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1 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在初创期,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为了满足灵活性和适应力的高度要求,企业不需要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经营方针和组织机构。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不要急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要为今后进入成长期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1.1 采用集权管理模式
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适宜采用集权管理模式。集权模式能够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
1.2 采用内部董事会治理结构
企业在初创期资源贫乏,缺乏经验,经营风险高,随时处在危机的边缘,因此,在决策上要迅速及时。为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力,迅速做出决策,企业在初创期适宜采用内部董事会治理结构。企业急需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建议,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采用外部董事会不仅成本高,而且投票权的检验和强化很可能使创业者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使企业脱离实际,放弃创新性的项目,导致企业丧失灵活性和适应力。
1.3 无需明确的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
1.4 聘用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企业在初创期,缺少资金,业务比较少,所以,企业员工数量也比较少。企业的业务虽少但涉及技术、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为了节约成本和满足员工业务胜任能力的要求,企业最好能聘用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1.5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科学分工,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2 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
2.1 采取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混合模式
进入成长期后,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采取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管理模式。但是,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建立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2.2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2.3 建立组织机构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要有意识地在企业运营良好的时候,选择注意力内转,进行组织机构建设。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坚持因事设人的原则。按照企业的需要安排组织结构,将会计、质量控制、法律等作为独立分支,工程、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要相互独立。
2.4 逐步由内部董事会治理结构向外部董事会治理结构转化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管理上必须从直觉型管理和职能型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决策制定上必须职业化,尽可能减少直觉制定政策,因此,企业要逐步由内部董事会治理结构向外部董事会治理结构转变。
2.5 完善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企业要从初创期的财务报告逐渐增加报告种类,包括经营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资金分析报告和特定内容专题报告。同时,企业要提高内部报告质量,做到形式内容简明扼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3 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方法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
3.1 采取以分权为主、适度集权的混合模式
成熟期是企业分权的最佳时期。随着企业管理人员的老化,市场份额扩大和企业结构变复杂,企业机构庞大,必须进行分权,并明确分权的界限,建立以分权为主、适度集权的混合模式。如果成熟期不分权,企业就会滑入衰退期。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实现对子公司经营行为的控制,企业必需把握好分权的力度。有效的分权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控制体制与之配合。
3.2 企业治理过程制度化
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改变决策由某个人或有权势的主管组成的小团体把持的局面。企业过大且过于复杂,个人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因而,创业者在适当时期准确分权后,必须把企业的领导机制制度化,保证职权的制度化、系统化,并且将其稳定下来,即实现企业治理过程制度化。
3.3 修剪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会计控制,有些经过检验表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制度。
4 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现金流变慢。企业在衰退期采取防御收缩型的战略,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临时战略,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压力,保存企业实力,寻找有利时机,发掘新的经营项目。
4.1 整合内部控制
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进行整合。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也要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
4.2 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
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既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4.3 调整组织结构
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责界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2
1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1972年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书中首次提出,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众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根据学者们的观点及中国企业的特点,本文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1 初创期的企业特点
企业一经登记注册,就进入了初创期,这是一个企业诞生的过程。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经营方式灵活,能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但是这一时期的企业实力弱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跟随者地位,求得生存是企业的最主要目标。由于企业刚刚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完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沟通障碍比较大,影响相互配合。管理缺乏规范性,水平较低,缺乏效率。此时企业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创业者,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人治的色彩浓厚,业务的开展以创业者的意愿为主要依据。但是企业发展灵活多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下具有很强的成长性。
1.2 成长期的企业特点
企业在初创期求得生存之后,往往会进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成长期的企业以发展迅速著称,规模逐渐扩大,销售额不断上升为企业的扩张奠定了基础。由于员工和企业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难度不段扩大,初创期的创业者个人魅力为基础的粗放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合企业发展。因此,规范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成了这一时期管理工作的重点。
企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快速扩张,由于已经开发出了主导产品并且成为销售额的主要来源,这些产品已经被客户认同,开始大批量生产,资金也比前一阶段充裕。此时企业需要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和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以适应市场需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企业规模空前扩大,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部门和管理层级的增加使得管理的难度变大,效率降低。企业运作的复杂化对计划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切都越来越强调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1.3 成熟期的企业特点
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最理想的区间,这一时期企业的灵活性、控制性、创新性达到了均衡。企业经营活动相对稳定,竞争优势已经显现,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稳定。但是这一时期的企业也出现诸如骄傲自满、沟通不畅、创新意识减弱,官僚主义滋生的问题,说明企业这一时期仍然存在风险。此时企业现金生产能力强,发展速度减慢,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增长缓慢,已经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熟期的产品开发能力已经接近开发的极限,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也越来越大。企业组织结构趋于完善,规章制度逐渐健全,管理模式转变。
1.4 衰退期的企业特点
在成熟期的后期,企业就孕育着衰退的种子,使企业最终陷入低谷,走向衰亡。进入衰退期后,企业的利润、收入均呈负增长,财务状况恶化,员工流动率增加,市场占有率下降,竞争力减弱,企业进入全面危机。这种情况下企业有两种发展方向,一是衰亡,众多的小企业在后期都是以这种方式退出市场;另一种就是蜕变,大中型的企业则以这种方式度过衰退期。
2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2.1 初创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企业在初创期时各项制度都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业者的意志。创业者把握企业发展的全局,根据自己的意志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且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创业者的行为色彩。
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组织架构尚未完全建立,同时缺乏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2.2 成长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迅速成长,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不段变化的,需要不断做出决策。另外,由于资源的短缺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企业规模扩大后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招聘便成了日常工作。企业的内部培训系统逐渐建立,员工出现了以职位区分为依据的系统分化。但是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也不能有效招聘到需要的核心人才。
2.3 成熟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此时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方式有:善待员工,鼓励员工、欣赏员工、注重七分优点、三分缺点就可以。建立起信任关系,采用鼓励、批评、鼓励的方式。使员工对企业战略和企业利润目标产生更高程度的认同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从而大大降低员工频繁流动造成的损失,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4 衰退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在衰退阶段,员工对企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人心不稳,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调整组织机构,裁撤不必要的人员,节约开支,降低成本,使组织机构和人员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弹性,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衰退期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摆脱衰退,避免进入死亡,工作重点在于让企业尽量缩短衰退期,提早蜕变。
3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选择
3.1 初创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初创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核心在于吸引和获取企业发展需要的关键人才,制定鼓励关键人才创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关键人才发挥作用,加速企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使企业获取人才的渠道多元化。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
3.1.1 加强招聘力度,为企业获取关键人才
人是竞争的源泉,优秀的员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外部招聘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企业要广泛建立与高级人才市场特别是专业性的人才介绍机构的联系,掌握关键人才的供给信息,另一方面要严把招聘质量关,把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秀的工作业绩作为招聘的首要标准。创业期的企业资金往往并不充裕,因此不能只靠优厚的薪酬待遇来吸引外部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挑战性的工作,高度的工作认同应当作为主要吸引人才的手段。
3.1.2 制定高弹性的薪酬福利制度
这一时期的企业资金并不充裕,很难给所有的员工都提供高额的薪酬,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福利制度的时候可以将基本工资和福利水平制定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制定较高的绩效奖金,减少工资的刚性,增加薪酬制度的弹性,实行宽带薪酬制度,加大工资内部差距,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3.1.3 鼓励员工创业,制定内部员工的培养计划
创业阶段的企业一般条件比较艰苦,这时要鼓励员工积极创业,同时给员工自主的工作环境,让其自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把个人收益、个人晋升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让员工在企业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3.2 成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成长期的企业应当立足于企业中长期的多元化发展,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采用三位一体的战略,完善组织结构,加强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企业和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3.2.1 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成长期的企业里,企业空前膨胀,股权分散,创业者对企业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同时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企业有一定的脆弱性。此时的人力资源原理工作应当致力于制定规章制度,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招聘录用直至最后解除劳动关系,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3.2.2 按岗定人,制定以岗位说明书为依据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应当对内部虽有的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制定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建立规范的岗位标准,作为招聘配置人员的依据。在绩效管理方面,快速成长的企业应当制定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动态评估体系,这是企业留人的关键。人力资源部根据制定的职位说明书并结合与一线主管的沟通来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把目标的实现情况和薪酬挂钩,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
3.2.3 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具有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的工资体系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最关注的不是工资的绝对数额的多少,而是工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对待。快速成长的企业一定要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尽可能的在企业薪酬上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建立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同一职位按技能情况分为多个等级。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对核心人才制定的薪酬要有竞争性,在鼓励个人奉献的快速成长期,绩效工资在薪酬体系重要占很大的比例。
3.3 成熟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经过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积累,成熟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成熟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应采取协助型的战略――基于新知识和新知识的创造,以全员管理模式,努力使企业和员工向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员工转变,向企业关键岗位输送新鲜血液,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特别是对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加强针对性的培训,把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予以运营,提高自我更新的能力,尽可能地采取比竞争对手更为优秀的人才垄断战略;同时,重塑、规范企业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人本文化。
3.3.1 建立学习型组织,保持人才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实现全员讲师化,即要求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培训师,有能力在工作中给予员工最好的培训。不断强化在职辅导;同时也要求提高所有员工的学习意识,使每个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到提升,唯有如此,学习型组织才能形成。大企业需要不断的改革以确保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因此需要不断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培育组织的学习能力,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是高效团队建设必由之路。
3.3.2 解决发展机会减少带来的员工激励不足问题
企业在成长期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大量的晋升机会,随着企业进入成熟期,发展速度放慢导致内部升迁机会大为减少,因此不得不面对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晋升机会的减少可能造成员工激励不足、流动性增加等现象,企业可以通过为每位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系统的培训,完善考评和晋升机制,提供管理、技术等多渠道发展途径等方式,来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3.3.3 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公司规模的扩大常常带来股权分散化。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信息也不对称,都有可能使企业在享受企业家职能分工产生的高效率的同时,带来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主要是靠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向员工传达了在组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并且为向员工支付报酬建立起了政策和程序。一个设计良好的薪酬体系直接与组织的战略规划相联系,从而使员工能够把他们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组织在市场中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对薪酬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提供有竞争力的基本工资、短期激励和福利,以有效激励经营者。由于企业已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盈利能力较强,这一阶段可实施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利润分享、现金奖励、工作丰富化等物质和工作激励。
3.4 衰退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衰退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重点在于裁减冗员,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留住核心员工,为企业蜕变创造条件。
3.4.1 制定裁员政策并妥善实施
一般来讲,企业裁员策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预见型,另一类是反应型。前者事先有充分的计划,能够考虑多种的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关注对后果的预测;后者则更多地考虑短期目标,不太关注长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衰退期企业应采用预见型策略,首先,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人力需求;其次,企业必须向员工说明企业的现状及策略,让员工真正了解情况,这样裁员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第三,企业裁员标准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第四,为保证裁员策略的顺利实施,要完善考评系统,依据考评,成绩和综合评分竞争上岗,以免裁员不公,导致“裁能留庸”,反而不利于企业效益提高;第五,根据考评和竞争上岗情况,选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将对企业无关紧要甚至对企业失去意义的员工列入裁员名单;第六,企业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要丰富化,可以包括临时解聘、冻结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担、转岗分流等等。具体采用何种裁员方式,要因时、因地而定。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3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没有获得充足的利润,企业就难以发展壮大。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就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议题。企业的利润获得多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成本因素却一直是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现代经济中,企业产品相似程度大,质量趋于相同。虽然产品趋于同化,然而各企业的利润所得却不尽相同。而企业利润不同的关键所在,往往是企业的成本高低。
1企业成长期的特点
企业艰难的渡过初创期后,将会进入成长期。成长期的企业在资金、企业规模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改善,制度的制定也将逐渐完善并且细致化,各项成本比重也将增加。在成长期,企业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扩大再生产,以企业发展壮大为首要任务。企业在初创期时已经积攒了一部分资金,并且生产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利润。通过不断地资本积累,企业有了充足的发展资金。企业的领导者便会在此时购买厂房和机器设备,加大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投入。企业由于在市场中有了一定的名声,所以领导者会加大广告费的支出来加深企业在民众中的印象,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而且此时的企业融资会比以前容易,所以领导者会继续进行大规模融资,获得充足的资金确保企业在成长期内壮大企业,也因此企业的债务融资比重提高。在成长期里,企业的管理者会有很多的想法。领导者看到盈利增长,会想让企业走多元化的路线。看到企业的销售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在市场中的所占份额的提升,领导者会制定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进行一系列规划,使产品线加宽,产品不断改进。这些想法实施后除了会使企业发展壮大外,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比初创期时将会有明显的提升,企业自身也将迎来沉重的成本负担。企业在成长期内,人员、资源和费用等方面都会随着企业发展而提高。初创期的制度已无法满足此时的企业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力在减小,对成本控制的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管理者会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秩序化,增强对各项成本的控制力度。在这个时期内,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会比较的程序化,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依据增多,但成本核算渐渐复杂化,核算项目的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业务量加大而增多。
2完善企业制度和战略目标,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在成长期的企业,企业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加快增长。初创期时企业人员比较少,当时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满足其需要。但进入成长期之后将会发现以前的制度中有很大的漏洞,已经不能满足此时的发展要求了,而制度上的缺失必将会导致成本费用的增长。还有,企业如果要发展就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正确的目标企业就像是没有车头的火车一样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战略目标将会对成本的控制产生很大的影响,错误的战略目标将会企业走上弯路,浪费企业的资源,企业将会承担的更多的成本负担。企业发展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原材料、燃料等成本投入将会随之调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制定更合理的成本控制制度。对材料的采购应该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杜绝采购人员乱用职权获取回扣。对材料的储存也应该制定更加规范的材料库存管理条例,防止材料人为地损失,减少材料在储存期间发生不必要的消耗。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燃料、动力等费用应该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制度,使材料、燃料等资源更加合理利用。成长期的企业会招聘更多的生产者进行生产,职工薪酬、补贴和福利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此时直接人工制度的完善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控制成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对于非核心的生产岗位,企业可以雇用一些兼职人员,签署法律合同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并且实施临时工的工资、补贴和福利等相关制度。对于企业长期性的员工,在原有的制度中增加条款,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使企业的员工奖罚制度更加清晰明确。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职工培训制度,保证每个员工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导致企业中各项费用的增加,管理者应该根据具体的状况完善企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可以采用成本避免战略和成本拓展战略,以战略性眼光看待成本费用问题,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成本管理,构造企业内部价值链,尽可能的剔除不必要的环节,努力控制企业的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从企业整体出发,认真分析能降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因素,将生产前与生产后各阶段的管理要素作动态分析,以战略性视野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3科学使用企业资源和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在成长期的企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竞争激烈,资源、机器设备投入较大。在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资源和资金如何科学有效的使用的问题认识不足。一些管理者往往盲目的投入资本,购入大量的机器和厂房为其发展。但一段时间下来之后发现,生产效率却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有效地规划资源的使用,合理的分配资金,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降低企业成本。经营规模扩大,企业需要加大资源的投入。有效使用资源,不但使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省企业成本。对生产产品使用的原材料应该制定目标成本计划,防止材料过多的损耗。对生产产品所需的各种材料、能源等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材料使用计划,对生产方面所要消耗的材料进行评估,加强定额管理,制定一定的奖罚措施。对材料消耗过多的情况,将会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惩罚。使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生产当中,降低直接材料成本损耗。
4加强绿色成本投入,建设健康企业
成长期的企业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规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求在经济效益上有所发展,但企业往往对环境认识不够。虽然表面上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不多,但由于环境恶化、环境质量等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环境治理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肩前行,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环保意识。
5结束语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4
关键词:股权众筹;证券监管;初创企业;香港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81-06
近年来股权众筹(equity crowdfunding)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关注,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1250余家股权众筹平台,通过股权众筹方式融资超过了340亿美元。很明显,股权众筹为公司企业增加了另一融资渠道。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却在股权众筹或是互联网金融(Fintech)上仍属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新加坡的互联网金融初创公司数量为180家,而香港却仅有一半的数目。图1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初创公司在香港通过公开市场融资贫乏的局面。
为了方便初创企业的原始融资,同时将香港发展为国际互联网金融枢纽(International Fintech Hub),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小组(Steering Group)研究互联网金融在香港的发展,该小组2016年报告中提出5项建议,而其中证券管制(Regulation)被特区政府视为最重要的前提。基于此,本文试图审视当前香港有可能适用于股权众筹的证券监管规则,同时与新加坡最新的股权众筹监管改制进行比较,提出针对香港股权众筹监管机制的改善建议。
一、股权众筹管制原理
根据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的定义,股权众筹本质属于股票的公开发行,与IPO类似。而香港特区政府更是将其视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挥金融作用和连接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桥梁。但与此同时,股权众筹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
(一)初创企业高失败率。股权众筹的发起者大多是初创企业,因为它们无法负担高额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上市融资的成本,初创意味着不成熟与不完善,无可避免地附带高失败率。因此,它们的网络投资者,特别是对初创企业高失败概率无知的零售投资者(retail investors),同样承担着高概率的投资失败率。
(二)流动性风险。证券交易所作为二级市场,为发行出的证券提供流动再出售平台,是传统的证券公开发行方式。此外,二级市场还具有发现证券真实市场价值的功能。而对于股权众筹,其目前并没有类似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股权众筹持有者很难将手中的股份转让。另外,没有二级市场,该公司股份的真实价值也难以得到市场反映。
(三)欺诈风险。基于证券发行者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以及利用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低门槛,一方面,发行人在发行过程中进行虚假信息披露、证券欺诈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股权众筹平台本身欺诈投资者的风险。截至2014年9月,我国内地互联网P2P网络平台(peer to peer, lending-based crowdfunding)发生跑路和破产的数量高达247家。
(四)平台破产风险。股权众筹平台的背后是一家公司,它面临着与其它市场中普通公司一样的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股权众筹平台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并不完善,投资者的资金和公司自有资金可能会混合,当公司营运不佳破产清算时,投资者的资金可能也会遭到损失。
早在2014年,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就了关于股权众筹的警示,“因为缺乏相应的金融牌照,存在交叉重复的金融监管,目前互联网众筹可能涉嫌违反投资者保护及市场监督的相应法律法规”。为此,对投资者提供必要保护和加速在香港发展股权众筹同等重要。更进一步的是,如何制定相应的证券监管机制以便充分发挥股权众筹的优势是股权众筹监管的一大难题。
二、香港现有股权众筹监管
尽管香港特区目前尚未制定专门针对股权众筹的法律或监管机制,特区政府和SFC已着手布置一系列“预先监管机构”以研究探索股权众筹的监管模式。例如在2016年3月,SFC建立了金融科技联络办事处 (FTCP) 以方便金融科技(及“互联网金融”)参与人员对现行监管制度的了解,避免参与如股权众筹等金融科技的人员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同时,在2015年的3月,香港政府组织创建金融科技督导小组 (Steering Group) ,旨在帮助香港政府研究金融科技本质及其在香港的发展,同时提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措施建议;香港金融发展局(HKFSDC)在2016年的3月份亦了专门针对股权众筹的报告--《在香港建立股权众筹活动监管制度》,介绍了其它法域的股权众筹监管体制以及探讨在香港如何建立监管架构以促进香港的股权众筹发展。
至于实体规章制度方面,根据股票发行注册制原理(disclose-based)和现行香港《公司(清算及杂项条文)条例》(Hong Kong Companies (Winding Up and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Ordinance)和《证券及期货条例》(Securities and Futures Ordinance),股权众筹在香港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一)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根据公司条例第38条第3项,任何公司以公_方式发行的股票或是债券都必须招股说明书(prospectus)。因此,在公开发行股票时,无论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还是交易所IPO,发行人必须按照公司条例和证券监管条例的要求进行明确的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招股说明书指任何含有发行人和订购价格计算的书面文件。
多数情况下,招股说明书的筹备成本各不相同并取决于公司发行证券时的情况,但在总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成本:一是内部成本,例如发行人在准备书面材料和与处理行政部门事宜的花销;另一部分是外部成本,例如法律服务费和金融服务费,特别是给券商的费用及审计费、翻译费等等。根据一项报告,在欧洲一份招股说明书的准备成本价格位于20万欧元至30万欧元之间。很明显,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为了筹集一笔不算大的资本金额而花费高价遵循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要求,或许得不偿失。
(二)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豁免情况。尽管有着严格的招股说明书披露要求,香港地区公司条例中仍旧保有披露豁免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投资者豁免。特殊投资者并非香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而是泛指具有特殊身份或者能力资质的投资者,包括了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投资者(qualifying investor)、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抗高风险投资者、现有股东、公司高管、公司职员、关联公司等等。这类投资者凭借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如投资银行)或是与发行人存在关联关系(如公司高管),而在法律上被视为拥有足够能力在证券投资中保护自己,故此不需要再借助详细的招股说明书来了解发行人的公司运作情况及其它各项财务或是其他类指标。以专业投资者为例,当发行人仅仅对净资产不少于800万港币的投资者或是经验投资者发行股票时,发行人可免于招股说明书披露义务。
2.特别发行规模豁免。当证券发行规模相当“大”或是“小”的时候,招股说明书披露义务亦有可能豁免。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每股股票对价不低于50万港币时,招股说明书披露义务可豁免。同时,若是发行对象限定在50人以内(包括非自然人),或是拟融资总额不超过500万港币时,招股说明书义务亦可得到豁免。
3.其它豁免情形。以并购或是接管为目的的证券发行,在有承诺书(understanding agreement)的前提下,招股说明书披露义务可得到豁免。
尽管存在上述豁免情形,股权众筹可选择适用空间却可能是有限的。第一类豁免情形要求与仅仅对特殊投资者发行股票,然而,因为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不愿冒高风险将资金投入这些初创企业,亦或是天使投资人认为股权众筹者日后的盈利能力不强或事根本不可能走向上市的道路(因为股权众筹发行人很可能只是想众筹原始资本以便在城市中心开一家餐馆),在此情况下股权众筹的投资者无法限定在特殊投资人范围之中。更进一步的是,政府大力推动股权众筹的原因,除了帮助资金需求者拓宽便捷融资渠道外,还能同时增加普通投资人的投资渠道,使普通百姓投资渠道多样化。基于此,特殊投资者豁免情形对股权众筹来说难以达到。
就特别发行规模豁免而言,小额发行豁免规则(拟融资金额不超过500万港币)却是极有可能被股权众筹所适用的。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委员会(HKTDC)2013年的一项调查,对于在香港的大多数初创企业而言,原始资本的缺口范围大致在1万-20万港币之间。而这个范围内的融资需求是可能适用小额发行豁免规则的。尽管如此,超出500万港币资金需求的初创企业仍旧无法获得豁免。
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在香港二十家最受关注的初创企业中,只有5家所需的原始资本低于500万港币,可能适用小额豁免原则,而其余75%的初创企业,资本缺口则是超过500万港币的,这些企业大多数是科技创新企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明小额豁免规则可以适用于大多数普通的初创企业,但对于高科技原始资本需求高的企业,却是无能为力的。
至于“大额”发行豁免规则,正如前文所提股权众筹的主要投资者是一般普通的投资人,即普通大众,每股不低于50万的股份对于这些零售投资者而言是不可行的。
简要而言,基于香港贸易发展委员会的调查数据,在香港的初创企业很有可能获得小额发行豁免规则的便利而得以免去招股说明书披露义务的高额成本,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股权众筹的融资金额,同时也未能给原始资本缺口较大的初创企业带来便利。
(三)证券交易牌照规则。与股权众筹有关的第二道门槛在于证券活动牌照规则,这一要求更多的是针对股权众筹平台。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十类证券活动在香港进行必须取得相应的证券牌照。理论上,若股权众筹平台仅仅是作为中间人,为股权众筹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则是无需以取得证券牌照为正常经营的前提的。但在实践中,众筹平台却是非常容易落入《证券及期货条例》第五章的规则范围。以第一类“证券交易活动”(dealing in securities)为例,证券交易活动是指任何人进行交易或者提供交易合同给他人,或是诱使及试图诱使他人进行认购,购买或承诺证券交易。作为互联网众筹平台,即使在平台网站上展示初创企业的股份或是介绍初创企业,也将可能被视为“诱使”投资者进行股权认购继而落入证券交易牌照规则之中。因而股权众筹平台是极有可能需要以证券牌照为其日常经营所需之前提。
在香港地区获取证券牌照的代价却是不低的,除去财务成本,众筹平台还需要遵循《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the Code of Conduct for Persons Licensed by or Registered with the SFC)。例如,“了解客户规则” 和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等。十项具体要求对于新成立的股权众筹平台公司而言成本不菲,因此香港地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多。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微小企业 融资问题分析 未来渠道
一、我国微小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微小企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微小企业受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有限、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低、内部缺乏监督和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年都有30%左右的微小企业倒闭,而在这部分企业中有60%以上的倒闭原因是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国微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融资问题,这样才能给其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保障。目前,我国微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可是由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这一融资途径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微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而银行以及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微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发展各种有利于微小企业融资的信贷服务。各大银行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增加了对微小企业的贷款量,有效带动了微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我国微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微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微小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首先就要分析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微小企业注册资本少,企业规模有限,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厂房、设备、规章制度等不完善,一般都处于被企业的起步阶段,所以,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并且无法融资的话,就会严重制约其发展。而银行考虑到微小企业的以上影响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一般不会给微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只能提供短期贷款,这就给企业自己的周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微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二、偏好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其中一种就是内源性融资,这是微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就是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长期的利润积累而获得的发展资金;另一种是外源性融资,其内容主要就是在公开市场上发型债券,但由于自身的原因,这种融资方式很少被微小企业所使用。第三、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与实力有限,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财务部门的数据不完整、会计信息透明度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银行向微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因为对于那些无法进行详细了解、不能保证信息质量、可靠性低的微小企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尽量避免给他们提供贷款。
(二)微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在对微小企业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就要来考虑下外部原因所带来的影响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对微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别,微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第二,融资体系不完善,金融网点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针对微小企业的一些贷款业务较少,缺乏相关的信贷产品,尤其是受到贷款权限的制约,微小企业的融资较难,及时微小企业能够从中得到贷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且,一般的大型国有银行都会建立在城市规模较大的城市,一些基层城市金融网点较少甚至没有,而微小企业一般都不会选择在大城市设立,因为成本太高,只会选择一些建设成本项对较低的中小型城市,所以金融行业这种不合理的布局给微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严重影响。第三,担保制度不够健全。根据调查, 中小企业由于无法落实担保和抵押而拒贷的比例高达50%,并且全国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安排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 但这也只是限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借贷,相互拆借资金,但是目前这种发展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而那些由政府设立的担保机构,由于后续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等原因,对不能有效地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
三、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本文作者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为了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而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才能获得银行的信任,也是取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所以,微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增加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眼光,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根据自身企业特点结合具体的市场情况实行差异化战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保证企业良好的信誉度;其次就是注重科技创新,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出的商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只有将自身因素解决好,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也就能够得到银行的信任,有实力去吸引金融机构主动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最近几年,政府才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地位及其重要,制定一定的措施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但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地方性的中小企业融资法规,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制定帮助中小企业, 例如政府应在今后的政策和调整中应对内外资、国企、私营一律平等对待,要加快制定《反垄断法》以及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可以设立财政专项基金, 用来帮助中小企业抵御风险、 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如果能向他们投资,或者减轻税负,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
当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状况、国家政策以及金融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融资手段:首先,企业可以进行票据贴现融资,根据销售合同金额的大小进行贷款;第二,发展融资租赁,这样可以减少企业一次性支付设备价款的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以融物间接实现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是这种方式所付出的成本会高一些;第三,吸收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 当中小企业处于初创阶段, 直接对其投资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初创资金,还可以获得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最后,还可以进行保险公司融资,银行在选择担保方时,一般会选择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这会给中小企业的带来不便,如果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企业,就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四)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应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成立微小企业担保机构,针对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担保业务与再担保业务等,主要风险由担保机构承担,在约定好风险的承担比例后,再担保机构承担部分风险,还可以对那些风险较大的担保项目进行强制性再担保,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第二,加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这两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将银行的风险分散,在为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第三,不断完善担保公司的业务流程,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担保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并进行严格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小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10(9):37-39.
[2] 成永前.浅谈企业融资问题及融资策略.现代商业,2011(8): 20-22.
初创企业公司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府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63-02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产品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占中小企业3.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为国家贡献了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开发产品。总理在2009年9月召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加显现出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在资金供给、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粗放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和融资体系,取得了一些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融资政策、融资制度、融资工具和融资环境,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中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的必要性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向后一阶段的过渡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每个阶段所需资金的性质和规模均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的种子期,往往要经历“死亡谷”的阶段,面临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政府的强势介入、扶持和推动。往往是科技企业从初创期走向成熟期的关键力量,而且以税收为收入基础的政府又远远大于普通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具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使得其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甚至有的企业对已经产出的科技成果因资金缺乏而不能转化。政府作为制度形成和变迁的主要参与人。需要在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果是知识和信息。从一般理论上说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具有广泛的外在利益。需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提供,或政府资助市场提供。以扩大这种产品的供给。因此。政府在构建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政府引导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现状
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例如,法国中小企业银行、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等,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特别减税、简化规章制度、消除竞争障碍、提供政府优惠贷款等灵活多样和富有成效的政策支持。
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手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些地方省市也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融资创新服务、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融资、培育创业投资等措施来引导和扶持地方性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性融资渠道效果不明显。一方面,财政资金有限,创新基金金额较少,不能惠及所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能申请到的最高资金额度为200万元,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在发展期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和市场推广中,创新基金难以满足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政策支持的目的是为了启动各方面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从实际实施看,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促进科技型企业创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风险投资自身以政府资金为主体。规模较小且数额有限,有时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的要求:政府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风险退出机制,很难实现更高的投资收益。
3.财税政策支持单一。近年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涉及降低出口型企业税率、降低高新区内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但这些财税政策主要是以减免税率、税额为主,从企业成长阶段来看,财税政策对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不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财税支持的界定范围过于笼统,往往不能根据科技企业不同类型、行业和发展状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扶持。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引导功能的建议
为了弥补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资源配置上的不足,政府应充分发挥在财政资金、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引导与支撑作用,结合市场力量。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完善。
(一)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引导政策,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规划
政府应针对各地科技、金融、财政和产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特点,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引导政策和规划。同时注重科技、财政、金融、税收、贸易、产业等方面的政策衔接。
(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风险补偿金
一方面。从科技拨款中拿出一部分转为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金;另一方面,把政策性的贷款贴息直接转作风险补偿金,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对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对业绩突出的进行奖励,
(三)引导金融产品创新
政府应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利用好国家相关金融试点政策,引导、推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例如。设立中小企业贷款补偿资金、知识产权质押、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等。
(四)大力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
一方面,应成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建立投资引导放大机制,促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渡过“死亡谷”并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应主要致力于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运作。保障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筹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以及所有者权益转让等方面的利益,同时对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补贴和奖励。
(五)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和担保体系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及时、准确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和提供查询,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平台:二是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依法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对企业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三是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制定行规行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对会员企业的信用行为进行评议。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发起成立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二是制订出台发展信用担保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直接奖励担保公司和合作银行:三是加大对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力度,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完善科技企业服务中心、辅导中心、咨询公司、资信评估机构、投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税务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和以贷款评估、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06)
[2]吴生高,政府部门在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科技与经济,2004,(05)
[3]苗权芳,论我国科技企业融资的政府扶持体系,科技和产业,2010,(06)
[4]白盛,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