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 NK1受体; CGRP受体; 缺血后适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Caspase-3
目前研究证实,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1-2],也有研究证实,缺血心肌再灌注可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3],Kevin等[4]研究发现,再灌注早期心肌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可造成细胞的损伤使心肌细胞发生凋亡,且Caspase-3在凋亡中起重要作用[5]。而感觉神经通过释放感觉神经肽(CGRP和SP)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6]。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在保护酶中起重要作用[7]。本实验拟探讨感觉神经肽在缺血后适应中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否有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采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设计及过程符合本校伦理委员会要求并获批准。主要药品及试剂:ELISA试剂盒(检测SOD,RD,USA);D-SP(Sigma,USA),CGRP8-37(Sigma,USA)。
1.2 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大鼠术前须禁食12 h,可自由饮水。称重后,20%乌拉坦(1.2 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大鼠固定于实验台,连接标准Ⅱ导联,尾静脉置入24 G套管留置针以方便给药。颈部皮肤消毒后于正中作一长约0.5 cm的切口,逐层钝性分离各层组织暴露气管,于甲状软骨下2~3 mm行气管切开,置入小动物用气管导管,用3-0慕丝线固定后逐层缝合皮肤切口。接小动物专用呼吸机行人工通气(呼吸频率70次/min,潮气量6~7 ml/次),稳定10 min左右,在大鼠左侧胸壁第3、4肋间距离胸骨左缘约0.5 cm开胸,逐层钝性分离暴露心脏,以左冠状静脉主干为标志,在左心耳下方1~2 mm处以6-0无损伤缝合线穿针,进针深度1.5 mm左右,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松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
1.3 实验分组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ipost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然后行再灌注10 s夹闭10 s,如此反复3次后持续再灌注120 min)、CGRP8-37+ipost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5 min,按1μg/kg剂量给药CGRP8-37,5 min行后处理再灌注同ipost组)、D-SP+ipost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5 min,按1μg/kg剂量给药D-SP,5 min行后处理再灌注同ipost组)。
1.4 指标测定 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心肌SOD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pase-3活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SOD增多(P
3 讨论
以往研究表明,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8],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心肌Caspase-3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故认为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发生了凋亡,而缺血后适应心肌Caspase-3表达较缺血再灌注明显降低则证实以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单独拮抗感觉神经肽(P物质或CGRP)后的缺血后适应心肌均较缺血后适应心肌Caspase-3表达升高,提示感觉神经肽参与了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I/R组较sham组SOD表达显著升高,提示缺血引发应激反应刺激氧自由基保护酶表达升高[9];ipost组较I/R组SOD表达升高,结合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10],提示缺血后适应可能进一步激发SOD的表达对心肌起保护作用;单独拮抗感觉神经肽(P物质或CGRP)后的缺血后适应心肌均较缺血后适应SOD表达降低进一步提示感觉神经肽在缺血后适应中参与上调心肌SOD的表达。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显示,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和CGRP受体拮抗剂可部分增强缺血后处理的心肌凋亡,并可显著抑制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提示内源性感觉神经肽SP、CGRP通过上调缺血心肌SOD的表达对缺血后适应心肌起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萍,郭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疼痛和免疫炎症反应[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6):481-483.
[2]连亮华,陈德伟.缺血后适应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441-1443.
[3] Lavrik I,Golks A,Krammer P H.Death receptor signaling[J].J Cell Sci,2005,118(2):265-267.
[4] Kevin L G,Novaliga E,Stove D F.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 mediators of cardiacinjury and protection:relevance to anesthesia practice[J].Anesth Analg,2005,101(5):1275-1287.
[5] Nicholson D W.Caspase structure,proteolytic substrates, and function during apototic cell death[J].Cell Death Differ,1999,6(11):1028-1042.
[6]赖西南.感觉神经肽P物质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6):559-561.
[7]付,彭礼飞.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8(4):17-19.
[8]陈鸿云,光雪峰,白文伟.心肌保护策略-后适应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51-56.
[9]汪云春.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9(10):135-136.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弊端;启示
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控程序自身不平衡。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因为作为一个计划,发行计划的主体在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上都应该是政府。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运行计划是平衡的,是客观的,具体说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各种指数都是平衡的。在这种前提下,政府职能就是监管,以确保计划的完美实施。但是,政府如何制定平衡的经济计划,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政府通过获取制定一个计划的全方位,立体式,符合实际的客观指数,及时,准确的GDP数据;其次,政府总体规划方法要符合市场规律,遵循客观情况;再次,一个系统的计划是否完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决策过程是否民主;而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技术落后,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故意歪曲信息将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制定一个全面,及时,准确计划所需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寻求最佳规划方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投入----产出方法,优化方法已用于制订计划,但是,截止到目前,我们尚未完全掌握优化规划的有效方法。其实,规划方法的关键在于制定主体对于改善经济恒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程度已经很清楚了,也希望有简洁和实用的数学模型,但目前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一个国家的规划方法是计划经济的落后,许多的计划是,政策制定者和结果。再次,建立和完善规划制度在实践中是不容易的,而系统的建立和效率能保持各个利益之间的均衡,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最后,作为制定主体----规划师应该完全代表社会利益,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着眼全局,但事实上是,在现实中这是理想化的存在,计划制定师总是难逃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从己出发,或从其代表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出发,制定一个反映少数人利益的计划,着眼小集团利益。鉴于上述事实,现实的计划常常是不完美的计划,计划本身难以避免出现不平衡的结果。
第二、计划调控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往往是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规划是已经预测了的,并且已经考虑在该项目中,但有些情况是计划中并尚没有出现,没有预测更无法提前考虑的,这些情况将使预先设定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令计划执行措手不及,所以,他们需要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不断适应和更新计划,以求达到与时俱进。可是,这一简单的理想也不能完全实现,客观情况是规划方法和制度出台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等其他原因常常导致这种调整的滞后,计划调整往往滞后或者片面,不均衡,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即使其中第一个计划是均衡的,也会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宏观经济的片面失衡。为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而使计划能够跟上经济变化的脚步:首先,规划部门出台符合客观情况的执行规划和计划指标。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或绩效识别系统。
第三,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制。在优先考虑数据,技术,收益效益等环节的前提下,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计划经济时期,执行该计划时所产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不是一个很长的计划纲要下,为了实现计划指标指数不得不执行的现象出现。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宏观调控所导致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只要存在客观的经济失衡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激励和监督机制予以纠正。因此,宏观调控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计划经济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激励造成的。
二,计划经济下宏观调控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宏观调控。从形式看,似乎都没有区别,但事实是,也有明显的差异。要清理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但如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适用宏观调控的程度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计划经济是相排斥的。反映在客观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本能的调解功能,让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功能,它可以不遵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计划经济,更要能够使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重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破坏市场体系的正常功能,从而损害经济效率的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改革。因此,应加快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改革进程。
不得否认,政府的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规划制度是底线,底线不容僭越,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征服政策的实施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一方面,政策效果具有短期性,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增长,因此损害长期的经济利益,甚至短期性的影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成立,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相关征服部门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情况,更加不能掌握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方法,也谈不上对宏观经济的操控有效性了,积累市场管理调控的经验教训,只有在宏观调控的变化情况才是可能的。目前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管理的体制机制体制,同时制定相配套的宏观调控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创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系统而努力。除此以外需要加快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始终不渝的坚持正确的政策方向,彻底变革落后的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尽快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调控体系,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经济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应当看到体制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安装公司)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合理与有效配置通过政府制定的集中统一的计划,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因为资源的配置者是政府,全社会统一的计划只能由政府做出,而不是由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头做出。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正是这样的,在经济管理上,政府不仅管宏观,而且管微观。在管理方式上主要不是经济手段,而是靠行政命令。实际上,把全国视同为一个大工厂,众多的企业不过是这个大工厂的车间。企业基本投人要素—人、财、物,企业的生产过程—供、产、销,以及产品的价格,都由政府决定,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政企职能不分。由于不承认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集中统一的计划,按照行政区划、行政层次,采用行政命令加以实施。结果,企业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品,丧失了活力。
通过计划配置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有效,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完全准确的经济信息,没有这个前提,计划决策必然不符合客观实际而失误。第二,不同经济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在价值观或利益的完全一致,以保证计划决策的完全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是不可能具备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舜息万变,错综复杂,靠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行政等级流动的纵向信息体系,不可能使经济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迅速而淮确。不同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是多元的,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经济利益。因而集中统一的计划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用集中统一的计划配置资源,也就不可能达到合理和有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供求与价格的波动,资源配置者不是政府,而是市场上一个个经济主体。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经济决策必然是分散的,资源配置决策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和家庭个人分头做出。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固有的缺陷和失灵,政府的职能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失灵,从宏观上对经济调控。由于经济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政府主要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加以实施,以实现资源合理与有效配置。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与方式。
要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首先要研究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政府瞥理经济的职能在于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和不足,凡是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政府干预,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
市场经济已实行过数百年。历史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缺陷,也有失灵的时候。
第一,基于市场调节是由各个经济主体根据市场信号进行的事后调节,因此,它不能确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不能避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达到经济的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伴随资源的浪费,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顶定的目标,稳定协调地增长。
第二,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某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如国家预算的收支总量、信贷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等等,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意义。
第三,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中,市场调节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收人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四,市场竟争有产生垄断的趋势,而垄断使价格在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上失真,从而妨碍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
第五,市场调节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劳务,也不能解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均是市场配置资源所不能解决的向题,也正是需要政府加以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
统筹规划、掌握政策,就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政策,制定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等方案,部署公共和基础设施、以及短缺产业的发展。
信息引导和组织协调,就是为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引导资源配置,通过组织协调,协调地区、部门、行业与企业间的经济关系,搞好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
提供服务,就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坏境。
检查监督,就是监督检查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照章纳税、交费,保证固有资产的完整和增殖,维护企业依法行使企业经营的自,反对垄断,保护公平竞争。
转变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既有不该管而管,不该严而严,微观管得过多过死的一面,也有该管而役有管,不该宽而宽,宏观没有管好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既有应当削弱的一面,也有应当加强的一面,以实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的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这种体制背景下,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资源配置者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的基本投人要素和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和生产经营决策应由企业自主决定。改革以来,企业自已有所扩大,但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企业千预过多,国家法规已确定的企业权利往往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截留。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必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令规定属于企业的职权,各级政府均不应干预,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转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给予企业的各项权利。
第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只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市场信号才有可能成为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指示器,政府才有可能通过市场,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体系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也远远没有形成。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就必须运用政府的力量,加快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建立各种市场法规,限制垄断,保护公平竞争,使市场有序的运转。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4
在本国,幸福得像国王
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比。在本国,说印度的富豪们幸福得像国王一点也不为过。印度的交通条件比较差,但富豪们不需要坐汽车和火车,他们可以坐飞机;印度的电力供应不上,经常断电,但富豪们可以自备电动机发电,宅邸昼夜辉煌。印度还有六七亿人生活在贫困中,但富豪们的奢靡生活却让人震惊。
如果这些富豪们移民到国外,只能算一个印裔的外国人,属于少数族裔,即使有点钱,也很难找到在印度“国王至尊”的感觉。这是他们不移民的重要原因。
经济时代的弄潮儿
这些富豪们不仅幸福得像国王,而且还是经济时代的宠儿。印度的民营经济历史悠久,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它们逐渐成长壮大,独立前它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英国的殖民经济抗衡。但在独立后,印度实行计划经济,民营经济一度受到控制,逐渐衰落。20世纪90年代,印度走向市场经济,民营经济重新焕发了青春。印度政府取消了对民营经济的许可限制,让它们与国营经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自由竞争。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民营经济,保护着这些民营经济。
印度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走向世界,形成跨国公司。印度人还有语言优势,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他们容易与欧美公司员工沟通。还有一点,由于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他们通晓国际规则,而现行的国际规则都是由英美国家制定的。这些优势为印度的民营经济打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政府的支持和经济的吸引力都是印度富豪们不愿移民的重要因素。
私有产权的最大受益者
印度富豪不移民国外,最本质的原因是印度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印度私有产权制度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建立了,并受到英印政府的保护。即使独立后实行计划经济,私有产权也是受到保护的。在经济开放的新时期,私有产权的保护更受到政府的重视。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 煤企 煤价 走势
经历过煤炭黄金十年,煤炭企业由盛转衰,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无法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煤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需要改革。
一、煤炭企业的形成
煤企作为能源供应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安全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煤企最早并非是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而是一个提供能源的政府职能机关,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初期煤企被称为“矿务局”。
70年代后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但乡镇煤矿快速发展,自主经营权开始增加,促进了煤炭企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煤企由计划经济进入半计划办市场经济时期。
1993年国家放开煤炭价格,使煤炭生产企业拥有了充分的经营权和定价权,这标志着煤炭企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为确保电价稳定,国家设定电煤价格,计划煤与市场煤的价格双轨制度从此形成。
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国家取消了对煤矿建设的直接投资,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形成。此举促进了煤炭产业快速发展,各地矿务局纷纷改制,逐渐出现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煤炭工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计划经济的标志――全国煤炭订货会,由于市场煤和计划煤价格相差逐渐拉大,终于出现了2009年度煤炭订货会上有量无价的尴尬局面,煤电谈判首次宣告破裂。市场的调节作用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战胜了国家的经济政策。2009年
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终止了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标志着中国煤炭市场终于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二、煤价的走势
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价格由国家直接制定。国家对煤炭实行价格限制政策,统配调拨,负责定价的是经国务院和国家物价局。据统计,1980年商品煤售价为21.33元/吨,1992年商品煤售价为90.67元/吨。国有重点煤矿的价格低于煤炭生产成本,是国有重点煤矿长期处于亏损状况的主要原因。
1993年,国家放开电煤之外的商品煤价格管制,煤价随着市场规律在供需关系的影响下,由1993年的105.42元/吨,上涨至1998年的160.20元/吨。需要说明的是,在放开市场煤价格管制的同时,计划煤也在积极地向市场靠拢。1994年全国煤炭订货会改革,开始在合同中明确数量、质量,明确结算方式和煤炭价格,此举使得计划煤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1998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减少,煤炭价格下跌。
2002年以后煤企顺应经济发展,纷纷改制,成就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煤炭需求急速上升,煤矿投资快速上涨。在需求的带动下,煤炭价格快速上升。煤炭价格的快速上升期直到2013年前后方才结束。
笔者选取1994~2013年以来中国煤炭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数据,来说明这一阶段煤价的变化。
图1 1994~2013年中国煤炭供需量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
1994~2000年期间,全国煤炭需求量高于供应量,按照市场规律,供大于求,在需求的拉动下,价格上升,从而带动供应增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物价下跌,经济下滑。此时煤价仍低于煤企的生产成本,煤炭的供应量较需求量更大幅度的减少。
2000年后以煤价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以山西国有重点煤矿价格为例,2000年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为129.26元/吨,到2007年
吨煤综合平均售价为330.65元/吨,比2000年涨了201.39元/吨,涨幅为156%,平均年增幅为22.3%。2000年到2003年,平均年增幅为11.4%;2004年起的连续两年内,吨煤的综合平均售价增幅较大,每年的原煤综合平均售价都比上年增长了约30.6%,后自2006年到2007年,吨煤综合平均售价由309.58元/吨增长到330.65元/吨,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平均增幅在6%左右。2008年,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国内煤炭价格随着下滑。这一时期是供需关系对价格影响的集中体现。
2009年在4万亿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煤炭价格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影响下开始上涨。2012年,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价格开始徘徊下行。
2012~2016年,煤炭价格不断下调。煤价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方面有经济增速放缓诱发煤炭需求放缓、煤炭产业产能相对过剩;微观方面有煤企管理无法适应市场要求。
2016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严控产能,出台了一系列去产能政策。重庆、贵州、甘肃和山东四省市下发去产能文件,目标分别为2000万吨、7000万吨、1000万吨以及1000万吨。内蒙古将在3到5年削减1.2亿吨产能;山西省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削减煤炭产能1亿吨左右;安徽省减少产能3000万吨。2016年4月份,各地陆续执行276天工作日。由于产能减少,煤价复苏,短短3个月时间部分煤价已上涨近100元/吨。
三、煤企的未来
从历年来煤炭供需情况可知,煤炭市场已进入市场成熟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煤炭利润逐渐减少,价格接近成本。未来,只有生产高价值商品的企业才可能生存,只有成本控制做得好的企业才能发展,只有真正抓住客户的企业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可以预见,未来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将是一大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是煤企生存的关键。
在煤企的经营过程中,如何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使企业转变成真正的公司,而不是换个公司的名称骨子里仍是半事业单位,是煤企发展的前提。煤企改革必须抛弃社会行政职能,建立完善的人员进出机制,建立内部市场化,确保优胜劣汰。
煤炭工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企的基础地位难以动摇,顺应市场规律的煤企将逐渐发展壮大,煤炭产业势必逐渐集中。
(作者单位为安阳鑫龙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范文6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在关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争论中,人们对“温州模式”贬斥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市场的无序。确实,在温州出现过大量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温州的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柳市生产的伪劣低压电器给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并受到国务院联合检查组的检查。这种市场的无序状况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也要指出,在计划经济秩序依旧占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秩序”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出现市场无序是必然的,人们对温州一些企业违反市场规则的种种无序现象严加谴责,也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许多人是带着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秩序中形成的观念来看温州的,他们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如竞争、投机、长途贩运)也看作是无序,而加以否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人自己也渐渐认识到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逐渐纠正了自己的行为,转而注重产品质量,重视市场信誉。同时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改变了对“温州模式”的看法,认同了“温州模式”。此后“温州模式”迅速在各地移植和推广,各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连长时间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地区(主要是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也逐渐放弃原有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变。当然,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有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有些地方则还未发展起来。实际上,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并不容易,而且各地条件也相差很大。从各地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指出来。
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这与温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于贫困。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那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或很少与市场接触,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成规,以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只要我们亲身到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看看,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大。在这些地方要移植“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绝非易事。温州人能够不远千里到异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设法寻找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却又不去学。当然,有了温州的经验,以及在全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不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各地在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第二,一些地方在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往往注意给民营经济以各种优惠,这在民营经济刚起步时可能有必要,但从温州的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的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承担风险。要知道,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干部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曾把最早创业的“王”投入了监狱。但不久,在温州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的影响下,派到温州去“灭火”的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反而给民营经济助燃。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温州市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之火才越烧越旺。而在有些地方,民营经济也曾点燃过星星之火,但却没能燃烧起来。现在,各地都在提倡发展民营经济,可是许多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当地政府并不懂得在市场经济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或者是政府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去“吃”一口。
第三,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究其原因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试想,如果当年在处理柳市制造和销售伪劣低压电器问题时,一棍子将其打死,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同样,如果当时不严加整顿,不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市”的方针,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可见,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一看到民营经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民营经济看作漆黑一团,借整顿之名,将其封杀,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本地的狭隘利益、短期的利益出发,对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的民营企业(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肆意包庇,甚至纵容,这样,民营经济同样会走上绝路,因为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造就优秀的民营企业。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认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从“温州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州模式”现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它以往有过现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温州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时更应注意的。
第一,“温州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环境。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固然温州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温州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的约束。以金融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企业是很难发展的。温州的经济由于在长时间里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为了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需要,不得不依靠各种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也确实发生过一些严重问题。但在国家银行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简单地取缔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和活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的是发展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来替代,否则非正规的金融一时取缔了,但它还会冒出来。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不是温州所能解决的,需要有关部门来解决,但温州也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和发展民间投资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可惜未得到应有的支持。
第二,“温州模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卷入到创业的洪流中,这使温州许多早期创业的老板素质不高,文化教育水平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他们还能驾驭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对外开放程度愈益提高后,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形势,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排斥。虽然经过市场的锤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在温州已经产生了一批很有作为的企业家,然而有全国影响的一流企业家还很少。这个问题可能是关系到温州经济在未来能否继续走在前列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些温州企业的创业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因而不惜花大本钱培养子女,以至聘用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很好的。
第三,“温州模式”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对它们不能全盘否定。家族企业有其优越的地方,例如,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决策快,管理成本低,容易保守商业秘密等。家族企业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如果家族的主要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如果形成了家长式的领导就容易发生决策失误;家族企业是靠亲缘关系来维系的“人和”企业,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倒闭。受文化素养的影响,温州的老板大多“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他们把企业封闭起来,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其他企业合并,更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一般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这是温州企业难以长大的一个原因,也是温州至今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原因之一,而这家上市公司还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当然,在温州,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已经多了起来。总之,对家族企业要全面看待。温州的企业制度仍然需要创新,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即使保留家族企业,也可以考虑,在有些企业的最上层保留家族控股,而将其属下的企业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这样既可以保留家族企业,同时又可突破家族企业的束缚。
第四,一般而言,温州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开发能力弱。这也有其历史原因。但温州人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把别的企业的产品仿造得足以乱真。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这难以完全避免。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温州的商品尽管质量不高,仍还可以“横行”于市场。目前,市场情况变了,许多商品供过于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更加激烈了,更不容许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一味模仿不仅吃不开,还会阻碍技术创新。对此,温州有些企业已经注意到了,正在改进,他们的品牌意识也在增强。然而受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技术力量弱的限制,温州企业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技术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州在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方面相当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则相当弱。为在未来的市场上继续保持竞争的优势,温州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课题。
第五,资本市场不发达,是温州经济的另一弱点。而且温州的企业多靠自身利润的积累来发展,很少利用资本市场来扩展。目前只有少数的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改变这种状况,温州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便会处于劣势地位。
第六,在经历了柳市的低压电器被通报和检查,温州的皮鞋被焚烧等事件后,温州企业吃到了不讲信誉的苦头,吸取了教训,端正了行为,温州的商品逐渐获得了市场的信任。不过,也还有一些企业至今仍在干着毁坏温州信誉的事,如不少假证件出自温州。因此整顿市场秩序仍是艰巨的任务。
上面指出的为进一步发展“温州模式”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正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一些地方来说,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温州模式”产生的大环境(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等)其实也是其他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大环境,虽然其他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时,大环境已有不同,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确定为改革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被认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等等。这些地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遇到的来自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阻力也比温州当初发展民营经济时小得多,而且可有温州的经验供借鉴。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弱以及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等,又使不少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在有些方面还不及“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须指出的是,民营经济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很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而且在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新的经验,也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任务,要使民营经济更为健康迅速地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温州模式”的经验,研究“温州模式”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研究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创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