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发展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1

一、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近况

(一)基本状况

经查询,截止岁尾,我县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协作社共44个,个中,按注册时间划分,2007年3个,年8个,2009年16个,年17个;按行业划分,栽种业23个,占总数的52.27%,养殖业20个,占总数的45.4%,农机服务类1个,占总数的0.23%;按成员规划划分,20人(户)以下30个,占总数的68.2%,20人(户)以上3个,占总数的6.8%,30人(户)以上4个,占总数的9%,50人(户)以上5个,占总数的11.4%,80人(户)以上0个,100人(户)以上2个,占总数的4.5%;按注册资金额划分,30万元以上6个,占总数的13.6%,50万元以上8个,占总数的18.2%,100万元以上12个,占总数的27.3%。

(二)首要成效

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组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主要工作,遵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则,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大力指导和推进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社从2007年注册的3个,已敏捷发展到44个,协作社尤如雨后春笋的涌入到我县经济发展海潮中。参加专业协作组织的农户大幅度添加、带动财产发展的掩盖面越来越宽、发扬的效果越来越分明、农民收入添加的长效机制正在构成,全县涌现出一批机制比拟完善、带动才能较强、助农增见效果好的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如凉水井镇王家岭专业养殖蛋鸡协作社,从成立之初由领头人王铁刚发起18户村民投入资金287万元,养殖蛋鸡2万羽,到岁尾,存栏40万羽,完成产值5600万元,带动农户40户,户年均增收十余万元。

二、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在组织类型上,大都是以本地主导财产或特征财产如茶叶、油茶、中药材、蔬菜、畜禽等组织起来的,如陈农滩乡应用丰厚的库区水面资本坚持了陈家滩水产养殖专业协作社,北溶乡应用丰厚的茶叶资本坚持了沅陵县碣滩茶叶栽种专业协作社等,在很大水平上对本地农业构造调整和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效果。

(二)在组建方式上,一是强人或专业户牵头兴办,荔溪乡富民农机服务专业协作社;二是村委会指导干部牵头兴办,如凉水井镇王家岭专业养殖蛋鸡协作社,由该村委会主任牵头;三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如湘西黑猪养殖专业协作社。

(三)在组织方法上,都是坚持农民自愿,为会员服务和民主治理的准则,即:“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准则。

(四)在好处关系上,多以松懈型为主。据查询,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大都是在产前、产中、产后供应各方面服务,大多没有坚持起协作组织与成员之间好处分享、风险共担的严密型经济关系。

三、首要推进行动

县委、县县政府为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有用行动。

(一)县委、县县政府高度注重,归入主要议事日程。县委、县县政府对加速农民专业协作社发展,加速推进农业财产化运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十分注重,结合我县实践,出台了《沅陵县-2015年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发展规划》,将农民专业协作社归入了县委、县县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县财务每年拿出15万元财务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协作社发展,个中5万元重点支撑2—3个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示范点建立,10万元重点支撑2—3个农民专业协作组织财产发展,开展信息、技能、产物、认证、市场营销服务和成员培训等工作;二是在项目布置方面,县委、县县政府协调、指导林业、水利、移民、扶贫、农业综合开拓等部分在项目布置上,向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倾斜;三是在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依照财税[]81号和湘政发[2006]1号文件执行;四是在信贷方面,把农民专业协作社列为乡村信贷支撑重点。五是鼓舞和指导大中专卒业生到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工作,按规则代办交纳养老保险金等手续,其工作时间可核算为延续工龄。

(三)坚持鼓励机制。县委、县县政府坚坚持了以奖代建机制,施行农民专业协作组织专项审核细则,对带举措业大、生长性好的执行重奖;坚持了农民专业协作组织退出机制,对无法发扬效果的责令退出。

四、当时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存在的首要问题

纵观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的发展过程,阅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迟缓到疾速发展的进程。从初期的3个,发展到目前的44个,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建立逐渐增强,获得了一些成效和经历。但横向比拟,我县与周边县市还有必然差距。首要显示在:

(一)运作不够规范。一是我县现有农民专业协作社的规范化水平比拟低,“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准则没有充分表现;二是虽然大局部协作社制订了规范的章程,但很多流于方式,科学民主治理与监视机制不健全,日常运营决定计划往往由少量人说了算,没有一致的质量治理系统,生产进程治理缺位;三是协作社与成员的好处关系还不够严密,协作社对成员“二次返利”比例很小,全县大局部的协作社没有“二次返利”;局部协作社产销联接不够严密,重盈利轻服务,重分派轻积聚。大局部协作社没有坚持规范的财政准则,有的虽坚持了财政准则,但形同陈设,有的因不足专职管帐还记流水账,晦气于发扬资金效益。

(二)对协作社看法不足。从我县的状况看,相关部分、乡镇对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的看法不足,指导、扶持、鼓舞办法不多;局部干部群众对协作组织的服务认识不强;协作社社员绝大局部以农民为主,文明程度遍及偏低,市场认识淡漠中,不足市场开辟才能,不足久远的发展目光,难以顺应协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不服衡。从我县的状况看,现有的专业合社中,能正常运转、发扬效果和赚钱的合社为数不多。当前我区大局部农民专业协作社还只是纯真的松懈性的生产结合与养殖协作。大都专业协作社都还处于与社员松懈型结合的发展阶段,他们之间没有构成有用的好处联合机制,会员收入提高了,但专业协作社却难在傍边发生收益,影响正常运作。

(四)资金缺少,“短板”效应分明。我县协作社起步都比拟晚,基本差,基础薄,大局部协作社没有不变的收入渠道和融资手段,加之协作社的资产遍及无法评价典当,难以获得金融部分的信贷支撑,融资相当坚苦,协作社的规划扩张存在必然难度。农民专业协作社在我县虽运作了几年时间,但我县协作社的各项工作还逗留在初级阶段和起步阶段,争夺上级部分扶持资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五)产物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才能弱。我县大局部协作社处于种养殖行业初级阶段,产物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品牌认识不强,市场竞争才能弱。

五、加速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要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的发展近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增强政策营业培训。农民专业协作组织是一项重生事物,必需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指导发展,提高社员使用科技、应对市场的才能;增强协作社班子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拓展市场的服务功用,提高协作社对社员的组织化程度。

(二)增强协作认识。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协作常识、政策律例、准则建立、协作典型,启示教育农民加强协作认识。还普遍向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的成功经历和做法,激起其参加协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组织乡镇营业指导人员外出观摩学习、开辟眼界,提高推进协作社健康发展的治理程度。

(三)增强组织准则建立。要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协作社逐渐坚持规范的运转机制。一是坚持民主的治理机制。指导农民专业协作社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准则制订章程、财政治理和内部监视准则,执行民主治理,民主决定计划。二是坚持合理的好处分派机制。从我县的状况看,好处分派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协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必需指导和指导协作社坚持卓有成效、较为完善的好处分派机制。三是坚持有用的监视机制。指导和协助农民专业协作社坚持内部监视机制,对财富情况、协作营业的全体执行状况进行监视,执行社务公开。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 股份合作社

所谓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按照合作制的原则。以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为骨干,由从事某种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建立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称呼很多。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促进了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销售:四是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五是促进了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六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开始步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实践表明。凡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搞得较好的地方,比如在山东和湖北,基本上都出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格局。但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又快又好的发展,发展中也是一波三折,面临着不少的难题。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初始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渐进发展过程。但总体来说还相当弱小,其作用和潜力没有发挥和释放,处于初始发育阶段,主要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约占90%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一般不从事经营活动,且缺乏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无法解决困扰农民“卖难”、“贷款难”、“信息技术难”等问题,真正以资金为纽带形成实体经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仅占合作社的10%左右。二是规模小。不规范。我国多数农业专业合作社属于松散型、临时性的。一方面很难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不强,基本上是自生自灭,另一方面,少数即使形成了规模,却又办成了纯经营性的实体或公司。三是凝聚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更谈不上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组织与成员之间关系松散。

(二)筹措资金渠道窄,资本短缺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为组织成员自筹、外部股金和组织内部自我积累,而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投入能力很有限。同时。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性较大、利润不高的行业,难以从外部融资,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资金普遍不足,由于资金缺乏,合作社无法有效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

(三)农民参与程度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快,但对于农户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决大多数农户是合作社的成员。美国合作社对于农场主的覆盖率在80%以上;丹麦、荷兰和法国90%以上的农业经营者是合作社的社员;日本农协几乎将所有农户都纳入其组织体系中,其业务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农业设施的合作使用、农村信贷保险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人口比重都很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覆盖率也基本上达到了80%。我国以目前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山东和浙江为例,它们的农户覆盖率也不足10%。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少,所以对商品经济的带动性还很有限。

(四)服务单一

在发达国家,合作经济组织是衔接农户和市场的最主要中介。它们为农民提供加工、销售、信用等方面的服务。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对内服务为主、对外服务较少、服务水平也较低。主要局限在产中环节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能够开展系列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还很少。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养项目,从事加工和流通的少。即使进入流通领域,也主要是向加工企业和流通领域提供原料,真正自办加工和流通企业的组织还很少。由于绝大多数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的初级产品生产上,加工转化水平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较低。优质品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高。获得利润的市场空间很小,因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很有限。

二、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晨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初创和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提供必要的扶持。一是财政扶持。各级政府应设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基金。在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为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二是税收优惠。对登记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成员、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要减免所得税;对其从事农、林、牧、渔各业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畜牧养殖和防疫灭病项目及相关的技术培训。要减免营业税;对从事农业扶贫、科技项目开发的所得。要免征所得税;对兴建的加工、贮运设施等。要实行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照顾;三是信贷支持。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利息。以低息贷款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优先安排各类专项贷款,以尽量为其解决启动资金和农产品采购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

(二)开展辅导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合作社服务单一和服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成员素质较低造成的。合作社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社的业务向产前、产后延伸。意味着合作社的成长需要大批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精英。人才稀缺是当前制约农业专业化合作社业务开拓和组织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原则,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分层次、有计划地对各级分管农业的领导、农业及相关部门干部、合作社的负责人、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等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

“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不能偏废。一方面,农村能人、大户懂经营、善管理。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了解农村和农民。很有影响力和带动力。也更能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和掌握合作社的运行机制。所以。应大张旗鼓地鼓励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社、管理合作社。充分发挥能人、大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向。应从以下4个方面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一是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对出资额或交易量大的成员给予总计不超过20%的附加表决权:二是强化理事会的日常决策功能。合作社业务决策无需都由社员大会表决,充分发挥能人治社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审计监督管理,健全约束机制。防范“内部人控制”;四是引入专家管理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可行性研究制度。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3

1 云南省昭通市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意义分析

从昭通市农村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农民的散化、缺乏充分的权益保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昭通市经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制度资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社企团体,是对分散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从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经营现状来说,大力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建设性意义。

2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发展模式不一,发展不平衡 虽然说最近几年,云南省昭通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从2000年的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将近150家,但是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存在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不一甚至偏小的现象,导致整体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目前,昭通市绝大部分的农业合作社的注册资金都在5―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相对落后,部分农业合作社存在名义上的社员及家庭合作社。目前昭通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较少,农业的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1―2家,因此不能为合作社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从昭通市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人员来看,绝大部份都是农民,因此整个社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的内部人员担任,管理者在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理念方面相对较低,导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薪资待遇低、环境恶劣等难以吸引到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合作社中,从而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低 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中小型规模的合作社因为自身农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效益不高。然而对于部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来说,自身的主导产品可能在云南省以及周边地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强、深加工滞后导致农产品存在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以及价格的低向性、不稳定等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经营的风险,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如昭通苹果的品质很好,但由于规模化种植不够,产品深加工没跟上,导致初产品价格上不去,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未形成市场竞争力。

2.4 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昭通(市、县)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手段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直接拨款的方法进行补助,因此导致了政府在资金支持上缺乏效率。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使用这些款项的时候,并不会详细对资金用途及效益进行分析和讨论,政府的补贴和拨款就达不到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的。

3 促进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环境对昭通市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合作的内容、实施多层次合作方式等,从而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合作主体来看,不仅有农业企业、村集体领办、涉农部门;有部分农村能人以及农户联办的;还有部分是农户和农户联办的。从昭通市的农业合作内涵来看,不仅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进行专业合作的;有以盘活集体“三资”为目标的社区经济合作;还有为了明确土地产权、提高产出率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的。笔者认为要促进合作社发展,还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例如:大力鼓励“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形式,从而鼓励昭通市涉农企业或者个人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中。

3.2 提高农业合作社质量,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昭通市当地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特色,选择部分重点农产品和产业,围绕重点农产品策划包装项目,在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中进行重点推广。不仅如此还应该立足于新兴的农产品项目和大型农产品项目,从而不断带动全体农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提高农业合作社的

质量。

3.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当地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各项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工作,要及时农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设施,从而实现昭通市各类农业合作社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标准,从而加大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的监督和检测,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农业合作社主导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积极在昭通市各个乡镇开展各种农产品的展销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产品会等,从而为合作社开拓市场创造基础和

条件。

3.4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昭通市政府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参与到农业合作社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创始人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对培训规划进行科学的制定,按照分类指导、落实责任、注重时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从而让他们更加对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和政策更加熟悉,从而提高合作社决策

水平。

3.5 健全合作社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沿着良好的发展轨道发展下去,离不开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做保障。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昭通市的农业合作社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保障合作社员的各项权利和利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只颁布了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该法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缺乏对领办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家进行激励机制,缺乏鼓励合作制企业的机制以及缺乏对农民分配和积累进行划分等规定,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实现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云南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农业合作社产业支持、税收优惠以及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要根据昭通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等。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农产品风险保证制度。因为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灾害、政府调控以及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影响,在收益上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昭通市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社会企业资助以及农业合作社自身积累三者相结合的农产品风险保证金制度,从而降低农业合作社会员的各种风险,实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 总结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4

一、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家政策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加速发展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据安徽省农委的统计数据,全省2011年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0126个,年均增速达70%。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环境和各地政策扶持力度的差异,皖南皖北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略有差异,组织模式也各具特色(肖梅,2009),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显著,通过政策扶持,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体发展质量来看,我省与其他省份农业合作社均存在“小、散、弱、空”等问题(许晓春等,2014)。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管理不善、组织化程度低、结构比较松散、规章制度不合理促使“伪合作社”的存在,伴随入社和退社规定的宽泛,社员流动性较强。

(二)安徽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剖析

本文主要以农业专业合作社视角发展农产品物流,为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剖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弊端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促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区域分布不均和发展不足的现象,尤其是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耕地支离破碎,加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实施的等历史原因,使农业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自然条件的限制促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同时伴随经济社会条件、政府重视程度等差异情况,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和帮扶作用受限。同时,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由于在资产抵押品和信用评级方面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农业专业合作社很难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使合作社难以实现多渠道、大数额的融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构成主要是社员入社时缴纳的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为主,融资方式主要靠内部融资。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政策宽泛,难以落实。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针对性和可操作不强等问题,削弱了政策的支持作用,尤其是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涵盖的内容不够广。3)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外部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支持,导致合作社在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发展缓慢,对市场需求变动反应迟缓,难以实现科学生产、实时跟踪和保质保鲜。

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一)培育规模化、特色化农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物流需求

从省内农产品现状来看,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商品量少等问题。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化运作,生产品质良莠不齐、产品供应与需求难以匹配,产品价值量不高。根据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政府牵头、龙头企业主导、中小农户参与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吸取科学的发展经验,以合作社为强大的主导平台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生产,一方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低价物流运输,实现农户价值和消费者价值的协同提升。此外,我省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时应当积极考虑自身县域自然特点和农业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合作社扶持和引导,通过合作社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物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农产品种植品质和运输品质,实现物流运输的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转换和提升农产品物流价值

我省农产品供应和消费市场主要以初级和低级档次产品为主,产品价值量低且运输过程中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货损严重,品质难以保证。而经过精细加工或深加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较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省80%的农业资源可作为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但转化率还不到2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分散、小规模种植,种植户经济实力、生产规模、市场信息预测和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其次农产品小规模生产与中高档消费需求不匹配,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欠缺。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户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强大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地位深化农产品加工层次,从农产品的采摘、储存环节直接进行简单的加工预处理,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和产品的品质,便于后期进行深加工操作。同时,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在保存、运输等方便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较好地减少因物流而导致的损耗。

(三)依托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储运过程中的冷藏保鲜能力

能否保质保鲜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难以实现。农户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取在资金、技术、设备、市场地位和政策上的优势,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储运环节加强合作,在合作社加工处理后即可通过第三方物流向外运输或者在本地仓库冷藏。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要注意是否有专业的冷藏运输车辆、运力如何、能否保证农产品及时的运输等问题。

三、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策略研究

(一)通过合作社发展,提升专业化物流需求

(1)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合作社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和连片作业,把散落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整合起来,推动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需求。目前我省土地流转率偏低、流转速度较慢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流转价格偏低、流转方式不灵活、流转信任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首先基于土地流转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的流转收益,加快形成规范有效的土地流转价格,推动土地商品化、市场化和政府政策补贴的同步进行。

(2)规范和加强合作社的成立与管理,提升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通过严格规范社员的入社和退社条件,解决农业合作社组织程度低、社员流动大的问题。加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的社员章程,保证合作社专业高效地运转。同时在财务管理和利润分配方面,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和社员个人账户。

(3)政府落实合作社优惠政策。为解决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合作社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力度,在合作社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给以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县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各合作社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帮扶政策。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构建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良好局面,鼓励合作社与市场对接。

(4)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融资能力。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难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合作社自身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内部自由资本不充足。二是合作社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银行和合作社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合作社缺乏贷款所需的信用评级、资产抵押物、担保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为解决融资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成立资金互助组织,加强内部融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的专门机构。

(二)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

(1)调整“重生产,轻流通”的投资结构。“重生产,轻流通”的投资结构是限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发展省内农产品物流需要调整原有的投资结构,加大流通、加工环节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并根据农产品的自身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保鲜、包装等处理,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成效;问题;发展对策;浙江绍兴;越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73-02

近年来,越城区农业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积极探索,着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吸纳社员915人,带动农户1 763多户,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服务收入5 37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家。有5家合作社中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4个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在历届省农博会上,越城区合作社的农产品共获得3个金奖。合作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主体是农民,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城区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格局。

1 越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1.1 围绕特色农产品,组建合作社

越城区拥有茶叶等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合力与品牌效应。因此,越城区积极引导农户,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由大云茶庄发起,于2002年8月吸纳11名社员组建了绍兴市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联接农户3 170户,利用“越州龙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优势建立专业茶园338.9 hm2,经中国茶科院认证有机茶园30.7 hm2,其中名优茶200.0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

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的优势,又可以为产品原材料提供保障,实现双方共赢。省级种子种苗企业――越州家禽有限公司组织周边78户养鸡大户组建绍兴古越禽业合作社。该社对社员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行“种苗、技术、收购、销售、品牌”五统一,通过合作社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为社员和面上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1.3 产供销产业链,串起合作社

由于广大农户处于小生产的地位,既受经销商的支配,又受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创建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绍兴市盈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由276户水稻种植专业农户组成。以区、镇2级的务农网络为纽带,以水稻种植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无公害稻米。在2014年,该社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整村制试点,开展统一供种、浸种、拌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

2 越城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越城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1]。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在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产加销紧密型合作,农民就可以享受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增值的好处,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2.2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在生产环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为农业投入品的控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和推广提供了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分散生产集中起来,统一农产品投入、统一生产过程、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也注册产品商标牌,打造优质品牌,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大云绿芯茶合作社的宝寿牌大云绿芯两获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市绿色农产品。

2.3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体制创新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农业科技进步来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于其只管技术推广、不管产品销售,对农民越来越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当前逐渐兴起和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化、专业化,能够满足更多农户的需求[2],对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作用更大。从农业生产经营来看,“公司+农户”的形式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带动面也越来越大,企业要直接带动农户,难度越来越大。而农业合作社能够在公司和农户中间发挥中介的作用,可以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3 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带动面不大。全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和带动农户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组织与成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功能不够强。三是运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以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协调,社员的平等地位和合法利益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与规范化要求尚有差距。对照《条例》,许多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五是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如信贷、用地等方面,未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 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引导和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条例》、宣传成效、宣传典型,要给予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正确把握3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民主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这一点对于越城区尤为重要;三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以及落实各项政策来推进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在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越城区也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其发展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4.2 大力培育,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改造一批。对已有的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改变以往松散型的连接方式,逐渐将其转变为紧密型的合作社。三是迅速规范一批。实实在在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四是着力提升一批。围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3]。

4.3 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搞好政策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帮助合作社申报有关项目;二是搞好信息服务,要主动为合作社搜集和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越城区数字农业网站与农民信箱,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四是搞好培训教育服务,通过培训,普及《条例》基本知识以及有关专业知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具市场竞争实力。逐步将合作社建设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主体,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大发展、大提高。

4.4 统筹协调,将国家各部门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有关各级国家部门出台了很多扶持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好多合作社并没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政策,二是部分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三是有的是合作社自己不了解优惠政策,没有去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4]。

4.5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农业部、农业厅每年都有扶持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但对申报单位都有严格的要求。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并把各级申报条件告诉每一个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促进各个合作社做大做强。

5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

[2] 郭红东,陈敏,韩树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7):25-33.

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宝鸡;扶风县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62-02

扶风县位于宝鸡市东部,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以及陕西省粮食、辣椒、油菜、苹果、生猪、秦川牛等的生产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兴办农业合作社,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大范围推广。近年来,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 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扶风县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5个,成员数4 153人,占总农户的10.77%,基本覆盖全县169个行政村,部分村甚至已形成2个不同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构成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服务业等,各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数及比例如图1所示(N=265)。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特点之一为涉及领域较广,已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涉及到粮食、果品、蔬菜、畜禽、苗木、农机等行业,且种植类(40.7%)、畜牧类(30.9%)以及苗木类(23.8%)为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大主体。

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主体较多,按其可将合作社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基层干部创办型、专业能人领办型、农民自治型以及高校毕业生参与型。在牵头主体的影响下,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范围日益扩大,由同组同村合作扩展至跨组、跨村,乃至跨乡、跨镇合作。合作社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扶风县现有农业部“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百强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十佳合作社”5个、市级“优秀合作社”8个以及县级示范社25个。但现阶段扶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阶段,10%的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较为成熟,而剩余的90%合作社其内部运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其他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具有很大差距,为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仍需继续努力推进合作社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偏小

扶风县合作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组织规模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的占90%,注册资金1 000万元的2家、800万元的3家、100万元以上的53家、50万~100万元的26家,低于50万元的占58%。太小的合作社难以起到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抵御风险、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作用,甚至无法进行最基本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1]。

2.2 管理者和成员文化水平较低

农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们大多依赖经验处理事情,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不相适应。大部分合作社只是依据当地具有的特色资源进行发展与经营,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远见有限,不能更好地明确定位合作社和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缺乏创建优质品牌方面的意识,不具有将合作社做大做强的能力,致使合作社和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合作社多以初级生产为主,而深加工不足,缺乏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2]。

2.3 职能缺位,运行欠规范

扶风县部分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期,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不具备明确的发展方向。有些人借此机会投机取巧,借着国家优惠政策的时机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合作社,目的是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套取政府的补助资金为己用,虽然结合到了相应的合作社成员,但并不执行相关规定以及履行职责,合作社成立后并无作为。还有一些合作社是依据《章程》规范成立,具备完善的机制和明确的分工,但因其自身和成员的综合素质限制,如文化程度较低、管理能力有限、民主意识不够强等,导致这些合作社最终流于形式,虽具有符合章程的各项组织机构以及制度,但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致使经营和管理行为的混乱性。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成员间也没有功能职责或环节的分工,要么全是种植户,要么全是养殖户。这些合作社只是将同种种类进行简单的组合,并没有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升级和进化,没有真正联合起来组成一支合作经济组织,使合作社的功能大打折扣[3]。

2.4 缺乏资金扶持,发展后劲差

扶风县仅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财政扶持资金,资金总额为82.5万元。现阶段扶风县合作社普遍缺乏金融扶持,尤其缺乏信贷支持。此外,缺乏各项配套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仍不宽松,使得合作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最终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合作社资金积累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前景令人堪忧[4]。

3 发展对策

3.1 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

为促进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进政府支持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将合作社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给予信贷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鼓励和引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善信贷服务,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J规模,专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5]。

3.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积极吸纳农民入社,壮大专业合作社队伍,边发展、边规范管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组织开展“四有”(具有完善的组织机制、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具有合适的合作手段、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活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二是要求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完善三大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三是积极开展合作社财务电算化培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加强辅导和培训,提高合作社管理层能力[6-7]。

3.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是增强合作社品牌创建、品牌化经营以及标准化生产的力度,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使合作社走上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经营链,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8];三是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覆盖率较高及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激发广大农民尤其是能人、大户创建和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进而通过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9-10]。

4 参考文献

[1] 黄胜忠,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9(10):121-124.

[2] 万宝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9-11.

[3] 刘二仁.加强指导服务 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9(12):11-13.

[4] 周春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中的矛盾及其思考[J].农村经济,2009(10):119-122.

[5] 姚梦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1,2011(4):98-100.

[6] 杨春悦.依法进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11(10):22-23.

[7] 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6.

[8] 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2(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