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东问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1
关键词:劳动法;劳动关系;认定;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083-01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劳动力市场越发展,劳动关系问题越重要。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和历史发展的学问。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一、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性因素
1.从属性因素
劳动者一旦进入单位开始劳动以后就会产生指挥和服从这样的管理关系,如果想要确定劳动关系,那么应当根据职业的工作实际情况来分类,所以在开展劳动关系认定时一定在劳动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服从和管理活动,其中对于劳动关系从属性的考虑主要有财产和从属性两个方面的因素。
2.劳动力的支配性
在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人员和雇主之间存在劳动权和劳动力使用分离的情况。其中雇主拥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并且能够确定劳动地点、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但是这些行为都不能强制规定,更不能与劳动法规定的要求相违背。若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只有档案劳动关系而没有实际劳作行为,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劳动关系,在法律上也不认可,那么劳动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也就没有“用工的事实”。
二、基于从属性决定劳动关系的挑战
1.从属性难以界定相对应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组成是由不同的社会形式和社会阶层组成的,各个社会组织的从属性不尽相同,所以要有效保护不同性质的从属关系的利益。劳动关系的认定不仅要有组织者和被组织者的劳动从属关系,还要有劳动从属性,因此国家的法律就应当有效约束劳动利益保障。因为在雇佣关系中有不同的利益倾向,所以构成的劳动关系会优势公平,劳动法有必要使劳资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并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约束合同双方的主体行为。
2.法律和从属关系
对于调控从属关系,劳动关系主要从不同的劳动从属关系性质的阶段开始。在确认从属关系时应当确认劳动双方是否有真实的劳动行为,如果没有就不能将其界定为从属关系。对于有失公平的劳动关系双方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劳动关系界定体系,知识通过劳动法进行约束。对于特殊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双发,由于所处的关系不同,只是通过劳动调控来保障双方的权益。
3.根据从属性来分析非典型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是劳动关系中非典型劳动关系的基础,所有的行为都应当保证劳动双方的合法利益。在确定非典型劳动关系时,应当根据劳动关系的从属特点来划分。例如,当前劳动中普遍存在的季节性工作和农业雇佣等非典型关系,使劳动法在划定劳动关系时就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
三、劳动法视野下劳动关系认定的建议
1.通过明确劳动关系的概念来规范劳动关系认识
劳动关系概念对于劳动关系的界定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了新视野下劳动法中劳动关系认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定劳动关系时一定要以从属性的劳动合同作为基础,并且要综合考虑劳动关系的动态性质,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对劳动关系的认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劳动关系认定中要本着开放弹性化的方法,使劳动关系的认定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2.劳动关系认定应当与市场变化的雇佣关系法则相适应
随着社会大生产和劳动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产生了劳动关系,最初的劳动关系主要是雇佣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只有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这种雇佣模式才能使雇佣关系向着合法化的方向发展。在认定社会关系时主要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不同。
3.采取从属性的可受保障性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
在认识劳动关系时一定要以劳动法作为基础,而劳动法又是根据从属性认定的,因此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在认定关系时也有必要评价其他关系。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得多样化,所以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工作越来越困难,很多时候出现难以界定的局面。所以,为了改变现状,应当采取从属性的可受保障性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这样能够使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加快调整周期,从而更好解决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此外,在立法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保证法律依据,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最终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徐志强.劳动法视野中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祁丽颖.劳动法视野中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9).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摩擦轮传动;滑动;无级变速
摩擦轮传动方式主要依靠传动轮之间进行紧密的解除,因产生较高的摩擦力,以实现机械传动的目的。根据摩擦轮传动的运行方式以及传动原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打滑现象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可以归纳为弹性滑动类型,第二种可以归纳为几何滑动类型。
1、弹性滑动的主要特点
弹性滑动的主要产生是摩擦轮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弹性变形导致的,摩擦轮传动系统在实际生产工作时,在摩擦面的接触处会受到压力的影响,由于物体弹性的影响,会在接触处形成一个非常小的接触区。在进行摩擦机械传动过程时,接触区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与摩擦传动系统主动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与从动轮的转动方向相同。所以,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主动轮和从动轮会产生细小的弹性变形,变形的幅度与受力大小、制造摩擦轮的材质以及制造工艺有关,于是主动轮与从动轮在工作时就会在接触区出现打滑现象,导致摩擦轮传动系统传动不准。因为导致打滑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摩擦轮在受力时产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通常被定义为弹性滑动,在摩擦轮传动系统中,弹性滑动是无法避免的。
弹性滑动现象的发生将直接影响传动的结果,造成不正确的传动比,而且还会导致相关零部件发热,导致相关零部件磨损速度增加等不利因素,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对弹性滑动的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表达式:
(1)
在上面表达式中,主动轮圆周线速度使用符号 表示,从动轮圆周线速度使用符号 表示。通过对上面表达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表达式:
(2)
在上面表达式中,使用符号表示弹性滑动系数,当摩擦轮传动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不同材质的部件进行配合时,值分别规定为:钢组件与钢组件配合,值规定为0.2%;铸铁组件与铸铁组件配合,值规定为0.2%;钢组件与加布胶木组件配合,值规定为1%;钢组件与橡胶组件配合,值规定为3%。
2、几何滑动的主要特点
在摩擦轮传动系统实际工作时,由于传动部件的几何关系发生改变而造成的打滑现象叫做几何滑动,摩擦轮在工作时需要紧密结合以保证足够的摩擦力,但是如果某种原因改变了摩擦轮等部件产生几何关系,因此造成摩擦轮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摩擦力下降,就会导致在传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的现象。在本文例举的摩擦轮传动系统,结构中带有中间轮。因此,摩擦轮传动系统的主动轮轴线与从动轮轴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假设为C,中间轮轮子的宽度假设为b,中间轮直径假设为D3,这样从主动轮轴线到中间轮轴线的距离(设为X)与从动轮轴线到中间轮轴线距离(设为Y)的和应该等于该传动系统主动轮轴线到从动轮轴线的距离,即X+Y=C。
图1为我们详细描述了摩擦轮传动系统中各个传动轮的力学原理和机械结构。假设图中规定的位置P的圆周速度使用符号VF13表示,主动轮主动轮(在图中序号为1)在图中规定的b区段中运行的圆周速度最大为V1,同样,图中用符号P表示该摩擦轮传动系统的的纯滚动点,并且假设该点的圆周速度使用符号VF13表示,最大速度使用符号V13表示,对该点产生作用的摩擦力分别用符号F和F′表示,在理想状态下,该图所示传动系统的主动轮(在图中序号为1)和中间轮(在图中序号为2)接触面上每个点的速度分别用符号V13和V13′表示。通过对图1的分析,只有在图中P点的位置,主动轮(在图中序号为1)和中间轮(在图中序号为2)的速度是一样的,除图中P点之外的其余位置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速度都是不同的。这种由于传动组件出现几何形变而导致的滑动现象叫做几何滑动,而P点称为纯滚动点。
3、传动比计算
3.1相关参数
在主动摩擦轮或从动摩擦轮与中间轮之间施加压紧力Q,主动轮1与从动轮2的材料相同,它们与中间轮之间的摩擦系数为f,设主动轮1和从动轮2的转速分别为n1和n2; 中间轮3的转速为n3;主动轮1的输入扭矩和从动轮2的输出扭矩分别为Mt1和Mt2,而i12、i13和i32分别表示主动轮1和从动轮2、主动轮1和中间轮3以及中间轮3和从动轮2之间的传动比。
3.2分析与计算
空载时,即处于Mt1=Mt2=0理想状态时,纯滚动点P应该位于中间轮3宽度的中线位置。然而,加上负载Mt2后,即Mt1>0时,纯滚动点P会偏离中间轮中线一段距离,令主动轮与中间轮接触处以及中间轮轮与从动接触处纯滚动点P偏离中间轮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及′。
图1和图2分别表示加上负载Mt2后,中间轮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速度分布及摩擦力分布情况。若不计弹性滑动的影响, 则可列出主动轮与中间轮的传动比:
由于主动轮与从动轮材料相同, 它们与中间轮之间摩擦系数相同, 且主动轮与中间轮之间以及从动轮与中间轮之间压紧力均为Q。根据中间轮的力学平衡条件可判定=′。于是可列出中间轮与从动轮的传动比:
4、结束语
摩擦轮传动具有运转平稳、噪声小的优点,可在运转中平稳地调整传动比, 有过载保护作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测量等特点。摩擦轮传动应用范围很广,如摩擦绞车、机械无级变速器、渐开线齿形检测仪、滚轮法大直径测量仪、三坐标划线机和坐标镗床的精密定位机构等。
参考文献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文学翻译 思维特征 主体 主体能动性
近年来,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对其探讨也出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趋势。译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创造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人们也辨证地看到了其受制约的一面,强调译者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必定包含着受动性的一面(王玉,1995;陈大亮,2004);查明建、田雨(2003)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有的则分析了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孙艺风,2003)。这些理论探讨旨在为我们理清译事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让译者在文本操作中有理可依,但由于多半停留在“说理”的层面,在实践操作中缺乏可证性,有待结合实证研究形成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建构。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的主体性,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问题不在此详述。要解析“译者主体性”,首先要弄清何谓“主体性”。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而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屠国元、朱献珑,2003)。可见,译者主体性最本质的体现是他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有来自“边缘主体”的作者和读者,还有外部客观因素如社会文化环境,两种语言的特点、规律等,以及自身的审美力、创造力、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如前所述,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多方面,本文着眼于揭示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表现的思维形式与特征,通过对居祖纯(2000)“必要的青涩”的英译文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译者如何在客体(文本)相关的制约、规定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主题关联性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必要的青涩”这篇小品文用青涩的苹果来比喻混沌未开的青春,颂扬其纯朴、真实的本质,劝诫青少年莫要做早熟的果实。文章没有直白的说教,通过买苹果这一生活小事逐步演绎出全文的主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青涩”二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且在文中多处出现。我们通过对照以下4句的原文与译文,来探究译者对这个文眼的处理是否紧扣主题,是否丰满地表现了其内涵。
1)原:必要的青涩(题目)
译:the indispensability of greenness
2)原:唇齿之间的那一分青涩在不断转变着,反倒显得生动、真实。
译:The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on the tongue constantly renews and therefore remains forever vivid and realistic.
3)原:然而混沌未开的青春毕竟是朴素真实的,它拒绝雕饰的幼稚犹如苹果青涩的一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译:However,one’s uninitiated and unsophisticated youth is simple and genuine. Just like the unripeness of the apple, the youth’s innocence of embellishments is a logical necessity.
4)原:青涩是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班驳胎记,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幼稚粗拙的一面过分地脸红。
译:The greenness of youth, like an indelible birthmark, is nothing to be overly ashamed of.
“青涩”分别是颜色和味觉词的组合,在这四处译文中,译者并没有把它的色味都全译出,而是分别处理成greenness /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 unripeness / greenness of youth。译者究竟是如何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呢?是否符合原文的意图呢?其实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即作品主题必须得到微观命题的说明,二者之间具有认知关联性(华,2004:181)。居先生认为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讲怎样选择苹果,而是指出人年轻时的“青涩”,即“幼稚、粗拙”是“必要的”,据此考证字典得出greenness就是指an underlying innocence,从而得出“青涩”是green(ness)的喻义。因此,题目就以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greenness来反映全文的主旨。这个题目译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译入语与原语的表达方式在所指与能指上都达到一致,且这一微观命题巧妙地点明了语篇主题,取得了最佳关联。译例4的译文与译例1相似。尽管译者没有道出他的操作理据,他的思维轨迹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一斑。作者把“青涩”比做“胎记”,又提到“幼稚粗拙”,这些关联性极强的词语至少给了译者这样的启示:“青涩”只能是一种抹不掉的特质,它不会是颜色也不可能是味道;“幼稚粗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是无法避免、无法忘怀的,所以“青涩”应当就是指“幼稚粗拙”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释义与上面提到的语篇主题也是极为吻合的,但若按译例1也译成“greenness”,则词义显得过为宽泛,因为它的次要义素可以是颜色,或是指一种稚嫩,作为题目采用却可以一语双关,涵盖全文,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此句是接近尾声,全文的主题已浮出水面,所以利用词语的搭配greenness of youth,对它限制词义,使得不但全句合乎逻辑,与全文更是浑然一体,首尾呼应。
译例2中,译者没有把“青”色译出,并把“唇齿之间”译为“舌头上”。是因为译者从认知逻辑的角度考虑到“对不同味道做出反应的是舌头,‘青’是颜色词,于舌头无关”,而且认为“青涩”二字在此是因果关系,即因“青”(年幼无知)而“涩”(痛苦、粗拙),所以把“青”略去不译。刘宓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2001:72)一书中谈到主体能动性在客体之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4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翻译主体可以对原作文本本身进行广泛的参校及参证(语义及行文的真伪判断、是非判断及勘疏辨析)”。我们以段中的前一分句来考证译文的合理性:“也许,成熟、甜蜜乃至完美,并非生命的终级意义,更重要的倒是向这一目标趋近过程中万般况味的体验;……”。显然,此处“万般况味”指的并非是“味道”这一表层意思,而是生活的各种体验,引出后一分句即译例2用“青涩”来比喻成长中所经历过的种种酸楚。我们再来看原文的次级主题,因为语篇的宏观主题要靠段落主题、语句主题以及微观命题来印证,实现其逐步推进和发展。原文主要由3段组成,各语段主题的内在结构是:买青苹果――喜好青涩(贴近生活本质)――颂扬质朴青春。第二句属于第二段落,译者用harshness和bitterness来明指味苦和暗指生活的痛苦,构成双关含义,可见译者是在语段主题和语篇主题的双重制约下发挥主体能动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译例3的“青涩”,译者一反常态地不谈“颜色”,也不讲“味道”,采用了“unripeness”。居先生知道“有的品种的苹果就是熟透也还是碧青”,并没有把“苹果青涩的一面”按字面译为“the greenness of apple”,那样会与主题无关。“苹果的青涩”与“拒绝雕饰的幼稚”的相似点是尚未成熟,“unripeness”一词不但符合比喻的神韵,也对所在第三段的主题起了烘托作用。
任何文本都有向读者呈现的特定主题及主题倾向――作者创作意图,并以抽象概括化了的思想内容物化于作品之中(曾利沙,2005a)。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苹果的青涩这一形象可感物来比喻幼稚青春这一较为深刻的主题,正是译者抓住这点,充分发挥了主题关联性思维,才能在客体的制约下跳着灵动、自如的舞步。
2.语言结构逻辑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中国人的思维重直觉,重整体把握,西方人则重理性,重逻辑分析,语言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意合”是指话语中词句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靠语意的关联,缺乏明显的外在形式标记。“形合”是指要借助各种形式手段,包括词汇和语法手段来实现词句间的连接。许多汉语的句子结构都带着这种典型的意合特点,若用英语的逻辑形式和语法规范来分析,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因而,翻译过程中必然牵涉到两种语言结构形式的转换。我们来考证以下一个译例,看译者是如何实现语言结构的转换的。
原:重温仓促来去的日子,那成熟之前的天真幼稚印象最深: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样样都是第一次……
译:Looking back on quickly-elapsed years, we may find that the period of innocence and naivety seems to have given us the deepest impression: loving and being loved the first time, letting the first chance slip by, unprecedentedly sorrowful feelings like fallen leaves withering fast and the first time-experienced ecstatic joys like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他说“把‘样样都是第一次’作不同译法、放在不同位置”。他的依据在哪呢?细读之下,撇开原文朦胧、深邃的含义不说,我们不禁要问:在成熟之前的青春期产生的爱都是第一次吗?青春期所经历的痛苦和感受的欢乐就必定是人生的第一次吗?人们在真正懂得爱情、成熟之前,从萌素到恋爱并不限于一次。显然这句话是汉语意合特征的又一佐证。从认知逻辑的角度而言,该命题真正的所指是:在未成熟的青春期里所经受的第一次“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鉴于英汉表达的差异性,译者将‘样样都是第一次’幻化成the first (time)/ the first (chance)/ unprecedentedly/ the first time-experienced,溶入到句中各词组里作修饰语,这样既完整地反映了命题,又合乎英语的逻辑思维,且避免了行文用语的重复。
3.形象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形象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用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形态(孟宪鹏,1996)。文学作品中广泛利用形象思维的类比、联想等形式,激发读者按相似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勾起丰富的联想。试看下面两例:
1)原:更重要的倒是向这一目标趋近过程中万般况味的体验。
译:What is more meaningful is the undergoing of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in 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
2)原:(……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样样都是第一次,)都曾在空白的履历上留下无可涂改的痕迹,也都具备着他物难以替代的价值。
译:All these have left inerasable marks on our path of life and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worth of being irreplaceable.
前面第一部分的分析已指出“万般况味”并非实指“味道”之意,译例1的原文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喻体是“万般况味”,本体是指生活的各种体验。作者寓情于形,译者也要利用译入语的“显象结构”来表现这一意象。形象思维的根本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来“使感性、杂多的生活现象升华为理性的审美的艺术形象,来显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周建军,1994)。在英语中,译者只有利用抽象思维把握本质,建立逻辑秩序,才能发挥其形象思维,重构原文丰满的艺术形象。译者没有停留在艺术形象的简单复制上,而是增译了various experiences。本体的出现是否画蛇添足呢?是否会因此而抹杀了原文的美感?若按原文直译What is more meaningful is the undergoing of 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in 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译入语读者会一头雾水,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与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 有内在逻辑关联吗?当读者无法make sense的同时,当然也无法体验到原文所创造的美的意境。译者将原作的精神风貌、审美价值和具体形象有机地融入到译文中,将various experiences和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并列,含义一目了然,正是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赋予了译文独特的审美价值。
再看译例2,原文描述的对象是人生第一次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情感体验不是工作经验,是无法在“履历”上留下痕迹的,但原文的着眼点是“空白”,汉语的意合性使得读者能根据这一形象联想到人生的历程。译者考虑到照搬原文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富诗意,不美,反而会产生错误联想:在档案上留下记录”,所以换用英语中的类似比喻“inerasable marks on our path of life”.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形象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楚和快乐就如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留下深深浅浅的一个个脚印。这个重构的艺术形象简洁明了,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忠实地阐释了原文蕴涵的质朴原理。文学作品中要让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感受,译者作为阐释者需要“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罗曼・英加登,1991)。由于各民族认知心理的差异,如原文形象的图式结构无法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理解的话,译者还应当重建这一结构,正如该译文所示。
译者要将意蕴深邃的原文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学意象,再物化为译文中的外在形象,要借助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译文形象的“形、神、意”兼备(范勇,2001)。以上两例都充分体现了译者发挥形象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原作品的形象比喻,译者或是增译本体,或是改变喻体,与原作达到视界的融合。
4.结语
短文“必要的情涩”的英译文中没有词句对应的简单复制,处处流露着译者主体的叛逆性。译者凭着对原作主题的深刻了解,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对美学的艺术感受,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等等,从择词选义到句式结构到形象描述无不有理有据,语言表层的“异”恰好体现了精神实质的大同之处。由此可见,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各种制约因素为前提,越是能掌握这些因素并善于利用的译者,他的能动性表现越强。限于篇幅,本文只简要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的几种思维形式,这并不是其思维形态的全部表征,更不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全部内容,希望今后会涌现出更多以实证研究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J].哲学原理,1991,(9).
[2]华等.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范勇.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外语学刊,2001,(2).
[4]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罗曼・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转引自伊瑟尔.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孟宪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J].思维与智慧,1996,(1).
[8]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
[9]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10]王玉.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11]曾利沙.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J].上海翻译,2005,(1).
[12]周建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枚硬币的两面[J].江南论坛,1994,(2).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 中小股东利益 股东知情权 累积投票制度
公司中,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在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利润移转、披露虚假信息并以此蒙骗公司中小股东、操纵董事会和股东会扩大自己的利益掠夺中小股东的权益等等。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是顺应现代公司法思潮发展、完善我国公司制度的需要,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所负诚实信用的义务以及《公司法》的股东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体现着公司民主,推动着公司的逐步稳定发展。公司事务参与机制作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中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保证中小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参与度是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的根本与前提。保障中小股东在公司事务上的参与度作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小股东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召集权
(一)含义及作用
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股东行使权利、表达意愿的重要场所,一般由董事会负责召集。作为公司的必设与非常设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关系到公司的设立以及存续,因而各国公司法都规定董事会不得以公司章程等任何形式将其排除。但在实践中,控股股东往往通过滥用其在董事会中的主导地位操纵着董事会,并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为了规避此种情况, 我国《公司法》第41条和第102条规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召集和主持的各级主体,这两个条文对于股东大会召集权和主持权的主体行使权力的顺位做出了具体规定。只要在能够满足法律规定的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中小股东就有权行使临时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召集权,这弥补了实践中董事会故意不履行召集权和主持权而对公司和股东造成的损害,体现了《公司法》对于中小股东参与公司事务机制的保护。
(二)不足及完善方法
1.持股数量。根据现行《公司法》第 40 条及第 101 条可以知道,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要行使临时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召集权,需有 1/10 以上的表决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需持股比例达到 10%以上。因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行使召集权并不困难。相比之下,对资本总额数目较大的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很难达到中小股东合计持股 10%以上的局面,再加上中小股东人数众多,遍布在各地,权利行使起来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应适当降低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行使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的持股数量要求,例如对于股份公司来说,股东单独持股或合计持股达到 3%或5%以上时,也有权召集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2.持股时间。《公司法》第102 条规定,当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均不履行股东大会的召集和主持义务时,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可自行召集股东大会,但必须连续 90 日持有股份。对于其中“90 日”的起止时间,《公司法》未作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应当从具有股东资格之日算起,至行使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之日为止。
3.履行时间。除此之外,《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各个层级召集权和主持权的行使的顺位,但却未规定上一层及主体怠于履行其权利多久后,下一层级的主体才能行使。如果不对此加以具体规定,可能在公司内部产生争论,而很多情况下延迟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会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因此,应当对此时间进行规定,下一顺位主体可以在上一顺位迟延7日还不履行召开、主持权时取代其及时履行。
4.履行监督。为了防止这项权利被滥用,伤害公司利益,应当在《公司法》中增加股东会、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程序要求,并且可以引入司法机关的干预。这样可以使得此项权利发挥良性作用,不至于陷于滥用。
二、中小股东提案权
(一)含义及作用
股东提案权是指,若股东持股比例符合一定条件,股东可以向股东大会提出议案。中小股东提案权是 2005 年《公司法》中新规定的一项权利,对克服资本多数决的弊端、改变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中不受重视的局面起积极作用。它使得中小股东可以就自己对公司发展或经营计划的设想提出议案,使得中小股东的意志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得到体现,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小股东对于公司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能使公司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不足及完善方法
1.持股条件。现行《公司法》中规定的条件是,股东在持股比例达到 3%以上时,可以提出书面议案。对于资本总额巨大的公司中的中小股东,单独或合计持股 3%以上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了,而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中股东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将合计持股 3%以上的所有股东召集起来共同行使提案权是很难实现的。而参照国外的立法对于股东提案权的持股条件,除对持股比例的规定外,还同时规定了只要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市价、股票票面价值或持股数量等达到一定数值,就能够可行使权利。因此,采用这种双重标准来衡量股东的持股条件显然更具有合理性。
2.持股期间。我国现行《公司法》只对行使提案权的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了规定,却未对持股期间作出规定。一些持股时间短的股东可能并未对公司业务有着全面的了解,他们提出的议案往往没有很强的合理性,也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完善,如果不对持股期间作出规定,很可能因此扰乱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所以,为防止中小股东对提案权的滥用,增加公司的决策成本,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对股东持有股份的期限作出相应的限制是必要的。
三、中小股东知情权
(一)含义及作用
股东知情权是由多种股东权组合集合抽象而成的复合概念,它包括股东查阅权、复制权、了解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情况等权利。它对于帮助股东获得有关公司经营、决策、管理等相关资料,掌握公司高层的动态和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司中持股多的股东能够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事项,一般会亲自对公司事务实施管理活动或者通过其选举的董事会了解公司最新动态,而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有限,往往获取公司动态的渠道没有这么宽广。股东知情权的法理基础主要是股东平等原则。由于大中小股东在公司盈利这一目的上是一致的,所以知情权不应该依据持股比例的大小进行划分,而应该平等享有此项权利。中小股东对于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在原《公司法》上并没有规定,这导致中小股东无法介入公司的经营环节,使得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受到了明显的侵害。因此新《公司法》第34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
(二)不足及完善方法
1.资料查阅范围。通过法律规定可知,有限公司的股东享有查阅会计账簿的权利,而股份公司的股东却不享有该权利。而实践中,与有限公司对比,股份公司的透明度更低,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也有查阅会计账簿的权利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两种公司都能查阅会计报告,但会计报告同会计账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会计账簿更能直接反应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因此应将会计账簿的查阅权扩大到股份有限公司中。
2.知情权的限制。如果公司股东行使查阅会计账簿的权利时的动机是出于恶意的,则公司可以不同意其行使查阅权。对于股东动机的不正当性的举证责任一般是由公司来承担的,若未找到能够证明该股东具有不正当动机的证据,会有造成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的危险性。因此,对要求查看公司帐薄的股东有必要进行身份上的限制。一是可以要求股东持有公司股权在一定百分比以上才有查看公司帐薄的权利,二是可以规定股东持有公司股权达到一定期限才可以查看公司账簿。
四、累积投票制度
(一)含义及作用
累积投票制度是我国对于外国公司法成功经验的借鉴,用于股东选择公司的董事和监事。它主要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每一股份都代表着与应选董事、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并且表决权可以集中累积使用。累积投票制度也是现行《公司法》首次明确规定的一项制度,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其主要适用于董事和监事的选举。传统的基本多数决原则的缺陷,在累积投票制度施行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这增加了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有机会选出自己满意的董事或监事,有助于防范与制约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掠夺的现象,因而也提高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积极性。
(二)不足及完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主要适用的是许可性累积投票模式,并且只规定在股份有限公司中适用此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限公司作为人合性更强的公司形态,可能更加适合累积投票制度的适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遵循章程优先的原则,因而通过章程达成约定的事务很多,这为身为管理层的大股东提供了滥用权力的可乘之机,他们可能出于非法目的(如扩张自己利益掠夺中小股东利益)排斥累积投票制度的适用,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股东人数更少,人合性更强,联系也更加容易和方便,这为累积投票制度的适用以及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子章程制定的时候就可以将自己是否愿意适用累积投票制度的态度体现在章程中。所以,我国应当扩大许可性累积投票制度的适用范围,即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也适用许可性累积投票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累计投票制度的适用的确使得中小股东的选择权得到大大的增加,但这可能会造成董事会或监事会内部的摩擦,导致一部分董事或监事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一部分董事或监事代表大股东的利益。这会对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执行效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实行累积投票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董事会监事会内部的管理,防止效率降低。
五、股东表决权回避制度
(一)含义及作用
如若公司要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对一公司事务做出决议,而参与决议的个别股东与待表决事项有关联关系,这种关系又可能会影响到该股东作出公平判断,则该股东对该事项的表决需回避,这就是股东表决权回避制度。
(二)不足及完善方法
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表决权回避制度主要适用于向其他企业投资、为他人提供担保以及进行关联交易的情形。但现行《公司法》规定的适用表决权回避制度的范围过于有限,可以适当的扩大到公司其他的需要表决的事务当中。但在扩大适用范围的同时,也要避免股东对该制度的滥用,若每项公司决议都适用了表决权回避制度,使控制股东无法参与表决,那么就有可能违背公司存续最基本的资本多数决原则。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国 动画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今,动漫作为文化和产业化的载体就像一匹黑马一样备受各国的重视和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美国和日本如今已经成为数一数二的动漫大国,而作为动画刚刚起步的中国,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且曾得到国际动画界的广泛赞誉,但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了解我国动漫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因素,找出并解决其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弘扬我国的动漫文化及其产业。
一般在电影院上映的动画影片基本上都是由美国制作出来的,并且在我国深受好评。像大家熟知的有《变形金刚》、《海底总动员》、《狮子王》、《怪兽大学》等等。对于日本具有原创性的动画片来说,虽然在电影院上映的不是很多,但是他们那种连载的动画片却在我国人民的家里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一般一些连载的日本二维动画,需要很多时间去完成,都是每个星期才连载一集出来,而且一集一般都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可是即使是这样,却仍是有很多人对日本的动画片如痴如醉的迷恋着,每个星期等跟新,也不觉得累,甚至对其衍生的产品具有极其大的迷恋欲和消费欲。据悉一份有关动漫的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欢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作品占百分之六十,欧美动漫作品占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的动漫作品仅占有百分之十一。虽然在2009年我国动漫产品的产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能够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品却非常少。目前我国本土的大多数动画制作公司仍然以承担动画外包的业务,为日、韩、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片制做加工为主。那么我国动漫文化产业为何出现如此现状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家政策不够完善
其实对于动漫行业国家还是大力支持的,但这“力”却没有往好的方面使。国家为了发展动漫行业启用大量资金和土地却已成为今天很多制作动画机构想要得到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最终利益,一些机构对于动画的制作很多都不够上心,夸张点说草草了事,制作出来的很多动画片都不够精良,类似流水线产品,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其次,我国在2006年9月文化部颁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到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于是在这一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超过8.1万分钟,比去年的4.2万分钟几乎翻了一倍。即使是这样,我国各电视播映机构的动画荧幕播出的实际要求缺口仍达约32万分钟。然后到了2008年底,我国共拥有动漫生产机构5473家,国产动画片产量达年均十万分钟以上国产动画电影增至每年十部左右,发展速度堪称第一,但却保量没保质,有点急功近利的感觉。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开始受到资本的追捧,动漫制作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是非理性投资导致了动漫企业素质良莠不齐,小作坊林立,而真正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创意能力与经营实力的动漫企业依然凤毛麟角,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凡事就得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方才走的更远。发展我国动画亦是这个道理。就算大力投资这个行业,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来。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监督力度,否则,国家投入再多的钱最终也会觉得制作动画片的经费不足,其实事实上却也是如此。
(2)人才缺失
动画片是由人们所制作出来的,除了要资金投入以外,更需要人才和技术的灌注。据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虽然有这么多教育机构开始培养动画人才,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学这个专业的人最终并未从事这方面的行业,而是选择做其他的事情。据了解,在大学动漫这个专业所授的课程的知识其实很少。这些在学校学的东西只是这个专业最基础的部分。很多动漫专业的毕业生都不好找工作,即使这一行特别需要人才。大学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无法与实际中的动漫公司所要求的对口,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方面应该着实调整课业内容,教授一些比较实用且与外面公司比较挂钩的一些专业知识。为中国培养一批比较实用性的动画人才,这才是真正需要的。
(3)动画作品在内容和形象设计上不够吸引大众
在动画片的内容选材上,我国是比较偏向传统性的。中国,5000年的文明古国,神话、传说、寓言、历史(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1页)故事、民间故事、壁画故事、古典小说和戏剧等等,琳琅满目、绚丽多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资源。因此,我国大量动画片选取的是古代传统题材。典型的有《西游记》、《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封神演义》等等。然而选我国传统故事内容要适当,在当今个性潮流发展的时代,动画作品的故事内容除了保留原有的传统之外,还要有大胆的创新思想,故事内容要足够新颖。就像美国在动画片内容选取上极具广泛性,可谓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广收搏采,并加以本国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包装,或是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的转换,或是全新的改造,使其动画化、美国化,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动画片在选题材上面不要过于局限性,且动画内容最好能为大众接受,能引起他们的感受、共鸣,也可以学习日本在动画题材上进行分众化。其次,动画形象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不同,我国注重的是人物的性格塑造,就感觉见缝插缝,该是什么样子的性格就是什么样子的,总感觉有点儿实在,其实有时候形象设计与性格不大苟同的时候所起的反差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更多的意外。因此要学会活画动画形象,同时也不失本国土该有的特色。
(4)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6
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拥有很多的优点,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多而快。此种方法能够在中学体育教育当中得以应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普及化,能够极大的促进各个年级、年龄的学生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培养其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得学生在持续十周左右的运动锻炼之后就可以初步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第二,好而省。中学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加强学生成长重要阶段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身体健康发展的。因此,在学校当中开展运动处方模式教学能够较为快速的找到适合学生自身体育运动锻炼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第三,安全、可靠性强。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个体素质的培育,并且将对普及化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用功能。第四,群体广。关于运动处方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而且对于社会各阶层都是非常实用的。推及运动处方教学还非常有利于体育健身者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运动处方的体育运动方式,为自身安排合适的运动计划,并采取后期的不断调整,能够极大的促进体育运动目标、目的的实现。
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运用
采用运动处方方式设置的教学环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过程:第一,运动前的诊断,其中包括医学的诊断以及体力的诊断;第二,制定运动处方详细内容;第三,锻炼过程中计划的实施;第四,健康目标的确立。以下对每个过程的进行分点研究。
2.1运动前诊断
运动前的诊断非常重要,如果盲目为每个学生安排运动的内容、运动量,将会造成学生身体的损害,而且不能够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测定学生基础的水平。中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国家体育的锻炼的标准当中所列示的测试项目和其所在地方中学生升学考试当中所需要考察的考试项目作为测量的标准,通过采用全面测试的方法和方式,来了解并掌握学生身体当前的状况;第二,选择练习的内容。运动前诊断除了要依据学生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其考察得到的运动成绩来选择运动处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基础,充分的结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结合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肥胖、性别等)来发展学生考试之外项目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2.2制定运动处方详细内容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体能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健康的状况,为每个学生开具不同的运动处方。这些运动处方可以采用不同的格式,但是其应当在基本要素方面具有相近或相似的特点。这些要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员的身高、体重、性别以及相关健康的指标;②运动前诊断的结果、运动的项目、运动的强度、每周运动的次数以及其持续的时间;③每周练习的次数、练习的强度、练习的时间;④每次运动安排运动的负荷指标以及两次运动之间时间的间隔等等。第一,对于运动项目的安排。运动项目需要依据锻炼的不同目标来进行安排。例如,如果是为了要锻炼学生耐久力,就应当安排中长跑运动;如果是为了锻炼爆发力肌肉力量,就可以安排哑铃项目。第二,对于运动强度的安排。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想要达到预定的运动目的或是效果,就必须为学生安排恰当的运动强度。这里可以以一般健身的运动处方为例,其运动的强度应当不应当大于最大摄入氧气含量的百分之五十,也不应当大于个人最大心率的百分之七十五。第三,对于运动频率的安排。在一般的健身处方当中安排的运动频率大多是大于一周三次的有氧运动的,如果运动频率过低,将达不到运动处方所要求的有氧运动成效,间隔频率过大将会产生肌肉自身的抑制消退的行为。因此,运动处方中对锻炼间隔的安排应不小于一周三次。第四,对于运动持续时间的安排。对于运动实现的安排,应参照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反比例关系,得到两者的平衡。
2.3锻炼过程中计划的实施
学生需要依据其个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不同为自己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然后由体育教师给予运动处方的调整和建议,帮助其运动处方符合科学性和健身目的。在对运动处方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时刻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课程的类型。在原有体育教学的教学基础之上,在每节体育课程当中加入运动处方的实施,为每节体育课安排二十至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施运动处方;第二,做到课内外之间的结合。除了要在体育课上为学生留有时间进行运动处方练习之外,还要激励学生在课下对课堂上体育处方进行补充练习,在假期当中为学生布置作业等;第三,要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依据其形态、综合素质之间的不同,对学生之间进行正确的分组,定期的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运动处方得自身良好的发展,起到健身强体的效果。
2.4健康目标的确立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应当建立起具有健康意识的“反馈循环圈”。当学生没有达到预期健身目标时,应当及时对学生采取重新诊断的方式,也就是反馈的方式。通过采用这种循环诊断、实施的方式,让学生最终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调整其日常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整个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当中,体育教师需要发挥实时监控的作用,对学生不恰当的练习、操作及时提出疑问,并积极的整改、调整方案。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