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幂函数;案例设计;创新
一、中职幂函数教学单元的定位
1.课程定位
2.教案设计理念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执教教师发现,若没有数学认知和自我总结的实践过程,而是仅仅以结论提供方式的记忆式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解题时的困惑,这与其尚未真正掌握幂函数规律密切相关,故而本教案设计的核心原则在于避免以往的“告诉”式,而是以建构的理念,还学生以知识认知与理解掌握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幂函数基本规律及其性质、属性,并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确认与巩固,通过反复的、源自于幂函数性质规律各角度的练习,进行幂函数深入学习。“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学会知识摸索与探求的基本学习规律和技巧。
3.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职学生,基于其对函数一定量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认知,函数研究思路与方法也有所熟悉,幂函数课程是结合并运用已知指数和对数函数概念、性质和图象及结题运用,开展教学的知识模块。但由于刚步入中职,对初中学习阶段的各种学习特点及习惯仍有所保留,而且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仍属于转折成型期,所以教师须把握幂函数教学创新的体验、契机,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理性思维和类比等思维的培育,并获得幂函数教学的良好效果。
4.教材要求与目标设定
幂函数作为改革教材的重点内容,在现行中职类专业教学的数学教材中处于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主要目的在于比对上述函数的复杂性之后,鼓励学生结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本教案所涉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幂函数,主要以结合实例引用概括幂函数概念,在学生了解识记幂函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了解其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区别,并通过特殊简单函数的图象比对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教学目标为结合一次、二次和指对函数的特性对比,培养学生数学的对比结合和相应的分析归纳能力,并提升其数形结合、特殊上升到一般、归纳类比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1.以学生业已熟悉的各类简单函数的引出,进行学生函数思维的重新建立,如运用(1)p=k,(2)S=x2;(3)V=ax3;(4)r=■;(5)v=s・t-1提问学生上述函数在其“形状”变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进而引出y=x,y=x2,y=x3,y=■,y=■,y=■,再结合一定时间的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幂函数的变化特征为以x为自变量,a为特定常数作为其指数所构成的y=xa,这一函数称为幂函数。经过上述幂函数的引入教学,学生被自然地带入对于类似函数的思考研究中,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概念性认知。而且该方法突出了本教案设计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创新原则,尊重教材的同时适当创新教材展示与教学设计。
2.基于幂函数引入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获得幂函数理解认知,并提示指出幂函数结构中的x自变量位置,并以其与指数函数的位置进行直观对比,从而将复杂的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结构易混淆问题变为简单且不易遗忘的形状识记。同时,可以配合一定量的各种幂函数举例辨别,分辨并总结各类幂函数,在此基础上又对幂函数的形式进一步探析。接着,对幂函数的一般形式进行进一步探析。当然基于课程的教案创新改革必须秉持一贯的教学目标及其实施,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脱离教学规律的教法创新。
总之,作为逐步发展的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的教学革新,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充分结合学生现实、教材现实、教学现实、教育发展现实,中职数学中的幂函数不能以简单的给定义、告性质、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更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及其自有知识结构体系与认知能力特性,进行综合性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邦杰.例谈幂函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2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正改变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关键是开发系列微课。系列微课设计的关键要明确设计原则,并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恰当选择题材,精准选择微课资源,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且能学会的教学目标,发挥小视频的大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微课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于辉主持的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编号:2015ZCZ029)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就是基于“互联网+课程”形成的,以“机械设计基础”学科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作的短的系列视频。它是针对高职学生,以教学应用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设计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要从教育视角考虑,即基于“机械设计基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突出其教学属性。
一、系列微课设计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的使用对象是高职学生,因此,“学生主体性”是系列微课设计的核心原则。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顾及学生体验设计系列微课,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才能实现设计制作微课的价值。
1.准确分析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微课,必须准确分析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微课设计。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惑点等,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小问题,以问题导向为主线设计微课。准确分析学生亟待通过微课解决的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构建知识顺序,真正做到在教学理念和思路上“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2.深入了解学生希望看到的画面。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不同,师生不同步,而且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微课的视听效果留住学生。在制作微课时,要从学生的视角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比如在“运动副实质”这节微课中,各构件用不同颜色呈现在画面上,并用慢镜头显示其运动规律。否则,学生分不清构件联接关系,看不懂构件运动性质。微课画面要注重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表现教师或教学环境。微课中的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微课中的声音要让学生听得清楚、亲切,感觉舒服。因此,教师必须说普通话,发标准音,音量适度,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微弱。同时,注意背景音乐与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3.亲切体会学生看后的心理感受。由于微课学习,师生不能直接面对面,没有视觉呼应的自然感。为使微课传递出“一对一教学”的亲切感,教师要对课程内容熟练驾驭,对微课形式不断创新,创建“我在你面前,我为你讲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踏实的心理感受。
(二)碎片化原则。微课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学习目标单一,视频容量小,播放形式兼容。每个视频要短,最好在10分钟内。视频容量小,学生手机能播放,便于利用零散时间观看学习。实现学生自定时间、自定地点、自定内容的碎片化学习。
(三)交互性原则。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反映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等问题的工科课程,为了表达清楚课程内容,要附加图片或动画,尽量减少文字叙述的权重,图文并茂更适合“95后”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最好由问题导向,问答瞬间解决问题,使学习化繁为简,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实现高职学生由接受者到探究者的转变。
二、系列微课题材分析
(一)科学规划。开发微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微课与微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题材的选择要从高职学生学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视角考虑,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学性。系列微课题材选择与微课大赛题材选择有本质的差异。选择微课大赛题材时,只考虑本节微课的效果,与课程的其他内容无关。而系列微课题材的选择,既要彼此相互独立,又要环环相扣[2],层层递进,即上一节微课是下一节的基础和已知条件,下一节微课是上一节微课的进一步应用。例如,机械设计基础的“机构自由度计算”模块中,系列微课的题材选择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机构自由度计算。
(二)选题得当。选题是微课成功的关键,更是系列微课设计的核心之一。
1.有用性———学生感到值得学。无论哪种类型的微课,都应保证微课内容的全面、透彻。一是微课内容全面是指单个知识点要全,否则学生就学不全,还需要花费精力查缺补漏。系列微课内容要关联密切,阶梯递进,并有与微课配套的材料,如微教案、微练习等学习资源与之配套。二是微课内容要透彻,既把单个知识点概念、原理等讲明白,又与相关知识点进行相互对比、关联利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选题要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无论从哪点切入选择微课题材都必须是固化的知识,不要选取显性知识或有争议的知识。并注意选题的大小,尽量做到一节一问题,学完即解惑,这样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值得学习。
2.趣味性———学生想去学。微课内容要具有创新性,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脉络或学科体系,最好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来创新知识的传授顺序、传授方法。在表现上,微课制作要有新意,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情境带入等吸引学生学习,并在制作微课中适当设置交互性环节,利用问题吸引学生,从而实现学生想去学的目的。
3.浅显性———学生感到易懂。微课的内容要容易理解,即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将不易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对于“机构的联接关系”这类容易理解的内容,最好制成运动画面,形象生动,既满足学生视觉需求,又直观易记。在制作动画时要注意画面颜色的搭配,实现微课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深度融合。
三、系列微课资源分析
系列微课需要资源很多,包括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视频、微动画、微原理、微讨论和微评价等,这些资源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95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作品。虽然可以借鉴或借用,但不如原创制作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无论怎样选择微课资源都要考虑到师生的异步性,这是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别。在非面授的环境中,微课资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征,符合心理特点,使学习者对微课知识内容产生心理共鸣。
(一)微课件分析。目前制作课件最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软件,它具有强大多媒体的功能,而又简单易学。具有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的兼容性,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满足教学要求。用powerpoint制作微课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模板。由于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做PPT的模板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观察课程内容,最好根据课程内容原创模板。否则,由于模板背景花哨、混乱或色彩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认真观看的兴趣。
2.重点突出。在制作每一张幻灯片时,要按适用、适量和适当原则安排字幕、嵌入图片和动画。充分利用声、光、动画等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课件要突出微课内容,并条理清晰,不是图片、动画等素材的堆砌,素材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个教学过程。任何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可使一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更形象、生动地演示原理和过程。微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是微课成功的基础。
(二)微教案分析。微教案也称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微课教学活动,依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微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3]。微教案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及教学过程四大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分析重点、难点,从而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要在10分钟内通过视频的形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必须做到“精”,即时间精确到“秒”,内容精确到“字”,效果精确到“懂”。对视频中“片头”、“正文”、“片尾”都要精确斟酌,充分筛选,反复推敲。微教案撰写得越详细,环节落实得越准确,遗憾的几率越小,效果越好。微教案设计是微课设计的隐性核心。微教案设计要遵循主题明确、导入简捷、总结精准的原则。设计微教案,尽可能只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注意导入路径的新颖、直接,尽量做到引人入胜,减少所占时间。总结时要简练、精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微习题和微讨论分析。微课教学的目的依然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做练习和讨论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微课中必须设置针对本节主题的微习题,便于学生自检学习效果。微习题的设置数量和内容都要“微”,使学生即刻能答,答能掌握。微讨论是在完成微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拓展,实现微课解决大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日积月累作用。
四、结语
系列微课不同于单节微课,其实质是校本应用型微课。设计原则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碎片化和交互性”为标准。在此基础上,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设计的关键问题是系列微课题材要科学规划、选题恰当,实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且能学会的目标。为此必须做到对系列微课资源精准选择,教学过程精细设计,教学实施精心落实,才能发挥小视频的大作用。
作者:白洁 于辉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3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四年来,广大教师在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和说课几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范式,但对答辩却常常一头雾水,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笔者于2014年参加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经过层层比拼,获得农林牧渔类示范课。
一、教案、现场和答辩说课的区别
“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构成,采取单项评分、总分排序的办法确定奖项,不超过参评教师总数20%的比例确定为示范课,不超过60%的比例确定为研究课。答辩和教案、现场说课相比难度最大,也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教案
《通知》要求所有参评课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在备课方面,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专业技能课程,重在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评比设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六个评价点。也就是说,“两课”评比无论是教材的约定、内容的规定、程序的确定、标准的核定都是非常具体的。参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教案”进行打磨和润色,因此教案的质量差距是不显著的。
(二)说课
“两课”评比中的“说课”是课后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把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得失等问题说给专家听,以汇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同时求教于专家以获得引领和指导。说课应涵盖哪些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有的选手加入了教学资源、板书设计等。其中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属于“教什么”的范围,而教学实施、资源整合属于“怎么教”的范畴,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属于“为什么这样教”的范畴。[1]评比设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教师素养八个评价点。说课课件要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或章节、话题、框题)或一个完整项目,教学时数不少于8课时,内容多,跨度大,对专业技能课程来说有时还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课件有一定的概括性、典型性和表现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课件制作时间充裕,有时甚至可以吸纳学科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对参赛教师的语言、服饰、动作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演练,因此课件和教案一样,质量差距也是不显著的。
(三)答辩
《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答辩评级表》仅仅在“说明”中约定了专家提问的四个方面:第一,从材料阅审及说课中提出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功能、教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第二,从相关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提出有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与要求、教材体例与特色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提出有关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第四,从说课中的教学实施提出有关目标达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问题。以上4个方面的问题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既有过程的也有方法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有实然的也有应然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跨界的,其广度、角度和深度近乎开放。答辩的问题通常不会超过4个,但是专家可以根据选手答题情况进行追问。答辩不仅检测参赛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是对教师心理、学养等深层次问题的考验,答辩对“两课”评比的影响显然远远超过教案和现场说课。
二、对答辩问题的概括和答辩建议
(一)对答辩问题的概括
答辩由于受时间、场所、手段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客观地再现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情境,因此评委只能根据选手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简捷性,以及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敏锐和机智,作为综合判断教师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标尺。同时,选手对评委可能提出的具体问题也难以预估,因此,要赢得评委的认可并获得高分,必须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尽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但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具体的问题是变幻的,但是问题的类型却是相对稳固的。选手可以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结合执教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全面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答辩建议
回答问题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即听清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听清问题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因此评委提问时选手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而且要仔细观察评委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弄清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听清问题之后,除非特别简单、特别熟悉的问题,一般不要立即回答。通常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梳理,理出回答问题的思路,突出回答问题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影响整个答辩进程,容易引起评委的反感和疑虑。思路理清后开始作答,通常在作答前要设置一个答题开关,即询问或告知评委开始答题。答题时要针对评委的意图系统回答。涉及问题的逻辑顺序时,除非特别复杂的问题一般不要跨层回答,否则容易导致逻辑混乱。对于同一层次的问题,并列的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4个,否则容易导致前后矛盾,如开头说“我想从以下4个方面回答”,结果只回答3个方面。回答问题结束后,应该给评委一个答题完毕的信号,便于评委质疑、追问、继续提问或给予指导。
三、答辩的礼仪和技巧
(一)答辩的礼仪
首先要关注评委。关注评委体现选手敢于和评委交流的胆识和自信。其次要注重聆听评委的提问。第三回答问题时既不要抢,也不要等,更不能对评委的反应漠然置之。对评委的质疑、追问要及时回应、积极回答。最后对评委的点评、指导要真诚感谢,答辩结束后要有礼貌退场。
(二)答辩的技巧
1.答的技巧。首先要沉稳不慌张,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回答的。其次要巧借过渡快速思考。第三,答题思路要清晰。最好在同一逻辑层面回答问题,而且答题的要点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超过3个。因为一是答题时间有限,二是要点多了容易出现混乱和错误,当然答题要点数目的确定最终要看题目的含量和自己掌握的程度。第四,答题之后要及时给评委传递“回答完毕”的信号,以便评委作出评判或进一步提问。
2.辩的技巧。答辩之“辩”不是辩驳之“辩”,而是辩解之“辩”,答辩的目的不是把评委辩倒,而是要让评委认同,至少不能让评委反感。针对选手的答题情况,评委通常会问三类问题:一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质疑,要求选手给予明确的答复;二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追问,要求选手作进一步深入阐释;三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引领,要求选手作为同行进行探讨。选手根据自己对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分三种情形予以回答:一是对确认的问题要斩钉截铁地回答,在呈现完美答案的同时传递自信的姿态;二是对犹豫的问题给出几种可能,把评委的提问转化成向专家讨教的机会;三是对不会的问题不能抱侥幸心理瞎懵,而是要表明将来一定系统深入学习争取在专家的引领帮助下解决问题,其实表明态度也是一种回答。
“答”和“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通常先答后辩,答中有辩。“答”要重突出点,“辩”要有的放矢。
四、答辩外的功夫
(一)答辩可以准备
答辩的问题看似漫无边际,其实答辩是教案设计和说课的后续赛项,它的价值在于为教案设计和说课作必要的支撑,可以是理论的进一步澄清,也可以是经验的进一步解说,可以使疑难问题得以化解,也可以让优点、特点、亮点得以突出,还可以为说课疏忽和缺陷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参评教师可以从一般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专业教学内容,教案和说课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作精心准备。要使教案和说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概念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答辩底蕴在教研
《通知》要求,“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而“两课”评比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比活动,旨在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教师。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仅仅停留在教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诚然是重要的,它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纯熟之境,但若缺少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缺少了教学研究基本能力的扎实功底,教师的教学活动就难免要陷入盲目和停滞,教师本身点滴的感性经验上升不到理性高度,很难达到对教学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教学实践只能在低水平上低效重复和循环。所以教师不能囿于狭隘的教学经验,而要通过教研寻求突破和超越。[2]参赛教师只要平时注重学习和思考,勇于实践和创新,答辩时就能答得准确辩得精彩。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
0.引言
对于一名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工作是首要工作,是其在学校的立身之本。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评估机制,由学生评价教师上课水平,而且这种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另一方面,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讲好课和培养好学生也是教师自身的职责和内在的愿望。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是值得每一名大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虽然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是专家,但是在教学上可能并不擅长,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非常缺乏教学经验。事实上,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如何授课,全凭个人的摸索和钻研。笔者也曾经经历过那个阶段,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念讲义,结果可想而知。经过数年的学习和钻研,终有小成,在教学工作上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愿与各位读者分享。
1.课程定位
教师在承担一门新课教学,准备具体的授课内容之前,首先要了解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例如,该课程是大学几年级的课程,有哪些前置课程和后继课程,每周的授课学时有多少,有无实验课时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没有前置课程,后继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等。
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课程的授课对象。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任何一堂课,任何一部分内容,都有难易、深浅之分,而且讲课的速度也很有讲究,对于其中的分寸把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的情形下才能定夺。另外,学生的基础构成往往不是单一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基础较差的,这就增大了授课的难度。
如何了解授课对象的背景呢?一个简单的做法是课堂调查。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一堂课上,笔者都要进行一个调查,将所有学生按照编程基础分为4类,然后进行统计。学生编程基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在充分了解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之后,我们就要为该课程制订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个人的观点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学习C语言的语法知识,而且对一些琐碎的语法细节很感兴趣,但是在解决实际编程问题时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在课堂讲解一些算法设计方面的内容时,学生也表现得很吃力。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每一门课程都有大量内容,而学时数有限,因此什么内容该上课讲,什么内容应由学生自学,什么内容该重点讲,什么内容应一笔带过,这些都是教学内容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由于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要进行相应调整,少讲知识型内容,多讲能力型内容。在课程安排中,C语言的语法知识只占课程内容的1/3左右,而编程案例则占课程内容的2/3左右。这些编程案例并不是一些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例题,即为了演示某个语法(如for语句)的使用方法而引入的小例子(代码量只有几行或十几行),而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例题,如猜数字游戏、八皇后问题、证券数据文件格式解析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编程案例,向学生讲解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的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订教学大纲,每一章、每一堂课讲什么内容,讲多长时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要详细列出来。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要注意,课程内容一定要主次分明,多讲重点和难点,少讲简单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的内容。另外,课程内容要有创新,教师需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自己的理解引入新的内容,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他人的教学大纲。
3.教案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制定好教学大纲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教案设计,这是创建一门新课程的最主要工作。这里主要讨论3个方面的内容:材料搜集、融会贯通以及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3.1材料搜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搜集材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开设一门新课时,如果要从头开始一页一页地设计PPT,那么会非常困难。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每一页PPT都要亲自从头开始设计,那么既耗费时间,效果又不一定很好。教案的制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课程资料,如课件、参考书和习题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对于笔者而言,在开设一门新课前,要专门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材料。材料的来源很多,一是来自于其他教师,包括校内和校外承担相同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他们索取;二是互联网,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渠道,互联网主要有两个用途,不仅可以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学习的知识来源,如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可以到维基百科等网站查询。
如何系统地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尤其是国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呢?笔者的做法是构建一个国际知名大学列表,然后用搜索引擎搜索每所大学计算机系的主页,该主页中一般会有一份课程列表及每门课程的描述信息,笔者通过这些描述信息找到所需课程。例如,http://www-cs.stanford.edu/courses上的内容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安排。每门课程都会有一个课程主页,上面有该课程的所有资料,包括教学大纲、PPT课件、作业安排等,可以对外公开和免费下载。
3.2融会贯通
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教师手上会有很多课件、习题等原始材料,但对于这些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使用,因为没有任何一份课件是完美的,而且即使是一份好的课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它,那么讲出来也会变味。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份课件,不同教师讲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归纳整理或深加工这些材料,将他人的、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自己特有的课件。笔者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东拼西凑法和加工改进法。
所谓东拼西凑法,即对不同来源的课件片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在讲授某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这部分内容的组织结构,即分为哪几小块,每一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然后在具体实现时,针对每一小块的内容选择不同课件。打个比方,如果教师自己设计的组织结构是骨架,那么他人的课件片段就好比是血肉。
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for循环语句为例,笔者首先设计好相应的组织结构,即for循环的语法、for循环使用方法举例和for循环编程举例3部分内容;其次,在原始材料中查找每一小块内容,看看哪一个课件片段写得最好,便采用它。这样,每个部分都是优中选优,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使得各个部分之间有了紧密的逻辑联系,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谓加工改进法,即该案例最初来自于他人的课件,题目很好,但内容写得不是太好,此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更好的例子。例如,在笔者的课件中,有一个求PI近似值的编程案例,该案例最早来源于他人的讲义,但写得过于简单,只有问题描述和源代码。这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因此我们对它进行改进。首先是问题分析,我们将该案例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然后研究其中的规律;其次是算法设计,描述解题的基本思路;第三是编码实现,如何把算法转换为相应的代码;最后是运行结果分析,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这样就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事实上,经过改造之后,该案例已经面目全非了。
3.3教案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有了各种原始素材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以下是教案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1)组织结构清晰。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结构,设计教案要求各章节结构清晰,各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逻辑性强、一环套一环。
以笔者承担的另一门课程操作系统教学为例,存储管理一章的章节结构如下:单道程序存储管理、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虚拟存储技术、Linux的存储管理。所谓存储管理,即把程序装入计算机的内存中运行,如何装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内存中只装入一个程序,即单道程序存储管理,但问题是每次只能装一个程序,而现代操作系统要求同时有多个程序运行,因此改进的方法就是分区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若干个块,每个块装一个程序;然而这样又有问题,即分区的大小不好确定,如果太大了会浪费空间,如果太小了又装不下,因此提出页式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很多个格子,然后把每个程序装到若干个格子中。这样还有问题,即程序的大小必须小于内存,否则就装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章又提出虚拟存储管理。最后是一个具体的虚拟存储管理的例子,即Linux存储管理。总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前后相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另外,对于每个章节的每一部分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要有一个固定的套路:Why-What-How,即为什么要引入该内容?该内容是什么?如何使用?例如,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函数一章,我们可先讨论为什么要引入函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然后讲解什么是函数,C语言中的函数与数学函数的区别;最后讨论如何使用函数,包括函数的定义、声明和使用。
2)案例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案例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并不是为了演示课程的某一小块内容而引入的简单的小例子,而是精心设计并且具有完整内容的一个整体。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一般来说,一个案例需要具备以下4个特点:(1)具有一定规模,考查多个知识点;(2)具有完整的内容,包括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3)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4)生动有趣,能吸引人。例如,猜数字游戏是笔者课件中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可描述为:电脑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由玩家来猜,每猜一次,电脑将显示形如*A*B的结果,A代表位置正确数字也正确,B代表数字正确但位置不正确,总共有10次机会。
这个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游戏,一些手机、PDA等终端设备上都有该游戏。该案例一方面具有趣味性,学生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该案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1)如何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2)对于一个四位数,如何把它的每一位数字拆分出来;(3)对于玩家猜测的一个四位数,如何计算相应A和B的数量?
在课堂讲解该案例时,我们会从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和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逐一细述,针对这一个案例大概需要讲解35分钟。
3)启发式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对于一个待讲解的内容,教师尚未细述,而学生已经给出了答案。
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在讲授存储管理一章时,我们不会直接讲述相关内容,而是先提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多道存储管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描述:给定一块内存空间,需要在里面装入多个程序并运行,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进行内存的分配、回收和管理。这种启发式问题的意义在于:由于相关的内容尚未讲解,学生没有任何先验知识,也就没有思维定势。这时,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我是操作系统的设计者,该如何解决此问题?这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非常难得。事实上,在经过思考以后,学生都能有想法,而且这些想法与真正的存储管理方法非常接近,基本上每一种存储管理方法(如分区存储、段式、页式等)都会有学生想到。这样,等到教师真正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4)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案设计中,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提出新的适合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所谓编程,输入是文字形式的问题描述,输出是源代码。整个编程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即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码。对于每一个步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问题分析环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掌握基本问题分析技术;在算法设计环节提出编程模式概念,类似于武术中的“套路”,它是自顶向下程序设计技术的一种具体实现;在编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训练系统。
总之,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将编程的过程分为3个环节,然后对于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
5)内容生动有趣。
教案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一般来说,一次课往往有3小节(至少2小节),每小节45分钟。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这样长时间坐在座位上,是很容易疲倦的。如果授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那就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给学生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才能令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方法一是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把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递归的概念比较难懂,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他说,从前……”。这个故事正是递归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如,操作系统课程的虚拟存储管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笔者首先给学生看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中的一个镜头,一位魔术师在表演大变活人的魔术。有一个柜子,放在一张桌子上,柜子开始是空的,然后魔术师一拉门,走出来一个人;把门关上,再一拉门,又走出来一个人。柜子看上去很小,似乎只能装一个人,但为何装了那么多人呢?谜底是柜子虽小,但它下面的桌子很大。开始时,所有人都躲在桌子里,然后轮到谁出场,谁就爬到柜子里,这就是大变活人的秘密。虚拟存储管理技术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思路。柜子好比是内存,内存比较小;桌子好比是硬盘,硬盘比较大。在开始时,整个程序存放在硬盘上,然后要用到哪部分,就把哪部分装入内存,这样小内存就能运行非常大的程序。这就是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的基本思路。
方法二是风趣幽默、寓教于乐。例如,函数这一章有一个知识点:在调用函数时,参数的传递是单向的值传递,只能由实参传给形参,而形参不能传回给实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笔者例举如下函数参数传递是单向值传递的程序段。
学生看过这个例子后,往往会心一笑并记住了相应知识点。
方法三是图片和动画的使用,所谓一图胜千言。例如,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算法题目,说的是在一座寺庙里,有3根柱子,有一位僧人想把一根柱子上的64个盘子移到另一根柱子上,在移动时必须遵守几条规则。在讲解这个例子时,教师如果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会非常繁琐而且说不清楚,但如果通过制作一个动画以演示移动的过程,那么会非常直观。笔者制作的汉诺塔问题动画演示如图2所示。
4.课堂教学
教案设计完成后,下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也是一门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讨论3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状态、课堂交流以及辅助工具的使用。
4.1教师的状态
在授课时,教师的状态最为重要,直接决定课程讲授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不在状态,那么再精心设计的教案也无用武之地。
教师首先要声音响亮。一方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声音要足够响亮,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气势,让学生觉得教师很投入、很有激情,而这种激情会感染学生,使他们也兴奋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除了声音要响亮,还要有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往往比言语内容更能传递信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处理好授课内容与PPT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最忌讳的一种上课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式地念PPT,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失败。
4.2课堂交流
在授课时,课堂交流也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要充分。课堂交流有两个目的:首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毕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学生不参与或者消极应付,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教学的意义;其次,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当前状态,学生是否已听懂,听懂了多少,然后教师根据这个状态调整授课进度。
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3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使用这些方式,让课堂交流更加充分。例如,在讲授很多知识点时,对于一些小问题,笔者会故意将答案从PPT中抠掉,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看他们能否做对,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有时笔者还会在课件中设计一些小陷阱,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在讲解if语句的用法时,笔者这样设计教案:首先介绍if语句的语法“if(E)s;”,其含义是如果表达式E的值为真,则执行语句s,否则什么也不做;随后笔者会给出如下一个if语句例子。
if(temperature>38)
printf(“你发烧了\n”);
printf(“速去医院\n”);
每当讲到此处,笔者会故意停顿一下,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确实在认真听讲,那么必定会有人站起来,指出该例子是错误的。
4.3辅助工具的使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目的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相应内容。事实上,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上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他讲得有多么精彩,学生也容易困倦,尤其对于理工类课程更是如此。如果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能够进行实物演示。那么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时,我们先用文字形式介绍这部分内容,但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不深;随后我们便拿出一个道具,即俄罗斯套娃。所谓俄罗斯套娃,即6个外形完全相同但大小不一的洋娃娃,小的装在大的里面。俄罗斯套娃与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基本原理类似,有了这样一个道具以后,学生对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印象就更深刻了。
此外,程序设计类课程经常需要编写程序。如果这些程序是以静态的文本形式放在PPT中,那么就有些单调和枯燥;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个辅助工具就是Visual Studio编程工具。对于课件中的编程例题,我们经常把代码从PPT中摘出来放在Visual Studio中,进行现场编译、链接、调试和运行,随时有问题随时改进,这样课堂氛围会更好。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5
一、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有效教学
只有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有效的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才能为学生搭建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只有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虽然2010年我就教完了一轮新教材,但是现在每到开学前,我仍然会在暑假重拾课本,再一次细看慢咽教材培训资料,对于想到的好教学方法,便在书上做好教学批注。然后,在网上查看哪些课文有名师教学实况录像或优秀教案设计,学习别人的好做法,突破课文重难点。对于书上自己记录的教学遗憾,就会想办法突破、改进,弥补不足。撰写教案时,深入钻研,预设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二、精心设计预习,运用导学案学习
精心设计预习步骤,让学生抄在语文书前,避免不记得翻书看步骤预习。有预习作业时,其他作业就少布置或不布置,让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
如我教二年级时,设计的预习步骤是:
(1)读拼音,划组词,读组词,想生字识记办法,认识我会认的生字;
(2)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认识的做上标记并记录下来;
(3)按顺序,给课文标自然段的序号;
(4)想课文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5)列表预习我会写的生字;
(6)设计生字、音节、音序、结构、部首、笔画数,然后再扩成一个词。这样,在家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上课展开六人或三人小组学习,组长按步骤组织检查一遍,不会的学生互相指导,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评出最佳学习小组,在成长树上为小组每个成员贴一朵小红花,小组长获得优秀组长光荣称号。现在,我结合去年赴吉安县学习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大胆地尝试,将预习步骤与导学案融合起来,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导学案。体现先学后教,课堂以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为主,教师点拨,最后用测评卷测评,检测学习效果。
三、精选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前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那就是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从而体现科学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四、活用教材素材,创建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区别范文6
一、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是目前公认微课的雏形),传统的微型教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微课,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微课是指建立在网络信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利用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在线学习或者利用移动通信平台进行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以阐释答疑某一知识点和技能点为目标,以简短“微视频”为核心(大多控制在1分钟到10分钟之内),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以提供自主学习或辅助教学为目的的视频教学资源。
微课将教学视频以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的教学资源形式展现并结合学科特点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考点、书上例题、课后习题、实践操作等问题进行整理设计。因此,每个微课都演绎着独特教学设计,它将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简化,提取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突出核心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的情况下利用课内课外个别化学习和掌握性学习,消除课堂集体学习的急促和压抑心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简单的方法来学习解决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生产费用之原材料费用”微课制作过程
《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之所以适合制作成微课是由于当授课教师在每一次新授课教学结束后,总有学生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没完全掌握或存在疑惑,教师有必要对这些重点问题或学习难点,精准切分知识点,精确设计知识点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图片、文字、动漫、语音等不同的形式,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录制视频,做成微课并传给学生。笔者选择《成本会计实务》中“生产费用之原材料费用”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进行日常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选题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以产品制造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为主线,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完整连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分割性,适合制作微课。因此,我们选择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起始阶段即原材料费用的生产消耗内容进行选题和教学设计。选择本部分内容制作设计微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对构成产品的成本费用有较为直接感观认识。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借助其他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完成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任务,包括: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要素有哪些?原材料费用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如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同一种原材料被几种不同的产品所消耗,则如何将这部分原材料费用在不同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将解决本次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帮助学习者抓住本教学单元的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辨析疑点,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或相互交流,达到对知识点(教学任务)的完全掌握。
(二)撰写教案
在选题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微教案”的撰写。“微教案”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授课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微教案”是以文本文档的形式将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具体呈现的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考核评价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包括传统教案所包含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及巩固练习、课后反馈等内容,但课时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学习者为中心,主题鲜明、内容精练、导入快捷、方法多样。
以产品生产所消耗原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为例,微教案撰写如下:
1.教学内容。原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
2.教学目的。掌握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归集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登记账簿,进行相关业务处理。
3.教学目标。遵守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正确确定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费用,掌握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费用分配方法,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依据材料发出汇总表正确核算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能够根据分配结果编制正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4.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费用构成,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难点,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与定额费用比例法的具体核算及区别;解决方法,通过案例由授课教师引导学习材料费用定额分配法并以分组形式由学生完成学练任务,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实现任务考核。
5.教学材料。①原材料发出汇总表;②原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③记账凭证;④账簿;⑤计算器,红蓝水性笔。
6.教学步骤。①课程引入;②任务告知;③教师任务示范;④学生操作任务;⑤授课小结;⑥学生考核任务;⑦单元总结;⑧课程拓展。
7.考核。考核项目具体包括考核项目、评分内容、各项分值、评分标准。
8.课后反思和总结。
(三)准备教学素材和练习小测
根据之前的选题内容和微教案设计的思路所要达到的效果,准备相应的素材资源和“练习小测”。不同类型的微课,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微课设计主要方法见(五)教学实施与录制),准备不同的教学素材和不同的制作工具。授课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充分准备本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辅资料和教学用具,如:授课教案、任务与案例、PPT课件、原材料费用分配表、通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计算器、水性笔等。如《成本会计实务》原材料费用这部分内容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费用如何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合理分配,属于推理演算性质的内容,则需要准备教师演算过程所需的大白纸和水性笔;如所讲授的课程是某项实践操作(企业纳税申报)就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如此之外,在讲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例题、巩固练习题、授课教案、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最后要以微课件、微练习等形式上传到微课程平台上供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辅助学习。
(四)脚本编写及课件制作
微课之所以能走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吸引更多人的接收,其核心就是脚本的设计与编写。脚本的编写是微课视频制作的基本依据,具体而言在脚本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两种能力:一是标准;二是创意。创意部分需要融入教师的授课经验和实战演练,标准部分更多的是微课所应具备的流程和方法。因此,拍摄人员要根据脚本的设计来制作微视频。
微课脚本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有四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一,提出问题。微课主要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布置,通过布置任务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能够提出一个吸引学习者的任务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提出问题的思路有很多,比如说我们要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计成微课,就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大课或者是当成一堂精品课程的思路去设计,设计微课的思路就是通过碎片化的场景入手,当学习者看到这个场景时,立刻能想到这个场景中能引出的某些问题,那么我可以通过一个策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形成一系列思路:问题——场景——问题--策略,这样再去开发相应的课程,这就成了微课脚本编写的第一个思路,也就是问题的提出。问题提出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思路:案例的萃取、提出问题、发现策略。
第二,选定主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归类,确定一个架构,架构图可能会由于知识体系繁多而比较庞大,或者内容比较多,此时我们就需选定一个小的内容,时间控制在三五分钟时间内讲完的内容,这就是微课选题。同时,在选题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时间、重要性、对接受对象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而微课内容涉及到的一点,不一定代表一个技能点,可能是一个流程,是一个综合的或者组合的技能点。
第三,优化主题。为了吸引学习者,明确主题,微课的名称也要去优化。主题需要突出新颖性、想象性、工具性。微课要足够新颖,比如《产品成本中的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如何转化成产品成本》这就不一样,后者比前者好一点,取一些新颖性,让学习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所讲内容。
第四,脚本的编写。脚本在形式上、语言上一定要有创意,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人的听觉、感官,让他们能够愉悦的很有兴趣的继续听你的微课,学习你的微课,这就是创意。
(五)教学实施与录制(或拍摄)
微课视频的拍摄和录制的主要方法有: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录像机+白板);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白纸);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新型屏幕录制(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于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软件)就可以轻松实现简单的“微课”录屏制作。此外还可以下载Camtasia Studio,安装上摄像头,来实现教师出镜的效果。
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微课视频制作效果,还可以采用前期先行摄像的方式进行拍摄,后期委托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根据课程特点将摄像、图片、背景音乐、动漫等资源进行添加以完成后期制作。针对《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我们采用的就是校内先行拍摄与委托专业视频制作公司后期制作的混合方式。
(六)视频后期技术处理
微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前期选题及设计密切相关,后期编辑制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后期编辑就是授课教师与制作团队人员根据课程特点对前期所搜集整理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整理,对拍摄画面和声音进行剪辑播放,删补镜头,切换画面,并将片头、片尾、提示性画面或音频信息等媒体资源添在录制好的微视频上形成。字幕清晰、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连贯的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视频资源。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微反思”,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要想达到最优配置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相互补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设计制作微课及对微课使用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整理,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与修改是个动态过程,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贯穿始终,并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总修改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为以后微课的制作程积累经验。
三、结语
数字化和网络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微课正是顺应这种时代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新兴学习模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本着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精益求精的态度来面对微课这种新兴资源,充分把握和利用微课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微课中受益,逐渐构建起微课在身边,人人可学、人人能学的浓郁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