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1
摘?要: 在香港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中,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系完备,运作协调的教育研究及咨询机构以独立的姿态参与政策过程、沟通政府与民众关系、制订方案影响决策、研究报告影响舆论,有效发挥了现代咨询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其在参与教育改革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开放、互动、理念引导、共识凝聚、过程监督等特点值得思考和借鉴。关键词: 香港;教育咨询机构;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58—07
一、 香港教育行政系统中的教育咨询机构???? 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行政决策系统与决策咨询系统应为平行分立设置,两系统相互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咨询政治”模式,从政府体制层面上看,特区政府设置了300多个对应政府各部门的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论证制是香港政府吸纳社会人士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咨询机构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确保了政策的科学性,而且香港承袭英美传统,法律健全,依法治理。以施政风格来看,“香港政府承袭英国的统治风格,身段比较柔软”。???? 在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区政府是层级最高的决策主体,教育局作为专责教育行政事务的机构,同属教育决策主体之一,对于关乎香港教育重点改革发展事宜,教育局则是直接的政策执行者。香港教育咨询体系是香港政治体制制度设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每一级教育行政机关中,均设有相应的教育咨询机构作为教育政策形成和推行的学术和思想支持平台,而且咨询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这是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1998年香港教育咨询机构就有30多家。???? 从教育行政机构的结构层级来讲,目前的香港教育行政结构与回归前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也就最高层级,是教育局;第二层级,即中间层级,是教育局相关行政科;第三个层级,是学校的行政组织及校内的咨议会。其咨询系统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级,最高层级的是教育统筹委员会,中间层级的包括大学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等,第三层级是学校的咨议会。从性质上讲,这些教育咨询机构属于与教育行政系统密切相关的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咨询机构。二者相应机构设置及关系见:
香港教育行政机关及咨询组织关系??之后,行政系统有所变化,但总体框架没有改变。不同层级和类别的教育咨询机构自成一系,在各自领域对政府有关教育政策、教育措施提供建议和意见,对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进行独立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成员组成方面,以专业人员及社会贤达人士为主,也有政府官员参与,代表面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表1对前成立的教育系统咨询机构进行了简单表述,回归后随着管理架构的调整和形势变化,各咨询机构职能及工作重心有所适时变化。
注: 根据有关机构网站及黄浩炯、何景安《今日香港教育》整理。各机构职责范围系成立之初的规定,回归之后有所损益。??在香港教育咨询机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综合性教育咨询机构的教育统筹委员会(以下简称“教统会”),在香港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政府外脑的作用,亦即智库或者思想库的作用。教统会在香港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属于最高级别的教育咨询机构,它虽不行使决策及其执行的职能,但对行政的决策及其执行发挥着重要的参谋作用。曾任教统会委员的程介明对教统会与政府的关系做了简明的论述:“一般的运作,是由教统会提出政策建议,政府接受之后才成为正式政策,由作为行政机关的教育统筹局执行。理论上政府对于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议,可以不接受,事实上也有不完全接受的先例。但是实际上在政策建议的酝酿过程中,教育统筹委员会与教育统筹局一定有非常密切而和谐的磋商,不会到最后关头才翻脸。”20世纪90年代末,祖国,特区政府适应形势变化,启动了教育制度改革的议程。教育改革是由教育统筹委员会启动,由教育行政系统负责贯彻实施的。这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这场历时十数年的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为例,为我们研究香港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如何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二、 香港教育改革与教育统筹委员会???? (一) 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立???? 教育统筹委员会是香港特区政府最重要的教育咨询机构。1981年,当时的香港政府邀请经合组织(OECD)选派国际顾问团,来港为香港教育作全面的评估,1982年11月该顾问团撰写《香港教育透视》,建议成立统筹机构,职责在于收集各方面意见,拥有就香港教育发展及策划工作等事情向港督提出建议的权力。1984年港府接纳国际顾问团的部分建议,成立了教育统筹委员会。???? 教统会负责就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向政府提供意见。职权范围包括,订立整体教育目标;制定政策并按可供运用的资源,就执行各项方案的缓急次序提出建议;统筹及监察各教育阶段的策划和发展工作;推动教育研究工作。成员组成方面,设16位成员,政府委员会2名,并担任委员会副主席;其余14名从社会人士中委任(包括主席),成员要有教育界人士、社会专业人士和另外4个教育咨询机构(教育委员会、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师训及师资咨询委员会)的主席见。。???? 教统会成立之后,就香港教育政策中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1984年教统会第一份报告书,明确提出了自身的工作重心,“谈论一下课程,把需要协调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和文化环境加以掌握和处理,以求香港教育制度可以欣欣向荣,使得香港的社会可以持续繁荣下去”。在回归前,教统会已经完成并发表了六份报告。每一份报告均对香港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香港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例如,统一预科及专上教育学制、废除中三评核试、基础教育的派位制度、语文能力问题等,都被当局采纳,形成政策,予以推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香港教育改革的“第一波”,香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逐步转变,从数量的增长转向素质的提高。???? 教统会在每次研讨过程中,都将讨论的议题公之于众,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教统会成员的组成几乎照顾到香港社会各团体各阶层,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比较容易得以反映。因而,相关改革建议出台并形成政策后,推行过程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统会逐步成为引领香港教育改革的权威机构,其所出台的系列报告书,都引发香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统会也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咨询机构,起到了智库或者思想库的作用。???? 在围绕香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的体系完备、疏密相间的咨询网络中,教统会是起到轴心作用的机构。按照教统会的职权安排,它是香港教育咨询机构体系的统筹机构。主要规定如下:教统会在执行其工作时,统筹而非指导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和其他教育咨询组织的工作。具体来说,(1) 取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和其他主要教育咨询组织向政府提交的定期报告,并就这些报告提出意见;(2) 在有需要时,促请上述组织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讨论;(3) 因应政府的要求,就教育问题提供意见;(4)在有需要时,展开教育研究见。。所以,虽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均有相应的教育咨询机构,但是各自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统筹兼顾,协同运作,确保了教育咨询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 教统会与香港教育改革???? 之前,教统会对于香港教育的政策制定及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也对其有关政策建议提出了批评。有的学者认为,教统会的报告建议虽然相当完备,涵盖广泛,但是层次只限于政策,未能达致执行的层次。郑燕祥教授批评六份报告的建议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知识基础及明确支持,只强调资源投入却忽视了学校本身的需求。程介明教授认为,当初的改革“没有目标,欠缺推行改革的动力”。“大家的感觉是,我们提出了许多的‘手段’,但是在这繁多的‘手段’的森林里面,我们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 纵观教统会在回归前的六份报告,重点在解决香港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改革的目标、理念、过程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香港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在回归之后,而其理念已于教统会的跨越回归前后的《第七号报告书》有所展现。第七号报告以“优质学校教育”为目标,提出踏入新纪元的香港特区,要维持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培养有良好教育和具备先进技能的人力资源。这份报告的理念很快在董建华施政报告中得以体现,董建华在就职后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教育主宰香港未来,教育必须能激发起追求卓越的雄心。???? 2000年前后香港遭受金融风暴影响,促使特区政府加快了第三次经济发展转型步伐,被香港视为竞争对手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推出新的教育改革规划,“世界变了,教育制度非变不可了”。???? 但是教育制度如何变革?作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决策思想库的教统会,“积极回应特区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密切关怀”,从改革的理念、目标、措施等出发规划设计了详细的路线图。为达成改革共识,教统会围绕改革议题,分三个阶段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范围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内容包括整体教育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相互衔接与互相配合。???? 教统会为此专门成立两个工作小组和九个专责小组。聚集超过一百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检讨工作。首轮检讨中心在于对改革目标的确认。教统会于1999年1月《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咨询报告,实际上是树立一个靶子供社会批评讨论,广纳群言,建立共识。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统会确立了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乐、善、勇、敢”,即“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程介明回忆这一阶段的情形:“1999年的那个大会上,各方反应非常激昂。教育统筹委员会随即在全香港每一所学校设立一棵‘愿望树’,让学生在树上挂上小牌,上面写着:‘我们有一个愿望,教育应该是……’随后,在两个月里面,教育统筹委员会收到了一万四千多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书。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议,并且写进了当年特区行政长官的《司政报告》,正式成为政府政策。”???? 教统会组织的第二阶段征求意见主要是针对核心教育改革的理念问题,教统会主席和成员分别出席了超过一百项由各界自发组织的咨询讨论活动,与各界进行广泛交流讨论。收到2 670份书面意见,共有1万人次出席了34次论坛或研讨会。达成了“终身学习,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 在第三轮讨论中,工作重心进入改革方案的制定阶段。教统会提出“创造空间,追求卓越”作为第三阶段讨论的口号,“创造空间”是指超越课堂的终身学习,促使学生持续发展,与时并进;“征求卓越”要求改进学生水平,提升教师、学校管理质量。 ???? 三轮讨论共收到超过3万份的书面意见,“教育统筹委员会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与各主要的教育团体(主要是教师职工会和各类学校的议会)进行咨询磋商,与报章传媒的密切沟通与请教,对于各类的社会团体的争取与联盟,对每一步行动的情景营造”。这个过程就是宣传和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改革的过程。???? 2000年9月教统会向政府提交香港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方案《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行政长官在同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接纳了该报告的全部建议,香港教育改革全面铺开实施。随后各专门咨询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报告,2001年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订立了未来10年学校课程改革发展路线。2002年大学资助委员会发表《香港高等教育》,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3年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发表《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等。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化影响;继续教育改革
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为了教育而教育或是为了虚无的幻想而教育都不是教育的动力。就教育领域的改革来说,继续教育能提供给成年人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发展,并不断更新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敬业态度。此外,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丽和王晓华认为终身教育包括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终身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也不排斥学校教育。因此,继续教育可以以更多样的模式、更全面的教学内容和更新鲜的教学动态来帮助有继续学习愿望的人增加职业竞争力的砝码。本文试图完成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本文将从全球视野探讨全球化对继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二,确定论文中继续教育的含义,简要回顾中国继续教育的特点。第三,以某电视大学为例,研究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向继续教育机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提出改进建议。
1文献综述
1.1全球化对继续教育改革的影响
“全球化”为人们所熟知,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1983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TheodoreLevitt提出“全球化”的概念,此后不断有学者增加、改变其含义。但是无论如何改变,它的内涵却使人们达成共识:人类的生活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距离限制,人与人的相处与联系日趋紧密,并且互相影响,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对教育投入了更多的期待:教育与竞争的必要性联系在了一起;国家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对从业者的要求和培训也随着改变,并将教育与“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德国和法国分别在21世纪初完成了教育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以全球化为背景,并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的。此外,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教育经验则更加体现出全球化对其教育体系带来的优势转变。许南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发现:留学生为美国经济带来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将跨国高等教育视作出口产业新的突破口;德国则大力支持英语授课并发展其国际进程。由此可见,教育全球化不仅促进各国反思自己的教育现状并进行因势利导的改革,而且在全球化理念的推动下,通过适宜的改革,很多国家也获得了经济上的发展。因此全球化的教育让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获得了“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也获得了经济收益。在中国内地,全球化也冲击着教育领域,使其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和模式更多元。为了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旨在提高成人特别是有一定职业背景的在职人员的学历背景和知识技能的学校发展很快。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的理念越来越为大众认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确。以高等教育为例,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开设国际学院,在师资、教材、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国际接轨,如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国际学院以及成立不久的上海纽约大学等。跨国高等教育是教育改革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在学校管理、教育制度改革方面,黎万红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权力下放,在财政方面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加强督导机制和学校自主。
1.2继续教育的概念
继续教育是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构想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继续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但继续教育的定义却未有定论。王丽和王晓华援引中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说法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对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张伟远从分析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端教育之间的异同入手得出结论:继续教育可以是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职业的或非职业的、面授的或远程的。因此它包括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端教育。本文所探讨的继续教育是专门提供继续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为成人(在职或非在职)提供学历教育及非学历的长期或短期培训。
1.3全球化对中国继续教育改革的影响
李锣从继续教育国际化和继续教育人力资源改进的角度谈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汪全安、汪正慧从经济层面讲述了全球金融危机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冲击。赵锋等聚焦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智阁和陈国雄提出面对西方国家受金融低迷状况影响抢占中国继续教育市场,中国继续教育生源流失严重,因此我国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下放办学权,促进国家、地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如火如荼。但是这些讨论都仅限于对国内普通高校内的继续教育机构,这些院校的教育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对全日制的专科、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培养上,因此对这类院校的继续教育研究并不全面,不能从整体上体现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因此,本文将以国内一线城市某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探讨继续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2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2.1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该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运用电讯、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路等现代信息传媒技术进行远端教育的开放大学,创建于20世纪。该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并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开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等课程。其继续教育与社区结合很好,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帮助,如定期开办的婴幼儿培养方面的讲座、社区再就业人员的心理辅导等。受非官方指派进行调查的限制,本次访谈仅在一个校区进行,共访问10人,提供有效调查内容的共7人。分别是1位教学主任、2位任课教师、2位班主任和2名学员。尽管参与人员有限,但是辅以观察法和文献法,可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次访谈主要围绕继续教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能力;继续教育国际化的推广情况;继续教育非教学员工的工作基本情况;继续教育的满意度和与企业、社区联系情况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任课教师年龄和学历分布较好。班主任的工作强度较大,除负责几个班级的学员以外,部分分校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负责招生工作并与业绩考核有一定的关系。部分教师、员工属于兼职式,因此缺乏晋升机会等精神层面的鼓励,主动工作的积极性较差。学生对教学内容满意度较高,但是因为没有与正规学历教育加以区别对待,因此为了取得学历,一些年纪较大的学员仍需要参加较高难度的英语或计算机等的常规考试,这些内容对学员的工作促进较小。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取得学历或经过短期培训后,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会。校企联合程度不高,一些全日制的继续教育学员缺少实践机会,且未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此外,教师及学员对国际学校交流不了解,推广程度不高。
2.2研究对象的问题
第一,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僵化,与学生工作需要脱离。根据笔者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抱怨较多的是对学历教育课程在设置上缺乏弹性机制。如高龄学员需要参加统一的英语测试,而此类英语非专业英语,对工作没有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必修课程难度很大、用途却很小。第二,该电大在国外成立分校。这是在全球化影响下迈进的重要一步,但是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对此缺乏了解。原因分析有二:一是学校对国际交流的理念宣传较少;二是学校极少进行此类活动。因此,继续教育的国际化体现不明显。许多学生有意向出国深造,却不了解电大的本科毕业证能否被国外认可或是哪些国家哪些学校可以认可。第三,兼职教师队伍庞大,缺乏具有凝聚力的晋升体系。电大定期会组织专业教师的教学研讨会,但是尽管如此仍使兼职教职员工缺少凝聚力。兼职的教师和班主任队伍还需要更有激励性质的晋升体系。第四,学校企业联系不紧密。在电大就读的大多数学生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一些人是卓有成就的企业管理者或创业者。但是因为学校与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使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没有及时将所学转化成生产力,造成了资源浪费。
3结论及建议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3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的改革导向,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育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即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职语文教育改革是建立在现有机制上的反思与完善,突出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淡化工具性,而是在人文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寻求平衡,并为中职语文教育探寻到良好的切入点,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几率。
2、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需方特点
中职语文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趋于成型。中职学生们存在提升人文素养的主客观需求,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仅仅有技术的人,应符合多数中职学生的心理。
3、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应服务于中职学生的就业或专业,会导致语文教育承载过多、过度的其他职能,导致语文教育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反,语文教育应建立在对语言文学的审美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快乐、心得、体验,而不应使语文教育过于工具化。
二、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导向改革方案的落实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导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人文素养培育,确立基本的改革路径与方案。结合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实践,笔者对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之推进突出如下建议: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拓展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接受,也包含着信息的过滤、消化、反馈等阶段。
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中相关文学作品和篇章的解析与审美上,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的过程固然需要对一定的数量的美文进行解析与评价,课堂教育中教师所提供的分析范本是有限的,学生必须掌握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
3、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竞争力创新力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发展及改革动向也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学者们研究的焦点。“9.11”事件深刻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发挥其功能来保障国家安全,是美国高等教育在“9.11”之后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进入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展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如何紧密围绕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揭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变化,通过比较和分析,能使我们获得借鉴和启示。
一、国内学者对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一) 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关文献及法案研究
1.法案解读类
这一类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江雨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计划》(2004),候威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2006),汪凌勇的《美国竞争力计划》(2006),赵大星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人才培养的新举措》(2007),方军的《美大学与政府协同合作,提高国家竞争力》(2007),闵维方的《对〈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解读》(2007),王晓阳的《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解读》(2008)等等。这些研究揭示了一个趋势,即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为保证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竞争力为出发点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2.法案执行状况分析
如陈超在《维持世界卓越:“美国竞争力计划”与“综合国家战略”》(2008)一文中指出:在布什总统和斯普林斯部长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竞争力计划”以及“高等教育行动计划”这两大战略计划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学生资助、研发资助、高质量的师资培养、加强数学和外语教学等放慢都得到落实。
3.有关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具体措施的研究
(1)加强对特定学科,如外语、科学、数学教育的重视
鲁子问的《外语政策与国家安全――美国的经验与启示》(2007),贾爱武的《以国家安全为取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2007)等主要通过考察一系列美国外语教育的政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加强外语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姚福清的《从“美国竞争力计划”看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2006)则重点从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研究目的是借鉴美国方式,加强中国相关学科的教育建设。
(2)提高教育、科研质量
李国栋、汪霞的《“9.11”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与问题》(2006),赵中建的《科技、教育、创新:世界竞争潮流的关键词》(2007),王定华的《21世纪初美国教育热点问题――“9.11”事件后美国教育的若干变化》(2002)等。其中王定华博士在文中主要介绍“9.11”事件以来,美国以独有的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型人才,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竞争力
赵中建的《创新的世界与教育的创新》专题讲座(2008)。创新是该讲座的关键词。报告中评论了美国的创新计划,分析了美国关注创新和竞争力的原因,探讨了中国的教育该如何创新。该报告分析深刻,直接指出我国教育的发展缺陷,以及与其他国家教育方面的差距。
3.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不少研究者对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以下仅列举两人的研究。
魏礼庆于2008年第10期《世界教育信息》中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浅析》一文中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特点进行了归纳:一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二是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政府法规都靠利益和资金来落实;三是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者之间都有密切的合作与利益关系。
李联明在《“9.11” 事件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五个发展趋向》(2007)中分析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其后的五年时间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主要表现为美国对赴美留学国际学生加以限制,加强外语教学,开设敏感性区域研讨性课程等。
二、国外机构及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
1.美国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应国会要求,组织了繁荣21世纪全球经济委员会,对美国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之后,10月提出名为《未雨绸缪》(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在市场、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始受到侵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巩固美国竞争力的基础,那么,美国将很快失去自己的卓越地位。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包括20条措施的四大建议。其中明确提到保持和加强美国对长期基础研究的承诺;培育、征募和保持着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最顶尖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要确保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地方。在这个报告的基础上,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31日发表第五次国情咨文,宣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了可能对美国未来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揽子方案。
高等教育被赋予增强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任,下一步就是拟定一份富于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为此,美国教育部斯普林斯部长于2005年9月建立了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负责设计一种“综合国家战略”,以“加强高等教育,使之在21世纪继续保持竞争力”。2006年9月19日,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在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斯普林斯提交了一份旨在规划未来10年至20年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的最终报告:《领导力的考验:规划高等教育未来》,认为美国高等教育需要“从一种主要以声望为基础的体制转向以效绩为基础的体制”。根据报告的建议,美国教育部于2006年9月26日出台了“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正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国家战略”。
2.美国教育界学者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做的相关研究
MIT前校长在查克?M?韦斯特在04年年度报告中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优异的七大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多元化、研究的自由空间、 教研相结合、国际人才流动、联邦对前沿研究的大力支持、税法对慈善资助的鼓励及自由竞争制度。
此外,Libby V.Morris(2005),Ann L.Wood(2006),Robert L.Williams(2006)等就分别对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和支付能力,高校评估及学术自由等问题进行过研究。
三、相关研究的特点和启示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很重视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研究,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们或是从宏观方面探讨美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或针对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呈现美国教育改革的状况。
围绕国家竞争力、创新力,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探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趋势和行动计划,是上述研究的最大特点。透过梳理这些成果,可以一窥美国教育改革的全貌,了解教育在美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教育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强调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的关键是教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科教。中国将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国策,但国策不只是口号,要以切实的行动来落实,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时俱进,要学习美国教育界不断反省、持续改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研究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联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进行比较分析,能使我们看到差距和不足,以利于更好的借鉴学习。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没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就无以立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对美国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工作,而从如何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更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江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4,(5):23-25.
[2]侯威.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J].世界教育信息,2006,(5):7-9.
[3]汪凌勇.美国竞争力计划[J].科学观察,2006,(1):43-44.
[4]赵大星.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人才培养的新举措[J].网络科技时代,2007,(2):79-80.
[5]方军.美大学与政府协同合作,提高国家竞争力[J].世界教育信息,2007,(3):9-11.
[6]闵维方.对《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的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3-15.
[7]王晓阳.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8,(10):35-37.
[8]陈超.维持世界卓越:“美国竞争力计划”与“综合国家战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72-77.
[9]鲁子问.外语政策与国家安全[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23-127
[10]姚福清.从“美国竞争力计划”看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06,(5):9-11.
[11]李国栋,汪霞.“9.11”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与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1):72-75.
[12]赵中建.科技、教育、创新:世界竞争潮流的关键词.[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7-7-23:
[13]王定华.21世纪初美国教育热点问题――“911事件”后美国教育的若干变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73-76.
[14]魏礼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浅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25-28.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5
在长期从事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立项申报、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方面对教育改革子项目进行了监督与管理,虽较好地把握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全局,在项目总体推进和重点项目成果的提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重“新颖”轻“解题”。在立项过程中,部分申报教师高度重视项目提法新颖,“高洋上”的名字吸引审批者眼球,并过分注重以项目表现本身教学工作业绩及未来教学理念,却忽略教育改革项目的本质是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学方法、模式等的研究,攻克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不足,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2.重“管理”轻“指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子项目的管理,通过多次评审和不断督促等多种方式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研究质量,对项目研究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评审有余但指导不足,子项目各自为战但统筹不足,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在整体上取得重大突破。
3.重“获奖”轻“实效”。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总结验收的过程中,多数时候以、项目获奖作为成果考评的最主要手段,以获奖数量和大小作为衡量项目成果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而忽略了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效不仅在于通过项目研究和建设的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获得理论的提升,还应注重项目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深入推荐项目研究,强化实践探索,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且促进学生培养的教育改革项目才是真正的优秀项目。
4.重“结题”轻“推广”。教育改革项目以申报立项为开始,以结题验收为完结的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项目难以起到真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教育改革项目的管理必须顺利“申报立项—项目建设—结题验收”,只是教育改革项目的研究过程,“项目试点—问题反馈—推广实施”才是教育教育改革项目深化过程的意识,注重将这两个方面连贯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改革项目建设的作用。
二、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思考
学院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打破“断点式”、“终结式”项目管理的藩篱,牢牢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导向,和“真研真改真落实”的原则标准,形成贯通项目立项、项目建设、成果验收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注重明确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管理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角色,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多元评价等,使项目管理由被动变主动,帮助项目建设完成好且有实效。
2.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实践
(1)强化立项管理,实现以“立”引“改”。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在鼓励教师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申报的同时,结合学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规划,针对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和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导向性课题,鼓励名师牵头、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联合申报;在个别特别注重实践性的课题上,也可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一起加入,以此提升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在立项评审上,在注重申报材料审核的同时,更加注重开题制度的落实,在当面听取项目选题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评审专家也可现场向申报人提问、交流和指导,在立项之初就充分把握项目研究的科学方向。
(2)落实过程督导,实现以“查”促“改”。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现充分发挥学院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教务人员分组联系和教育改革项目中期检查机制,在研究进度、经费执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监督考察和提醒,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更加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上的指导职能,通过中期检查时的专家指导、评价和教育改革项目分组研讨时的相互交流、探讨,促进项目建设的中期反思和调整;及时了解项目研究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帮助和资源分享,真正实现对教育改革项目的中期督导与促进。
(3)施行多元验收,实现以“结”实“改”。在教育改革项目结题验收时,首先继续强化结题验收答辩,在全面听取、了解、质疑教育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所得成果后,评判项目成效;其次,逐步推进实际考察,通过课堂教学听讲、基地走访等方式,更加客观、深入地评估项目建设实效;最后,试点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在结题验收答辩和实际考察环节加入学生评委和学生调研的环节,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实施及效果的反馈,明确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4)注重成果落地,实现以“研”定“改”。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而言,项目研究和建设只是手段,而落实研究内容与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其实际意义所在。因此,学院要注重推动教学改革的成果尽快落地,甚至“边建设边落地”,以期通过实际效果的评价调整建设方向,完善建设内容,服务学生培养。同时,注意教育改革项目中优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通过校内优秀项目展示会、分享会或实地听课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形成优秀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影响、激励和带动更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5)探索奖励机制,实现以“奖”助“改”。对于完成质量高、成果突出的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学院要在积极配合、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优秀项目评比;同时,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学院各方面资源,在学院内构建了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奖励与职称评定、业绩奖励、个人发展等方面挂钩的评定机制,形成“重教育改革、促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激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做出成效。
三、小结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6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拙。社会的进步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的中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成为了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针对性其实质就是德育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修养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其必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上述几方面,表现为:
1.1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改革深人的进程中,一些新的国际思潮和价值观逐渐渗透进我们社会的各阶层,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冲突逐渐突出,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风气盛行,这些都给中职学校敲响了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对社会针对性的警钟。
1.2企业经营需要
新时期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很重要,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良好的德育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是人才需要具备的。
1.3教育改革需要
传统的中职教育日的只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这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和生活。随着中职学校生源的不断萎缩和素质的逐步下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提高德育针对性,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想目标
1.4学生自身修身需要
中职学生的生源年龄段相对偏低,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度期,是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独立性和对事物的认知性都不明确,很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因此,此时迫切需要学校做好德育方面的针对性教育,以帮助学生在技能获得的同时做好自身素质修养,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
2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好感度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得多,主要间题在于:
2.1学生心理和生理形态差异过大
在普通高中学生为升卜最好的大学努力学习时,中职学生却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年龄大都不成熟,但身上担负的确是20多岁的生理责任,在没有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思想和能力的错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极易犯错
2.2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少有真正主动进人中职学校学习的,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人错误认识的影响,很多学生更是对学习失去信心
2.3学习理论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在中职学校接受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产生厌学情绪,不会就不问,不问则更不会,这样恶心循环造成很多学生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根本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这需要中职学校教育从基础抓起。
2.4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偏激、反叛和懒惰心理,当然并不是说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这些情况,只是中职学校学生情况更严重一些。这些心理状态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学习和生活没有自信和进取精神,偏激的心理还使他们遇事容易冲动而犯错,造成终生遗憾。
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一些建议
了解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提出一些德育教育针对性建议,具体方法有:
3.1师生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要做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不管是普通教师、行政员工和领导,都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人本”的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利于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深人地了解、沟通并解决
3.2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德育教育实施
国无法不立,学校的规章实施也是这样,要让人遵循就必须要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只有用这些规章来宣传和监督各项活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有秩序,从而达到德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例如《学生手册》、《班级德育管理量化考核条例》及《学生行动规范》等等,这些都可以针对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细致地制定。
3.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育影响
做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提升德育教育。首先,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生道德方面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应变能力;其次,各专业老师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能实践中更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4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被众人奉为真理,古代更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风貌,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用多样的文化设置、艺术活动和硬件建设等来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让学生在这些隐性教育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