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岗位绩效;工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绩效管理

任何企业和组织必须抓好以考核、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供电企业是以电力生产、经营、销售为主的企业,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供电企业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其他行业的工资分配制度,企业性质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成为供电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制度的首选。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供电企业都进行了工资制度上的改革,以绩效考核的模式来决定工资的分配,在电力企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1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概述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指在岗位测评及其他配套改革基础上,确定各类岗位薪资水平的新型工资制度,它坚持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岗变薪变、岗薪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般设岗位工资单元、绩效工资单元及其他配套单元。岗位薪点工资是固定部分,绩效工资是浮动部分,其他部分为辅助工资。员工收入可随企业经济效益、单位业绩和个人工作绩效等考核情况而上下浮动,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一,岗位薪点工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岗位工资设置有基本的步骤。(1)对岗位进行一个合理评价,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工作中的强度,工作中要负的责任的多少,工作的具体环境和工作的一些要求等条件对这些条件来评估,以此来衡量岗位的价值;(2)对岗位进行横向的职系分类。现在供电企业一般会按照人员性质将岗位工资设置为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岗位,这两个岗位工资序列设置的工资等级有重合,也有交叉。每个岗位再根据岗位技术含量、员工工作熟练程度及其他因素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结合评价结果进行纵向的岗位分级。由于不同岗位级别的重叠幅度,对岗位进行分级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职位之间的岗位上的平衡关系,还需要考虑同职位的岗位上的平衡。

第二,绩效工资,一般指奖金,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并结合职员劳动贡献进行考核发放,属于岗位绩效工资构成的浮动部分。绩效工资发放时间不固定,有按月,也有按季度或年度考核。其中月度考核发放的为月奖、季度考核发放的为季度奖,而年度考核一般会结合年度出勤及贡献程度在年底兑现,发放年终奖。

2电力企业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原则

2.1按劳分配原则

这个原则此处不进行细述。

2.2个人绩效与部门效益原则

绩效考核制度是对个人工作价值的考核,也是对整个团队在工作方面取得成果的考核,所以绩效考核要考虑到个人绩效和集体绩效考核。

2.3可操作性原则

电力企业的岗位的绩效考核相对比较繁杂,因为很多岗位的考核并没有固定的考核模式,在考核时很多因素不可控,很多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量化,以形成具体的一个指标,这导致考核难度加大,但是考核必须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需要具备可操作性。

2.4竞争性原则

竞争是每个岗位都存在的,同一个岗位绩效工资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岗位竞争的状态,也就是说,满足何种绩效标准、划定何种工资水平或是部门中业绩最佳的员工能够达到怎样的薪资水平等。

2.5战略性原则

在构建这种考核模式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绩效考核对员工的积极推动效果,要全方位地考虑其作用,要为满足企业长久发展与市场竞争做出支持,这就要求在绩效管理的时候要从战略的方向去进行设计。

3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绩效考核和工资不完全统一

员工工资其实就是按照绩效的考核情况来进行分配的,然而,当下存在很多电力企业,其在工资分配时仅注重与岗位相结合,却忽视了绩效的作用,如此一来,便难以通过工资分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即便是相同岗位,不管员工完成的绩效是多少,所得到的报酬都是相同的,这时便存在一部分员工积极性降低,工资效率下降,甚至会存在一些员工对工作分配有意见。

3.2工资发放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

工资发放时所进行的考核也就是对工作和工资情况的一个对比的考核,这类考核大多应用在难以量化工作内容与工资的岗位上。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岗位上的职员,其工作量一般差别较小,但工资待遇往往差别较大,这种差异化的存在使得很多员工心态受到影响,进而对其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3.3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绩效考核的范围针对的是全体员工,它是与员工工资息息相关的,更与员工职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对于绩效考核较为优异的员工,其应当面临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所指定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存在考核对象设置不合理、考核标准存在漏洞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岗位不同的职员,其考核标准仅仅是以工资效率与工作量来进行评判,这固然会表现出很多不合理情况,岗位性质不同,便无法采用相同标准来进行考核。

3.4工资分配存在不公平问题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在工资分配表现出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分配原则不公平上,一些电力企业在工资分配时,对绩效评价等因素不重视,对于技术岗位上的职员,不去依据技术难度与技术水平实施分配,使得一些高水平、能力强的职员难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体现出较为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4电力企业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

4.1根据阶层差异设置不同标准

对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时,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在绩效工资分配标准制定时,需根据阶层差异来进行划分。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其工作的性质导致没有办法对其工作的绩效进行一定的量化,只能够对长期的工作状态考察来确定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多采取的是年薪和年终奖的方式来制定工资的标准,这类工资分配标准,可以使管理人员待遇和企业经营状况做到有效联系,企业所获收益越好,则对应人员获得报酬也越高。对于企业部门管理人员来说,其绩效考核应当按照部门责任与效益来制定标准,不同的部门应当制定对应的工作目标及任务,进而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责任,从而能够使报酬与责任相联系,使绩效工资在整体报酬中所占比例得以增加,使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而对于基层职员来说,其在绩效考核方面较为简单,但是在标准制定时,也会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技术与技能水平产生的差异。对于基层职员来说,其虽然与企业绩效联系较多,但受到岗位影响,其工资却难以直接以绩效进行评定,另外因为其收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其岗位基层工资比例需要做到不断提升,并通过绩效考核来对其工资待遇进行调整。

4.2岗位薪点工资与福利挂钩

岗位薪点工资中从基层到高层基本是越来越高的,这是因为不同基层的管理行为对公司效益关联的程度强弱不同,而岗位工作是据岗位技术标准与操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的。另外,在同一部门,需要考虑到部门的总体效益和员工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的部门绩效相对较高,这就使得员工都想加入该部门,以便可以获取更多的部门绩效。员工在其他的一些工作方面的优秀表现也可以纳入绩效的考核之中,比如对公司的安全和节约成本上所做出的一些工作,也应该在工资和绩效中体现出来,提高员工的节能和安全意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依据工作年限来完成年工资标准的制定,能够使企业老职员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也是分配公平的体现。除此之外,企业福利可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来评定,对于不同阶层的职员其对企业绩效提高的贡献多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公司不同阶层的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管理贡献是不同的,所以在给予管理人员的福利等辅助薪酬时可以体现出来,在保持公平性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绩效分配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对福利划分出不同的标准,根据岗位与企业效益分配。

4.3工资结构组成的比例设计

对于绩效工资中存在的差异部分,需按照其对企业绩效造成的影响程度实施划分,对于绩效考核来说,年限龄、技能、岗位、部门绩效这四项基本绩效内容,应是考核标准的核心内容,对于安全、节能、年终奖等内容造成的影响,应当适度降低。对于年限、岗位来说,其是随着职员工资年限与岗位表现来实现的,与企业效益联系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这两项内容来说,其对工资造成的影响较为稳定,这之间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工作的时间可以很好地进行区分,在对工资的比例进行确定时薪点工资应该占到30%左右,辅助工资通常都小于15%。技能、部门的绩效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这些绩效工资的占比应该在40%左右,这样的工资结构可以对基本工资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又可以大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5结语

当今市场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中,经济改革在此背景下也不断深化,电力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需对自身经营与管理做出改革,然而经营改革较易操作,人员管理却难以实施。因此,要想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需要对绩效管理原则做到进一步明确,进而按照岗位与工作内容的差异,完成标准的划分,最后根据所指定的标准来实施分配,使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员工工作效率与积极性提升、人员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菊贞.试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4,(5).

[2]王秀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4,(3).

[3]马春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3,(12).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穆涛,赵慧敏.绩效管理评价体系[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6]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2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弘扬企业文化,推广企业的核心价值,创新人才招募形式、完善人才招募制度,完善企业激励竞争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案。意在提高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人才招募制度;激励竞争机制;绩效考核制度

随着近些年煤炭行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这是由于我国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专业人员较少、管理层对此工作不重视。所以导致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使得国有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专业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不好等现象,对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不利。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层对各个部门中从事生产与经营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组织,从而完成企业生产销售目标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处于企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当随着企业制度进行优化,从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解决现阶段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 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

1.1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由于现阶段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处于企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所以伴随着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化经营与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机制,并且针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预测不足没,不能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适应。造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过剩,资源浪费等情况,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资源匮乏认识度不高。常常仅仅重视对生产环节中的人才招募与培养,缺少对审计人才、市场预算人才,专业电算化会计人才等方面资源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国有的煤炭企业形成专业人才匮乏而无作用人员过剩的现状,因此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效益;2.国有煤炭企业需要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国有煤炭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许多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人才纷纷调离岗位,从而导致了国有煤炭企业的领导层人才出现严重断层。与此同时国有煤炭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吸引,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了招募的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加重了培训负担,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3.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合理。在人员培训中没有将培训质量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培训的规划和企业的战略部署严重脱节,仅仅重视对培训教材中专业知识的培训,对生产技能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与此同时培训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大部分的国有煤炭企业缺少培训前部署、培训中考核、培训后评价的培训管理体制。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体现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弱点。不能够做到奖惩分明,激励机制由于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年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受到严重阻碍。一些人才由于上升空间较小、企业中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等因素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

2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案

根据以上对我国现阶段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案:

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应性。人力资源应当制定相应的战略以适应现阶段煤炭企业逐渐由资源性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下一阶段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求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国有煤碳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状态,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补足企业的人才短缺现象,保障企业能够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

2.2弘扬企业文化,推广企业的核心价值。国有煤炭企业应当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及时的做到弘扬企业文化,推广企业的核心价值。通过演讲、视频等形式的宣传,将企业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发扬光大。使得企业中的各个人员都具备企业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促进企业的内部团结。可以激励企业中的人才不断贡献力量,并且通过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有利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展开;

2.3创新人才招募形式、完善人才招募制度。在人才招募中要合理的运用宣传方式进行人才招募,可以利用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洽谈会等形式进行人才招募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待遇、工作环境、五险一金、户口等方面的信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并且在合同中体现出规范的人才招募制度,公平公正的进行人才招募。利用留用兼职、合作等多形式的人才引进方式进行人才招募工作;

2.4完善企业激励竞争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在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竞争机制是不可缺少的。激励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的煤炭企业应当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对人浮于事的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清除,从而使得国有煤炭企业人才任用制度具备任人唯贤的特点。与此同时还要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任期制管理,对任期内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效率高的连任,反之应当及时的进行领导更换。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促使管理层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且也为表现良好的人才提供提升平台。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薪酬与效益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积极性。使得国企中的平均主义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国有煤炭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且还要注重对劳动力较大的岗位、贡献突出的人员实行奖励制度,推广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的长效机制,做到奖惩分明的分配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 2011(3).

[2]马聪.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 2010(8).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3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绩效工作的流程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确定教学内容。根据PDCA原则,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将工作过程再分解为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绩效计划、考核流程、考核指标的设计和考核评估与反馈、绩效系统的检查与改进等。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程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任务,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灵活多样地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如果教学目标是发现绩效系统问题并提出绩效改进对策,可创设某应用软件公司绩效改革方案失败原因探析的教学情境等。应该注意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工作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教师设置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过程或步骤要求,并且要求学生有可见的工作成果。教学情境任务要求不应该太难,否则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基于行动导向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首先,“绩效管理”课程中很多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绩效计划和绩效改进中就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大胆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其次,“绩效管理”中有很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使其真正学会如何操作绩效管理的一些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结合企业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最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具体掌握绩效管理的技能和技巧。比如绩效沟通这一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绩效沟通角色表演。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讨式学习小组。绩效管理的考评数据处理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操作学习,收集考评数据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保存等。

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知识的死记硬背,其考核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程考核方面,既有理论知识的测评,又有实践操作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要结合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实践操作考核可结合任务评价、过程考核、作业评判等多种形式评价方式,同时也要加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上课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分析讨论等。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全方位多层次地客观评价了学生学习情况。

结语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一、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从2002年4月开始,以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2002年4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务院5号文件),确立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到2002年底,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新的电价形成机制”为核心的管制变化和制度创新将电力企业推向市场化轨道,[1]“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自此,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十一家新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宣告成立。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2]

二、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供电企业实施的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管理体系并非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而确立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愿景或期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的要求。然而,一些供电企业开展的绩效管理却存在着与战略实施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在战略层面的绩效管理考虑较少,没有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的要求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管理的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局部发展和次要方面,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部门绩效目标完成的非常好但企业整体绩效欠佳,根本原因是未能建立起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持续改善绩效的长效机制。

作为战略实施工具之一的绩效管理系统,战略的最终落地体现在目标能够层层分解落实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以及每个岗位员工,让每位员工致力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上。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目标不是从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得到,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这必然引发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实施脱节,部门、员工的工作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起不到有效支撑,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2.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认识存在误区

事实上,很多供电企业并没有真正树立起绩效管理的观念,对其在企业发展的作用认识也不够:

(1)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没有意识到绩效管理首先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

(2)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在大量的企业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往往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混为一谈。名为绩效管理,实为绩效考核的文章也并不鲜见。绩效管理来源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具体见表1:

表1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时间维度 面向未来 面向过去

过程的完整性 一个封闭的PDCA循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

侧重点 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提高,强调事前沟通 侧重于判断和评估,强调事后评价

显而易见,绩效管理是动态适应企业战略要求的,具备持续改善绩效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整管理过程;而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则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工作开展而具体运用的评价与控制职能,即发现偏差和控制偏差的过程。

3.“重生产、轻管理”的习惯性思维制约着绩效管理有效实施

长期以来,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安全生产在电力企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因其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以及长期受“重生产,轻管理”思想的影响,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用人机制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由于:

(1)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三项责任制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所指定的考核指标中,安全生产指标的比重最大,以至于企业及员工过度重视安全生产指标没有考虑到其他指标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绩效管理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顺利实施;

(2)供电企业因其特点,在招聘录用员工时大多录用理工科大学生、中专生等;中、高层管理者也大多出身于专业技术型人才,接受过良好的系统化管理理论教育的管理者并不多,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更少,人才结构较为单一,对于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视、关注以及持续推进存在不利影响。

4.绩效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绩效管理首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6]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绩效管理往往被认为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只是给予了一般的支持,并没有把其真正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导致绩效管理的推进者——人力资源部门缺乏执行力;

(2)在目前的绩效考核中,KPI和BSC的综合运用是比较常见的。BSC(平衡计分卡)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但是一些企业对BSC的运用比较僵化,将BSC中“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创新”四个指标照搬照抄。

5.绩效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表现不佳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展开的动态的系统,不仅是系统内部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还要求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创值功能,集中体现在与其他子系统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增量产出上。不少供电企业忽视了绩效管理与企业管理各环节和各个子系统的联系,如和财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有效协同作用,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每年打分填表,导致职责不清,流程复杂,表格繁多,成本增加而效率降低。从而整个绩效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不能得到有效体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供电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绩效管理在供电企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供电企业的行业特殊性以及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总体处于初级阶段,绩效管理的实践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在了解供电企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其生长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设计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以期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实现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国华电力管理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EB/OL].http:///news/industry/hy/20070525/704850.shtml.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5

随着我国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总公司加快了学习型、知识型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目前铁路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干部的考核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干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铁路企业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铁路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繁荣发展。

1 铁路企业干部考核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心理学管理

在传统的铁路企业管理模式中,铁路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对自己属下的员工布置任务,监督员工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企业干部在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员工的心理需求。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往往会在工作中出现不专心等问题,这是因为员工缺乏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环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影响铁路企业安全保障。因此,只有对企业干部加强管理,考核其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能否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进行关心,制定适合员工自身发展的计划,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 考核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铁路企业干部的考核管理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往往缺乏制度化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比如对于领导层干部的考核和对技术干部、行政干部等一般干部的考核,其考核内容都是德、能、勤、绩、廉,没有根据不同岗位特色,突出各自不同层次,考核形式过于公式化,在考核时看领导脸色,测评时打关系分,严重影响了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干部在政治思想素质、个人风格、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廉洁奉公等方面的特点。

1.3 考核重点不突出

铁路企业在在对后备干部和新上任的领导干部的跟踪考察上做的力度不够,致使有些新任职干部在提拔前能够以身作则,当模范和表率,但提拔后,逐步放松了自我约束,在关心员工和工作积极性上做得不够,逐步脱离了群众,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部考核中考核重点不突出,忽略了群众意见,造成对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和其他干部人选考核了解不够全面,由于对一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及时得到提拔,致使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2 加强铁路企业干部考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1 加强干部考核管理是适应当前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

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成立,按照国务院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求,铁总研究制定了铁路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为进一步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在铁路企业中加强体制改革,强化铁路企业干部的考核管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胜任的干部队伍和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既是铁路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铁路体制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2.2 加强干部管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要

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铁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企业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适应铁路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管理工作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铁路企业要立足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确立以德行、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竞争氛围。

2.3 加强干部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

要建设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满意、企业员工引以为豪的和谐铁路企业,必须确保服务质量、规范企业管理,而这必须以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作保证。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考核工作,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对于引导和激励各级干部不懈奋斗,建设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3 铁路企业干部考核管理发展方向及对策

3.1 健全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和考核标准

铁路企业要想实现干部的科学考核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加强监督。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对企业干部的在岗时间、岗位职责等考核标准进行明示,接受监督。其次,由于铁路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属性,铁路企业一些职能部门的电话应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以便及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投诉。三是建立干部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工作表现良好的干部,要加大奖励力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并与干部的岗位待遇、提拔晋升等挂钩。对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干部,要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公司绩效考核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对公业务 经营模式 改革

对公业务的重心上移,是指对公业务的客户营销、准入、评估、评价、授信、贷后管理及客户关系维护等经营管理重心,由经办行或县支行逐步上移到二级分行或一级分行。对公业务横向整合,是指以城市分行为基本平台,整合对公业务经营资源,即大中型对公客户业务经营集中到二级分行或综合型支行,对公存款和结算业务量达不到规模效应的网点,相关业务上移到支行或横向集中移交附近的其它对公网点。对公业务的重心上移、横向整合,既是现有经营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对对公业务单元制改革的重要探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对公业务经营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要求

(一)改革的目标

1、提高对大中型客户的营销服务能力

通过整合城市分行对公业务经营资源,提升对大中型对公客户的经营重心,提高对大中型对公客户的营销和谈判能力、资源和产品支持能力、综合和专项服务水平、服务和决策效率等,提高对大中型对公客户的市场竞争力。

2、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

通过整合城市主城区经营大中型对公客户的支行等机构,减少因经营对公业务的城区支行过多而导致的内部消耗,同时与经营重心上移相适应,将分散在不再经营大中型客户的城区支行、负责大中型对公客户营销和服务的客户经理,集中到整合后经营大中型对公客户的城区支行,使有限的客户经理资源集中配置,提升对大中型客户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3、加强对大中型客户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大中型对公客户业务量大,而且许多客户跨区域、集团化经营,这些客户的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也比较集中和难以识别,对这些客户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防范要求比较高。通过对城市分行对公业务经营资源的整合,切实推行对大中型对公客户授信业务的平行作业,提高对大中型客户风险的识别、分析、判断、防范能力,加强对大中型对公客户信贷风险的管理。

(二)改革的原则

1、以客户为中心原则

整合城市分行对公业务经营资源,根据各城市分行所经营客户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对大中型对公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提高决策效率,提高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要快速反应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2、责权利匹配原则

对公业务经营资源整合后,城市分行对公业务经营部门、部分城区支行的职能职责要作相应调整,同时对相关机构的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权以及绩效考核也作相应调整,明确界定各层级对公业务人员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市分行相关对公业务经营部门或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经营目标、经营责任落实到位。

3、人随事走原则

为有效服务大中型客户,对服务此类客户的客户经理原则上,应随客户同步调整,避免经营功能整合后,因客户服务跟不上,造成业务流失,影响业务稳定发展。对于掌握客户资源,有较强营销拓展能力的分(支)行负责人也应统筹妥善安排到对公业务部门。

4、稳步推进原则

对公业务经营资源整合涉及机构、人员、经营计划、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调整。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结构特点,循序渐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整合顺利实施,通过对公业务经营资源的整合,有效促进对公业务持续发展。

(三)改革的要求

1、总体要求

一是纵向提升经营重心,将对公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等职能上移到二级分行或一级分行。对于小企业业务,二级分行要设立中小客户服务中心,直接经营。

二是横向整合城市综合型支行对公业务,根据城区经济发展状况、客户分布情况及综合型支行的经营特色、管理能力、经营优势,合理确定综合型支行的功能定位、经营范围、布局和数量,形成城区分行对公业务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内部协调,发挥联动优势。对于同城多个分支机构服务同一客户的,城市分行应加大协调力度,明确主办、协办机构的分工职责,建立共同服务客户的利益分配和考核机制,实现整体竞争优势。

2、具体措施

(1)上移经营重心

客户营销方面,在不改变现行客户账户归属、档案管理和经营核算主体的前提下,将公司类信贷客户的营销层次上移到二级分(支)行及以上机构。具体来说,就是由省分行对公经营部门负责牵头营销总行级重点客户、全省性集团客户和部分省分行级重点客户,并协调管理各二级分行对客户在当地分支机构的营销和服务。

(2)整合信贷业务

改变以城区支行及其所辖网点为公司客户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信贷业务的前台核算和后台管理全部集中到二级分行或综合型支行,对公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仍留在网点办理。对公信贷业务集中后,网点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专业化程度得到加强,经营风险更便于控制,客户服务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3)集中对公客户经理

对公信贷业务集中后,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将客户经理随所服务公司客户集中到相应的二级分(支)行对公业务经营部门,对于有较强营销拓展能力的城区支行负责人,也应统筹安排到对公业务部门,避免经营资源整合后导致对公客户流失,影响对公业务稳定发展。对公客户经理的集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的集中,客户经理不再从属于网点,由二级分(支)行直接集中管理,但不要求在物理上集中,可以营销团队的形式存在,或派驻网点进行营销;二是考核的集中,由网点考核变为二级分(支)行直接考核;三是营销的集中,从二级分(支)行层面对营销资源进行调配优化。

(4)集中后台业务

能够集中的工作,就不要分散到网点完成;能够由后成的工作,就不要让前台去完成;能够由计算机系统或自助设备完成的事,就不要让人工去操作,通过前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工作,将一部分分散在前台的风险控制、会计核算职能集中到后台,将大量客户经理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信贷营销活动。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对公业务经营模式的改革,涉及到组织机构重组、部门职能转换、营销资源整合,这就需要处理好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失控,都会影响改革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效果。要结合网点转型、对公会计柜台集中、风险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文件精神,系统设计改革方案。

1、与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按照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大中型对公客户授信业务将实行平行作业,大中型对公客户的客户评价和项目评估将由风险经理负责。为了配合对公客户经营重心上移,参与大中型对公客户授信业务平行作业的风险经理只配置到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

2、与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城市实行对公业务集中营销后,对公客户授信业务集中到部分二级分行,在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除非客户愿意划转,对公客户的柜面服务仍保留在原分支行,保持客户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在会计管理及业务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之后,对公客户柜面服务按照对公网点横向集中的整体方案,本着有利于客户服务的原则,进行必要划转。

3、与网点转型的关系

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重新定位网点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塑造网点精神、改善网点环境等措施,实现零售网点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从而实现网点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是集中精力搞发展的前提;思想稳定是人员队伍稳定的根本,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改革就成功了一半。对公信贷经营模式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做好广大员工思想工作、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确保改革富有成效。一要考虑人员安置问题。改革后,事必会出现部分管理人员剩余的现象。如果将这部分人员安置于二级分行的机关各部门,则难以实现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如果将其全部推向一线以充实基层的营销队伍,能够加强基层行的经营管理,但必须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努力解决好管理人员的安置问题。二要加强监控,做好风险防范的问题。由于管理半径的增大,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以及业务流程风险,如监控不到位等等。因此,如何加强监控的力度,防范经营风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绩效考核机制对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对经营单位和员工个人两个层面的考核:对经营单位来讲,直接经营对公大中型客户的一 、二级分行营业部(或集团客户部),作为利润中心、经营主体(视同支行)进行考核。对于信贷业务经营在一、二级分行营业部(集团客户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办理在城区支行的大中型客户,一、二级分行营业部(集团客户部)承担客户经营责任,对其考核客户的信贷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全部客户经营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经营单位之间和经营单位内部二次分配机制,否则就会导致经营部门与经营平台之间利益冲突而削弱上下联动功能,或者是经营部门内部激励不足挫伤客户经理营销的积极性。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公业务经营部门与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客观准确的界定双方在客户营销中的作用,包括支行行长、客户经理以及柜面员工有资源有能力营销大客户时,考核机制要能够进行公正的资源分配,进而有利于调动所有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对客户经理的考核,由于科技信息系统还不能自动生成对客户的全面准确的信息统计,所以对客户经理的业绩判断不易界定,是考核中存在的难题之一。三是经营平台与客户经理的职责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加强对公业务营销服务渠道建设,完善团队营销服务机制

一个高效运作的营销渠道是银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并获得强有力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在对公业务营销渠道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司客户营销团队建设。通过组建营销团队,改变过去客户经理从贷前调查评价、贷中落实条件到贷后管理全过程“单打独斗”的局面,营销团队就是为了解决市场竞争所要求的整体资源配置、快速反映等方面的问题而设立的,以营销服务优质客户为主要目标的纵向型组织结构模式。团队核心成员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与客户的重要性相对称,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在营销服务中的作用。二是加强产品经理团队建设。针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品,通过组建企业年金、短期融资券、信托受益凭证、财务顾问、IPO等产品经理团队的方式进行营销。三是建立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联动营销机制。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都是银行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服务的人员。这就要求他们在营销服务中要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产品推介和营销、产品定价和收益、客户关系拓展和深化、产品售后调查和优化完善等方面相互支持配合,以促进业务产品战略和客户战略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应当予以倾斜。

(五)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为对公业务经营模式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