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1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实现途径

一.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程度高低的特征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实现了旅游与社区的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旅游的发展与社区及其居民彼此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文在Regina Scheyvens(1999)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程度高低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表1.1)[1]。该分析是在以往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得出的,可以为相关机构指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为社区及旅游发展机构在实现社区高度参与旅游发展的目标过程中提供一种评价模式。

二.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目标

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协调、健康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的参与,离开社区及其居民的有效参与,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就成了空话,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一)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经济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任何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的根本和前提[2],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前提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乘数效应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而社区参与在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是更好体现旅游经济效应的重要保证。

衡量某一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前景程度如何更多的是通过衡量该目的地旅游发展给社区及其居民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影响体现出来,如:旅游开发是否增加了当地及其社区的经济收入、增加收入的程度如何、是否给当地社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否让社区居民都能够平等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等。而社区参与到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更好的增加当地及其社区的经济收入、给当地社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都能平等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带动诸如交通、娱乐、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当地社区及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上述方方面面就是社区参与到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目标。

(二)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社会文化目标

旅游的开展必然会对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的传统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的影响既有消极又有积极的影响,而社区参与到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目的就是尽量的减少或避免消极影响,更好的发挥旅游开展对其社区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旅游开展的过程就是目的地居民与客源地居民文化接触的一个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客源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必然会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先进的社会文化会对目的地社区的社会文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目的地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文化已经与时代相脱离或者不太合理时,他们就会在保护传统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试着去改变自己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地方。当然,在目的地居民与客源地居民接触的过程中,一些腐朽的文化也会对一部分社区居民产生消极的影响,如:过度超前消费的观念。这一部分居民就会认为自己勤俭节约的思想太过老土,而一味的去仿效外来游客铺张浪费的做法,这就与社区传统文化相背离。因此,社区参与到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让社区居民感知到必须在保护社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传承和发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

(三)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目标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目的地社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而这与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中的保护目的地社区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永续利用的环境目标相背道而驰。

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就是使社区赖以生存的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即是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4][5]。目的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到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所持有的态度,影响到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生存环境,最终会影响到旅游业的顺利开展、影响到旅游业与社区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在任何一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必须通过居民参与的过程来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实现旅游与社区的一体化发展。

三.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实现途径

实现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一个简单而单方面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实现过程,要使这样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永续发展,其途径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本文界定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去探讨和实现。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在参与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其参与性。

(一)社区参与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的发展会增加旅游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增加社区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等,旅游业这些显而易见的经济贡献与社区参与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特别强的行业,社区的参与可以使社区内的各相关利益群体获得一定的收益,调动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社区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包括:鼓励社区居民以个体经营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如开办农家乐、经营宾馆、餐厅等;基于社区的车辆等交通服务、导游服务;给当地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优先就业的机会;建立社区居民的合作组织,而该组织的成员应该包括绝大多数社区居民。

(二)社区参与社会传统文化的维护

社区的首要属性是社会性。旅游的发展不仅会破坏和污染旅游地环境,而且对当地社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异化作用,导致社区居民对自身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社区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会削弱社区居民对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就会出现社区解体的危险局面。因此,旅游地社区担负着传播和传承社区传统文化的重担。社区参与社会传统文化的维护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对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媒体、舆论等多种途径强化社区居的文化认同感;鼓励社区居民制作具有社区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积极组织社区居民从事传统文化的表演等。只有这样,旅游地社区居民在与外来人员接触的过程中才会以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去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在保护社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

(三)社区参与旅游地环境保护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旅游地是其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而对于旅游者来讲,旅游地虽然是其暂时的居留地,但旅游地环境质量如何已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环境质量差的旅游景区对旅游者不会形成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旅游地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社区及其居民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旅游地环境与资源就成为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旅游地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目的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地环境的保护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组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聘请社区居民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让社区居民有更多接受再教育和再培训的机会,提高社区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成立专门的组织让社区居民对旅游地环境进行监督,并能够参与到环境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旅游地的环境永续的被旅游业利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拉动旅游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社区参与旅游规划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社区居民的参与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却是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地位。而当前在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发展比较落后的旅游景区,旅游规划也只是由政府单方面的制定,往往没有考虑社区居民的参与,这就造成社区居民对旅游规划采取抵制措施,使得规划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最终阻碍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把社区居民的主体优势发挥出来,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才能够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并最终实现。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成立专门的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机构,社区居民能够通过这个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实现旅游业和社区双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egina Scheyvens.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45—249.

[2]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8.

[3]唐铁顺.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145—149.

[4]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2):38—41.

[5]潘九玲,李久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38—41.

[6]卞显红,沙润等.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71—76.

[7]宋章海.试论社区参与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62—65.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2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档案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以法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体现在档案和档案工作上,就是他们作为档案形成者的意识不断增强,所形成档案占国家全部档案资源的比重日益提高。以社团和行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逐渐担负起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担负的一部分功能和责任,他们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在共和国的大厦中,它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一道,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社区和社区档案在原来的档案形成者序列和档案门类中,是不曾有过的。

其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催化了档案主体多元化。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我们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造成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多样化的过程中,新的档案主体急剧增加。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公有制实现形式日益多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必然地急剧扩充着档案主体的队伍。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档案主体多元化。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外来文化传媒实体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文化市场构成将再次发生重大转变。国内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主体的产权及产权组织方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广播、影视、报业、出版集团接踵而至,文化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化机制的运用,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组成新的文化实体,文化单位与企业的联姻和结合,不同主体、实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呈现出产权多元,组织形式多样,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已远非我们原有文化事业档案的概念、外延所能包容。文化主体的增多,必然地带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也必然地带来文化档案的新形势。

档案主体多元化,使档案工作面临新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直面新问题,我们必须对档案工作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标准从以下方面作与时俱进的调整。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待档案主体多元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的档案主体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成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对新的档案主体要像对其他档案主体一样,将其重要的档案纳入国家管理范围,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

第二,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档案主体的档案管理实行差别指导。新的档案主体,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不尽相同,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程度不尽相同,其所形成的档案,虽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部分,但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形成的档案不尽相同,对这些新主体,新档案,我们要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差别指导、差别要求。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3

关键词:长沙社区;社区规划师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96-04

1、社区概念解析

社区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城市实行“市一行政区一街区一社区”的管理体系,市、行政区与街区属于政府辖区,代表政府行政行为;而社区是社会自治体,它们之间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规划师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及随着规划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借到城市规划中。但是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还是存在一些区别(见表1),社会学中的社区(以自然意愿形成共同联系),是作为与社会(以理性意愿形成相互关系)相对立的概念进行研究的;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数时候与城市、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

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单元,其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同时由于社区中人口密度较高,人群活动相对集中,产生的冲突及其他问题也相对集中。因此,如果不从规划对象的社会根源切入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2、设立社区规划师的意义

规划工作者通过深入社区调研,为深化公众参与,反映社区基层诉求,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基层之间的沟通平台,能较好地促进社区居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程度,社区规划师可以作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更好的促进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中未,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进而破解社区发展的难点,研究社区经济发展计划,推进社区建设和转型。

3、经验借鉴

3.1 上海社区规划师

为改变目前社区规划管理中区规划局与街道、居委在组织体制上较难衔接的现状,2006年4月,虹口区正式建立社区规划专管员制度,在区规划局和社区(街道)两个层面设立了社区规划专管员队伍,区规划局和社区一般每个社区各指定设立了2名专管员,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规划管理框架。社区规划管理队伍的主要工作职责:

1)包括参加本社区范围内规划编制;

2)参加建设项目审批协调、竣工验收等批后管理;

3)提出社区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同时负责对所辖范围内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常管理;

5)重点是确保社区各项公共利益在各层次规划管理实施中得到落实和保障。

3.2 深圳社区规划师

深圳宝安区作为“原关外”区域,至今仍密布着很多自然村转变而来的社区。发展多年来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伴随面临着社区工业园规划不合理,社区集体用地制度与现行规划冲突,市区重大项目落地难,影响社区转型发展等社区与城市规划矛盾的难题。

2010年8月18日,龙岗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让规划师进社区,目的是建立以社区规划师为基础平台的社区发展实施机制,加强社区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度。规划师进社区,主要为下类职责:

1)对于社区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社区规划师应予以及时回复;

2)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法定图则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3)社区规划师每月至少一次走访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形成书面材料;

4)社区规划师在走访基层的同时,进行相关规划宣传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在所在社区的学校,为学生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至少给社区居民上一次规划宣传教育课。

3.3 经验总结

借鉴国内社区规划师的成功案例,推进社区发展,为保证社区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社区规划师是致力于社区管理、更新和复兴等事项的管理型规划人员,也是城市街道机构的政府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的职业目标是在不侵犯其他社区发展机遇,不妨碍城市整体长期利益的基础上,为本社区谋求长远利益和最大利益。除专业知识外,社区规划师还具备劝说、谈判、协调、综合等技能,发挥社会组织者的作用,以便能达成共识,创造有归属感、人情味和富有活力的社区。

4、长沙社区规划师试点背景与工作内容

4.1 背景

为建设和谐社区探索出新思路,从立足基层、现实出发,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拟决定在天心区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以“社区规划师”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以此为背景,天心区规划分局与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了湘园社区规划调研工作,并形成规划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踏勘、座谈访谈、居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了解社区现有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梳理社区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况,总结社区规划实施情况,发现社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议,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4.2 工作内容

试点社区所辖行政区的规划分局,组织与协调“社区规划师”的工作,为保障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有效运行,由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主管,对口社区协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组织结构:分局组织成立、办公室协调管理、社区规划工作室。

1)社区现场踏勘调查――社区规划师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社区现场踏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记录社区的建设及规划实施情况。

2)参与社区规划项目――深度参与社区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包括规划项目前期的组织、编制至项目审查会,都应有社区规划师在场,对牵涉到社区发展的规划项目有知情权、建议权。

3)规划实施反馈――动态监测规划的实施情况,确保各项公共项目在规划中得到良好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绿地),同时比较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针对不符合法定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管理部门反馈情况。(不包含违法乱建的建设项目)

4)收集与反馈社区发展问题――对社区发展、建设等问题及意见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

5)规划技术咨询服务――解答社区在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法定规划指导下,为社区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相关建设项目提供规划技术咨询。

6)规划宣传及培训――协助开展相关规划的宣传、讲解工作,并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培育社区居民的规划公众参与意识。

5、长沙湘园“社区规划师”试点实践

5.1 工作方式

5.1.1 问卷调查(见表2)

深入居民调查,了解当地居民诉求,对社区内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主要从“个人概况、家庭概况、住房设施、交通与治安、居委会与物业公司、邻里关系与社会保障、教育与医疗、日常生活与休闲”等十个方面进行详实的问卷调查,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问题,一切从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在规划上分析,整体上考虑,从而解决居民面临的难题。

5.1.2 现状踏勘

全面的社区现状调查,深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用地、住宅、单位、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情况,全盘摸清社区的现状情况。

5.1.3 座谈

2012年7月-11月期间,先后多次到湘园社区服务中心,与天心城乡规划分局、湘园社区主要负责人等就湘园社区建设发展、规划设想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5.2 湘园“社区规划师”规划调研问题分析

湘园社区范围内有湖南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劳动与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边防武警总队、中央粮食储备库、华融湘江银行、长沙市司法局等9家省厅级单位和总部企业;社区内现有上庭苑、青山小区、鑫远杰座、天城泰和花苑等新型居民小区。湘园社区享有长沙市示范社区、长沙市文明社区、长沙市精品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社区中走访中发现,整个社区的人居环境优于中心城区的社区,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社区内大部分居民均乐意长期居住于此,原因是较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空间中,生活在此的居民在空气质量、环境景观上均优于中心城区的居民,而在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上又不逊于中心城区。

由于社区处于省政府生活服务圈,各项设施大多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但在教育文化、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5.2.1 教育文化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居民愿意社区内常组织如知识讲座、技术咨询、形象设计、投资咨询类等教育培训项目,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更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培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依靠知识丰富自我。而在设立文化设施上社区居民更愿意增设图书馆、文化站。

而湘园社区为打造书香品牌形象,与周边的明德中学产生相呼应的效果,社区决定在青山安置小区的A、B区建设专业培训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也为失业人士或想提高专业技术的人士提供了学习场所。

5.2.2 日常生活与娱乐休闲设施

5.2.2.1 日常生活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湘园社区内居所附近有小型的商业设施,但社区内无大型超市、菜市场,居民希望能规划布点此类设施,从而更好的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5.2.2.2 娱乐休闲设施

根据此次社区抽样调查的问卷,反映出湘园社区内居民娱乐生活较为单一,休闲活动都以看电视、上网为主,户外场所较少。居民普遍反映电影院、图书馆等活动中心离社区较远,不利于社区居民业余活动。(见图1)

5.3 强化社区规划的实践与管理建议

通过对湘园社区现状建设与规划情况的初步调查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及其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把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即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以改善目前社区建设不完善、同时与城市规划存在脱节的局面。

5.3.1 合理确定社区区划,按社区单元模式进行整合

目前,在社区区划时一般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按照便于管理服务便于社区资源合理配置,便于居民自治,但这种做法往往与目前规划编制脱节。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在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中寻找两者协调的最佳点,即合理的社区范围与规模。因此结合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各城区控规,根据居住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居住社区的类型多样化和动态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社区区划,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提供依据。

5.3.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强化控规编制与社区规划的结合

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基本控规覆盖,但由于控规的范围与社区管理的范围脱节,因而规划人员很难从社区的角度未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必须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社区规规划结合。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能把社区规划纳入,则将为社区土地的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社区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切实的保障。

5.3.3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访谈了解,湘园社区安置小区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为房租,且社区主要商业设施不发达,就业岗位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产业升级、旧城改造的进程推进,城市功能的扩散,有必要通过策划引导社区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成立社区股份公司,或者通过一定的商业运作,引导社区经济向房地产、商业、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等多项产业领域发展,逐步摆脱“物业经济”单一发展模式,形成多头并进、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建议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下,进行商业策划与运作,成立社区经济发展实体,引导项目与集体经济相结合,让项目落地。

5.3.4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城市建设水平

建议市、区、街道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社区建设品质。为实现建立功能全面、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需与湘园社区的服务网络与社区服务单元的分级划分相适应,根据服务级别的不同、服务覆盖范围的不同及服务人群的差异,按照需求设置。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社区服务和街坊邻里服务三个层次。

1)区域服务包括本社区及其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配套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具体包括文体中心的共建、大型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及教育设施的共享,以及规划建设中的轨道站点等的共享。

2)社区服务的范围覆盖整个湘园社区,在区域服务的内容和空间距离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本社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福利院及商业网点、教育培训点、社区文化娱乐。

3)街坊邻里服务,作为便民服务的设施配置,其规模及服务种类依据各街坊内部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定。内容包括零售商店、24小时便利店、理发店、家电维修等。长远发展而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意识,并通过发动社区有能力的成员提供义务,以提升社区服务的层次。

其居民生活服务规划设施建议如图2。

5.3.5 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强化社区规划管理

未试点前,社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社区规划的专业知识,很难承担社区规划的相关职能。长沙市天心区城乡规划局为探索研究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规划管理队伍,形成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系框架,在湘园社区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并设立了2名专管员,以此为平台,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力度,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诉求的有效衔接,上下衔接,加强联系和沟通,突出社区管理互动。

5.3.6 扩大公众参与,还社于民推进社区自治

公众参与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规范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规划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让居民全过程参与,使其熟悉、关心和理解规划。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选择与市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造地区,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编制过程中,市民参与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日益增强。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4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提出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较好完成了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1409亿元,增长11.1%,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预计56034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年的3.2:60.2:36.6。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16.3%,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亿元,增长10.8%。综合能耗稳步下降,热电联产、锅炉改造、电机节能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如期实施,全市单位GDP能耗0.6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4.1%(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1%;工业增加值预计810亿元,增长12.8%(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7%。其中,规模以上(下同)民营工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21.8%;五大支柱产业产值1944.5亿元,增长11.1%。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比重30.5%和24.5%,较上年提高0.5和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引入中船制造基地、立信染整机械、广船船舶、中机装备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增港口游戏游艺、阜沙卫浴两大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达26个。

服务业增加值预计515亿元,增长14%,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对本地经济贡献率达40%,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文化、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提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54.9%,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商务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小榄、东区、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分别新进驻企业43家、12家和5家。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火炬开发区中心商务平台、东区建纶国际商务中心、市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健康医药基地自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纳入“省新十项工程”。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22.9%,高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9.5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3家省级、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民营科技企业164家。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全面启动,市家电创新中心、中药固体制剂中试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及10个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为首两批重点资助项目,明阳电气、通宇通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光电信息实验室和应用软件研发实验室,市家电创新中心成功引入德国莱茵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服务机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投资、出口、消费同步拉动,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增长11.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1%。59个重点建设年度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古神公路、市博览中心、嘉明电厂扩建二期首台机组、220千伏宝山和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阳电气新建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制造、天乙铜材综合加工项目部分进入量产阶段,新岐江公路、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二期、*港大道改造二期、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西河水闸重建、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小榄快线、番中大桥、纵一线、大南路、黄圃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外贸出口总值预计190.5亿美元,增长10.1%,对欧盟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超过20%。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达8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13.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增长20.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9%。其中,城区、农村市场分别增长20%、21%。由于受国内雨雪冰冻、地震灾害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年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5.6%。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农业总产值76.3亿元,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总产量7.5万吨,超额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市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现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采购主要农产品近14亿元,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2670元。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居)发展卓有实效,共投入3000万支持26个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给予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允许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政策扶持,67%欠发达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市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农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共建成250公里水泥主干农路、3319.8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村改居”工作深入开展,村级统一核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市239个村(居)中基本完成改革的有99个村(居)。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蓬勃开展,小榄、黄圃、板芙3个示范镇和黄圃镇马安村等8个示范村居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平安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更加牢固,从*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全部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年城镇社会保险参保460万人次,增长9.5%。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3万人,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达90万人,西区、东升、三角、南头等首批镇区参加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万人,新增发放130万张社会保障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813万元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价格补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廉租房小区首期187套住房顺利完工,完成预制构件第二期公房改造。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更加和谐。

教育强市成绩斐然,*年市直属学校各项建设总投资15亿元,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市有23万多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1%,高考录取率达89.7%,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1%。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五桂山职教园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中专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区首期竣工。

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50间,卫生五项安康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儿科大楼竣工,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新中医院等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年末户籍总人口146.5万人,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8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内河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林相改造、红树林恢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投入运行,电厂脱硫及小火电关停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8.4%、19%。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5

1、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打造主导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平台。核桃、双孢菇是我县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这两大主导产业,我们加大资金整合的投入力度,努力推动特色产业由规模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年来,在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上,以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园区为重点,整合资金240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70万元,县财政支持70万元,新栽100万株、高接换优70万株、综合管护750万株,新建万亩核桃示范垣3个、核桃示范村15个,一举实现“农民人均百株核桃树”目标,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收入稳居全省第一,核桃产业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吸引外资300万元、政府贴息30万元,扩建了古岳食品有限公司核桃油生产线,走上了核桃深加工增值的产业发展轨道。在双孢菇产业发展上整合资金257万元,其中县财政支持207万元、农户小额贷款50万元,新建高标准菇房100座、50棚以上基地2个、20棚以上基地5个,菇农人均增收800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同时,招商引资1100万元,建起了宏盛达公司双孢菇冻干生产线,所有产品直接出口到德国、日本等地。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县,小杂粮、金米、中药材、中早熟马铃薯、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在涉农资金整合项目中,我们建立了四个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一个梅花鹿养殖基地,依托五大特色农产品整合资金225万元。

2、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载体,打造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在资金整合投向上,我们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村村通”水泥(油)路、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通讯及广播电视覆盖、学校和基层卫生所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分解,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一年来,我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7639万元,其中整合上级资金1535万元、县级资金4244万元、农民自筹960万元、带动社会筹资900万元。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10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投资2581万元,完成了“三水合一”工程,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解决了4万人口的“吃水难”和“吃不上干净水”的问题,土地治理897亩;投资1826万元,实施六大绿化造林工程,绿化5145亩,建成沼气池1020个,改圈、改厕1000户;移民搬迁250户1500口人,整合上级资金530万元、农户自筹800万元;整村推进3个村,整合资金12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人,整合资金82万元。

3、以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最好的载体和“聚焦点”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推进村。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疑是高效吸纳整合“三农”资金的最佳平台。“分盘炒菜,一桌吃席”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整合过程中,我们确定了18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按照“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的要求,进行项目分解,部门实施,政府统筹。比如街巷硬化由交通部门负责实施,路灯亮化由电业部门实施,村镇绿化由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学校、卫生所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实施。政府作为主导,从财政划拨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一年来,我县整合资金1732万元,其中上级资金652万元、县财政150万元、自筹850万元、社会资金80万元。街巷硬化100公里,村庄绿化5.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3盏,新建学校4所、甲级卫生所3个,新建农民休闲广场1处、农民文化活动室17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面貌大为改观。在整合使用支农资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各自渠道,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多多益善。部门资金不得随意投放。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部门各负其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整合成效:

我县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主要涉及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3大类别13项,项目总投资10093万元,其中上级财政2467万元、县财政4671万元、自筹1975万元、社会资金980万元。通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我们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特色主导产业,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步伐,改变了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抓主导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小杂粮、金米、中早熟马铃薯、中药材、梅花鹿养殖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显著、优势显现的“一乡一品、多村一业”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较2005年可增加30%。以核桃产业为主的并侯村,通过资金整合,加大了投入,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今年全村核桃总收入达到140万元,人均950元,成为我县依托主导产业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的典型。

2、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支农资金的整合,使大量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实现了公共财政普照农村大地,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上了城乡一体化的路子。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县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偏僻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走上了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北平镇北平村共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类资金460万元,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成街道拆迁、沿街建设、街道硬化美化亮化、休闲广场及学校、卫生所、通讯、电视等各类基础设施工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3、促进了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了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重点。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将整合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从机制上体现人文关怀,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古阳镇安吉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创建了全县首家社区医院,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积极发展农村体育运动,连续两届承办了全县农运会,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推进,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扶持试点村和推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我县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抓落实。相关项目承建单位法人亲自抓,并责成专人负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网络。二是广泛宣传。通过开办电视专栏、政府网站向外推介、项目承建单位法人公开承诺等形式,广泛动员,积极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强化督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台帐,并成立督查组,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全力推动支农资金整合步伐。

2、科学规划,明确整合重点。规划是前提。我们在规划的编制上,紧扣“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侧重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三大资金投向,科学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村建设内容。在项目村的确定上坚持先易后难、择优先行、分步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小康与贫困兼顾、交通沿线与闭塞地区兼顾、城郊与边远区兼顾、发展潜力与相对稳定兼顾、工矿区与纯农业区兼顾的“五个兼顾”要求,确定项目村。力求做到规划科学,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统筹兼顾。

3、项目统筹,实现项目与规划的衔接。规划确定后,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年初,我县由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办公室按照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组织成员单位提出当年项目整合计划(草案),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研究后下达各有关部门执行。各相关部门按照确定的项目整合计划,把整合项目优先编入年度项目计划,并经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与项目主管部门联合上报,上级审批后下达执行。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系统集成建设内容,集中财力办大事,以求得投资效益最大化。对水利、扶贫、发展计划、交通、农业、畜牧等部门管理的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在年度计划申报时,先送县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衔接,依据项目申报指南,对照农村建设规划,对项目提出安排意见,项目主管部门据此修改完善项目计划。

4、严格要求,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涉农主管部门按照支农资金整合领导组制定的工作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储备库,并由县财政部门负责根据主管部门报送的储备项目建立起项目总库,统一管理;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自对应项目的组织实施,要求符合招投标管理规定的项目实行招标,金额较大的物资材料采购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统一组织项目实施。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全部进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进行管理,实行封闭运行、专户核算和报账制管理。三是强化制度保证。我们相继出台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支农资金整合县级报帐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严格坚持项目和资金公示制、项目工程招投标制、资金拨付报帐制、项目建设监理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六制”原则。通过制定这些严格的《制度》与《办法》,从根本上规范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的管理,确保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范有序运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存在问题:

1、农民对支农项目的期望值与项目的覆盖程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绩不小,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广大农村从产业发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居住环境改善到新农村建设、从社会服务体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尽管我们在试点村确立了不少项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争资金、上项目、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整合资金的限制。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级或农户的自筹资金比重大,落实困难。目前我县大部分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增收缓慢。在涉及村级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建设及移民新村建设中自筹资金比重过大,筹资困难,确需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3、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比较好的氛围,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属一个山区农业小县,上级投入的农业资金十分有限,加之上级下达多为“带帽”资金,造成了整合困难。

抓好整合工作的启示:

1、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对现行财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要推进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格局,同时也涉及到部门利益的调整。利益暂时受到损害的部门自然会对整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下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将无法发挥作用,可见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是基础。我县在整合工作中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就得益于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可以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大局出发、恪尽职守的优良风尚,不计较部门的得失,团结一致,真抓实干,认真负责,才使我县的整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科学布局,项目统筹是关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先导,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适度超前,如果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整合工作将走上重复建设、劳民伤财的弯路。所以规划很重要。我县资金整合的规划工作正是建立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既充分尊重民意,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又有深远的发展内涵,从而才能指导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