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gsm886”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临淄区现有规模以上“四强”企业19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63%,其中,新材料企业166家,新医药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9家、智能装备企业22家。截至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四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7.1%,较去年底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助力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临淄区人大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运用常委会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企业、看项目、提建议,对全区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把脉问诊。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叠加增信心。为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四强”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临淄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临淄区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临淄区大力推进“五个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务实、高效、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遴选一批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覆盖的智能化诊断,重点针对“四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类项目,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次精准支持补贴20至100万元,政策力度在区县层面上位居前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增进信心,推动企业加速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二)标杆示范促转型。每年分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等各个层级,选树10家左右人工智能成效良好的“四强”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场对标参观交流。2019年至今,根据行业侧重点的不同,先后组织了对标齐翔、单项冠军、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的现场会10余次,参与企业超500家次,打造了齐翔腾达、齐峰新材、英科环保、洁林塑管、巧媳妇、顺意电器等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标杆。企业间对标学习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四强”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三)机制倒逼提质量。出台落实“零增地”技改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零增地”技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从而鼓励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效益。印发《临淄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高标准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性地导入了“企业360”体系,将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建设、智能改造投资等企业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情况纳入加分提档项,实行能源价格、用地指标、应急响应等差异化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提档进位。
(四)工业互联开新局。为加速“四强”产业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我区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切入点,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我区企业购买使用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及服务,举办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未来五年时间,我们力争将全区30强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将优秀企业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一遍,以人工智能将“四强”产业全部赋能升级一遍,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临淄样板。
二、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四强”产业整体向好,但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政策专业性和导向性不够突出。目前我区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造、“五个优化”倍增计划等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虽有一定倾斜,但对产业赋能的专业性和融合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二是“四强”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四强”比重约80%,在人工智能提升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我区产业赋能整体思路不够明确,缺少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侧重点和突破点。
三是人才平台等新兴要素不够充裕。我市现行的“人才金政37条”和区级配套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对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一次性奖补和对创新平台的一次性扶持,存在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端,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力偏弱,且部分人才仅在我区挂名或短期过渡,对人才长期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不足。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扩增量、提规模、做强优势产业链。加强“四强”领航企业和潜力企业培育,推动齐翔腾达、鑫泰石化、蓝帆医疗、齐都药业等领航企业深挖现有产业潜能,充分发挥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构筑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将现有产业价值“吃干榨净”。延链聚合做好大数据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园区的上下游“双招双引”,抓好永聚医药、一清舜泰、爱特云翔等“四强”新秀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稳投资、促发展,不断提高“四强”产业经济比重。加大“四强”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做好“四强”企业智慧工厂和智能车间培育建设,加快衍生出一批能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四强”高新企业,不断提升“四强”产业发展质量。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从业人员;调研报告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面向‘智慧旅游’时代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B3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6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兴的增长突破口,国家对旅游的发展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我国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旅游资源的发展也逐步与新时代下的科技手段接轨,形成旅游与信息技术依托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并借助已有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如何融合旅游、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组对此展开了实地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
一、调研内容
“智慧旅游”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二、调研对象
(一)行业主管单位: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原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局的管理人员。
(二)旅游及相关企业:湖北省中国旅行社、湖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远洲酒店集团、深圳前海深港经济开发区、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艺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青岛黄岛开发区等企业的工作人员。
(三)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湖北职业学院、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负责人。
(四)游客:参加武汉国际园艺博览会的团体游客和散客。
三、调研方式
专家座谈、实地访谈、调查分析。
四、调研时间
2014年7月~2015年12月。
五、研究目标
(一)通过调研,了解“智慧旅游”业态的发展趋势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围绕课程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的实施情况,探讨 “智慧旅游”、“智慧教学”的新模式和融合点。
(二)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关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经验,提出更符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的思路。
(三)聚焦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的融合等,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六、调研分析
(一)旅游人群普遍化。以我国《宪法》为基础制定的《旅游法》的正式颁布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时,旅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国家也逐步实施相关优惠、便利的政策保障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旅游不再只是高收入群体的特权,当今的旅游市场主要以普通群众为主要的消费人群,旅游形式也逐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的一部分,这也是旅游人群普遍化特点的重要体现。
(二)旅游行程多样化。目前,居民旅游最常见的几种形式主要有:旅游团旅游、自驾游、个人游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不仅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旅游的行程更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调查表明,我国50%以上的普通居民出游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旅游攻略查询和购买旅游出行票,其旅游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游,近些年来国外游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增长点。
(三)游客需求体验时尚化。随着近年来散客旅游、家庭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老年游、留学游等各种特殊旅游和专题旅游的逐渐增加,旅游市场逐步细分、游客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已不再满足于旅游公司设定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水平,而是更加关注这个旅游过程是否让人感到开心和快乐。标识、解说、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使游客更多的选择散客、自主和自助的方式出行。旅游企业需要从更深层次来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根据人们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情况来组织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来面对不同的市场;在旅游产品设计上,需要改变旅游方式,注重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增加游客的参与热情。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是将互联网与旅游相连接的纽带,即利用电子导航,将位置服务加入旅游信息中,让旅游者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同时,在网页上和地图上会主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同伴位置等;点击(喜爱的网页,了解网页的详细情况,为旅游者选择的余地;最后经过在线了解和分析,游客可以直接在线预订(客房/票务)。
(四)旅游业发展特征和趋势。旅游企业从单纯的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转向更加关注游客体验,重视各类媒体上的游客体验分享;行政管理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整合各方的旅游资源上,将信息技术和旅游融合,帮助旅游企业寻求更高的商业价值和附加值;由以往单一的旅游景区内部管理转变为开放协作和对外服务,融合智慧城市的各种资源,如视频监控、无线网络、3G/4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资源,对景区资源进行宣传和保护,以促进旅游的长期平稳发展;从工作人员到旅游企业,都会将促进行业发展,建设开放、和谐的旅游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智慧旅游作为旅游发展中的新型旅游攻略,不仅为游客量身制定最实际的交通路线,而且还依据游客的个人爱好、兴趣形成便捷的旅游攻略。例如,喜爱美食的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得准确的美食地点;喜爱旅游小饰品收藏的游客,也可以寻找到自己喜爱的旅游小天堂。随着新科技手段的逐步更新与发展,智慧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好帮手,智能化的科技发展也逐步提升了游客旅游的价值,提升了旅游互动体验质量。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五)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如何让旅游产业更加智慧,离不开行业、公司、个人的努力和投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智慧旅游”不仅方便了游客,同时也是旅游从业人员向着专业、先进的服务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产业融合,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兼收并蓄,踏实勤奋、待人有理有节、善于沟通、与人为善、知识面宽泛、精通外语等也成为了必备条件,也就是说,现在的旅游从业人员要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对于一个复合型的旅游从业者来说,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关注和随时准备接受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守时并惜时、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和尊重、有可依赖性和被信任感、敢于挑战等。
1、能够实现游客“一对一”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最直接的效果是游客可以享受“一对一”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专业化,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旅游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与游客进行前期互动掌握游客的旅游需要,为游客制定完备的旅游计划。例如,针对老年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需要为他们的旅行准备充足的水和食物,并且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机票预订和酒店住宿安排等,让旅客真正体会到“一对一”的服务。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3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s quite advanced, many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paper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been built under the guidance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ecurity wiring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stressed the urgent need to train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buildings mor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s; Engineering combined;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普及,但是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只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有高校建立智能楼宇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2.“工学结合”的解说 2.1工学结合的追溯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该调查认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如下几方面的收益:(1)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使学生跳出自身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其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lf,和自我判断能力,使其变得更加成熟;(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学生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2.2工学结合的主体
我们可以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3.1学校与企业共同肯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洞喀的工作岗位、洞喀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标的目的;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协议,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3.2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安排响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3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当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宽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种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3.1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4.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转变教育观念是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实践教学,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龙军,陆琦.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10.29.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Web 3.0共享;教学资源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82-03
一、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背景
1.Web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Web技术的诞生解决了信息匮乏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Web技术还将互联网上产生的巨量信息通过各个网站之间的连接实现了互融互通。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不断的多样化,也迫使各个网站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组织和者,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参与的平台,同时也见证了Web技术从Web1.0时代向Web2.0时代的转变。
而在Web3.0时代,技术带给人们的除了深度的参与感,还包括个人价值的体现。在该技术基础下,各类网络资源具备相对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并具有专业关联的特征,能够实现智能分类,这使得现代教育中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也面临了新的课题。
2.基于Web3.0技术的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点。基于Web3.0技术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不是“资源建设”,而是借助“智能化”和“知识化”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积极整合与开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信息的知识内涵,更加侧重于对知识的提供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1)用户参与共享资源建设。在Web3.0技术手段下的教学资源库中,人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受益者。教师可以推荐最适当的知识给学生,学生亦可自主选择符合个性化需要的教师。该类型资源库可以有效区分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重复信息与非权威信息,并进一步过滤并剔除掉低层次的学习资源与垃圾信息,这是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质量的重要一环。
(2)智能化的内容聚合平台。Web3.0技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按照用户需求提供信息和综合化服务,而是在于给客户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该技术条件下的每一次搜索都是基于一个最终用户需求的。通过Web3.0技术的分析,该类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用户习惯自动地聚合用户的信息。这样一来,每个用户浏览的首页都完全是按照该用户关注的信息偏好、学习习惯来进行组合的,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与相关参考咨询。
Web3.0技术的重要贡献不仅仅是能安装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与服务,还在于能根据用户的喜好提供个性化的聚合服务。在该技术条件下的每一次搜索都是基于一个最终用户需求的。通过Web3.0技术的分析,该类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可以根据用户习惯自动地聚合用户的信息。因此,每一个用户浏览的页面都是按照该用户关心的信息喜好、学习习性来组合的,从而为用户提供有关信息资源和研究参考。
(3)个性化的应用与服务接口。目前,已有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定制、推送,个人检索系统等方面。而基于Web3.0技术的系统将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能跨平台地将信息进行整合,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尤其是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社交网络等公众信息平台使得用户能通过信息的和订阅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在功能设计上基于多种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以便随时随地提供适当信息。
(4)有效的数字化共享资源产权保护与信息认证。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均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和安全隐患。这是由于学习资源在网站上一般都不具备唯一性的标示,在互联网上肆无忌惮地被各种网站相互转载,导致用户无法得悉该资源是谁原创。基于Web3.0技术的共享型资源能解决信息属性的标准问题,能遵循公用信息标准,为每一个最小单位信息资源进行标示,以解决共享型资源的版权问题。
二、基于Web 3.0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
Web3.0技术为优质、个性开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是专业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通过智能搜索、个性化专业信息门户、智能终端等服务为读者提供精确实用的信息资源。
1.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1)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在线数字资源建设和线下的纸质专题文献库的建设,尤其是专业级、课程级资源的建设。专业级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校企合作材料、专业层面常见问题、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信息、就业信息、职业信息、培训资源、技能鉴定资源;课程级资源包括多媒体制作素材、课程标准、实训大纲、电子教案、课程课件、典型案例、电子书、精品课教学资源等。
(2)技术应用。建设权限明确、数据准确、流程清晰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跨平台共享,一站式资源检索;数字资源的自动编目、著录、标引;通过流媒体技术,将优质课堂视频上线;基于Web3.0技术下的语义网、网格技术和云计算,加强各种信息资源的处理、传递、开发、利用,尤其是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新型资源的建设。
(3)探索管理机制和应用模式。通过该类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共建共享共评的应用模式,与web3.0组件和其他应用程序开放互联,交流互动,动态更新和多方参与评价。
2.资源库框架的设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框架包括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如图1。其中,数据层以资源库的数据资源为核心,包括多媒体学习素材、课程资料等;服务层以教学资源库关键业务为核心,包括各类学习任务、学习测试、讨论专区等个性化服务,为应用层提供相关业务的支撑,同时对数据层的操作提供接口;应用层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终端展示,在PC端主要包括管理账户、教师端和校内学生端、社会学员端4类,同时将以上4类门户的功能集成到移动端App上,设计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门户,力求实现“因需施教”、“随时学习”的功能。
3.资源库的功能设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功能应定位于“功能来自于需求”的原则,避免资源浪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求、专业建设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实现资源库的互联互动,资源动态更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基于Web3.0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不仅是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也是各行业的社会学院学习、咨询、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平台。利用Web3.0技术所依托的云计算技术,开发集中存储的方式,将所有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利用专业团队负责数据的管理和安全工作。根据该类型资源库跨平台的特点,用户可以轻松地在各种终端上进行同步来获取数据,并随时去和他人进行分享,如图2。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环境。目前,我国已有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有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海教育资源库等大型教学资源库,但是这些资源库在建设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和结构上的失衡,特别是少有资源库建设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内容与应用。因此,在新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着重地提高各个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改善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环境。
2.依托先进技术建设专业资源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立体式专业资源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未来的用户只要用PC、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即可享受深度参与的快乐;根据元数据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探索数字资源自动著录标引和编目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教学资源库可以通过Web3.0成熟的应用,如wiki、RSS等,为用户推送信息,个性化定制,实时报送资源更新信息。
3.实现资源深度整合。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该类专业的知识点将多媒体制作素材中的图片、声音、文字等串联在一起,方便检索利用。除了一般的资源展示和检索,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还应当提供针对资源本身的互动和评价渠道,构建以校内点播、校园办公系统和教师的博客、微信、QQ等社交网络为载体的全方位交流研讨的环境。能使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到课堂之中,同时支持开展网络教学、自我学习、网上教案评比、网上教学能力竞赛、网上教学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内涵。数字资源共享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知识产权、安全和可信度问题。
4.实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行业职业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更新内容,增强开放性、共享性和实用性。并建立资源库的使用评价办法,定期提出整改或更新的意见。加强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重视资源识别和转化,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管理制度,为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构建Web3.0技术下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专业建设的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教学手段的改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类型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从技术、标准、资源和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凸显共享和专业化的特性,构建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学生学习的好工作、终生学习的好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恒伏,李勇帆.Web3.0环境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1):34-35.
[2]万迪华.基于Web的学科资源库建设――从Web1.0到Web3.0[J].青春岁月,2013,(11):483-484.
智能化专业调研报告范文6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始建于1956年。建院50多年来,经过几代“新医人”的不懈努力,在祖国西北边陲一片荒芜的戈壁上建设起了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新医一附院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作用和价值,信息化建设进行发展了10多年的时间,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现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修燕就是新医一附院信息化建设承前启后的一位践行者。
更换电子病历系统为医院带来变革
与修燕主任的畅谈是从新医一附院正在建设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始的。该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于2006年,系统的上线对于医院来讲是变革性的,医生从手写电子病历发展到在电脑上录入患者的病历信息和医嘱。修燕介绍说:“当时医院上线电子病历系统的时候还没有关于这个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当时信息中心就按照医院的需求完成了电子病历的上线。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卫生部相继的一系列针对电子病历系统的相关规范的出台时,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和卫生部要求了。因此我们就提出了或者更换或者升级电子病历系统。我们随即成立了电子病历项目小组进行专门的工作,主管院长列席小组的工作会议。评估和论证的时候非常严谨,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其中一个月是在做案头工作,整理我们对电子病历系统的需求以及了解目前业内主流电子病历产品的情况,另外一个月是调研分析阶段。随后我们完成了两个分析报告拿到院里讨论,一个是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的现状和展望,一个是电子病历系统更新的SWOT分析。几经讨论,最终更换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这对于医院来说又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因为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临床医护人员将面临习惯改变的过程。我们医院的医生有1000多人,护士有2000多人,这种改变可能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2011年底医院最终决定更换电子病历系统,2012年春节之前完成了招标工作,2月份就开始了新老电子病历之间的切换工作。”
新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科研、质量控制两方面表现突出。修燕介绍说:“电子病历采集的数据能有效利用非常重要。随着医院在科研方面要求的不断深化,将电子病历中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成为了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的重要需求之一。结构化、智能化以及质量控制都是我们对电子病历迫切的需求。比如说,电子病历只能做到时间上的质控,那么我会认为它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新电子病历在质控环节设计得很好,特别是在质控前移这一点上做得比较细腻。”
在谈到电子病历具体的切换过程时,修燕表示,医院和电子病历厂商进行了为期4周的切换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跟医院各个其他系统的接口工作等。之后,选择了高血压科、胸外科和骨关节外科三个科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点,这些科室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它们是为了试点效果的可推广性。目前,医院正在进行科室分批次更换电子病历系统的工作,以2周一批,一批约10个科室的进度进行推进,预计到7月中旬完成全院新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工作。
从管理逻辑的角度看电子病历建设
在被问到“作为信息中心主任为什么对质控理解得如此深刻”时,修燕主任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从业经历。医学、管理学、法学的学历背景;曾担任医务部副主任和质控部主任,现任信息中心主任。在与修燕交流信息化建设思路时,她很善于从管理逻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电子病历应如何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她所拥有的经历积淀下的难以复制的思想和感悟。
“我曾经做过质控部的主任,所以对于质控环节的设计和重要性感悟更多一些;我曾在医务部工作多年,对医院的医疗过程和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我学过医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又学的是卫生管理。如果说这些是我的一点点优势的话,那么在信息技术方面是做一个信息中心主任最为‘短板''的地方。如何来弥补这个不足呢?我想我是很幸运的。第一,我们中心的副主任,他是西安交大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医院最初建HIS系统时他是总工,对于信息技术能够为医院实现什么认识得极为透彻;第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说到底是为管理服务的,我正好是学了这样的专业,帮我去思考如何建设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怎样才能使信息系统成为医院决策的支撑力量。”修燕以电子病历为例介绍了自己从管理逻辑的角度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我做过质控部主任,对质控的理解会更深刻一点,比如电子病历系统要既能在研究生书写病历时把质控的环节融入其中,又能与医疗流程相吻合。因为一些研究生没有医师资格证,所以不可以书写病历,但事实上在教学医院的很多病历书写都是研究生在做。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授权给研究生书写的相关权限。比如说我是本院的医生,我可以授权所管的几个学生可以书写病历的附属帐号,但是他们不可以提交病历。也就是说,研究生能够书写病历,书写后上面有他的签字,而病历提交的时候必须是上级医生审核后才能确认提交。这个操作流程的设计,一方面满足了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即有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的人才能做独立诊疗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医院对医学生进行培养的要求,而且使上级医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又比如,医院的质控体系一般分三级,科室中的质控小组是很关键的一环。质控小组审查过的病历可以及时修改,而不是等到患者出院在核对电子病历时才发现错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质控模块,对所关注的病人进行监控。比如大量用血的患者,我就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实时监控了解他的治疗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主管医生。”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纷繁复杂,每个环节都要面临选择。医院的科室繁多且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会有不同的诉求。对此,修燕说:“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是要有统一的规范和流程的。遇到科室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会去做分析,从管理的角度判断哪个科室的需求是更合理的,更符合大多数医护人员习惯的,甚至科室的这种需求是不是违背医院核心制度的。科室提出问题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对此,我们会拿到电子病历项目组中进行专门的讨论。因为在这个项目组中有医生、护士、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信息中心的同事们,我们会从各自的角度谈看法,讨论哪种需求更符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要求。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都是有道理的,但从医院管理和发展的角度讲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习惯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旦项目组认为科室提出的需求是合理的就修改相关的设计,如果我们认为提出的是不符合医院管理和发展需求的意见,就会向科室解释项目组的决定是怎样得出的,告诉科室为什么医院会这样设计和布置系统。”
这种视角、思路和工作方法可能与学习管理的背景有关,过去的学习和工作对于现在的工作是有帮助的。信息系统往往有管理思想的融入,而同样的系统是否能使用好,与医院本身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内设管理流程如何调和是有一定关系的。“有的问题可能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但更多的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所以有‘信息系统是替罪羊’的说法。当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先从管理的思路出发,会更容易判断哪个环节其实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在医务部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医院的流程非常熟悉,有助于判断出问题在哪儿,应该怎么解决。”修燕介绍说。
用分析报告指导医院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