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患关系论文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1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4个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7.5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现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认知、媒体报道评价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讨4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率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0.01。

2结果

2.1调查对象

社会人口学特征男311人(51.4%),女294人(48.6%);城镇来源402人(66.4%),农村来源203人(33.6%);年龄分34岁以下、35~59岁、60岁以上,分别占55.7%、40.5%、3.8%;家庭年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分别占32.4%、25.3%、22.5%、19.8%。

2.2居民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居民中认为医患关系一般和比较和谐的比例分别为28.9%和22.8%。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的只有14.2%。性别、婚姻、法律知识、职业等因素在徐州市居民中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程度和年收入影响居民对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居民对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

信息来源有多种渠道,超过半数(54.2%)居民表示自己对医患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报道。83.1%认为媒体报道比较可信,应引起重视。对于媒体报道在医患关系中所起作用,21.3%认为报道客观真实,对医疗体制改革有着积极影响。41.2%认为比较片面,报忧不报喜,不利于医患关系。剩下3.8%认为报道极不科学,只为吸引公众眼球而放大个别现象,引发社会秩序混乱。

2.4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的认知比较

针对所有被调查对象,从医疗方面进行评价,认为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首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其次是医院制度不完善。但在年收入3万元以下与3~5万元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疗费用高,第2位为医务人员过分追求利益;在年收入5~10万元与10万元以上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院制度不完善,第2位为医疗费用太高。

3讨论

3.1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得到广泛重视,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半数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总体和谐,医患之间是多种关系的复合,双方地位平等,可见居民对于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比较理性。调查还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对居民医患关系认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年收入水平,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认为医患关系和谐的比例也在上升。

3.2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探讨

关于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认知,医疗费用高占了最大比例。因此,笔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方面主要原因的认知情况。收入水平不同,人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医疗费用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低收入人群中更加突出。从这点来讲,一方面就要求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收费行为,杜绝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扩大检查范围与治疗范围收费等行为,做到“合理住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除此之外,医院应将医疗成本降至最低,减轻医疗费用水平,并建立一些优惠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能病有所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在卫生事业中的投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保障全民健康水平。

4结语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2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4]。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讲,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应该做到:尊重患者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贯彻知情同意的原则;让患者了解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在患者同意下施行治疗措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解除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5]。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也对“健康”赋予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这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已经不只是将患者作为自然人来对待,而是作为具有丰富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来对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患者时,不能单纯地以疾病为中心,还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不断提高的还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对医疗服务条件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由于维权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人翁意识的增强,患者不仅要求得到有效、透明的医疗服务,而且要求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造成医务工作者只看“病”不看“人”,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直接导致医患矛盾频发。所以,加强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世界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在经济社会背景发生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必由之路。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2.1在学历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是医学生积累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医学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理应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医学生塑造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未来医师。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们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2.2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的医学生从医学院校走向一名合格医师的必经阶段,期间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开始,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人文素质培训对于其将来从医行为模式的养成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培训,培训医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医患沟通实践指导,使医患沟通能力始终成为其各项能力的一个短板。所以,应将人文素质培训作为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培训、病例示教、临床教学等方式加强住院(全科)医师医患沟通实践,并将医患沟通水平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

2.3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为跟上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在职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贯穿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人文素质培训,满足医学发展和时展的需要。但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基本上仍然是专业教育,很少触及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得不到持续的人文素质培训。所以,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增加举办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的审批指标,鼓励医务人员积极申报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人文素质培训。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3

1.1调查对象

本院产科共有护士长1名,护理人员24名;学历:本科10名,大专10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10名,护士6名。

1.2调查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对出院的产科患者均发放本院产科自行设计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等12项内容,每项均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度,由患者自行填写,自行投入调查表回收箱内,填写正确的调查表中随机抽取860份进行统计,作为实施后数据。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护士长对产科护理质量检查结果作为实施后数据。抽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产科发放的780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及护士长定期对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相关数据作为实施前数据。另外,分别在2013年3月及2014年3月对产科24名护士发放《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等9项内容,并统计其结果作为实施前、后数据。观察“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变化。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取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患者对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舒适、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穿刺技术、巡视病房及时性、满足需求及时性、患者隐私保护、费用合理性、出院指导内容等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

2.2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工作自主性、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2.3护理质量

“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

3讨论

一所医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生存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产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产妇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出于对自身及围生儿健康的关心,她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常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报道指出,全国医患纠纷中妇产科约占1/3。戴爱秀对本院医患纠纷调查发现,妇产科发生的护患纠纷占全院护理纠纷的29.21%,指出护患纠纷不仅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有研究表明,产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护患沟通不善以及患者或家属本身的因素等。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具有可靠性及参考性。“双满意调查法”就是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而双方满意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开展双满意调查活动,有助于在了解医患双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实施双满意调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表明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患关系的方法。通过发放双满意调查表,医院及科室能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医患关系情况,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对表现好尤其是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科室除通报表扬外,还在绩效考核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绩效考核原则,并直接与评优、进修、晋职等挂钩,使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获得职业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搞好与医生、护理人员及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口头表扬等精神激励,对护理人员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激励模式,促使护理人员发挥自身工作潜力,主动改善工作细节,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更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亦相应提高。而对患者投诉较多的护理人员,除给予通报批评,按照绩效考核规定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外,还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发生纠纷的原因,寻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将消极事件转变为积极结果。若护理人员再犯同样问题时,应取消评优、进修、晋职资格,从而有效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

4结语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4

大多数患者就诊教学型医院,担心自己成为教学对象后,医生会在自己身上做所谓的“医学试验”,因而感到恐惧,从而产生不信任。针对此种问题,作为教学型医院,在完善自身教学制度、使临床实践有章可循的同时,需要积极的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在患者进入教学型医院就医时,即可告知患者有配合参与教学的义务。可实行临床教学知情同意制度,在患者入院之时,可告知患者并签订配合临床教学的知情同意书。作为上级带教老师,需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力求让患者及家属明白,临床教学是医科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医学生从课堂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不可或缺的过程[2],即使成为临床教学对象后,也不会耽误或者改变其正常的诊治过程。

2加强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

很多患者不愿意实习医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术后换药等医疗实践活动,主要是担心实习医生的操作不规范,可能会给其治疗带来影响。虽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生都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有一定的见习期,但是临床实践毕竟不同于书本理论,很多操作光靠看书远远不够。而且医学内容繁复、相关课程较多,很多课程在大学前期就已经学完,很多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在实习之前复习并掌握临床相关的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3]。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需要组织足够多的岗前培训,例如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人或者仿真人进行各项操作。还可以组织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师资,带领实习生深入病房,实时实地实景的授予临床技能,使实习生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熟练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熟练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出色的胜任临床工作,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对医学行为理解的信息传递过程,作为医务人员需要将自己的医学理念传递给患者,而患者也需要将自己的诉求告知医务人员。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医学理念,也有助于患者对诊疗过程有个合理的诉求,使医患之间正确理解对方,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在医疗沟通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患者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因此,医生在医患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从实习生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要谦和、语气要温和,对患者的牢骚、急躁要报以理解的态度,并耐心向其解释。在普外科住院诊疗的患者,医患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属于指导合作型,意味着医务人员不仅在医疗活动中占主导,在医患关系方面也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平时的临床带教过程中,上级老师要让实习医生认识到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能为临床教学创造有利环境,他们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上级老师可以亲身示范指导,例如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的无渣饮食、导泻以及清洁灌肠,在进行术前准备时,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该准备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改进临床实习带教手段

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实习带教时,都是采用晨查房的形式开展,针对具体患者、具体疾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述,有鲜活病例为鉴,能够提高实习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但是目前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占据了疾病谱的大部分,尤其普外科,肿瘤性疾病更是占据大多数,很多患者家属有意对患者隐瞒病情,晨查房时的病情讲解就可能让患者知晓病情,让患者家属不理解,甚至不满,加重医患之间的紧张。为此,临床教学时应该采用灵活的带教手段,对于那些已经知晓病情的患者,可以以患者为例、进行知识带教;对于那些需要隐瞒病情的患者,晨查房时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可以回到示教室再进行病情的讨论;还可以利用专业英语进行讲解,例如用“gastriccarcinoma”代替“胃癌”,一方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还能加强实习生的专业英语学习。

5完善严格的临床带教制度、引导实习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医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培训,如床位的管理、规范的病例书写、正确的体格检查、常规的诊疗操作等,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然而由于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临床实习带教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教学秩序,使临床老师带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侵害,使得临床老师带教顾虑重重、怕担风险,不敢放手让实习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型医院,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医患关系和带教现状,制定切实的临床带教制度,选取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临床老师,责任具体到人,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实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制订相应的措施予以改正。带教老师要严格管理实习医生,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以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他们,授以实习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和为患者认真服务的职业精神。要引导实习生养成积极主动、认真热诚的学习态度,要让实习生多实践、多动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实习生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如何正确处理并写好病程记录,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5

1.1巴林特小组的由来

医生在医患纠纷或矛盾中,通常会固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极力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巴林特小组可以为病例报告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对医患矛盾的产生根源形成新的、不同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和潜在假设;识别医生本身对患者的感受,即反移情;减少在医患矛盾中挣扎时所体验到的孤独和羞愧,并对新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使医生的人格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提高作为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理想状态下,巴林特小组是由8~12名医护人员和2位组长构成的封闭式小组。组长需要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和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专业培训和治疗经验。任何目前正在接触患者的、承诺持续参加并且能够提供案例的医疗实践工作者都能成为巴林特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每次1~2小时,每周或每2周1次,可以持续1-2年。

1.2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过程

小组活动遵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设置。组员们坐成一圈,小组长首先询问谁想提出案例,如果多人提出,则紧急者优先,一般每次探索1~2个案例;然后,案例提供者开始报告,重点描述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发生的问题;之后是小组讨论,利用整个小组的资源和经历探索医患关系层面被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聚焦于案例报告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幻想和躯体反应,特别是阐述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评论。此时的案例报告者只是听,而不参与最初讨论,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报告者处于被审问的境地。讨论中,小组成员可能对案例各持己见,但正是基于小组成员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体验,可以给案例报告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和对医患关系的新看法逐渐浮出水面。也许其中某个组员的某句话恰巧触及到案例报告者的情结或观察盲点,于是就能从中获益。讨论结束后,案例报告者回到小组中提供反馈,报告自己在倾听大家发言时的感受、体会和收获。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如适时提问:“医生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或者在他一生中也同样被忽视了?”小组长还要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小组内部的人际互动与案例报告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增进组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单纯地讨论彼时彼地的案例,这种基于即刻的人际互动关系的体会更能够给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适时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们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

2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2.1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患者,亲眼目睹患者遭受痛苦和生死离别,当受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本人或者治疗方案的质疑、批评与诋毁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不确定感、内疚感和自我价值贬低、愤怒和屈辱感。尤其是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医生,这种体验尤为强烈,若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巴林特小组讨论,就是针对那些医护人员通常很难独自承受和消化的消极情绪反应作工作,使组员在小组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处理,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2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很多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医生不能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换位思考,不知道病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无法理解他们的诉求。于是患者的粗鲁言行激起医生的负面情绪,而医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攻击对方,使冲突升级,最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医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巴林特小组把讨论的关注点放在理解医患关系上,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使医生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某些特定的盲点,并找到理解医患沟通失败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2.3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支持系统

医护人员在经历医患矛盾冲突之后,往往很少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医患互动的具体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于是常常受到孤独、无助、愤怒、倦怠感的困扰。巴林特小组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真诚的氛围,在小组中医生们分享他们处理医患难题的经验,容忍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顾、确认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感受职业的成就感,更能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增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动力。

3巴林特小组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

3.1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医护人员听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主讲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共同交流,而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活动,强调团体互助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医务人员袒露出自己的问题症结,并和同仁们一起讨论,探寻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能够更好地实现提升医务人员水平的目的。

3.2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隐忍的性格。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时,不知采取何种心理学手段排解压力,而是默默承受,以为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不料却转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相较于以医疗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巴林特小组则更能满足此需求。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可以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强化自我觉知,关注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决个人心理冲突和问题。只有医务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疾病。

3.3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在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境下,引进巴林特小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巴林特小组使医学继续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它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课堂”,为工作中产生的焦虑和挫败等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包容、温暖的“容器”,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感知度和工作满意度,并且帮助医生避免职业倦怠。

4结语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6

[关键词]战略环境关系综述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环境一直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因素。Chandler(1962)指出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Ansoff(1965)认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赵锡斌(200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复杂的协同演进关系。

二、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其中政治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彭维刚(2006)在《全球企业战略》中提出,制度比背景条件更为重要,当企业尽力制定和执行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时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决策。

企业所处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企业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nsoff(1997)指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Andrews(1971)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形成模型,全面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并要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将企业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都是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分析具体的变化因素,在企业内外部之间实现良好匹配。这个时期,战略受制于既定的产业结构,战略变革的空间非常小,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变革。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环境的特点决定着企业的组织设计以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决定企业战略。上述经典战略理论派系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选择,仅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限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导致企业被动地适应环境。

Porter代表的定位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1985)认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产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因此影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在产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目标集聚战略,以增强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这样,分析的重点由一般的框架深入到与企业更加密切的外部产业环境的分析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与Porter强调战略定位及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更为强调企业内部特有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该理论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内部的资源或者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着手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战略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企业战略能影响环境持肯定态度的是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提出,企业不总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Child还指出,权变理论忽略了组织具有对改变或支配组织的人员的选择权。Porter(1985)指出,竞争战略对产业吸引力的增减颇具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选择明显增强或削弱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所以,竞争战略不仅对环境做出反应,而且试图根据企业的利润来塑造环境。可见,企业战略对企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资源学派将战略研究重点放在企业价值链的个别关键优势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Cool和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

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Prahalad&Hamel(1990)在《竞争大未来》中提出了环境的动荡与企业战略的内在关系。其战略逻辑是通过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来为企业寻求战略发展空间,企业战略可以能动地改造企业环境。先前的一些流派中已经蕴涵了环境与战略和互影响的思想。Kauffman(1993)和Mckelvey(1999)认为应该根据时间条件具体分析环境与组织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协同演进的关系。目前环境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两个前沿学派是组织理论与复杂理论。它们为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进入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Prahalad&Hamel,1994)。

总之,以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变化,最终促使战略研究在环境和内容方面更趋向动态化发展,即不仅注重外部环境的不连续变化,而且注重企业远景、战略、组织能力和内部系统与过程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