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设计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设计方法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1

关键词:道路 软基 处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由于软土分布广泛,给道路设计建设和人工构造物带来较大的影响和隐患,成为道路设计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软土路基的性质与危害性,借鉴已有成果和资料,结合现场实际,详细介绍几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软基处理尽可能早期进行,有充分的间隔时间使软基达到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填土施工。下面介绍软基处理的几种方法:

1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法用于地表面极软弱的情况。该法是通过排水、敷设或增添材料等办法,提高地表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同时尽可能把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于地基上。属于这类处理方法的有:表层排水法,砂垫层法,敷设材料法,添加剂法等等。

1.1 表层排水法

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机械通行。为了发挥开挖出的沟槽在施工中达到盲沟的效果,应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

表层排水法注意事项:

①沟槽的布置沟槽布置要考虑利用地形自然坡度排水;填土沉降要注意坡度的变化;不使来自四周挖方部位的地表水、渗透水浸入填土;沟槽的间隔要尽可能加密,以增大排水能力,即使有部分沟槽被切断也不会妨害整体排水。

②沟槽的构造沟槽尺寸一般取宽0.5m,深0.5~1.0m。填土之前在沟槽内用透水良好的砂(砂砾)回填成为盲沟。纵向盲沟一般沿道路纵向或中央纵向开挖,横向盲沟一般间距10m~15m布置。沟槽内埋设多孔排水管时,必须用优质反滤层加以保护。

1.2 砂垫层法

对于地基上部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时,在软土地基上敷垫0.5~1.2m左右厚的砂垫层。这样可达到固结软土层,使砂垫层起到上部排水层作用;同时,砂垫层又成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填土内的水位;在进行填土及地基处理施工时,为施工机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

砂垫层施工时应设放样板。摊铺作业一般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操作。要尽量做到均匀一致。用透水性差的粉土作填料时,其坡脚附近的砂垫层一旦被土复盖,就有可能妨碍侧向排水,因此对砂垫层的端部要妥善处理。

1.3 敷垫材料法

对于地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施工机械的通行,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地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以提高地基的支承能力。敷垫材料主要有化纤无纺布、土工布、玻璃纤维格栅等被广为采用。

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注意事项:

a.在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路堤填筑正式开工前,应结合工程先修筑试验路段,以指导施工。

b.铺设时,土工织物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扭曲、拆皱。在斜坡上摊子铺时,应保持一定松紧度。可采用插钉等措施固定土工合成材料于填土下承层表面。

c.土工合成材料在铺设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

d.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土层表面应平整,表面严禁有碎、块石等坚硬凸出物。

e.与土工合成材料直接接触的填料中严禁含强酸性、强碱性物质。

1.4 添加剂法

对于表层为粘性土时,在表层粘性土内渗入添加剂,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以保施工机械的行驶。同时也可达到提高填土稳定及固结的效果。添加材料通常使用的是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除了降低土壤含水量、产生团粒效果外,对被固结的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化学性固结,使粘土成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土体稳定。添加材料的适当剂量,要根据所处理的土质,施工方法和试验配比的结果来决定。一般有改良土、石灰土、水泥稳定土较为常用。改良土是利用现场地基土掺石灰(一般含灰6%)后再次利用,其施工方便、造价低;石灰土是用黄土掺石灰(一般含灰10%~12%)后使用,其造价较改良土要高;水泥稳定土是用黄土掺水泥(一般含水泥3%~5%)后使用,其造价较贵,在秋、冬季雨天施工时,工期短时不得已采用,其优点是不需太长的养生时间,就可使地基固化板结达到施工要求的强度。

2置换法

本法是以优质土置换软弱土,确保填土稳定和减少沉降量。施工方法分有人工挖掘置换和借填土自重或用爆炸法将软弱土挤出的强制置换。其施工都比较容易,多数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所要求的目的。从可靠性来说人工挖掘置换较优。置换材料应采用即使受到水浸也不致降低承载力的粗粒土。但必须进行充分压实。

3加载法

加载法是为了预先促进软土地基沉降,增加地基强度,以防止设置在填土上或邻接填土的路面和构造物或者埋入填土内的构造物发生有害沉降而导致破坏。促进地基固结沉降的方法有:在地基上增加总压办法;减少土中的间隙水压提高有效应力法等。前者用填土荷载时,一般为填土加载法,后者又可通过井点,竖井等的降低地下水法和在地表面铺砂,覆盖不透水膜使之形成真空,依靠大气压力加载来促进固结的大气压加载法。分别对填土加载法和降低地下水法进行阐述。

3.1 填土加载法

采用本法的主要目的是使铺装完成后路面残余沉降量控制在允许值以内。所以它与载荷重量、放置自沉时间、固结层厚和沉降时间曲线,及荷载设计、允许工期等有关。

①本法施工以不损伤支承荷载的地基稳定为宜。对难以保证稳定或加载重量很大时,应考虑与竖向排水井法或缓速加载法并用。

②如果仅为了处理沉降,可选择超载重量,且作长期放置自沉,其效果较好。

③由于沉降--时间关系一般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施工时应进行全面的动态观测,随时注意防止地基的破坏,根据所获得的观测资料,确定卸载后的残余沉降量和卸荷时间。

3.2 降低地下水法

本法适用于上部,中间部位有砂层分布的地基,但粘性也仍然有效。本法的特点是与软土层深度无关。施工注意事项:

①降低地下水位,如对抽水区以外地域及沿线有损害时,为了既隔断对四周的影响又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效果,可在施工区间打入钢板桩围护。

②邻近有水源(河、池、海或沟)时,需要抽水的量增多。

③因为需在整个固结期内降低地下水位致使经历时间长,机械费用高。

4砂井排水法

在粘性土地基中设置垂直的排水柱,以缩短排水距离,促进地基排水固结,增加抗剪强度。

砂井排水法根据砂井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打入式、振动式、螺旋钻式、水射式及袋装式等。本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

粘性土层固结所需时间t与垂直方向最大排水距离D的平方成正比。很清楚,粘土层越厚,所需固结时间就越长。施工程序如下:

①铺砂。在砂井施工之前,地表面先铺一砂垫层。并设置排水沟,使填土内不致有较高的地下水位。

②打入排水砂井。其法有打入式、振动沉桩式、射水式、螺旋钻进式及袋装式等。无论何种方式一般的沉入深度为15~20m,超过这一深度工程费用明显增大。

a.打入式和振动沉桩式这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使用履带式起重机时沉入深度为10m左右;使用特制的钢打桩架,沉入深度可达30m。桩径一般采用30~50cm,间距为1.5~3.0m。

打入式和振动沉桩式的施工程度大致相同:

(1)套管底端接上管靴,放置在设计井位上;

(2)用汽锺锺击或振动锤振打至设计深度;

(3)用铲斗把砂喂入套管中;

(4)将喂砂口封闭,一边压入压缩空气,一边拔出套管;

(5)待套管完全拔出,砂井沉入即告结束。

b.射水式该法与别的方法相比对地基扰动最小,在水源丰富,排泥处理无困难时宜采用。其施工顺序:

(1)将套管置在设计井位上;

(2)在套管内放入喷咀杆,并用喷沮射水;

(3)一旦开始射水,即将套管缓缓下降,如遇障碍物或固结硬层,可用锤轻轻敲击套管顶面;

(4)套管下到设计深度升降喷咀杆,使管中的土溢出。

(5)灌入砂,徐徐拔出套管,砂井即告成。

c. 螺旋钻进式和袋装式螺旋钻进式的直径为40~100cm,钻入深度15m左右,本法对地基扰动较小,但施工速度慢。袋装式是为了避免井内所填的砂被土壤切断,不能排水,而把砂装入直径12cm左右的柔韧透水袋内。

5结论

以上是道路软基处理较为常用的方法。软基处理一直是道路设计中的技术难题,地形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不同的地质状况应采用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即使相同的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在道路软基鉴别、处治及检测问题上常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试验检测单位,涉及到资金投入、施工方法、工程变更等一系列的领域,有关单位应协调处理、认真对待软基问题,综合各种技术处理措施,才能真正处理好道路软基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将不断地推动道路设计技术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程序设计 初学者 常见问题 教学方法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程序设计课程他们的专业必修课,一般高校都会开设一系列程序设计的相关课程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些课程由易到难,都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总的来说,这些课程的基础都是相似的或者说是相通的,学生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树立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并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深入学习。程序设计初学者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哪些教学方法来予以解决,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程序设计初学者的常见问题

(一)不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由于它能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目前在工作、生活等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正是由于计算机的这一优点,程序设计课程通常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进行教学,然而,对于程序设计初学者来说,虽然很熟悉这个名称,却很难理解程序设计的内涵,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程序设计,怎样进行程序设计。

(二)不知道如何树立程序设计思想。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程序设计的问题之后,遇到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该从何处入手,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转化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的问题。初学者必须先学习并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锻炼自己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区解决一些简单的小型问题,然后再一步步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复杂的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

(三)关于常量和变量的问题。定义常量和变量是程序设计必须首先讲解的部分,但对于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来说,为什么要定义常量和变量往往是他们很难理解的部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数据是由常量来存储还是由变量存储,以及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定义多少常量和变量,都是程序设计初学者面临的问题。

二、针对程序设计初学者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过程的介绍。常量和变量的问题是程序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因此,有些教师就注重对常量和变量以及各种语句的讲解,而忽视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介绍以及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史的讲解,这对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是很不利的,让学生对计算机和程序语言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才能让学生懂得程序设计的实质就是一种“人机对话”,是将人类的语言通过编写程序进行翻译,变成计算机能听的懂的语言。教师通过对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也更加清楚的了解程序设计,使学生能够为今后的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格式。程序设计课程被分为了很多小类,每一类的程序设计都有自己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格式,在实际教学中,每一类的教师通常都会要求学生记住那一类的语法格式,但对学生来说,几种语言格式放在一起,很难记得清楚,在实际编程中,很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每一类程序设计的教师都应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与此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格式。

(三)注重实践过程。相比于其他课程,程序设计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学生不仅要学习并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这基础上,还要加强操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程序设计的课程设置中,实际操作能力占据了其核心位置。因此,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分配,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将理论用于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再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现在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在编程时,也是只看程序的执行结果,而不重视程序书写的规范,只要结果正确,就不考虑规范的问题,针对这种不好的习惯,教师在程序设计的初始教学阶段就应该断绝,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1.按照正确的步骤解决问题。就目前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急于求成,对于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就开始编写程序,不按照正确的步骤来进行,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重新修改甚至重新编写程序的后果,不仅浪费时间,问题有时候还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状况。因此,对程序设计初学者,教师就应当强调正确的程序设计的步骤,按照步骤把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电脑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

2.保证命名的规范。一般来说,编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保存,在这一过程中,又必须对进行定义的变量予以命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强调对命名的规范化。

(五)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来说,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中必须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能力,因此,教师在对程序设计初学者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程序设计初学者在进行程序设计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学校以及教师都应当提高自己的认识,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为初学者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玲.程序设计初学者的常见问题与有效的教学方法[J].电大理工,2012,(4):39-40.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住宅工程;暖通设计;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对于住宅设计的要求也就越多,很多的新的设计需求也都是在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得以完善的。暖通设计已经成为住宅设计的基本内容,尽管相比公建暖通设计,住宅暖通设计更为简单,而且影响因素、工程量等都相对较为简单,但对于住宅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我们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暖通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们的供暖需求,因此采暖问题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设计问题。本文也将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1 暖通设计中的采暖问题

从住宅采暖的方式来看,一般都是以集中供暖为主,在小区的附近会有小区或者政府设立专门的供暖锅炉进行集中供暖。通过锅炉将暖气传输到每一个住宅以散热器或者地板采暖的方式散发出来,就可以达到供暖的目的。当然,伴随着供暖方式的转变,很多的散热材料以及散热器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创新,钢制型、铝合金型散热器设备的产生和应用提高了供暖的质量,同时这些材料在美观程度上也大大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供暖设备在美观程度上的需求。而地板供暖更是具有舒适整体性,因此应用前景也非常好。当然,无论是散热器供暖,还是地板采暖,都应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散热器的设计形式方面,就目前散热器的散热形式来看,部分都是按照底进底出的原则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要在散热器的底端按照出口管道阀门,这种散热方式虽然提高了设计的美观性,但是通过这种散热形式所传递的散热量仅仅是一般散热器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散热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很难满足基本的供暖需求。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创新管道布置方式,提高供暖效率。

二是对于供暖过程产生的燥热问题,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供水温度过高,暖气产生的根源是热水产生的热气,因此在整个采暖工程系统中的燥热问题已经变得很常见。目前由于地板采暖系统可以满足住宅设计的整体性,且施工设计更为美观,因此很多地区的地暖采暖系统的应用也较多,在对系统进行优化过程中要适当增加换热设备的数量,同时也要对供水问题进行控制,保证基本供暖需求的同时控制好燥热问题。

三是关于采暖的分区问题。在对整个区域进行供暖设计时候,每个住宅要及时将自己的需求进行上报,系统设计也会根据不同需求对供热站的位置和供热能力进行控制,如果原本计划不能满足基本的分区要求,要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保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供暖需求。

2 暖通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分析

2.1 计量问题

当前,我国要求新建住宅应采用分户计量,在管道井内设置共用立管与住户户内采暖入口装置,其中后者包括锁闭阀、过滤器、调节阀及用户热计量表等;同时对室内散热器也有一定的要求,即:在供水管处增加温控阀,此后,住户可对阀门进行调整,以此满足自身的供暖需求。在设计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其一,回水管设计,应将锁闭阀设置其中,以此保证此管段能够实现完全锁闭;其二,计量问题,如果住宅为商住两用楼,则要对二者采暖进行分开计量;其三,管路问题,商住楼的热水进户应分开设计,同时商业进户的管路严禁占用住宅空间,如果占用,在日后维修过程中,则会对住宅用户造成不便。

2.2 加压送风系统

根据《住宅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可知,对不具备排烟条件的住宅防烟楼梯间、电梯间等应当设置加压送风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面积较小的户型和住宅,要积极引导自然排烟的方式进行通风设计,但是对于100平米以上的排风设计一般都要采用专门的加压送风系统;二是对于一些采用自然排烟设计的住宅设计,通风面积的测量要将开窗户之后的面积也计算上,为通风设计奠定更准确的测量数据;三是对于一些有剪刀楼梯设计的住宅设计,在勘测过程中也应该将楼梯之间的距离纳入最终的送风量,而且送风口要尽量避免在两个楼梯中间进行设计,一般都是设置在每个楼层的休息区或者人流较多区域,这样可以提高送风的效果;四是对于针对一些高层建筑,一般都会配有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对于这些特殊区域的加压送风系统设计,首先要对出口防火门和隔墙的抗火性能和安全性能进行很好的保证,所有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基本的设计规范和要求,一般情况下还要注意风机和风口设置位置,风机一般都是放置在地上,当然在具体的施工设计时候,也可以同时在地上或者地下设置风机,提高它们在联机状态下的送风效率。

3 结束语

从目前很多地区的供暖现状来看,住宅设计方式的不断改进对于采暖系统的设计也是具有很大的影响的,尽管设计相对简单,原理也非常清晰,但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是节能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供暖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目前关注的是设计方面的问题,重点分析了采暖设计方面的问题,这将是日后采暖系统设计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决定整个系统供暖水平的关键方面。同时以后将会从住宅角度对于目前采暖系统设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w冠谦.解读中小套型住宅观念与规划设计――兼析'90中小套型住宅优秀方案[J].建筑学报,2007(04).

[2]周燕珉,王富青.北京低收入者居住需求研究及对廉租房建筑设计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9(08).

[3]郭卫兵,郑新洪,于志铎.香港公屋建设研究与启示[J].建筑学报,2009(08).

[4]党纤纤,罗乐.建筑实态调研中问卷设计解析――以西安地区小户型公寓实态调研为例[J].华中建筑,2009(03).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4

【关键词】故障;种类;维修;方法

1.设备故障的种类

机电设备故障的种类按设备部件划分可分为:机械故障、电器故障、气动故障和控制故障;按发生时期分类可分为:初期故障、突发故障和老化故障。因为故障发生的时期不同,故障的内容和原因也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之。

1.1 初期故障

在调试阶段和试运转2~3月内发生的故障称为初期故障,产生原因如下:

(1)零部件、元件加工不良,装配不良。如零件加工时不符合要求,零件毛刺未及时清除,不洁净安装(如轴承中带入铁屑沙粒线头等),零件装错、装反,对中不良,同心度不符合要求,紧固件扭矩不符合要求,外购零件(如密封圈,弹簧,键,锁紧套等)质量差。

(2)设计错误。设计元件、零部件对元件零部件材料选用不当;对功能了解不够,参数使用不当造成结构设计错误;电器参数选用不合适造成电器元件选型错误;气动设计回路错误等等。

(3)安装不符合要求。如零部件清洗不干净,灰尘杂质密封碎片混入部件间隙,造成运动部件摩察增大,气动器件腔室堵塞,电器部件散热不良等。

(4)维护管理不良。如未及时加入油更换油,未及时清理电器元件上的灰尘,没有及时排放气路中的冷凝水。

1.2突发故障

设备在稳定运行期间突然发生的故障为突发故障。如在操作中因为操作工人水平低,注意力不集中,误操作造成的。因为其它外界条件如电压波动、负荷突然增加、传动机构搅人异物、连接件突然断裂、传动件(皮带等)由于负荷变化发生断裂、限位失灵、轴承烧死、结构件由于振动等焊口开裂等等。有些突发故障时有先兆,如元器件发热、异声、糊味、明显的震动感、气动系统排出空气有异物、电气系统接触器等吸合声音异常、电流波动或加大。有预兆的我们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有些故障没有预兆,是无法预测的,需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并准备必要的易损件以备更换。

1.3老化故障

当有些零部件达到使用寿命后发生的故障为老化故障。我们可以根据设计寿命、使用频度、使用时间、使用消耗程度和一些先兆预测老化故障的发生期限,并及时地更换。

2.设备故障诊断常用的方法

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力、热及摩擦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参数的传递和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信息,如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电压、功率、转速及效率等的变化,而这些信息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系统的运行状态。机电设备诊断技术就是根据这些不同信息的变化规律,来识别设备的工况及故障的性质和发生的部位,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克服一般性计划维修可能出现的过度维修和失修的缺点,使机械零部件既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得到及时的维修,从而提高机械设备运行的可靠度。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及时、彻底地解决设备故障,掌握必要的故障诊断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2.1 经验法

此法是设备维修人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依靠实际经验,并借助简单的仪表,诊断故障的发生部位。找出故障原因。习惯上可称为望,闻,问,切。

(1)望。如看紧固件有无松动、仪器仪表电流是否变化异常、设备外观有无明显变化、皮带等有无裂纹、轴承位油有无流淌、焊件焊口有无开裂、气动系统压力是否异常、指示灯显示是否异常等;有无明显震动等所有能够看到的和正常情况不相吻合的现象。

(2)闻。包括耳闻和鼻闻,如有无异常声音、有无漏气现象、有无异常的摩嚓声和跳动声、有没有焦糊味和沸油味等异味。

(3)问。即查阅技术档案,了解工作程序、运行要求及主要参数,查阅操作手册了解零部件、元器件的作用、结构、功能和性能;查阅检修记录,点检记录,了解日常维修保养情况。向现场操作人员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了解发生故障前后的征兆及事故发生时的状况。了解以前出现过的故障和解决方法。这是此法最关键的一步对判断故障部位,减少排出故障时间最有效的方法。

(4)切。即用手和简单工具触摸,如触摸运动部件、线圈温升等,如手不能短暂停留,温度在65~75℃要查明原因,触摸有明显的跳动感、震动感、爬行感、磨擦感等。

该法简单易行,但由于每个人感觉不同,实际经验不同和判断能力的差异,诊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2.2推理分析法

选用温度、速度、加速度、位移、转速、压力、应力等不同种类的传感器来感知设备状态,借以反映设备运行中能量、介质、力、热、摩擦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参数的变化,并把有关信息传递出来。推理步骤可分两步进行:

(1)直接观察。这是根据经验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判断的方法,也是现场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声音、振动和温度变化都是判断故障的实践依据;机件损坏的表现主要有松动、泄漏、磨损、变形、破损、腐蚀、变色、有异物和动作失常等。外观检查也可借助于一些其它的手段和仪器,如液体渗透剂、磁粉、硬度计等。

(2)性能测定。一般对整个机电设备常用输入与输出的比较法或输出变量之间比较进行测定。因为一般设备输入与输出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当相同的输入而产生较低的输出时,即表明设备的效益在降低;有时输出没有变化,但输入增加,亦表明设备的效益在降低。可以表明机电设备整机性能指标的主要参数有:电流、电压、功率、压力、流量、温度和速度等,有时也可直接用机电设备的工作量来衡量。对整机功能测定的同时,也必须对设备的主要机件的性能进行测定,测定机件的重要性能是强度。

2.3振动监测法

振动监测用于预防性维修,是普遍采用的手段。可分为两大类:简易诊断仪和精密诊断系统。简易诊断仪通常是遍携式测振仪,通过测量放大器将测振传感器感受的振动信号放大,而后通过检波器以振动的峰值或有效值显示,从而了解机械的振动。精密诊断系统,可定期或在线对设备进行检测,将振动信号记录在磁带记录器或通过检波器直接进入显示装置和控制器,通过计算机或中央处理机处理分析后,给出分析结果去判断故障部位和原因,以便做出维修对策。

当然,随着现代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现代化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搞机电生产设备维修的专业人员不断学习,从而更好的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 项目管理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加入WTO以来,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向国外的设计公司开放,由此对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更加重视项目设计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国内建筑设计的管理质量。

一、有关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内涵。

鉴于项目管理在建筑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将项目管理引入工程项目建筑设计阶段,不仅仅是国际通用做法,也是我国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临时成立的设计人员和资源组合,通过系统性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方利益的综合协调,最终实现建筑设计项目目标的过程。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注重的不仅仅是对人的管理,还涉及到设计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协作,它关注资金投入、质量管理和后期服务等配合设计的工作,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特点。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已经具备了项目以及项目管理的目的性、临时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同时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还表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建筑设计项目为对象。建筑设计项目是由一系列服务于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组成的任务系统,其目标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的目标。

2、以系统工程管理师思想为基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要求将设计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系统理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将设计项目分成若干个设计单元由专业人士分别完成,然后汇总最终结果,同时对整个设计项目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考虑个专业间的协调与控制,保证目标的最优化实现。

3、组织具有特殊性。组织具有特殊性,建筑设计本身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组织单元,项目进程中不仅要围绕建筑设计来组织资源,还要与建筑工程进行协调,行使建筑设计的使命,并且设计项目的组织是临时性的,当设计项目终结时,组织的使命完成,组织将会解散。

4、以目标管理作为管理方式。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管理的组合,涉及的专业较多,必须综合协调时间、费用、使用功能等。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常用的方法

由于使用方法不恰当、观念误区和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我国目前建筑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工程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目标、设计管理由不懂设计的人进行管理等。项目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所以,要运用正确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建筑设计项目进行管理,本文将常用的建筑设计管理方法梳理如下。

图1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分类图

(一)项目组织与资源配置管理方法。

项目组织与资源配置管理是着重对项目所遵循的人员组织结构及资源配置的程序及要求进行规范的项目管理办法。

1、适用的组织类型。(1)职能化项目组织:把项目置于常规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使项目组织成为常规组织的一部分;(2)项目化项目组织:它是一类纯项目组织,与上级组织的其他部分分离,成立单独的项目组织,有自己的技术人员,由项目经理独立管理;(3)矩阵化项目组织:是一种多元化组织结构,从每个部门抽取人员组成项目部,是一种垂直的组织结构,矩阵式中又分为弱矩阵式、平衡矩阵式和强矩阵式;(4)混合组织系统:将效益优良的大型项目与常规组织分离开来,形成独立的部门。

2、资源配置管理方法。(1)责任矩阵:将项目任务明确落实到各个岗位,明确表示出各个岗位在工作中的地位、关系和岗位职责;(2)资源计划优化:①通过权重定义资源优先级,区分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在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资源的价值量和数量、资源增减的可能性、资源的可替代性、资源供应情况;②根据资源优先级对资源进行优化和平衡,在编制资源计划时,选用适当的定额是确定资源投入量的关键方法。

(二)质量管理方法。

1、ABC分析法。ABC分析法又叫主次因素图,帕累托图等,是按照次序排列引起项目偏离原路径的各种原因形成图形,按照引起缺陷问题的频率指导纠正行动,如下图所示:

图2 主次因素图 图4 控制图的基本形式

左边纵坐标表示影响因素出现的频数,出现设计偏差、错误或缺陷的次数,右边纵坐标表示该偏差在总偏差中德百分比,横坐标为影响各种因素的名称,其中A类为主要因素,一般有1-3个,占比60%以上;B类为次要因素,占比30%左右;C类为一般因素,占比10%左右。

2、因果分析法(鱼刺图法)。影响建筑设计项目进度及效率的相关因素很多,因果分析是采用从大到小、顺藤摸瓜的方法,把问题的原意和结果关系理顺的方法。因果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鱼刺图型因果分析,在图中首先找出引起偏差的显性因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产生它的具体原因,以此类推,然后将这些原因归类绘成图形(如下图所示),有助于全面了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其质量;二是依照建筑设计顺序,以此寻找影响质量的因素的方法。

3、控制图法。控制图即项目管理图,由于设计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设计质量特性值是服从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的,利用异常波动导致的图形变化来识别设计过程中的异常因素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控制图的一般形式如下图所示,UCL是上控制线,是控制的上限;CL为中间线;LCL是下控制线,是控制的下限。用控制图管理方法能够分析并判断建筑设计过程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处于稳定状态,从而能够预防不合格设计产品的出现。

(三)进度管理方法。

1、网络控制技术。

设计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和工作的集合,网络是按照逻辑关系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的关系图,网络控制是通过了解各工作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完成该工作需要的资源参数实现对项目的控制的管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有两种主要实施方法:(1)关键路线法:选取项目网络中时间线最长的路线作为关键路线,位于关键路线上的工作即关键工作,这些工作一旦延迟会影响项目整个完成工期。控制整个设计项目的工期就形象化为缩短关键路线的长度;(2)计划评审技术:在项目的每项工作持续时间不定的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时间对完成设计项目时间的可能性做出评价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将项目分解为具体工作,确定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依照经验估计具体工作时间从而得出如期完成项目的概率。

2、资源费用曲线。

资源费用曲线是由投入的总资源费用的累计额与项目进展的关系一起得到的曲线,该曲线横轴为项目时间,纵轴为累计工作量,坐标内有按预计进度制定的进度曲线。

图3 鱼刺图 图5 资源费用进度比较曲线图

图中的计划曲线和实际设计进度曲线能够直观的反映设计项目的进度情况,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把实际曲线和计划曲线进行对比,能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设计完成情况(累计完成百分比)、设计工作进行的速度(进度曲线的切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曲线纵向距离)等。

三、结论

自从建筑设计行业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来,其管理效率明显得到提高,不仅仅减少了项目拖延现象,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合同的履约率,从而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项目管理意识和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各个设计公司纷纷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建筑设计项目,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全新观念、具备全方位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设计行业推行项目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产物,也符合当今世界工程建设发展的趋势。在建筑设计行业推行项目管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人们在运行过程中对项目管理的认识逐渐加深,对项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完善、改进和深化。

(作者:中国航天设计院二院,专业/研究方向: 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斌. 国内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成达公司工程总承包项目

常见的设计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专业课;常用软件;结构化;原型法;形式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13-01

当前,普遍采用的软件设计方法有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SD/SA)、Jackson(JSP/JSD)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生命周期方法等多种方法。为了更好地展现各种方法的特性,本文从设计思想、设计步骤或流程、优缺点等方面对各软件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应对比和分析,为软件设计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SD/SA)

结构化分析方法又称作SD方法或SA方法,它是通过把现实世界逐一描绘为各种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一种流动,同时在数据不断流动过程中进行数据和信息之间的转化。基本思想可描述为:基于一种将功能逐一分解的设计模式,不断把复杂和综合问题逐层进行分解,以便对问题进行简化――自顶向下,逐层细化,从而将复杂的程序结构划分为多个功能完全不相关或者独立的小模块,最终达到最简化的过程。优点:比较直观、应用简单、容易理解,目前已经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不足:首先,因为从抽象思维出发对模块进行细化,所以得到的子模块方案各异,共性较低;其次,由于对问题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继承性较为困难;再次,该方法的自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其设计的软件重用率不高,从而延缓了开发周期;最后,设计文档时常出现与表示体系不一致的现象。

二、Jackson(JSP/JSD)系统开发方法

Jackson开发方法分为JSP和JSD两种。(1)JSP开发方法。JSP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按照输入、输出和内部信息的三种数据结构形式进行设计,从而把对数据结构的描述转变成一种程序结构的描述方案,因此可实现通过数据结构来反映程序结构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可描述为:首先采用自顶向下的思想按功能对系统进行划分,并逐步求出各子问题的解,将软件开发流程视为软件的生命周期,最终建立一种所谓的瀑布模型。基本实现步骤可描述为: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及后期维护。优点:简单易学;准入门槛底,对设计者的要求不高。不足:难以满足规模较大的软件系统设计,且JSP方法难以对付结构冲突问题。因此,该法仅适用于小型程序的开发。(2)JSD方法。此方法称作杰克逊系统开发方法,它以事件的驱动为中心,将相连的顺序组合构成程序进程,系统设计模型可进一步抽象成若干条以通信方式进行相联的进程。基本设计思想描述为:首先通过仿真来理解并描述客观事实,其次添加相应输出功能,最后通过某种收到实现系统间的转换。方法实现步骤为:实体的动作分析过程实体结构分析定义初始模型功能描述决定系统时间特性硬件和软件实现。优点:实现了同类软件和客观世界间的关系研究,并确定了各类软件系统和软件现实决策间的界限。不足:对客观现实同类软件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够完整,有待提升;构造的软件实现结构较为复杂,有待简化;对软件结构的相关描述不完善;JSD在实现阶段较为费时和复杂,且需要手动实现。

三、原型法

原型法可分为示例型和渐增型两大类。其实现思路为:利用设计程序自动生成软件工程运行环境,以便构造出简化的实际系统模型,从而便于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间进行有效交流,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该方法实现过程要求迅速,否则便失去了意义。开发基本步骤可大致分为四步:系统简化原型实现系统修改最终实现。优点:能适应各种模糊不清和变化不定的用户需求。不足: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需要以相应的硬件环境作支撑。

四、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学也把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独立阶段。在软件实现过程中,各阶段分别完成一定任务,并实现最终的软件配置程序/文档。在完成各阶段性任务过程中,可运用结构分析(SA)技术、结构设计(SD)技术和其他相关辅助工具。在编程过程中,使用了SP(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在各阶段结束时需要进行细致的复审过程,只有各项参数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骤的工作。因此,该方法将软件的生命周期依次分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系统维护五大阶段。优点:该方法采取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思想;模块化设计过程中,运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采用了严格的复审及测试程序,保障了软件的可维护性。不足:对时变系统不太适用,开发出的软件稳定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都比较差。

五、结束语

总之,以上各种软件设计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因此,相关专业的师生在设计时,应根据设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相应的选择,提高设计能力,充分利用自身和环境优势完成软件的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