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 视觉识别系统 基本要素 应用要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日益迅猛,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已上升为一种品牌竞争、文化竞争。为应对竞争,许多高校一方面苦练内功,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对外宣传,塑造形象。而对于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形象塑造上,起初大多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造成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为此,近年来,地方院校对学校的形象塑造日益重视,甚至花大力气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上。

一、视觉识别系统的内涵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简称VIS),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组成核心,是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静态识别符号,它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两大部分:(1)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名称、学校标志、学校标准字、学校标准色等;(2)应用要素,主要包括:事务用品序列、办公用品序列、通信用品序列、宣传序列、人员服饰序列、环境装饰序列、交通用品序列及整体布局和空间环境等[1]。

从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分类看,大部分院校的基础要素涉及的内容大体一致,但相比基础要素而言,应用要素就多样化。其内容丰富,几乎囊括我们所能想象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种物品,灵活性强,发挥与拓展空间大。可以说,基本要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而应用要素是其推广应用的载体,应用要素使原本单调的基本要素生动化、生活化,更能让人接受。为此,本文以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要素中最常见的宣传用品、环境装饰、办公事务用品为代表,以期从以上三类要素出发,继而对应用要素的其他要素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有所启发。

二、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要素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一)宣传用品的设计原则

宣传用品是大学视觉形象对外传播的直接途径,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举办的大型社会活动、网站等途径吸引社会的关注,通过相关会议用品如请柬、会议证件、会议背景板、条幅、会议桌签、会议指示牌、会议演讲台、贺卡、手提袋、专用礼品、接待用品、杂志版式、宣传画册、网站、宣传光盘等向社会公众传达学校形象并提升大学视觉形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2]。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性原则。宣传设计中的名称、标志等主要形象元素都应当严格按照规范使用[3]。学校可以对宣传设计工具预先规定好统一版式,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再由学校各个部门在规定的版式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设计制作,以便在不同的宣传设计中仍然体现大学视觉形象的整体性与规范性。

2.文化性原则。宣传用品不是简单的艺术图案或艺术品,它应该是学校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应依据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学校理念进行设计,让人们从中体会到、领悟到大学的历史、独特精神和品质。如可以将彰显地方特色、学校历史的元素融入宣传用品的设计中。

3.个性化原则。宣传用品的设计,应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视觉上有较大的冲击,要有自己风格的一致性,要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不能简单地模仿,注意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特色。

4.易于识别原则。设计时应力求生动,有较强的个性,避免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在设计时做到图像清晰醒目与精致巧妙,从曲线、凸凹、立体或平面组合任何角度上看都有较好的识别性,比较醒目,做好颜色的搭配,充分考虑到不同媒体的传达效果[4]。

5.美学原则。宣传用品的设计应当符合美的法则,根据艺术形式美的规律,突显出其创意。特别是礼品,应该使人有艺术品、珍藏品的感觉,最好是选择在平常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这样才能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宣传用品才会有收藏和使用价值。

(二)环境装饰的设计策略

环境装饰系统包括导路牌、校内宣传栏、楼层水牌、楼层标识牌、门牌、公共标识、提示牌等,环境装饰系统是学校指引性和标

识性的视觉符号,一般安置在高校的门口、院系建筑的出入口、楼梯出入口、室内房间墙体或大门之上等比较显著的地方,是公众较先接触到的视觉形象[5]。精心设计的环境装饰系统是学校形象的传播者,不但能够彰显学校品牌的魅力,而且能够唤起师生及来访者的情感。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指示系统的设计,在设计时考虑以下问题:

1.色彩在标示导向设计中的运用,除了某些特定指示标识有专门的规定以外,一般应按照视觉形象手册规定的学校标准色执行。在使用过程中要统一、规范,根据手册的要求搭配辅助色使用。辅助色不同代表的区域也不同,这样可以方便受众寻找自己所处的环境方位。另外还要注意用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色彩最好控制在两到三种颜色,以免色彩过多,显得杂乱无章[6]。

2.因黑体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便于识别,所以学校视觉形象设计手册中一般以黑体字最常用。其次是宋体。现代大学与国际交流日趋密切,所以大学视觉形象设计的文字中必须注意,最好有中英文对照,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中文在上方、英文在下方的排列方式[7]。

3.符号相比较其他的传播方式,能够更直观地把具体、准确的信息传达给人,这一点弥补了文字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不足。大学校园的公共设施标识、交通警示等都可以用国际惯用的标准符号,例如公共电话、公共卫生间等都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没有国家或国际通用的标准符号,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以便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4.学校宣传的版式设计是大学向读者传达信息的视觉桥梁。出色的版式设计布局合理,让人耳目一新,让读者轻松、直接地获取相应的信息。根据广大群众的日常阅读习惯,大学的标示导向设计的一般是横式排版。

5.标示导向设计材料的选择应考虑材料的耐久性、安全性、便利性和易维护性等因素。为了适应学校形象、宣传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地域因素、环境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装饰材料用料,以便体现校园环境特色和学校个性形象。

(三)办公事务用品的设计思路

事务用品包括名片、学生证、工作证、阅览证、校内通行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聘书、荣誉证书、校旗、院系旗、桌旗、挂旗、胸卡等[8]。在视觉形象的媒介中,事务用品既有公务上的实用功能,又有视觉识别功能,将高校的基本视觉形象信息要素应用在事务用品上,既无损其本来的实用价值,又无需增加经费开支;既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业务,又增加审美功能,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其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四点:

1.应用用品严肃、完整、精确和统一规范的格式,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并表现出高校的内涵,同时也展示出现代高校的历史内涵和现代高校文化向各领域渗透传播的攻势。

2.事务用品的实用性非常明显,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构成要素的规范统一外,还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的构图上主次有分,布局合理,大局着眼,小处着手。

3.事务用品一般在正式场合使用多,因此设计时应凸显庄重、颜色种类不宜过多,整体构图不能太过花哨,尽量以学校的标准色设计。其他辅助颜色使用时应尽量淡雅,可选取一些能彰显学校文化沉淀的颜色进行设计[9]。

4.在设计的造型、编排等方面可以推陈出新,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有一定的流行性。如设计名片时可选用竖式的造型,因为竖式名片看起来儒雅别致,符合学校文化机构的特点;名片可以由校办公室统一专色印刷,既能保持一致性,又能节省成本[10]。

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整体,学校在建立自己视觉识别系统时应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可以从宣传用品、环境装饰、事务用品三个方面为重点和突破口,其他部分的构建为辅助,有效地将学校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充分传达大学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品质,打造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贾九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张听.论现代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吕刚.关于高校形象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9.

[4]张瑾琳.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S浅议[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9):58-60.

[5]朱凯,刘剑大学视觉识别系统与大学形象塑造[J].中国信息科技,2005(8):205.

[6]鲁璐,张峰玮.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特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37-39.

[7]贺萍.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传播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徽文学,2012(10):121-122.

[8]高林娟.高校形象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与传播[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0):91-93.

[9]高伟,高欣.浅析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2):67-69.

[10]姬长武.视觉识别系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49-50.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视觉识别系统特色研究》(XJK013BGD047),主持。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2

关键词 园本教研 参与式园本教研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40

2006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函》,计划拟用五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全国建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幼儿园,探索出保证“园本教研”有效地、持续地开展下去的长效机制。园本教研由此成为了提高幼儿园保教水平和质量保证。

基于笔者实习的工作经历,在长沙市示范性幼儿园实习期间曾参加过多次幼儿园组织的园本教研活动。园本教研在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完善幼儿园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幼儿园作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其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园本教研的实施在对幼儿园本身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幼儿的发展及其对其他兄弟幼儿园的辐射带动相互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参与式园本教研运行机制

1.1 参与式园本教研活动的要素

参与式园本教研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形式、教研内容、教研方案、教研主持人、教研时间、活动现场、外部环境等。

在参与式园本教研基本要素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基本要素中的核心,三者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

1.2 参与式园本教研的运行过程

参与式园本教研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各个要素各司其职,其运行过程如图所示(见图1):

参与式园本教研的运行过程是组成参与式园本教研的基本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学期初召开园务工作会议,明确幼儿园工作重点,将幼儿园工作下达至幼儿园各个部门。幼儿园教研室根据学期工作任务确定教研方向和主题,下达至教研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研计划和主题,并有计划分步骤地依据计划和主题展开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调整计划,改进教研,完善工作。其运行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2.1 上传下达,确定教研方向和主题

幼儿园教研室是整个参与式园本教研的中心也是教研的行政中心,决定这幼儿园有关参与式园本教研的相关事项都需通过教研室的审核。学期的教研的方向或主题来源主要有三种:来自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来自幼儿园研究课题即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来自专业研究人员或教育大背景文件的学习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案例一:园务工作会议确定教研工作,教研组各司其职

岳麓区E幼儿园在学期初召开园务工作,之后分部门安排学期工作。教研室教研组展开会议,确定本学期教研内容,教研主题,下达至各教研小组。

E幼儿园下设小班、中班、大班教研组、自主性绘画教研组(该幼儿园课题教研组)、分享阅读教研组、区域游戏教研组等。每个教研组设一名组长,负责该教研组的教研工作。但其可归为三类分别是:年级教研组、课题教研组、教学活动教研组,三者的涵盖了该幼儿园教学体系几乎所有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特色性和目的性,作用也各不相同。

年级组:全园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划分为三个或者四个年级组,解决不同年级组教师在教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完成幼儿园教学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教研组:教研组长由固定的骨干教师担任,负责将课题研究结果运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去但是全园教师都可以参与到课题教研中去。

活动教研组:负责幼儿园教学活动教研,探讨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目标、活动过环节、活动评价、活动组织的原则等。重在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幼儿发展。

1.2.2 教研组各司其职,制定教研计划和主题

在幼儿园教研室制定的教研的大方向下,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相应调整之后确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将计划上传至教研室审核。审核通过后并将计划层层分解阶段,通过准备教研活动逐步实施。

1.2.3 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组根据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和任务准备教研活动,教研组根据教师的时间利用空闲时间自行组织,邀请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案例二:从培训到学习,理论到实践,分步骤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岳麓区E幼儿园在大背景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完成了指南从培训到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的过程。该幼儿园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重视对《指南》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具体的计划可分为三个步骤:领悟《指南》基本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循序渐进分领域学习《指南》的基本内容;理论与实践并行,一边学习一边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其次,实施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将《指南》中的内容与计划中原有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指南》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将其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突出重点,更新知识观念。再次,运用实践,反思总结。将《指南》中的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生活和活动中,实事求是地采纳其中的教育建议。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总结,教师间相互交流,提升效果。最后,结合本园特色,实践深化。将《指南》本园的特色:自主性绘画和分享阅读相结合,运用其理论知识丰富特色课程,深化实践,与时俱进。

1.2.4 反思总结,改进教研

参与式园本教研的总结与反思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各年级教研组在教研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研计划,调研主题,保证参与式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同时反思本次活动,为下次活动进行物质上和经验上的准备。其二是在幼儿园综合各教研组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改进工作适当调整教研主题和工作计划。两者同步进行,与实施进程密切相关,构成计划―组织―实施―总结―改进计划的循环过程。

案例三:一次教研活动的双重反思。

岳麓区E幼儿园在自主性绘画教研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环节中,首先是参与教研的教师针对绘画活动组织开展的基本环节和原则等进行反思,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共同提升。

其次,在专家引领环节,该幼儿园骨干教师在进行专业引领时,从该课题的产生到实施,到如今在幼儿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老师们能够多阅读相关资料,多思考,多实践,从而能在幼儿身上看到实际的效果。同时结合当前《指南》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建议,让教师们受益匪浅。

最后,在教研活动接近尾声时,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即主持人就此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从组织的角度她认为自己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致使教研不够深入;从教研组的角度就下次教研活动开展的相关事项和须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要求小组成员组织自主性绘画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道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66.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G].2001.

[3] 张琼.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J].教育导刊,2011(10).

[4] 程方生.幼儿园园本教研实践框架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4):75-77.

[5] 陈瑞华.运用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促进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J].2006(12):82.

[6] 束从敏,李芳,杨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园本教研模式研究[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9):41.

[7] 张小华.把握教研科研的“和”与“合”――教科研室整合性调节机制运行的设计.何幼华等.幼儿园管理创意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8] 教师研究工作坊:一种新的园本教研组织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9(2):65.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3

一、要素条件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把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天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高级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融资。

(一)基本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

园区内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各园区的土地开发成本不断上涨。很多写字楼的租金过高,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过高,从而使好多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向园区以外的开发区,分散了产业的集聚度,对中关村产业集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素。

2、地理位置

中关村位于北京的西北部,周边有著名的风景旅游资源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园区的周围拥有众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如此优异的地理位置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条件。

3、非技术人工

中关村本地缺乏蓝领工人的供给,其蓝领工人主要靠外地供给,但受到户籍和北京市暂住人口管理制度的限制。由于蓝领工人的缺乏,导致大量的本科生承担了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性工作,造成人才浪费和企业用人成本提高,同时也延误了本科生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

(二)高级要素分析

1、基础设施方面

据对中关村核心区办公条件的调查发现,分别约有1/3和一半的人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很不满意。其中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最大,有56.4%的企业最迫切希望改善信息网络设施,其次是研发实验室22.3%,电讯及咨询设施21.5%,商业服务设施21.3%,资料中心及数码图书中心20.2%,产品展会及会场交易地设施14.8%,显然信息网络设施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中关村园区的发展。

另外,拥堵的交通也是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一大制约因素。

2、智力资源方面

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70多所大专院校,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32个研究所及37.8万科技人员,两院院士322名,人数占全国院士的36%,每年有数千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辐射全国;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这里最为密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关村已具备了科研力量密集、科学仪器设备密集、图书情报密集、科研成果密集四大优势,成为世界上科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智力密集程度属世界之最。

3、人力资源方面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近几年来,中关村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每年通过出国留学、打工以及去知名外企和上市公司等方式离开中关村的人才就数以万计。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人才的措施又不够有力。

4、企业融资

首先,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按照现有的贷款体系,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然后将包括厂房、设备在内的实物资产做抵押,根据抵押额度对企业进行贷款。然而园区企业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缺少实物资产,对此,银行很难对其做出贷款的决策。其次,政府对园区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高,没有很好的投资风险市场。

二、需求条件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钻石模型”中的需求条件,只强调产品在国内的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国外市场。在本文中,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市场,需求条件指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一)国内市场需求条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2008年全国54个高新区总收入达到65985.7亿元,其中中关村总收入为10222.4亿元,占到全国高新区的15.5%,超过排在第二位的上海高新区6271.7亿元。并且2000―2008年,中关村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8,和我国其他高新区相比,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方面处于绝对优势。

(二)国外市场需求条件

近几年园区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和欧洲等地。其中日本和美国是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地区。2008年中关村出口总额为207.4亿美元,是其国内总收入的14.2%。相比于国内总收入在全国54个高新区中的绝对优势,中关村出口总额仅位居第三位,低于苏州和上海高新区。

显然园区企业的大部分市场在国内,并且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说明出口的大部分高技术产品仅为其他国家的代加工产品,近几年来出口的大规模增长也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园区的一般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认为,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会波及到另一产业。同时, 相关产业内部也有一种“ 提升效应”。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效应来自于相关及支持产业在局部空间的地理集中,并通过合作生产、分工和专业化而形成的“协作力”和“集体力”。中关村的相关及支持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已然形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并发挥作用,但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致使中关村集聚效应难以进一步增强,成为中关村的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园区十大产业中,五大制造业的集中度均超过50%且不到70%。服务业的集中度普遍比制造业低,在五大服务业中只有计算机服务业与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集中度超过50%。软件业是十大产业中集中度最低的,不到30%,且软件业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软件企业总数的71.2%;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有163家,占该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4.9%,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然呈比较分散的状态。

从十大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集中度虽然高于其他产业,但实力较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优势就难以充分地发挥,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关村在计算机产业方面的整体竞争力;而服务业和软件业较低的集中度,生产要素的分散状态也削弱了其支持力度。中关村在制造方面的不足,服务业和软件业的低集中度严重削弱了中关村在计算机产业体系方面所能产生的区域性“外部经济”效果,因为这样就难以出现研发与制造、软件及服务之间的知识扩散、合作学习等“外部经济”效果,从而影响了中关村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竞争环境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集群看,企业类型主要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校办企业及国有企业。大型跨国公司比较少,80%还是本土的中小企业。本土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比较缓慢;生产的产品多为模仿,同类同质产品居多,同时中小企业又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资金支持,造成竞争多为低水平的压价竞争或是恶意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成长,势必制约了中关村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关村应该通过大量吸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新创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五、政府作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指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制度、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给与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对外资企业给予很大的优惠,但同样作为投资者,国内、本地的企业家就得不到类似的优惠政策。这样会促使很多企业集群出现外逃的现象。另外,政府对园区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条件差、融资条件差等投资环境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政府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六、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要素条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公司集中地段道路狭窄,时常堵车。这无疑影响了企业的集聚。政府应该依照北京城市规划方案,拓宽道路,修建地铁,设计科学规范的道路,改善目前比较拥挤的道路交通。完善配套设施,缩短信息网络设施供需的差距。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对资金不足的企业提供一定的银行贷款。施行加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创造一个环境美好的工作环境是吸引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一些外地大学生或研究生,需要政府提供解决户口方面的问题。政府要充分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的注入。政府在吸引人才时,也要避免本地人才的流失,要用好的待遇和机会留住国内的优秀人才,给他们出国深造和培训的机会。

(二)提高国外市场需求

由于园区内缺少创新资源,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层次不高,自主技术偏少,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产品,造成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高。要想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外市场需求量,必须要改善以上的不足。

(三)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相互配套,能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资源比较紧缺,交通拥挤,所以应该在园区内与园区外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四)引进优秀外企和扶持本土中小企业

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大量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比较具有优势,所以中关村应该继续大力引进这些企业。另外,政府要对本土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支持力度。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本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认识

1.1本科教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本”是草木之根的意思,根在草木整个生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草木成长的内因。显然,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本”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一个人的认识和思维方法问题。映射到教学中,也就是要落实两点:①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其所有能力的基础,是本质能力。②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模式。因为系统化思维模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来源)和本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以及逐步建立其持续创新的科学研究能力。具体而言,按照认知科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前者要培养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学习方法,实现认识论在学习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即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图1是该方法的直观视图。对于后者,就是要培养基于联系的系统化思维方法,实现知识点到知识线,知识线到知识面,知识面到知识体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持续创新。图2是其直观视图。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3直观表述,也就是说,前者是局部微观的“本”,后者是整体宏观的“本”。

针对本科教学,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从人的生理角度讲,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能力形成的重要和主要阶段。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本科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关键的作用。

1.2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显然是本科教学的一个特例,因此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应该是本科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它就是本科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直接投影。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学习方法投影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挖掘“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应用模式,建立面向模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实现系统化思维模式教学思想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直接投影,建立面向“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系统化思维教学的教学体系。最终,解决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图4直观表述了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2思考

2.1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学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等)。教材要素体现的是教学的静态属性,教学过程要素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属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师要素和学生要素的互动作用。通过互动作用,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个要素中,教师要素是本质要素,它直接驱动教学过程要素,或者直接决定教材要素、并由教材(间接)驱动教学过程要素。如图5所示。

2.2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认为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教材体系设计缺乏多维性和认知性

教材体系的多维性是指教材内容、教材习题、自学内容和实验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关系。考虑到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之间的矛盾,主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延伸或拓展性的内容可以放到相应习题、自学内容和实验中。目前,已有的一些教材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国外的教材对习题设计考虑比较多,而对实验考虑相对较少。国内教材比较强调实验,但实验的设计与教材的关系相对松散。教材体系的认知性是指教材一体化设计必须建立在面向系统化思维培养的基点上,强调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一体化设计的逻辑体系必须符合认知规律特性。目前,教材设计的多维逻辑松散性没有形成围绕系统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弱化了系统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材内容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支持

主教材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元认知能力培养问题,太多地注重知识的逻辑组织,而忽略了面向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内容的逻辑组织。也就是说,没有重视技术和原理背后的思维教学,强调了静态型知识,而弱化了动态型知识。由此,也就自然地影响了系统化思维的培养。

(3) 教材写作风格缺乏演绎与归纳的统一

演绎和归纳是人类认知的两种基本方法,演绎一般对应于间接经验的获取,归纳一般对应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对于知识的学习,人类大部分是基于教材和书本获得,即

基于演绎的间接获取。然而,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概念的理解和消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果采用归纳式介绍,再引入演绎式体系,则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抛锚式教学策略为先,然后引入演绎式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要比单纯的演绎式策略好。目前,大部分教材都采用演绎式写作结构,由于教材直接驱动了教学过程,因此,受制于教材的问题,一般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现就存在演绎与归纳的不统一问题。该问题直接导致了较差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常用的教材(部分)及其面向“本”的教学特性分析如表1所示。

(4) 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演绎能力弱化

教材是静态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设计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关系是一个M:N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对一本教材的个性化演绎能力。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其创造性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何针对教材的内容,不断构建和创造面向学生自身主动建构其知识的各种环境,包括案例选择、交互问题、表述思路、拓展延伸话题、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结等等。从而帮助学生的主动建构。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与教材同步提供PPT的做法是一个严重制约教师创造性的障碍,这也间接地弱化了系统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教师自身教学理论基础的匮乏,导致其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运用的弱化,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5) 实验教学缺乏开放性

目前,尽管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但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即所谓的应用型、技能型实验,缺乏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准备得太充分,学生不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失去了对实验过程中的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了目前教学达不到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本”的目标。

2.3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有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基本理念

基本教学理念体现了对本科教学的认识程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它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建立。尽管基本教学理念是抽象的,但它可以通过教材、教学设计等具体表现出来。根据上述认识,应该建立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教学体系。比如,对于各种协议的教学,不仅仅是解析其原理,更重要的是解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诞生这种协议?该协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协议的动态性(面向思维)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理解协议的静态性(面向工作原理)的知识。同时,对于协议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使用和剖析,而是要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协议设计机制的改造和分析。再者,应该将多个协议联合起来,从多个协议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机制中寻找和挖掘一些设计模式,并且从某种协议的发展历程中领会其进化的本质。从而,由此可以学会人类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目标。

(2) 建立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基本教学理念,在战术层面上应该建立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教学模式。所谓模式,在此是指知识应用模式。知识应用模式是一种隐性知识,相对于一般的显性知识而言,它一般存在于个体的意识里。按照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知识应用模式在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对于该知识的教学一般由个体自身领会。教学的层次是局限于知识及其关系平面,如图6所示。针对本科教学,应该重点突出隐性知识的教学,使教学层次覆盖两个平面。比如,树型管理结构与DNS问题、组播(树)问题,IP连接端口和实际主机地址之间的映射问题(NAT、虚拟主机),路由协议与P2P结构问题,等等。

(3) 采用多维体系设计方法

基于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基本理念,实现教材的多维体系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自学内容、习题以及实验教材的体系设计应该统一在基本理念基础上,多个维度形成逻辑上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多个维度的逻辑并列。比如,针对网络的发展,教材内容给出从单机局域网或广域网互联网Overlay网络的思维变迁及相关原理,自学内容给出典型网络的细节内容及其思维本质,习题部分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比如IP地址与二进制)、以及建立面向模式的思维方法(比如连接与非连接),实验部分除安排基

本实验外,给出一些开放型实验(比如给出应用场景,要求设计方案并分析)。

(4) 采用抛锚法和支架法并重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时刻注意问题驱动方法的设计,围绕着一个知识或概念,可以从一个问题或情景开始,然后,再给出另一个相似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抽象出概念和方法、原理,最后解析概念和方法、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其他相似问题,实现从具体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的认识思维过程的教学。比如,对于IP地址的理解,可以从互联网的本质,即网络互联时如何标识一个连接端点这一问题着手,得出IP地址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然后再解析针对不同的网络规模,地址分类问题。接着将地址匮乏问题引入,由此介绍子网概念、子网掩码概念、NAT概念等。使学生理解概念和具体问题解决的关系,以便充分理解概念。而不是直接按演绎式方法,直接告诉学生IP地址的构成和分类,让学生死记它。更进一步,通过开放实验,给出一个应用场景,让学生设计和运用子网和子网掩码概念,巩固概念的理解。

(5) 增加开放性实验

面向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的比例应该大大加强。也就是说,要强调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实验应有的结论和现象,知道如何去验证该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并注意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此基础上,在将实验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过程。

(6) 深层应用网络教学

针对教师要素问题,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本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能力不可能达到同一种水平和要求。另一方面,受重科研轻教学思路的影响,教师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因此,通过网络教学手段,建立网络虚拟教学研究中心,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共享名家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是一种比较可行比较经济的方法。更进一步,将各名家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教学设计,建立面向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动态增长型知识库,可以有效地弥补现实条件的制约带来的问题。

3总结

本文针对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论述了其内涵和本质,剖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应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的核心在于强调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本”的内涵的演绎,也就是说,面向学生的未来,如何“传道”,而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尽管本文主要针对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但其论述的思想和方法,对其他本科课程的教学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军. 计算机语言课程中的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分析及创新能力培养[J]. 东南大学学报(社哲版•高等教育研究),2001,(02):18-22.

[2] 沈军等. 教学模式与模式教学[J]. 东南大学学报”(社哲版•高等教育研究),2002,(02):22-26.

[3] Larry L. Peterson, Bruce S. Davic著. 叶新铭,贾波等译.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Andrew S. Tanenbaum著. 潘爱民译.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 医学科研 要素

健康网讯: 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科研的基本要素包括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实验效应。如用某种传统西药或中成药治疗缺铁性贫血病人,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血红蛋白的上升趋势,该研究中所用的两种药物称为处理因素,缺铁性贫血病人称为受试对象,血红蛋白称为实验效应。如何正确选择三大要素是科研中专业设计的关键问题。      处理因素(受试因素) 通常指由外界施加于受试对象的因素,包括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或内外环境的。但是生物本身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民族、遗传特性、心理因素等)也可作为处理因素来进行观察。因此,研究者应正确、恰当地确定处理因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实验研究中的主要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因素是按以往研究基础上(本人或他人)提出的某些假设和要求来决定的。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然而,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需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与实施的可能来确定带有关键性的因素。②找出非处理因素。除了确定的处理因素以外,凡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都称为非处理因素,所产生的混杂效应也影响了处理因素产生的效应对比和分析,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例如上述两种不同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试验,非处理因素可能有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如果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营养等构成不一,则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比较。因此设计时便设法控制这些非处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减小实验误差。③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处理因素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施加方法等,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和预备试验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然后订出有关规定和制度,并使之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的评价。如处理因素是药物,必须正确选择批号,给药途径和时间也应标准化和相对固定化。      受试对象(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多数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动物和人,也可以是器官、细胞或分子。但中药种植中培育品系的研究则将药用植物列为受试对象。     

在医学科研中,作为受试对象的前提是所选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对处理因素敏感;②反应必须稳定。因此,在观察新药的临床疗效试验中,应当选择中等程度中青年患者,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疗效率高低的差别。受试对象的疾病应诊断明确(依照国内或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且表现具有典型性。研究者必须深知病人的心理状况、情绪起落、病情程度、病程长短、生活习惯、个人嗜好、家庭经济收入、食品种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疗效,这些影响因素必须很好地加以控制,使组间均衡化。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对实验动物的选择要求也不同。动物的选择应有针对性地注意种类、品系、年龄(月龄)、性别、体重、窝别和营养状况等。为保证实验效应的精确性,某些动物的生活环境还有严格要求。      试验效应 试验效应内容包括试验指标的选择和观察方法两个部分。指标的选择有以下要求:①指标的关联性,选用的指标必须与所研究的题目具有本质性联系,且能确切反映被试因素的效应。所选指标是否具有关联性,充分反映了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②指标的客观性,指标数据来源决定它的主、客观性质。主观性指标来自观察者或受试对象,易受心理状态与暗示作用的影响,在科研中一般尽量少用。客观性指标是指通过精密设备或仪器测定的数据,能真实显示试验效应的大小或性质;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③指标的灵敏度,通常是由该指标所能正确反映的最小数量级或水平来确定。如溶液中物质含量的测定,除测出下限值以外,还可测出最低改变浓度来反映灵敏度。一般要求其灵敏度能正确反映处理因素对受试对象所引起的反应就够了,并非灵敏度越高越好。④测定值的精确性,精确性具有指标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双重含义。准确度是测定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精密度是重复测定值的集中程度。从设计角度来分析,第一强调准确,第二要求精密。既准确又精密最好,准确但精密度不理想尚可,而精密度高但准确度低则不行。应当强调指标的精确性除与检测指标的方法、仪器、试剂及试验条件有关外,还取决于研究者的技术水平及操作情况。⑤指标的有效性,指标的有效性是由该指标的敏感性(敏感度)与特异性(特异度)来决定的。医学中,理想的试验是阳性只出现在患有本病的条件下,未患本病时的试验是阴性。但是绝大多数生物学与医学试验,由于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与试验结果呈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从试验结果来分析,患者与非患本病者通常在分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错重叠现象。例如测定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相同三群人的身高(巨人症、正常人、呆小病),不难发现正常人中个别高个子与巨人症中的矮个子的身高值有重叠,正常人中的矮个子又与呆小症中的高个子身高值有重叠。对于大多数试验而言,在样本含量确定的条件下,敏感性与特异性存在反变关系。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宜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                                     湖南医学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6

关键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技术创新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最重要的课题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IT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贸易则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二、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四、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第七,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提高科技转化率。深化科技体制转化改革,把科技市场与市场改革联系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与外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