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行合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子杂志功能性艺术性
近几年全球传统媒体电子化速度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时尚达人,众多纸媒受众群和拥护者也纷纷被拥有大量图片、视频、音乐、Flas的电子杂志吸引着。企业通过电子杂志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了营销形式。一些成功的商业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网站的其它项目,带来非常好的效应。名人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络杂志代替了写博来增加人气:2005年,以杨澜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澜lan>正式上线,创刊4个月即突破200万份发行量;2007年陈鲁豫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同年静蕾主办了综合性电子媒体杂志《开啦》;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也纷纷加入电子杂志的大军……电子杂志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宣传新媒体!
那么什么是电子杂志?目前外界对电子杂志有很多种叫法,包括数字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它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跨人多媒体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阅读杂志的效果,用鼠标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的杂志。特征是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加上专业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行。可以说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力结合。
一、电子杂志的功能性
电子出版物具有纸读杂志的属性,也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在视听等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功能。
1.首先从便捷上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杂志,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文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小从几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对于现在硬盘的承载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下载几十本杂志,这可比拿着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纸质刊物轻巧多了。
2.电子杂志和门户网站一样,主要靠人气聚集扩大其影响力,比如中国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第一品牌(Polo)就有74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71万,并以每日超过18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不断增长,汇集了中国9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国内用户数最多、杂志下载量最大的顶级电子杂志传播分享平台。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比传统杂志的阅读者高出很多。而且电子杂志传播速度很惊人,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在互联网的大规模传播。
纸质媒体的气质决定了其目标人群——群对阅读情境有特定要求的人群。相比之下电子杂志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客户市场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想要阅读的朋友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在刊登的第一时间阅读到喜欢的内容。这比起在报亭,书店,邮局邮购更加方便。
3.电子杂志不用承担印刷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投入。根据体现形式及页数核算价格,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比起印刷和电视广告,其费用显得微不足道。
电子杂志和传统发行刊物一样主要收入都是广告,随着电子杂志用户量的逐日递增,已经受到广告商的重视和青睐。广告商看好电子杂志里面插入的链接、视频、音频以及互动项目,因为相对于印刷版,电子版刊物给广告商的网站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盈利还是很可观的,可以作为其它宣传媒介以外的有效补充及新的收益渠道。
4.杂志的内容是人们衡量其价值的核心。相比早期电子杂志的不成熟,内容贫乏,广告堆砌等现象也有了较大改善,在涉及的门类上,电子杂志比起传统杂志毫不逊色,受欢迎门类也几乎与传统市场相呼应。现在一个电子杂志平台均提供上百种杂志,例如zcom(佐罗网)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网,涵盖了时尚生活、影音娱乐、IT资讯、商业财经、动漫游戏、摄影、汽车旅游、运动休闲、新闻人物、家居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5.电子杂志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数字音乐、数字电视一样,是数字时代生活的象征之一。技术含量的增加就使得电子杂志在排版,发行格式上更加灵活,视听更多元和丰富,充满了现代感。
6.电子杂志可以很好的配合网站的其它资源,其宣传效应和实际效果都非常好。比如在电子杂志上加入网站的其它资源的图片或文字介绍和链接或者放上电子信箱,会员加入等等程序。订户觉得有兴趣,可以通过杂志上的加入程序加入。也可以在杂志里放上调查系统,留言等来收集订户的反溃建议,通过总结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还可以在杂志里放上交友系统来增加订户间,订户和网站的联系。
7.电子杂志的制作其实并不是专业公司才能做的,门槛较低,我们只要对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质优秀的电子杂志。网上还有专门的素材库,模板可供下载。而且发行流程非常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电脑,能够上网就能创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将自己整理的信息分发给订户。
8.纸媒刊物在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对木材资源的消耗有目共睹,因此电子杂志的流行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主题。
二、电子杂志的艺术性
1.内容的丰富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基础。
电子杂志和传统杂志都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一种载体,都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要保持电子杂志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内容的拓展。
内容的缺失会导致用户从最初对电子杂志的好奇,眼前一亮到兴趣逐渐丧失,久而久之进入盈利模式的瓶颈。现在市场上的电子杂志大部分都过于注重形式,内容和内涵乏善可陈。读者们觉得电子杂志虽有可看性,却无可读性,虽然形式精美,但内容却很空洞。尤其是大量的电子杂志都不是原创的,只是网上找来素材配上图片和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电子杂志从创刊至今都把内容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喜欢设计的人都差不多知道来自中国香港的(Newwebpick),它是关于数字印刷、网站设计、FLASH、3D、插图、uI、试验性艺术、码摄影的优秀电子杂志。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类设计资讯与信息,汇集了全球设计精英的原创内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无论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街头艺术方面,无不富有创意和启迪。外加它独特的前卫设计引导着设计师的创意,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内容丰富的电子杂志,是成功的电子杂志典范。
为了让杂志内容极具诱惑,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和同名同期发行的纸质杂志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丽》在内容饱满的前提下,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放大想要看的图片、文字或者展开链接,不同内容有不同背景音乐相伴,声情并茂,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拥护。
2.艺术性
是电子杂志的附加值。
阅读杂志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来自视觉,一个优秀的杂志往往通过版面设计的有序性、平衡性、装饰性、和谐性、趣味性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都要追求美的内涵和美的表现形式,使刊物达到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刊物特色,呈献给读者不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对具有艺术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制情绪。市场经济学中有个AIDA定律:首先唤起人们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唤起人们的兴趣(I-Interest=兴趣),然后唤起对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A—Aciton=行为)。所以精美的电子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就像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将艺术的魅力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打动读者。出版者由于商业目的,也从不反对加大杂志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总是会给增加很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很多读者也甘愿掏腰包订阅自己心仪的充满艺术性的电子杂志,这给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重视视听效果,与读者密切互动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和传统杂志比较,电子杂志十分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图像的表现力,利用flash、音效和视频等技术,精彩视听内容夺人耳目。有人甚至说,做好了一本电子杂志就是一部小电影,这说明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力已足够丰富。《豫约》整个目录的感觉是悬浮在页面上的,鼠标一过就会转到一个类别,非常美观好看;视频效果也很吸引人,因为有明星幕后花絮,这是在电视中也未必有的独家爆料;背景音乐节奏舒缓,让人心情平静,也不会打扰读者文字阅读的流畅性。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电子杂志也能及时通过留言板等和读者进行更密切和互动的联系。编辑能通过留言板和读者进行沟通,甚至能马上改变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杂志办不到的。另外,电子杂志平台还设有论坛,注册会员后可以随意发帖发表意见交流心得。
三、电子杂志现状和发展
虽然电子杂志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对纸张的信任,使得纸质媒体仍然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我国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没有开展这项服务,开设这项服务的也只是应用了电子杂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电子杂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2
关键词:执行听证程序执行和解
一、执行听证、执行和解的概念及意义
执行听证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因执行相关当事人向执行机构提出涉及自己某些实体权利的请求时,由法院执行机构的裁决合议庭召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异议人及与执行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到庭,听取他们的陈述,审查其提出的异议或申请并依法作出裁决的一种公开审查方式。听证中的执行和解就是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由当事人或案外人、证人等人参加,由执行法官主持公开审查其异议或申请时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同案外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主协商达成合意的行为,从而导致执行程序的结束。根据执行规定第86条的规定和解协议的内容一般包括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通过执行听证实现案件和解终结实质是以和解协议的内容取代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
在执行听证中达成和解协议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有效防止执行人员暗箱操作,杜绝人情案、关系案的出现,避免了当事人或案外人对执行法官的猜疑,既防止了执行法官的执法不公、不作为、消极执行,又限制了当事人的不规范举动,真正体现了新时期执行工作“阳光执行”的特点。
二是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过执行听证达成和解协议,既确保被执行人在法院的监督下履行和解协议内容,避免了因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使被执行人难以承受压力的弊端,又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利于调动双方当事人或案外人主动参与执行的积极性,并增强对法院执行工作性质特点的理解。通过召集大家听证,执行法官能够向他们释明民事执行案件过程、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
四是有利于避免人情案。案件在听证过程中申请人举证,法官的调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暴露在大庭之下,使说情者无言以对,有的说情者以保证人的身份参与和解,增加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保障。
五是有利于减轻当事人时间、精力、财力方面的负担,节约法院执行成本。通过听证及时和解提高案件执结效率,又能及时维护案外人的利益。
二、听证程序中执行和解的约束力
根据民事诉讼第211条及其适用意见第226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恢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这一条是针对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而言的,是有章可循的。但是事实上,有部分案件在听证过程中由案外人参与执行和解,此和解协议的约束力应如何认定,按照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之间、当事人同案外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只要在内容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和解协议一旦达成就应产生拘束力。听证过程达成和解协议一般有案外人参与,此和解协议的效力仅存在于履行完毕之后,即以协议内容的完全适当履行,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笔者认为,只要和解协议是真实合法的,就应当承认其合同效力。当然需要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而且这种约束不仅体现在履行完毕后消灭原有的权利义务,在履行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内容,可依协议要求对方承担责任。就当事人来说,如果案外人履行协议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应选择依现行法律规定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或依协议另方当事人,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并承担违约责任。若案外人不履行协议内容,则视为放弃原权利的主张。人民法院应及时将案件恢复到听证前的执行状态。如果权利人要求诉讼案外人,人民法院应予立案。
此外,为了强化听证中和解协议的效力,法律应把这种具有代替原法律文书效力的协议规定为当事人可以选择约定的特殊的和解协议。这种特殊协议的前提是当事人约定以协议内容取代原来的执行内容,并经法院审查确认,从而具有执行力,原生效法律文书终结执行,这样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得以真正强化。
三、当事人(案外人)的权利救济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3
患者,男,45岁,医生。主因反复便血3年,呕血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3年,无血吸虫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贫血貌,腹部平坦,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8cm,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示三系降低:白细胞1.12×109/L,红细胞3.31×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40×109/L,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凝血指标:PT16.6s,APTT28.4s,肝功能:白蛋白36.2g/L,总胆红素23.4μmol/L,直接胆红素11.5μmol/L,谷丙转氨酶26u/L,谷草转氨酶37u/L,乙肝病毒学指标:HBsAg(+),HBcAb(+),HBeAb(+),HBV-DNA定量正常。胃镜下于食管下端见四条曲张静脉,大部分表面可见血泡样红色征,无活动出血。胃底未见曲张静脉。门脉系统彩超见门静脉约13mm,脾静脉近脾门处约23mm,因脾静脉明显增宽,但胃底静脉曲张不显著,考虑可能存在门静脉、脾静脉血栓、脾静脉受压、炎症粘连等情况,遂行门脉系统MRI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17mm,脾静脉最宽约27mm,胃左静脉明显增宽。拟行脾切除加脾肾分流术,4月6日术中见:肝脏存在较多结节,质韧,色暗红,以测压器测门静脉压力26mmHg,冠状静脉、脾静脉明显扩张,近脾门处可见局部血管肿块,有震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切除脾脏及此肿块后解剖发现为动静脉瘘,再次测门静脉压力为22mmHg。未行分流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拔管、伤口拆线,术后1周查血常规:白细胞19.84×109/L,红细胞3.32×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386×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正常。2周后复查胃镜:于食管壁见残余曲张静脉,未见新发曲张静脉。术后病理:淤血性脾肿大,血管壁厚薄不一,有变性,符合脾动静脉瘘管壁。随访3个月,患者无呕血、便血等表现。
讨论:脾动静脉瘘作为肝前因素,致门脉高压症较为少见,合并肝炎者更为少见,自从Weigert[1]第一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已报道约100例[2]。80%见于女性,以经产妇较多见,导致动静脉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因素,先天性原因有脾内和血管瘤损伤,后天性原因有自发性、创伤、医源性因素,如外科手术(脾切除)[3]、穿刺性脾门静脉造影等[4]。这种病人症状、体征早期不明显,常常是出现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后才被发现。
本例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显示脾静脉较门静脉增宽明显,且冠状静脉亦有明显增宽,提示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原因不明。在文献中[5],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常见于脾静脉血栓形成、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胰腺炎、胰腺囊肿等)致门静脉或脾静脉受压等情况。脾动静脉瘘引起者所占比例较小,本病例无外伤及手术史,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腹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故病因诊断时极易考虑为单纯乙肝后肝硬化致门脉高压症。术中见患者肝脏暗红,有结节状改变,质地韧,脾切除前测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明确,切除脾脏及动静脉瘘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明显(4mmHg),脾静脉、冠状静脉增宽较门静脉明显之现象得到解释,证明门脉高压原因主要为脾动静脉瘘,肝炎引起之肝硬化起次要作用,本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报告存在血管变性,考虑可能为自发性脾动静脉血管壁变性,形成局部动脉瘤,长期发展导致动静脉瘘形成,而且乙型肝炎也起重要作用[6]。
所以,临床出现肝硬化合并区域性门脉高压时,要考虑到动静脉瘘形成,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限制病情进展。在区域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解释不清时,可考虑行脾血管造影,如发现造影剂自动脉向静脉分流,则可明确诊断,Falappa等[7]认为门脉高压症合并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行脾动脉血管造影:(1)肝功能相对良好;(2)腹部钝性或锐性创伤史;(3)腹部手术史;(4)多次妊娠妇女;即使没有门脉高压症,如发现腹部杂音者也提示可能存在动静脉瘘,应行血管造影,不幸的是脾动静脉瘘往往在手术中或尸检时才被发现。
术前明确诊断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手术准备更充分,或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行脾动静脉瘘栓塞术。本病例已并发严重脾功能亢进,手术切除脾脏已成必然,脾及动静脉瘘切除后门脉压力明显下降,考虑食管静脉曲张会缓解,故未行分流术。患者术后血常规、肝功能、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均提示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WeigertC.IndieMilzvenegeborsteneAneurysmaeinerMilzarterie.VirchowsArchPathAnat,1886,104:26-30.
2DiLecceF,ViganoP.Splenicartero-venousfistulaandportalhypertension.Acasereportwithreviewoftheliterature.GChir,2006,27(8-9):328-330.
3CruscoF.Post-operative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detectedwith16-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BrJRadiol,2007,80(957):216-218.
4ChaitA,MarguliesM.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followingpercutaneoussplenoportography.Radiology,1966,87:518.
5何天霖,周颖奇.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03-804.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知行合一 陶行知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部主任、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理事长张圣华先生在为《陶行知教育名篇》写序时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1]然而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行知先生其人,而不知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显得更容易一些。而“知行合一”就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钥匙,认识了“知行合一”就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世界。
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首次提出
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是“行”。“行”是“知”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的“知先行后”,其也强调“行”。只可惜,朱熹所推崇的认知方式——“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按照此法去实践的人终日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能行,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2] 。王阳明先生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分离的认知方式。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足下但以此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3]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手段。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而后又获得真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然而它始终只在致良知的阶段,他所说的“知”、“行”统一于人的内心活动,这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也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彻底。
二、“知行合一”指引陶行知走上教育之路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近郊的小村庄, 1910年,陶行知先生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因此说,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在此期间,他师从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范金豹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中写到:“实用主义哲学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5] 。王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杜威先生对知行关系论述之后讲:“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强调的是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这点是王学与杜威之学的不同之处,可他们都注重“知行合一”。由于曾师从杜威先生,所以此时的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又多了一层认识。1917年,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行知”,并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至此,陶行知先生真正的走上了教育之路。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
随着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认识的深入,其教育思想也在逐渐的成熟。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国之后,提倡实用主义。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到处碰壁,使得他认识到了杜威先生的洋教育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要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教育。于是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里说:“‘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杜威先生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绝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还曾给生活教育下过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 ‘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 ‘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6]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活”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我们应该把它继承发扬开来 。
四、生活教育理论是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针对知行分离的认知情况而提出的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杨国荣先生说其过程是通过本然之“知”指导“行”而获得明觉之“知”。明觉之“知”即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真知”。王阳明先生认为“本然之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理。因此,他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所以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里虽然有行动的因素,但它只停留在致良知的阶段。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形成的。起初,陶行知先生也认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直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碰壁之后,他开始对知识的源头进行新的思考,并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对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这正是他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关于知识源头的观点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而得来的。
生活教育的教育方法之“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里写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在《在劳力上劳心》中又说:“昨天我讲的时候,曾经提及‘做’是学之中心。那末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盲行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教学做合一”不是停留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阶段,它是在“行动”的阶段。“教学做合一”是从“知行合一”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知行合一”奠定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认识,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并通过对“知行合一”的 批判、继承和发展,进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之改革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知行合一”,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学习陶行知先生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便日后为中国教育尽自己之精力。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阳明著、王学典编译. 传习录[M].蓝天出版社,2007.
[3]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译.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陆建非. 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学生读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范金豹.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N].中国教育报,2004-10-14.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5
文化基因最早是由闵家胤、刘长林、米文平等中国著名学者提出的,主要指的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及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维方式及心理底层结构。基于文化基因的基本理论,任何系统的发展发育都必然会受到相应基因的合理控制,而文化系统也是如此。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优秀的文化基因早已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坚实的基础,而中华文化信息库也是在那个时期逐步建立起来,并以不断增益或减损的过程慢慢积累、遗传下来。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影响及文化存在是核心价值观凝聚的价值与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文化性质与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它必然是在民族文化的心理底层结构及思维方式中形成的,因此,只要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牢固各族人民共同信仰及团结奋进的道德基础。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
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价值观起源于夏、商、周礼乐中蕴含的文化,而后由孔子奠定了其思想基础,并由董仲舒进行后续的完善与发展,最终在西汉的武帝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文化。历史的发展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及盛和核心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内在关系。根据史记显示,周王朝荣辱兴衰和周公制礼的作乐内容有紧密的关联。其中,周公制礼的礼乐本主要是以亲亲、尊尊为两条主线。亲亲是根据血缘关系来划分的亲疏远近,而尊尊则是根据政治爵位层级来划分的尊卑贵贱。孔子的这种思想由董仲舒作了相应完善后进行了弘扬,同时还按照儒家思想合理提炼出了三纲五常的文化价值观来对人际关系进行规范,从而成为了一种融合了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基于上述认识,每个社会的稳定都会有它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故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的关键,可在促进社会稳定及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需要注意,传承并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而是继承那些存在永恒价值、符合当代意义、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
二、文化传承的反思之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文化根基
钱穆(著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文明偏于外,为物质方面。文化偏于内,则为精神方面。其中,文明可向外发展、传播、接受,而文化则是由群体的内部精神不断积累产生。因此,文化不仅仅只是活在发黄的古典书籍、残缺的曲谱以及壁画中,而是活在这个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心中,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血液,也是各组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十七大六中全会上,以文化强国为主要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作为文化发展核心是会议上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形态意识的本质体现及和谐文化根本、先进文化精髓等。综上,中华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必须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文化根基,从而才能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来重建民族的文化价值信仰。
三、文化自信的重塑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的选择
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优秀的基因,还能促使文化自信向文化自觉走去,从而达到由认知及认同、共识逐渐发展为统一行动的效果。以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1)积极弘扬民族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而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弘扬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追求。其中和谐思想不仅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紧要维度,还是中华文化信息中优秀的基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总体布局是促进文化的建设关键,因此,从国家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与和谐思想文化,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促进德法相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知行合一论文范文6
关键词:知行合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各个层面左右企业的行为与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物质将通过何种途径被企业员工认知接受,继而自觉践行,产生效果,是很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企业文化落地简而言之就是把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的标语、口号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通过各方面的有效运作,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并协调员工的思维方式,达到知行合一。
一、企业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领导者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倡导者、践行者。企业领导者重视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氛围就浓厚。同时,企业领导者积极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主动把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中,强化文化执行力,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价值理念就能够在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涟钢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近年来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公司高层领导一直亲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按照“领导垂范,层层带动,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方法,抓和诚文化落地。
作为公司的员工,结合自身感受,笔者认为应强调以下几点:
各级负责干部要层层带动,发挥示范效应。特别是中管人员、各单位办公室主任、企业文化联络员尤其要带好头,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先易后难,从能够做到的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在电梯内抽烟、不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进入会场把手机打到震动等。把很容易做到的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树立文化落地的典型,如评选“和诚之星”、“和诚班组”、“和诚车间”、“和诚单位”等,同时以互动的方式评比不和谐、不诚信的行为,在媒体进行适度曝光,并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让员工在评比、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和诚文化的内涵,从而由点及面带动全体职工家属都变成和诚文化的忠实执行者。
二、要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教育结合,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基本条件。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用凝炼出来的企业精神本质来塑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用在于激发职工的潜能和精神,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来源于职工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并受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的制约。所以,企业文化最终受职工教育状况制约。如果抛开职工受教育的状况,单纯地谈企业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决不是企业素质的真实反映。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必须与职工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两者相互融通下,达到文化的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形。
因此,抓员工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冒进和急功近利。免费论文。免费论文。然而,这项投资又是回报最为丰富的投资。只要坚持数年,始终不渝地抓好素质工程建设,统一员工的价值理念,规范队伍的基本行为,提升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效调动各级各层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在文化层面的积累和沉淀,就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公司正下大力气狠抓员工素质教育,公司全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公司党委将对全体党员开展五年全员培训,公司各条员工序列、管理序列、职能序列、都在认真务实开展素质提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企业文化也借助素质教育的各类主题活动、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课题探讨等形式进一步走进员工思想。多种多样的文化手段和教育手段,大力启发员工的自觉性,共同遵循的制度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三、把企业文化与各项管理机制结合,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强力支撑。
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其外化的表现形式,诸如标语、口号、手册等等。要想实现文化落地,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固化于制,所谓制度化,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以不断创新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文化的践行。当科学的企业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优秀的制度文化时,企业就获得了长期的生命力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中管人员行为规范》、《员工岗位诚信行为规范》、《岗位诚信准则》、《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推进实施意见》等规范化的岗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让员工行有准则、学有榜样。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要把制度激励的落实到位,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实践企业文化落地。
实施制度激励离不开制度本身的公正、合理,也离不开制度的执行落实有公正、公平的保障。只有建立企业内部的信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的使命感才能得到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才能得到保护,在实践中主动把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把良好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使企业文化在员工和整个团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涟钢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自生自成阶段,发展到80年代至90年代的孕育提炼阶段,再到本世纪初以来的创新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理念已在全体员工心里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既要保证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内容相对稳定,又要顺应形势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达到知行合一,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免费论文。涟钢应在今后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的建设中,着力抓好践行工作,不断采取实效性的措施,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在工作中学习领会、在实践中落实贯彻,在行为中形成自觉,持续提升涟钢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