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体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体质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1

世界经济一体化,实际是一种趋同发展。那么这种趋同发展会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呢?我认为不会。因为从总体上讲,经济和文化处于不同的社会领域。经济处于物质社会关系领域,文化主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二者之间,只有经济法规属于制度文化,但制度文化还包括政治、思想、社会、伦理、宗教等等多方面的法规和规范;即使经济法规全部随着经济关系“一体化”了,不同文化之间制度文化的个性也不会消失。而最富有个性的精神文化领域以及技术文化上的技术风格等,又都不受影响。所以,哪怕完全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也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始终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

外来经济实体和本土社会之间出现主动积极的文化交融

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确实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前所未有的高频率的文化交流和日益深刻的涵化(即:被同化)。来自不同文化共同体的经济实体――企业、公司,以及银行、保险、通讯、旅游、交通等服务机构,汇集到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呢?这些经济实体并不是作为裸的“经济成分”加入到同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经济领域的,而是携带着与生俱来的母体文化进入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进入该文化共同体的整个文化领域的。它们要想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站住脚,融入当地的商品市场,就得使自己的母体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它们融入当地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全部会变成商品市场上成功的筹码,直接影响到市场运作的成功率。由于它们不但要和当地同行竞争,还要和像自己一样携带着外域文化来到当地的同行们竞争。所以,融入当地文化的进程不敢怠慢。另一方面,接纳这些外来经济实体的本土社会、本土文化,也不仅仅是让出一块经济领域就万事大吉。它要吸引外资,就得创造适于外资生长的宽松的、高效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就要为吸纳和兼容外来文化做出自身的适应性调整。否则,外资可能撤走,对自己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外来经济实体和本土社会之间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积极的文化交融。因而就生成了如下三种文化现象:

其一,一切吸收了外来资本的文化共同体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以及不同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着极其频繁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使参与各方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发达起来,却不影响任何文化的稳定性,仅仅省却了它们各自的重复性的文化创造。

其二,那些吸收了外来资本的本土社会,为了给外资创造适于生长的文化环境,都在尽可能调整着本土文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的调整,虽然不能说它是被外来文化“逼”出来的,但却的确是为适应外来文化而进行的,因而也属于文化交往中涵化的范畴,一种本土文化的涵化。由于不同本土文化的不同文化模式,都朝着同一的方向和目标――适应各种外来资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进行自我调整;结果,自然是使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大文化之间相互接近、相互协和起来。

其三,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一切来到本土社会的外来经济实体,自身也在日益深刻地调整着文化模式。由于这种微观文化模式的调整,同样是为适应当地文化环境而进行的,因而也属于文化交往中涵化的范畴,也构成一种涵化――单元文化、微观文化的涵化。

新型的微观文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外来经济实体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当地文化,不仅调整着自身微观文化模式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而且还调整到了微观文化模式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母体文化的文化模式。结果,经过调整的外来经济实体的微观文化模式就变成了既与母体文化相融通,又与当地文化相融通,然而与在母体文化中生长的时候具有本质区别了――不再是母体文化的文化模式的鲜明表现、典型代表了。实际上,这种微观文化模式乃是母体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当地文化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新品种,是一些经过涵化而生成的新型的微观文化模式。

反过来我们又看到,在每一个接受了外国资本的文化共同体中,都生长着来自不同文化共同体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奇葩――新型的微观文化模式。这些文化奇葩,将母体文化和当地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所在文化共同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举例来说,在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美中、韩中、俄中等文化奇葩;在美国大地上也出现了日美、俄美、中美、韩美等文化奇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与这种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生长着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品种的景观相对应,那些跨国公司的微观文化模式也由“单一”变成了“多样”,由原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蜕变出一系列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并不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的“亚”文化模式,由于深层结构发生了变动,它们与原有企业文化模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都只能是平行的姐妹关系了。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蜕变出了美中、美俄、美日、美韩等等的新型企业文化模式;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也蜕变出了日美、日中、日俄等等的新型企业文化模式。

从以上三点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世界文化的发展确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推进了广泛的、频繁的文化交流,而且促成了两种形式的涵化,形成两个结果:一是各个接受了外来资本的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模式朝着同一方向调整,因而使这些大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通、更加协和;二是这些文化共同体本身的文化内涵,也由“单一”演变为兼容各式各样文化奇葩的“多元化”文化了。可见,“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并不是“文化一体化”,而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协和发展。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2

一、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一)内部控制不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财务过程,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由于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时间很短,但发展较快,从而造成我国电算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其与电算化会计法规的建设和电算化的普及推广不融洽。表现在:一是职权设置不合理。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岗位合并,会计工作人员的减少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相互之间权限不明,串岗操作等问题也导致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二是没有建立岗位责任制。有些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没有职责分工及操作管理制度,从而不能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三是网络给内部控制带来新问题。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要考虑网络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四是差错不易及时发现和更正。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例如:在录入原始会计数据期间,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影响会计科目汇总的结果,从而导致科目汇总数据的错误,最终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进而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二)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软件不规范,更新慢。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有的为了追求便捷性而忽略了其安全性,或保护措施比较薄弱,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会计软件的数据库文件往往能通过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打开,进行直接读写操作,这使运用该软件的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单位信息管理的总体要求出发从而导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信息的中断,不能真正满足信息时代对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三是在硬件配备上,有些企业的服务器没有备份功能以及缺乏有关计算机日常维护人员,电脑设备陈旧,且没有稳定电压,持续供电等设备问题。四是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传递借助于网络进行,财务信息被截取和篡改或泄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网络黑客非法侵入网络用户或程序,捕获信息或通过窃取系统合法用户口令、密码,以此合法登陆,实现非法的目的,获取重要商业秘密,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仅仅将会计电算化看成核算做账的工具。只重视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应的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等。二是缺乏规范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针对会计电算化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为电算化电子档案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留下隐患。三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硬件条件相对薄弱。按照规定和存储要求,会计电算化备份档案盘必须存放在安全、防磁、防火、防潮、防高低温的场所,且至少存放在两处不同的建筑物内。但实际上有些企业经济实力所限,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硬件条件相对薄弱,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客观条件不具备。四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性意识差。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但由于部分企业安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并没有采取设置防火墙、安装信息网关进行信息加密、加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控等相应的安全措施,为外部人员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窃取电算化档案造成可乘之机。

(四)人才综合素质低下会计电算化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仍然离不开人的手工操作。目前,企业的电算化人员绝大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的会计人员,他们往往是除了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计算机维护人员,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便束手无策,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致使系统数据丢失,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二、会计电算化安全性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提高人员素质。企业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使计算机操作水平上档次,同时注重管理者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意识等精神层面的软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二是业务程序标准化。从业务流程和核算环节把关,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三是强化权限意识,明细岗位责任。实行权限等级控企业必须从会计工作的特点人手,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岗位协调,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规程,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风险。四是加强硬件和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地行使自己权限并达到会计内部监控目的,为更好地进行会计监控做好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准备。五是完善规章制度。针对电算化系统,企业必须对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在制度管理控制要求下,会计人员的工资必须与产出的效益相匹配,从而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运作。

(二)积极调整软件 一是按时软件更新。会计软件的维护包括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对会计核算软件适应性维护。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性维护是指对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进行维护,即排除会计核算软件在运行中发生的功能错误,恢复会计核算软件原来的功能;会计核算软件适应性维护是由于企业机构的变更、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业务、会计流程的变动,以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会计报表的内容及格式的变动,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一系列修改及维护,使其适应变化的情况。二是会计软件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目前企业会计软件是典型的核算型,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单位管理服务,提高会计软件功能,便要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三是加强数据安全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

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四是提高软件的纠错能力,减少舞弊。在记账凭证输入前直接输入原始凭证,在会计核算软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情况下,对已经输入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同时还应对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发现有误的凭证必须进行修改,而修改后的凭证必须再次经过审核,直至该批所有的凭证都通过审核,修改的操作才能完成。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3

[关键词] 绩效考核体系 优化 路径

绩效考核体系是A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的最短板,基本上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笔者抽查了28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在关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一项中,其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得知A集团考核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对A集团目前考核方案及运行状况的进一步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其考核体系主要有以下不足:(1)缺乏贯穿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的主线,各部门、子分公司各自为政,与集团总体目标脱离,难以形成合力。(2)缺乏对部门间协作的考核机制,造成集团整体运作效率低下。(3)缺乏有效客观的评价标准,考核多出于主观评价,造成员工不公平感增加。

一、A集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建议

1.优化原则

(1)可操作性,即注重考核体系的实效和可操作性,以易于执行为基本设计思路。

(2)可延展性,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3)业绩相关性,即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应以奖惩为考核惟一目的,而是强调对员工的绩效改进和提升。

2.A集团绩效考核内容

(1)KPI绩效考核。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是考核于业绩产生关键影响力的那部分指标,而不是一般的绩效指标。如何界定绩效指标里头哪些是属于关键性的绩效指标,哪些是属于一般性的指标,必需对集团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2)基于目标的绩效考核。即由集团最高领导层制定出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子分公司和个人,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依据。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是针对有些工作成果和工作行为难以量化,则运用此方法比较合适。

(3)态度、能力。①态度考核工作态度是对某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及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向业绩的转化效果。员工的态度考核主要针对该岗位所需的主要态度指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态度指标不同,指标的权重也应有所不同。根据考核可操作性原则,A集团的态度考核以由直接上级作为考核者为宜;考核指标可采用组织性、对客户的关注程度、进取心、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合作性为主。②能力考核。能力考核是根据被考核者表现的工作能力,参照能力考核标准,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所担当的职务与其能力匹配程度做出的评定。员工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对员工的能力考核主要针对该岗位所需的主要能力指标,不同岗位的能力指标及其权重分配可以不同。A集团工作能力考核指标可主要采用:领导和影响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能力。

3.A集团绩效考核方式

(1)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集团副总裁、总裁助理,考核周期为半年和年度,考核内容为个人业绩,考核办法采用KPI绩效考核。

(2)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集团一级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项目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子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考核周期为季度和年度,由分管高层管理人员根据被考核人的业绩,采用KPI和MBO方法进行考核。

(3)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集团除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余所有人,采用月度考核个人业绩,季度考核态度、能力为主要考核的内容,由部门第一责任人根据KPI和主观评价进行考核。

4.集团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帮助组织增强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因为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是推进员工行为改变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A集团绩效考核结果应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季度绩效奖发放、集团中长期激励、员工薪酬和岗位调整、培训。

二、A集团新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

1.实施原则

(1)高层领导推动原则,体现高层领导对推行新绩效考核体系的决心和支持;

(2)公开性原则,让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及考核结果等事宜,使考核有透明度;

(3)客观性原则:以设定的考核指标或工作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4)常规性原则:将考核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成为常规性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管理组织机构,明确权责

(1)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由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绩效考核委员会,主要担负领导、监督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2)绩效考核执行小组。绩效考核执行小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及其他各部门第一责任人和绩效考核专员组成,主要负责集团绩效考核的日常管理和实际操作。

三、建立绩效考核申诉机制

1.申诉受理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员工如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对考核结果感到不满意,有权在考核期间或考核结束一定时间内直接向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申诉。

2.申诉处理

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根据员工所提交的申诉资料进行调查,如果申诉属实,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需按绩效考核流程安排对申诉人重新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委员会还需确定考核者对员工绩效考核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如果确有不公平行为,应对考核者采取处罚。

参考文献:

[1]田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M].江西:江西管理教育出版社,2004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4

关键词:综合管控;机制;地籍测量;强化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提升地籍测量精度的必要性

国家土地资源数据是通过地籍测量获得的数据来实施登记与管理的,这一特性要求所提供的这些数据自身的准确性要高,同时通过测绘所得到的各类土地的位置、面积、大小、权属界址点坐标以及地籍图精确表示,误差应优于规范要求,满足土地管理的不同需求,为决策部门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

地籍测量和一般地形测量有所不同,其主要为土地登记的依据。为解决当前人口持续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在土地管理上,尽管国家相继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法规和政策,但是从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土地问题仍旧非常的严峻,城市不断扩展、工业开发不断深入及土地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均耕地的面积逐渐减少。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地籍测量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开发,要想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在地籍测量工作中,地籍测量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必须要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地籍测量所获得的信息不可有半点虚假成分,若地籍测量精度较低,势必会对该地的开发与使用造成影响。而要想提升地籍测量精度,除了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以外,还应该强化其管控机制,认真实施地籍测量中每步工作,从而提高地籍测量精度。

二、综合管控机制的强化

(一)地籍测量管理的内容以及目的

地籍测量为国土资源管理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地籍测量、地籍调查以及土地登记等各项工作,确认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其产权状况等,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随着现代化的地籍制度建立与完善,应该满足地籍信息、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政务管理这三个应用层次的综合目标要求,而这也是管控机制的核心内容。尽管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发展不够平衡,缺乏对地籍测量精度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重要性的认识,在管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第二,信息化水平与自动化水平不高,其管控机制的手段以及技术落后;第三,在土地登记上还没有做到全覆盖,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且法律地位不很高。要提升地籍测量精度就必须要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在地籍管控中,根据其内容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地籍档案管控、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地籍调查、土地统计以及土地权属调查等。

(二)管控机制各方面的强化

1、前期地籍调查工作

地籍调查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地籍测量精度,其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土地基本情况,并将其反映到地籍调查表与地籍图上,其主要服务于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登记等管理工作.随着地籍测量信息化的发展,为了提升地籍测量精度,做好土地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最新的土地信息。因地籍测量为政府行为,对此,其地籍调查工作也应该由当地政府来组织,成立专门的地籍调查小组,由该小组来进行地籍调查工作与土地登记工作,对于地籍调查以及土地登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处理,使地籍调查质量在管控上得到相应的保障。

在进行这两方面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时,可利用数字化调查工作来对土地权属、权利人以及界址进行调查,明确该地的界址位置、用途以及界址类型等,结合外业数字化测图以及运用4S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调查的全数字化,或者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实时更新与无线传输信息。土地登记上必须要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在实施管控时,应该制定准确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管控制度,让工作人员有章可循,避免其在工作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监理工作必须及时到位

在管控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分工,明确各工作的职责,按照监理合同中的内容,理顺作业队、监理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监理内部的组织岗位职责与具体分工,保障其能够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职。其次,坚持科学化、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的监理方式,严格按照监理的程序来进行管控,让作业中主要环节与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下,及时掌握作业过程出现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每一项监理工作均有属于自身的定量和定性衡量标准,在进行管控过程中,必须要杜绝出现主动性或者随意性的监理行为。最后,在监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监理作业在各阶段的特性,在地籍测量的时候,着重检查所用仪器的状态,查看其是否正常,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是否满足相关的规定要求。在对测量成果进行审查时,应该着重审查其测量的真实性、平差结果等,待其满足规定后才可使用。

3、增强地籍测量智能化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当前这种知识经济形势下,其地籍测量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继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水平。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计算机技术以及地面测量仪器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即数字化测量,目前这种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在军事工程、测绘生产、城市规划以及土地管理等各部门。而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测量部门应该结合其具体情况来逐步引进相应的智能化测算工具,加大对GPS定位系统等各种智能系统的利用,以此提升地籍测量精度与准确度,增强其管控业务流程的科技含量。

4、加强新闻舆论工作

要想科学发挥落实到位,做好土地管理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的内容以外,在管控过程中,还应该多倾听群众的呼声,由于土地管理工作直接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工作时,必须要和用地单位之间的密切沟通,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与理解,这样才便于地籍调查与测量工作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想获得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可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来进行全面地宣传与报道,让人们对实施地籍调查与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样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就可获较好配合与支持,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地籍测量精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地籍测量精度,不仅要做好地籍调查工作与监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当前这些高新科技,构建完善的管控制度,增强管控机制的科学性与实时性。此外,还应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管控,这样才可从根本上将地籍测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实现土地管理的现代化,从而便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汉强,鲁皑.基于测量实践的城市地籍图形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2012,(19):43-43,45.

[2] 孟兆虎,李月宝.论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图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101.

[3] 艾克拜尔·依布拉伊.小议地籍测量对土地管理的影响与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67-67.

[4] 万梅芳,邓晓京.地籍调查及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一些体会[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z1):66-67.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5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29-02

近几年来,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资源丰富的中国,全面提升经济质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资本经营,实现其资本收益的回收,即生态经济化;二是产业经济部门的生态化经营,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输出、大量废弃的低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资本收益流失或环境资本经营亏损问题,建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资源―产品―资源化产品―环境加工―再生资源”的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经济增长方式,即产业生态化。

1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1.1 产业生态化

1.1.1 产业生态的概念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实现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

1.1.2 产业生态化精髓

产业生态化的精髓是实现产业流程的生态化再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经济流的生态化再造,通过建立绿色可持续国民账户,科学评估反映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可持续能力、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等质量经济指标,实现环境资本收益的回收。(2)产业代谢过程的生态化再造,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重建产业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以及资金流动的生态化网络系统,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消费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产业生态实体。(3)产业集群布局的生态化再造,通过资源循环、互补与共生的内在流动规律,实现关联关联产业的生态化集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该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创造价值,实现整个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产出。

1.1.3 产业生态化的作用与意义

产业生态化是为了经济走向质量与循环的优先发展道路,而不是狭隘的以保护生态来遏制经济发展,因此这要求以质量经济为最终目标的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这就是说产业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而真正要强调的本质是实现以低耗、优化利用生态原料资源的产业经济系统,强调生态资本货币价值最大化的生态产业经济化系统、重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这个系统在实现低耗优质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同时,更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资本化经营实践,这种发展系统正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是相一致的,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社会发展的稳定、经济发展优质的循环经济发展系统。

1.2 生态经济化

1.2.1 生态经济化概念

生态经济化就是采用合理经营和适度利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真实价值,合理回收环境资产的增值,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真正建立环境资产资本化经营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有机生态循环以及环境资产持续考虑的价值供给和增值(亦即还原环境资产的资本性本质)。

1.2.2 生态经济化本质

生态经济化就是认为:环境是资产,是一种特殊资产。作为资产,它能够通过交易发生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拥有者(企业)带来利益。作为特殊资产,一则体现在它与人力资本并列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典型方式包括:一是通过有形物质转移实现价值或价值增值,如矿产、水、森林、土地以及各种生物等环境资源性资产;二是通过无形生态服务实现其价值或系统网络外部性价值的增值,如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生态净化、生态舒适度、生态美度等环境功能性资产。尽管这些环境资产有诸多差异性,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传统经济方式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环境资产愈加稀缺和有限,甚至形成环境悲剧。

2研究现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产业生态化”产业经济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存安全和真正富裕的质量经济的需要相一致,随后,很快就由概念转化为指导产业设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回顾其早期的研究与实践,“产业生态化”仅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产品和流程的产业设计中,目的是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费的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随后发展到运用原理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以此来指导产品和产业过程设计,指导生产和消费赖以存在的经济制度的设计,并指导人们深入分析经济系统中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规律。如同Cantlon的研究结论:将生态原理融入文化和制度革新,融入产业与政治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中,才是令人满意的、可持续的系统。

3存在问题

显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价格的制定缺乏一定的标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职能部门。(2)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生产要素市场。(3)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化和价格扭曲。(4)传统的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方式存在弊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贡献纳入其中。(5)对于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仍然存在缺乏成熟完善的措施。

4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1 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者是产业过程的变革,后者是生态系统的价值化与货币化。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化和经济化,实现社会的真正富裕。

(1)产业生态化为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2)生态经济化是扫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障碍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价格扭曲阻碍了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资源无价、低价,因补贴而造成的某些生产资料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等。生态经济化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污染量进行定价,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价格效应,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价格效应下,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会激励厂商企业节省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要使我国强大的环境资本成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率增长的循环动力,就一定要革新高耗、低效的滥用环境资源制度,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以确保资源性资本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4.2 实现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1)制定环境价格。价格是引导行业行为的有力杠杆。我们要根据一定原则对生态环境资源实行定价,以便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主体都因损害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任何保护环境的产业都能因其恢复和增加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而得到丰厚的报偿。(2)完善产权制度,提出完整的产业体系政策指导,加强环境立法。产权界定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生态环境资源是可以事实产权界定的,如森林、山林、草原、流域、湖泊等,可将限定用途的使用权交与一定的主体加以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并且赋予其不受污染破坏的权利。有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等不好进行产权界定,则需要采用立法的方式加以保护。(3)建立一个新的要素市场―― 自然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获取这些要素,它们可能造成的外部成本就事先被内部化了。这就势必使企业尽可能节约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融合。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是一致的。我们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上多下工夫,要在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的进程,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同步。(5)转变观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政绩考核之中。我国在长期加强政府职能以来,认为环境产权公有,甚至认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忽视了它们是人类生存之本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为了政绩、为了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并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结合。(6)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绿色GDP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

5结语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从而达到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产出经济化与最大化、排放最小化与生态化的循环经济,质量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体质范文6

关键词:硬质景观; 构成分析;设计原则;设计风格

0前言

近几年, 中国园林设计行业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其中一层的含义就是随之而来的核心内容的转变, 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

1对硬质景观概念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处理的对象大致可分为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 和软质景观(Soft Landscape)。英国人M. 盖奇(Michael Gage)和M.凡德保(Maritz 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提出了这个概念,用以区分景观设计中人工材料的处理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一般来说, 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 泛指用质地较硬的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硬质景观在园林绿地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硬质景观的要点分析

硬质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园林绿地环境的各个角落, 其构成元素可分为点、线、面3种类型。点的元素则更多地体现在景观小品上, 包含花架、亭、廊、喷泉、雕塑、假山与置石等设施。线的元素则主要有园林道路的造型、起伏及铺地的变化, 围栏的造型、组合及装饰的变化。面的元素主要是广场造型的变化。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硬质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点的元素

2.1.1花架。花架在园林中是最接近自然的, 而且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一种园林建筑, 是室内向室外空间过渡的一种形式。作长线布置时, 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联系作用, 形成导游路线, 用来划分和组织空间, 增加风景的深度; 作点状布置时, 本身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形成新的观赏点。另外, 花架布置灵活, 造型富于变化, 结构简洁, 可组织对环境景色的观赏, 而且由于绿色植物及花果自由地攀援和悬挂, 成为一种具有生机的园林小品。

2.1.2亭。亭是特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 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在园林中它是最为常见的建筑,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或是现代园林中, 各式各样的亭子都随处可见。园林中亭的功能有休息、赏景、点景、专用4种,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眺望景色的需要。

2.1.3廊。园林中的廊是亭的延伸, 是联系风景点建筑的纽带, 随山就势, 曲折迁回, 逶迤蜿蜒。廊在园林中能引导视角多变的导游交通路线, 又可划分景区空间, 丰富空间层次, 增加景深, 是中国园林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喷泉。在园林中的动态水景形式中, 喷泉是最常见的一种。喷泉以它华丽的水声, 活跃的氛围和动态的、优美的、花样繁多的水形, 装饰着城市和公共园林。从造景作用方面来讲, 喷泉首先可以为园林环境提供动态水景, 丰富城市景观; 其次, 喷泉对旁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还有改良作用。因此, 喷泉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才能够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喜爱。

2.2线的元素

2.2.1园林道路。园林中的道路, 即为园路。它是构成园林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包括道路、广场、游憩场地等一切硬质铺装。园路除了具有交通、导游、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以外, 还有造景作用, 提供活动场和休息场所, 组织排水等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地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结构、铺装材质、形式等从实用功能和美观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2.2园林围栏。围栏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 它是园林组景中大量出现的一种重要小品构件和装饰小品, 在园林中的作用主要有: 具有维护功能, 是划分园林空间的要素之一; 具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 用于园林景观的需要; 具有组织疏导人流、划分活动范围的作用; 具有改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效果, 从视觉上扩大绿化空间、美化市容的作用。

2.3面的元素

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场包括的类型比较多, 其分类主要是从使用功能、尺度关系、空间形态和材料构成几个方面的不同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在园林绿地中设置绿化休闲广场可以为各种年龄段的市民提供安静休息、体育锻炼、文化娱乐和儿童游戏的场所。

3硬质景观设计原则的分析探讨

硬质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与园林绿地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等。也包括园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硬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3.1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硬质景观的设计必须呼应园林绿地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也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绿地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硬质景观配置效果, 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硬质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大众游人服务, 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居住区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的意趣。

3.2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硬质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硬质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 “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如到苏州, “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硬质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园林要地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园林景观空间。

4结语

结合作者多年经验总结,创新是设计师作品的灵魂与结晶。园林专业设计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 学习新的理念, 激放新的灵感,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数字、建筑、人文等系统理念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 才能满足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初梅.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