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1
【关键词】路基设计;要点
现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交通流量的剧增对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只有路基长期稳定,才能保证其为路面工程提供长期有效的、坚实的支撑基础,并防止各类病害对路面的损害。现今,我国路基设计所遵循的相关规范与标准,是2004年所颁布实施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一直以来,该规范对我国公路路基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是规范路基设计、有效建设施工的保障。但是,《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路基设计工作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公路路基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探究规范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公路路基设计的要点分析
1、软土地基路段中的路基加固设计 稳定性的保证是公路路基设计的根本要求。公路的修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所以,软土的地基基本会出现。而软土地基对公路稳定性的保证有着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公路路基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消除其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这对我国公路的有效施工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工程,具体的设计方法有很多,通常,我们都会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来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但在实际设计施工中,最常采用的是换填法及固化剂法。换填法即对一定厚度的不良土层如淤泥、腐殖土等采用全部或部分挖除换填事宜材料的方法,一般用于换填厚度不超过3米的路基处理。本方法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固化剂法即对软土地基中的填料加入固化剂进行相应处理,来保证对软土地基中不均匀沉降现象的消除。
2、路基在高度上的设计 在某些情况下,公路在竣工投入使用之后,会出现部分的凸起或凹陷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情况。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公路路基的高度设计不合理有关。比如说,公路路面的凹陷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路基严重的沉降现象。而沉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路基的高度在设计时过高,并且没有考虑到公路地下水与地质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在路面承载力过高时,沉降现象的产生。
二、现行路基设计规范中的缺陷与不足
1、某些关键概念模糊不清
①路基工作区
路基工作区,是控制整个路基累积塑性变形的关键层位。路基工作区的规范定义是现代公路路基规范设计的基础。但是,在现行的2004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却没有对这一关键层位做出明确的定义。
②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路基高度对路基的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路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对整体路基的设计质量以及公路建设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都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但是,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也没有对这一关键概念做出明确的阐述。
2、特殊路基设计指导不明确
以软土地基为例,对于这类的特殊地基设计,我们常采用的处理方式像是置换、水泥搅拌桩法、碎石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其对软土地基加固效果。所以,对于现代新型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如预应力管桩、低强度素混凝土桩等刚性桩复合地基,对软土地基有着明显的加固效果,应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其也没有对各种刚性桩的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导,使得对于特殊路基的设计缺乏一定的设计灵活性。
三、对现行路基设计规范所提出的策略性改进意见
1、明确各类路基设计的关键概念
①路基工作区
仍以路基工作区为例,要明确路基工作区的规范定义,笔者认为,《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应在规范路基工作区定义的同时,深入进行某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说,对于车辆载荷在路基中的附加应力以及道路自重应力的比值,其表示的是恒载作用下的固结变形。但是,路基工作区的意义却是控制车辆载荷重复作用下所产生的累积塑性变形。这两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各有侧重与不同,所以应在进一步明确路基工作区定义的同时,对其深入研究。
②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在实际工作中,对路基高度进行设计的同时,还需考虑公路设计中洪水频率、路基工作区等对路基高度设计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明确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时,也应该对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细分,特别是设计洪水位这一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也要对换填高强度材料后,且路基高度满足洪水位的前提下,路基工作区以及干湿临界状态填筑高度的限制放宽要求也应进行明确的规定。
2、一般路基设计指导的明确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有关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设计强度、变形的研究成果的成熟度还不够,其对于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的要求,仍维持了原有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路面结构设计中,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却是表明材料抵抗局部压入变形能力的指标,而不是路基结构的设计指标。所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创新。国外对于路基设计,是用不同的交通载荷等级路基承载能力的路基填料最小强度指标与路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标准,来确保路基设计中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笔者认为,这一路基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土体所受动载荷的类型与土体的破坏形式决定了土体的动强度,而同时,路基所承受的载荷为车辆载荷的重复作用。所以,路基破坏就是由累积应变而引发的。因此,路基填料的动强度可以用重复加载次数以及控制累积应变作为标准的控制指标。
3、特殊路基设计指导的明确
这里,仍以特殊条件下的软土地基设计为例。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应该进一步明确软土地基中刚性桩的设计要求。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刚性桩施工技术要求的明确。因为,在当前的软土地基设计中,刚性桩的施工方式主要是排土法,而这一方法对刚性桩的周围环境土体有着很大的扰动影响,特别是那些高灵敏度的海相软土。所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在对刚性桩的施工技术进行明确规范时,要加强对部分问题的重视程度。如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土体的扰动影响;地基承载力的时间效应问题等。
四、总结
公路路基的设计对公路工程的建设施工及后期的安全使用都很重要。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对路基的规范设计及有效施工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但其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路基设计的有效性与规范性。我们应在分析路基设计要点的基础上,探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提高其规范性与引导作用,以切实保证公路路基设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2
关键词:揭阳潮汕机场;综合交通规划;陆侧;空侧;流线
Abstract: the airpor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irport master plan, this paper takes Jieyang Chaoshan airpor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and analyses the design method and main airport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Chaoshan airport in Jieyang;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land; air side; streamline
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机场的运营存在多种交通流线,各种流线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相联系。揭阳潮汕机场综合交通规划主要对场区外和场区内两个层面的交通流线进行分析、梳理和组织。
场区外交通规划,主要是进场路与城际高速路和主要道路的衔接,将揭阳、汕头、潮州以及周边地区的航空旅客和航空货物引入、引出机场。进场交通既要便捷顺畅、功能明确,同时不应影响周围村镇的交通出行。
场区内交通规划,主要在航站楼站前广场设计有环状路网,在隔离区外陆侧工作区设计有棋盘式路网,在隔离区内空侧设计有服务车道及飞行器运行路线,保障各区域人流、物流、车流、飞行器流线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二.场区外交通规划
1、进场交通规划
在场区入口方面,近期规划设计了旅客进场路主入口和工作区次入口。旅客进场路主入口正对航站楼,主要为进出航站区的旅客车辆提供服务。工作区次入口与旅客进场路主入口相隔一定距离,直接接入工作区的道路网,主要为进出工作区的货运车辆、办公车辆、职工车辆提供服务。两个入口功能明确,划分清晰,不同车辆不会相互干扰,大大提高了道路运行效率,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保障了机场对外交通的顺利驳接。在远期随着用地范围扩大,北部和南部的控制用地逐步开发使用,将规划工作区的第二和第三次入口,由北部和南部进入场区,减少远期交通量的增加对进场路主入口的影响。
2、周边村镇交通规划建议
通过研究周边村镇的分布情况和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建议修建和扩宽若干村镇道路以解决因机场建设而对周围村镇交通出行产生的影响。主要考虑了机场西北部与枫江之间的村落出行问题、机场东部和汕揭梅高速之间的村落出行问题。这些建议道路可以将机场周围各个村落有机联系,使机场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得以衔接。
三.场区内交通规划
1、陆侧地面机动车流线的规划
①、站前广场旅客离港车流
离港旅客搭乘小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沿出场路离场,或驶入小车停放区。
离港旅客乘自备小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小车停放区后步行至候机楼离港层大厅。
离港旅客乘出租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沿出场路离场,或驶入出租车停放等待区。
离港旅客乘大客车或中巴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沿出场路离场,或驶入大客车、中巴停放区。
离港旅客乘机场内部车辆进场,由进场路进入,从其他区域至航站区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驶离航站区,或驶入内部车辆停放区。
离港旅客乘机场专线大巴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驶入机场专线大巴停放区或上客区。
离港残疾旅客搭乘小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离港层车道边,下车后车辆沿出场路离场,或驶入小车停放区;离港残疾旅客乘自备小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至残疾停放车位后通过无障碍坡道至电梯,至候机楼离港层大厅;离港残疾旅客乘公交巴士进场,由进场路进入,在巴士站下车通过无障碍坡道至电梯,至候机楼离港层大厅。
离港贵宾或要客乘专车进场,由进场路进入,专车驶入贵宾停车场,贵宾下车后进入贵宾休息室候机,专车在贵宾停车场等候或离场。
②、站前广场旅客到港车流
接客小车进场后,直接驶至到港层车道边,上客后沿出场路离场;或先驶入小车停放区,而后由停车场驶至到港层车道边,上客后沿出场路离场;或到港旅客步行至停车场,通过停车场出口,沿出场路离场。
接客出租车进场后,先驶入出租车停放区按顺序排队放行驶出,进入专门车道驶至到港层车道边出租车上客点,上客后沿出场路离场。
接客大客车或中巴流线与接客小车相似。
驾驶自备车旅客到港后步行至小车停放区上车,沿出场路离场。
机场内部车辆从其他区域驶至航站区到港层车道边,上客后沿出场路驶离航站区。
迎接贵宾或要客的专车直接驶入飞机停放区接机,上客后沿出场路离场;或先驶入贵宾停车场,贵宾下机后步行上车后沿出场路离场。
到港层旅客也可从到港层大厅步行至机场专线大巴站,乘机场专线大巴沿出场路离场。
驾驶自备车残疾旅客到港沿残疾坡道至残疾小车停放区沿出场路离场;或直接在到港层通过无障碍坡道到达车道边乘车离开机场。
③、站前广场旅客其他车流
外部参观车辆进场后,驶至车道边,下客后旅客参观,车辆进入中巴或大、客车停车场;或车辆直接进入停车场,旅客步行参观,参观结束后旅客上车沿出场路离场。
④、站前广场内部办公工作车流
内部工作人员用车(含部分职工班车)从场外或场内其他区域驶入站前广场内部工作车辆停放区或相关区域,办事(或下班)后驶离航站区。
⑤、站坪旅客车流
离港旅客由远机位候机厅,乘坐站坪摆渡大巴,沿站坪服务车道,驶至远机位,上飞机离港。
到港旅客由远机位下飞机,乘坐站坪摆渡大巴,沿站坪服务车道,驶至航站楼远机位到达口,进入航站楼到港。
⑥、货运车流:
隔离区外货运车辆由工作区次入口进入,沿工作区路网进入货运站,办理托运或者收货手续,沿工作区路网由工作区次入口驶离机场。
隔离区内货运摆渡车由货运库上货,沿站坪服务车道,驶至机位,送货上飞机后驶回原址。
隔离区内货运摆渡车由飞机卸货,沿站坪服务车道,驶至货运站,卸货下飞机后驶回原址。
⑦、办公车流
外部办公车辆由工作区次入口进入,沿工作区路网到达目的地办公,而后沿工作区路网,由工作区次入口驶离机场。
内部办公隔离区外车辆沿工作区路网到达目的地办公,而后沿工作区路网返回原址。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3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 信息化 数据内网 数据外网 语音网 综合布线系统定义及组成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 A
一、综合布线系统在医院智能化系统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对医院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医院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也随之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医疗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是现今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1][2]。医院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3]:信息设施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讯覆盖系统、卫星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系统、时钟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排队叫号系统、探视系统、视频示教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办公和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汽车库管理系统等)。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医院信息化系统较多且功能较为复杂。而综合布线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基石,因此,规划和实施良好的综合布线系统的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必要基础[1]。
二、医院信息通讯网络系统[1][6]
由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在医院网络建设规划时,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系统的架构,为综合布线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
根据医院的业务特点,其信息通讯网络系统可以分为3个物理隔离网络,即数据内网、数据外网和语音网。网络的拓扑图如图1所示。
1.数据内网
数据内网主要覆盖医院医疗及与医疗有关的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RIS等,可以称为医院的生产网,是医院最核心重要的网络,因此不但需要考虑目前的需求,还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展升级。由于内网涉及医院及患者个人的隐私信息,因此应严格与外界物理隔离。
图1 某医院计算机网络拓扑图
2.数据外网
数据外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图书情报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远程培训、医疗及医疗教学管理系统等。数据外网可以通过电信和教育网等出口访问INTERNET资源。数据外网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因此在布线规划时,以满足需求为宜。
3.语音网
语音网应支持数字、ISDN电话及IP电话以及未来视频电话等的应用。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4][5]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 distribution system)又称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 cabling system),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布线方式,它解决了常规布线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插接件,垂直、水平的线路一经布置,只需要改变接线间的跳线,改变集线器,增加接线间的接线模块,便可以满足用户对这些系统的扩展和移动。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化部件及模块化组合方式,把语音、数据、图像和控制信号用统一的传输媒体进行综合,形成一套标准、实用、灵活、开放的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可以分为7各部分: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及管理子系统。
1.工作区
a.工作区的定义
工作区是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由信息插座到终端设备的连接线和各种转换适配器组成。其连接使用标准的双绞线,实现RJ45插座与各种类型设备的连接。每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及设置,应按不同房间的应用功能确定[5]。
b.工作区及信息点的设置
对于医院的办公室及后勤服务房间,可以按照5~10平米设置一个工作区考虑。对于信息中心等终端设备较为密集的场所按照3~5平米设置一个工作区[7]。每个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数量不宜少于两个,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个信息点和一个语音点设计。医院其他功能房间信息点的设置见表1[8]。
表1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站配置
c.特殊区域信息点的设计
对于一些特殊的医院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借助于网络平台传输的系统,在设计时应考虑,如分诊排队系统、医院信息显示系统、多媒体导医系统等,在规划设计时应预留该功能的信息点。另外在病房区域,应该考虑预留无线网络信息点,为以后采用无线查房系统做好准备[2]。
2.配线子系统
a.配线子系统的定义
配线子系统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5]。
b.配线线缆的选择
该子系统语音、数据线缆采用4对双绞线缆或光缆。根据TIA/EIA568标准,将双绞线线缆分为若干类。即我们常说的1、2、3、4、5、超5类及6类线缆,目前经常使用的是3类、5类、超5类及6类线缆[9]。不同类型的双绞线,其传输特性是不同的,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网络对布线的需求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网络应用的发展,确定线缆的类型以达到最优的性价比。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实际的应用,对于办公、学生公寓、住宅小区等网络应用要求不是很高的场所,采用超5类双绞线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百兆到桌面的需求。但是对于医院这种数据量传输较大的场所,如诊室、医学影像、放射科、B超、CT、DSA等,应采用6类布线系统或考虑采用光纤到桌面的方式,以满足其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带宽的需求[2][9]。
对于诊室、病房、挂号、收费、后勤等没有电磁干扰区域,其线缆均采用非屏蔽双绞线即可。对于医学影像、放射科、B超、CT、DSA等区域,应该考虑信号对医疗设备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光纤布线系统或屏蔽双绞线。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对于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干线子系统,数据干线通常采用室内多模光纤(100m以内的短距离可采用双绞线)连接,语音干线则采用大对数3类线缆连接。
4.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室外数据主干线缆多采用室外光纤,室外语音线缆则采用室外3类线缆。
5.设备间
设备间是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BD)。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与配线设备安装在一起。
每幢建筑物内至少应设置1个设备间,如果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设备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场地,也可以设置2个或以上设备间。设备间宜尽量靠近弱电竖井,有利于主干缆线的进出。
6.进线间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CD)的安装场地。
进线间一般提供给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通常位于地下一层。
7.管理
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四、设备间、进线间及电信间的设计
a.设备间、进线间[10]
设备间、进线间不应设置在变压器室、卫生间、厨房、锅炉房、洗衣房、浴室、实验室等产生振动、蒸汽、烟尘、水、有害气体、电磁辐射干扰等房间的上、下层相对应的房间或与其相邻的房间;
设备间、进线间的活荷载可以按照8~10kN/m2设计;
设备间、进线间的温度应为18~28℃,湿度按照35%~75%考虑。机房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必要时可设机房专用空调;
设备间、进线间的冷负荷主要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散热,电子信息设备耗电中的97%都转化为热量,因此,机房的冷负荷可以按照机房耗电量作为冷负荷的依据提交暖通专业。
b.电信间[10]
电信间的位置应方便弱电管线的进出,尽量靠近控制室、机房,位于布线中心,并应与配电间、电梯间、水暖管道分开设置;
电信间的活荷载可以按照5 kN/m2设计;
电信间应设通风设备,通风换气次数可按照5次/h考虑。
五、总结
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基石和物理平台,在进行综合布线设计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各种智能化系统的需求,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不仅要满足医院目前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应精心规划设计,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管理要求,真正惠及患者和医院。
参考文献:
[1] 兴嘎,稳健网络基础设施的动脉-医院综合布线规划的思考,中国数字医学,第3卷,第12期,2008年
[2] 任增龙,对医院综合布线系统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国医疗设备,第25卷,第4期,2010年
[3]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4]朱莉,薛军,梁红霞,医院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电子工程师,第31卷,第4期,2005年4月
[5] 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6] 李翔,唐慧,我院综合数字网络架构设计,中国医疗设备,第24卷,第10期,2009年
[7] 于昆仑,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低压电器,第16期,2009年
[8]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4
我在和一个自由摄影师聊到PAW格式时,他告诉我在一次婚礼的拍摄时,他为了在昏暗的室内进行抓拍,将曝光模式设定为M挡,并将曝光时间设置为闪光灯最高同步速度的1/250秒,开启最大光圈,完全通过热靴上的580EX闪光灯来快速和自动控制曝光。这一方法在昏暗的环境下抓拍非常实用,之后这对新人要坐婚车到酒店举行仪式,这时摄影师也跟到童外,冷焰火冲天,一把把花瓣洒向新人,摄影师立即捕捉下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但事后却发现曝光模式依然为M挡。回去在电脑上编辑时,发现大量室外拍摄的照片都曝光过度了,尤其是新娘清白的婚纱。这时,他庆幸全程都使用了PAW格式来拍摄,并告诉我这几十张曝光过度的照片,在恢复其中一张照片细节后,使用Bridge的同步功能批处理,就全部解决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在不断与使用RAW格式的摄影师交流中,他们还谈到了:RAW格式在调光照片可以解决高饱和度失真的问题;在出大片时差值放大,可以极大地减少失真;通过智能对象在Photoshop图层与Camera Raw中切换与调整,来建立多个PAW调整图层的优势和方法;在面对极端的高光阳阴影时,让调整更加从容;甚至在错过最佳拍摄光线时,通过PAW格式照片可以制作假HDR效果,来再造光影。
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大多内容都是调整的流程和软件菜单的讲解,并没有告诉读者有经验的摄影师是如何拍摄和调整的,而在我们今后的内容中,将陆续把不同摄影师针对不同拍摄题材的RAW 照片调整经验介绍给各位读者。
打造自己的工作区
Adobe Bridge是影友们不常用到的照片浏览器,事实上它的功能要比其他照片浏览软件强大得多,通过Bridge Adobe公司出品的所有软件的各种格式文件被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得我们可以通过Bridge查看和编辑它们。
在Adobe Bridge的界面中 影友们可以根据喜好和实际需要对软件界面进行重新编排,通过移动和设置快捷的工作区,提高操作效率。针对不同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拖动它们各自的标签,在Adobe Bridge的操作界面进行自由组合。例如,要查看预览大图时,就可以将“内容”工作区域缩小,同时移走元数据和关键字标签,以扩大预览工作区域的面积实现照片的放大预览针对工作区域位置的安排。如果想恢复成初始的工作区样式。可以在窗口菜单中点击“窗口工作区重置工作区”。如果影友们使用19英寸以下显示器时,为了照片的预览效果更加理想可以选在Bridge的工作界面上方将“必要项”模式切换到“胶片模式”。
其实RAW并不是让照片彻底脱胎换骨,而是从拍摄到后期更加精准与流程化,注重照片的品质,调整时更容易量化,从而形成一套从创作到后期调整的良性循环。本期文章中将介绍RAW格式的拍摄与导入,以及Camera Raw软件的高级使用技巧。
2 巧用Bridage浏览RAW格式照片
RAW格式拍摄照片的影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困扰,那就是RAW格式照片的浏览速度很慢极大地影响了选片的效率。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在Adobe Bridge中,如果想快速浏览RAW格式照片,需要在软件左侧文件夹标签中打开照片所在的文件夹,同时等待Adobe Bridge预读取文件夹中的照片,界面左下角的圆型转动标志不再闪烁,也就是文件夹中的照片100%读取完成后,再进行浏览,通常可以获得较快的浏览速度。除了利用预览工作区域浏览以外,按空格键可以全屏显示照片,按键盘左右键翻页同时滑动鼠标滚轮则可以放大或缩小照片 照片放大时可能有暂时性的锯齿,只要等待片刻,照片细节就会清晰呈现了。
3 更快地挑选照片
在Adobe Bridge的工作窗口中,显示文件夹中数码照片缩略图的工作区域被称为“内容工作区,为了更好地查看缩略图与挑选照片,影友们可以调整Adobe Bridge右下角的滑块滑块向右移动,“内容”工作区中的照片缩略图就会放大,滑块向左移动,“内容”工作区中的缩略图就会缩小,方便影友们在查看照片缩略图数量和大小间进行调节。
为了更好地筛选照片,Adobe Bridge还提供了滤镜标签,打开这个标签,在其中选择具体的照片属性,如光圈、曝光时间感光度等等,就可以使“内容”区域中只显示满足条件的照片缩略图,实现数码照片按拍摄参数进行选取,例如,当你拍摄夜景时用了不同的ISO,在后期处理前想挑选一张低感光度画质好的照片,就可以通过在滤镜标签中标注感光度的方式,进行迅速查找。
4 以拍摄参数数为指引
数码照片都有特定的EXIF信息它的功能是记录数码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参数,在Adobe Bridge中,影友们可以通过点击元数据标签,来查看数码照片的EXIF信息,为后期处理提供判断的依据。如果想在浏览RAW格式照片时能看到每张照片的拍摄信息,可以在Bridge的右下角选择突出元数据模式,所有的缩略图就会附上照片的拍摄信息。
5 挑选待处理的照片
Adobe Bridge软件设计了一套智能的照片筛选功能,实际使用中 影友们可以通过为照片定义星级的方式,来筛选和归类数码照片。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用鼠标选中数码照片的缩略图,点击“CTRL+1\2\3\4\5”(他们的作用是为照片定义1、2、3、4、5五种星级)随后,在软件界面的右上方,点击星形图标,在下拉菜单中可以选择显示特定星级以上的照片。这项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照片的品质进行定义和归类,方便日后对照片的整理和选择。
正确拍摄RAW格式照片
RAW格式也并非万能,并不是闭着眼就能拍出好照片,相反要在拍摄时注意相机参数的设定,为后期调整保存最优质的调整素材。
1 储存捂式的设定技巧
RAW格式文件在电脑呈很难生成预览,即使有预览,查看速度也很慢。为此,影友们可以在拍摄时选择RAW+小尺寸的JPEG的模式方式拍摄,RAW文件用来处理出片,而JPEG文件用做索引,供简单查看和选择照片。
2 重中之重的感光度
RAW格式文件虽然可以对许多参数进行后期修正,但ISO是无法更改的,在夜晚,阴天等暗光条件下,抓拍需要提高感光度以及快门进度同时给照片带来噪点,如果噪点过多,照片画质
粗糙。后期调整时的画质损头就会很明显,因此即使选择了RAW格式文件拍摄,也要时刻注意感光度是否恰当,恰当的lSO设置可以为后期处理的高品质控制提供足够的可能。
3 曝光与曝光补偿
众所周知,数码相机的测光通常以还原中性灰为依据,因此测光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极大的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时,RAW格式文件在后期处理中也会无能为力,为了拍出好照片不光要按相机构测光结果来曝光,主要根据情况设置曝光补偿,对拍摄题材经过判断后进行阴暗取舍。这里,白加黑减的原理同样适用。
4 光圈也决定照片品质
在光圈优先模式下,光圈决定景深也决定快门速度,光圈值同时还会影响照片的品质,使用低端镜头时,暗角,边缘成像素质差,整体结像锐利度不仅决定于精准的对焦。正确的光圈设定司样起了很大作用。为此,在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时,要在不影响拍摄题材表现的前提下,尽量设置能够带来高画质的光圈值,以获得更高品质的原始RAw格式文件。
进入Camera Raw后,可以对照片进行一些高级的润饰,让照片洗心革面。Camera Raw的调整可以用保守来形容,因为它的选项在调整设定时相当注意照片的画质保护,并且调整选项丰富而集中。我们选用了一张香港野生动物园拍摄的野鸭的照片进行基本的调整处理,在此过程中,使用了色温、曝光、对比度、饱和度以及细节饱和度、锐化,减少杂色、色差等工具进行调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调整后的照片立刻变得与众不同。
1 灵活可变的色温
照片的拍撮环境光线复杂各异,使用RAw格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抛弃数码单反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在后期对环境色温进行修正。这里的色温调整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滑块的移动还原拍摄环境真实的色温,二是通过设置错误的色温,为照片的整体或局部营造某种色调效果将色温设置低些,可使照片呈冷调将色温设置高些,可使照片呈暖调、本例中,采用第一种方式设置正确的色温 以使照片获得理想的光线和色彩效果
2 依照直方图调整曝光
对曝光的调整可以修正前期拍摄时的一些曝光错误,随着数码照片宽容度的提升,RAW格式照片在后期修正中的余地越来越大本例中,从直方图可以看出,原始照片稍显曝光不足,在CameraRaw中通过增加曝光的方式,来丰富画面的细节,提亮照片的整体影调,使照片更加明快,清新
3 增加对比度让画面通透
对比度也称反差是指照片中明暗和色彩对比的强弱程度。对比度越高,画面越通透色彩越鲜艳,在CameraRaw中,对比度的应用非常频繁,因为Camera Raw中的对比度调节,不像Photoshop中那么生硬,通常在Camera Raw中向右移动滑块大幅增加对比度,数码照片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画质损失,这正是RAW格式照片的魅力所在,本例中的照片不够通透,可利用增加对比度的方式,来优化照片。
4 打造生动的色彩
为使照片的色彩效果更加理想,在后期处理时适当地提高照片的色彩饱和度是不错的选择,和对比度的提升一样,CameraRaw中的饱和度调节,不像Photoshop中那么夸张,通常在Camera Raw中向右移动滑块大幅增加照片的色彩饱和度,数码照片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画质损失,同时,Camera Raw还提供了全新的细节饱和度调整功能,这项功能可以提升画面色彩过度等微妙区域的色彩饱和度作用效果更加细腻,不留痕迹。
5 适度强化清晰度
为使照片更加清晰,通常都要对照片进行锐化处理。Camera Raw中的锐化操作,需要进入细节面板在这里,通过对锐化数量和半径的控制,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需要注意的是,锐化效果不宜过度,要恰到好处否则物极必反导致照片色调分离,缺少过渡,反而会破坏照片的画质和观赏效果。
6 减少杂色和噪点
数码照片的杂色不仅来自高感光度的设定,也和拍摄景物的属性以及前期处理的程度有关,在Camera Raw中找到上一步锐化项下方的减少杂色功能区域,通过明亮度和颜色两个滑块的控制,来分别减少因高感光度导致的灰阶噪点和色彩杂色。
7 有效控制色差
在Camera Raw的镜头校正标签中,可以分别对色差和暗角进行修正,色差指照片景物边缘所出现的紫边现象,通过修复红/青边”和“修复蓝/黄边”两个滑块的移动,可以有效地减弱照片的紫边色差现象,使照片中景物的轮廓更加自然。
8 去除或增加暗角
暗角是镜头的通病,它又称四角失真,指选择镜头大光圈拍摄时,画面四周出现的暗角,通过色差工作区域下方的“镜头晕影”调整,可以校正数码照片的暗角。这里,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彻底消除暗角,二是为营造某种特殊效果而刻意加重暗角,无论是萁中的哪一种应用,都可以通过移动数量和中点两个滑块加以实现。
9 高光阴影警示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5
关键词:综合布线系统;配线子系统;设计;双绞线
中图分类号:TP393.1
一个完整的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和分层星型拓扑结构设计,由工作区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7部分组成。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连接构成如图1所示[1]。
图1 综合布线系统基本连接构成
其中配线子系统用于连接干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由于其往往是水平敷设,因此又被称为水平子系统。配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综合布线系统,可能会采用单交连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干线子系统将被省略掉而只保留配线子系统。
1 配线子系统的组成
配线子系统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配线子系统从管理子系统出发,通过双绞线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如图2所示[2]。
图2 配线子系统的组成
配线子系统一般是在一个楼层上,仅与信息插座、楼层配线间相连接。配线子系统一般使用4对非屏蔽双绞线(UTP)作为配线电缆,以避免由于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线缆而造成灵活性降低和管理上的困难。但在有电磁场干扰或信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可以采用屏蔽双绞线或光缆。
配线子系统中永久链路部分的最大长度为90m,这个距离是楼层配线间中水平跳接的线缆终端到信息插座的线缆终端的距离,如图3所示。另外,配线布线长度还包括10m长的后备接插软线或跳接跳线。这些后备线用在楼层配线间设备线缆、配线设备跳线和工作区线缆中。因此,配线布线的总长度包括90m长的配线电缆和10m长的接插软线,最大长度为100m[3]。
图3 配线线缆的构成
2 配线子系统的设计
配线子系统是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开始到楼层配线间的配线架,配线子系统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设计涉及到配线子系统的传输介质、部件集成和布线方式等。
2.1 配线子系统的设计要点
在进行配线子系统的设计时,主要需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结构,确定缆线的走向。
(2)确定线缆、线槽、管线的数量和类型,以及相应的吊杆、托架等。
(3)确定线缆的类型和长度。
(4)当语音点、数据点需要互换时,设计所用的线缆类型。
2.2 布放线缆的类型和长度
在配线子系统中常用的线缆有3种:100Ω非屏蔽双绞线(UTP)电缆、100Ω屏蔽双绞线(STP)电缆以及62.5/125μm多模光纤光缆。一般情况下,在配线子系统中采用100Ω非屏蔽双绞线(UTP)电缆,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如电磁干扰比较严重的场合可以采用屏蔽双绞线(STP)电缆,或62.5/125μm多模光纤光缆[4]。
使用UTP电缆时,对于语音信息点可以采用3类双绞线,对于数据信息点可以采用超5类或6类双绞线。但从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点的灵活互换性的角度出发,配线子系统宜采用同一种布线材料,一般都采用超5类双绞线,它既可传输语音信号又可传输数据信号。
在进行线缆长度的计算时,首先要确定配线子系统的布线方式和线缆的走向,然后可按照以下步骤计算所需线缆的长度:
(1)确定楼层配线间所要管理的区域。
(2)确定离楼层配线间最远的信息点与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距离L。
(3)确定离楼层配线间最近的信息点与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距离S。
(4)计算平均线缆长度=(L+S)/2;计算线缆的平均布线长度=平均电缆长度+备用长度(平均线缆长度的10%)+端接容差(6m)。
(5)计算出一层楼的线缆使用量如下:C=[(L+S)×0.55+6]×n。C为一层楼的用线量,n为一层楼的信息点的数量。
(6)计算出整栋楼的用线量为:W=∑C。
例如,某栋大楼共有18层,每层的楼层配线间位置固定且上下对齐,每层信息点数量和位置均相同。每层中距离楼层配线间最近的信息点与其距离是25米,距离楼层配线间最远的信息点与其距离是75米,每层有信息点34个。对于该栋大楼的配线线缆长度的计算套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一层楼的线缆使用量为[(25+75)×0.55+6]×34=2074米,进而计算出整栋楼的线缆使用量为2074×18=37332米,即需要123箱双绞线来进行配线线缆的布线。
2.3 配线子系统的布线方式
(1)直接埋管布线方式。
直接埋管布线方式是由一系列密封在现浇混凝土里的金属布线管道或金属馈线走线槽组成的。这些金属管道或金属线槽从楼层配线间向信息插座的位置辐射,如图4所示。
图4 直接埋管布线方式
根据通信和电源布线的要求、地板厚度和占用的地板空间等条件,直接埋管线槽布线方式应该采用厚壁镀锌管或薄型电线管。这种方式在传统的布线设计中非常普遍,在当前的大开间室内布线中也有一些应用,如图5所示。
图5 大开间室内直接埋管布线
直接埋管线槽方式节省材料、配线简单,但由于建筑楼板的厚度有限,所以一般埋在楼板中的暗管的直径不宜太大,一般内径为15~25mm,最大不可超过50mm。管内布放线缆不宜太多,建议容量为50~70%。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敷设在子管内,使光缆和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该是光缆外径的1.5倍。
直接埋管线槽方式一般用于房间较小或者信息点较少的地方。
(2)先走吊顶内线槽,再走支管的方式。
先走吊顶内线槽、管道,再走墙体内暗管的布线方式,常用于大型建筑物或布线系统比较复杂的场合。由弱电井出来的线缆先走吊顶内的线槽,到各房间时,经分支线槽从主线槽分叉后进入墙体内暗管引向墙柱或墙壁,贴墙而下到本层的信息出口;或贴墙而上,在上一层楼板钻孔,将线缆引到上一层的信息出口,最后端接在用户的信息插座上,如图6所示。
图6 先走吊顶内线槽,再走支管方式
在设计时应尽量将线槽放在走廊的吊顶内,因为一般走廊处于楼层的中间位置,布线的平均距离最短,节约线缆费用,而且能够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线越短传输的质量越高);另一方面,在装修时,走廊总是最后吊顶,布线施工不会影响装修进程。另外,将去各房间的支管尽量集中至检修孔附近,以便于维护。走廊吊顶内线槽布放如图7所示。
图7 走廊吊顶内线槽布放
在安装吊顶内线槽时,需要注意:线槽宜高出地面2.2m,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水平安装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线槽一般采用吊装(使用吊杆)或支架安装(使用托架)的方式,要求吊杆或托架和线槽保持垂直,各个吊装件应在同一直线上进行安装,间隔一般为1.5~2m,在线槽的转弯处、接头处要增加吊装件,以保证线槽的牢固。金属线槽要具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在线槽内布放电缆时,缆线应顺直,不要交叉,线槽的填充率不宜超过50%,在线缆进出线槽和拐弯处应对线缆进行绑扎固定。
(3)地面线槽方式。
地面线槽方式就是弱电井出来的线走地面线槽到地面出线盒或由分线盒出来的支管到墙上的信息出口。由于地面线槽、出线盒和分线盒直接走地面垫层,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开间或需要打隔断的场合。
在进行布放时,将长方形的线槽打在地面垫层中,每隔4-8m拉一个过线盒或出线盒(在支路上出线盒起分线盒的作用),在线槽的交叉、转弯或分支处也应该设置分线盒,直到信息出口的出线盒。在线槽内布放缆线时,线槽的填充率不宜超过50%。
地面线槽方式最常见的是网格地板布线,是一种架空地板布线方式。一般用于计算机机房的布线,要求活动地板内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5cm;如果活动地板内作为通风系统的风道使用时,净空高度则应不小于30cm。如果需要强弱电同路由,则应进行相应的电磁屏蔽措施,例如在金属线槽中使用金属隔板进行分割;否则,则要满足距离的要求。一般非屏蔽双绞线与电源线的距离应不小于30cm,屏蔽双绞线与电源线的距离应不小于7cm。
3 结束语
作为综合布线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配线子系统通过线缆将用户信息插座连接到建筑的楼层配线间中,实现了工作区子系统与干线子系统之间的连接,保障了用户的接入。良好的配线子系统设计能够有效的节约布线成本并方便日后的管理和维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007.
[2]单振芳,张少芳,陈进军.企业组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余明辉,贺平,陈海.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刘化君.综合布线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同芳(1958-),男,河北栾城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房强弱电系统设计、主机系统应用与管理;李献军(1968-),男,河北辛集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化控制、供用电管理;张少芳(1982-),男,河北宁晋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集成技术。
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播出系统;设计
近年来,随着电视播控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播出质量和监控便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电视安全播出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患,一方面是播出人员不熟悉新系统的功能,没有把系统的防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在新的播出系统使用时,充分考虑播出人员对播出系统的使用习惯,进行设备和技术上的改进。
1 IconMaster 切换台在整个硬盘播出系统中的使用
IconMaster 切换台在整个硬盘播出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负责播出主线路中的信号调度(16 路信号)、声音控制、台标字幕叠加等功能。切换台的遥控面板安放于分控机房的操作台上,值班人员可以通过遥控面板来执行各种应急操作。机箱的内部有两组卡,每一组都是相互独立的。每组中的两块卡各有分工 MKE-3901 主要负责信号处理控制等主要内容。MGI-3903 则主要负责台标文件的存储。
该系统进行了人性化的设置,主要是不对面板进行操作的时候要将面板锁定;IconMaster 切换台面板在维护重启后,面板上的“cut”按键一定要点亮。如果不点亮,很可能会造成信号切换不正常的现象;平时要将“background”键点亮,如果不点亮则 PGM 和 PST 间则共用同母线,使 PST 跟随 PGM 切换,PST 按键失去效用。但上下键按灭,则按下“Take”键后 PGM 和 PST 信号会进行倒换,很可能造成播出事故;硬盘节目和节目间,或者硬盘信号和外来信号间的声音幅度大小可能不一致,在播出过程中为了避免播出信号声音忽大忽小的问题,值班人员要通过切换台的“声音调整”键对输出的声音进行控制。
2 VIO DELAY-X系列高标清数字视音频延时器的使用
VIO DELAY-X产品是全新一代多功能高清数字延时器,可对 1路SD/HD-SDI视频信号(支持嵌入SDI信号和杜比格式)进行延时处理的延时设备,并支持单独音频加嵌和解嵌功能。VIO DELAY-X输入信号可兼容标清与高清信号格式。VIO DELAY-X高标清信号延时器可以秒为单位设置不同的延时时间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在一秒范围内逐帧进行延时设置。
VIO DELAY-X采用专业的无压缩基带视音频缓存技术,同时还具有多项创新技术。VIO DELAY-X内部采用全新的双延时处理机制,可以在延时过程中准确的执行插入AUX辅助视频或静音MUTE操作,同时,设备还提供内置垫片、垫片采集、内置多画面等多项辅助选件,设备在完成高集成度的功能的基础上全面保障播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设备还支持标准SNMP协议。内部采用双延时处理机制,并提供辅助信号(AUX)插入和静音处理(MUTE)机制,充分保障播出安全性。
内部采用双延时处理机制,并提供辅助信号(AUX)插入和静音处理(MUTE)机制,充分保障播出安全性。AUX辅助信号可选择使用单独视频、单独音频、视频+音频模式进行垫播。内置倒计时时钟,方便值班人员直观掌握应急处理时间,并且提供声、光报警。支持单独外部模拟或AES加嵌、解嵌。延时时间可精确到帧或秒为单位进行调整。提供行相位、场相位调整和帧同步功能。提供内置垫片采集选件和内置固态垫片机选件。提供内置五画面分割器选件。内置WebServer,支持标准SNMP协议。提供远程遥控面板控制,支持一台遥控面板同时控制两台主机的架构。1U机箱机构,适用于演播室、转播车、网络机房等多种场合。该设备的投入应用,将极大地规避播出工作中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3 D3-AIR MIG 多功能上载软件的使用
D3-Air MIG多功能上载审片软件包括两个主界面,分为上载界面和文件导入界面。上载界面包括“菜单栏”、“采集播放区”、“采集任务编辑区”、“采集工作区”四个部分。文件导入界面包括“菜单栏”、“采集播放区”、“源文件编辑区”、“采集工作区”四个部分。
在使用D3-Air MIG多功能上载审片软件前,首先必须配置多功能上载审片软件参数。D3-Air MIG采集素材并同步到播出服务器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利用D3-Air MIG软件将线路信号、 像机信号素材采集到近线存储区,然后在素材管理器中对采集的素材执行回迁操作,通过审片后就能正常播出。清晰的界面,不同的工作区,极大地提高了播控人员的工作效能。
4 采用图文字幕信息和节目串联单完全绑定的网络化字幕播出模式
以前的播出系统中,图文字幕都是各频道独立运行播出。每天须由播控值班员根据节目串联单的时间设定或修改字幕播出单,增加了播出人员的工作量,分散了值班人员的注意力,容易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