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2
1、GMP与ISO9001的相同点
GMP与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属质量管理标准,并且都是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具体表现在:
1.1 GMP与ISO9001的目的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达到一定要求。都是通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实施控制来达到确保产品质量的目的;
1.2 GMP与ISO9001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经过一系列教训和实践逐步完善,由最初的“强调事后把关”升级为“预防为主”,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
1.3 GMP与ISO9001都是对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且都是标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都是质量管理现代化的成果,代表现代质量管理水准。
2、GMP与ISO9001的不同点
2.1 性质不同
GMP规定的药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强制执行的、不得删减,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GMP都具有法律效力;而ISO9000则是推荐性的技术标准。
2.2 对象不同
GMP是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是专业性标准,只适用于药品生产企业,专属性较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换,适用于各行各业,是通用性性标准。这也是GMP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根本的区别。
2.3 实施手段不同
GMP是强制性标准,由政府监督发证。而ISO9001是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由认证机构实施认证并颁发证书。
2.4 证书作用不同
GMP是为了保证药品安全性,防止交叉污染,《药品GMP证书》是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生产必要条件之一;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是公司之间商务活动的证明书。
2.5 适用范围不同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国际通用标准,各个国家普遍执行;GMP存在地域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是组织都有自己的GMP,不同国家和地区的GMP标准不同,有的差距很大。
3、新版GMP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GMP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实施GMP时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利于推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向纵深发展,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实现质量管理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用户或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企业的信誉,有利于推动GMP的实施。
GMP体现了“预防控制为主”的质量观念,GMP的基本思想是降低人为差错,预防污染和交叉污染;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质量角度看,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活动进行规范、控制的过程。从管理角度看,是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和管理方法在质量活动中的具体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现了“主动进攻、追求成效“的质量经营观念。
企业通过GMP认证、获到了《药品GMP证书》,只证明企业组织生产达到基本标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长期保持下去,企业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质量管理方法,来确保对其生产、提供的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实施GMP是保证药品质量和人民用药安全,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并不是GMP管理关注的重点。企业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环境,除需不断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外,还需不断地对现有品种进行优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改进。如果企业只是按GMP要求在规定条件下生产合格的产品,而不在现有质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来提高药品质量水平和降低药品的各项成本,那么企业的发展就缺乏动力。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将持续质量改进纳入企业运行系统、建立适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和操作程序,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资源,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营造激励改进的环境和氛围、开展员工培训和组织员工进行质量改进活动等方面,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不断地识别改进机会、选择课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评审改进结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
新版GMP的出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但目前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对GMP的认识还停留在GMP阶段、将GMP看成一个孤立的东西,甚至有一些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其单位的GMP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仍是两张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处于停止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新版GMP虽然已推行了近三年的时间,但通过新版GMP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不足30%、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不足20%。新版GMP推行速度不快的原因除资金方向的原因之外,还有人们对新引入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太了解,感觉无从下手。既然GMP和ISO9001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不妨先学习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深入了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再将ISO9001理念、思想贯彻到日常的GMP中去,将新版GMP的标准细化到ISO9001条款、要素来,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领导认识到质量改进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需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进行质量改进的环境,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做百年企业、创历史名牌。
参考文献:
1.张加真 药品GMP与ISO9000浅析 [期刊论文]-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04)
2. 关于GMP认证检查员的几个话题 [期刊论文]-中国药事2009(8)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3
本文通过学习标准和参与QC小组活动,深刻理解了持续改进的含义以及持续改进、质量改进和QC活动三者的关系,论述了质量改进是持续改进的一种途径,QC小组活动是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之一,QC小组活动最终可实现持续改进。
关键词:持续改进;质量改进;QC;活动
引 言:
质量管理原则是GB/T 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是知道各领域各行业组织的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和改进的基本准则。其中“持续改进”是八项基本原则中最基本点之一,它规定了组织质量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已进入国际化,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和实质是质量。简单地说,是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质量是各领域各行业要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来实现的。质量改进则是持续改进的一个PDCA 循环过程,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通过QC小组活动得以实现的。
一、质量改进是持续改进的一种途径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标准中的1.1总则、4.1总要求、5.1管理承诺、5.3质量方针、6.1资源、第8章测量分析与改进中均提出了明示的持续改进要求。5.2纠正措施和8.5.3预防措施是对已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进行改进的要求。标准中还提出了隐含的持续改进要求,如,4.2.3中的“评审和更新”是对文件进行改进,7.3中的“设计评审和更改”是对设计和开发进行改进;5.4.2质量体系策划提出应考虑持续改进问题;5.6管理评审中多处提到的“改进”就是为持续改进提供改进机会,达到管理评审目的。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展持续的质量改进,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服务达到一个新水平。在商品、餐饮、医疗等服务行业中当顾客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时,需要通过持续改进来达到顾客的要求。在制造业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也会遇到质量问题,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加强检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检验为主的控制方法的弊端日益突出,在新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问题的发生,不仅依靠检验、过程控制和强调人的质量意识,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无论从标准的理解,还是组织管理、产品过程的控制都提到了持续改进的要求,持续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改进什么,如何改进,在质量管理中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进行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质量改进可以是质量管理方法的改进(如采取SCP统计技术、制度、资源等),也可以是技术进步的改进(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通过改进设计、改进工艺方法、改进服务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二、QC小组活动是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之一
质量改进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它可通过不断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提高企业服务行业的管理水平。因为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质量改进的过程又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而QC小组活动是员工运用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活动,PDCA循环是QC小组活动的主要过程。由此可见,质量改进和QC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都遵循PDCA 循环原则。
PDCA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大环套小环,循序渐进,阶梯上升。按其特点PDCA循环内容分为四个阶段(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和八个步骤(明确问题、掌握现状、分析问题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确认结果、防止再发生、标准化和总结)。
质量改进和QC小组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就是一个PDCA 循环,QC小组活动在遵循PDCA循环的基础上,将八个步骤进一步细化至十个步骤,具体对比见表。
质量改进、QC小组活动中的PDCA循环对比
四个阶段 任务要求 八个步骤 十个步骤
P
策划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明确问题 选择课题
掌握现状 找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定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析问题原因 分析产生主要问题的各种原因
找出主要原因
拟定对策 制定对策
D 实施 按照P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去执行 按对策实施 按照制定的对策实施
C 检查 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督和测量,并报告成果。 确认结果 检查所取得的成果
A
处置 要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认真的总结。对于这次循环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则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加以解决。 防止再发生 制定巩固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
标准化和总结
提出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代表行业,也在迅速的发展当中。资本的原始积累,高额的利益追逐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参差不齐,一系列的住房建筑质量问题正逐渐的暴露出来,成为了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1)建筑施工单位资质没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传统的人文习惯等因素,建筑施工单位往往是通过投标等方式来决定,如此这般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投标成功者只是一味的追求高额的经济回报,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
(2)人力资源的大量缺乏。这个主要表现素质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水平结构上的不合理,公司往往都是从上到下都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
(3)建筑施工企业门槛低,私营企业泛滥。由于私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就必然会导致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偷工减料,而最终这些危害都会反应在产品的质量上。
(4)相关的政府部分疏于管理。面对日趋恶劣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现状,有关的政府部门并未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工作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类情况的发生。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当前的问题,使得相关的责任人员更加肆无忌惮的大殓钱财,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的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策略
面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深入的挖掘其内在的根本因素,毫不避讳的针砭时弊,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
(1)控制好源头,才能掌握好全局。众所周知,建筑施工是建筑工程付诸于实施的关键所在,所以做好净化建筑的施工单位,优先的选取信誉高,质量好的建筑施工单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保证选择的施工单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队伍,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有所保障。一个业主选择的施工队伍除了技术水平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队伍的管理水平。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净化建筑工程的市场,从源头上阻止了那些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差、素质水平低的施工队伍进入建筑市场,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行业的良性发展。控制好源头,关键是要做到审查从严,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键是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筑工程行业应该对相关从事人员的学历有着严格的要求。学历虽然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指标,但至少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建筑工程,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增加这类产业的质量安全对广大劳动群众的重要性的教育,才能使得其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格要求开展工作。
(3)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的管理。项目经理队伍的管理是关系到一个队伍是否能有效的形成向心力和核心力的重要一步,只有切实的做到项目经理队伍的完善,便能更为有效的提高队伍的办事效率,进而保证项目的质量。
(4)创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的环境。每一个工作者都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即使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兄弟也不例外。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考虑到建筑业的上层人员,却经常将这些劳动者的创造因素置于脑后。创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不仅仅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走的最为关键的一步。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创造了员工的好心情和积极态度,在这样的优势下,建筑工程的质量自然会有更为有效的保障。
(5)加强建设工程责任方的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强化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意识,加强监督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措施。指导和监督相互之间的结合互动,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是建筑工程质量提高的必要举措。在时代潮流的牵引下,努力的开拓创新,参与建立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完善,重视提高技术水平,督促相关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督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发展及完善,严格的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态度,保证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合理发展。
三: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课题,必须引起相关部分的极大重视。想要有效的做到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最为根本的仍然是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其次还要整合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环境及因素,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的负面后果。总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绿色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吴临信.浅议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管控措施[J].科技资讯.2010.6
[2]涂国平.关于对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监管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1
[3]刘艳.浅谈建筑施工管理[J].民营科技.2010.1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5
一、质量管理总结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
分公司成立以XX经理为组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分公司的质量管理和工程创优工作。各工程处主要负责人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项目经理部以项目经理为质量管理核心,配备经培训合格的专职质检员,形成强有力的质量管理网络,做到措施落实、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2、创优目标分解,责任明确
在创优过程中切实做好评审资料的收集,2009年6月18日完成了某工程关于2009年度江苏省“扬子杯”省外优质工程评审资料的申报工作,并于2009年9月28日配**苏省省外“扬子杯”评审小组完成上述两项工程的复查工作,其中某工程于2010年1月5日在2009年度江苏省省外优质工程“扬子杯”获奖名单上予以公示。
3、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分公司根据发展目标,完善在职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培养力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各工程处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质量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制定质量管理人员需求和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来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认清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责任与义务。在项目部积极召开施工技术交流会、工程质量专题会、新技术应用讲座、标准规范的学习等。
4、开展创优活动,树立企业形象
分公司今年将把创优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项目部根据工程创优目标落实措施、责任到人,将创优目标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分部、分项工程上,把好“技术方案、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现场管理”五关。对今年列为创优目标的工程,抓好跟踪管理,加强质量过程控制。
5、抓好专项治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
采取全面发动、群防群治的方法,重点治理裂缝、渗漏及管道跑、冒、滴、漏等质量通病。把它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合起来,以消除实际的或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真正使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处于预控状态。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
各工程处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来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组织QC小组成员参加QC活动基本知识的培训,通过全员参与管理,挖掘和提高项目部人员的素质和潜能,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位员工认清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对工程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控制,达到质量预控的目的。目前分公司已完成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两个QC课题的登记。
7、持续有效的运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8、积极开展检查
分公司于年初制订了复工前检查,组织开展分公司所属范围内的检查活动,制定检查计划、编制检查表并予以实施,于2009年4月、11月对分公司所属项目部(**、**)进行了技术质量、安全文明综合巡查,由于受分公司特殊地理区域的限制,检查覆盖面仅达45%。
四、技术管理总结
1、落实技术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针对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切实应用可行的施工工艺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加以完善,形成工法。
2、认真抓好技术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切实做好技术质量管理工作:(1)特别是做好对分公司所属项目部的技术指导与支持,针对项目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A.对项目部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核,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B.加大施工技术交底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做到交底内容与现场实际施工相符;C.指导项目部管理人员运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质量、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活动;(2)合理利用工作时间于2009年11月24日完成了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工作;(3)对2008-2009年竣工的工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归档(完成率80%),但由于工程资料分处存放,导致信息化上传率达30%;(4)调动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总结的积极性,利用论文、工法等形式对施工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技术进行总结。
3、认真及时地进行技术总结,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结合施工实际先后撰写了《复合硅酸镁保温材料的应用简述》、《碳纤维片材在震后加固剪力墙裂缝中的应用》等技术论文,并在2009年度XX市论文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4、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抓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实施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5、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全面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每个工程项目都要应用适宜的新技术,使十项新技术能在我分公司广泛应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创建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活动。
6、继续推广工法制度
工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的标志。积极探索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研究总结出新的施工工艺,排桩和喷锚施工工法正处于总结中。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范文6
【关键词】 GSP;分析;建议;安全用药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是药品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必须严格加以遵守。但在实际药品经营活动中,企业能否始终坚持执行GSP的相关要求、程序做好药品各环节的日常管理?笔者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药品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后,重经济效益,轻内部管理,在认证后执行GSP条款不力,质量管理松懈,给公众的安全用药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笔者根据长期工作实践,通过思考,对此现象的发生原因及如何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原因分析
1.1 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通过GSP认证就一劳永逸了,一些质量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完成,一拖再拖,就造成了管理上松懈。再者,实行规范管理不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相反却需要一定的成本,部分企业不愿去做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
1.2 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缺失 部分企业在筹建之初,为达到人员资质要求,临时聘请质量负责人,验收后,考虑企业的经济负担,质量负责人在职不在岗,这样,平时质量管理工作就无人开展。同时,药品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新进的质量管理人员因为没有得到药监部门的培训和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1.3 外部环境因素 由于药品零售企业筹建条件的放宽,企业数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相应增大,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不少企业处于微利经营状态,甚至出现亏损,企业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生存和发展之上,致企业无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规范管理方面。还有部分连锁公司发展连锁门店时不顾及经营者资质,且在连锁后对门店的培训、指导、售后等都流于形式,致这些门店管理混乱。
1.4 监管措施不力 一者客观上监管不到位,食药监部门作为新组建不久的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相对较少,监管点多、线长、面广,导致在监管的频次上难予保障。再者是主观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时有发生,也是致使GSP未贯彻实施到位的原因。
1.5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药品零售企业实行GSP认证制度,但对企业如何开展规范管理缺乏明确规定,尤其是各项软件资料的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致同区各企业制作的档案差别很大,客观性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同时,对违反GSP的处罚条款未明细化,仅《药品管理法》79条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定,致监管在执法工作中缺乏操作性。
2 解决建议
2.1 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进行查处, 没有按规定实施GSP的,凡零售门店追究其法律责任,凡连锁门店追究连锁公司的责任,形成从连锁公司到零售连锁门店的法律责任链,切实解决只销售、不指导,只经营、规避认证的现象。二是食药监部门在GSP跟踪检查过程中,要力求查细、查实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充分告知企业如何去纠正,确保每次检查都有实效,对检查不通过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的进行查处。再有,把传统方式的监督检查与建立信息网络监管系统结合起来,完善药品监管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监管中的作用;把强化专业监督执法与发动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药品社会监督体系。
2.2 提高零售企业准入条件 《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符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要的要求,符合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本条无具体的人口、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使得只要满足人员及相关的硬件条件即可申办药品零售企业,导致零售企业开办数量逐年递增,市场竞争加剧,同行恶性竞争的局面极易形成,不利于药品零售企业的规范管理。建议将本条内容明细化,如根据城区的面积、人口等,限定零售企业数量。
2.3 提高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利用学习培训、日常检查、信息平台等多种手段,让从业人员深刻认识实施GSP是加强药品监管、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举措,良好的GSP认证后续管理可以使企业通过规范管理和细化服务,提高综合实力,打造自身品牌,赢得稳定的顾客群,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要形成GSP是提升企业内涵、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的共识。
2.4 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有部分企业药品质量管理档案不全,往往为了应付食药监部门的检查,内容虚假、流于形式,很难客观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为此,每一次培训应力求有重点,有针对性。要精心准备培训内容,尤其对药品零售企业如何进行GSP管理加强指导、详细解说,而不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泛泛而谈。再次,监管部门要强化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对经营单位实施“扣分累积制”管理,对诚信程度不够的按诚信等级严格管理,该曝光的坚决曝光,该处罚的绝不姑息,建立“守信者奖,失信者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促进门店之间正当有序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