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1

1、积极推进明珠**大门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花桥招投标;

2、加快推进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

3、完成了申办**第八届园博会规划编制和申报材料的准备;

4、将**岛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5、前卫村等五个景点3a级景区创建初评结束;

6、完成**岛国家地质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沙盘模型制作;

7、启动了西沙湿地二期改造工程规划;

8、完成我县旅游管理体制调研报告和“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

9、积极推动“规范设置我县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作;

10、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景点三维展示、内部办公系统正有序推进之中。

(二)旅游节庆活动

1、策划起草了**年稻香节活动方案、北沿公路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策划方案、首届**尝鲜节活动方案、**年长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年****柑桔节方案;

2、形成**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讨论稿)。

(三)旅游宣传促销

1、起草了**年**生态岛建设和旅游业宣传促销总体方案;

2、组团参加了5个旅交会,其中包括:南京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南京路五省市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大连全国旅游交会、**浙江(**)旅交会,并赴启东、海门、南通等地进行宣传促销;

3、《**旅游指南》再版小样已完成,正在进行小样修改工作;

4、设计制作了旅游促销用环保袋并启用;

5、联系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宣传国际女子自行车赛和**农产品;

6、策划并启动了**年度**社区宣传促销。

(四)旅游行业管理

1、完成了旅行社和导游年审工作;

2、布置了三个小黄金周的旅游安全工作,并在春节前和五一前分别对景点进行了检查;

3、与县文化执法大队联合举办新版《旅行社条例》培训;

4、办理了新开办的东文旅行社以及两家二星级宾馆申报的相关审批手续;

5、新评定了两家“规范达标”社会旅馆;

6、召开了绿色饭店创建协调会;

7、重新聘请了10名旅游行风监督员。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旅游项目建设

1、完成3a级景区创建及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规范工作。

2、年底前基本完成花桥主体工程、明珠**大门停车场及道路一期工程等。

3、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争取年底之前完成30%。

4、启动地质公园**年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总结及申报**年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工作。

5、完成西沙湿地二期改造规划,启动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6、旅游信息平台年底前进行部分试运行。

(二)旅游节庆

1、进一步做好**年****森林旅游节庆活动方案的调整、完善、推进等相关工作;

2、配合做好******柑桔节举办的相关工作。

(三)旅游宣传促销

1、全面完成**社区促销、大众媒体、户外广告、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的宣传工作;

2、组团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3、做好《**旅游画册》、《**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的设计、拍摄、校对、出版等相关工作;

4、做好旅游5号线与隧桥同步开通工作;

5、启动旅游纪念小礼品的设计、制作工作。

(四)旅游行业管理

1、继续抓好农家乐接待户再教育培训、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培训及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导游培训工作;

2、在做好日常安全监管的同时,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和森林旅游节期间的安全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安全执法大检查;

3、完成102户农家乐接待户星级复查、84名导游年审、11家达标旅馆年审、12家星级饭店的年审工作;

4、继续加强世博宣传力度,营造氛围,特别要开展好旅游环境整治和每月5日的迎世博主题活动;

5、组织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2次检查活动;

6、抓好50家旅游企业统计工作;

7、指导宝岛、顺利、锦绣的绿色饭店完成创建工作;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企业化; 治理

(一)

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模式历来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导致分歧的原因在于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在笔者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理应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其属性,方可得出合理的结论。那么,风景旅游区的属性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两大属性:

首先,风景旅游区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CPRs)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由此推断,判断一项物品属性的指标主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凭此鉴别一种公共资源的属性,如果它符合非排他性,同时也符合非竞争性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除了国防、治安等少数例子外,并不多见。有些公共资源只符合非排他性的条件,而不符合非竞争性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池塘资源。

风景旅游区资源正是属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池塘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都有潜在的开发价值。风景旅游区资源自身具有科研、教学、审美、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满足了公民提高生活情趣、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它是自然或古代先人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有分享其效益的权利。这样,风景旅游区具备了非排他性特征。同时,在旅游资源范围内进行游憩可能会带来“拥挤性”,即当游憩人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将产生拥挤、观赏质量下降等问题。即使每个游人都遵守公共秩序,但超出了景区的环境承载量,过多的游人就会带来不良后果。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在公共池塘资源的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的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人们只有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使之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进入限制。这样,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竞争性。所以说风景旅游区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

其次,风景旅游区资源具有一般经济单元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单元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元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经济单元都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非经济性两重属性。风景旅游区作为一个经济单元亦不例外。

从外部经济属性来看,旅游者的消费可以给景区及景区周围的居民带来效益。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也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当地整体社会福利,而且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因此,形成对风景区进行严格保护的合理利用模式,会使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了解这些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此类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实际的资源规划开发管理过程中发挥好外部监督作用。

从外部非经济属性来看,有学者认为风景旅游区所产生的外部非经济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风景名胜等公共资源的破坏,产生外部非经济性;二是旅游景区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增加了边际社会成本;三是景区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形成的外部环境成本[4]。这些外部非经济性通常没有纳入旅游景区经营成本中,存在于旅游景区与旅游消费者交易之外,难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管理,通过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避免景区经营造成的外部非经济。

资源的属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提供的方式。纯公共产品因其效应不可分割只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资源,非排他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特征,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它的自然独特之美,体验其不同的价值;竞争性特征使得它的消费有个零界点,即风景区的环境容量,超出这个零界点,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降低任何一个人对其中的资源或服务的消费质量。我们以×××风景区为例说明,×××风景区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取消门票,进一步突显了其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每一名游客的参观游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休闲质量,也减少了其他游客享用景区服务的数量。取消门票制后,×××风景区2010年春节小长假岳麓山游客数量达3.7万人次,相较于2009年同期的3.12万人次增长了18.6%。从数据可以看出游客数量增长迅速,其公共经济学的竞争性特征越明显。

由上可见,我们必须通过设立门票或者其他收费手段限定进入消费者数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旅游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鉴于此,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风景旅游区,在笔者看来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经营和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来经营。

(二)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景旅游区的治理方式,既要突显其公益性特征,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利用,使其具有永续性;又要突显其经济性特征,在开发利用中不忽略保护。目前的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笔者以×××为例予以剖析。

×××位于××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它有秀美的自然山水,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兼具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性。由×××、×××、×××三座山岭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是×××的主体,它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休闲游览、革命教育等开发价值。从×××的管理现状来看,它是由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这一国家机关“全权”管理,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风景区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遗产保护、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第一,条块分割,红线未定。管理体制是×××风景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一体制障碍,在以前主要是市区之间的分管,而在×××风景名胜区划归××区管辖之后,市区管理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风景区辖区涉及5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18个社区、2个渔场和100多个企事业单位,风景区与各街道办事处以及各村落之间的管理体制是否协调,是风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5]。

第二,×××风景名胜区由建设、文物、环保、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查收管理,责任不能落实,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为解决“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决定,自2008年6月中旬起,×××风景名胜区将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方式,同时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由其依法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6]。

第三,融资渠道单一。×××风景区自2009年6月1日起取消收取门票,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此举一方面无疑增加了××市政府的财政开支;另一方面通过搞好公园内餐饮、交通、停车、购物、娱乐服务经营等手段来拓宽创收渠道,反过来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二是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够出面操作。×××风景名胜区的治理模式说明,非企业化治理已越来越不适应景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了。

(三)

由上观之,既然非企业化治理既不适应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也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协调,那么,我们应该另辟蹊径。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企业化的治理模式。

以市场经营管理为主、政府引导、监督为辅的企业化治理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非企业化治理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风景旅游区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作为专司管理职能的管委会,将不必为经营效益操心,因而可以实行严格的管理;政企职能分开,产权也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可以有效遏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的格局。其次,企业资本雄厚,融资渠道多元,在销售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引入市场,充分发挥旅游风景区的经济效益,不仅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实践中,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四川碧峰峡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它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出资源、企业投资本、授权万贯集团50年对碧峰峡的独家经营权”。这一模式推广后,碧峰峡的旅游收入达8 600多万元,利润2 600万元,创税收500万元,为雅安市带来的综合收入达1.6亿元。比之前整个雅安市的财政收入还高 [7]。当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景区资源禀赋、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机制发育的成熟程度等。但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或完全分离来对旅游景区实施经营与管理、保护与开发。

诚然,旅游景区的企业化治理模式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企业都有“经济人”的倾向。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源管理部门或是企业,他们都有作为“经济人”的一面,尤其是企业,他们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追逐资本的价值增值,都可能为各自利益做出短期行为。他们在资源开发时不注重保护,存在过度开发的短视行为。例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局”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盈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怪异的现象。同时,旅游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有可能成为政府的摇钱树,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景区是政府的吃饭财政来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转变政府部门的观念。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不把旅游景区当做“摇钱树”,真正做到放权让利,服务企业。将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权限和职能做一个明确的区分。

二是制定市场经营和旅游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法律法规。经济学家米尔利斯认为,尽管市场经济行为主体都抱有自利的目的,只要能够设计出一套有效制度加以引导,激励相容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8]。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入市场经营的政策法规风险,为我国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开辟了道路。但企业进入旅游景区经营,还需要探索更系统、更具体的法律法规来遏制住企业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以引导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国外实践就有成功的案例,如1975年和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两次制定了“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及“大堡礁海洋公园法案修正案”。量身定制的法规,为该景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严把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进入主体关。市场中是“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不同的经济主体会有不同的经营管理行为,由于旅游资源是稀缺性、脆弱性的特殊资源,所以在旅游风景区经营市场的准入方面,必须制定科学的进入者标准,设立一套严格的申请程序,吸收高素质的经营者进入,才能有效预防只重开发,不加保护的短期行为。景区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利润的取得,如何与景区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素质的高低,因此,除了对经营者制定数字化的硬性规定之外,还应有素质测评的软件考察。

四是加强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职能。由于旅游业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性,决定了经营权转让时间的长久性,因此对企业进行定期审查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可考虑尽快建立政府部门、政协、学术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组织,并形成社会组织――政府――旅游企业的有效约束监督链。这种景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约束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防范景区经营中的合作风险,也更有利于景区各治理主体间形成利益制衡。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风景旅游区治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对之实施企业化治理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关键还是要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法制的不断完善与企业的不断创新。探索风景区的企业化治理目的就在于,使其既能体现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性,既能挖掘出旅游风景区潜在价值又能使其得到良好保护。

参考文献:

[1][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新.论我国公共资源旅游景区的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6.11.

[5][6]虞蓓蓓.关于岳麓山风景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J].中国人民长沙市岳麓区委员会,2009.5

[7]碧峰峡模式省略.旅游民营经济2004.10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3

一、着力建“学习型”机关,不断提高机关队伍素质

一是形成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出全年的学习计划,对局党组中心组、各处室和全局人员在理论、业务学习、廉政教育、责任教育、作风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按阶段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学习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

二是鼓励自学。我们大力倡导和鼓励干部加强业余自学,通过自学取得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目前三位局领导,一位正在读博士,两位是研究生。全局每年参加英语、法律、管理等各类自选培训和在职进修的人数超过50%,全局干部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达50%,有不少干部获得中、高级职称和注册会计师、律师、经济师、旅游企业总经理资格证、导游证资格证书等。

三是结合实际。我们紧密结合旅游工作实际,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机关人员参加政治理论、形势动态、旅游业务、旅游案例等各类学习,局领导带头作辅导报告,写心得体会,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池雄标局长近年来发表了两本散文集和数十篇旅游方面的文章,其他局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等也都撰写多篇旅游方面理论文章,我们每年都将主要文稿编印成册供大家学习交流。通过“常学习”,全局形成了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的良好风气,有效的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改革创新、执政和服务能力。

二、着力提高调研能力,切实解决基层企业实际问题

一是制度化。每年年初都围绕全年重点工作制定全局年度主要调研计划,明确调研工作的责任人,局领导每年用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调研,各处室主要负责人每年安排两个月的调研。对于有出国促销、考察任务的人员,回来后要交一份调研报告。同时,实行调研工作情况和调研成果检查通报制。

二是求实效。调研要有的放矢,不走形式,注意带着问题去调研,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基层企业实际情况。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来研究解决;涉及到其他部门的,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通过调研,陆续制定了《旅行社四统一管理办法》、《对旅行社组织外国游客来深旅游奖励办法》等十多项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政策。

三是抓重点。几年来,我们由局领导挂帅,成立多个课题小组,对旅游业对gdp的贡献、滨海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定位、香港迪斯尼乐园对深圳旅游业的影响等重点课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着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有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旅游业涉及多个行业和多个部门,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多,单凭旅游部门自身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综合协调,借助外力,解决问题。

一是破难点。我们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基层企业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如:我们就深圳城市公厕设置与管理、酒店车辆进入罗湖口岸交通楼重复收费、旅游车在火车站及口岸停车不方便等问题,分别与市城管、口岸、火车站等部门协调,使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与市

劳动部门协调,解决了70多名导游员和深圳导游大赛优胜导游员的深圳户籍问题,为旅游企业留住优秀人才;我们还协调市公安、交通、工商等十多个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旅游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了旅游市场联合整治工作机制,使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二是解瓶颈。我们注意借助人大、政协的力量协调解决深圳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华侨城、青青世界等旅游景区周边环境遭受破坏、中英街购物欺诈、城市缺少旅游公益广告、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和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在市人大、政协的帮助下得以解决。近3年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出了60多项建议、提案,其中大部分得到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调纠纷。深圳目前年接待游客5800万人次,受理游客咨询和投诉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共接听各类旅游咨询投诉电话8046次。我们本着“游客满意、企业满意”的原则,做了大量协调、调解工作,全年召开投诉协调会120多次。对一些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旅游投诉案件,认真分析案情,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分清责任,合理调解,使旅游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

四、着力

提高服务能力,真诚为基层企业办实事

一是主动服务。我们建立完善了与基层企业、游客的沟通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取消旅游审批职能后,我们妥善解决各区历史遗留的旅游项目问题,积极帮助部分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旅游酒店项目补办有关手续;推动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快捷便利的短途旅游服务;主动与市义工联合作,黄金周期间在罗湖等口岸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与电信部门合作给外地来深游客发送提示信息;24小时接听、受理旅游投诉电话,为游客提供快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服务,等等;我们编印《深圳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手册》、《深圳旅游投诉典型案例汇编》,指导旅行社合理合法地处理投诉,为游客提供优质售后服务;为提高导游素质,几年来,共出资170万元举办导游大赛,免费为全市导游人员进行轮训,编印《深圳导游词》、《深圳社会经济动态汇编》、《深圳地方景点》等导游人员专用资料,免费发给每位导游员;在我局网站免费为基层企业提供网页,在旅游咨询中心免费摆放、派发基层企业宣传资料;出资两百多万元印制深圳旅游画册、地图、指南,免费发给各星级酒店;统一组织海内外旅游促销活动,参展基层企业的布展费、展位费均由我局承担;我们还主动为华侨城等大型重点旅游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做到企业的事情随到随办,真心真意为企业服务。

二是及时服务。我们对基层企业和游客所需的服务,确保第一时间内服务到位。如:非典初期,我们迅速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对我市旅游企业给予应急政策扶持的请示》,提出七项应急扶持措施。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帮助旅游企业度难关的政策,在最短时间内把3750万元补贴资金发放给旅游企业。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4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秉承开放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重要环节,构建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基本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根据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体系,体现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专业特色,特别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邀请了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来自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的专家,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知识、素质、能力的具体标准及实现途径,构建了知识、素质、能力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优化课程设置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力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我们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特色”为原则,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培养,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并通过对省内外本专业建设有特色的兄弟院校和江门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进行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分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在程体系建设中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强调“厚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人、财、物、信息等环节,包含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宽口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基本涉及到了不同类型旅游企业(景区企业、旅行社、酒店等)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活动的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为学生能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中就业或胜任多方面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学生的服务观念,提高学生的服务素养,特开设《服务管理》和《旅游服务礼仪》。强调“重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特别开设《创业学》、《旅游电子商务》、《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政策与法规》。同时,《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均开设了相应的课堂实训。强调“强特色”。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爱国爱乡、扶贫助学是典型的华侨文化精神。五邑大学是几百万海内外华侨助建起来的大学,肩负着五邑几百万海内外乡亲重托,也承担着珠三角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任。作为海外华侨的主要祖籍之地,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传承侨乡文化是五邑大学人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五邑大学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根植侨乡”,突出侨乡文化特色,同时由于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特开设包括《侨乡文化》、《遗产旅游》、《五邑旅游概况》等课程。此外,为满足海外华侨和外国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特开设以外教或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主体、包含英语口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的《旅游英语口语》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建设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郭力宇,杨尚英,杜忠潮,2009)。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材、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资源等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的建设力度,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英语口语》、《服务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力争成功建设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将与旅游企业合作编写“协同育人应用型教材”,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教材建设,主要包括《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遗产旅游》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充分满足旅游企业的现实需要。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全面参与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江门本土化教学案例、学习参考资源、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辅助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1.所有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知识模块、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进行沟通,确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强化对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2.以教学大纲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配合课程主讲教师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学习参考资料、考试题库与参考答案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人士应审核主讲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是否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并给出修改建议。3.逐步与江门优秀的旅游企业合作,编写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地企业教学案例库。利用旅游企业讲座(论坛)的平台以及旅游企业人士进课堂的机会,寻找典型的案例素材,由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牵头,组织编写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同样对本专业所有教师、旅游企业人士、学生公开。4.通过自制与外部购买方式,逐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电子教学辅助视频资源库。自制主要是在本专业内部建立激励与监督机制,促进课程主讲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通过课堂教学、旅游企业家论坛(讲座)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拍摄自制教学视频来完成。外部购买是指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购买计划和方案,并与旅游企业人士进行沟通,专业负责人根据旅游企业人士反馈意见,审核与批准购买方案。

(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课堂实训、综合实训、企业见习/培训、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和毕业论文”所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强化课堂实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课堂实训,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实训包括三个方式:第一,邀请旅游企业人士参与课堂实训学时和实训内容的设计。第二,邀请旅游企业人士结合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模拟实训,包括导游模拟实训、酒店模拟实训、旅行社模拟实训等。第三,专业课教师将优秀旅游企业的相关案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开展项目式教学。2.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主要指本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人士共同合作指导学生参与旅游方面的比赛或科技竞赛(如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广东省酒店英语职业大赛、江门市导游大赛、旅游电子商务竞赛等),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知识整合,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展企业见习/培训企业见习/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安排与组织本专业学生在“认识实习”期间(1周)到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以及旅游企业人士交流,或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培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4.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2014年开始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学期制”共包括秋季学期(第1、4、7、10学期)、春季学期(第2、5、8、11学期)和夏季学期(第3、6、期)。在秋季学期中,第1学期共计20周,第4、7、10学期较其他专业晚4周开学,共计16周;在春季学期中,第2、5、8学期共计18周,第11学期共计16周;每个夏季学期共计6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实训、认识实习、毕业论文等),而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一学年内总教学周数为40周。“三学期制”对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培养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在五邑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在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习过程中,三个夏季学期每个学生轮流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进行实习;在每个夏季学期的实习中,采用轮岗的形式,即2周轮岗1次,保证每学期每个学生能在旅游企业中三个主要不同岗位的实习与锻炼。通过不同学期的“纵向”轮流和同一学期的“横向”轮岗,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及同一旅游企业不同岗位对工作职位能力的要求,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品德,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情况内容具体见表2所示。5.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行多样化和灵活化,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除传统形式外,也可以是反映学生创新能力且与本专业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策划、商业策划、调研报告、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等;或是以学生进行“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的旅游企业为研究案例,对其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是进行旅游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为旅游企业解决相关问题。6.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应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吸引企业资源实现共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江门、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知名旅行社、星级酒店、A级景区等的联系,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建设10-12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各类实习和就业选择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每年50人左右的招生规模,考虑“三学期制”的实施,三个夏季学期全部用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平均每个实习企业将至多为10个学生提供实习工作。这种安排是旅游企业可承受的,也有利于教师对实习环节的指导。7.建立双导师制为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所谓的“双导师”是指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与校外两名导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各个实践环节。其中,每位本专业授课教师都必须担任校内学习导师,而校外导师则指聘任旅游企业部门(或岗位)负责人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

(五)实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马勇,魏卫,邓念梅,2005)。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得当与否则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果,因而改进教学方法也成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就是打破当前单一呆板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场景模拟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实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如针对《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以便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以致用;如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英语口语》,可采用场景模拟教学,以利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

(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质量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思路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师资规模、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等,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人士兼职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高度复合型教学团队。第一,在现有师资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内部培养,实现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调整。第二,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分批次选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使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第三,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建设等相关会议,革新教学思想,学习新型教学方法。第四,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邀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的业内精英、优秀人士开展讲座或培训,实现课堂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五,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聘请旅游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或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召开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以实现校内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深入结合。

三、结语

旅游景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协整关系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63-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和资本慢慢向第三产业转移,2013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已经超过70%,第三产业每增长1%就能创造1.56万个就业岗位,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张宝东,2007),成为吸引就业最多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间收入的差异促使着第三产业优势凸显、发展更快,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也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载体(吴振球,2011),第三产业成为云南省产业转型和人口就业的突破口。在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增速惊人,由于旅游资源遍布云南省,凭借本省优良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综合性产业,云南省旅游业从1995年以来经历了“观光接待”阶段到“经济产业”阶段再到“支柱产业”阶段(张尧辉,2009)。尤其对于大理、丽江等城市,基于其丰厚的旅游资源,已经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旅游经济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也极大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了景区居民生活水平。此外,旅游业产业带动作用强大,特别是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根据《2014-2019年云南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云南省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到416.8亿元、375亿元、315亿元、122.9亿元和439.6亿元。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居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因此,实证分析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云南省居民消费的相互关系,并积极探索云南省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之路极富研究意义,对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用重大。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集合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服务于一体,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综合的综合产业,特别与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息息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并遍及全省。2009年,云南省接待游客12023万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上升至23972.35万人次,旅客人次增长了近两倍,且海外及我国港澳台游客数量也由2009年的284.49万人次上升至533.5万人次,云南省旅游资源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2009年,云南省旅游收入810.73亿元,2013年上升至2111.24亿元,旅游收入以不低于20%的年增长率增长。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云南省凭借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稳居西部旅游收入第一。

云南省旅游业在积极发展时同样面临诸多困境。从旅游从业人员方面看,由于旅游业本身较强的季节性,旅游业就业稳定性不够。低就业门槛也形成了低学历的就业人口组成,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4.6%,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教育,从而造成就业从业年限短等不利因素(杨莹,2014)。从旅游环境方面看,个体经营和私人制企业占据旅游企业中较大比重,整体小而散的局面影响了旅游市场规范性。从交通情况看,由于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散,景点之间距离较远,对交通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但云南省交通工具单一,交通费用较高,因此也极大影响来访游客人次。

总的来说,云南省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强劲的发展状态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甚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三、云南省旅游总收入与居民消费、第三产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统计描述

本文选取代表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居民消费量(CO)、第三产业增加值(GR)、地方旅游收入总额(RE)三组变量,并选取其1994年至2012年的共18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三组数据经过物价指数平减后取绝对值(LNCO、LNGR、LNRE),使三组数据指数型增长转变为线性增长。其次,分析三组数据。从图1与中可以看出,三组数据都成增加趋势,其中,云南省居民消费增长对数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两项在1998年之前有明显的波动,可能与1998年经济危机对旅游业影响有关,2004滞后两项增长平稳,协同关系较强。地方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对数值增长率稳定,2008年之后增长率上升,GDP的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第三产业提出更高的需求,需求的扩大是旅游业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云南省也抓住地方旅游资源等优势不断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得到长足进步。

(二)平稳性检验

DLNCO为居民消费对数差分值,DLNGR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差分值,DLNRE为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对数差分值。通过平稳性检验,LNCO、LNGR、LNRE都为一阶单整过程,即C(1)过程。其中,C为截距项,T为趋势项,L为滞后阶数,N为无该项。

(三)协整检验

通过E-G检验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将LNRE对LNGR与LNCO做OLS回归,结果如下所示(注:圆括号内系数t统计量):

LNRE=-3.29601493308+0.385014895413*LNGR

+0.905016464762*LNCO

(-8.723802) (2.497063) (4.723328)

其次,将残差做ADF检验,其结果不存在单位根(t统计量为-5.54475、概率为0.0003),LNRE、LNGR、LNCO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云南省居民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旅游收入存在协调增长关系。

(四)带有误差修正的向量自相关过程

Y1为LNRE,Y2为LNGR,Y3为LNCO,D为相应项差分,括号内为滞后期数。

方程一:

D(Y1)=0.044*(Y1(-1)-2.968*Y2(-1)+2.680*Y3(-1)-4.37)

+0.24015059241*D(Y1(-1))+0.276*D(Y1(-2))+0.326*D(Y2(-1))

+0.014*D(Y2(-2))-0.094*D(Y3(-1))-0.187*D(Y3(-2))+0.059

方程二:

D(Y2)=0.277*(Y1(-1)-2.968*Y2(-1)+2.680*LNCO(-1)-4.37)

0.374*D(Y1(-1))-0.874*D(Y1(-2))+0.275*D(Y2(-1))-0.118*D(Y2(-2))

-0.236*D(Y3(-1))-0.579*D(Y3(-2))+0.214

方程三:

D(Y3)=-0.074*(Y1(-1)-2.968*Y2(-1)+2.680*Y3(-1)-4.37)

+0.644*D(Y1(-1))-0.028*D(Y1(-2))+0.386*D(Y2(-1))-0.099*D(Y2(-2))

+0.173*D(Y3(-1))+0.095*D(Y3(-2))+0.042

通过VAR方程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对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正向效果明显,滞后第一期系数(0.326)明显大于第二期系数(0.014),作用效果从滞后一期后逐渐递减,说明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而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滞后一期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作用效果明显(系数为0.374),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与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相互促进。而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值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与地方旅游业收入总额对数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数值的滞后一期对居民消费水平促进作用作用较大(系数为0.386)。

(五)向量自回归的稳定性检验及残差相关性检验

AR单位根检验中9个单位根均小于1,模型稳定,如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所示。残差相关检验中滞后多期的LM检验不存在自相关,如表3滞后性检验结果所示。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地方旅游收入总额增长率可以相互解释,由于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整体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居民消费增长率能够解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从而在统计上证实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明显,但是居民消费增长率不是地方旅游收入的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闻名,随着旅游业的日渐发展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游客到此参观旅游,国外游客也日益增加,旅游业迅速发展,地方旅游收入也快速增加。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知,云南省旅游业、第三产业以及居民消费量之间有着明显的协同性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不仅在第三产业中占比增大,也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中坚力量;而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为旅游收入的增加产生持续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旅游业增收的影响举足轻重。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对该省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服务业需求的越来越大,这种倾向性刺激第三产业的扩大,展现出巨大的产业潜力。但实证结果也指出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平并不是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本省的消费增长并不能解释云南省旅游收入增长,原因可能是外省及国际的游客旅游消费量增长才是旅游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地方旅游收入相互影响,该省居民消费量与第三产业也互为格兰杰原因,该省地方旅游收入与居民消费量相互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为了促进云南省旅游业收入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和建议。首先,云南省应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在第三产业中,重点推进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住宿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又能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推进(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4页)本省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业收入,提升旅游片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快速转化。一方面,通过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技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购、乐各方面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如自主查询和网络预订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打造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景区特色如文化背景、自然风貌等不同特征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品牌,提供独特的旅游服务,提升本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知名度。再次,积极引导旅游业从业人员基本就业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随着国际游客的增加,应加强对旅游业相关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语言、计算机能力等的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措施可推进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省外游客,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收入,并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宝东,杨兵伟.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基于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

[2] 吴振球,谢香,钟宁波.基于VAR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3] 张尧辉,许玉贵.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回顾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杨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