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科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科学论文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1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2

1.1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现状

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和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对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的关注尤其是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旨归。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各种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从多重领域和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而审慎地探讨,不同领域学者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为我国生命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和学术资源。例如,邱仁宗集中讨论了异种移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高新生命技术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对这些高新生命技术采取“有罪推定”,暂停人体试验,而用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代替。姚大志和陆树程对克隆人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商榷和探讨。姚大志从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有权要求借助生殖性克隆享受生育繁衍后代的权利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会随着历史发展、技术进步而改变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总结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类的三个道德理由:

(1)克隆人类破坏了人的尊严和神圣性;

(2)克隆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3)以“非自然”的方式创造人挑战了上帝的权威。陆树程对姚大志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人们对应用于优生优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器官组织移植的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是宽容的;人的生殖性克隆即使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仍然会引发侵犯人权等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违背目前的生命价值论和道义论等伦理原则。张明国认为生命技术是一种风险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安全和伦理风险,进而导致相应的伦理问题;分析和研究了生命技术风险的本质、特征、存在方式和成因,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有效规避和控制生命技术风险的制度和伦理原则规范。方兴着眼于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委员会建设,分析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隶属关系混乱、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不规范、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不统一和法律定位模糊等,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授予伦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权限,建立独立的审查系统,充分发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有效作用。除了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在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填补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相关政策领域的空白,我国在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原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附录九“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2003年的《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仍是主要侧重于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对相关的伦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详细内容和规定,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2009年3月2日,原卫生部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抉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现代医疗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界定和解决给予了官方解释。然而,现代医疗技术发展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管理办法》并不能有效解决和消除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和法律困境。

1.2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的中西差异

作为顺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生命伦理学于1971年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影响到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在认识“人”的问题时,往往局限于“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和“人是道德的主体”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上,认为应该充分尊崇个人的自由意志,并要求对个体自的尊重。“以人为中心”的极端后果是在思维里刻上了“人之外的万物皆为工具”的烙印,造成对非人类生命主体的轻视和不尊重,将其视为实现人的目的而可被利用的工具。例如,恩格尔哈特在其论著《生命伦理学基础》中论述“行善原则”时,区分了“尊重”与“行善”,认为人不应理所应当地对动物进行利用和索取,提出了人对动物负有行善义务的观点,但仍是基于“人是道德的主体”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墨家学说中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蕴含着人类行为不应只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还应尊重和关照动物的生存权利的先进理念,如“天地好生”、“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表达了爱护尊重除人之外的天地万物的观念,提倡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发展,比西方传统的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伦理思想更具有关怀性。另外,中国传统伦理中有很多与西方类似的原则或价值,如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这些价值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哲学和文化传统,其哲学文化基础和实现方式与西方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某些落后传统思想与当今生命伦理思想存在矛盾甚至激烈冲突,会对生命科学技术研究进步造成一定的阻碍,应予以摒弃和改革。例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历时40余年通过观察和剖视乱葬岗瘟疫致死儿童和行刑场死囚的尸体,绘成和刊行《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为中国解剖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却因质疑中国传统中医的脏腑理论而遭到众多中医名家的批判,被视为“离经叛道”、“毁坏祖制”和“哗众取宠”的异类,认为他解剖、毁伤他人身体“极其不仁”、是“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中国解剖医学进步的脚步也因此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的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良资源,如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和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道教“重人贵生”的生命观,佛教“因果”、“轮回”、“慈悲”、“福报”等宗教思想,更加注重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境,实现生命技术伦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例如,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个人与家庭、社会群体的关系要比某些崇尚个性与自主的西方国家紧密得多。因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地区推进和实施知情同意等原则时必须重视和考虑家庭和社会群体因素。

1.3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技术伦理困境的疏解

恩格尔哈特认为,当今西方世俗社会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双重危机,主要指“由于西方社会—民主制福利政策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由于家庭解体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以恩格尔哈特为代表的众多西方生命伦理学家认为儒家智慧能为这双重危机的疏解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儒家思想既有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独特道德意识和道德主张,也有随着历史沿革和社会进步历久弥新的普世道德考量。儒家思想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其伦理观念和规范影响深远,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现代社会伦理生活中仍然有着持久影响,尤其是在家庭、社会群体、人际交往和个人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学说对现实生活和人事的关注及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等,符合我国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当代中国的道德观应该与儒家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生命伦理学具有人文性和人文精神,它不仅解决现实的生命技术与人的需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研究人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伦理问题。而儒学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学问,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思想,蕴含着对天理与人性的透彻看法和对生命意义、人性价值的终极思考,以及人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台湾学者李瑞全尝试建立了一种儒家生命伦理学,分析生命生殖和基因技术等生命伦理问题,对我国当代生命技术伦理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参照作用。其理论框架如下:以“不忍人之心”作为道德根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以“仁”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伤害、仁爱(有利)、公义(公正)四个基本原则;由以具体化为咨询同意(知情同意)、保护主义、保密、隐私权、诚实、忠诚等规则;当原则或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以儒家的“经权原则”来寻求反思的平衡,作出道德判断。

2加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规制的设想

我国若想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先机,应灵活采纳和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等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如“以道驭术”,从我国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伦理难题。

2.1“以道驭术”的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实践

尽管“道”与“术”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但从技术伦理学层面看,我国古代从一般意义上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其中“驭”的意思是驾驭、节制,“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的驾驭和制约”。“以道驭术”强调人与技术、人与世界多方面关系的协调解决,已经成为解决当代技术社会各种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以道驭术”注重技术应用的正负效应,主张技术要合乎“道”和“利人”的标准,技术活动各要素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以技术道德规范约束技术相关人员的技术活动,通过对技术的有效道德控制,消除和限制不适当的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述理念同样适用于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规制: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合乎于“道”,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遵循科技伦理规则和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道德规范,而不是迷失和屈从于追逐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服从于“道”,以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避免和消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和伦理困境;人们看待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要顺应于“道”,改变严重阻碍生命科学技术进步的落后错误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增强反思,建立和完善引导生命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2.2构建生命伦理治理机制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古诗十九首》由强烈的‘死亡意识’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诊视,对‘友谊’、‘ 爱情’、‘亲情’等一切体现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爱,在讲究自我克制,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国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可贵。”教材选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这篇诗文,会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肯定。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妇美好的年华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借用诗句感叹生命的孤独寂寥,时间流逝的无奈,在对命运虚幻、不可把握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以哀婉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进行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思妇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份对人生、对生命的责任与尊重。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4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5

一、SCI简介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1997-2001年)收录全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内5,8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三、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四、"四大检索工具"(Ei、SCI、ISTP、ISR)

四大检索工具"指的是《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

五、从哪里可以检索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在国外期刊上的被引用情况可以通过美国ISI的三大引文(SCI、SSCI、A&HCI)检索。在国内期刊上的被引情况可以通过《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R)》、《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或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检索.

六、哪些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指的是林被甸、张其苏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指定的核心期刊。

七、ASPT来源刊、CJFD收录期刊意指?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6

―― 彝族诗人 吉狄马加

BOOK

新疆雪豹

作者: 马鸣 程芸 徐峰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这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它是整个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也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新疆雪豹》是国内首部介绍雪豹的著作,全面讲述了雪豹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和数量等相关知识。此外,作者还分享了野外考察日记,可以说,《新疆雪豹》是一本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彩著作。

雪豹: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 彼得・马修森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辛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作者在灵性上的深刻感悟。

《Snow Leopards: The Ghosts of the Mountain 》

作者:T. J. Rob

雪豹简直就是雪山的鬼魂,因为极少有人看到它那飘逸身影。雪豹看起来像什么?雪豹的寿命有多长?雪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雪豹吃什么?雪豹的生存威胁有哪些……来,就让本书带你走进这些神秘大型猫科动物的奇妙世界吧。全彩色的插图,有趣的事实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让你秒懂雪豹的方方面面,可惜的是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我……雪豹

作者: 吉狄马加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是诗人吉狄马加献给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乔治・夏勒的一组汉语长诗,以赞颂乔治・夏勒在中国青海为研究和保护珍稀物种雪豹所做的杰出贡献。长诗共400余行,以人文主义的态度、雪豹的视角、纯净充沛和激情饱满的文字,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保护生态文明的呼吁。

MOVIE

BBC地球脉动 第二季

主演:大卫・爱登堡

类型:纪录片

第二季依然采用了超高清4K摄影机拍摄,同时使用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很多画面拍摄来自于动物本身的视角,比如金雕视角就是将一个微型摄像机绑在鸟背上,并让滑翔伞运动员用特殊的降落伞从山上滑下来拍摄。更可贵的是,第二季里还拍到了神出鬼没的雪豹,无比接近摄像机,坐在电视机前,你仿佛不在观影,而是在和雪豹面对面。

我们诞生在中国

导演:陆川

类型:自然/动物/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大熊猫、雪豹、金丝猴3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暖心成长与生命轮回的故事。栖息于四川竹林的大熊猫、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就是影片的三组主角。呆萌可爱的大熊猫不用多说,雪豹由于常年活跃在雪域高原,且昼伏夜出,故而自带神秘感。穿梭于林间的金丝猴更是以其活泼可爱的天性抓人眼球。

雪豹

导演: 周兵

类型: 纪录片

影片讲述科学家、当地牧民、一个喇嘛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环保人士在青海三江源寻求生态公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挑战与困惑、逃离与坚守。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雪豹保护与牧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重要问题。

雪豹:超越神话

导演: 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Alastair Fothergill

类型: 纪录片

故事发生在雄伟多山的国家巴基斯坦。在这里,在一个僻静的山洞里,隐藏着一种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每年,雪豹将返回到洞穴,并带着它们的孩子。在这,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狩猎,从而了解到它们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公众号推荐

雪豹保护计划

在万科“雪豹保护计划”支持下,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万科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5月联合成立“珠峰雪豹保护中心”。这个公众号就像一本精彩的可视化的雪豹词典,你想了解的、一切有关于雪豹的话题,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吕植教授创办,力求推动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众号里,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相信各种野生动植物会让你应接不暇。

猫盟CFCA

盟是国内最早使用红外相机做调查的队伍之一,积累了10年的华北豹影像数据。由几个可爱的中年大叔联合创立,他们的“结合”顺其自然,都因由衷喜欢美丽优雅的猫科动物。结盟之后,几个中年大叔从此在追寻、记录和保护这个物种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