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公司价值;高管薪酬;薪酬差距

一、研究背景

经济越发展,人们对高管薪酬的讨论就会越激烈。上市公司的高管年薪几何?他们薪酬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经济因素(高管的雇佣方式,公司成长性,公司业绩)还是非经济因素(管理层,股东)亦或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与公司业绩的配比度有多高?这些都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热切关心的话题,因此媒体的报道,舆论的热议,政府的监管从未停歇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改革开放带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薪酬的上涨,另一方面权力寻租下产生的腐败和监管的缺失带来过高的薪酬。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本身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2014年推动实施,2015年部分国企CEO薪酬下降60%左右,由此可见,在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政府已经加快了薪酬改革的步伐。那么现有的薪酬与公司价值是否匹配,本文将从高管薪酬、普通员工薪酬及其差距与公司价值的比较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回顾。

二、理论分析

(一)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

自1937年Ronald Coase(1937)开创公司理论后,关于高管薪酬的研究就开始出现,从最优契约观发展到管理层权力假说,学者们关于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很丰富。

1. 基于委托理论形成的最优契约观

Armen A. Alchian首先提出了团队协作中的推卸偷懒问题,并指出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Armen A. Alchian,HaroldDemsetz,1972),此外,Alchian and Demsetz(1972,p.794)还强调公司本质上是契约关系的集合,正是由于一系列双边关系协议使得公司以团队的方式有效运行,认为公司即是“用一系列促进团队生产中组织效率的双边合同维系的中心共同体”。Jensen and Meckling(1976)把偷懒,逃避工作问题归因于委托关系的存在,由于委托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高额的监督成本使得人的偷懒行为不能完全解决,并且在团队工作中根据公司业绩而准确地分配酬劳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Jensen和Meckling(1976)、Jensen 和Murphy(1990)指出适宜的管理层薪酬契约可视为有效缓解股东与管理者冲突,降低成本及实现二者目标相容的一个最佳解决路径。Alchian and Demsetz(1972);Holmstrom(1979);Grossman and Hart, (1983)认为公司业绩与管理层薪酬正相关是制定薪酬契约的基础。这种从委托理论衍生出的以注重薪酬契约安排、强调薪酬契约激励有效性的理论称之为“最优契约理论”(The Optimal Contracting Hypothesis)。

2. 管理层权力假说

尽管最优契约理论上能够很有效的解释公司和经济组织的合同问题,然而它却不能解释实践中的高管薪酬问题。Lambert和Larcker(1987)将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衡量高管薪酬,用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会计报酬率,股票报酬率作为权益业绩,按时间序列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会计报酬率显著正相关,与权益业绩的相关性较弱。Jensen和Murphy(1990)指出,最优契约理论并未明确解释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在实际应用中的系数强度,二者间的敏感关系可能不如理论描述的那样紧密。

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Bebchuk, Fried and Walker(2002)and Bebchuk and Fried(2003)提出了管理层权力假说(managerial power hypothesis)来解释实践中的高管薪酬现象。管理层权力理论认为高管可以“绕过”董事会的监管,通过其拥有的权力影响和控制自身薪酬的制定。这表明,权力大的高管可以通过寻租的方式获得超额报酬。然而由于可能存在的激怒成本(outrage)CEO能攫取的报酬也不是无限制的。为了防止激怒成本,高管往往选择薪酬条款不透明的合约来掩饰他们的超额薪酬。

(二)普通员工薪酬与公司价值

效率工资理论是指企业支付的工资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则能对一线员工形成有效的激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业绩。员工生产效率和薪酬直接挂钩;企业净利润受劳动生产率影响,而劳动生产率由工人熟练程度、素质水平决定;高薪同时带来低离职率和较低的招聘培训费用。因此,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对普通员工给予较高的薪酬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

(三)薪酬差距与公司价值

根据薪酬差距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类是锦标赛理论,认为较大的薪酬差距会激励公司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以向更高的薪酬迈进,进而有助于增加公司的价值。另一类是行为理论,认为薪酬差距较大的企业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团队工作中失去效率和质量,因此有损公司价值。

1. 锦标赛理论

锦标赛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是较大的薪酬差距会最大程度上激励下层员工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斗志,提升较大的晋升空间和晋升欲望,以此创造最大的公司价值。

2. 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该理论由三个主要观点组成:人总是有一种夸大自己劳动成果和努力程度降低他人成就的倾向,因此过高的薪酬差距往往得不到相对层级较低者的认同,从而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公司效益;在1+1>2显著的团队合作中,薪酬差距较大会对团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嫉妒心理和自身效用最大化心理的存在,同时会使潜在的政治阴谋风险加大。

(三)我国现状和建议

广大学者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在薪酬与公司价值(绩效)方面的现状如下:

常波、沈志渔(2016)对沪市A股2009~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发现高管的薪酬(货币薪酬)对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盛明泉、车鑫(2016)对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研究得出了与前者一致的结论。卢锐(2008),任广乾(2016)分别对2001~2004年和2011~2014年A股非金融公司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在管理层较大时会存在薪酬操纵的现象,进而有损企业价值。且卢锐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企业处于盈利状态时,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度更高,在亏损状态下则呈现出较低的敏感性。这说明当前公司治理比较符合最优契约论,但过高的高管薪酬显然是不合理的。

陈琛,冉秋红(2015)在《普通员工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一文中通过对A股制造业2009~2013年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通员工支付较高的薪酬带来了较高的公司业绩,且薪酬较低的类别中该现象更明显。这一结果与效率工资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曲太峰(2014)对2010~2012年沪深两市A股的国有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认为普通员工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陆翠丽(2016)对沪深 A 股上市公司 2009~2014 年的样本数据产权性质分析发现:国企和非国企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均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国企CEO内部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更明显,相关性更强。卢锐(2007)研究还发现对同一高管实施薪酬差距激励会带来较好的业绩,这说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是有益的;而高管与公司全体员工过高的薪酬差距却并无助于公司绩效的增长。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针对公司治理和薪酬问题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加以改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继续执行《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剔除不合理部分使其薪酬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其次可以将这一政策推广至所有国有企业,省属地方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确定相应薪酬。同时为了防止高管利用管理层权力和职务之便提升自身待遇,有必要将权利关进笼子,将薪酬制度形成文件公示于公司内部,防范不公平的制度带来的社会心理失衡问题。

2. 适度增加底层劳动者的薪酬,根据边际效应工资理论,对薪酬越低者实施的薪酬激励效果越好,最终带来的是更高的公司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07).

[2]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与业绩敏感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01).

[3]常亚波,沈志渔.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金分红与公司价值[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

[4]盛明泉,车鑫.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05).

[5]任广乾.管理层权力、薪酬标杆与高管薪酬制定[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02).

[6]陈琛,冉秋红.普通员工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15(01).

[7]陆翠丽.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分析[J].企业战略,2016(33).

[8]彭慧.高管与普通员工货币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9]Alchian, 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05).

[10]Bebchuk, Lucian A., and Jesse M. Fried,Execut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17).

[11]Morse, Adair, V. Nanda, and A. Seru,Are Incentive Contracts Rigged by Powerful CEO[J].Journal of Finance 2011 (05).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2

自 2013 年春季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的三年来,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均就“智库建设”陆续提出落实要求,各部委、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不少推进智库建设的建议和改革方案,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及各大教育机构、研究部门在原有基础上整合或新创建的智库数以百计,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也参与到智库建设的大潮中。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中国智库的增量已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智库总量。从“量”上看,的确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已被公认“逐渐进入了春天”。原本属于“高大上”的智库业变得门槛过低。

越来越多“非主流”“非传统”研究人员的加入本应对原有智库界产生有益的补充,并加快传统智库机制的改革。然而,“新智库人”水平的参差不齐,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智库的改革保守化。无论是官方智库的改革,还是高校智库的整合,都没有呈现开放式、包容式的改革成效,既没有大范围吸纳社会上的真正“高人”,也未能出现在财务、人事、行政、国际交流上的实质性制度变革。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上的不足更是令人诟病。财政拔款多是重“库”而不重“智”,对器材购买、办公装修、图书资料的投入往往高于对人员工资、工作绩效、智力激励的投入。相比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致力于重大社会政策、改革方案构思的智库初倡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位高层官员曾同情地说:“中国知识分子真的很不容易,建议被采纳,不奢求什么经费奖励,仅仅只是为了求一个批示证明,而要看一眼批示却都很难做到。”许多智库研究报告除了部分讴歌赞美文体外,还出现了“新八股化”内参。看似洋洋洒洒、针砭实弊,实则假大虚空、操作性差。

现在智库行业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早期,国企效率不高、加速整合,私企跃跃欲试、良莠不齐。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当属一般性的事物发展规律。诚如那句老话,发展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客观地讲,各部委、各省地市响应中央号召,加强智库建设,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团体、群体致力于咨政启民的强大意愿。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全社会响应中央重视新型智库建设的热情转化成推动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有效动能,而不是某种程度的产业,进而演化成产业过剩,更不应是对中央资源分配的新一轮瓜分。企业家捐资智库建设的意愿与行动应当得到鼓励。在欧美国家,一流智库的绝大多数资金均来源于企业。中外历史已表明,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除了要有伟大的政治家之外,就是需要有一大批爱国企业家。真正捐资智库的企业家,应当如同捐资公益的企业家一样,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许和肯定,应通过《慈善法》的修订予以合法保护。当然,对于那些沽名钓誉、图谋不轨者,舆论也应给予批判和抵制。尤其需要加以防范的是,要警惕某些智库成为利益集团和相关产业的代言工具。

真正的智库应当是国家与社会的公器。但不得不承认,即使在智库产业最发达的美国,优秀的智库仍然只是少数,大量不同层次的智库仍良莠不齐。上世纪下半叶,美国智库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中国智库建设而言,要学习美国智库重质量、爱国等品质,也要防范美国智库游说化的不良趋势。对于智库管理者而言,智库的生命力与核心任务关键在于正向的影响力。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生产出有质量的、有思想力的研究产品。回归研究而不是其他浮华的事物,应当是智库管理的根本。这就要求智库管理者尽可能地制定工作制度,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把工作锁定在研究上,开展有实质性、针对性的调研,更多地培养有学术潜力的研究者,撰写有思想质量的研究报告,影响更多有改革意志的人群。具体的智库管理者是改变当下智库“鱼龙混杂期”的杠杆。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3

郎氏据国有资产在民营化的过程中流失严重之理,认为必须停止产权改革。那么,国有资产流失是否真的如此严重?

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来自于垄断资源的租金。为何有些企业会取得较好的业绩?主要因其进行了更多更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了企业家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管理团队的努力,实施一种团结奋发的企业文化,以及良好的市场经营销售模式的打造,等等。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层对于上述一系列宝贵的无形资产具有贡献,那么它们实际上得到的溢价优惠转让,也是对于他们过去贡献的补偿。由于人力资本难以量化,一些优质企业在改制中往往还需要按照评估要求,以市场价格来购买股权。所以,这里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少国有资产流失的余地。

较严重的流失主要存在于收益中含有较多国家垄断租金的企业。最明显的例子是土地资源。但是,难道这种垄断造成的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不正是过去的大政府主义带来的恶果吗?事实上,只有依靠市场竞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以及其带来的流失问题。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4

面对这种情势,经济学界并未作出积极的解答。因为数据清楚地显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较快,绩效甚好。这显然与十年前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在一些“数据”和“事实”的支撑下,不少学者逐渐相信: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于是,深化国企改革的话题日趋冷淡,以致无人问津。

面对混沌不清的现实判断,天则研究所对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其研究分析的国有企业主要指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但从广义上,也不排除将其他类型的国企如金融类国企纳入讨论

70%以上央企利润靠垄断实现

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亿元,2008年的账面利润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2.79倍,累计获得净利润为33098.6亿元,2008年的账面净利润比2001年增长了3.25倍。可见,账面利润增长速度非常快。

2008年,138家中央企业共实现利润6961.8亿元,占国有企业(由国资委管理)利润总额的52.3%,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77%。而在央企实现的净利润中,中石油、中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石化等10家企业占到70%以上,其中,中石油和中移动分别实现1268.02亿元和1127.93亿元,这两家企业就超过了全部央企利润的1/3。可见,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是由垄断企业实现的。

收缴红利主要在内部转移,未能惠及民众

1994-2007年,至少从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来看,国有企业就没有交过一分钱。2009年上缴比例仅约为6%,其余利润都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

从上市公司的分红看,国有控股企业的分红比例是5%-15%,而同期上市公司的平均分红比例是40%左右。不仅低于一般上市公司,也低于海外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

从支出构成上,收缴的红利目前主要是在央企体系内部转移,尚没有体现出惠及民众的意义。

国企职工薪酬总额包括工资、薪金与津贴及福利费等。2008年,国有企业人员薪酬比其他单位高13.3%,比社会平均水平高12%,工资部分则分别高出17.1%和13.7%。

从总体水平来看,职工薪酬差距似乎不是太明显。但是,在国有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航天、通讯企业职工平均年薪达到110万,而ST黄海职工年薪仅为2万多元。2008年,职工工资水平排名前五位的是证券业、烟草制品、银行、其他金融活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中证券业收入水平是纺织业的10倍。

2009年,上市央企的高管团队平均年薪31.3万元,比民企高管高出61%,较地方国企的高管高出37.3%。

在国企职工福利待遇方面,部分国企除享受固定供款的退休养老统筹计划外,还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作为养老保险的一种企业补充,2008年,企业年金所覆盖的职工仅占参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6%左右,且大多集中在电力、铁路、金融、保险、通信、煤炭、有色金属、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在此基础上,部分国企还为员工办理了商业保险。

按照国家规定的公积金制度,职工和单位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原则上不高于12%。但不少垄断行业的国企和事业机关将这一比例提升到20%。由于公积金缴费是个人交多少,单位就按1∶1的比例补多少,缴费比例的提高意味着垄断国企在分配过程中给员工和管理层提供了不该取得的福利。

在住房补贴方面,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一次性的购房补贴。比如网通运营公司全额计提41.42亿元的一次性现金住房补贴;另一种是企业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房,再以较低的价格,把房子卖给职工,或是利用国家无偿划拨的土地,单位集资建房。

在所得税方面,2007-2009年,992家国企平均所得税税负是10%,而民营企业则达到24%。利润总额只有上交所得税后才变成利润净值,显然如果所得税交得少,就意味着净利润的提高。

国企的名义绩效与政治绩效

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7.68%,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9.22%。从名义绩效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绩效并不高。

事实上,国有企业表现出来的这种绩效并非其真实绩效,而是国有企业在享受着种种政策优惠,和民营企业在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下所体现出的绩效。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和土地及资源租金等方面。应从账面财务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从而测算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

第一,财政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2007年之前,财政每年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进行一定数量的补贴。从1994年至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国企亏损的补贴达到了3652.92亿元。2007年后对一般经营性企业的亏损补贴已基本取消,但事实上对于企业的补贴仍然存在。2007-2009年,在有整体巨额利润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仍获得共774亿的补贴。2008-2009年,两家航空企业、五家电力集团和两家电网公司获得国资委的注资约160亿元左右。

第二,国有企业和全社会融资成本差异。

根据刘小玄教授提供的数据,我们测算,国有及控股企业平均实际融资费率是1.6%,个人及控股企业平均费率为5.4%。根据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总额×100%,若按照私营企业的利率水平,重新计算国有企业所应支付的利息,从2001到2008年利息支付差额共计约28469亿元。仅此一项就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净利润总额的84.55%。

第三,土地租金。

由于缺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用土地的准确数据,因此对国有土地租金的计算是建立在可获得的部分数据上的估算。

按工业用地价格的3%的比例计算工业土地租金,2001-2008年国有企业共应缴纳地租34391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净利润总额的102%。这意味着交出这部分费用,国企4.9万亿的名义利润就会变为负值。

此外,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过程中,也存在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这部分流失的收益缺乏准确的数据进行估算。

第四,资源租金。

我国石油的资源租金(资源税)平均仅为每吨25元。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资源税占原油收入的比例上限也从2001年约1.75%下降到2008年0.72%。加上按销售收入的1%计征的资源补偿费,我国对石油征收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不足价格的2%,远低于国外10%-20%的比例。而特别收益金在40美元以下的收缴比例很低,不能完全实现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天然气资源税税额为7-15元/千立方米。按平均值估算资源税,加上1%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租仍不到价格的3%。国外油气矿区使用费的费率一般在8%以上,我们按8%的税率计算天然气的资源租。

再看煤炭租金,目前煤炭资源租不到价格的2%,价值明显被低估,也需按8%估算应缴纳的煤炭资源租。

从账面财务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后,从而测算到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总体来讲,2001-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少缴纳的利息、地租、资源租以及获得财政补贴共计64766.91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利润总额的131.7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则为-6.2%。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国有企业所实现的账面利润基本是不真实的,是其在不公平竞争情况下,将本应作为土地、资源等交到老百姓手中的要素租金转化为企业利润,既夸大了企业绩效,又损害了全国人民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权益。4.9万亿本身就不是利润,而是在吃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国有企业赚取那么多利润,还需要国家不断注入资本的原因。因为再吃下去,资本金就吃没了。

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化的

历史使命应终结

通过对国家部委官员的履历统计发现,在19个部委的183名副部级以上官员当中,具有国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就有56人,比重达到30.6%。

通过对123家中央企业的高管履历统计发现,在有信息披露的47家企业当中,共有115名高管具有政府工作背景,平均每家企业达2.45人。

由此可以推论,在国企管理层与官员之间存在着身份互换。企业高管通过进入政府获取政策与资源;而政府官员进入企业兑现在位时的经济收益。

由于行政部门拥有制定法律的实施条例、指导意见和部门规定等权利,实际上存在着“行政立法”,企业管理层与官员身份的互换优势,使得这些企业无需游说立法机关,只需企业管理层游说行政部门,即可实现“院内活动”。

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是不同于一般政府和一般企业的公共机构,它不应以营利为目标,而应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存在较为明确的边界。它只适合于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生产,尤其是当政府成为唯一买家或者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的产品,应当由国有企业提供,而其他产品则应由民营经济提供。国有企业存在的条件,是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融资阶段和生产阶段不可分离。

我国已有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即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而获取利润。因此,当国有资产不断显现资本的属性时,政府也就逐渐成为人格化或机构化的资本。

国有资产资本化,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不仅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推动市场化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历史使命将告终结。

国有企业的近期改革方案,应当围绕打破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取消国有企业无偿或低价占有、耗费国有资源的特权,规范国有企业行为等重要方面而设计。其意义在于,促进不同经济主体充分、公平地展开经济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正义,提高经济效率。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工资;制度;改革;管理

1背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执行全国统一的工资管理制度,企业没有工资分配和管理的自,所以,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关心工资问题,更不会明白合理的工资水平及其分配机制对人才竞争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从1978年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就开始了工资改革,从实行“弹性工资计划”,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新模式”,直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工资的直接管理和干预,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实践经验,以及体制上的惯性,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工资制度改革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获得生存空间,从劳动报酬的分配方面来说,就是如何利用工资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人才,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充分和持续地发挥。目前,我国企业的工资制度,从总量决定上主要实行“工效挂钩”制,这种制度意味着工资总额必须跟着企业利润走。但是,由于利润中含有大量非劳动因素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导致国有企业因占有国有资源的不均等而导致工资水平差距悬殊,不仅劳动收入与劳动投入严重背离,而且这种工资总量决定机制排斥劳动力供求对工资水平的调节。从个量决定上,大部分企业是把挂钩后提取的工资总额沿袭着传统的“职务工资制”进行工资分配的。这种分配制度,更多地考虑员工的潜在劳动能力,主要反映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而忽视对每个员工所做的工作本身的分析,更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工作岗位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造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员工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工资改革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也相继出台了新的企业工资政策,要求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分配机制。人们开始在工资制度上探索新的方法,但在改革时,往往又缺乏对现代奖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认识,使其设计方案背离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甚至连企业急需人才也留不住。

2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历程、现状及评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一直实行的是等级工资制度,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程度、精确程度和工作的责任大小等因素划分等级,按等级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例如: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有八级工资制(技术等级工资制)、干部的工资等级制度有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工资等级制度是国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合理确定职工工资差别,安排与调整职工工资关系的重要手段。

1995年实现岗位技能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加强工资宏观调控为前提,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择业倾向等基本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按职工实际劳动贡献确定劳动报酬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岗位技能工资制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特殊待业工资和辅助工资四个单元组成。

为进一步深化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固定工资不能进行活分配,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劳动成果脱节问题,在继承原岗位技能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部分企业提出了岗位技能效益工资制方案,开始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职工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四部分分别是:基础工资、效益工资、年功工资和津贴补贴。

改革后的工资制度对原岗位技能工资制这一改革成果的继承性显得不够,与原岗位技能工资衔接不够平顺,部分职工不易接受。客观上不利于对职工个人技能、素质的考核、评定,不利于形成企业内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良好氛围。

3工资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1)现代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分享工资理论。该理论从分析企业劳动报酬的分配形式入手,提出把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改为分享工资制度,将工人的工资与雇主的利润联系起来,主张以分享基金作为工人工资的来源,它与利润挂钩,工人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再是拿固定工资,而是就双方在利润中的分享比例达成协议。利润增加,分享基金增加;反之,则减少。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工资分配制度,认为工资不再具有刚性,而是随利润增减而变动。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广泛实行的利润分红制和利润提成制等工资分配形式,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方式,充分说明该理论的现实意义。

(2)激励理论。该理论是工资管理理论的基础,激励是工资众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如何通过工资杠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是工资研究、设计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公平和富有竞争力的工资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工资制度及其管理机制与激励之间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有效的工资机制必然激励员工以更高的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作,而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工作必然带来更高的工资。

4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方案设计

4.1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4.1.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工资分配在向苦、脏、累、险生产一线岗位倾斜的同时,向技术含量高、脑力劳动强度大、责任重、贡献大的岗位倾斜;拉开从事轻便劳动与繁重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工资差距;理顺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4.1.2坚持立足于企业实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工资制度改革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工资总量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定;工资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并随之浮动;职工个人工资收入根据其绩效考核结果能增能减。

4.1.3坚持配套改革的原则

工资制度改革要与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套,打破工人和干部身份界限,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职工竞争上岗。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促进劳动人事管理科学化。

4.1.4坚持绩效考核的原则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对职工业绩和贡献的考核力度。工资分配必须与职工的业绩和贡献挂钩,严格以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分配的依据。

4.1.5调整工资收入结构的原则

结合工资制度改革调整工资收入结构。把工资总额中的部分津贴、补贴纳入岗位工资;突出工种(岗位)及其职责和职工劳动成果在工资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内部工资分配关系。

4.2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构成

(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是体现岗位劳动差别的工资。根据职工所在岗位的劳动责任轻重、强度大小、条件优劣和劳动技能要求高低确定,反映不同岗位在工资序列中的相对地位和差别。

(2)年功工资。年功工资是体现职工积累劳动和新老差别的工资。将工龄分为1-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准分别为6元、9元、12元、15元。

(3)特殊津补贴。特殊津补贴是对职工特殊劳动消耗和身体损害的补偿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后,考虑到部分特殊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继续保留部分津贴、补贴。

(4)超额工资。超额工资是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支付能力较强,发放的超过上述部分之和的工资。

4.3工资制度改革配套运行措施

4.3.1认真做好定额定员工作

做好定额定员工作,严格按照新修定的定额定员标准设置工作岗位,合理配置各类岗位人员,精减富余人员,努力降低活劳动消耗,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3.2逐步建立起岗位靠竞争的机制

要系统和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编制所有岗位的岗位说明书,且逐步实现按岗位说明书的条件和要求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建立起岗位靠竞争的机制。

4.3.3建立岗位工资动态管理制度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后,职工的岗位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岗变薪变。

4.3.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岗位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工作是计发岗位工资的主要依据,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按照岗位规范和要求,制定每个岗位细化、量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并认真考核兑现,使每个职工的工资与实际贡献真正挂起钩来。

4.3.5进一步完善内部工资分配办法

工资制度改革后,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有效的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实行各种办法,都必须将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自身工作业绩挂钩。企业效益不好,提取工资不足时,可以按特殊津补贴、年功工资、保留工资、岗位工资、超额工资的顺序支付工资。但在职工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3.6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将职工个人职业技能鉴定结果与工资挂钩以后,企业应搞好职业技能鉴定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师资,强化职工培训,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步伐,促进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

国企绩效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企业领导;行政管理;矛盾冲突;整改路线

限于各类企业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经济成本投入数量不足状况,致使预设高端技能型人才难以快速培训供应,加上中层上部管理环境变更幅度过大,一旦出现既定岗位空缺现象,将无法在当下予以科学化补充完善。在此类背景控制范畴下,有关企业主管开始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新型专业化行政管理人才培训层面之上,在多次重复性招聘控制作用下,白白地添加企业成本支出数量,管理结构至此衍生全面断层危机,新旧人员难以有序衔接之余,行政管理问题困境重重。由此看来,从中划定清晰化改革思路,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献计献策,绝对是迎合时展步伐的必要途径。

1企业开展行政管理事务的必要性论述

随着市场竞争趋势的不断激化,任何企业想要从中获得长效发展机遇,就不得不利用法律、行政制度等途径进行自身各项职能内容完善,使得企业日常业务得到精细化梳理、协调引导,为日后全新经营控制理念、企业精神信仰、文化建设标准推广宣传,奠定基础。

1.1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潜质的深度激活调整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后,预设的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指标得以有序贯彻,对于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发挥清晰化指导功效。企业如若想要更加灵活地迎合以上社会形势,就必须配合行政管理模式有机巩固今后企业在今后不同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潜能。

1.2企业内部科学技术设施灵活改造应用指标的不断贯彻落实

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排除经济实力过后,为企业科技竞争和长效发展提供可靠指导功能的最佳媒介,为了确保其能够和时代最新发展诉求有机融合,内部主管人员要不断地进行行政管理知识学习和自我人文素质修缮。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行政管理方式,构筑起学习交流型体系,督促学生透过各类实践项目中及时汲取经营管理经验,引进全新科技设施,进一步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便利性支持条件。长此以往,必然为我国企业科技竞争和长效发展实力舒展,奠定基础。

1.3企业长期健全化发展条件的有机补充修缮

如今我国发展过程中经常衍生出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瓶颈限制危机,包括各级工作人员行政管理理念、实践紊乱迹象,都瞬间过渡成为企业长期健全发展前景的矛盾要素。须知如今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期阶段,当中政企区分模糊问题始终难以系统化遏制。在此类背景作用下,企业有必要定期和政府机构沟通,及时获取适当的发展项目和支持资金,利用各类渠道遏制以往企业基层员工实践主观能动性闭塞危机,令企业真正走出萎靡混乱的内部环境。归结来讲,企业系统化布置拓展行政管理事务,需要事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首先,便是确立起健全化行政管理计划方针,就是针对日后企业行政管理核心内容和发展前景制定妥善的控制指标;其次,行政管理核心职务的规划组织,其强调作为现代专业化企业行政管理主体,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制定明确清晰的职务内容,依照特定性质将其加以科学分类,逐层构筑起坚固且实效性较高的责权追究机制,确保日后一切行政管理路径都能够顺畅无阻;再次,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化督促引导,其主张结合最新技术型手段,进行特定企业内部行政控制人员阶段化工作大纲设置,避免因为职务体系错综复杂而引发严重的人员冲突危机;最后,行政管理现场的疏通协调活动,便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督不同区域行政管理措施落实状况,以及特定岗位控制主体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达标结果,必要情况下直接开展对应的培训拓展项目,令日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秩序能够变得更加协调安稳。事实上,在我国诸多企业内部,上述行政管理计划方针确立、实践项目组织、现场职务交接指导、人员技能素质检验评估等细节,都需要企业配合不同工序流程、机构单位构成有序整体加以调试,相信在各类行政控制方案交叉覆盖作用下,企业一切创新型行政管理手段和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流畅地交接,进一步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前景绽放,提供较为可靠的支撑引导动力。

2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事务中遗留的诸多矛盾冲突状况研究

2.1过度依赖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指导纲要

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作用,使得企业诸多改革操作项目中,不可避免地滋长行政管理人员的机关作风习气问题,该类人员长时间地将企业实际革新发展诉求和行政管理特征摒弃在外,盲目地引用党政机构行政管理标准,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繁文缛节之上,诸多决策结果都开始脱离实际。在此期间造成的成本铺张浪费迹象数不胜数,一直放置不管,必将令基层员工行政管理实效和竞争发展欲望急速降低,严重限制企业阶段化经营管理效益。

2.2缺乏健全化企业行政监督控制体系

即使是现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时刻将精力捆绑在办公室、文档资料、总务后勤等控制事务之上,证明他们尚且未能挣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效应,为了更加充分协调地和政府机构合作,企业开始添加许多内部控制部门,并且主动承接一切行政管理内容,在事务性活动范畴锁定背景下,致使标准化行政管理体系难以同步构筑修缮。

2.3管理机构存在多重素质水准限制,无法保证员工落实最新的行政方案

实际上,目前我国不同规模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存在极为强烈的渴求态度,但是限于既有管理岗位待遇骤降迹象,使得高级管理主体不能对其加以细致化关注;加上许多中小型企业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管理层学历之上,使得企业内部新进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该类群体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单纯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日常业务处理,至此势必引起各类群众的质疑态度。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即不同类型行政管理项目贯彻落实质量不高,使得诸多最新行政控制决策难以顺利布置延展。另外,公司高层决策方向把握不准,管理者执行难度较大。执行力说到底就是执行公司高层的决策。一旦公司高层决策部署出现差错,执行就会出现问题。而多数中小企业高层,都是历经白手起家,逐步壮大起来的,对于决策上仅限于提高公司利润,却忽视了管理。所以对于公司高层来说,决策部署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行,应该看清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准确定位,抓决策时考虑长远,这样才能让职业经理人或者管理者能够有的放矢。归结来讲,尽管社会内部许多企业都已经设置行政管理部门,但是内部职能存在诸多限制问题,如企管和行政职能的交替重叠矛盾结果等。在此类环境作用下,上述管理部门只不过充当了法规处的角色,事实上行政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上并不存在权威性;同时,行政管理部门既有职能遭受无限度削减,并且朝着总务处方向不断过渡扭转,所以说行政和企管口要尽快予以融合,至此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效应便会获得深度强化改造。

3日后我国企业系统化落实行政管理革新指标的思路内容解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的日渐加快,国内各类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都开始主动地进行核心管理方针改革,在此期间,如若政府盲目地加大对不同业务单位进行行政管理创新型理念的灌输力度,令基层工作人员竭尽全力地与过往老爷作风相互抗衡,未免显得不够现实。因此,在上述工序环节中,必须尽快挖掘一类流畅性介入不同业务机构行政控制事务的切入点,这样才显得出师有名,不会承受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主观意识的过度束缚效应。毕竟强行介入,会使得各类业务机构正常工作交流秩序造成严重侵扰,同时令他们之间产生极为强烈的反感对抗心态。因此,在确保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职能修缮任务处理完毕过后,不同业务机构工作衔接流畅度便会随即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为了确保行政控制机构每每制定规范制度的实效性价值地位,稳定相关业务单位制度执行考察绩效和经济效益,唯一适应途径便是动态化考察验证特定业务部门行政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必要情况下直接和他们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行政单位利用管理职能强化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交接进度之余,也可将自身职务落实地更加妥善。至于后续细化的改革思路将主要如下所示:

3.1尽快筛选妥善的企业行政管理计划

为了顺势将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局限效应消除,企业主管需要结合各类实际状况和新时期行政管理特征,选定实用性价值较高的行政管理模式。具体就是督促领导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员工经济利益服务层面之上。目前如若单纯地进行企业不同业务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融合,有机强化企业第一线服务指导能效,对于克制以往衙门习气未必会产生较深的实用性价值,毕竟企业行政管理在强行切入不同业务机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反感排斥反应。因此,为了保障最新制定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够贴合实际,细致化考核验证不同业务机构制度落实状况,就需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跟踪调查特定业务进展实况,必要时可以考虑和相关业务机构建立起长效友善的合作交流协议。

3.2灵活化修缮既有的行政管理方式

透过阶段化调查结果观察认证,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秩序紊乱迹象时刻衍生,致使预设的不同规章体制难以有序贯彻交接,加上经营管理主体无法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挖掘企业行政控制弊端,一旦错过最佳挑战契机,势必令企业深入被动发展境遇之中难以自拔。为了彻底整改以往悲观状况,企业在行政管理策略革新期间,需要竭尽全力整改既有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使得不同岗位机构时刻维持良好地协作交流关系。归根结底,企业行政管理方案落实之初,不同层级岗位职责划分要尽量清晰透彻,长此以往,一旦滋生任何行政控制冲突,将无法将核心责任落实到个人之上,白白令企业承受许多额外的经济损失。

3.3结合实际状况审核衔接各类行政管理工序流程

所谓企业行政管理,就是要求领导者投入足够的精力在经济利益服务层面之上,时刻秉承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能够结合阶段化企业发展实际结果,采取灵活便利性控制方式。另外,积极处理好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令内部行政管理职员自觉树立起高尚的责任和忠诚意识,愿意发挥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令各项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得以有序覆盖执行。尤其作为现代专业化行政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处于不同业务机构之中进行实况调查梳理,确保日后制定实施管理体制的可行性价值地位,当中尤其是业绩考评机制,对于行政监管人员综合业务实力调试可以产生决定性功用。行政主管人员在结合工作实际处理好以上事务之余,还应定期培训招聘一些保留耐心、较强服务意识的全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力求在全新血液补充作用下,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景有序绽放,提供应有的支撑引导动力。另一方面,竭尽全力构筑起创新形式的行政监督控制体系。第一,权力体系构建方面。核心职责在于规划设置出完善形态的企业行政控制架构,确保当中的规范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并且随即细化出企业组织内涵机理、类型特征、治理模式、组织力量整合途径、行政职能分解纲要、岗位人事规划等细节;第二,技术指导体系搭建方面。时代不断发展,企业想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提供稳固的技术服务支撑。首先,确立明确合理的领导与管制关系,保证行政主管人员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沿用最新领导管理内容。其次,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中诸多矛盾冲突的协调疏通。最后,企业最新行政方案的有机控制和落实绩效的监督审核;第三,事务交接体系的梳理方面。事务管理体系在企业行政控制事务中属于极为重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办公室、最新文档资料搜集编排、会议召开、总务后勤、行政信息系统等管理细节。

4结语

想要切实地处理好企业行政管理事务,不单单需要覆盖落实和企业实际运营条件相互贴合的规范式行政管理方案,同时要保证后续各类决策结果能够有据可依,进一步创设出和谐友善的人文交流、工作环境,以及全新样式的行政监督控制体系。如此一来,企业后续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循序渐进地交接且张弛有度,不会滋生出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多重瓶颈限制危机。

参考文献:

[1]刘晶晶.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J].才智,2015,35(31):104-116.

[2]杨小强.论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3(20):79-84.

[3]张玲.试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改革[J].商,2015,39(37):144-156.