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1

要继续发展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做好建行中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完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配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日前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意见》明确,继续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意见》指出,要继续发展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改革企业债券发行审批方式,修订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制定和完善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审慎扩大交易品种。规范发展产权交易,清理现有产权交易机构,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管。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

《意见》明确,要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认真做好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以完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出台政策性银行条例,合理调整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改进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机制。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配合。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制定配套实施办法;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均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意见》还明确,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积极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兼并和转让。对投资、粮食流通、电力、电信体制等改革方案已经明确的领域,要加紧组织实施或进一步深化;对目前难以出台改革方案的,要继续研究、创造条件或通过组织试点等办法,尽力向前推进,争取尽快出台改革方案。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大的改革领域,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积极组织好各类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2

一、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 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贵铝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贵州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好评;2002年4月,贵铝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具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贵州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为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2003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3

过去一个月来,香港股市整体上跟随美股呈大幅下挫态势,H 股的表现则相对突出。这是因为市场仍然期望主席在出席五周年庆典时,会发表有关支持香港经济及股市的讲话(如QDII),加上A股市场本周大幅反弹,这些均对国企股有明显的稳定作用。

然而,我们一贯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前景取决于未来12个月内是否出台一套“链接式”的金融改革方案,而非各行政部门按照既定的运作模式提出分割的政策。近日宣布停止执行国有股减持,正好说明一些重大的金融改革方案实际上并未从全局上配置妥当,如若强制推行,极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而我们所指的金融改革范围,包括了从国有银行改革、国有股减持及流通到社保制度改革、国家财政、跨境股票投资方案(指CDR、QDII 和QFII)等诸多相互关联的大题目。这样的一套使供给和需求相平衡的战略,将可促使A股市场重新走强。这一组方案的核心是,一方面逐步开放对外国机构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投资者投资国内股票市场的限制,另一方面有序地引导银行储蓄存款进入股票市场,这些资金的进场将缓解国有股减持的压力。同时,这些举措也将会使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走强,并有助于资金在体制内的跨境转换。

显而易见,有关改革方案如QDII不应分而行之,相反,QFII以至较广泛的金融改革应从全局着眼,认清目标,确定政策,然后全力推行。今年2月召开的高层次金融工作会议正好提供了一次示范。应成立一个由最高领导层主持的类似“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于2003至2005年全方位迈出金融改革的大步,如若畏缩不前,则中国是步向日本之路还是美国之路,将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停止执行国有股减持或许会有正面的“副作用”,例如加快私人配售法人股及国有股予国内企业及境外跨国企业。我们认为引入强大的策略投资者参与公司长远业务发展,对企业前景乃致公司管理水平皆大有裨益,相反,在国内A股甚或香港股市筹资,对企业质素的改善并无明显作用。这一发展方向对香港企业亦提供了一个并购的新领域。按照中国加入WTO的个别行业承诺,这样的一种策略性参股,将大大加快国内企业的改革步伐,减少中长期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忧虑。诚如我们于上一期所述,中国企业正面临政策保护迈向市场竞争的艰巨过渡,跨国企业的参与改造和管理,将极为有助于缩短这“高危”的过渡时间。大量的外资参股,客观上亦会有助于QFII的推行,造成双赢之局,盖境外机构投资者肯定对已有外资参股的大型企业格外钟爱。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4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顶层方案设计审慎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发挥专业化优势和防止部门利益,中央按照业务范围和工作性质,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这提升了对方案设计质量和要有较高共识度的要求,但共识一旦形成,即具备更为扎实的基础。同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央坚持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原则,明确了进度服从质量、宁慢勿乱等思路,并且在方案设计进程中及时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研和座谈。频繁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夯实了基础。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已先后出台。

地方积极探索与待令启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省市已陆续出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但由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主要方案尚未出台,地方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自行理解和探索一些原则和方向时,一定程度上存在怕踩红线、等待政策现象,实质性改革举措还不多。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陆续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将会得到释放。

企业跃跃欲试与存有顾虑。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鼓舞,企业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特别是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兴趣浓厚。由于中央层面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企业也存在一定顾虑:国有企业主要关心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非国有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参与及能否保持适当话语权等问题。相关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将会规范企业的改革行为和促进参与程度。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国有资本及其之后的党政机构。由于政府在国有资本布局和国有企业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国资管理体制在促进国企做大做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越位”和“缺位”并存、行政化管理方式为主、国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国资监管机构需要转变职能和转变管理方式:一方面,需要将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职能移交给其他政府部门,摆脱“婆婆+老板”双重角色于一身的定位,以更为纯粹地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另一方面,需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从偏重于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向以市场化管理方式为主。 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始通过梳理监管事项、建立国资监管清单等方式,来规范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保障企业经营自、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清理障碍

现存的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部分是由于过去改革不到位积累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仍有大量办社会职能机构和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缓慢等;也有一些是改革后旧体制回潮或国有企业近年来盲目扩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人员回流和辅业回归。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凝滞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价值,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先行解决的基础。

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关键仍然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对于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问题,可以采取“人资分离”和安排一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应明确划断时限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这一已不合时宜的做法,逐步改由依照《劳动合同法》、主要通过劳资协商等来解决。对于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应分类解决。能否恰当地消化改革成本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举措,要建立中央、地方和国企的改革成本分摊机制,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结合,探索更市场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夯实基础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效率与活力的关键,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由于一股独大等原因导致不少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等方面仍有较多问题,让国有企业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独立市场主体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新一轮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遵循市场化方向,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深化人事、薪酬和劳动三项制度改革。目前从地方经验来看,主要是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和促进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并切实落实“三项制度”;消除企业内部行政化的思想意识和运行机制,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

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本次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各方对此期望很高。目前来看,将竞争性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地方改革的主流思路之一;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将一些业务或二三级公司拿出来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式。如果顶层方案设计对哪类资产能否混合、如何混合及非国有资本能否控股,员工持股中的“员工”范围界定、持股比例及方式等关键问题,能给出标准或指引,将会有助于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利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实现国有企业丰富生产要素与民营企业灵活经营机制的互补、融合,特别是要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引资”的同时,更要“引制”和“引智”。此外,要防范潜在风险和避免可能的负面效果,《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这一保障性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对此类问题的重视。最后,在划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改革底线后,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用容错机制鼓励改革,用纠错机制降低试错成本。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核心环节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两类公司”)是本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两类公司”能够直接持有股权、对出资企业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责,接受国家所有权政策制定机构的公共管理,与出资人是委托关系、与控参企业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运行机制可以参考汇金模式、借鉴淡马锡模式,通过公司治理渠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和影响控参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实现国有股东“人格化”,做“积极股东”但不干预控参企业日常经营;基本功能是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体现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和实现“双重隔离”:“两类公司”的运行要兼顾国有资本的资本性和公共性,特别是要发挥流动性、突出公益性;以“两类公司”为界面实现政资分开、以“两类公司”董事会为界面实现政企分开。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与实力、政企关系、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兴衰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这要求我们摒弃对国有企业的先验判断,明确改革方向、统一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更为务实理性地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提升和协调发展。

(链接)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5

从国家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历经了整整20个年头。20年间,多份中央文件涉及公车改革,一些地方和部门也进行过各种公车改革的实践,但公车改革触动的是既得利益者,难以有效开展。此次公车改革政策,不仅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也在向部分官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宣战。

不少外媒对中国这场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非常关注。韩国JTBC网站指出,“这场公车改革是中国向腐败宣战之举。”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此次的改革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凸显出官方的决心。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的公务车数量超过400万辆,而且每年增加20%,采购、维护、燃油消费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报道认为中国的公车开支是所有“三公”(公务接待、公务车辆、因公出国(境))消费的三分之二,导致“车轮腐败”弊病。美国广播公司称,中国公车改革举措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民众对于政府存在浪费行为的担忧,是反腐行为的又一举措,且更“接地气”。

但中国民众的观点却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公车改革叫嚷多年,推行难,没有人或机构监控公务用车,即使有监督部门,或许因为都是同城的官员,在监督上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就是车照坐,补贴照拿。有媒体报道,记者在回访温州、杭州等车改试点时,不少基层公务员坦言每月500块的车补不够花。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吐槽公务员得了便宜还卖乖。

网友“生猛海菌”说:其实这种货币化补贴不是最好的办法。有些部门工作性质就不需要用车,有些部门的确需要用车。一刀切的补贴导致不用车的等于涨了工资,需要用车的反而打击了积极性,几百元的补助根本不够考察,或者去省里跑项目要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涂装,该开开,但是不该开的,全民监督。

网友“边走边吹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改革还是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厅局级补贴高出科级科员将近一千元,领导手握大权,就算没有公车,也不会自己打车去办事,而基层公务员则不同,报送材料、领取批示、参加会议等都需自理车费。

公司管理改革方案范文6

《财经》记者从有关权威渠道独家获悉,讨论近十年的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和路径已基本敲定,相关文件有望近期。

被费率管制捆住手脚的寿险业,近年增长乏力,新单业务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依然颓势。中国保监会高层曾公开表示,保险业目前发展陷入困局的症结在于费率管制抑制了保险需求,费率管制导致产品价格高。价格偏高,消费者不愿买,销售主要靠误导。

费率改革已成为打破保险业发展僵局的业界共识。

3月4日,保监会召开主席专题会,讨论了新版本人身险费率改革方案,向多家寿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征求对《关于开展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试点的意见》等四个文件意见的函”征求意见。26日,保监会召开费率改革试点专题座谈会,八家公司作为代表对改革提了多条意见。

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保监会近期修改和完善了改革方案。《财经》记者获悉,在最终确定的方案中,总体思路依然是放开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和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但在具体步骤上,将分步实施,先推出产品试点,且试点产品由原定方案的普通型产品和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两类,缩小为 普通型产品一类,即率先放开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此类产品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由保险公司自行确定,但以3.5%为界,实行不同的定价区间。

这意味着,自1999年起,执行了14年的国内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2.5%的红线将被突破。

据知情人士透露,先放开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是“投石问路”,保监会将视其试点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改革的推行节奏。“这体现了保监会对费率改革的审慎态度,既要放开,又要稳妥。”

在寿险业增长乏力的困境下,曾经对费率改革持反对意见或观望态度的大保险公司,态度也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转为支持“渐进式”改革。而多位受访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预定利率的放开暂时只限于普通型产品,这类产品占比较小,不会对保险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人身险定价利率市场化是行业向风险保障型产品转型的必经之路。不过,短期内定价利率市场化难免给保险行业带来一些“阵痛”。 试点范围缩小

今年3月,媒体披露了人身险费率改革“四步走”方案:产品试点即放开普通型人身险和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的预定利率、区域试点即放开上海税延养老险的定价利率限制、公司试点即满足有关要求的保险公司原则上取消其所有人身险产品2.5%的定价利率上限,以及全面放开四个步骤。

据了解,保监会的基本思路是,率先启动产品试点,然后配合上海税延养老险项目推进区域试点,至于第三步和第四步,目前暂时不在考虑之列。

第一步试点拟放开预定利率的产品仅限于普通型人身险产品,对其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定价区间采取区别化的产品管理方式,预定利率低于3.5%的产品,按备案制管理;高于3.5%的,则按审批制管理。

为何以3.5%划分区间,保监会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如果预定利率高于3.5%,需要计提保费不足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会迅速上升,对此会谨慎权衡,从而防范定价风险。

普通型产品目前主要包括死亡保险、生存保险和两全保险三类,其中,死亡保险又分为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生存保险则包括年金保险。在三类中,两全保险的储蓄性极强。目前普通型产品在人身险中的占比不高,一位中型寿险公司管理层人士透露,普通型产品在该公司占比仅2%,在其他公司的业务占比最高的也就10%左右。

与原定方案不同,第一步试点取消了对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预定利率的放开。据了解,参与费率改革讨论的多数公司认为,保险公司既要有负债驱动资产的传统型业务,也要开展资产驱动负债的新业务模式,而项目挂钩产品便是资产驱动负债的创新经营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试点。但中国人寿等公司则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保险公司不应偏离主业发展理财性业务。

据一位曾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该类产品本质基本被认定为基金或信托产品,本身与人身险费率改革的关联不大,何况该类产品目前也缺乏足够的实践数据积累,利率放到哪个档次为妥,还很难确定。因此,暂不纳入放开的试点之列。 改革风险预估

预定利率的高低与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如果预定利率越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反之亦然。无论如何,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的放开,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是切实的利好,因为产品价格将更便宜。

目前2.5%的预定利率被市场认为偏低,一旦放开,预计大多数保险公司将提高预定利率,届时同类产品的价格会更加便宜。此前中国人寿原总精算师邵慧中曾表示,经初步测算,如果预定利率由2.5%升至3.5%,公司的相关保单价格将下降20%到30%。

精明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选择退旧买新,这正是保险公司担心的问题:退保风险。

据有关测算,如果预定利率升至4.35%(参考目前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退保增幅将达50%,退保增量将达1222亿元。退保将主要集中于普通险和趸缴型银保分红险。

业内对于费率改革“后遗症”的另一个担心是增量业务的利差损风险。申银万国的报告称,如果保单精算假设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难以实现,负债成本下降的空间较小,利差缩窄的幅度加大,甚至有可能产生巨额利差损,是费率改革推出的最大风险。

2010年,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在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我国寿险产品以返还型的储蓄型产品为主,实行费率市场化,如果风控做得不好,会造成新的利差损或新的业务风险。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从日本费率市场化历史来看,缺乏偿付能力和评估利率约束的定价机制导致日本保险业严重的利差损,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实行零利率政策,使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保险公司倒闭潮。

一位参与讨论座谈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中国人寿等大公司的存续业务规模大,如果推行改革,退保压力和现金流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据了解,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保监会对上述两种风险进行了预估。据测算,试点后多数公司可能会提高预定利率,新保单的价格将更便宜,可能会导致一些客户退保,不过全行业普通型产品占比不到15%,退保风险可控。而趸缴型银保分红险客户更关注到期收益,很少在满期前退保,即使退保,可通过转保(新老保单置换)消化,整体影响有限。

对于利差损风险,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认为,与日本当年的改革不同,国内费率改革已将利差损风险的管理纳入到偿付能力监管之中,实行试点产品申报、保险业务经营与偿付能力监管相挂钩。一旦公司的偿付能力低于试点要求,保监会将不接受其试点产品申报和试点。如果试点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将采取停止试点、暂停产品申报等措施。

另外,改革方案中设定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相对保守,普通型人身险评估利率为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间接约束了定价利率。“如果定价利率过高,需要一次性计提大量的保费不足准备金,未来的利差损风险立即体现为当前的资本需求,并表现在偿付能力报表中。” 一位参与方案讨论的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只要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就管住了利差损风险。”

由此,保监会认为,行业具备承受风险的能力,即使出现极端的风险,通过加强监管和落实风控措施,改革伴生风险可控。

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表示,从美日韩三国的费率改革经验来看,管住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比管住定价利率更有效。而国内费率改革的审慎导向以及对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的约束,使得整体风险可控。在他看来,定价利率作为寿险市场的价格要素,必然受到市场利率水平的牵制。在一个有效监管的市场中,定价利率不会长时间大幅偏离市场利率中枢水平,由此引发恶性竞争,进而导致利差损的概率较低。

一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如果只是普通型人身险放开预定利率,不算大改革,对行业和公司没太大影响。“如果真的按‘四步走’改革推进,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认为,如果不考虑费率改革后产生的降价效应所引发的保险销量提升,从静态来看,定价利率提升会导致单张保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下降。如果该产品具有返还属性,且保险期间在30年以上,保费下降幅度将在20%-30%,新业务价值下降幅度将达一半。如果产品保险期间较短,且没有返还责任,则对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影响幅度较小。 渐进式改革

“业内讨论费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时间了。早在2001年就开始探讨这事,2004年保监会开始启动改革项目。”一位一直参与费率改革的寿险公司负责人回忆。

2004年,保监会启动对费率市场化改革理论层面的研究,制定的《关于我国费率市场化改革建议的报告》曾为国内寿险市场化改革设计了三种模式:基于定价方法的费率市场化、基于定价原则的费率市场化和基于定价指导的费率市场化。

2007年7月,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超过2.5%的预定利率,传统人身险业务不断萎缩,放开预定利率的呼声渐响。当年,保监会研究制定了“三步走”的费率改革方案,第一步即放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并研究制定了改革方案以及准备金评估、偿付能力监管和窗口指导等配套措施。

当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公司认为,放开预定利率会影响公司业务价值和盈利能力,担心小保险公司借价格杠杆挑战其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改变现有市场利益格局,对改革持反对态度。

在种种阻力下,费率改革“破冰”未遂。不过,中国人寿在部分省区试点的“新简易人身险”和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险试点,作为费率改革的局部试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现行价格利率管制的突破。

近年来,银保业务增长乏力,业内呼吁转型调结构,加大保障型业务的发展。保障型业务如获突破发展,需要“清障”——突破2.5%预定利率的限制。2010年,保监会《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再次发出费率改革的信号。

与2007年版本不同的是,2010年版本中,除了传统人身险的预定利率可突破2.5%,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拟由现行的2%和2.25%调高至2.5%。

近两年保险业的困局,让曾经对费率市场化改革持反对意见的大公司,态度发生了转变——支持渐进式改革,但分歧依然存在。

在适用产品上,有的公司提出,仅放开纯保障型和短期返还型两全险为妥,因为这两类的利差损风险可控。不过保监会的观点认为,这样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在现行产品管理和监管体制下,难以仅针对产品功能划分费率改革适用范围,会造成产品准备金管理的混乱。

另一个争论焦点在于,是否需要设定预定利率上限。一些公司认为,预定利率由公司自行确定,这样才能体现出改革的市场化。但中国人寿等公司则倾向于由保监会设定3.5%-4%的上限区间或建立基准利率的定价浮动机制。据了解,根据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监管思路,仍将定价权交给公司,但有所折中,设置了不同定价区间的区别化的产品管理方式,预定利率低于3.5%的产品,按备案制管理;高于3.5%的,则按审批制管理。

对于目前将实施的方案,上述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如果预定利率放到3.5%,准备金评估利率预计将会增加1个百分点,准备金提取将会少一些,公司的资本压力也会相应减少,总体上对公司的影响不大。 需要改革套餐

定价利率改革是人身险费率改革的核心,但改革的成效如何,需要配套措施的保证。前端负债的放开,必须有后端偿付能力监管的跟进。

在现行偿付能力体系下,风险保障类业务的最低资本要求偏高,部分投资资产的认可比例偏低,客观上加大了保险业务的资本成本,抑制了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据了解,保监会下一步将着手在现行体系内对有关标准和事项进行调整或规范,拟考虑降低现行偿付能力标准中关于风险保额的最低资本要求,以促进风险保障型业务发展。

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监会正在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规划体系,转型后的资本监管将成为撬动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支点和杠杆,在管制放松的情况下,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放开定价利率,需要有资产端收益的提升作为支撑,这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认为,投资渠道多元化、资产收益提升是推行预定利率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储蓄型寿险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曾在公开场合发言时建议,放开预定利率的同时,须同时实行佣金和营业费用的市场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保障型产品发展的目的。据了解,保监会在起草的“人身险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中拟放开有关佣金监管的限制,将尽快推动人身险保险佣金标准政策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