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1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社会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最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最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兼职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
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领导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07-03
泰勒认为:“如果我们要有组织地、理智地研究教育计划的话,首先就必须明确教育目标。”他在此处所提到的“教育目标”就是课程目标。课程是一种具体化、活动形态的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首要成分,它具体指示着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本文探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博比特(Franklin Bobbitt)认为,“课程目标是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黄政杰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经历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成的表现。”廖哲勋认为:“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可能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水准。简而言之,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虽然每个学者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也有一致之处,即指的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目标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预先产生和存在于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成为引起教育、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原因,指导或规定师生的行为,协调和组织师生的行动,以实现预期的结果。课程目标具有三大功能:标准功能、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明确课程与教育目标的衔接,从而确定课程设置的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相比还处于起始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在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时,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占总人数的15.1%;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占66.6%;认为一般的有20人,占20.2%。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它要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提出的仅是有普遍意义的观点,那么它对课程内容的标准选择,课程计划与教学的展开,以及课程评价,很难提供具体的指导。例如有些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这些提法作为课程目标无可厚非,但是怎样去理解他它们,全凭自己的体会,没有体现出目标的行为化、具体化、明确化。
(二)课程目标不系统
在调查课程目标能否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时,15人认为课程目标能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占15.1%;认为不适应的有73人,占73.7%;选择一般的有11人,占11.1%。可见有73.7%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能适应每个年级学生的需求,没有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自成体系的组织;系统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整体。由于课程涉及的领域繁多、结构庞杂,因此课程目标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复杂。这就要求课程目标具有系统性,能够把组成课程目标的若干子目标始终围绕课程设计、按照课程规律组合成目标体系。然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学习任务的分析结果,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三)课程目标无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层次性,其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种具体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各种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个单元目标的实现,各个单元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又有赖于课时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总目标的描述上,对各种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次划分不清楚,甚至没有划分,并且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缺乏联系。而在具体实施课程过程中,有的教师重视总目标,把握整体性,而不是量化的指标,很难操作;有的教师则很重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很强,但又比较零零碎碎,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优化的策略
左藤三朗等学者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涵盖学生、社会和知识三方面来源,符合教育目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学者罗顿(Lawton)认为,从事课程设计时须从三方面考虑:一是知识的本质,二是儿童的本性,三是社会的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揭示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科学而合理地开发课程的基本前提。这些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常见的重大发展事件以及心理疾病等展开的,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
(一)课程目标要明确
明确的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和调控作用。一个出色的教师,总是能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要实现目标的明确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不能引起歧义;第二,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
(二)课程目标要系统
布鲁姆的课程目标分类系统值得我们借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种历程,而这种行为的变革可以进行分类和分层次,层次是积累性的,人学习的行为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前进。目标分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保障学习的效果。从横向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人生来具备多种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力优势和整合方式各有不同,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表现出的差异性导致了人在兴趣志向上的差异,因此,在学习行为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层次性。课程目标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的学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具有层次性,每一阶段的不同学年、每一学年的不同单元也应具有层次性,各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形成纵向层次结构;同时还需注意要将一般和具体目标衔接好。
(三)课程目标要有操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直接把情感、意志、个性等当作教学目标,关注的焦点不在于认识目标的达成,而在于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实际可行的、可训练的行为。因此,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原理应当具体化为各种行为表现及特征,变成可观察的、可以通过一定测验和方法来评估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的行为目标,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不会流于形式。
(四)课程目标要有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即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然而,总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来实现。课程目标要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再到高中阶段,后一阶段的目标应在前一阶段上有所发展,水平从低到高有所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制定各年级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
[2] 黄政杰.课程设计[M]. 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1:186.
[3] 廖哲勋.课程学[M].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4.
[4]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5.
[5]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211.
[6] 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7.
[7] 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11:2300.
[8]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1.
[9] [英]丹尼斯.罗顿.张谓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3
一、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充实与稳定策略
(一)积极引进和校内培育相结合,逐步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和《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逐步充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二)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减少他们的非本职工作任务。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包括以下方面:服务学校行政,规划和协调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心理筛查与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服务学校教师,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帮助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完善教育实践;服务学生家长,帮助家长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谐亲子关系,改进家庭教育。
(三)健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术职称的评聘制度
虽然目前有地区已经出台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但是仍有很多地区没有相应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健全职称评聘制度,是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优化与提升策略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充实与稳定,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优化、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分层分类进行职后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新入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虽然国内很多地区都已经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但是这并不足以保证新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因此,有些地方进一步规定,入职第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接受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础性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接受持续的专业培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夯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基础,提高心理辅导、评估和危机干预技能等,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伦理道德,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端专业培训。对于专业能力突出且有强烈发展意愿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基础性培训已不能满足其专业成长需求,他们需要高端专业培训。高端专业培训的目标应集中于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向纵深方向发展,提升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实践总结、反思和凝练能力,提升教研和科研能力等,使骨干教师逐步成长为专家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完善教研活动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研活动是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开展此类教研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与定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开展不同教研活动。其次,统筹规划教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系统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研活动计划。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教研平台。最后,关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心理成长。
(三)建立和完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督导机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4-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和新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人本性和民主性,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也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可以融合和互动的。因此,探讨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统一部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方案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的一定的空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是可以实现的。我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方案,占两个学分,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乌鲁木齐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乌鲁木齐普通高中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设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讲座。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实施办法,应将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课程。
必修课程应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学习辅导、自我探索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异往辅导、生涯规划辅导,这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相吻合。
选修模块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青春期性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网络的合理利用和预防网瘾教育、健康卫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发展而设计,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3.以校为本,确定具体目标,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为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学校应结合整体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确立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中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强化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感悟和体验中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认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地方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从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层级管理、稳步实施、督导结合、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推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形成。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是重要的“点”,只有增强各点的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联动网络。在学校领导培训、中层领导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方法的培训,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建立,对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新探索,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科学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和实施、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作用等问题需要探究。因此,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机制。我市已经构建了科技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各学科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积极性。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游园会、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实现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必然会使教师压力增大,影响其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合作与尊重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动态下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稿件编号:0906270001)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0.
[3]蔡建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王潇南.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J]. 当代教育科学,2005,(8)
[5]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与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6]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6
一、心理健康标准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在实践中这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应首先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从内部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各项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对外关系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周围环境,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不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视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极端。我们大多数人实际都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所以,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不要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慎重考虑,不能仅凭一次评估或一次问卷调查就得出结论。还要注意,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异常,相反,人在体验到不同情感时,能表现出相应的情绪恰恰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
二、目标任务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它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完善与发展,即“养”;二是预防学生未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即“防”;三是治疗和处理学生已然的心理障碍、疾病及不良心理行为,即“治”。“养”、“防”、“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围绕它们进行。但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看,明显存在单一化、片面化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化;有的学校简单地把原有医务室改牌为心理健康教育室,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心理教师也要求穿上白大褂,学生一见就感到害怕,更谈上不找老师解决心理问题了。再加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学困生”,更怕被当成“病人”。因此造成不少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门庭冷落。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个别化:尽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过分夸大其范围和程度,于是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单一化的心理治疗,而忽视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品质的完善和发展。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向问题学生,更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因材施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三、学科教学化、知识考试化问题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问题。一些学校长期受学科本位、课堂教学本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强调课程的开设,知识、理论的灌输,拘泥于单一的传统教育形式,把进行心理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地方,课堂上充斥了大量概念性术语,而性检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手段流于考试,试卷又往往是一些名词、定义和基本原理,缺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心理品质的内容方法。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和考试化的检测方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奇和美好的期望荡然无存。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原则,违背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工作职责则问题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一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孤军奋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只属于心理教师,与别人不相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全程性、全景性的综合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在学校中应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班队活动、人际交往、校园环境等方面,在校外应体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所以仅仅凭两个心理教师的能力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的的,这就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理念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去,融入到所有教师的所有行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