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1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现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1家,注册总资金达8279万元。其中:种植业68家(包括蔬菜、花卉、果品和苗木),占总数的67.3%;养殖业16家,占总数的15.8%;农资购销5家,占总数的5%;其他(休闲观光、服务业等)12家,占总数的11.9%。合作社成员2484人,其中农民成员2464人,带动农户数8595户。

2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策扶持

自2006年以来,西宁市城北区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项目,先后争取省级资金80万元,扶持城北区蔬菜协会、民兴西芹、鑫玉胡萝卜、华贵大蒜、源康、为农种植等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备电脑、投影仪和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培训设备,有效改善农民合作社基本办公条件,不断提高服务社员的能力。同时区级从预算资金中先后安排1564.2万元,对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乡韵、艺柏、谐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水电路配套设施扶持。

2.2 规范运行管理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对四证齐全、能按要求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财务决算的合作社纳入市级规范化合作社名录,并督促合作社逐步规范和落实合作社年度分红制度,规范记账。西宁乡韵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等3家被评定为市级示范社,西宁为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宁艺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2家被列入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名录。

2.3 加强基地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建成为农、乡韵、顺寨等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百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8个;2014年又将合作社纳入《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申报(复审)及管理办法》及《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奖惩及绩效考核办法》实施范围,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模式和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合作社的产能和带动能力。通过下派农民技术员、开展技术承包服务等形式,将以合作社为主体经营的生产基地列入重点技术指导范围,引用“粘虫板、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使用农药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基地蔬菜生产向精、细、嫩和采摘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

2.4 发挥品牌效益

注重品牌建设,鑫玉胡萝卜、民兴西芹、为农种植、乡韵休闲观光、金果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登记注册了“鑫玉” “巴浪”“青惠田”“乡趣” “农盛”5个注册商标;通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依托“城北区草莓节”等平台,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其中,大堡子草莓已经成为西宁市知名产品。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西宁市城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先进区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尚不规范。二是少数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意识不强,发展没有明确思路,没有真正发挥好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合作社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少,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四是多数合作社还停留在果蔬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产品包装销售层面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的动力不足。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农机入股、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组建农机合作社,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场农机现状

自20*年,各种大型机械及配套农机具转卖给农户,经过几年的经营,各种机械农具老旧、破损,现已基本变卖换成小型机械。小型农机具成本高、作业质量差、整地深度不够、犁底层已上移,根本无法实现作业标准化、更谈不上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这种农机状况制约了香兰农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建设项目及投资

拟购进纽*T7040型拖拉机一台,需资金75万元;904型拖拉机一台,需投资13万元;购玉米收割机二台,需投资51万元。以及配套农机具6项需投资41万元(其中:中耕追肥机一台13万元、保护性耕作整地机一台9万元、牵引式风幕喷雾机一台5万元、9垄气吸式播种机一台6万元、偏执耙一台5万元、灭茬机一台3万元)。

总投资1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监狱企业集团投资40万元、农场匹配资金20万元、农户自筹80万元。

四、建设标准

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经济实用”的原则,利用原有机务队的“三库一场”进行改建,拟建高标准的农机“三库一场一棚”。设立机车库、农具棚、办公室、休息室、修理间、零件库、油库和各种图版。配置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驾驶操作人员将在技术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原机务人员中竞聘。新购置的机车、农具都是经多方考察论证,适于本区作业条件的机型,具有马力大、作业效率高等特点。

五、管理及使用办法

1、对选聘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及机车、农具的保养和维修。

2、农机合作社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机合作社财务管理办法》,建立财务专账、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履行项目资金使用手续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生产管理、机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项规章制度。

3、农机合作社实现自主经营、独自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制经济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其组成及职权按法律规定办理。

4、建立严格的农机保养维护制度,并建立车辆档案,对正常使用的农业机型实行定期检修与保养,保证机车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5、建设农机合作社将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对建立农机合作社单位的耕地,将进行合理统一的轮作,根据农户种植的作物,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利于大型机械进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作业。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3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小康重要的一步。近几年,许多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获得额外收益,我国也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许多村陆续的建立起合作社,呈现兴旺的趋势。农业合作社具体指由农民在的基础上,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1]。合作社的宗旨是对合作成员不以赢利为目的,企业创造的利润在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费用外, 其余的要返还合作成员[2]。因此,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能真正代表农民自身的利益的合作集团。本文以南京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研究了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合作社促进收入增长的因素

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农科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合作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在我们去种植基地的时候,在种植地右边有许多带有金色叶片的树苗,介绍人说这是有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叶片和一般不同,是金黄色的。由于它的与众不同,在市场上的销路也格外好。

合作社和公司相结合。 侯冲村合作社机构下面成立了一个绿色园林公司,它对外起到了宣传,推广运营的作用。合作社顺应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把从事同类型的农民联合起来,流转土地,进行适度的规模生产。生产资料从分散购买变为批量进货,获得优惠价格,另外国家在税收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公司的形式,将绿苗卖给周围的村民和买家,获得收入。据调查合作社成员的月收入平均要比当地非成员收入要高出几百元。

农民收入方式多样化。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愿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农业合作社。每个村民以200元每股的价格入社,在年底时再分红。另外该合作社对当地的失去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也会发放福利,免费赠送几份股份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农户在入社前收入范围普遍在2万在4万之间,而入社后,农户的收入一般集中在五万以上。这里需指出农户收入增加不仅是合作社分红一个方面的结果,其中分红和外出务工比例最大,加入合作社后,土地被征用,空闲时间变多,外出务工时间也就增加,致使务工收入增加,从而使得农民总收入增加。

2.侯冲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阻碍和解决建议

外部干扰太多,农民参与少。侯冲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两者在发展中衍生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通过依托或挂靠这些部门和实体寻求庇护和支持,致使农民本身参与程度少(村支部是合作社最大股东),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民主水平不高[3]。目前侯冲村政府在合作社的股份是51%,直接影响到合作社决策和分红大小,农民并不是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仅仅3%社员对合作社一般了解,而剩下的97%不了解。这大大的违背了当初建立合作社目的―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对此政府应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借助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上来。这样合作社才能走上市场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产业单一化,发展受局限。侯冲村合作社所涉及的领域只有花卉和绿苗,品种缺乏多样性,季节性强。我们调查的时间是夏季,大棚里的花苗很少,地里的树苗也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介绍人说他们的销售季一般是春天和秋天,夏天种植相对较少,冬天后又不适合种植,这样合作社在夏季和冬季的销售额很少。另外合作社的产后服务较少,收入来源窄。针对这种情况,合作社应大力的引进品种,规划好种植区的品种布局,做到每个季度都有适当的收入,并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最后是产业渐渐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第三产业等。

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合作社内部结构混乱。这往往是合作社通病:重组建、轻管理,并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财务状况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在合作社的公布栏上,财务状况还是几个月前的,土地负责人信息从上个月就停止了更新信息栏。许多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另外,.调查显示,在2009年调查人中75人加入,而在2010年仅仅2人加入合作社,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入社难度加大。合作社的农户都有一定的经济资本,经济条件差的农户无法入社,这不利于提高全村的参与度,减少了资金的投入,难以进行再扩张。其次更多人不入社的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调查中47%的人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合作社处于初期,应该大力宣传本社,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入社,增大自己对村民的影响力,扩充自己的合作社规模。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农民;职业;新型;培训;农广校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41

1 强化培训支撑,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大通县农广校近年来主动争取县财政部门、农牧部门及县政府的支持,利用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的物质支撑及政策支撑强化建设实训基地、基础设施,以确保农广校的硬件条件能够满足培训职业农民的需要。目前农广校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9600m2,其中培训教学大楼的占地面积为1607m2,同时购进了大量先进的培训设备及强化了师资力量建设,专兼职教师共有40名,能够有效满足基础科目、管理科目、经济科目及农牧科目的培训需要。为了确保实训教学能够与理论教学实现有效对接,农广校利用政策支持建设了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与合作社共建实训基地;在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还充分利用了农业部门提供的办学资源以及县政府的农民培训扶持政策,以便可以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平台,让农民利用办学资源学习新科技与新技术[2]。此外,还为参加培训及通过考核、成绩合格的农民颁发了农业部门及政府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从而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2 创新培训工作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对培训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培训效率,让农民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可以确保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尽快实践与应用科技知识。可以采用个别培训与普遍培训有机结合的模式。重点培训新型农业产品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让经营主体与种植大户可以通过培训了解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农业项目选择方法、如何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的产品及创业技巧等;需要对有立志创业意向、条件的农民进行重点帮扶,帮助农民做大做强。在普遍培训方面,可充分发挥示范户及养殖大户等的带头作用,使成功的经营理念、生产管理经验及生产技术等可以在一般农户中推广应用 ;需要合理调整、更新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农广校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可以深入农村调查实际生产状况,并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培训的内容,保证培训的内容能够与农村主导产业相适应,以确保培训内容有的放矢,提高培训实效。需要考虑农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科学安排以及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在农忙季节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及乡村中进行巡回培训,或进行现场指导;在夏季挂锄及冬季农闲时,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培训[3];可以将技术光盘、书籍技术资料等发放给农民,让农民利用空闲时间自助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3 建立培训管理制度,改善培训效果

为了改善培训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利用培训管理制度适当约束教师的行为与参加培训的农民的行为。需要考虑到农民就近学习与就地学习的特点,对农广校中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学员守则、教员职责、培训管理制度、培训考勤制度以及考务考试制度等,确保各个培训环节均能够有章可循,以提高农民的出勤率,并保证培训教员能够切实履行自身的培训职责[4]。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需要注重转变农民学员的学习观念,通过列举成功案例激发农民参与培训学习的动力,并让农民可以了解到自觉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利益,从而促使农民学员自觉遵守农广校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及考勤记录制度。为了保证教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培训工作,可以采用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相结合的聘任管理制度,在培训中期及培训后,由农民学员与学校评价任课教员的培训工作质量,并决定是否继续留任。

4 结束语

现代化与产业化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走上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农广校需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培育更多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罗亚娟.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26-33.

[2] 檀学文.时间利用对个人福祉的影响初探――基于中国农民福祉抽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10):76-90.

[3] 李明贤,樊英.经营模式、经营特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浏阳市三家典型蔬菜类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81-87.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困境;对策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个体分散经营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在全国广大农村,种崭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近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之下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它正以蓬勃的生机、充沛的活力为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生长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起主体不同,盱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能人带动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销大户等农村能人牵头组建起来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能人是这类合作社的核心,合作社的运行往往由他们一手包办,他们对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盱眙县鲍集镇某某水产专业合作社是由螃蟹养殖大户黄某某发起并担任理事长,合作社的会员一百五十多户。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分散独立生产,能人大户负责收购销售。

二是农业技术部门领办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农技服务站等涉农服务部门利用他们在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牵头组建的。农业技术部门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农民面临的技术、信息难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身的经济收入,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农业技术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如盱眙县金土地奶牛养殖合作社,是以马坝镇农技站为依托,主要向合作社成员提供统一购牛、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卖奶等服务,推动了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是村级组织兴办型。主要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把一部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服务,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干部是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如盱眙县仇集镇朱刘村明俊蔬菜合作社是由村集体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理事长是由村书记担任。目前,全村有227户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全村共有465个蔬菜棚,占地700多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购买农药、化肥、大棚薄膜、大棚卷帘机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对蔬菜进行包装销售,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吸收当地相关农户组建起来的,实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如盱眙县顺森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盱眙县顺森肉鸡养殖公司于2005年发起,该合作社是一个集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四个统一”为广大入社农户进行全程服务,即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防治,统一收购销售,市场风险由公司承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对入社农户养殖的肉鸡一律实行保护价收购。成立后运转状况良好,已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从事肉鸡养殖,还有许多农户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猛增长。但通过对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合作社存在着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回报率低,对社员的凝聚力差,管理效率较低,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

(一)合作社规模总体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到目前为止,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辐射面低、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的大多是集中在经济基础好的乡镇,而一些经济落后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停留在村级组织范围内进行农民合作,合作社社员数量有限,大型专业合作社比较少。如盱眙县铁佛种植合作社只有农民十几户田地30亩,投资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多限于提供信息服务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专业合作社比较少,能创建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力的合作社更是凤毛麟角。合作社之间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服务功能较弱。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为社员提高收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发展缺乏人才

当下农民文化水平仍然普遍较低,小农意识常常使他们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虽然加入了合作社,但并没有做到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在调查中,不少合作社的理事长都反映,有些合作社成员以个人利益为重,没有按合作社要求采取共同行动,使得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就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懂管理、农业技术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能人,他们的学历水平一般集中在高中和初中,他们或者是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还有一些负责人为村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调查中,不少合作社负责人提到在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合作社发展迫切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加入。

(三)合作社基础薄弱,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瓶颈的制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多,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靠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聚集大量股金,由于缺乏资金,合作社不少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合作社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如盱眙县维桥乡玉明豆类专业合作社成立时成员出资总额为人民币2万元,后因资金短缺导致合作社无法开展下去。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为吸引农户的参与,大部分采取不收取会费的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政府的拨款。而社员缴纳的股金十分有限,加上合作社盈利水平的限制,因此,在资金积累上存在严重障碍。

在贷款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并且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都有很严格的抵押担保要求,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下,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很难用来抵押,而土地的抵押又面临法律方面的很多约束。同时,合作社的融资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没有担保公司愿意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政府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并且,合作社的财务记录大多不完整,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进行规范的信用评估,从而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授信和贷款[2]。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申请贷款十分困难,资金缺乏已成为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四)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尚未规范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缺陷。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是在“能人”或外部力量带动下,将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靠“牵头人”的个人权威来凝聚,组织机构及制度不健全,难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突出表现在缺少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可操作性强的章程,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都不尽完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随意性很大[1]。从对盱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构或者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缺乏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同时,从外部来看,目前没有形成对合作社进行长效外部监督的法规、制度,如外部审计、工商年检、质监等主管部门的检查等等。如淮安某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在盱眙县是一个非常大的畜牧养殖企业,年产猪几十万头,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在今年出现了用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违规药物为生猪食用,被相关媒体曝光,这就是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导致的。

此外,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但还是存在着政策落实“肠梗阻”,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如从税收环境看,合作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的多重税负、税收优惠政策少,收购免税农产品应按一定比例扣减进项税,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的收入应免征增值税等问题,税务部门没有给予确认,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合作意识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影响的广大农民对合作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合作意识淡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农业将呈现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长期并存,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农业与口粮农业长期并存的局面[2]。要加快促进我国农民由兼业农户向专业农户转变,推动我国农业向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因此,政府应发挥好各种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有重点、有步骤的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和价值,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凭借其自身力量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政府、合作社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相互联动,形成推动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有效合力,共同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政府要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和输入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在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合作社管理人才进行培训,依托各级农业职业院校,采取学历教育、短期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参加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素养,还要培养个体农户的合作意识。另外,有经济实力、发展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适当引进专业人才,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要出台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龙头企业业务骨干、返乡创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资金困境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资金缺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当前,政府在解决合作社资金瓶颈方面主要采取了直接的财政拨款,不需要合作社偿还,政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致使一些并非合作社的涉农企业通过虚假材料注册登记为合作社后进行政策套利,以获取政府资金,这不仅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也极大的侵蚀了公共财政。很多时候,政府通过带有约束性和激励性的贷款支持要比直接的财政拨款要更有效。

政府、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可以设计一个良好的贷款机制,如政府可以转变对合作社直接补贴、拨款的资金扶持方式,转为政府对合作社贷款进行贴息支持和担保费支持。这种模式是政府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比直接的财政拨款要有效率。再如有些地区已经选择了一批合作社进行了试点。通过资金互助,可以把社员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这对于满足社员的小额资金需求尤为有效,而这些小额的资金需求是很难通过银行得到满足的[3]。扩大信用社对客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抵押担保[4]。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使合作社收益,突破资金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规范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前提,也是合作社能够长期生存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把民主管理与“能人”治社相结合。具体就是在日常的合作社管理活动中,可以发挥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充分调动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重大事务决策上要召开会员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民利,广泛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基于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其所获利润按交易量大小返还入社农民。农民除了以价格方式获得利润外,合作社再从自己的赢利中拿出一部分按一定比例二次返还给农民,让农民充分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月刊),2009(5):91

[2]王曙光.农民合作社的全要素合作、政府支持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2010(11):5

[3]王曙光.如何突破合作社融资瓶颈.农村经营管理,2012(11):12-13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6

摘要介绍了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扬州;邗江区汊河街道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统分结合”的植保方针,常年种植水稻654.1hm2、小麦582.5hm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于一身的工作。目前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治不及时,错失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是盲目用药较普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加重了环境污染。农民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邗江区在该街道推行“四统一分”病虫防治模式,即统一持证上岗、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费标准、分工协作服务,取得明显成效[1]。统计表明,2008年汊河街道病虫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 400 公顷次,惠及农户1 325户,减少用药2次,平均降低用药成本219元/hm2,节省种田成本10.22万元,挽回粮食损失约583t,折合人民币约111.9万元。2009年汊河街道水稻统一防治面积466.7hm2,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1.3%,药剂统一覆盖率达100%。

1汊河街道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

1.1建立了服务组织

汊河街道地处扬州市郊,紧邻扬州市邗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达,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为推进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实现为农服务的宗旨,2008年9月汊河街道注册成立了扬州市邗江区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2009年合作新增2台担架式弥雾机和30台背负式弥雾机,组建3个村级植保专业队。截至2009年12月,合作社拥有植保机械70台,各种形式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12个,服务面积4 725公顷次。各村级植保专业队分别与弥雾机手签定机械管理协议,规定弥雾机产权归村所有,机手拥有使用权。规定背负式弥雾机防治作业面积不低于4.7hm2/台·次,担架式弥雾机防治作业面积不低于13.3hm2/台·次,未达到服务面积要求的由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收回植保机械重新选聘人员。为加强植保专业队管理,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制定了8项措施:一是成立植保专业队技术指导组。二是规定植保机械由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是对弥雾机手实行严格筛选,符合条件人员由本人申请,植保专业队推荐,合作社审核确定。四是建立机手档案。实行机手登记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五是签订《邗江植保连锁服务协议》,规定植保专业队、机手的服务宗旨、组织方式、服务范围、服务方式、责任分工等。六是实行“四统一分”的运作模式。七是对弥雾机手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主要培训病虫防治知识,弥雾机械操作及其维修技术。八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服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达到植保专业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植保专业化服务稳步健康发展[2]。

1.2加强了宣传培训

每次病虫草防治,合作社都及时召集各村抓农业负责人召开病虫防治专题会议,布置病虫草防治工作,并印发病虫草防治宣传资料,将宣传资料张贴到街道的主要交通要道口,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合作社在各村村部门前书写黑板报,大力宣传小麦、水稻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情况。合作社还邀请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和弥雾机厂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常见病虫害防治和弥雾机手上岗培训等活动,截至2009年12月,该街道共培训弥雾机手150人次。在重大病虫发生时,合作社积极组织召开病虫专业化防治现场会,不仅提高了病虫防效,还推动了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提高了药剂统供率。

1.3改变了服务模式

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由门市上单一销售农药为直接将农药送到各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手中,合作社与专业队和弥雾机手签订农药供销合同,合作社每次让利7.5~10.5元/hm2给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既稳定了植保专业队,又提高了配方药剂的统供率,2009年该街道配方要及统供率达100%。植保专业化服务模式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发展为现在植保专业队的“团队作战”。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带药带机防治。合作社直接将药剂送达植保专业队,植保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按区植保部门技术要求,及时向农民传递防治技术信息,提供防治药剂和机防服务,保证施药质量,收取合理的药剂和防治费用。该街道胡庄村现有水稻种植面积93.3hm2,每次病虫防治前,合作社直接将药剂送到村专业队,专业队再分发到各作业组组长(每个组长分管2~3个组),作业组带机带药挨家挨户连片作业防治(仅少部分农户自己防治),2009年该村统防面积达95%以上,药剂统一供应率达100%。二是专项承包防治。植保专业队采用记账方式,对农户一季作物病虫害承包代治,防治结束后按实际用药用工费用与农户结算。徐集村植保专业队现有背负式弥雾机25台,专业化服务组织3个,针对该村主要劳动力在邗江经济开发区工作的特点,徐集村植保专业队与该村吴庄组、祁庄组村民签订机防承包代治合同,2个组16.7hm2机插秧示范点全部实行专项承包防治。每期病虫害防治前将用药用工费用告知农户,经农户确认,防治结束结算防治费用,2009年该机防队服务面积150.3公顷次。

1.4完善了服务机制

为推进植保专业化工作,确保病虫防效,每期病虫防治,专业队在防治过程中指定专人配备药剂并进行质量监督,以防药量不够、水量不足、篡改配方等现象的发生。防治结束,合作社还组织专人深入田头和农户家中,调查弥雾机手的防效和村民的认可度。同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合作社规定,对次防治面积在4.7hm2以上,年防治面积33.3hm2的弥雾机手,合作社年终奖励背负式弥雾机1台。该街道各植保专业队都严格按照《邗江植保连锁服务协议》要求,统一收费标准,明确责任,确保防治质量,建立和完善了管理机制,对不负责任、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机防人员坚决辞退,决不迁就。合作社建立了相关的服务档案,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统防统治的工作成效。

2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具有特殊性,时间上一年仅防治几次,属于间歇性劳作,收入不稳定;设备上弥雾机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故障;防效上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难把握。这些都决定了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实现“公共植保”理念[3]。二是防治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弥雾机手为增加收入,降低用水量,防治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密度高,机手为抢抓时间,用水量难以保证,农药很难喷洒到水稻的基部。另有部分机手防治时不认真,出现了因漏喷农药造成的病虫“夹花”现象的发生。植保专业化服务是一项季节,不是长期性的工作,属于短暂性的突击,服务人员配备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强壮劳动力都在其他岗位,适合做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的人不多。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村制定了一整套的病虫防治技术标准,实行“四统一”,但还有少部分村的部分专业队只管病虫防治,不管防效。防效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因无完善的奖惩机制,给少数弥雾机手钻了空子。还有少数植保专业队虽统防统治率较高,但不能保证病虫防效,导致部分农户对植保专业化服务持怀疑态度。

3发展对策

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推进和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还需要基层广大农技人员的支持,同时还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这样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持久生存。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地方政府要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才能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现行的,曾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方式比较困难;且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种植面积小而分散,需要服务的市场小,阻碍了植保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因此,像扬州市郊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将耕地向少数人(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实现规模种植、连片种植,才能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提升植保专业化服务水平[4]。三是培育植保队伍。政府及农林部门要积极扩大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伍,鼓励有志于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中青年劳动力参与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开展专业化防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健全规章制度。对现有的植保专业队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健全管理章程、工作守则,规范机防费用支付和收费标准,制定防治质量标准,解决因植保专业化服务引发的矛盾纠纷。

4参考文献

[1] 徐蕾,李群,康晓霞,等.邗江区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模索与实践[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8):44-45,22.

[2] 张绍明.从“邗江模式”看植保专业化服务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8(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