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1
上周三上证综指收高6.12%,创近四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开放式基金多数上扬,股票型基金全线劲升,半数基金涨逾5%。统计数据显示,当日227只股票型基金全线上涨,其中113只涨幅在5%以上,占比49.78%。涨幅排名前五位的基金是银华88、华夏上证50、易方达50指数、易方达深100ETF、国投瑞银创新,增长率分别为7.13%、6.81%、6.73%、6.72%、6.68%。指数基金的大幅上与权重股走势密切相关,当日金融板块集体大涨,平安太保涨停,中信证券上涨8.97%,招商银行上涨8.11%。近期指数型基金密集发行也蕴含深层意义:高仓位的指数型基金进入建仓期将给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这是监管层维稳意图的体现;集中发行沪深300 指数基金带来权重股交易性机会。
贸易保护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国会众议院2月13日投票批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其中“购买国货”条款,引起各国对贸易保护主义担忧。因为在国内外受到诟病,国会在计划最终版本中缓和措辞,提供回旋余地,称将在不违背国际贸易协议前提下实施“购买国货”条款。欧洲联盟和加拿大对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国货”条款表示不满,说条款偏袒美国钢铁业,不符合美国先前“不搞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美国100家包括建筑、国防和高技术公司在内的企业致信参议院,警告保护主义条款只会伤害美国雇员和公司的利益,损坏美国的国家形象,引发贸易战,影响美国出口。
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本国汽车业,法国政府2月9日宣布,向法国雷诺和标致雪铁龙两大汽车公司分别提供30亿欧元的优惠贷款。作为交换,这两家法国汽车业巨头承诺,将保证不会关闭位于法国的工厂,以维持就业。除法国外,西班牙迫于失业率上升正急于遣返外籍劳工,英国也发生了反对使用外籍劳工的罢工。印度为了保护印度国内玩具生产商,也已禁止中国玩具进口到印度,对国内玩具的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不断出现的贸易保护的同时,各国金融保护主义也开始出现,即银行在明智地收缩信贷的同时,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银行退出了本土以外的放贷市场,政府对这些银行日益施压,要求他们增加对国内的贷款。
1929年的大萧条之所以给全球经济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各国普遍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本次危机不能有效破解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势必拉长经济危机的周期,并带给全球经济带来更深的危害。
国内经济短期或将惯性下滑
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和相关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持续下降,对国内的出口产生巨大的负面效用,体现在数据上就是1月份的进出口均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虽然有春节的因素,但总体上对国内的经济拉动还是带来负面作用。特别是美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在全球引发更大范围和规模的贸易保护和金融保护主义,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磨擦,不利于各国尽快的摆脱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很大部分投往基础设备、新能源、人力资本的培训和教育领域,中国并不能从中受益。这给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要么从其它的出口市场找到支持,抑或必须扩大内需。
消费在经济增速下滑,就业、收入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亦呈现缓慢下滑趋势;而投资在国家连续出台刺激经济的方案中,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在全球经济持续衰退过程中,进出口短期之内会继续呈现下滑趋势,继续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只有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拉动只保留了原有水平,并无法弥补因消费和进出口下降而产生的经济下降“缺口”。
所以,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稳定因素,消费适度下降,而进出口则较大下降,国内经济在一季度将或呈现惯性下滑趋势。
回归业绩是市场主旋律
2008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会在人们的预期中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受投资收益下降、行业景气度下降、存货跌价计提、主动限产与被迫减产、衍生品交易亏损、折戟海外投资等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加大2008年的亏损。所以,伴随年报进入密集公布期,回归业绩将是市场的主旋律。那些脱离业绩单凭流动性和政策刺激上涨的股票,一定会伴随业绩的大幅回落而归于其应有的“价值”水平。
同时,受四季度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2009年一季度上司公司业绩增长同样要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所以,市场回调等待业绩增长趋势,成为目前主要的风险规避行为,促使市场回归业绩的主旋律的轨道之中。
基于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二次经济萧条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面临一季度的继续下降滑,都对上司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挑战;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布进入密集期,3月市场解禁规模环比扩大一倍,市场流动性受新增贷款规模的大幅下降的制约及市场指数已在2000点的上方。关键的一点是在两会期间是否还有新的刺激政策出台,以及涉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市场的热点和持续期。所以,在三月份,在目前暂时没有新的政策出台前,我们判断市场将围绕目前的点位以波动向下为主;若出新的刺激内需政策,视新的政策强弱进行调整。
坚定信心 低点介入行业龙头
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各大产业振兴规划也陆续出台。在宏观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各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及实施,无疑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关受益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将率先感受到复苏的暖阳。
自金融危机形势急剧恶化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调控措施。尤其是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政策的出台,对恢复市场信心,并进而带动近期股市回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更标志着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化。
从宏观角度讲,产业振兴规划力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拉动内需增长,以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同时,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优先强调大力发展各产业(包括朝阳产业),旨在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关键的是,将通过推进产业内企业重组做大做强,让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化危机为转机。因此,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出和实施,将有助于今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好转,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更将有利于行业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2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这次的降息有多个不寻常之处。一是距上次降息不足一月,早于市场预期的降息时间;二是非对称降息,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三是特别强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央行的不寻常降息行为或将凸显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逼仄困境。
中国经济的下滑趋势早已被确认,问题仅在于下滑的幅度有多大。有些分析师认为,此次降息时间早于市场预期,预示着决策层认为经济下滑的幅度很严重,同时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成为降息所考虑的制约因素。
随后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证实了这种判断。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2.2%,其中关键的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6%,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1%。进出口增长率也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内需和外需疲弱态势均未改善。除此之外,二季度国内GDP增长率首次“破8”,为7.8%。
更为严峻的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等分析师预期CPI、PPI、出口等关键指标仍处在下降通道中,近期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下半年继续降息都很有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将开始担忧通缩风险。高盛高华宏观经济分析师宋宇表示,7月份CPI几乎可以肯定会低于2%,随着CPI降至2%以下,国家相关部门将越发难以维持相对偏紧的政策,而政策偏紧正是过去一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影响因素。
7月9日和10日上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明确了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这不禁让人想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国家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刺激经济,最突出的是信贷的大幅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涨。尽管今年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9198亿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86万亿元都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过分析师们并不认为这次的经济刺激计划会沿循四年前的老路。
最核心的不同在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态度。本次降息公告中,央行特意强调维持房贷利率下限不作调整,是为了继续抑制住房投资性需求。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在坚定不移调控房地产,防止房价反弹的决心方面丝毫没有动摇。
但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房价反弹构成了一对矛盾。在以往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房地产都扮演着重要的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而这一轮的刺激计划中,房地产行业显然不在此列,甚至成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绊脚石。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控房地产,但在连续的降息刺激之下,全国多个城市的住宅市场仍然出现了“量价齐涨”的局面。下半年的货币政策需要在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房价反弹之间的钢丝上找到微妙的平衡。
可以肯定,政府支出和产业政策仍然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彭文生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可能选择性地放松地方融资平台,在外需和非政府部门投资疲弱的情况下,增加基建投资是稳定总需求增长的首选。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3
关键词:经济复苏;产业调整;金融政策
坚持计划经济的主要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愈减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经在全球经济链中占据了低端消费品的大量份额。但我们也需要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不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国目前保留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出现了严重问题,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我国产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人民率汇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经济保护政策,而由于国内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了诸多行业出现了发展迟缓的现象,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房地产为首的国家重要经济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让人堪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国家就业率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度。
国外经济的增长速度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纷纷投向我国寻求经济缓冲,资本风险加大,国内产品经济力下滑,不公平竞争现象愈加明显,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如何改变目前经济状况,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要难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有效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优化
面对着竞争力日渐激烈的国内经济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维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滑,出口额不断下跌,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之下,首先要做的便是稳定国内市场,谋求新的对外贸易出路。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力度,扩大政府的投资,提高本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减轻失业率的增长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灾害地区基础建设,转移国内经济压力,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消费水平,使国内产品可以保持正常流通,防止企业生产力下降。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现行社保和医保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品经济收入,其次,要加强保障住房的建设,减少资金的恶性流通,保证居民消费能力,刺激人民的消费欲望,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此外,还应该实行企业的免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的速度,降低企业运营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目前市场消费状况,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及保持经济地位,势必会采取较为恶劣的市场竞争手段,这样一来,及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也对消费者构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减少企业税赋,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减少恶性竞争的发展趋势。同时,降低企业发展压力,也能够降低人员的失业率,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2.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主要以生产和加工基础产品为主,获取的利润低且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配置,以科技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国际应该出台相应鼓励政策,促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快速发展,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以知识产权来赢取市场主动权,以科技来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提倡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优势促优势,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也要相应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技术发展。
同时,还应该加强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优化,引进更为陷阱的建设技术,如轨道交通发展、矿产开采、电力能源、机械制造业等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基础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优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经济货币施压政策,不断改变人民币汇率,造成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手段,优化国家货币政策,减少国家失业人口,改善国内市场状况,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除此之外,国家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措施,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本国消费水平刺激,提高本国企业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内经济发展势头,降低市场大环境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三、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有所转暖,低迷状态有所缓和,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机遇,如何走出经济困境,打破经济困局,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求,需求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就目前而言,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金融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维持国家经济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大潮提供稳定坚固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芳:从全球价值链解读中国贸易现状及其影响[J].中国商界,2010(6).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4
【关键词】BT项目 移交受让款 延迟 回购 效益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内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国家于2009年和2010年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然受国际经济二次探底的影响,国内经济数据再次走弱。受此影响,国内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决策大的变化。
2010年6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堵住了地方政府依靠地方融资平台搞城市建设融资之路。然而地方政府城市投资计划的实施急需资金的支持,BT项目成为地方政府不二的选择。地方政府在引进BT项目时,往往条件优厚,投资人在关注收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回购风险。目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也在减少,如果同时面临几个项目进入回购期的情况,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就更是岌岌可危了。
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签订的合同,往往有迟延支付移交受让款时,地方政府需承担违约责任,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条款。然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双方长期的合作,在遇到地方政府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时,违约金并没有实际支付。在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的情况下,支付方式也会影响投资人的收益。本文将主要主要研究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不同的方式对投资人收益的影响。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
某一BT项目,投资主要分两块,前期配套费用5个亿,投资回报率为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上浮两个点,按季结息;建安费5个亿,投资回报率为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按季结息。假设进入回购期某一基准日,前期配套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5亿元,建安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45亿元。若地方政府当期可支配资金仅有5.5亿元,剩余资金需1个季度之后方可支付完毕。假设这1个季度内,贷款利率未发生变化,也未进行结息。
(二)案例分析
回购方案一:先支付前期配套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5亿元,建安费用加上投资回报5.45亿元以及对应投资回报一个季度后支付。实际支付金额为:W1=5.45+5.45×R5/360×T(R5为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T为一季度的天数)
二、理论分析
针对以上两种投资回报率的BT项目,如若地方政府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回购方案的选择关系到相关方利益的所在。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情况一和情况二比例K的大小,受费用甲和乙的投资回报率的大小以及累计投资时间长短的影响。
其三: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中间状态,从费用甲和费用乙中按各自本金比例取部分费用后,至某一基准日加上相应的投资回报刚好为费用C,此时K的取值为一定比例的费用甲的本金加投资回报与一定比例的费用乙的本金加投资回报。此时K值的大小介于情况一和情况二取值的中间范围内。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5
对中国当前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锁定”效应的分析
1.中国财政政策的定位实质上面临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二是维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从而相应的采取了反周期的经济刺激计划操作手段。尤其是在中国遭受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中央政府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各级地方政府所具有的内生性的投资冲动的放大效应下,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了三个方面的负向作用:一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的内生动力的缺失;二是导致了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三是导致部分产业投资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使得原有的低效率的投资结构进一步的僵化。而中国现行的以刺激投资计划为主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这三个方面均造成了负向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内生动力的缺失和“锁定”效应的产生。现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倾向于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以获取短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短期内的投资刺激计划,很有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结构“锁定”效应发生以及未来经济增长优化升级能力缺失的重要动因之一。但是,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通过对其经济结构的有效优化和调整来实现。因此,中国现阶段各级政府竞相采取的刺激性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将直接导致经济中长期增长与缓解短期经济波动之间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同时,由于在中国现行的财政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税分权以及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扭曲行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固有的矛盾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加之中国财政政策手段的单一化,使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存在固化的可能。因此,为了在稳增长前提下保证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同时实现中国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平衡,这就意味着中国财政政策已经到了需要进行调整的重要窗口期。2.当前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造成“锁定”效应的表现(1)当前财政政策的实施与产业结构优化不相匹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以短期刺激性投资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然而,中国多数产业都是竞争性的产业,财政手段不应该直接介入,这就决定了不能通过政府资金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不可试图直接通过改变投资结构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施加影响作用。但最近十几年间,中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往往以单一的直接投资或政府补贴企业投资手段为主,在财政投资资金的运用上主要是实行单向的大规模的投入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其并没有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效应。这无疑就揭示了中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不相呼应的。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行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一直是中国国内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这也迫使中国政府一直试图以国债和以地方债务平台为核心载体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需不足,实质上表现为低水平上的内需不足:一是其是以中国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为基础的;二是它是在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升而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中形成的。以拉动内需为目地的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目的,重要的是没有考虑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中国内需不足的影响,没有把握住内需不足的根本性所在。实质上,中国现阶段的内需不足,其既有在产品结构上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问题,更有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而且,其既有因中国某些低效率产业和传统技术产业的压缩而挤出一部分过剩劳动力,又有优势产业增长缓慢,劣势产业退出艰难而导致相当部分的居民陷入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窘境。简言之,在中国现阶段,拉动内需的财政政策之所以乏力,是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脱节的结果。改变二者的脱节问题,才是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内需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改革瞄准点。(2)短期稳增长为导向的财政政策加剧了产能过剩,削弱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内生动力中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偏好于采用短期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与投资,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短期内经济稳增长、保增长的目标。但这往往造成短期内重化工业等能够创造更多GDP且需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部门巨大产能的进一步扩张,进而造成这些产业部门的产能过剩。通过对中国1999-201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可以看出中国重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高。2008年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等短期刺激计划,给中国重工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从而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韩国高等,2011)。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出于迎合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的目的,同时为有效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区域的整体福利,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会相应的制定区域优惠政策,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投融资成本,导致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从而削弱了区域经济结构内生的调整动力。而且,中国政府出台的稳增长、保增长的大规模投资项目的经济刺激措施,是导致全球石油、铁矿石等产品泡沫以及房地产行业泡沫再次膨胀的重要原因。目前欧美的债务问题已全面爆发和蔓延,导致中国对外出口需求受到极大冲击,依靠外需的增长来消化中国国内过剩产能的解决方案,已经基本没有出路。(3)现阶段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政府主导型的大规模刺激投资导致投资和消费比例长期失调,事实上已经成为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性投资很少涉及民生部门的建设,导致财政投资支出中经济性支出的增速高于社会民生性支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恶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倾向于支持央企,使得依赖于行政垄断地位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收入远远超出其他民营企业职工收入,拉大了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而且,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具有时变性,而且与不同财政政策下的政府支出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具体来看在1994年1季度至1997年2季度、2001年2季度至2003年2季度以及2005年4季度至2011年4季度期间,中国财政支出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短期内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但长期来看仍存在扩大收入差距趋势;在1997年3季度至2001年1季度以及2003年3季度至2005年3季度这两段时期里,中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但是也较大幅度地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潘敏、张依茹,2012)。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中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总体来看,财政支出的增加都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二者同时优化的结果很难达到。3.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投资结构三者的“嵌套”关系,加剧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锁定”效应从一国经济结构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投资结构三者之间存在着“嵌套”关系。这种“嵌套”关系具体表现在:收入结构决定着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又决定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应地又决定着投资结构,而投资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收入结构。事实上,中国现阶段城乡区域间巨大收入差距以及内在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同时由于投资结构的扭曲,又加重了劳动者在收入格局中始终占有的份额过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出口进一步弱化了投资结构内在的优化动力,加剧了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这些相互连锁反应且相互循环影响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强化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各方面的“锁定”效应;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财政政策进一步调整的难度加大。4.中国面临抓紧利用危机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机遇期当前,中国应抓住国际危机带来的机遇期,准确的衡量和把握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尺度和方向,有效的避免政府对市场过多干预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失调,避免产业结构的逆向调节和经济发展质量的下降,强化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因此,中国政府当前应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应放在淘汰落后产能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降低能耗,提升资本利用率,促使产业结构在经济周期调整中实现提升和转型。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存在着局部的逆向调节,因此,政府决策者决不能仅凭听到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的反映,就轻易做出宏观政策重大调整的决策。而且,在过去的历次宏观调控中,每次调节只能针对中资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少涉及到外资企业,最终导致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利和发展壮大;相反,其则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政策环境。当政策转向于扶持中小微企业时,却往往造成信贷和投资的过度扩张,造成政策效果的后遗症很大。因此,在今后的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政策的瞄准点应首先放在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方面。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未来发展必然首当其中地面临结构调整的挑战和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面对挑战和任务,这些发达地区要主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而不是再继续寻求投资和信贷扩张的支持。
稳增长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
国内经济刺激计划范文6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欧元区经济受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一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他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一)美国经济结构尚未进行有效调整,私人储蓄率进一步上升空间不大。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核心,一方面,从消费支出在经济中的比重看,经济刺激计划和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私人消费收缩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应对危机的政策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了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上升到70.8%,201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重依然高达70.6%。另一方面,从美国个人储蓄率看,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过度消费,资金账户下个人储蓄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接近于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消费处于历史低位。2007年开始,随着次贷危机扩散,家庭财富大幅缩水,个人储蓄率明显回升,但是2009年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储蓄率维持在6%左右,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大。
(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影响。以往的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这种新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不断扩张和逐利的结果,是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中,国际资本和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在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的情况下,资本、要素和市场的这种不对称分布,很难改变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和明显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联合国贸发大会2011年1月份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估计,金融危机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50%流向了发展中和转型经济国家,2010年这一比重更是上升到53%。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需要各国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消费拉动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通常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最有效率。由次级房贷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信用和债务危机。美国的过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用不受约束的过度扩张,其结果必然导致消费透支和信用危机。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不太可能进行根本性调整,但是信用消费的治理和监管需要加强,信用的扩张必须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启动消费并逐步摆脱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模式,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也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四)汇率政策调整并非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不平衡。就发达国家之间不平衡的发展演变情况看,日本和德国在历次不平衡中均处于顺差一方,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而有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的长期风险。就中美两国的不平衡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资和外资企业是导致中国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也并没有显著改善各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但汇率的急剧调整却可能影响国内其他政策的调整,增大经济
的长期不确定风险。
(五)改变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美国永远处于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方,而且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逆差方,其竞争优势使得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赤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需要不断增加大量国际货币支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储备和结算货币,在为全球化大量融资的同时,客观上需要保持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这也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实际财富的净输入国家。过去十年,随发展中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有所下降。这样,美国在为不断扩大的全球化融资的同时,其国际收支状况必然恶化。因此,如不改变现有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国家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不平衡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临两难选择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
世界经济调整缓慢曲折,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有大的作为。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收缩34.2%,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3.9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进一步恶化。
我国继续面临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和干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正常情况下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汇储备资产增值三个方面。2010年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40亿美元,创1997年以来的季度新高;其中,贸易顺差6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9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185亿美元,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导致外汇储备资产增加约867亿美元。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中仍有高达376亿美元的流入无法解释,可能主要是由于热钱流入所致。四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90亿美元,再创季度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