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1

一、现阶段开展情况

截止11月份,全市“农超对接”共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180万元,对接农民合作组织项目15个,对接品种45种,对接农产品基地1000亩。我市“农超对接”规模较大的连锁经营企业是青云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和银座商城有限公司,其中青云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总销售额50800万元,连锁门店281家,营业面积80000平方米。截止11月份,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60万元,其中自建基地农产品销售60万元,对接合作社销售500万元。农产品对接农民合作组织项目10个,对接品种35种,对接农产品基地700亩。银座商城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总销售额31000万元,营业面积18400平方米。截止11月份,实现农产品销售额620万元,其中对接合作社销售65万元。对接农民合作组织项目5个,对接品种10种,对接农产品基地300亩。

,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小组,派出业务精干人员,落实对接工作。积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定意向合作协议,在青云街道办事处花峪村、龙廷镇苗东村、土门村对接农产品基地面积700亩,与为民蔬菜种植合作社、顺鑫芹菜专业合作社、振兴煎饼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直销合作,水果、蔬菜作为自营产品进店销售,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平抑了物价。积极与十大名产基地供应商签订购销协议,通过调整超市布局、设立专架专柜等方式,提高基地优质农产品在超市、加盟店的销售规模。10月份,投资100万元收购栖霞市臧家庄镇吴家村拳头名牌产品栖霞苹果、红堤葡萄等产品,分别在青云超市新矿超市、汶南超市设立专柜2个,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额36万元。积极开展“农超对接”项目建设。投资1800万元,新建11620平方米果菜配送中心1个,投资1200万元新建4000余平方米直营店项目1个。新增冷链运输车辆5辆。新增冷库容量1.5万吨。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超市的进场门槛较高。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等费用的收取,影响了“农超对接”效果和发挥。目前,超市鲜活农产品销售的比例还比较低,经批发商、供应商销售的产品还比较多,农户直接进店销售困难还比较大。

2、农产品增值税政策有待完善。超市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13%的进项税,甚至直接从农户手中购进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但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一是合作社无法开具足额增值税专用发票,农产品免税证明较困难;二是没有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发票认证问题无法解决,也就无法实现跨区抵扣,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开展农产品经营的积极性。

3、农业合作社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抓经营战略的调整。推动企业在鲜活农产品经营上,由与供应商合作、联营转向农产品自采自营;由向供应商采购转向基地直采;由大路品种销售转向品牌化、特色化经营。

2、抓对接主体培育。重点抓好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网络、信息、配送等优势,调整经营战略,积极主动地延伸产业链条,立足于扩大农产品经营,并通过扩大经营带动基地的发展,以基地的发展促进经营的扩大,形成经营与基地发展的良性互动。

3、抓销售网络建设。推动大型连锁超市通过加盟、特许等形式,加快网点布局,提高经营规模,努力构建连锁经营的网络化格局,奠定超市加基地的网络基础。引导超市调整经营布局,扩大生鲜经营面积,提高生鲜经营比重。

4、抓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强化对接企业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重视和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完善冷链设施,建立起从收购、加工、储藏、配送一直到柜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形成与基地建设相匹配的功能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2

一、金融服务主体增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飞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主要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巨大推动,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成为新型的资金来源渠道。与资金互助社相比,村镇银行有其自身优势。截至2013年3月,全省村镇银行68家,其中批准筹建6家,已建村镇银行资产总额约200亿元,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农业贷款。村镇银行能提供存、贷款业务和票据结算以及银行卡和业务等,金融服务范围更广,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大。

截至到2010年3月河北省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51家,注册资金90亿左右。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相较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流程更加简便灵活高效。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手续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成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有效载体。

二、信贷规模扩大

2013年农业银行河北分行三农贷款余额达到1029.99亿元,增速12.29%;涉农贷款867亿元,增速13.98%;邮政储蓄河北分行在河北推出的小额贷款、家庭农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已累计投放848.34亿元。2014年12月,河北省委农工部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签署服务三农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将向河北省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200亿元以上的意向性融资。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422.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4.2%,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539.5亿元。各地市银行也纷纷加入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衡水市银行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贷款余额达17.7亿元,龙头企业贷款余额37.3亿元,5亿元贷款支持355个农业合作组织。邯郸银行2014年累计发放“致富流转贷”贷款1550万元;以林权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4300万元。

三、金融服务创新有所发展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创新方式也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

(一)专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有新探索

新的农贷产品不断涌现,如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贷宝”、“商贷宝”等系列信贷特色产品,全力打造河北农信的贷款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独有的贷款方式出现,如邯郸银行推出的“家庭农场贷”, 针对专业大户的“农户创业贷”;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为特点创新的规模化产权抵押产品的创新,如邯郸银行的“致富流转贷”“林果贷”。

(二)担保方式创新呈现多元化趋势

农业产权抵押、农业保险单抵押、政府担保公司、订单抵押、龙头企业担保形式得到发展。邯郸银行、邢台银行等盘活了农村产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得到发展;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等新型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唐山分行与政府担保公司合作方式,推出农村生产经营贷款,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保证担保方式,为肉鸡饲养订单农户发放贷款1600余万元,以满足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三)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产业链融资模式有了成功的探索。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新需求,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政府增信行为增加。唐山市政府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并与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日趋完善

产权交易市场得到发展。邯郸银行建立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张北地区的农业物权公司也具有产权交易市场的性质;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农业贷款风险部分源于信用状况难以评估,然而农行唐山分行搜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建立了信息档案,这一举措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立迈出的第一步。

(五)金融服务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创新

多元信用主体参与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成为趋势。政府风险基金的引导作用、政府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金融服务提供担保是政府参与机制创新的表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新型合作金融的发展,相互制农业保险、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都是合作金融形式;农业产业链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多个环节,农业保险、农业产权信托、政府风险基金、担保公司等主体广泛可以参与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唐山分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保证担保方式,为肉鸡饲养订单农户发放贷款1600余万元。

四、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办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和细化,从中央到地方,然后再到金融机构,都体现出了针对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趋势,围绕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从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由中央到地方,然后细化到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其针对性加强。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3

关键词:耕地流转;电商涉入;问题;萧山区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60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紧接着《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要求我们在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条件下,应鼓励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现阶段,在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农村耕地利用率,推进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倡导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模式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改革热点。杭州市萧山区历来因其快速发展的经济而闻名,但其在土地资源上却十分匮乏。2014年底全区人均耕地仅为0.63亩,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本文将以萧山区为例进行互联网背景下耕地流转模式的探析。

1萧山区农村耕地流转现状

1.1流转意愿较强,数量较大

由于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以及优质企业的不断入驻,萧山区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方向转移,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据调查,2015年萧山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人均20308元,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69.2%,仍然在家庭收入来源中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年轻劳动力就业趋势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和耕种意愿都大幅削弱,土地流转意愿开始逐渐增强。而另一面,农业合作社、养殖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始加大土地流转交易,希望通过抓住客户需求,引入新技术以培育高质量农作物,及时把握机遇。

1.2流转形式多样化

当前萧山区耕地流转形式丰富,其主要流转形式包括传统的出租、转包、互换等形式。近几年,经济的快速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众群体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考虑的因素呈现出由基本的质量安全向营养、新鲜度、新品种等方面的扩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务农群体看到了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农产品的契机。于是,随着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农村耕地流转模式呈现更多的创新趋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活跃。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共同发展,多种合作创新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例如像益农镇三围村的“特色产业+合作社+入股”的流转形式,力求创造品牌农业、效益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2耕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权关系模糊,农民利益受损

农村土地产权归集体所有,农民享有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土地所有权虚化严重的问题,权力结构不明导致流转过程混乱,收益分配不均。实际生活中,集体往往由村委会代表,但由于它身份的多重性,一方面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者,另一方面又受基层政府所指导,其权力空间较大。在大型的土地征用和转包中,村委会一般代表村民直接与政府或者第三方签订合同,农民在流转过程中的利益问题、知情权较难保障,易受到村委会相关人员廉洁性影响。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有限,维权意识淡薄,一旦出现利益受损问题,难以凭借法律、扶持政策等手段进行保障。

2.2土地流转期限不长,规模化较低

由于土地存在着细碎化、固定化的特点,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地的要求不同,种植大户在进行土地选择时会考虑土地肥沃程度、面积大、距离等因素,需要与众多合适的农户进行协商、谈判,尽可能将管理成本、种植成本最小化。在进行规模化种植前,种植大户一般需要对设备、种子、技术等进行大量的投入,但面临着筹集资金困难问题。此外,种植周期长,难以预料天灾、市场需求等风险因素也被纳入考虑范围。而农户则对流转土地的收益,收回土地后的后续处理比较重视,多数农户对于土地流转仍缺乏认识,存在试探心理。这些情况使得土地流转期限一般不长,规模化程度较低。

2.3流转市场急需完善,配套机构有待设置

萧山区农村耕地流转缺乏完善的流转市场,流转的供需双方在流转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了沟通与了解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耕地流转的数量与效率。在互联网时代,萧山区农村对于网络平台进行耕地流转交易认识度较低。利用网络实时供需信息,设置流转备案归档,分类指导并管理流转案例是当前农户和需要学习并落实的重要措施。在流转交易中,配套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也是相对缺乏的,例如流转协商环节的价格评估、法律咨询,使用环节的后续执行监督,交易全程的纠纷处理等等,都对交易价格、保障条款的公平与否,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农村耕地流转还是主要以私人交易为主,耕地的供需方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和面临的风险尚未存在客观、充分的分析,易提高矛盾产生的可能性,加剧流转的不稳定性。

2.4土地流转程序有待规范

2015年,我国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规范土地流转奠定了保证基础。但在具体的流转程序的安排,合同文本的设置上,较多萧山农村仍未进行标准展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具体实施方案未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土地流转的农户切身利益难以有效保障。萧山区是杭州乃至浙江土地流转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已存在一些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但由于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补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难以大展身手,现存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不乐观。同时,萧山区政府对当地存在的土地流转现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帮助。

3电商涉入的土地流转模式探析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商涉入土地流转将有益于改善传统土地流转模式的很多弊端,使得供求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并且,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提升,电商产业的飞速发展,网购环境的日益成熟,都为电商涉入土地流转模式的产生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将结合“聚土地”和“绿科秀”对新模式进行探析。

“聚土地”是一种通过网络众筹认购土地,私人订制农田耕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绿科秀”则是通过对高科技涉农技术、高端涉农产品的展览及体验,大型商务活动、农博会、科技旅游景区的创办及承办,为农户、农业公司、科技公司提供资源支持和商业机会的“一站式”营销平台。

3.1电商

电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充当中介功能,主要负责与合作社、科技公司、评估机构、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维持整个土地流转的进行。首先,电商需要和合作社洽谈收集土地使用权,签订合作协议,支付土地租金;其次,在网上公布土地信息和种植信息,公开筹集资金;然后委托合作社进行种植、采摘、收割、打包,支付相应劳务费;最后联系物流公司对农产品进行配送。当然,当耕地流转在整个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和范围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让顾客群进行私人农场订制,由顾客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再依据偏好推荐耕地地点。当作物丰收时,可由顾客自行采摘,体验劳动乐趣,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此外,电商可以设置实体体验店,让科技公司、特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农业企业加盟,为技术的宣传、农产品的推广提供平台,定期举办顾客体验活动、承办农业商务活动,为土地流转过程的利益相关者们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3.2农户

农户主要负责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减少因盲目耕种造成的产品滞销风险和固有风险带来的损失,避免耕地荒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在流转过程中,农户除了可获得土地的租金外,也可以参与到种植中,获得劳动工资。此外,在订制私人农场时,农户可获得顾客的作物加工费、房租等农家乐收益。

3.3合作社

合作社负责与农户交流,收集土地使用权,并将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根据网上订单耕种土地,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对作物进行培育和管理,在作物成熟时负责采摘、收割,支付受雇佣农民的工资。

3.4第三方服务机构

包括评估公司、科技公司等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需与电商合作,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为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提供价格评估,技术支持,执行监督,法律咨询,纠纷处理。

4萧山区耕地流转对策建议

4.1建立并落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其流转应当进行登记,并且土地流转应当以登记作为生效要件。我国的土地流转是建立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法律保护、政策引导手段,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土地得到确权登记颁证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在土地确权制度建立的同时,也应确定统一的流转合同规范、样式,在合同中明确耕地流转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明确流转土地的具体使用用途和违约惩处机制,便于日后对流转土地的进行审查和监管。通过公平协商,使承包方与农户签订长期流转合同,改变目前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的局面。同时,现代农业处于互联网时代,因此应加强对颁证的信息化管理,倡导耕地流转的交易双方在公开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和公示。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土地流转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宣传,使流出土地的农户正确看待土地流转问题,互相尊重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合同的法律效力。4.2加强对耕地经营人的政策扶持

首先,资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必须要合理配置资金要素。农业部门要增加对涉农资金的投入,制定和落实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金融服务部门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制定更加贴近农民、更加便捷的信贷政策;合理利用资金,重点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设施建设,为规模化经营提供物质基础,防止分散使用。其次,加强对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补贴力度。增加补贴的种类,在已有的土地流转补贴和农机补贴的基础上,考察并借鉴其他示范地区的经验,增加对农技培训、电商知识培训技能型人才从事农业者的补贴。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方面,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制定详细的定赔理赔条款,逐步推行并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4.3提倡电商涉入耕地流转,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逐步推进,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电商涉入的耕地流转模式或将成为今后土地流转方式的中坚力量。就农民而言,电商涉入耕地流转的模式发挥了电商对生产要素的聚合效应,可以筹集大量的可用资金,弥补了传统农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偏好进行定向生产,为投资者提供私人农场的专品,例如无公害蔬菜水果、当地免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住宿,并且可体验田园耕种的乐趣,还可以解决以往销售困难的问题,稳定农民的收入,这将对传统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就电商角度而言,利用互联网的介入,可以提高原本闲置或分散的土地的利用效率,向合作社、农场等生产单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向消费者提供高端的农产品,最后将所得的中介费用进行再投资。通过提供涉农技术培训、高端人才引入等中介服务,拓宽行业市场规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政府而言,该模式解决了现阶段农业发展瓶颈,缓解农业人口向城市涌入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可使农民成为真正受益者,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马世猛.“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土地流转创新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4041.

[2]韦燕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6,(5):9496.

[3]高新才,李笑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J].兰州学刊,2016,(6):186192.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优势;固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为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医疗以及教育而流入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而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带来城市问题。因此,为缓解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压力,促进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的构建,2013年主席提出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并于2014年2月正式实施。固安县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华北北部地区,东与廊坊市永清县相邻,西临保定涿州、高碑店,南临廊坊霸州、雄县,北部隔永定河,与北京市大兴区相望。距北京天安门50公里,东南距天津市120公里,西南距保定市120公里。固安是距离北京市区比较近的河北廊坊的县城,是首都经济圈南部地区重要的县域,被列为首都新机场的重点发展区域,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京津冀一体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大城市群,必将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建立适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逐步缩小京津冀三者之间的差距。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一体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更新”,一直到17世纪初,一体化才被用来表示“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一种现象。但是在经济领域,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人们称那些通过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为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则是为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等优势,通过签订某种条约或是协定,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则是:制定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并分工实行,创建统一的市场,区域间开展自由贸易,建立相互依赖的经济发展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2.京津冀一w化对固安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具有“京南第一城”称号的廊坊固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

2.1 农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固安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固安县农业合作社达4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约6万户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示范标准园区达到100%,为其他地区的大战树立了榜样。

2.2 固安工业园区的建设

自建立之日起,固安工业园的企业就做每一个项目时,都做到对未来项目的科学定位、详细发展部署做了细致的规划,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固安县作为北京向南扩展的第一站已经获得累计3000多万元的投资,三年内固安政府和企业先后聘请了美国的DPZ公司、英国的阿特金斯事务所等国外大型企业的尖端人才指导固安工业园发展,为固安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研究做出合理的规划,

2017年固安工业园区建立十周年,十年发展之路,有荆棘丛生,固安人披荆斩棘;十年奋斗历程,有风雨如磐,固安人风雨兼程。十年来,固安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在奋斗中求索,在砥砺中坚持。十年来,固安的建设者们集聚全球智慧,运用世界先进理念打造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采用专业化产业链招商,提供全程无忧管家式投资服务,将开发区品牌上升到城市品牌的高度,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以核心区建设带动城市建设,走出一条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展之路。固安工业园区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史,是一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史,一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瓶颈的奋斗史,一部开发区开拓创新的创造史,一部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创辉煌的成功史。今天的固安工业园区,已成为固安改革的缩影、开放的窗口、产业的平台和发展的引擎。以固安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新城,已成为固安人民就业与安居的乐土、城乡连接与过渡的桥梁,初步具备了未来城市的雏形

2.3 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人口的众多,这必然会导致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固安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拓展了新的服务领域与服务模式,适应了现代城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是要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固安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省委部署的“百千万”助力计划,帮助更多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经济效益。重点抓好固安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引导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靠拢,促进固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固安临近北京第二国际机场,那么它自身的地理位置就跟物流业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固安临近北京和天津,而且在固安建仓的成本较北京、天津低,所以,像京东、唯品会等在固安建仓。在固安建仓的同时也促进了固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固安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景元.对接高端城市于都市区集群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冀丰渊.京津冀协同发展介绍[M];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M].

[3]李来.王玉江廊坊区位经济优势与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4]臧秀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机.河北学刊,2015(01):192-196.

[5]张安静.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如何实现高端城市梦[M].中国会议.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5

1、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广元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农业潜力,在科技示范、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科技推广成效明显。2013年,全市推广50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和30项农业主推技术。推广粮经复合套作技术,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6万亩;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控、三诱杀虫等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3万亩次,免耕覆盖51万亩;推广新型农机具1.1万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9.7%。二是农技培训扎实开展。广元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72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了知识更新全员培训,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三大”培训工程。培训新型农民1.13万人,培训骨干农民1.90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5.79万人次。三是土地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27.47万公顷,产量148.8万吨,与2007年相比,粮食播面增加2%,产量增长8%,粮食单产明显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2、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广元坚持“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以“三品一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出一批以“广元七绝”为主的特色品牌。一是创建区域品牌。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农业资源和资源特色的基CONTEMPORARYECONOMICS础上,提出整合“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广元首个区域品牌由此诞生。在西交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会展上“,广元七绝”光彩夺目,赢得各级领导、品牌专家、媒体精英的高度评价。2014年1月“,广元七绝”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培育驰名商标。2010年1月,“川珍”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广元市“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此后,紫云猕猴桃(2011.12)、苍溪红心猕猴桃(2013.12)、朝天核桃(2013.12)也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广元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四川名牌”产品18个,“广元知名品牌”75个。三是打造地标产品。“广元七绝”产品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广元橄榄油、剑门关豆腐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困难

1、产业总体规模需扩大。一是特色产品产量偏低。2013年陕西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28.6万亩,总产达40万吨,广元全市红心猕猴桃总面积26万亩,产量仅9.2万吨。二是经营主体缺失。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大,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妇女,劳动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有效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经营方式落后。大部分种植园区由农民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大多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困难或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产业发展基础需提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靠天吃饭”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土地综合利用不够。一些适宜园地、林地的沟、坡、滩被闲置,不少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广元地形地貌复杂,地块较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作业的空间。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机械推广受阻。四是土地流转不畅。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土地流转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视复种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广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初级阶段。

3、龙头企业实力需增强。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27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省级仅24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三是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局限于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简单合作方式。四是企业融资困难,抵押不足,担保又难。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状况不透明,难以找到金融部门认可的担保人。五是企业家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

4、产品研发力度需加大。一是产品品种单一。广元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二是产品效益较低。产品多以原生形态、原料的形式简单出售,产品利润低,创利创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环节分割严重。产品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建议

1、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依靠争取项目、创新措施和整合项目等途径加快推进10个万亩亿元园区建设工程。适度提升已建成的生产基地,杜绝重建轻管,坚持谁享受、谁管护。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努力提高农民各项收入。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合组织。积极培育农村专合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并轨。严格兑现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找准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方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用地、资金、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成本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环境,改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动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

4、积极打造广元特色名片。一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充分挖掘“广元七绝”等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二是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体系。完善“广元七绝”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产品安全生产,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实施产品质量追踪,树立高质量产品形象。四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转收购点和季节易市场,与大型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协议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邮储银行;机遇;挑战;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常态下邮储银行支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030216);项目主持人:唐敏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3日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促共进,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一体、节约集约、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生态宜居。新型城镇化注重的是城镇化发展质量,追求适度和健康的发展,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区建设、居民动迁安置、道路建设、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及产业升级改造、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信息化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成立于2007年的邮储银行,现拥有实体网点4万余个,覆盖全国98%的县域,助农取款点15万个、自助设备10万多台,是我国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商业银行。面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邮储银行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定位,积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开始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发展规划

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至56.1%,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至65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015年的4.9万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2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年增加2,000万。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智慧城市386个,其中,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全部建成智慧城市,地级市有74%建成智慧城市,县级城市有32%建成智慧城市。城镇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量质跃升,但与美国90%、韩国80%、发达国家整体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仍处于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30%~70%城镇化率的快速发展区间。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要重点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几项工作,计划改造开工棚户区600万套、农村危房314万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分别达到60%和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完成“三个1亿人(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

二、邮储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现状

邮储银行成立8年多来,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4万亿元,惠及1,200万户小微企业,截至2015年底,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7.6%,余额6,552亿元,涉农贷款同比增长26.7%,余额7,479亿元,个人住房贷款约占全行个人贷款总额的47%,余额超过5,700亿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5年,邮储银行联合中国中冶集团设立了国内首只“综合管廊产业投资基金”,强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与昆明市政府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只以“供给侧改革、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产业基金,采用“以购代建”的全新业务模式,创新解决了房地产去库存和民生保障住房供应问题。目前,邮储银行已与15个省级政府达成产业基金合作意向,相继参与了中国政企合作基金、开发投资产业基金、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江西铁路投资产业基金、甘肃公路交通产业基金、湖南省铁路投资基金等一系列重大产业基金项目。还分别参与投资了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除此之外,邮储银行还是国内银行业探路PPP模式的“先锋军”,以PPP方式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投资。

(二)消费金融服务方面。2014年,邮储银行创新采取延迟变更抵押权登记的操作方式成功发行了金额68.14亿元的个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产品。积极研发助保贷业务,积极发展个人留学贷款,推出商业助学贷款“优学贷”,推进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研究,借力“互联网+”开发了网贷通、卡贷通等功能,使广大客户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自助支用消费贷款,开发了“手提贷”产品,对优质房贷客户推出了“优家贷”,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农村地区推广提供融资保障,推出了“家庭屋顶光伏发电信用消费贷款”。2015年11月20日,邮储银行发起成立的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与银行形成互补,错位经营,联动发展,启动“幸福?加邮”社区行活动,联合消费产业龙头商企成立“邮你有家”消费产业联盟。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一是通过对产业集群和商圈的统一规划,建设特色支行,服务区域特色经济。二是积极推进政银合作,与农业部、团中央、各级地方政府、科协、中关村管委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对接各级政府牵头设立的助保金、产业发展基金、风险补偿金,通过推出政策性担保、政府增信、政府直补、政府推荐等政银合作模式增强小微企业的获贷能力;通过对接国家贴息、补贴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整合结算、信贷、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以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如为初创型小微企业提供基于其纳税信息、流水信息的融资支持;为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基于生产资料、生产设备抵质押的信贷服务;为战略扩张型客户提供投贷联动等多元化金融选择等。四是依托邮政集团旗下电商平台“邮乐网”大数据,构建基于交易数据的信用模型,结合“O2O”作业模式,推出小微企业商乐贷。五是连续6年举办创富大赛系列活动,为小微企业打造创富综合服务平台。

(四)“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目前,邮储银行有传统的土地、房产抵押贷款(是指可以拥有符合要求的各类住宅、商铺、厂房、土地使用权等抵押物为担保获得贷款);创新类的抵、质押贷款(包括土地经营权抵押、集体土地房产抵押、冷库抵押、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农机设备抵押、渔船抵押、农作物(果品)仓单质押、林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合作、担保类的贷款(是邮储与保险公司、政府部门、涉农担保公司等合作,推出的担保贷款、助保贷、农机购置补贴贷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再就业贴息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等);信用类和弱担保类贷款(是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户和涉农企业可以提供一定额度以内、不需担保的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种养殖业等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客户可以提供缴纳部分保证金的互惠贷等产品)等四类涉农信贷产品。还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016年9月8日,邮储银行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统领全行“三农”金融业务,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加大产品研发、队伍打造、网络建设、服务升级等的力度,以为农户、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邮储银行面临的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给邮储银行带来的机遇。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很难支撑项目建设,邮储银行庞大的资金优势正好可以介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教育和医疗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共支出建设中。据有关机构测算,到2020年按照两万人的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约需一万元,如果按照70%~80%城镇化率计算,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很大。房地产建设产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产生的信贷需求,都需要银行大量资金的支持,邮储银行可以通过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信贷以达到双赢。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金融给邮储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会有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使得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二是迁居城镇的居民原住房拆迁、补偿、购买新房等需要金融支持;三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提升城镇新增人口对交通通讯、餐饮食品、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大消费行业的购买需求。同时,其生活习惯和消费意识也会发生变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强将促使银行消费业务的增加;四是新型城镇化改革将有力地推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从而刺激城乡消费居民更多的金融需求。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的崛起和升级,邮储银行的消费贷款收入将保持强劲增长。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微企业发展给邮储银行带来的机遇。在农村,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较大、较迫切,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邮储银行可以凭借自身的先天优势,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拓展业务空间,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的行业。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邮储银行还可以抓住政府和有关部门招商引资的机会,吸收这些资金为邮储银行的存款,以扩大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在城市,市民化的前提是农业转移人口能就业,而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受益于小微企业发展所衍生的大量小额信贷需求,邮储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收入增长潜力巨大。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给邮储银行带来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促共进。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多,其提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多。据农业部消息,未来3~5年将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0家,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00个,这对定位于服务“三农”的邮储银行来说,将是巨大的机遇。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邮储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一方面邮储银行实行的“自营+”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可以将邮储银行的服务延伸到城乡最后一公里,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业务和人员归属上,由于网点归属邮政企业,加大了人员管理的难度,相关业务发展与绩效的评估与考核等制度无法切实执行,导致隐患丛生;另一方面邮储银行虽在香港上市了,但企业运行体制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高,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市场竞争出现新动向。一方面邮储银行面临来自同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脱媒的冲击,邮储银行亟须转变传统的重资产、重资本的盈利模式,其利率定价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金融脱媒给邮储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总量和结构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对其优质客户产生冲击。优质的大中企业客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而优质的中小企业是各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并且金融脱媒对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创新能力不够。邮储银行现有的产品数量和功能较为单一和有限,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金融需求,同时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营销意识较淡薄,售后服务方面不到位,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还需持续推进,中间业务经营范围较狭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与成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段差距。

五、邮储银行发展建议

(一)完善内部治理。首先,要理清网点中邮政企业和邮储银行的物质资源的产权归属,与邮政企业签订权利范围更加清晰,相关费用更加明确的合同,在人力物力上逐步摆脱邮政企业对邮储银行的掣肘;其次,邮储银行可以在网点的员工退休后,自行招聘金融类的毕业生以逐步替代属于邮政企业编制的员工;最后,邮储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建立有效的决策、执行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二)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从以往的只注重经营产品向注重经营产品和渠道平台转变,加大线上线下渠道资源整合力度,结合自身客户群、业务发展需要等特有因素,对机构网点类型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规划,建立一个包括旗舰店、综合性网点、专业产品网点、社区理财中心、大众便捷网点等在内的差异化网点业态体系;二是通过主动负债拓宽资金来源,加快资产业务结构调整,促进“大同业、大资管”转型升级;三是继续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承接政府重大战略任务和公共服务项目,推进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四是积极关注和发展农村新型农业组织,通过农业产业链金融以点带线、以点带面,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注重支持低碳和循环经济,提高绿色信贷的发放比例;五是紧跟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发展,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积极推进移动银行产品研发,加大移动支付应用创新,逐步形成移动支付产品线。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电子商务、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达到金融IC卡、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二维码应用等新兴领域的超常规发展。

(三)创新金融产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三农,分门别类推出系列信贷产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研究针对承担新型城镇化建设职能借款主体的产品创新,扩大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消费金融方面,研究消费者个性需求,利用地缘人缘优势与新技术的结合完善客户画像,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主动深入村镇向小微企业经营者推介贷款产品,结合地方政策,根据产业特征探索扶贫责任人担保和扶贫资金模式。三农方面,围绕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民、农场、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分工主体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关注国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探索农地金融的运作模式和发展途径。

(四)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个人金融部和公司业务部应加大联动营销,积极把握客户需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团队合作加大交叉营销力度,在物理网点、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渠道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打造一站式服务。将现有的银行卡、贷款、保险、基金、理财、电子银行业务等产品进行组合营销。重点支持产业聚集区、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等区域,梳理和完善城镇化建设信贷产品,结合不同类型的城镇化特点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注重发掘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推出个人特色金融服务。建立项目信息库,关注衍生金融服务需求,组织专人开展“一对一”跟踪营销。

(五)加强风险管控。根据各地城镇化建设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甄别信贷对象,找准信贷支持的切入点,严禁介入建设规模不合理、房地产造城、产业空心化等城镇化建设,注重发掘居民多元资产配置需求,积极推出特色个人金融服务,确保贷款投向合理、风险可控。严格落实贷款审查制度,增强贷后管理能力,规范贷款抵押担保手续,丰富第二还款来源,创新使用应收账款质押、收益权质押、股权质押、签订三方资金监管协议等方式,规避产能过剩行业和创新金融产品过程中所蕴含的潜在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杜金.新型城镇化:银行业迎来新一轮机遇和挑战.金融时报,2012.12.31.

[2]陈雨露.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经济研究,2013.2.

[3]刘郡.新型城镇化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