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提高

从高中的整体教学氛围来看,教学重心仍然是高考,在高考的重压下,适当减少一些实践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应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语文的教学相对灵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教师应该改变对社会实践的固有看法,在保证高考复习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制定丰富的社会实践计划。

一、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作用,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

对高中生而言,主要任务仍然是备战高考,努力复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足准备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持有主观且片面的观点,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无法专心复习。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实践活动占用了学生的部分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但这不是教师减少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的理由。在繁重的备考环境中,学生承担着过重的压力,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复习压力的渠道。对教师来说,应该正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合理课堂时间。以劳逸结合的复习方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足够发展。为使计划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适当采纳学生的建议。学生的建议往往反映了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计划应有一定的原则,在教师听取建议时切忌为学生左右,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复习计划。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的学习仍然以备战高考为主,教师应该分清主次,在保证学生复习计划的同时,开拓社会实践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应该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传统认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高中生活,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锻炼的绝佳机会,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为高校学习做准备。

二、根据语文课堂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活动的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校园中的学习,有许多潜在影响因素,这些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为了贴近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活动方案,以活动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发现幸福》这一开拓性的活动课题,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用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幸福”的范围十分广泛,一次理想的成绩、朋友之间的友谊、夫妻之间的感情,都是对幸福的定义。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发现校园内的“幸福”。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发现幸福。学生可以采访的形式随机采访学生,寻找学生的幸福,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普遍调查。这都是此类实践活动中十分有效的调查方法,在实践结束后,应该做好总结工作。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活动后的总结则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做好实践互动的总结工作。总结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叙述,以及在活动中的感悟,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

三、社会实践中应避免的问题

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时间尚短,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做一些调查类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应该注意调查群体的普遍性,能够反映调查问题所反映的问题。除调查人群外,学生也要做好记录和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普遍性结论。为了促进自身的升华,学生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收获,促进自身的进步。在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安全问题。高中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为了做好安全问题,教师应在活动开始前做好安全防患工作。对学生来说,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超出自身能力的问题时,要及时和教师联系,避免受到伤害。对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安全的实践场所,尽量降低来自外界的安全威胁。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动向,确保学生的安全。

结语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知识,延伸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则,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能产生一定的亲切感。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正视实践活动的作用,合理分配语文课堂的时间。最后,教师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且安全地开展活动,善于总结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喜文、董桂军.开拓社会实践课堂增强理论教学效果[J].高教文萃,2009(12).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2

绥化学院地处黑龙江中南部的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培养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就摆在教育者面前。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则尤为重要。但仍有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具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以绥化学院为例,对如何创新地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行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层面

我国目前个别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有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现象,只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大做文章,却没有将其实质的内容认真地加以重视,更有些高校片面地追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效应,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活动主题和规模,实则却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从中的收获、学生能否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质。具体的体现是活动开始“轰轰烈烈”,活动中期少人指导,少人过问,活动结束,却要大肆宣传其实践成果,这使社会实践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形象工程。

(二)社会实践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经费保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持久、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了解,虽然我国逐年提高教育投入,但在部分高校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经费依然很少,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无法满足实际活动的需要。一些高校则将更多的重心转而投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实践主题,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和参与面极其有限,因此,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

(三)缺乏健全的制度机制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健康的制度机制做保证,目前,地方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机制,没有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另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做基础,可以使大学生和实践基地都能从中受益。一方面,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是单纯从高校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双向考虑互惠互利的原则,片面强调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能否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而此时,高校也应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增加了社会方面的负担、是否给当地相关部门带来了便利、是否能为地域经济、文化、生态建设服务,由此,就会造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慢慢失去社会支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不强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海量信息充斥大众,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更具多元化,许多学生由于对社会的不健康认知,近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认知特征单纯、简单、片面,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他们实践的目标,往往和挂在嘴边的利益紧密相连。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首先,从学生层面,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学生,据调查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对于社会实践存在着认识的误区,社会实践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思想使他们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其次,从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认识偏差,他们找出种种理由不愿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即使有些教师参与了社会实践的活动,也常常带着敷衍的态度,原因在于教师通常已经承担了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利用个人的非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许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社会实践的研究不够

各方对社会实践投入有限、经费短缺。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与指导,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核心团队上,而对大众化活动的同学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实现普及化,同时部分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自身锻炼提高,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地方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宣传力度重于实际工作的现象。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教育计划,但是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过程、现实表现、获得收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评;参与和指导的教师在工作量上并未被考虑,没有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优、定职晋级的依据,从而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对于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应从提高思想认识、正确选择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

首先,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绥化学院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论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型、就业型的实践平台。

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积极地看待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使大学生由“被实践”变成“主动实践”[2]。

(二)准确定位实践内容和形式

地方高校要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及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特点,深入调研,拓展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几年来,绥化学院针对绥化地区属于农业大市,土地面积有限,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儿童的特点,在绥化地区的十个市县开展了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由原来的寒暑假的固定时间段,变成日常化、经常化。社会实践形式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增强社会实践对社会的服务性。真正达到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三)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

绥化学院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都建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的同时,对实践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制定出明确规定,校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同时建立由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拨付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助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顺利开展。

(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不容忽视,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的类型,进一步丰富实践的内容,使实践基地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价值互动平台。

(五)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3

社会实践报告1

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历时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不仅顺利取得了实践成果即调查报告,也提高了自己与人交往,交谈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磨励了自己的意志。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课题是“学生基本情况专项调查”,这样的课题极具针对性,同时又有很多好处可言。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调查资料,调查报告为学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创造了条件,同时又为学校的招生工作,德育工作,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磨砺个人意志,学会与人交往。由此可见此次调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总体来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困难和阻力并不大。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一开始,我并未认识到学校所印发的学生社会实践手册的重要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例如提前准备不充分,有一次采访,由于提前未与被采访人员取得联系,以致采访出现停滞、失败的状况,令人不得不深刻反思。

此后,我逐渐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手册,并在该手册的帮助和指引下,了解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整理与研究资料的方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方法等,为进行一次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积累了相关方面的经验。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我自己积累了调查研究方面的相关经验,提升了个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技能与知识,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己逐步走向社会、走近社会、走进社会、拥抱社会、心系社会,最终回报社会。即使未能取的优秀的成绩,但此次活动给予我的一切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此次活动并非是为成绩而开展进行的。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三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也通过三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

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

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

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

记得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曾说过:“法乃善与正义之科学。”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未承担过什么重要的工作,但却也坚守本职,勤于学习,在平平淡淡的忙碌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与做人的道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实践,不仅锻炼着我们的意志,它更大的作用是丰富着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磨练成才。

社会实践报告2

一、实践目的:

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潜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用心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状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我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透过兼职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我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能够去试一试,品牌,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此刻都成为了大学生们能够理解的工作。

二、实践资料:

该公司主营茶品,并且兼售烟酒,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并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中国茶出口一向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另外中国茶产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也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茶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未来增长潜力很大。浙江、江苏、福建等产茶地区已经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持产业,茶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制造茶的工艺技术开始从手工化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过渡,制造企业也加强了茶品牌的建设。

我们分两个班倒一替一天倒,早班八点——晚六点,晚班十点——晚八点,我在首山分部主要负责销售,从点滴小事做起熟记产品报价对每一种茶叶的功效都能熟知。刚开始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是不能言喻,对烟酒茶一窍不懂的我,开始像模像样的对客人进行介绍,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张不开嘴不知怎样跟客人攀谈,可是强大的内动力推动着我,我想真诚的笑容也许是打动客人最好的方法,第二个问题就是‘站不住’,每一天回家腿都疼、在柜台前也要将重心不断的更换觉得腿仿佛粗了,可是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且我此刻也深知挣钱打工的不易,以后花父母的没一分钱都就应仔细,把钱花在刀刃上。

三、实践结果:

我在售茶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些选购茶叶的常识,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超多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可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决定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那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另外,没有人选取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仅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务必投身学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潜力。

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这天,社会实践活动一向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这天,社会实践活动一向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们加入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提高了社会适应潜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增强了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对自我有了清醒的定位,不仅仅发现了自我知识结构中欠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我以“善用专业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潜力,丰富暑假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这次有好处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让我认识很多的人。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的。以前实践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理解。

在社会实践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我的潜力做出肯定。就像刚开始时我到饭店那样有一点胆怯,但之后是自信给了我勇气。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在社会中要克服自我胆怯的心态。自我觉得困难挺多的、缺乏社会经验等种。种原因往往使自我觉得自我很渺小,自我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所以就应尝试着克服自我内心的恐惧。如有人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简单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仅有征服自我才能征服世界。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4

1.增加农林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实现双赢局面。从“三农”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农林科技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下乡就农业对农村进行考察、就农情对农民进行访谈、就专业知识开展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农林类专业的特色及这些专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中的优势。

2.激发农林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很多农林类院校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农林类专业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前程,所以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宁愿选择转入金融学等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林类学生意识到我国国情、社情、农情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及帮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所在,从而使这种心理上被重视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中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学生培养了遇事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沟通等多方面实践能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1.突显专业学科的特点。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口号,而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农林类院校专业主要包括农学、茶学、林学等,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农林类院校也逐年增设了文学及理工类专业,但相较于其他院校而言,农林类专业仍是农林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需要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服务的“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服务三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农林类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于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言,农林类专业学杂费用较低,并且奖助学金比例较高,因此,很大一批来自农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学时会选择农林类院校就读。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相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更愿意走进基层服务农村,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感。

3.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必须通过院校的力量与当地村委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多方式地丰富实践内容。农林院校一般都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面积较大,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有许多农村社区,且具有一定面积的农林实践基地。这样一来,学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节省了活动时间。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时候,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有合作的基地进行实践,不仅能够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1“.三下乡”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仍然有个别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期对学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少过问甚至不过问,活动后期又急于追求实践成果的宣传,实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时间较短,在交通上费时费力,又考虑到暑期的特殊天气,学生走到实践地点时已经筋疲力尽,对实践的热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不主动,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懒散、消极的状态,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实践单位盖章,并未达到思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2“.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调查表明,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由于暑期“三下乡”需要的活动资金较大,参与人员不便于管理,组织活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大高校或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队数有限,而且每队人数有限,导致能够获得机会参与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时,为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果,院校往往挑选一些成绩较优异或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核心团队,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就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较低的局面。

3“.三下乡”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开拓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扫盲和卫生宣传上,要把扫文字盲和扫意识盲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送文化下乡和送文明下乡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实践过于盲目,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选了一个较为简单普遍的主题,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研究,而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所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对“三农”问题而言用处不大。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进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健全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制度、人员和资金三个方面落实。首先,农林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成立专项领导班子,每年拨付固定资金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农林类院校能够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规模,以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最后,院校也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帮助企事业做宣传或学生进行自愿无偿服务等形式得到资金或物质资助,建立“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加大指导力度,确保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各异、时间不一、形式多样等原因,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便管理,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每支“三下乡”实践队伍都要安排指导老师。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学生应进行每一阶段的成果汇报,在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专业方面的困难,可以及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办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由于解决问题方式不正确而做无用功。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加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林类院校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因为还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学生对于实践的思考层面仅仅局限于参与之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而不是自主地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因此,农林类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要有着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利用新媒体(微博、QQ、人人等)平台展示“三下乡”活动成果并分享学生的活动感悟,促进交流;举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摄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赛。以湖南省为例,政府利用近年来网络宣传发展迅猛的优势,已连续多年通过网络新媒体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等活动,不仅扩大了宣传社会实践的力度,相应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农林类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49-03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面较低、针对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妨碍了活动的开展。笔者结合农林类院校实际及自身带队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例,对当前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下乡”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根据实践课题送文化、科技、卫生到农村并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多年以来,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文件的下发表明,党和国家足够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开展,也充分肯定了“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农林类院校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并且一直以突出专业学科为特色,走在各大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沿。通过这样的活动,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提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1.增加农林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实现双赢局面。从“三农”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农林科技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下乡就农业对农村进行考察、就农情对农民进行访谈、就专业知识开展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农林类专业的特色及这些专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中的优势。

2.激发农林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很多农林类院校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农林类专业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前程,所以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宁愿选择转入金融学等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林类学生意识到我国国情、社情、农情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及帮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所在,从而使这种心理上被重视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中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学生培养了遇事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沟通等多方面实践能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1.突显专业学科的特点。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口号,而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农林类院校专业主要包括农学、茶学、林学等,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农林类院校也逐年增设了文学及理工类专业,但相较于其他院校而言,农林类专业仍是农林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需要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服务的“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服务三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农林类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于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言,农林类专业学杂费用较低,并且奖助学金比例较高,因此,很大一批来自农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学时会选择农林类院校就读。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相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更愿意走进基层服务农村,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感。

3.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必须通过院校的力量与当地村委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多方式地丰富实践内容。农林院校一般都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面积较大,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有许多农村社区,且具有一定面积的农林实践基地。这样一来,学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节省了活动时间。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时候,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有合作的基地进行实践,不仅能够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1.“三下乡”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仍然有个别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期对学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少过问甚至不过问,活动后期又急于追求实践成果的宣传,实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时间较短,在交通上费时费力,又考虑到暑期的特殊天气,学生走到实践地点时已经筋疲力尽,对实践的热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不主动,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懒散、消极的状态,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实践单位盖章,并未达到思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2.“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调查表明,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由于暑期“三下乡”需要的活动资金较大,参与人员不便于管理,组织活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大高校或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队数有限,而且每队人数有限,导致能够获得机会参与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时,为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果,院校往往挑选一些成绩较优异或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核心团队,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就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较低的局面。

3.“三下乡”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开拓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扫盲和卫生宣传上,要把扫文字盲和扫意识盲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送文化下乡和送文明下乡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实践过于盲目,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选了一个较为简单普遍的主题,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研究,而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所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对“三农”问题而言用处不大。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进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健全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制度、人员和资金三个方面落实。首先,农林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成立专项领导班子,每年拨付固定资金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农林类院校能够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规模,以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最后,院校也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帮助企事业做宣传或学生进行自愿无偿服务等形式得到资金或物质资助,建立“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加大指导力度,确保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各异、时间不一、形式多样等原因,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便管理,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每支“三下乡”实践队伍都要安排指导老师。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学生应进行每一阶段的成果汇报,在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专业方面的困难,可以及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办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由于解决问题方式不正确而做无用功。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加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林类院校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因为还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学生对于实践的思考层面仅仅局限于参与之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而不是自主地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因此,农林类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要有着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利用新媒体(微博、QQ、人人等)平台展示“三下乡”活动成果并分享学生的活动感悟,促进交流;举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摄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赛。以湖南省为例,政府利用近年来网络宣传发展迅猛的优势,已连续多年通过网络新媒体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等活动,不仅扩大了宣传社会实践的力度,相应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林类院校学生发展以及“三农”问题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拥有全新的认识,改变其价值观,培养其主动走进基层、投身服务农村的事业中来。但是要使活动意义更加彰显,仍需要农林类院校进一步联合多方支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颉登科.农林院校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

[2]郭涵,郑逸芳.探寻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文科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

[3]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好处范文6

从上文对市场经济对财经管理类学生需求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财经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财经类学校需要着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首先,我们对实践性教学模式做比较分析,找出较好的计划、安排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总结起来,实践性教学模式可分为两大类:

1、校外社会实践方式。狭义的社会实践方式为学校安排应届毕业生实习,广义的社会实践方式涵盖较多,例如学生自发的课外实践锻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应届毕业生实习等,这里注重讨论狭义的校外社会实践方式。应届毕业生实习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以校外为主,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对社会经济环境全面接触最好的机会,可以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无论是动手能力、业务素质还是专业知识,都是一次难得的融合和提升机会。我国学校长期以来所采用的是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统一派往某单位实习,此种方法管理起来较方便,但是实习安排已越来越成为多数学校难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和管理是财经类学校两大主要专业,这两方面正是企事业单位不愿意让外人接触的地方。第二,在学校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一些单位不情愿帮助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当前,食宿问题成为安排校外实习的主要障碍。第三,实习生对工作不承担风险和责任,一些单位嫌麻烦而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另外,有一些学生通过亲人或者朋友联系实习单位,但是此种方法给检查和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实习的内容与教学计划要求很难相一致;多数实习生实习流于形式。

2、校内模拟实验室方式。在我国各学校,此种方法也较为常见,由教师从社会上搜集足够的财经相关资料,并对实际经济活动进行模拟,对其做出判断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主动权在学校和教师手中,易于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并且安排灵活,可以在授课之后也可以在授课中途进行,还可以针对个别技能也可以是全面实习,有益于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第二,教师可自始至终参加实习,便于教师指导,并且对于学生纪律及其他方面管理也较容易,易于管理;第三,在校内实习,不用考虑学生的食宿问题,不用支付校外往返路费等费用,成本较低。

二、对财经类学校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本文前面对财经类学校实践性教学的主要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无论是校外社会实践方式,还是校内模拟实验室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笔者建议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本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从管理体制上看,笔者建议实行以集权为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学校师资队伍培训、教学计划以及实验室建设等都需学校进行统一部署,如此一来,可以充分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可以减少费用开支,降低成本,避免浪费。并且,专业模拟实习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各个院系发挥自主能动作用,需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进行统一安排,如此,可以更好地提高校内模拟实验的仿真性。

2、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对于财经类学校来说,硬件建设主要是证券行情接收系统、模拟会计室、模拟基建投资预决算系统、模拟金融中心以及模拟会计室等,与此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还可以建设综合财经实验中心,将会计、税务、财政以及经济法等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具体经济业务的流动进行有效结合,达到亲自实践的逼真效果,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熟悉各个岗位以及单位的运作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统筹教学计划。学校在实施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将其融入到教学计划中,教学计划中应体现出所设课程中需要多少课时以及何时需要使用模拟实验,对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并根据市场变化、专业调整及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财经类学校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想将学生教育成为应用型人才,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先具备实践经验的素质。对此,学校应当尽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学需要时刻了解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最新动态,安排教师轮班去实际工作部门锻炼;其次,为了避免实践性活动的盲目性,应当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使其可以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环节,不能因为课时多少等其他原因影响到其不能正常开展,需要将其设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