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1

初夏的皖南小城旌德,云雾氤氲,满山滴翠。穿行徽水河十里南湾,宛如畅游山水画廊。十里南湾别称“小小三峡”,从三溪镇穿流而过。如今的三溪镇,不仅以秀美山水闻名,更因一场重塑乡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6年,从徽水河畔到黄山东麓,旌德实施整县推进,构建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截至到6月,已完成68个村的清产核资和股份公司组建,改革正迈进一个新阶段。

旌德率先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勇当击楫中流的先锋,改革是怎样逐步推开的?“旌德路径”又是怎样形成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决策》记者穿梭旌德乡村,一是探寻答案,更重要的是呈现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旌德样本”。

农村股改“四步走”

在三溪镇路西村,走进名为“溪水人家”的民宿,干净整洁的小院里,每间房门口都有宽带WIFI标识;老板娘正在厨房里做当地特色土菜,香气四溢。像这样企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民宿,路西村现有12家,共有70多个床位。

路西村是2015年旌德县确定的三个改革试点村之一,但路西村不是最早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先于路西村的改革试点是白地镇高甲村,该村被称为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试验田;另外一个改革试点是与路西村同属三溪镇的三溪社区。

旌德县按照统一部署、因村制宜的思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出三种模式,让人看到希望。更重要的是,试点树立起信心,激发出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于是旌德乘势而为,经安徽省农委同意,2016年整县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6年2月25日,《旌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整县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正式。旌德县农委主任钱告诉《决策》:“该方案20易其稿,全县统一部署。为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旌德县制定了四步走的实施方案。”

改革“破冰”首要在于确权,第一步是清产核资,抓住产权“牛鼻子”。只有产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势如破竹,所以“第一粒纽扣”必须摆正。

在实际操作中,成立由村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集体资产清查小组,清产核资结果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议通过,张榜公示7天。“过去,村集体资产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对个人来说算不清、摸不着;现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参与度和监督力度,从而使集体资产管理变得更加有序。”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对《决策》分析说。

第二步是界定成员资格。由各村结合户籍登记、实际居住、土地承包和劳动贡献等情况依法民主确定,界定结果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成员界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成员的合法权益。

合理设置股权是第三步。配置原则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享有股份,具体配置比例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股权终身不变的管理方式。在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后,以户为单位发放由县农委监制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作为持有集体资产、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旌德县兴隆镇党委书记金新木告诉《决策》:“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际上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变革,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产生效益。”

在成员界定、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的基础上,第四步是成立法人主体,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大会,审议通过组织章程,并向县市场管理部门申请法人登记。同时制定资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报乡镇“三资”中心备案。

经过这样有序推进、步步衔接的四步走后,每个行政村挂四块牌子: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有限公司。

“母-子公司”双层结构

倪德田是高甲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积累下400多亩集体林场。2015年7月,高甲村以村集体资产出资,旌德县旅游公司以现金出资,成立高甲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该母公司再以马踏石林场400亩林权入股,成立林场子公司,通过招商和丰谷香榧公司按照递增分红模式合作,并修建旌歙古道旅游环路,开发香榧观光游,实现增绿添金。

高甲村的试点,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样本。这种“母―子公司”的双层结构下,母公司是资本投资公司,而子公司则是运营公司。

“在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中,村集体母公司不参与经营;通过招商、吸收能人、扶持双创等方式,引进民营主体,由母公司跟民营资本共同注册成立子公司。”旌德县副县长张蕾告诉《决策》:“子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开展各类活动,独立经营。母公司和民营主体签订收益分成协议,根据投资比例,合理设置保底收益金额,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保障村集体的稳定收入。”

对于这种制度设计的好处,钱对《决策》分析说:“一方面是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动力不足、经营人才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等问题。母公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承载体,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体现了公平;子公司作为从事经营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效率;改革后的产权与经营权有效剥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能有效预防村干部的廉政风险,也有助于培养一批企业家,扶持创新创业。”

当这一套改革设计方案落地到行政村后,实际操作是怎样进行的?以首批改革试点村之一路西村为例,该村的6个自然村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在各自所属的合作社中拥有相应的股份;6个合作社作为股东再共同发起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这是母公司。母公司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产入股,引进南京康富源公司,成立再现徽商旅游发展公司,由康富源公司派驻经营人员,路西村母公司不参与经营。

2015年,经康富源公司运作,路西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万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印象路西”已成为皖南乡村旅游的一个品牌,“建设美丽乡村,路好了,村子漂亮了,游客多了,收入也提高了。”路西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本告诉《决策》:“路西村的发展,已经成功实现由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转变。”

路西村的转变,只是改革整体效果中的一个方面。随着旌德整县推进的步步深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的多层面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三变”与“多赢”

在兴隆镇三峰村见到刘小俊的时候,他正在油桃地里除草,干得热火朝天。刘小俊是位“80后”大学生,2006年安徽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外拼搏3年,2009年回到三峰村。2011年他开始试种油桃,经土地流转扩大到150亩。2014年,他挂牌成立桃花源家庭农场,每年举办油桃采摘节。

但在扩大再生产中,刘小俊遭遇资金瓶颈,怎么办?恰在此时,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开始,三峰村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集体经济母公司,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刘小俊以油桃基地评估后的资产出资,成立桃花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刘小俊负责经营,村集体保底收益每年5万元。经过这种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大学生创业获得资金支持,村集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收入。三峰村在与刘小俊进行股份合作的同时,又招商引进一家企业发展旅游“悠然谷项目”,初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经过这些内引外联,三峰村在改革中转变思路,开创出“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的产业链正在延伸。

三峰村的实践,是旌德整县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后的旌德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旌德县委政研室主任毕剑勇对《决策》分析说:“改革前,很多村子是有优质资源,但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陷入一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每到年终时村干部四处‘化缘’。正在推进的改革切中要害,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之举。改革后,原先的空白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俞村镇桥埠村原先是集体经济空白村,改革中成立丁家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3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作为出资,引进客商共建加油站,每年保底收益为出资额的20%。“三峰村帮扶刘小俊的30万元,桥埠村的30万元,都来自旌德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该基金1000万元,在关键时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剑勇告诉《决策》。

统计数据也证明了改革成效。根据2014年的统计,旌德县68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28个,占全县41.2%;0-2万元的25个,两项合计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村有53个,占到全县的77.9%。经过一年努力,2015年共减少集体经济空白村20个,相比2014年只剩下8个空白村,只占全县的11.76%,下降近30个百分点。全县68个村(社区)中,有55个拥有经营性收入,占比为80.88%。

通过空白村减少和经营性收入增长,一降一升两条数据线的对比发现,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政府、村集体、本地能人和外来投资商“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

精准扶贫,四种新路

在改革红利中,精准扶贫获得新动力。在路西村,村集体帮扶贫困户马来青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客栈,建成客房6间,有床位12张,每月营业额可达5000多元,2015年顺利实现精准脱贫。

像路西村这样,通过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利用自有房屋改造开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经营,在农家乐优先选用销售贫困户生产的蔬菜瓜果,实现贫困人口的“产业型脱贫”。这是旌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

同步创造出的第二种途径是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贫困人口在集体经济中享有的股权持续增值,由改革红利实现“资源型脱贫”。第三种是通过合作经营,对不具备投资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房屋或土地经营权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出资经营、对贫困户保底分红,实现贫困人口“财产型脱贫”。第四种是发展全域旅游,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保洁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村集体优先聘用他们从事集体设施管护等工作,让贫困人口在发展中实现“就业型脱贫”。

总结四种途径会发现,旌德在改革中实现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黄小本用一个朴实的比喻说:“过去是给了一个蛋,吃完就完了;现在是给了一只母鸡,不停地下蛋。”

“旌德样本”新价值

三溪社区在改革中成立三圆生态农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母公司,再裂变成立子公司乐园生态农业股份公司,同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50亩,建设“开心农场”,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租赁给城市人种蔬菜,每平米10元;除去成本投入,每亩地纯收入不低于2000元。在新的经营模式下,乐园生态农业公司每年上交村集体不低于3万元;超过3万元的部分,公司股民按股分红。三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刘德荣告诉《决策》:“股份制改革让农民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也更容易算清自己财产权利的明白账。按照市场经营后的收入,能够‘上得了台面,进得了口袋’。”

从刘德荣的快乐农场一个改革点,扩展到旌德全县来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可以称为1.0版;从三个试点村到整县推进,是升级到2.0阶段。目前,旌德的10个乡镇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合自身特色大胆创新,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产权承载的主体,闯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将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专业运营、政经分离,则是升级到3.0版。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相推动的逻辑链条。在其进程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引入新的生长力,再造集体经济,这将引发农业经营体系和经济结构的重塑。类似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刘小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刘方全等新生代创业者,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会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另一方面,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来看,改革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村集体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

经过2015年的实践和2016年整县推进,旌德正在下活“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全域旅游、创新创业”一盘棋。毕剑勇告诉《决策》:“在新棋局上,全域旅游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器,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双面胶。”

路西村的改革实践,是这盘棋的典型样本。钱对《决策》分析说:“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投入建设的大量乡村设施,缺乏产权明晰,如何盘活这些固定资产?旌德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中,以合法合规的形式形成固定产权,落实到村集体公司,通过市场运营为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还能有效破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债务化解、管养维护、运转经费等问题。这在体制机制上是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由此可见,旌德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正在布局县域经济的一盘大棋局,创造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旌德样本”。

再从旌德县放眼全国来看,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在这次深改组会议上,强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目标方向,是要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搞好这项改革,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4月,在安徽视察时指出:“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2

随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角的全面吹响,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结合实际,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到贫困乡村蹲点调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回访等,集众智聚群力谋好脱贫策、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力争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蹲点调研找“病因”

36岁的龙忠琴,是钟山经济开发区红山社区付家营村的村民,丈夫在多年前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生活的重担压到她一个人的身上。为了生活,龙忠琴到贵阳的一家工地务工,因为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工地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又返回家中务农,但收入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于是,龙忠琴只能来到水城县老鹰山街道,靠捡拾垃圾为生。

红山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龙忠琴家的情况后,积极联系辖区企业,帮她在离家不远的一家企业找了一份清洁的工作,月工资3000元,每个周末都能休息。龙忠琴开心得合不拢嘴:“工作很轻松,而且工资又稳定,不但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家人,还让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心里踏实多了,相信以后一家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钟山经济开发区,像龙忠琴一样得到帮助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开发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蹲点调研,实地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查找制约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理清l展思路、落实帮扶方式。通过建档立卡施行精准扶贫,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同时,组织人事部、社会事务局、各社区服务中心、职校等部门联合举办2017年第一期创业就业培训班。对50多名贫困户学员进行电脑、电子等开发区企业急需的技能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满足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让贫困对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帮扶开“良方”

石桥社区,位于钟山经济开发区中部,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712户8300人。通过近年来对贫困户的不断帮扶,石桥社区服务中心贫困人口从建档立卡初期的108户309人,逐渐减少到目前只有贫困户40户80人。

通过前期的蹲点调研,石桥社区认真研究制定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普遍核查工作方案》。结合“三变”,扶贫“l+N”等模式,精准施策,持续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以集体及农户土地入股方式与六盘水盘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打造集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规模的3万亩红豆杉产业园,以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石桥社区共完成流转村级集体荒山400亩,农户土地5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4000万元,建成种植面积900亩的“白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15户17人就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预计两年后实现贫困户年均保底分红4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石桥社区结对帮扶18户67人,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7户28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既定目标;民政兜底33户46人;易地扶贫搬迁55户236人。集合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

产业带动助脱贫

依托“三变”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钟山经济开发区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脱贫路径。2015年以来,双龙社区石龙村积极响应“三变”改革政策的号召,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成立了“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六盘水市石龙鼎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石龙村石龙三组33户农户将18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500元。

“我把14亩土地、1527棵林木通过合作社交给公司,每年能保底得到5000多元的分红,按照规定分红五年递增一次,递增后每年将近可以拿到7000多元的分红。”石龙村村民徐吉文拿着自家的“三变”改革股权证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3

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以来,当雄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抓好各项本职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牧业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2019年,当雄县总户数10172户,总人数50474人,其中牧业总户数9919户,总人数49683人。截止第三季度各类牲畜存栏53.8534万头(只、匹),其中,牦牛32.0156万头、绵羊15.7742万只、山羊5.6147万只、马4586匹;牲畜出栏3323(头/只),其中,牦牛2394头、绵羊798只、山羊131只;幼畜出生74818(头/只/匹);幼畜成活74257(头/只/匹),成活率99.25%;牲畜死亡8214(头/只/匹),死亡率1.73%;奶产量6789.20(吨);肉产量365.96(吨);山羊绒产量4.55(吨);皮张3761(张)。第二季度当雄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35元,增速为10.1%(国家统计局拉萨市调查队反馈数据)。

二、重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截止2020年6月,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登记的各类农牧民专合作组织共有179家,注册资金共计19.65亿元,成员人数1806人,带动农户3473人,带动贫困1358人。2017年至2019年当雄县共计10家合作社被授予“拉萨市级示范社”称号,获得奖励资金为50万元。2019年10家合作社被评为“2018年度拉萨市两创百家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奖励资金为50万元;1家合作社获得绩效奖励资金10万元;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自营产品销售实体店扶持资金14.8万元。2020年,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已申报8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自治区级示范社”、申报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2020年度市级示范社”目前正在审核中。

2、改革步伐扎实迈进。截至目前,一是开展2018、2019年清产核资工作。各乡(镇)在2017年度清产核资工作基础上,开展2018、2019年清产核资工作,现处于报表填报阶段并于5月14日下发《当雄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当政发〔2020〕29号文件,为按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奠定基础。二是全面开展草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当曲卡镇当曲、曲登村已解决草场纠纷问题;宁中乡曲才与当曲卡镇曲登村因草场纠纷问题目前正在协调中。三是扎实推进郭庆村牧业改革试点工作。郭庆村通过牦牛入股、草场流转和借资保底形式加入到净土牧场,加快牦牛养殖业发展。截止目前,当雄县郭庆村全村共有牧户274户,其中无畜户和卖断户共计36户,牲畜已入股净土牧场的有158户,入股家庭劳动力共计339人(161人留守放牧,98人外出打工,4人受聘于净土公司,闲置劳动力76人),入股牲畜为1804头,尚未入股的有80户。已实现户均增收66182元,人均增收4135元。郭庆村共流转13万亩草场给净土牧场,每亩以2元标准,年底实现返利26万元。

3、安全监管扎实强化。 一是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由局检疫站牵头,组织相关部门、6乡2镇深入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45余人(次),集中力量检查食品经营店、饮食摊点、食品生产厂家、小作坊130家(次),排点产品 400 余批次。在检查同时,对动物防疫法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督促经营者做好索证、索票的管理和规范进货台账。二是推进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为推进当雄县“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由检疫站赴净土牧场和家庭牧场进行“三品一标”工作的指导和宣传,引导我县农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产品认证工作。三是加强检疫电子出证监管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共289张,其中动物A证3证、产品A证204张、动物B证49张、产品B证33张。四是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检疫站联合羊八井公安一级民警设卡检查,严防严控,切实承担起内防外堵的职责,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做好对过往运载畜禽及产品车辆的监督检查及消毒工作。出动执法人员57人次,共检查过往车辆1289车次,检查动物 541847万头(只、匹):其中生猪0头、牛1235头、羊26349只、活鸡514263只;冻猪肉8823.4吨、猪副产品684.09吨、冻牛肉8892.03吨、鸡鸭肉378.51吨、鸡鸭副产品595.81吨、羊肉90.96吨,共计消毒运载车辆1289车台。

4、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一是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全县春季已完成免疫注射牲畜481421头(只),其中牦牛291708头、黄牛8385头(含社会牲畜)、绵羊129365只、山羊51963只。二是包虫病犬类投药工作开展情况。截止目前,当雄县已完成犬驱虫投药8轮,共计投4.0750万犬只,犬粪无害化处理共61125斤。三是开展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完善工作。当雄县兽医站储备药物和器械资金约98万,下发给乡(镇)药物和器械资金约60万。四是兽医站已兑现到第三季度村级动物防疫员基本工资372.2430万元。

5、坚决落实涉农民生是工程项目、资金。一是不断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在建及续建项目共计5个,项目总投2068.56万元。其中,当雄县牧繁农育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639.5万元(下达资金874.56万元);当雄县3个村级兽医室,投资75万元;当雄县县级防抗灾物资储备库,投资170万元;当雄县5个乡级农牧业防抗灾物资储备库,投资500万元;当雄县2018年乌玛塘乡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449万元。截至目前,3个村级兽医室、县级防抗灾物资储备库、5个乡级农牧业防抗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乌玛塘乡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牧繁农育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二是积极落实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草补)。截止目前,已完成2020年度平衡户、超载户、存栏、出栏、全县基本情况,待上级验收通过后兑现2020年度草补资金。正在开展县级初验及信息录入工作。三是积极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前,群众正在自主择机中。

6、扎实做好畜牧业防抗灾工作。一是截至目前,我县乡(镇)及易灾村(居)库存剩余691吨抗灾饲料;县级库存剩余572.52吨抗灾饲料。2020年我局计划分配给8个乡(镇)810吨饲料(先从库存572.52吨饲料里调拨,剩余的从2020年专项抗灾物资资金150万元资金购买饲料后补充)。二是我局科技人员积极开展15场余次的进乡村及学校送科普活动,并于9月1日起利用9天的时间踏遍了当雄各个乡(镇),据统计,本次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向学生和牧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余份,受益牧民群众400余人,学生7530余人。

二、扶贫产业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当雄县“十三五”期间2016年-2019年共精准扶贫产业项目30个,共计投资13.35亿元,开工率为100%。截至目前,在建项目5个,已完工项目25个,其中项目运营较好10个,运营一般7个、运营不佳的5个、未运营1个、入股项目2个。按照《当雄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我县“十三五”已运营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累计分红1380.67万元,共计带动建档立卡群众13590人次,年人均增收700元;累计实现就业464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6人,建档立卡群众159人,平均月工资达3500元以上;2020年计划实施4个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4个,其中唐纳石膏项目已在格尔木藏青园投产运营。。

2、产业项目运营情况。截至目前,10个运营较好项目为:当雄县民营砂石场整合项目、当雄县时代建筑施工专业合作社商砼站建设项目、羊八井镇鲁登罗桑搅拌站、当雄县布珠农牧民服装专业合作社扩建项目、岗嘎卓姆民族服装缝纫专业合作社扩建项目、西藏当雄县宁中乡牧场特色产品专业合作社民族服装加工扩建项目、宁中乡糌粑加工专业合作社扩建项目、游然朵民族特色酒店建设项目、龙仁乡搅拌站、西藏国际地热大本营;7个运营一般项目为:净土牧场郭庆点、康玛温泉度假村开发项目、纳木措圣水厂房建设项目、高原蓝牦牛产业加工厂建设项目、甲多昂汪温泉开发项目、羊八井镇桑巴萨娱乐中心扩建项目、牦牛主题餐厅建设项目;5个运营不佳项目为:当雄县高原畜产品经销合作社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于6月13日已签订项目转型协议,现全部变更手续及移交工作已完成,于7月15日已运营)、乌玛塘乡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区党委第一巡视组反馈意见中该项目12间门面房闲置,此问题已整改完毕)、天湖四季牧歌(此剧场正在打造升级中,营销工作也正在稳步宣推阶段,观看剧目游客较少)、恰玛利民洗衣店项目(多渠道宣传,吸引顾客)、行者黑帐篷拉多点(多渠道宣传,吸引游客);1个未运营项目为:当雄县羌塘牧人汽车检测中心建设项目;2个入股项目为:蓝色天国资产收益型项目及羌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5个在建项目为:生物水开发项目、姆蓝雪山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7100模具设备提升改造项目、购置7100苏打水系列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廓琼岗日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3、收益分配情况。一是按照《当雄县产业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产业项目实施单位将分红资金存入县产业组临时账户,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根据全县实际情况统筹使用。根据目前我县产业资金拨付情况、各产业项目投入运行情况,2017年、2018年、2019年上缴分红1380.74万元。

2017年13个产业项目实施单位上缴了分红资金,其中大型产业项目1个、“短、平、快”产业项目12个。由于8个乡(镇)产业项目分布不均匀,同时为了鼓励积极申报项目的乡(镇),将上缴的分红资金430.49万元(其中包括2015年县级扶持的12家专业合作社的帮扶资金72万元)的80%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安排给全县建档立卡户,剩余20%分配至产业项目所在乡(镇)(乌玛乡、龙仁乡、当曲卡镇、宁中乡、羊八井镇、格达乡)。并按照我县户均不低于3000元、人均不低于700元的原则,共计发放了分红资金430.49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3308人、间接带动边缘户3303人实现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4个产业项目实施单位上缴分红资金,其中大型产业项目1个、“短、平、快”产业项目12个、民营企业项目1个,共计上缴分红资金564.8万元。其中70%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安排给全县建档立卡户,共计395.36万元;20%分配至产业项目所在乡(镇)(乌玛乡、龙仁乡、当曲卡镇、宁中乡、羊八井镇、格达乡)共计112.96万元;预留10%作为扶贫基金共计50.78万元,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村集体经济或者农牧民合作社产业项目。同时为全县建档立卡户1337户(6082人)、边缘户468户(2263人)兑现产业分红资金514.02万元(395.36万元为建档立卡户产业分红资金、112.96万元为产业项目所在乡镇分红资金)。

2019年14个产业项目实施单位上缴分红资金,其中“短、平、快”产业项目11个、大型产业项目3个,截至2019年12月23日,共计上缴分红资金545.29万元,其中50%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安排给全县建档立卡户,共计272.645万元;10%根据《拉萨市关于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拉脱贫指[2019]26号)文件要求,分配至已就业的贫困人口,共计54.529万元;20%分配至产业项目所在乡(镇)(乌玛乡、龙仁乡、当曲卡镇、宁中乡、羊八井镇、格达乡)共计109.0578万元;预留20%作为扶贫基金,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村集体经济或者农牧民合作社产业项目共计109.0578万元。并为全县建档立卡户1003户(4200人)、低收入群体267户(1180人)、就业1203户(1972人)兑现分红资金共计436.231万元。

三、牦牛产业工作开展情况

1、扎实做好优质品系牦牛细管冻精生产、推广工作。当雄县牦牛冻精站从1月份开始加强种公牛饲养管理(进行补饲和驯化),为下一步冻精生产工作做准备。为了防止重大疾病的发生,保证细管冻精质量安全,对45头种牦牛进行春季免疫注射,免疫率达到了100%。5月开始生产牦牛细管冻精,生产优良品系牦牛(四个品系:斯布、嘉黎娘亚、帕里、当雄)优良细管冻精共4818支。8月在我站龙仁乡夏季牧场选择了20头体格高大、膘情良好、无生殖疾患的应繁母牦牛,经过药物诱导和同期处理,使牦牛集中时间,将后的20头牦牛分成AB两组(A组和B组平均各10头牦牛),A组使用传统的直肠把握法输精,B组使用先进的可视化输精枪进行输精,通过使用不同的输精方式对牦牛受胎率和产犊率的影响,对比选择出最佳的输精方法,进一步提高牦牛人工授精技术。

2、扎实做好牦牛育肥工作。2020年我县牦牛短期育肥任务是6700头,分别由净土牧场、19个家庭牧场和3家育肥专业合作社和高原蓝完成(其中参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5户898人)。截止8月底已完成育肥出栏1436头(分别是净土牧场1015头、19个家庭牧场242头、3家育肥专业合作社完成179头),惠及群众981户3100余人,实现总收入1306.1万元,实现户均收入6780元,实现人均收入1350元。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重点工作

我局各类工作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乡村振兴工作。一是部分领导侧重于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有所忽视,部分工作人员对乡村振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配合方面有所欠缺。二是基层乡村振兴专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方针等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对于乡村振兴不了解。三是乡村振兴工作所需的人才匮乏。2、产业项目。一是大型产业项目因周期长,见效慢,二是因当地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有限,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胜任更多的岗位。三是受疫情影响文化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项目建设。一是项目前置手续办理中耗费时间长,加之我县海拔高工期短存在当年无法完成。二是前置手续完成的项目,资金落实慢,存在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工程质量。三是项目实施完成后交接给当地乡镇村组,存在后续管理不到位现象。四是个别项目原材料及设备无法在区内完成采购,加之生产工艺复杂,种类较多,数量较少等客观原因致使采购进度较慢,影响了建设工期。4、动物检疫工作。我县检疫站担负着北大门及羊八井镇检疫点的农畜产品检疫工作。因在检疫点没有齐全的检疫设备、检疫执法车、业务用房等硬件设施,为检疫工作带了不少困难,同时目前县检疫站没有编制,望上级领导部门予以帮助解决。5、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一是各乡(镇)兽防所专技人员分配比例严重失衡。例如:纳木湖乡牲畜较多,防疫工作任务重,而纳木湖乡兽防所目前只有2名工作人员。二是针对专技人员的实际操作培训太少、经验不足、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治疗当中。三是村级动物防疫员专业水平不够,面对突发牲畜疫病均处置不到位。四是县兽医站人员编制缺少。6、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牧民合作组织的运作规范化程度低。全县的绝大多数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程度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经济利益不明显,多属松散型,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二是合作社成立门槛低、出资额度小,出现量高质低、实力偏弱,甚至部分合作社成为徒有虚名的“空壳合作社”。三是农牧民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多数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制度不落实,内部控制机直薄弱,“内部控权”问题严重,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

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乡村振兴。一是持续推进当雄县“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整村推进工作。将根据上级部门安排部署制定“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整村推进工作方案并下发至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确定方案定稿。已完成桑巴萨居委会、郭庆村、巴嘎村3个示范村(居)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正在讨论研究阶段,计划充分结合3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内容修改完善可研报告。二是尽快完成《当雄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2)》(下文简称《实施方案》)评审工作。目前,当雄县委农办正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相关负责同志对接,计划9月底完成《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工作。2、产业项目。一是已起草《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产运营和收益分配长效机制建设指导意见(草案)》,经当雄县第十二届人民政府(2020年第4次)党组会议审议通过,明确与各项目单位从“十四五”开始签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责任书。二是计划当雄县2020年涉农统筹整合4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3、项目建设。一是羊八井镇彩渠塘村文化旅游纪念品手工编制建设项目,总投资440万元;目前基建工程全部完成。正在开展产品研发及生产及技能培训。计划9月份全部完工。二是当雄牦牛科学养殖示范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并施工进场,计划2021年6月份全部完工。三是西藏自治区当雄县数字牧区区块链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一期),总投资1383.13万元;正在申请国家资金。目前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待评审。四是当雄县防抗灾物资储备库4个(地点:当雄县纳木湖乡达布村防抗灾物资储备库、当雄县纳木湖乡纳木措村防抗灾物资储备库、乌玛塘乡巴嘎村防抗灾物资储备库、格达乡羊易村防抗灾物资储备库),涉及资金:691.18万元;正在申请国家资金。五是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项目4个(乌玛塘乡郝如村、纳木湖乡恰嘎村、羊八井镇桑巴萨村、格达乡羊易村),涉及资金:1600万元;正在申请国家资金。六是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项目3个(当雄县县级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当雄县净土牧场郭庆场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当雄县羊八井镇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涉及资金800万元;正在申请国家资金。4、畜产品的抗灾保供工作。一是继续加强非洲猪瘟及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把关及屠宰场的监管工作;二是开展九种疫病监测采样及小反刍兽疫苗注射、秋防疫苗注射工作。三是积极落实第四批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并录入群众实际购买机具的信息,及时兑现购机补贴资金;加快招投标购买抗灾饲草料进度,发放到易灾乡镇及村组,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及选聘工作工作,加大科普宣传。四是建设当雄牦牛科学养殖示范项目,抓紧抓实2020年牦牛育肥出栏工作,实现牧民增收,加大牲畜出栏力度,为应对疫情保证市场牛肉的有效供给,净土公司今年囤1000头牦牛、125吨牦牛肉。争取牲畜出栏量增加至牦牛5500头、羊9650只,按时兑现出栏补贴资金267.48万元(区级补贴资金60%指标文件已下发)待市级补贴资金40%指标下达后立即执行。5、农牧民增收工作。一是抓好示范村和示范点的建设,实现以点带面,通过示范样板点的辐射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二是抓好畜产品流通、打造畜产品品牌工作,促进畜产品销售实现农牧民增收。三是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工作,营造农牧民增收氛围。重点宣传“三农”政策和我县农牧民增收工作中的典型,为农牧民增收营造良好氛围。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4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人口415万,少数民族占58%,现有农村贫困人口58.29万人。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殷殷嘱托。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黔南州始终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基本遵循,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l展全局,在贵州省率先出台“1+9”精准扶贫同步小康行动纲要,黔南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减贫目标,积极履行“五主”“五包”责任,用心用情用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有效开展。

“到2018年,全州要基本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58.29万人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8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掷地有声。

注重顶层设计

推动工作落实

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黔南州先后召开10余次到县到乡(村)的扶贫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为落细扶贫政策,黔南制定出台《黔南州关于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黔南州山地旅游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案》等27个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实行调度制度,开展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分析研究脱贫攻坚中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

为保障扶贫工作有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2016年5月,黔南下发《关于县乡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意见》,要求加强县级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全州乡镇(办事处)都要设立扶贫工作站,贫困县乡镇扶贫工作站不低于8人,非贫困县乡镇扶贫工作站不低于5人。

探索脱贫攻坚新机制。龙里县自主开发了“扶贫伴侣”软件系统,对扶贫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罗甸县的“一借双贴”、 深化拓展“四带” (带资金、带技术、带民增收、带农增效)内涵,把“四带”示范创业活动目标定为带动贫困村发展,助推贫困户致富;三都县的贫困户以土地、项目入股,组建了突击队、先锋队、乡情队、志愿队以及共济队“五支队伍”;瓮安县农村贫困户转移脱贫;长顺县“藤缠树”扶贫产业利益联接模式,即以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树”,以贫困农户为“藤”,让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抱团发展,实现项目建设效益共享,达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的;独山县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脱贫”活动;福泉市出台了高中阶段全免费的政策,率先在全省开展教育扶贫“斩穷根”。

在党建扶贫上,全州重视村“两委”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年青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培育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行动计划。组建巡回医疗志愿服务队、支教服务队、农技服务队、同步小康工作队四支队伍,深入贫困乡村、贫困户驻点开展服务。突出抓好“扶贫先扶志”,消除贫困户“不富也安”或“小富即安”思想,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脱贫、产业致富的意识,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黔南州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2016年通过多次组织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建立了工作落实的背书制度,逐户精准复核58.29万农村贫困人口信息,发放贫困户登记卡15万余份,录入遍访贫困户信息3150万余条,修正补录了贫困户信息21万余条,贫困识别准确率从2015年度的80%提高到目前的96.3%,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来助力

多措并举拔穷根

2016年4月7日-9日,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带队,观摩黔南州3个县13个扶贫项目点。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罗甸县蔬菜扶贫产业园、罗甸县留守儿童学校等,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黔南以资源为定位器,切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认真规划、狠抓落实,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增收。

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了北茶、畜、禽,南菜、果、药的特色产业布局,特色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70%以上,成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黔南还提出引导贫困户种上“摇钱树”和推进茶叶、刺梨、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找到了符合选产业、定发展模式。据统计,年度投入产业扶贫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年度资金的30-45%之间。

在抓精确瞄准,因户施策的同时,黔南州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州新增各类农民新型经营主体606家,覆盖贫困人口7.96万人。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59个,入社会员8.3万余人,带动就业农户21余万人,有家庭农场431个,农业企业521家,解决了4.1万人的就业。

为缓解资金短缺矛盾,制定了《黔南州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分别出台了“特惠贷”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与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信贷风险补偿金合作协议》,全州共落实“特惠贷”风险补偿金7825万元。截止11月,农商行(信用社)共为贫困户发放“特惠贷”26亿元。州相关部门还出台了《黔南州脱贫攻坚基金设立方案》,充分利用州级融资平台积极进行融资,目前,州级建立扶贫基金18支1500亿元,建立产业扶贫基金150亿元,这些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围绕推进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黔南各县(市、区)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积极试、大胆创,闯出了一些具有黔南产业扶贫特色的新路。如:长顺、龙里、福泉的项目资金入股分红;罗甸、独山对“特惠贷”实行政府平台统贷统还,使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包赢不亏、稳赚不赔;以惠水、龙里、荔波为重点的电商扶贫模式;瓮安的农村贫困人口转移脱贫;贵定、都匀等的公益岗位安排贫困农户转移就业等等,加快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积极做好与广州市的对接沟通,签订了《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2016-2020年合作框架协议》,实施2016年度9600万元帮扶项目,引导企业、团体、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和创新了扶贫开发模式,推行“菜单式”扶贫等,推进了项目精准帮扶。

强化责任担当

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把扶贫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正做到责任到人,黔南在州、县(市、区)、乡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州、县、乡镇、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全州共签订责任书 1412份;州(县、区)直各部门相继成立了扶贫工作专班,负责扶贫工作;县(市、区)成立了脱贫攻坚专项指挥部。按照“五主”“五包”的要求,将减贫任务分解到县、乡镇、村,落实到人,确保减贫目标如期实现。

黔南州还制定了《黔南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督查实施方案》,2016年3月、4月、6月、7月、10月,州扶贫局开展了5次专项督查;共发《督查通报》4期,项目建设、资金备案、报账《通报》11期,资金管理《整改通知》5期。配合州督查督办局常态化督查13个县(市、区)和15个州直部门,有序地推动了脱贫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遏止“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23-02

随着产权改革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和1994年分税制造成的地区财政紧张,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许多地区纷纷出现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诱致性制度变迁,黑龙江、山东、甘肃等省产权改制比较成功,缓解了地方财政窘迫局面并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2003年水利部颁布实施《关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水农[2003]603号),北京、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

一、“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分析

(一)已建工程的产权改制形式

1.承包

所谓承包即是在工程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由承包方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方按发包方的意愿进行管理或经营,按合同规定向资产所有者交纳承包费。这是一种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入到水利行业的形式,将“小农水”整体承包给个人或团体。具体做法为由集体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每年上交的承包费用底数,然后公开竞价投标。承包的年限一般为5~15年,各地方具体年限均不相同。在承包期内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承包给农户。双方签订承包合同,在合同中写明承包费用、水价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承包方具体的服务任务和工程的管护标准需要在合同中具体体现。从承包主体有个人和合伙两种情况,在承包期内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赢亏。

2.租赁

根据产权交易的定义:租赁就是一方向另一方支付租金,以取得在一定时间内对另一方资产的使用权。从企业和财会角度来讲,承包和租赁区别具体体现在:(1)承包经营是以一定的经营利润为目的,对象是经营成果;租赁经营则是以资产使用权的转移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标的,对象是资产;(2)承包的自不完全,而租赁产权分离的比较彻底;(3)由于租赁经营需要实行财产担保,风险比承包高;(4)经营期间新增资本属于租赁经营者,但不属于承包经营者。

3.拍卖

根据2004年修订的《拍卖法》,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是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底价,按照自愿、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开竞价拍卖水利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或所有权,年限为5~20年,一般不超过50年。拍卖主要分为经营权、使用权的拍卖和所有权的拍卖。一般来说,规模小的工程拍卖所有权,规模大的工程拍卖使用权。承包和租赁相比,拍卖属于比较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形式。

4.股份合作制

建设“小农水”的关键是资金是否能够顺利筹集,而股份合作制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种农民自愿合作办水利的新形式。农民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联合在承包租赁的土地上,通过入股合作新建、购买或承包、租赁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农民可以入股,集体和国家也可入股,不仅资金入股,还可以以劳力、土地和技术入股。入股农民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拥有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既取得劳动报酬,又按股分红(国家股一般不分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的不足。

5.组建用水者协会

以工程的受益农户为协会成员,每户为一个会员,把原来属乡镇或村集体管理的工程集中,将“小农水”经营权、使用权或所有权转移给用水者协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型社会实体,成立监委会,财务制度、章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协会经营具有独立性,与水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水的买卖关系,且不属于村委会管辖。

(二)未建工程的产权改制形式

1.农民(单户)、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兴建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放开建设权,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水利工程产权全部归投资者,并且允许继承、转让、抵押和对外租赁、承包,这种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互相抢夺资源,需要从宏观规划上进行有效控制,即由乡镇政府批准和水管部门选址、设计,然后由农民投资兴办,这样既避免互相哄抢资源,又能优化布局。工程建成后由农民自主选择承包、租赁、聘用人员管理等运营方式。

2.由农民用水者协会兴建和管理

按照水系或者村、组为组建单位先建立用水者协会,然后具体的筹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均由协会负责管理。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新的协会是否能够承担和胜任这些职责。

3.集体兴建,专人管理

指工程及配套设施全部由集体出资兴建和购买,村委会委派专人负责管理。这种模式与原先集体兴建、管水员看护的区别在于:规划、建设时需要向农民集资,农民就会对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和维护具有发言权和监督激励,尤其是“一事一议”制度更加促进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工程的具体管理者,农民也有相应的选择和监督权力和激励。

4.政府、村集体与农户集体共建

这种模式属于股份合作制的特殊形式,指国家以一定的资金参股,一般是鼓励性的资金投入,希望以政府财政投资来吸引更多的其他投资,政府资金一般是参股不分红。另外部分政府还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投资搞水利。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技术、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民发展“小农水”,以此为依托,可以吸引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投资主体投入资金、劳动力,起到以少促多的作用。这种三方投资的情况中,集体股所占的比例一般较大(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等),农民股所占的比重一般较小(农民的资金投入有限)[1]。这种建立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有土地、有劳力但无资金、无技术的难题,政府和集体通过投资为导向,吸收农民的劳力和经营、维护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

实践证明,通过新建和已建工程几种产权制度创新模式实践,共同之处是引入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补偿机制等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大大缓解了工程资金缺乏以及管护责任无法落实的局面。拥有者或参与者取得经营权或使用权后,不仅在经济上享有受益权、在用水上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以外,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管理、维修、养护义务,并要遵守相应的约束机制,保证用水和收费的公开公平,有效调动国家、集体、农民三方合力共同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工程。

二、改革主要成效

1.增加“小农水”新建数量,扩大灌溉面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小农水” 治理。改革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吸引了民间资本加入新建工程行列,增加“小农水”数量。(2)盘活了存量资产,拓宽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渠道,增加“小农水的数量”,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3)农民资本投入的增加,相应减少国家对“小农水”的资金投入或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率,节省的资金可以用到其他非灌溉产业,增加其他产业的收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2.提高了现有工程的运营效率,提高工程的完好率和经济效益。改革将工程集中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手里,经营者掌握了对工程的自主经营权和对工程水的使用权和处置权,利用收取水费或种植、养殖收入等经济利益的激励,提高了工程管理和灌溉用水的效率。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收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收益。①(2)水资源的节约可以扩大灌溉面积。(3)节约之水通过水权转让给缺水或高效产业或领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4)提高用水者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减少水事纠纷,提高农民之间关系的融洽度,减轻村镇干部压力,改善干群关系,乡村干部也从这类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上来。

3.提高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这种提高:(1)产权制度改革发动群众加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其参与意识和管理水平,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增加农村社会资本。同时水费收取职责从村干部转移到工程运营者,减少了搭车收费现象,改善干群关系。(2)通过灌溉成本的核算和水费的征收,提高用水者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的增加,同时通过用水足额交费措施减少“搭便车”行为,改善农民间关系,提高合作水平。(3)形成多个经营组织或管水组织等民间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农民的参与意识也得到增强,这些都有利于乡村治理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三、小结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制度变革,虽然改革涉及的工程规模较小,却是一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在改制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和规范,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发展,保证改制工作有序健康进行。

虽然“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一些利益相关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想破坏现有的利益格局;一些干部和群众还存在一定的思想顾虑;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可行性条件,精心设计改革的具体条款,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更好地将工程管理权力和职责转移到经营户手中。此外“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符合产权界定清晰、有效转让和受到法律保护等要求[2],如果不能克服人道德风险和改制成本过高,将导致“改革失灵”。“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还要与历史、社会、农民、环境等相关正式、非正式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它并不是“小农水”治理的灵丹妙药,而是对原有政府主导治理模式的市场化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4月印发了《关于成立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普定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的综合协调、资料收集、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2017年,我县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农业增效和农业增收为核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2018年底,实现“三变”改革工作所有村(居)全覆盖。2020年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完成集体经济成员认定12.17万余户(45.31万余人),完成162个涉农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颁发股权证12.17万余本,登记赋码和股权证颁证率均达100%。重点打造128个省级示范村,占行政村总数73%,贫困村16个,纳入“三变”试点村13个,覆盖率8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网络,县、乡两级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设服务站。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土地流转,办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出具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登记权利证明书(他项权证)等相关工作。县金融办设立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价格评估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农业农村局、发改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对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测算,出具评估报告。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逐渐建立起一套集合同鉴证、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贷款为一体的工作流程,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二)科学合理选择试点。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抵押贷款工作,是对“三权”分离新型农地制度和“允许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两项内容的尝试,必须审慎稳妥、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由点扩面实施。因此,普定县在全面分析全县涉农企业的经营现状、市场前景等情况后,最终选择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目的是为改革积累经验、探出路子。第一笔贷款发出后,我县及时召开工作推进分析会,逐渐在全县范围推广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设立准入门槛,申请办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的经营主体需集中流转连片土地50亩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申请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还需一次性支付土地租金1年以上。建立贷款资金监管机制,由金融机构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人监管和核实、密切关注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县财政和贷款农户按一定比例逐年提取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分担各种因素造成的抵押贷款资金本息实际损失,最大限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制定出台了《普定县规范推进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以财保公司为承保单位,将韭黄、茶叶、商业林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新险种范围,试点探索“投保人交纳+财政补贴”、“投保人交纳+财政补贴+农村土地经营权(含流转经营权)抵押融资”等特色农业保险模式,进一步健全农业风险转移分散和保障机制。

(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不断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四种土地流转模式。实物折算地租式:如定南街道、马官镇的土地流转以当年农作物的价格折算为租,水田以每年570斤谷子的当年市场价,旱地以每年500斤玉米当年的市场价折算。农户土地入股式:如秀水村整村流转承包耕地,以土地入股为基础,探索出“秀水五股”(即: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的综合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土地变股金”的结构性转变,完成全村土地入股村公司9380亩,涉及全村农户892户,土地股按1000元/亩/年(周边土地流转300-700元/亩/年)进行分红,每年平均发放930万元土地股金,实现了从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到生态秀水、美丽乡村的嬗变。企业保底回收式:如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的部分农户向种植企业提供土地建设大棚,由农户自行栽种花卉,企业提供花苗和技术并按照保底价将花卉回收销售。土地“同进同出”式:如化处镇针对政府引进的大户,由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先向农户流转土地后,再以“同进同出”的价格转让给大户。

(五)着力解决资金短缺。以县农村信用联社为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和矿产资源开发权“四权”抵押贷款工作,制定完善了《普定县“四权”抵押贷款实施方案》《普定县“四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抵押登记办法》等措施。目前,已向普定县亮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普定县韭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78家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颁发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县农商行、农行、邮政储蓄等银行累计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77笔共计2.09亿元。

(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鼓励农民以承包主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分享产业链增值效益。目前,全县共引进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9家、家庭农场160家、专业大户168个。

(七)创新“村企合一”模式。采取“一村一企、村企合一”的模式,在全县175个村(居、社区)各投入1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基金“资金池”成立产业发展公司,并整合相关资金和项目,打捆注入到公司“资金池”中,统一安排到村(居、社区)公司领办、创办或参股的合作社具体实施。对村集体的资源和资产,开展清产核资,结合“三权”促“三变”改革,做好多权同确颁证,包装进入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融资,不断做大做强“资金池”蛋糕,助推发展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任务艰巨。农业设施装备仍然较落后,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加上洪涝灾害和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的毁坏,造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制约了我具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春寒、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二)农村科技人才缺乏,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科技人才缺乏,示范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同时,农民素质普遍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比较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统筹力度不够,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村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共服务比较薄弱,农村户籍、就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与城市相应水平仍有差距。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为适应“三变”改革试点需要,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为运作准则,建立完善相关财政、金融、土地、股权交易、人力资本、保险等多方面全方位配套政策。出台鼓励社会各块力量参与“三变”改革政策,对企业或社会爱心人士作为获取有关信贷、政策优惠待遇的加分条件,对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基层锻炼必备、党政干部提拔任用优先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