厚度:梁为25mm,板为20mm。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10.1条和附录E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该楼梁、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抽检,梁、板类构件分别抽取总量的2%且不少于5个,对选定的梁类构件检验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选定的板类构件抽取7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所检钢筋在其有代表性部位测量1点,本次检验采用非破损方法,所用仪器为DJGW-1A型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误差小于1mm,其中梁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10mm,-7mm,板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8mm,-5mm,当全部钢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测结果判定为合格,详细测试结果均合格。

2.6混凝土强度实体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方式均为商混泵送。由于本次混凝土构件的检测条件与规程JGJ/T23—2011中的第6.2.1条和第6.2.2条的适用条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质监站又无明确表示应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所以本次的检测方法采用单一回弹的方式,仪器采用ZC3-A型混凝土回弹仪,依据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受检区混凝土构件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同批构件总量的30%且不少于10件,每个构件平均分布10个测区,测区面积不大于0.04m2,每个测区16个测点,受检各构件碳化深度根据JGJ/T23—2011中4.3.1条和4.3.2条的规定,进行多点测量,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的碳化深度值。本次回弹点基础及梁、柱位于其侧面,水平方向进行,板位于其下表面,向上90°进行,依据JGJ/T23—2011中的5.0.1~5.0.4附录B进行强度换算,用7.0.2,7.0.3,7.0.4条进行推定,评定结果见表2,实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3检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